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管理目标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通用8篇)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 篇1

【摘要】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中,特定的理财主体通过有效地组 织安排财务活动,正确的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准 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理财主题的财务活动是否有效,财务关系是否协调。本文着重阐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最佳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财务是一个企业的生死命脉,一个企业要想很好占领市场或蒸蒸日上,首先,需了解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然后加以剖析,做出最佳选择。

1.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他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因为财务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

1.1 财务管理目标是连接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运行理论的纽带: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根据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特点等基础理论确立,体现了基础理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又对财务管理程序、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组织等运行理论起导向作用,引导着财务管理运行理论的发展。

1.2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的桥梁: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基础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剖析且是很有必要,但它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当中去,形成实用性理论,以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指导,而这正式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功能所在。

然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机制,都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现的。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2.1.利润最大化目标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创造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企业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企业财务

1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比如:把工资压倒最低限度;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费用,可以从材料采购、生产效率等方面着手;还有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等等。企业是一个追逐利润的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本质所在,当利润达到最大化时,企业的价值也达到了最大化。但是,该 目标在以下方面有所欠缺:(1)没考虑利润实现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比如,今年 200万的利润和10年以后的同等数量的利润其实际价值是不可比的,10年间还会有时间价值的增加,而且这一数值会随着贴现率的不同有所不同;(2)没考虑风险问题。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同等利润值在不同行业中的意义也不相同,比如风险比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相对较小的制造业无法简单比较;利润的变化可能意味着风险的同时变化。例如,一个每股收益为15元的传统企业,尽管其每股收益上升到20元,然而该公司可能依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投资对象,因为其经营活动固有的风险增长的更快;(3)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财务决策倾向,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由于利润指标通常按年计算,因此企业决策也往往会服务于指标的完成或实现。另外,利润最大化的障碍是它的关键变量即“利润”几乎不可能准确计算。因为利润有很多不同的经济学和会计学定义,每一个定义都有各自一系列的解释。应该看到,利润最大化的提法只是对经济效益浅层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利润最大化并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2.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

股东权益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东。企业的经营管理应代表股东的利益,只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创造最大权益上的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目标更容易量化,易于考核。同时,这一目标也存在一些缺点:(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其股价无法向上市公司股价一样随时准确获得;(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有些企业外的因素、有些还可能是非正常因素,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如有的上市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其股票可能还在走红;(3)它强调的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所以,综上所述:目前采用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也不符

合我国国情。

2.3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目标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行为影响或可影响企业行为的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一般是指那些与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权益的组织和个人。根据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可分两大类:一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等。二是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但与企业没有商务关系,企业又必须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利益主体,如:社区,政府,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和各类专门利益集团等。现在企业核心理论是契约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系列生产要素之间的契约,它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生存发展必备相关要素等问题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财务目标作为企业目标的一个子集应具备有企业目标的特性:唯一性和明确性。然而,唯一性和明确性是衡量财务目标的基本标准,也是财务目标必须满足的条件。在上述相关利益中,仅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就涉及到六个,更别说大量存在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团体了,在不否认众多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可能存在一致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团体间大量利益冲突的客观存在。如果一个目标包含过多的内部矛盾,那么其明确性就无从谈起,在实际工作的财务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有需要某个具体的相关利益集团价值和总体的相关者利益价值之间进行衡量、取舍、而这一决策过程本身就很难把握,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一个模棱两可的目标不可能作为现实中的财务目标。由于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要求存在大量的矛盾和不可避免冲突,企业决策者衡量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缺乏定量性的目标的过程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从而很可能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这样会使目标本身应具有的作用被彻底否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最终损害这些相关者的利益。

趋利避害,当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有者权益和相关者权益不能统筹全局时,我们不得不去寻找另一出口,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3.1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理论依据

传统上,人们都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全部剩余风险,也应享受全部的经营收益。而职工或债权人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中往往被忽视。事实上,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职工以及企业上下游关系人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也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因此应全面考虑。

企业价值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是用买卖的方式,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二是通过其未来预期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来表达。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假定条件下,它可以表达为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财权流理论,该理论认为理财目标是确定理财本质、理财主体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过程依赖性。任中信教授认为价值是理财学基本的核心概念,价值管理师理财的重要特性,而“利润”只是反映了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观点认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重要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评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依据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集团,而置其他利益集团于不顾,不能将理财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股东权益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当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3.2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具体体现

