教育心理学终极版(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共6篇)
2.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
3.变式: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4.变式练习:在概念学习中,指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反例证让学生进行辨别判断;在规则学习中,指给学生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运用规则解决 C 5.从众: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6.从众行为: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7.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9.操行: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0.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受控于行为的结果。
11.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教师)呈现程序化的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1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是个体不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与否。
13.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14.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
15.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6.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是运用规则对内调整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也称为认知策略 17.测验法(标准化):测量人的行为样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18.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D 19.道德: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应一定群体共同的价值的社会规范综合 20.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1.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22.道德意志:道德认识的能动表现,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自觉调节行为,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23.道德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2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都集中于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推论品德发展的过程。这些有关的理论统称为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25.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6.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运动活动方式。
27.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序或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题,仍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28.顿悟说: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新组织,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29.调查法: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间接获取有关资料,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30.倒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
31.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由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组成。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2.大脑风暴法:美国奥斯本提出,把产生想法和评价的这种想法区分开,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 33.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1分钟左右(5秒至2分钟)的记忆。E 34.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F 35.负诱因:指人们试图逃避的目标或刺激情境,使个体避而远之。36.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抑制作用。37.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刺激(讨厌的、不愉快的)增强反应概率。38.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39.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40.反馈:指有机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如手足等身体部位)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官传导到大脑神经中区,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者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41.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42.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
43.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往往是基于交往过程中的民族,地域,好感,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形成的。44.复杂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概括性命题的学习。G 4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46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47.观察法:是指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48.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
49.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
50.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
51.个体心理现象(结构):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H 52.后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J 53.教学支架: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认知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54.教学策略: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55.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传媒等。其中根据工具的先进性,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56.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57.教学设计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学者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所处地位的角度对现有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教学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包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58.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59.记忆:是对记忆的材料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60.接收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61.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62.建构主义:是指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方向的发展。
6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64.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65.简单陈述性知识:指符号表征学习和非概括性命题的学习。L
66.练习: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 67.练习曲线:表示练习的进程与效果的曲线
逻辑思维: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活动。M
68.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69.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70.梅耶的策略性知识(加涅的认知策略):是一类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是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N
71.内部动机: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72.逆向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新旧知识结合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73.年龄特征:又称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发展历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P
74.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75.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76.派生下位学习:新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原先获得的概念的例子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Q
77.强化:增强同类反应发生的过程与手段。78.强化物:增强同类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79.强化程式: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
80.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81.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82.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干扰。
83.启发式策略:人根据一定的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R
84.认知: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个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如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识或对某事件的见解的功能。
85.认知结构:广义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86.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87.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88.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从好奇心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并经过学习和经验后天获得的。S
89.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90.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91.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又称人格发展,即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品质,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92.上位观念:认知结构内的观念是按照网络层次结构组成,处于上层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
93.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在原有多个观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概括水平上高于这些观念(概念)的一个新观念(概念),这种同化学习形式,叫做上位学习。94.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95.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96.顺向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新旧知识结合时,以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7.算法式策略: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98.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它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99.三种同化模式:奥苏伯尔按照新旧观念概括水平不同,即新的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概念水平不同,提出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100.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T
101.同化论:即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讨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
102.态度/品行: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
103.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104.特殊成分的迁移:指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迁移。W
105.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06.无关变量:影响因变量的值,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107.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108.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X 109.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10.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科学。11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12.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心理过程)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13.心理发展: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有序变化。