(1)明确了理财主体为企业组织。理财主体就是具有独立经营权和财权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体现为理财主体财富的增长,然后,企业价值最大化恰好满足这一要求。

(2)体现了理财本质即价值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之所以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是因其具有广泛性及综合性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取决于理财本质即价值管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财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中的利益都只是企业的一部分。

(3)符合财务目标唯一性的特性。企业财务目标作为企业价值的导向,必须是唯一的,理财目标应明确理财主体,体现目标特性,符合理财活动的规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能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特性和财务活动的规律,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理财目标的现实理想选择。

3.3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的意义

一般认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如下优点:首先,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的计量,反映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从而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的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定鼓励政策等。其次,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克制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过去或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而且预期未来现金性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再次,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地克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方向。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利于克服因片面追求利润而产生的短期行为,有利于获利期限结构的优化和风险投资项目的组合决策,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的配置。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对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对于投资人来说,随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在息税后净利润趋向最大化,有能力以现金或股票形式分派股利,这样也就实现了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实现了投资人的利益;第二,对债权人来说,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和现金流入,企业偿债能力提高,能够及时足额清偿债务,从而得到债权人的信任,为企业提供可靠资金打下了基础;第三,对国家而言,企业拥

有足够支付偿债能力,及时缴纳各种税金为国家税收提供了保障;第四,对企业内部职工而言,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其主动范围内可增加工资、职工福利、改善职工生活,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五,对社会而言,一个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应该是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自觉承担各项社会责任费用,积极筹资“三废”处理装置,从而履行对社会的责任;第六,关心客户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等目标,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会增加企业风险,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只强调企业当前微观利益,更注重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协调一致,更讲究企业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更注重企业产品的质量与售后服务,以保持企业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4.总结

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均优于其他财务管理目标。尽管该目标目前还未得到所有企业认同和采纳,但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最终成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导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浩、郭丽江:关于财务代理人制度的探讨[J] 财经研究 2001第10期

[2]陈学义:对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会计之友2005年第11期

[3]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J] 上海会计 2004年第10期

[4]张国华、翟春凤: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J]财会月刊2008年10期

[5]黄亿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J]财会月刊2008年10期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 篇2

一、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

所谓目标, 就是指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理财活动最终达到的目的, 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

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的目的:一是为了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先进的激励机制, 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 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 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

2.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原则

(1) 财务目标与组织目标。

财务活动作为组织的一种重要活动, 财务目标必然服从组织总体目标。对于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来说, 企业目标是综合的, 而不是单一的。企业目标往往是经济目标、技术目标以及社会目标的统一或综合。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或不同的历史时期, 企业各项目标的内涵可能不同, 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虽然企业目标的确立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 但应该明确, 财务管理目标并不一定等同于企业目标。特别是当企业的社会目标或技术目标等非经济目标处于支配地位时, 财务管理目标往往与企业主要目标不一致, 而处于从属地位, 此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处于从属地位。当企业的经济目标处于支配地位时,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主要目标高度相一致,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就处于中心地位。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是一致的。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 其组织目标是单一的, 表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 其财务目标也是服从于此的。

(2) 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

财务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是相一致的。但是与社会目标既有一致的方面, 又有矛盾的方面。企业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 必然要不断创新, 引进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更新设备, 培养后备人才, 从而为社会带来新产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的需求, 还会带来就业机会, 增加社会成员的财富, 这是企业财务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相一致的方面;然而企业也可能单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非法行为或违背商业道德, 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侵害职工和其它企业利益, 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 等等。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既要考虑企业的财务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 又要兼顾企业的社会目标, 并在两者中谋求均衡。

(3) 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

组织目标是一个包括组织总体目标和各个职能部门及低层管理者的分目标在内的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对于企业组织来说, 企业的分目标可以概括为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非财务目标包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研究与开发、生产率、人力资源、内部的创新与学习以及内部流程等其他标准。这些非财务目标从不同的方面规定了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应达到的状态, 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统一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因此, 企业的非财务目标在与企业目标协调的同时, 也必须与企业财务目标取得统一。

3.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点

(1) 相对稳定性。

财务管理环境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财务管理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但在一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 财务管理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2) 多元性。

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 即多元性。在这多元目标中, 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目标, 称之为主导目标, 其他一些处于被支配地位, 对主导目标的实现有配合作用的目标, 称之为辅助目标。它要求我们首先确定正确的主导目标, 抓住主要矛盾, 然后确定与主导目标协调一致的辅助目标。

(3) 层次性。

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是由不同层次的系列目标所组成的目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之所以具有层次性,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 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要求我们把财务管理的共性与财务管理具体内容的个性结合起来, 以总目标为中心, 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二、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1.企业价值最大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理财目标, 具有其合理性。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 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价值的市场评价, 它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是通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不断提高盈利能力, 实现企业资产总价值最大。该目标较好地克服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的缺陷, 实质上也体现了相关权益主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思想, 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然而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该目标存在着概念上的混同, 因为很多学者都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同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此外, 计算公式中与未来企业报酬和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很难预计准确, 很可能出现很大的误差, 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这种观点实际上仍缺乏可操作性。

2.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是在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并得到过广泛运用。在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 企业除要实现利润目标以外, 还必须同时考虑降低财务风险和谋求长远发展的问题, 而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较多的缺陷:一是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是一个绝对数, 它没有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二是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问题, 不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 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三是没有考虑实现利润的风险问题, 可能导致经营者不顾风险大小而去追求更多的利润;四是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因此,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利润最大化都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目标。

3.股东财富最大化

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和经营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即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其主要优点是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一般认为, 股票市场价格是企业未来收益的折现, 其高低体现着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可以每股市价反映资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 反映着每股盈余的大小和取得时间;它受企业风险的影响, 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因此,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可以提高经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盈利能力最大化

将盈利能力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的中长期净收入的趋势及总资产的利用上, 使之盈利能力最大化。盈利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现在, 更关系到企业未来。财务管理部门以盈利能力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通过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长远性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盈利能力从长期发展角度综合考虑了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增强盈利能力也是在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盈利能力的增强, 二者是相互的。赢利能力最大化是可以计量的, 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选择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点思考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应加强职工的利益与职工的权利, 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 强调协调各方利益, 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所以, 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 仅仅局限于股东这一个利益集团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只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这是因为它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 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 合理选择投资方案, 有效筹措资金, 合理制定股利政策。保证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整体的价值达到最大, 兼顾了包括企业股东在内的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它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 股东财富越多, 企业市场价值就越大, 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结果可促使企业资产保值或增值。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它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 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 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保证了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较合适的目标。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企业价值计量困难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问题, 但是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技术的发展, 企业制度设计的完善,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可以实现的。因此,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作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目标还是最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刘华.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之友, 2005 (4) .

[2]刘巧英.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5 (1) .

[3]侯丽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盈利能力最大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浅谈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篇3

财务管理是一项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即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利润的获取又是以生存、发展为前提的。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这些目标对财务管理提出保持企业生存的偿债能力、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的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类和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了新的要求,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有: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假定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1)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净利润,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

(3)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的获得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

(4)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在上市公司中,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票价格达到最高,股东财富也就达到最大。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是:

(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为无法像上市公司一样随时准确获得公司股价。

(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因素,有些还可能是非正常因素。股价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如有的上市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但由于可能存在某些机会,其股票价格可能还在走高。

(3)它强调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

(2)该目标反映了对企業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3)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4)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其主要缺点则是企业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非上市公司。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2)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这一目标本身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较好地兼顾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4)体现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二、什么样的目标才更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实现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目标,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有效使用资金之重任。企业的所有者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的目的,必然要求企业提高资金使用率,维护其合法权益。企业的债权人为了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必然要求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维护其合法权益。社会管理者为了建立一个规范、公平的企业理财环境,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必然要求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履行其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笔者认为,应选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比较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放在首位和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即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充分考虑了时间、风险、收益等因素对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的影响,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

1.投资者建立企业的重要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者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个概念,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两个方面的因素

2.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考虑债权人、职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忽视了任何一方的利益,都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3.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是在权衡企业相关者利益的约束下,实现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其基本思想是,在保证企业长期未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优点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计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等;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价值就越大,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结果,可以促使企业资产保值或增值。

综上所述研究企业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终级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从战略和长远角度,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设想,因此价值最大化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10.