114.心理困扰: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115.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处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116.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117.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118.心理健康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诊断的过程。
119.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咨访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120.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文字或其它的方式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是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救自助,协助他去经历痛苦、战胜痛苦、度过难关,正向发展,并乐观对待人生的一种专业工作。121.下位观念:认知结构内的观念是按照网络层次结构组成,处于下层的、概括水平不高的观念。
122.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原有观念(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概念),新观念与旧观念处于从属关系,这种同化学习形式,叫做下位学习123.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124.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125.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12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27.学习定势:指一类课题的练习为类似的课题的学习或问题的解决形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注意的集中和认知系统的定向。
128.学习焦虑:是指担心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
129.学习疲劳:大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并造成身心疲惫,且伴随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不良现象时称为学习疲劳。
130.学科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
131.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新材料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132.先行组织功能: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一种教材呈现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3.相同要素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134.相关下位学习:新的下位观念不能从旧的上位观念中派生出来,新概念纳入旧的认知结构后,使旧的上位观念得出限制、补充、修饰,新观念获得意义。同化的结果是使上位观念本质属性得到补充,加深和完善
135.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136.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
137.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于它想要测量的东西所能测量的程度 Y 138.元认知;又称为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139.元认知策略: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包括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140.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141.意识: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自觉地、有意的、清醒的、清晰的、能觉察的、能报告的).142.遗忘:记忆内容不能回忆或回忆不起来的错误。
143.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44.言语信息: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关于是什么的知识。145.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146.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迁移,指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147.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意义。
148.耶尔克斯-多比森定律:即对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的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对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Z 149.正诱因:指人们试图得到的目标或刺激情境,驱使个体采取行动。150.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51.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152.正式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权利结构。
153.智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54.智商量表: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公式是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氏量表以个人智商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来判定智力的高低,公式是IQ=[(测验分数-100)/15]*100.155.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156.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157.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58.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159.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状、环境、未来职业等方面统合起来认识,从而做出整合判断。
16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61.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6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163.知识同化:就是把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重组、修改、扩充、深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164.知识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165.知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新现象,迅速理解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166.知识的习得:个体获得事实性知识并习得对外办事和对内控制能力的过程。167.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168.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16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做“最近发展区”。
简答题,论述题: A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内容?
答: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据此结果绘图,呈现出遗忘曲线。这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的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机械学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
答: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3.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有哪些?
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B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段;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组织教学,教学中要注意难度与跨度适中,注意反馈。C
7.创造性的特征?
答:1)变通性(思考变化多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受固有心理作用影响)2)独立性(行为上超常,独特见解)3)流畅性(短时间内尽量多的概念)。三个特征相互关联。
8.创造性和人格的关系?
答:创造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的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富于创造性的人的十种人格特征:想象力强,审美感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环境感受力强,能观察别人忽视的事实,思维流畅敏捷,以特异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兴趣广泛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储备2)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外部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 2)新知识要以一定的方式呈现。10.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学习条件外,还要求更高的条件。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即相应的规则。外部条件:大量的变式练习,正反例的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11.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储备2)学生元认知的发展水平。外部条件:教师精选设计的变式练习,要把策略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策略运用的条件,从而能在新的学习中迁移。D
1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13.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
答:1)大学生因为不愿意被群体成员视为不合群者而加以非议或排斥2)部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较低,他们更可能产生从众行为3)学生对自己感到不自信。14.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意义?
答:1)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2)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3)筛选重点对象和确定心理问题4)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5)为制定有效的辅导方案提供依据6)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动机7)为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15.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原则有哪些?
答:1)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的原则。2)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3)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4)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5)家庭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原则、6)树立榜样的原则。
16.大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答:原因: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2)造成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受不良道德观的影响;道德意志薄弱;性格上的缺陷;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不良行为习惯)策略: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2)恢复和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道德判断能力。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把握学生的身心变化,注重个别差异。6)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17.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如何激发?
答:特点: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为报答父母,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谋求好的职位,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等)学习动机的间接性,社会性 职业性。
激发: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8.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采用以下原则与方法进行心理辅导.(1)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坚持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专家讲座和辅导团体辅导,学生社团活动。
19.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显著提高。思维的活跃性,敏捷性得到迅速的提高。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发展最为突出,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教师的指导发展: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20.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育中应如何“动之以情”?
答:特点: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情绪丰富而复杂;情绪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特点;情绪具有文饰性;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动之以情: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施爱于细微之处,意料之外,批评之时,困难之际,关键之中,教学之余。做到动之以情,真真做到教书育人。21.大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1)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教学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
22.大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知识习得规律促进学生学习?答:1)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确定教学目标2)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安排教学步骤3)根据三类知识学习的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4)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教学。23.动作技能的特征?
答: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越完善。24.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答: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2)利用微弱的线索3)动觉反馈加强4)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5)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确操作水平。25.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答: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是:练习:这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中,在时间上有分配练习与集中练习的区别。反馈:反馈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动作本身的知识与动作结果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26.道德行为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如果把道德行为放到个体控制系统加以分析,则可将其内部过程划分成三个连续的阶段:1)提取知识阶段2)认知——情绪阶段3)行动准备阶段 G 27.高校教学中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目标表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层次,使活动适于目标,便于测量。28.高校教学中应如何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 答:
(一)现代教学媒体选用的一般要求:(1)媒体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从所教学科的内容出发选用媒体。(2)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 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之配合的媒体,并使之协调,以产生最佳效果。(3)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
(二)合理关注信息呈现技术:(1)突出关键信息能提高教学策略(2)重复可提高教学效果。29.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策略? 答: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确定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为中心;②设计教学内容要注重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④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让学生理解概念或规则的方法;②充分发挥变式、比较和定义的积极作用。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认知策略教学与学科内容相结合;②一般认知策略教学与元认知策略教学相结合;③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策略的动机。
30.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目标?
答:内容:1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2以适应学校生活为中心的咨询内容3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咨询内容4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形式: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根据咨询过程中双方交流的方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和书信咨询。目标: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学会调适,主要包括帮助来访者调节自身情绪和适应所处环境。第二个层次为寻求发展,要求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和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31.高凝聚力的群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答:1)成员愿意积极参加群体的活动,群体活动能够顺利进行2)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彼此感知他人的存在,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有强烈影响3)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高,愿意为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4群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心振奋。影响因素:1)领导者的领导方式2)群体的大小3)外界的威胁与竞争
3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该如何在你的教学中对大学生的三类知识中的某一类知识的学习进行指导。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首先,要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油观念,可以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新知识讲授前用体温复习旧知识。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呈现新教材前,强调教材内容的重要性或运用教具(如观看录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3.共同要素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的时候,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越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利用各学科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使之产生迁移。
34.概括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概括说认为迁更多的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35.关系转换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迁移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系统地整体地把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H 36.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较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J 37.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提出了学习的层次,并对学习结果做了分类,主张学习应该严格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级顺序来进行,学习任何一个内容之前都要先学习作为其基础的更前提性的内容。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38.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反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值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他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39.教学设计的特征和层次?
答:特征: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2)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研究方法,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4)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情境中,在相互中发展演化的过程。层次:宏观设计层次和微观设计层次。40.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答: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3)强调写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41.简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答 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除了经由条件反射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超越可以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社会行为的学习,解释了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人的社会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要言行一致。要适当的利用奖惩和替代强化。42.简评几种动机理论的意义?
答:1)强化动机理论: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与奖励、目标与反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依据;2)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3)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4)成败归因理论:对于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5)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6)自我价值理论:提出了能力高的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是学校教育的结果。43.建构主义有什么独特之处(意义)?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不是有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通过学习,学生所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网络化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直线结构或层次结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应当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基于科学心理学研究,而是基于哲学思辨,不能不加批判的把它们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唯一理论基础。44.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答: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②转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以医生为例,医学院学生在医学院学完医学课程,相当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或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他们会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患者,这些患者的非本质特征各异,但其患某一疾病的发病机理,典型表现则是基本一致的,即本质特征不变。医生正是排除各种非本质特征,抓住基本的、本质的特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实习生正是经历了这些变式练习后才掌握了治病救人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后,实习生的技能才趋于驾轻就熟的自动化水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因此,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包括:①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②大量的变式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
45.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在进行自我教育?
答: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2)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3)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有效进行自我教育: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4)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46.结合卡芬顿的理论分析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努力学习?答: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而成功有时以能力为基础的,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面对成功,学生们宁愿将之视为自己能力的表现,而不承认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又得不到成功的情况下,要维持自我价值感,而同时又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也不认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就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用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卡芬顺的自我价值理论提出来能力高的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而且这些现象又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对于广大的教师而言,确实是需要深思和反省的。
47.结合布鲁纳的理论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答: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办法是发现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务,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教学中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布鲁纳的理论,其一般的步骤包括: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K
48.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原则和方法?答: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指导,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培养应对生活压力的技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顺利成才。意义:1)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指导。2)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原则:1整体性原则2尊重学生原则3)坚持性原则4)个别对待原则 方法: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专家讲座和辅导3)团体辅导4)个别心理咨询5)学生社团活动。N
49.你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答: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综合起来的认识,从而做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使青少年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它是青少年选择职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受人生挑战的基础。青少年如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形成消极的自我否定。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P
5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每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特征,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准备,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认知发展有个体差异,但总的顺序不变。Q
51.迁移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答:迁移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迁移是教学目的的所在;迁移是培养能力的前提。52.群体中的竞争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答:1)学习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个人树立的行为标准和抱负,提高学习效率2)能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竞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自己的局限性,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更符合实际的评判,重新定位自己。R 5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新精神方面,教师要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要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案,肯定其积极价值,不能斥之怪,捣乱。1)培养创新意识2)激发创新热情3)磨砺创新意志4)优化创新品格。54.如何在高校开发大学生创造力?