[2]张海.企业价值最大化下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理论研究.2008(1).

[3]田力,梁义江.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理财目标的现实选择.环渤海经济瞭望.

浅谈地方政府目标绩效管理问题 篇4

内容提要: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着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等问题。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正在进行重大调整。政府绩效管理作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管理工具,其重要性不断彰显。绩效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绩效管理的意义,对我们理解和实践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主题词:政府 目标管理 绩效管理

浅谈XX区目标绩效管理

随着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角色定位的不断变化,单纯把效率作为政府评估的综合性最终尺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政府的行为价值取向也已经大相径庭,确立什么样的政府管理理念,成为当今政府管理与改革的核心问题。现今,中国各级政府都热衷于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盲目上项目搞投资,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诸多决策失误诸多问题的产生,大都源于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不科学不准确不全面或不完善“科学发展观” 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所以说正确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是改变我国各级政府现存问题的主要方法,建立健全对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绩效管理评估体系,靠机制和体制发挥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整个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关系到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转变,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效能。

一、绩效、绩效管理的概念

所谓“绩效”, 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将企业的远景、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和个体,并通过绩效沟通、绩效计划、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完成,其注重的是员工未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概念

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是指公共部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政府绩效管理又可分为多个具体分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机关效能监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等等。在西方也被称为“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泛指政府 所做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绩效表现,又包括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绩效表现因此,政府绩效的评估,就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在经济、效率、效果、和公平方面的绩效,已塑造服务民众、是民众满意的高效政府。

绩效管理并不一个单一的概念,它的内涵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行为结果,它应该也是行为过程绩效型政府管理应该包括新公共管理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等等各种理念的综合和实践即以政府绩效为本,以公共责任的实现程度效果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为第一评价标准,降低政府成本做大政府业绩,通过一整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最终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公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因此受到巨大挑战,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新公共管理思想,适时提出了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的引入大大推动了政府改革的大趋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绩效型政府已成为当今世界政府行政改革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三、XX区概况

XX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全区共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2个乡镇、2个街道办、1个园区。全区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走以农促工、工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截止2010年底GDP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X位,同比增长XX%;财政总收入突破XX亿元,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X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X元达到XX元。随着完成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XX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XX区目标绩效管理现状 1.目标绩效管理的原则

XX区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立“科学有效、简便易行,具有激励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奖惩分明”的原则,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深入贯彻“五个坚持”,全面推进“三化联动”,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整体推进经济强区“四大战略”,强力抓好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创建文明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2.目标绩效管理的体系

XX区,通过对全区22个乡镇、2个街道办、1个园区,52个 4 区级部门,9个市区共管部门开展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可以动态的反应责任部门的工作现状,以便跟踪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大力提高对各项经济指标、共同指标、党务政务指标的督办事项,促进各项指标按进度要求顺利推进,完成。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工作中的监督提供了信息支持和依据,从而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效能。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就领导、部门各自所担负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根据职责不同XX区把52个区级部门和9个市区共管部门共划分为党群、政府办、财金、农、教卫、政法、发改7个大口,根据工业农业所占比例大小,把22个乡镇划分为A、B、C三类,有效的避免了因工农业分布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3.目标的制定

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区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区委、区政府制定的重点工作,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党务政务目标、共同目标、否定目标进行绩效管理切实做到定量目标数据化、定性目标具体化,为绩效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4.目标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

目标绩效考核的奖惩是为了更好的反应目标绩效管理的过程。区级各部门,经济试验区、各乡镇、街道根据目标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直接反应出各个单位在一年的工作的得失。

具体的奖惩办法包括,以分记奖:各被考核单位的目标绩效奖励按考核得分以分计奖,考核得分高于90分(含90分),具有 5 评奖资格;低于90分,取消奖励;“点球”奖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的单位,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另行“点球”奖励;重点单项奖励:对经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单项工作目标实行单独奖励;实行问责制:对目标绩效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单位,责令其向区委、区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视其情况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考核结果通报制:各单位目标绩效考核结果全区进行通报,市级延伸部门的考核结果由区目标督查办向市级主管部门通报。

5.综合测评(社会评价)体系

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过程中吸引广泛的公民参与。公民是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评估的主题之一,因为从公共行政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的支出必须获得公民的认可并按合理程序进行,公民有权评价政府部门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将综合测评(含社会评价)考核纳入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是XX区在2010年开始对各乡镇、园区、街道和区级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的新举措。通过综合测评和社会评价考核,不仅可以广泛征求到各方面对各级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每年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和实事,避免考核走过场和平均主义。

对乡镇、街道办、试验区重点突出农业、农村以及民生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对区级部门和市区共管部门重点突出工作作风和 6 工作实绩。

综合测评以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含市区共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试验区、乡镇、街道办党政主要领导和人大主席(或专职副主席),对被考核单位的工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量化打分。

社会评价以区内部分省市区非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代表、窗口服务单位被服务对象代表等对被考核单位的工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量化打分。

综合测评(含社会评价)考核结果按目标绩效考核总分的30%计入被考核单位目标绩效考核总分。

五、当前XX区目标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标制定不够科学合理,欠缺可行性

XX区在目标设定上一直是依据上级指示设定目标,有些目标的设定没有考虑到XX区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对目标设定缺乏过程控制,使得目标量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具体操作实施。如XX区只有少数几个乡镇有工业,而这几个乡镇被划分为一类进行考核,虽然避免了与农业乡镇的不公平考核,但是这几个乡镇的工业分布及其不均,企业实力差距很大,而在经济指标的制定上却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进行,公平考核被破坏。

2.分解方式单一,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责任人

目标分解变成了目标分摊,在目标分解到部门后,都采取签署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来落实责任,以确保目标完成,但是由于目标责任不清晰,随意性很大,最终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如XX区在 7 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对安全工作、经济工作等等签订目标书,但是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上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负责人,这就给之后的工作推进带来诸多不便。

3.目标绩效考核形式化

目标绩效考核形式化严重。人情分日趋严重,这也是中国政府所共有的通病,人情在考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是目标绩效考核越来越走向形式化。

六、完善政府绩效考核的对策

1.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采取科学的分解方法

目标分解形式不应局限于一种,应该形成网络体系,形成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要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与政府的使命要建立紧密的关联性;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既着眼当前,又注重长远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全面进步。

2.考核主体的重构,加入监督审计环节

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存在“先天不足”,没有专业的目标绩效管理人员,给考核带来不足。将指标考评与效能监测有机结合,合而为一,并在人大、纪委(监察局)和审计部门的组织下进行。人大对政府中心工作熟悉且具有实践经验,纪委(监察局)对考核人员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审计部门对随机采集的数据有更为科学的分析机制。

3.考核数据的完善,确保数据真实性

数据的客观和全面是科学考核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 8 硬指标,由有关职能部门提供,考核机构经调查核实后予以认定;群众满意度等大众性指标的数据来源由客观数据和评判数据组成,客观数据即客观的工作与服务产生的数据,评判数据主要通过效能即时监测、明察暗访、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得。尽量扩大样本容量和增加考核频率,以避免行政干预。

4.引入电子政务作为改善政府目标绩效管理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其代劳的开放性大大加强了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化进程,为政府绩效考核提供了可利用的载体。一方面,电子政务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加通畅;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为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朝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为整个政府目标绩效考核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

七、总结

通过本文对政府目标绩效管理的分析,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研究,寻求其规律,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认真分析,科学对待,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政府绩效考核模式。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 篇5

中共中央、国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年3月2 日)指出,要根据工作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强化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机制。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多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关系计划生育工作导向的关键处。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对于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后迅速被欧美和日本的企业界广泛应用,并逐步拓展到社会管理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到我国后,80年代中期应用到计划生育领域。1989年河北省开始全面推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十几年来,结合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人口指标、工作指标、保障措施指标“三位一体”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和基本经验之一。对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以各级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正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目标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完成目标不好的各级政府党委及单位,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切实引起了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落实对于“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方法,全力抓好抓紧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行,推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目标的分解、实施、考核,使各级党委、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以目标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安排,周密计划,强化措施,确保目标实现。对责任目标完成不好的地方实行“重点管理”和“领导联系”制度,促进了后进转化工作,对计划生育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行,保证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依法管理局面的形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 策是国家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总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各地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分目标的基本依据,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使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对于提高计划生育要依法行政水平提供发挥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作用。