1)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支持学生首创精神等;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如采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等;3)在大学生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科研活动。
55.如何理解智力和学习成绩关系?
答:智力即一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智力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它和学习成绩成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在+0.5左右。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的数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相关系数有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地与后天努力、勤奋等个性因素有关。智力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与智力有关,还和他们的动机水平、意志品质、原有的知识储备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56.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1)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2)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3)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4)创设道德行为实践锻炼情境 57.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答:经常开展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改善领导方式,实行民主领导努力实现群体目标,提高群体士气和成员对群体的满意度,适当地开展群体间的竞赛,控制群体规模(规模太大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58.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的竞争与合作?
答: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样有着激烈的竞争和友好的合作,每个学生也都能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合作带来的愉悦。竞争与合作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竞争与合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竞争与合作市对立统一的,教育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他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竞争与合作,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59.如何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步的将一定的行为同表扬,赞许,认可或惩罚。斥责。脱离之间联系起来,懂得了行为的好坏,是非,产生了初步的道德认知。另外,理解在道德认知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60.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动作技能进行指导?
答: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2)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的基本知识。3)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练习4)适当分配练习次数与联系时间5)让学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61.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答: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学生进入大学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科研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校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学会从事科研的步骤和方法。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
62.如何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进行调试?
答:1)学习自卑心理:首先从建立从对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正确认识 开始,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勇气和决心;订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和改进学习方法);2)学习动机障碍:首先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专业兴趣;要有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再次通过改善学习的外部环境/ 首先帮助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其次帮助学生转移学习重点,体会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及其影响);3)学习焦虑心理:都是学习认真的好同学,首先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大学学习主动权,其次,冷静分析造成自己学习焦虑的主客观原因,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平时采用暗示疗法,找到恢复自信。4)学习疲劳症状: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以帮助克服疲劳,有意识的的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选择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身心舒畅。S 63.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64.斯纳金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强化原理是斯纳金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惩罚;有时需要忽视不当行为;在实施惩罚前先警告一下。
65.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答:所谓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能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即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因此需要动用他已有的概念、规则并组成新的该机规则,以便走出困境,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请教。每个问题都必须包含三种成分:给定,即问题的其始状态;目标,即问题的目标状态 W 66.维纳的归因理论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原因按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归类。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总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个体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续行为有促进作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明确地阐明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大学教育中如何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X 67.学习迁移类型?
答:①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不同,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根据影响的方向和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根据层次和水平,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④根据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68.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大大的促进学习,但是,1)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对于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绝对是必要的。3)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69.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答:心理支配行为,行为标志心理,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但是,心理与行为之间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同样的行为表现有时反映不同的心理。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吃饭、穿衣、工作、游戏、制定计划、解决问题都是人的行为表现。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行为既是一定情境和刺激的产物,又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可以说的是人的行为是环境和人自身心理生理状况的函数。70.现代迁移理论的意义?
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是对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解决课堂学习迁移有很大帮助。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两种技能之间有共同的产生是则迁移可能发生,从而弄清楚了程序性迁移问题。Y
71.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答:内部因素: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认知发展水平);非认知因素(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外部因素: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学生集体;教师特征。
7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自我意识,认知方式,情绪发展,性格特征,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73.影响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者的智力水平3)学习者的态度4)原有认知结构5)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6)学习方法的指导
74.影响遗忘的理论?
答: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门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衰退说,干扰说,检索困难说,同化说,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遗忘作出了不同解释,这说明遗忘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克服遗忘促进知识保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复习。
7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2)问题的呈现方式3)定势4)知觉的特点5)动机与情绪
76.影响大学生群体模仿的因素有哪些? 答:1)学生的年龄与阅历2)学生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3)学生之间的相似性4)学生的自信心
7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8.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大学生某一道德行为的获得?
答:关于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闹市区,某位同学看见有个小偷正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他大喊捉贼,并在旁人的协助下将小偷扭送到了派出所。如果老师将该事在学校大力宣传,并给予该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则同学们以后遇到此类事件时,一定会养成见义勇为的美德。
79.用本章品德培养的理论,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谈谈高校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
答:就大学生而言,品德培养应注意六个原则。1)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的原则。2)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3)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4)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5)家庭和学校教育互配合的原则。6)树立榜样的原则 80.用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解释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取决于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在学习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着某种固定作用,成为同化点,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建立,扩展,完善,分化,精确化,使原有认知结构重建或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习得新知识。Z
81.在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答: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起始能力的诊断,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态度的分析。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3在认知策略上,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教师相同水平的认知策略。大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背景有很大差异,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一、调研活动介绍
此次调研活动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2], 共召开座谈会3次, 向在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124份。其中骨干教师31名, 新教师36名, 教研室主任级以上管理干部6名;博士生8名, 硕士生68名, 本科生47名;副教授2名, 讲师82名, 助教及其他40名, 涉及农学、生物、园林、植物、生药、景观、环境、资源、化学、艺术类等专业。调查对象类别、学历层次、职称级别覆盖面广, 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继续教育政策的现状。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 教师具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也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 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调查显示, 有55.6%的教师对国家、省、市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了解不多, 甚至有7%的教师“一点儿都不了解”。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实施方面还不到位, 或者个别民办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目前还是一纸空文。
2.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在调查问卷中, 有88.7%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很有必要”。这说明, 广大教师也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素质框架上的缺陷与不足, 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能有一个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据专家考证, 我们大部分的知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获得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而对于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高校教师这个高知群体来说, 知识的及时更新补充、素质的全面提高更显其重要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 如果不通过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知识就会老化, 思想就会落后;如果不通过继续教育进行素质提高, 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就更谈不上培养人才了。
3.继续教育的紧迫性。
调查显示, 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中, 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和54.8%, 但是仍有40%左右的本、专科生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和教辅岗位上。由于近几年的博士、硕士扩招和近年来全球的金融风暴, 一定数量的博士分流到民办高校, 充实到教师队伍或管理岗位。他们在科研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还要依赖继续教育得以提高。
数据表明, 只有15%的教师认为提高学历水平就能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说明,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目前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中硕士和本科生工作年限一般分别超过3年和5年, 这个群体作为民办高校教师的主力军迫切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科研和育人水平的全面提高。
因此, 在教师学历稳步提高、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之后, 怎样对在职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育人水平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是摆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办高校师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 当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层次、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有所改善, 但离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师的总体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座谈发现, 目前湖北省民办高校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师资结构不合理、分配制度和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有:
1.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1) 学校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快速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 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 一方面从在职教师中择优选取少量教师参加学历培训, 甚至按照优胜劣汰原则转岗或淘汰一批低学历教职员工, 却忽略了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全民性。有些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副产品”, 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智能因素”、“没有学术水平”, 而不屑承担继续教育的课程, 即使是开展继续教育, 也仅限于零打碎敲, 不系统、不规范。
统计数据表明, 18.3%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意识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35.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不够明确, 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没有实际举措出台。
(2) 教师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继续教育作为教师发展权的一部分, 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但是, 当前形势下, 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20%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较满意, 只有26.7%的教师表示对民办高等教育比较适应, 只有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轻[4]。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会对学校有很高的认同感, 自然就不会有归属感。在自己“生存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保证之前, 自然就不会重视目前的“发展权”[5]。这就同时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 即普遍存在于民办高校的一个通病——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工学矛盾突出。
湖北省现有的42所民办高校薪酬分配形式几乎全是基本工资、课酬津贴 (或岗位津贴) 、奖金三大块。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 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通常是超负荷的。加之这几年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资源紧缺, 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继续教育[6]。55%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有影响, 这一点在调查中得以证实。也有43%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对照顾家庭有影响, 因为有些学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安排在节假日, 培训内容往往也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的, 而且有的内容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 变相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3.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认识不足, 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就导致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 缺少总体规划, 培训资金短缺, 培训教师缺乏, 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学校既没有提出合理的工作量折算方法, 也没有在评定职称方面给予必要的机制保障。因此, 很难激发教师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