(四)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行,促进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人口控制目标是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是在国家宏观目标的指导下,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依靠包括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内的强有力行政手段,才可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总人口为126583万人,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 ‰下降到2000年的15.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2000年的8.7‰。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发生了不可替代推进作用。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当前目标管理责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明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要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新形势、新任务为计划生育部门赋予了更多更新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困难。随着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充分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出现流动人口逐渐增多、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新情况,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必须适时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目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目标责任的制定和分解环节

下达目标过高、过多、过细,脱离实际,基层压力较大。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目标是在一时期内预期达到的目的和任务,目标的制定应当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来制定。在中央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目标后,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在分解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时,缺乏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与基层的交流协商,未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一些基层政府好大喜功,对上级“报喜不报忧”,导致上级过高估计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条件;一些地方为保证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完成而层层加码,到了基层,导致目标偏高,压力沉重,很难完成。不但不利于充分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反之,迫使基层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打肿脸充胖子”,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甚至搞形式主义,而是通过弄虚作假来应付上级考核,形成了副面效应。二是目标的制定下达缺乏分类指导。城市和农村以及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条件、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政策要求和群众需求有所不同,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基础参差不齐。面对这些情况,在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时,为“一碗水端平”,实行目标一致,考核标准一致,就好比体育竞赛中,不同年龄组或不同级别比赛,结 5 果可想而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不能正确地发挥。

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体系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不仅要有总目标而且在目标的分解上,既要有纵向的目标分解,也要有横向的目标分解。目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体系中注重纵向的目标分解,而横向目标的分解有待改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更需要纪检监察、组织、宣传、计划、教育、科技、民族、公安、民政、司法、财税、人事、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农业、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统计、工商、房产等部门和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积极参与,实行综合治理。特别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更是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只有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纳入目标管理体系,根据职责任务分解目标,并组织实施考核,使纵向目标管理和横向目标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进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执行环节

一是重出生人口数量控制指标轻出生人口素质指标。以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在各级分解目标的考核 中,偏重于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率、统计求实率、自然增长率等人口控制目标,所在分值比重较大,而在出生人口素质方面重视不够,如出生缺陷发生率、新生婴幼儿死亡率、病残率、智能低下率等。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目标过程中,仍注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而忽视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忽视了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的辩证协调发展。

二是重惩处指标,轻奖励保障措施。认为计划外生育一旦形成就难以补救,而工作指标,可以在考核前突击弥补。这些地方即使人口控制指标完成了,但是由于工作指标和保障措施不能及时跟上,很难保证已经形成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导致个别地方的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是重目标的制定与考核而轻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指导。两头硬,中间软,不能及时掌握目标完成进度,平时不闻不问,考核“一锤定音”,致使个别基层单位在一些目标的完成上平时不用力,临时抱佛脚。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的考核环节

一是集中考核次数多,规模过大,完成基层负担过重。省、市、县每年考核评诂两次,基层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应付考核,不利于基层集中精力为育龄群众开展服务工作。目前采用集中考核的方式,规模过大,浪费人力、精力和财力,而且重考核过程,考核标准过高、过细,时间要求过急,使基层忙于做表面文章,不能真正反映工作水平和质量。二是考核对象不清,责任不明。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而考核评估却是由计划生育部门代表同级党委政府进行,由于没有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参加,考核内容涉及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计划生育部门,目标责任没有分开,致使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不够,一些本来应该是党委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共同承担的责任,往往由计划生育部门独立担负,严重挫伤了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目标管理责任的考核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目标考核是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改进工作。但是目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缺乏透明度,考核标准、考核情况和考核结果基本不公布,不交换意见,被考核单位不知问题所在,差距所在,了目标考核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改革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思路

(一)科学设臵目标体系,正确发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作用。要结合实际,逐步剔除那些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过于繁琐和设臵不科学的内容,改进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的指标,做到少而精,简便易行,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使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责任目标更贴近基层实际,为基层减压松绑。