目前, 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通常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进行。但是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教师的培训需求, 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在这种培训方式中, 教师没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有时培训内容“不对口”, 导致教师参加的培训经常是学一套、用一套, 学的东西一时用不上, 实际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 出现了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这种培训方式本身缺乏针对性, 既浪费时间, 又虚耗了人力、物力、财力。
四、民办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 首先要振兴民族的教育事业, 而振兴教育的关键是教师[7]。教师的素质也应该, 且必须与时俱进。因此, 要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 转到“终身受教育”的观念上来。一方面, 要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民办高校明确意识到,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法》等法律文件规定了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任何人无权剥夺教师这一神圣的权利;另一方面, 要使民办高校教师意识到发展权与生存权同等重要, 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自己有义务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工作中。
2.采取措施, 彻底解决工学矛盾。
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 解决工学矛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或安排教学工作量时, 充分考虑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保证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避免因参与培训而出现调课、停课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出现, 可以或折合减免工作量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考虑给教师集中排课, 在时间上提供便利;二是学校应采取措施解决培训期间教师的后顾之忧, 可以对参加培训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弥补课时减少而带来的课酬损失。
3.健全制度, 建立科学长效机制。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出科学、全面的规划, 进行合理的培训资金预算, 建立继续教育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 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建立专职的教师培训机构, 如“教师培训学院”等, 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职能化;还可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学时与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直接挂钩, 从制度上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也可减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费用, 可对进修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将继续教育学时应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等, 从经济上吸引教师主动进行继续教育。
4.多元培训, 激发教师参与激情。
此次调查显示, 在继续教育方面没有积极性的教师达12%, 对现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形式不够认同的教师竟高达41%。所以, 目前教师没有激情参与继续教育是可以理解的。民办高校应该想方设法促进教师培训的多元化[8]。如培训内容多元化, 可以是专业知识培训, 可以是教学能力培训, 甚至可以是情商、逆商的培训, 但是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多元化, 可以是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 可以是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 可以是名师讲座、经验交流, 可以是学术报告, 但是应该考虑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培训地点可以在本校内, 也可以在兄弟院校, 甚至可以下到工厂、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考核方式多元化, 如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才艺展示等。这样一来,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培训地点内外相宜, 考核方式不拘一格, 又考虑到教师的培训需求、时间、精力, 才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情, 才能达到使教师享受继续教育的高度。
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民办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安排和民办高校的积极配合, 培训工作一不系统、二无经费, 难以深入开展。
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全面启动和深入开展此项工作, 整体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必将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摘要:文章通过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农学、生物、园林、植物、生药、环境等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 探讨并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 (截止2010年5月31日) [Z].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李春霞.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 2009, (2) :58-60.
[4]刘红梅, 许百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107-108.
[5]韩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1-2.
[6]伍婵提, 王益宝.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研究[J].教育管理, 2009, (4) :121-122.
[7]陈龙图.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形势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83-84.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综合教育技术培训 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5日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关随后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建设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通过对我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调查,教育技术培训需求量特别大,培训任务紧迫,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显著,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受工作和生活的制约。所以探索
适合于我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一、集中辅导培训模式
主要的培训方式就是以县级进修学校为依托,对参训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教师依据受训教师个体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通过系统和持续的集中辅导,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个体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指导教师对教师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进而针对不同学习目标,实施相应教学方法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指导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完成受训教师从记忆到理解,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这种培训的优势在于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系统、详细的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能,并且有针对性的强化自己的弱势,尤其对于技术的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与教师和学友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参训教师
的工学矛盾不易解决,而且培训任务重,资源短缺,培训时间有限等,不适宜搞大规模培训。
二、校本培训模式。
采用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有其弊端,仅仅依靠进修学校也不可能在3年内对教师进行一一培训的。可以考虑对中小学绝大部分教师以校本培训模式为主体来完成此次培训。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几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即“一条主线,两方面指导思想,三种学习形式,四个关键点”。一条主线指的是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受训教师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两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指突出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受训教师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四个方面的关键点分别是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以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这些要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在培训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网络培训模式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大规模的参加培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工学矛盾。大部分一线教师,承担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对于担任毕业班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时间尤为紧张。探索一种建立在学科教师自主参与基础上的
培训模式迫在眉捷。于是“以在线培训为主,面对面培训为辅”的网络培训模式应运而生,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和青睐。它将克服培训需求量大而培训资源短缺、培训内容多而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形式单一的缺点,使培训规范化、科学化,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培训模式,在教育观念上,为受训者建立引领式和自主式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将以通信者、合作者、信息制造者和发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再只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在学习方法上,将真正做到内容核心模式和沟通核心模式的有力结合。