按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原则,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总目标要求,对各项目标统筹安排,既要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必需的共性目标,又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工作基础和客观条件确定一些个性目标,力戒“一刀切”。这样既能体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均衡发展,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分解,坚持纵向分解与横向分解相结合,在纵向分级分解的同时,横向针对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计划生育职能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不同职责,分解责任目标,明确各自的侧重点如工作指标中党政领导主要目标为“责任、措施、投入”到位情况,相关部门主要目标为参与协作、齐抓共管,落实优生优育政策和履行职责,计划生育部门的目标重点为人口控制目标、落实生育政策、对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员实施征收社会抚养费和行政处罚、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等。

(二)改革考核评估方式、适当减少集中考核次数。实行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平时检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估,要重结果轻过程,整体优化,成果至上。按《决定》“考核要突击重点,注重实效,把基层工作重点和基层注意力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工作水平上来”的要求。减少集中考核次数,省对市、市对县区的集中考核每年一次,加大平时调研、解 剖、督导力度,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掌握目标进度,适时进行指导,促进目标的按时完成,使基层从疲于应付考核中解脱出来,基层工作人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改进工作和开展优质服务上来,提高工作水平和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要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被考核单位交换意见,限期改进,同时也保证了考核人员客观公正地评价被考核单位的工作。

分线考核与横向考核相结合,以分线考核为主。目标考核必须与目标的分解相适应,既要有党政线、计划生育线、相关部门线“三条线”分线对口的纵向考核,也要有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对同级各职能部门就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自目标完成情况的横向考核。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目标责任纳入分线的上一级部门对下一级对口部门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建立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促进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总目标的实现。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目标及落实 篇6

一、从“三纲”(大纲、课标、考纲)看高中作文教学教什么1、2002年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8条:

⑴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内容来源)

⑵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写作态度)

⑶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个性)⑷作文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内容要求)

⑸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要求)

⑹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要求)⑺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训练要求)

⑻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训练指标)

2、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9条:

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内容来源)

⑵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写作态度)

⑶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内容要求)(与02年大纲第4条对调)

⑷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个性与写作素材积累)

⑸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要求)(表达要求)(与02年版第6条合并)

⑹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训练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训练指标)(将02年版第7、8条合并)

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新增口语交际训练的一般要求)

⑻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新增口语交际训练的较高要求)

⑼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增口语交际训练的高级要求)3、由以上两个“大纲”不难看出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⑴写作内容:来源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情感真实,态度真挚。(源自①②)

⑵文体要求:有个性、有创意,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以议论文为主。(源自③④)

⑶特别注意:要讲究文章的结构,要讲究文章的语言。(源自③⑤)

⑷训练途径:多写多改;有一定速度;口语表达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相结合。(源自⑥⑦⑧⑨)

4、2006年北京考纲要求——根据题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⑴能写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⑵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⑶能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⑸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文采、有创意的文章

二、我校作法简介

1、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并重;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兼顾其他文体;高一重点为记叙文和叙事散文,高二重点为议论文,高三重点为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2、从练笔入手,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练笔与摘抄相配合;练笔与命题作文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3、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内容、语言、结构三项并举。

附:一次练笔讲评

三、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标准(高考会考议论文的评价标准)

1、一类文(会考44分以上,百分制88以上;高考51分以上,百分制85以上)会考: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并与事例紧密结合;语言准确流畅得体;结构完整严禁。(基准分46)

高考:紧扣论题,观点鲜明;材料精当,说理充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基准分55)

2、二类文(会考37-43分,百分制74以上;高考38-50分,百分制63分以上)会考:观点明确,分析较深刻,能与事例较好结合;语言准确连贯,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有调理。(40)

高考:符合论题,观点明确;材料较充实,说理较充分;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44)

3、三类文(会考30-36分,百分制60以上;高考25—37,百分制42分以上)会考:观点基本明确,有分析并与事例基本一致;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34)

高考:基本符合论题,观点基本鲜明;有一定的材料,说理不够充分;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31)

4、四类文(会考29分以下,百分制58分以下;高考24分以下,百分制40以下)会考:审题有明显偏差或观点不明确,没有分析,事例不足以证明观点;病句较多;结构不够完整,条理混乱。(26)

浅谈财务会计目标设计 篇7

1 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 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 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 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 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 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 受托人接受委托, 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 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 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 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 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 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 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是实质, 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 笔者认为, 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2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 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 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 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 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 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 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 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 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 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 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 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 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 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 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 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 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 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 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笔者认为,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 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3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 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 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 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问题。“适销对路”指的是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 而“价廉物美”指的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看, 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看, 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 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因此笔者认为, 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从总体相关性看, 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 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 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 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 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 ,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 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 (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 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 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

摘要: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必须在认识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 辨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本文主要论述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及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职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玮晶.对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引进与咨询, 2008, (12) :52-53.