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主讲教师针对在线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个阶段,参训教师自主网上学习,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作业的提交,主讲教师根据参训教师的网上学习情况进行评
价。第三个阶段集中交流总结,针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完成整个培训任务。
四、基于项目管理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实质上是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理念。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而言,培训质量的保障不仅仅依赖于教学的开展,更大程度上和培训中科学的管理和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在具体开展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将培训分成三个阶段,即项目初始化和计划阶段、项目执行和实施阶段以及项目完成阶段。在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组建子项目小组,制定子项目方案。根据对受训学员的分析,在原有的培训会务组和技术组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辅导组。与此同时子项目小组成员责任落实到人,制定详细的项目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规划。
在第二阶段,会务组负责培训资料发放、学员基本情况调查、开学典礼准备、考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教学辅导组负责调动学员组内讨论、检查作业、答疑等教学辅助性工作。技术支持组负责培训平台的安装与维护、学员机器的杀毒、机房的统一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各小组成员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完成工作日志的撰写,将一些突出的问题拿出来供整个项目组讨论,制定第二天的具体应对方案。对于培训教师而言,要求他们集体备课,并提前一天就具体细节和三个小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
在项目完成阶段,小组每位成员提交一份工作小结,其中记录各自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效果评价。接着由小组负责人归纳总结,制定出新的项目方案交与项目负责人。
教育技术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才能有利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向更深、更广方面推进,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在教育部整体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素质整体提高,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爱玲,王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柯清超 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2。
[3]严增凯 借鉴校本培训模式 推进教育技术培训,《中国教育报》,2006.7。
[4]王永平 参与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一、简单问答:(每题5分,共50分)
1、知识与智慧的主要区别:
2、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4、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5、基本知识的含义:
6、科学讲授的功能:
7、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8、什么是教学中有效知识:
9、举例说明反证思维:
10、举例学说猜想思维:
二、绘图:(20分)
用图示说明开发智慧(最近发展区)的最佳教学结构。
三、论证:(3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结构
2.教学评价
3.社会本位论
4.隐性课程
5.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2.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3.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
4.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与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以人的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然后再逐渐缩减3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认识过程是为了搞清客观事及班级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和态度,实现自己潜能,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也要注意活动的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学习原则:对学习充满渴望2)意义学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智慧技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这期间形成的满意不满意习3)快乐学习4)参与学习能形成的特征: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智或愉快不愉快的态度体验称为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指自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智力技能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1.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的培养要求:形成条件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心理过程.三者关系: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学地进行练习(精讲象),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采取行动阶段.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多练.练习形式多样化.练习要适量循序渐进)3.认知策略行行动阶段)统称为心理过程,三者是互相依存的。认识是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分为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同化的三种方式:上位同的技能。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认知策略属于信息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化(原有知识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低,新学的知识抽象加工的控制过程;心智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过程。一般认深情感体验。心理现象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构成。个性性.概括性.包容性高)下位同化.并列结合同化2.大学生为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学习策略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个性心观察发展的特点:1 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 观察的范围大于认知策略的范围。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 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元认知知识,2.元认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知控制(计划.监控与调节)主要的认知策略:注意策略.编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意识特征:能动性.目的性.点:1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2创造思维显著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认知策略教学原具有自我意识。
2、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心理发展。3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大学生记忆发展的则(119页)的具体方法1.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独立。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特点:1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 各种记忆品质(敏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3 掌握各主动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学科内容中教授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种有效的记忆方法.3.教材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认知策略5.按照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4.动的科学。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明确教学目标.分析任观.言语直观。4.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视觉编码.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够利用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高教区别于语音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运用大学生识记的规微弱的线索;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在不利的情况下普通教育的特殊性:教学中学的比重增加,教的比重降低;律促进学生的识记效果或提高识记的水平85:控制识记材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阶段2教学传授法转向指导法,学习法由再现式转向探求式.研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分解阶段3联系定位阶段4自动化阶段如何培养动作技能:究式;教学内容由传授基础知识转向传授专业知识;校内识记效果;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加深对材料意义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和反馈 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学习的理解程度;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调动多第六章 学习迁移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态;树立识记的信心。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 学习起促进作用。
【教育心理学终极版(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推荐阅读: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06-26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09-08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11-01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202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测试试题及答案12-0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1-16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12-17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06-26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