[2]王爱君.试论公司的财务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04, (6) :14-16.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 篇8

【关键词】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现状;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复杂,成本管理便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成本管理手段和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成本控制,手段之一就是制定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企业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对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全面预算后设定的最大生产成本。在生产活动中,企业要设法将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下或者让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持平,这样,就算生产能力不变,企业也可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财务目标成本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目标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模式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完善等。

1.目标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全、不深,在制定目标成本时往往依靠个人经验对市场进行主观判断和臆测,使得制定出来的目标成本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信息,给实际的生产活动带来不良影响。

而部分企业员工由于对目标成本管理概念不清楚,或者缺乏目标成本管理的使命感,对成本管理工作不重视、不配合、不参与,导致目标成本管理不到位、低成效甚至无成效。

2.管理不全面、不科学

生产活动中,从市场调研、产品策划、设計、样品制造,到工艺技术准备、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再到运输、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一系列的生产环节都涉及成本支出。企业要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就必须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以最优的市场价格为生产、加工、销售做好市场调研、工艺准备、材料购买、产品运输等工作。然而,我国许多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反馈速度慢,时效性不强,无法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结合,使得成本控制不具预防性和目的性,生产成本仍居高难下。

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目标成本的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手段进行,但是考量内容不全面,控制面狭窄;而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部分企业也没有与时俱进,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手段单一、技术落后,缺乏科学性,影响了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制约了目标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

3.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对部门成本控制的考核不严格,没有建立和落实相应成本控制责任制度,使得部分企业人员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不明确自身责任,削弱了企业成本控制计划和成本控制责任制的执行力,导致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成本控制目标无法达成,影响了总体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的措施

1.提高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率先树立起正确、全面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为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落实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并帮助企业员工尤其是财会人员树立目标成本管理意识,调动全体员工尤其是财会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广开言路,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实现目标成本民主管理。企业职工尤其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财会人员,应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知识构成,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自觉树立目标成本管理意识,自觉参与、落实目标成本管理,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得以达成,并努力为企业完善目标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2.形成目标成本管理系统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市场信息不断激增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信息,保障目标成本管理得以合理制定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必须引进一套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的、完善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必须能够管理生产活动中涉及成本的各个环节,必须能敏锐地掌握市场动态,必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改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提高综合分析生产成本、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的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3.制定和落实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度和分析制度

目标成本管理需要依靠制度来保障其顺利执行。因此,企业应将目标成本的制定、目标成本的控制与经济责任制度联系起来,将目标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度的范畴中,促使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尤其是财会人员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企业还应制定一套健全的成本分析制度,即组织专门人员对生产成本进行讨论、分析,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析、论证,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具有可行性,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4.严格开展目标成本实施效果考评

开展目标成本控制效果考评,即考评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成本的效果。通过开展考评,能够促使实施目标成本的责任人和员工自觉发掘管理中的漏洞,自觉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水平探索新方法。在进行目标成本实施效果考评时,企业应坚持科学、严格、公正、信用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考评记录,实事求是地进行奖惩管理。

三、结束语

在新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仍然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谋取效益最大化。生产成本涉及广泛,因此,现代企业在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时应全面考虑各项因素,使成本目标的制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另外,在信息时代,企业应采用信息技术快速、系统地处理市场信息和成本管理信息,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制定和落实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度,严格开展目标成本控制效果考评,让目标成本管理切实落实。

参考文献:

[1]柳鋆.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3,30(29):84

[2]谭富林.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2,15(17):93-94

[3]姚素娟.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30(21):140

上一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公共科目)模拟卷下一篇:安全总监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