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共9篇)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篇1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 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 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 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二、学校物质文化

三、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第三章 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师范生可以了解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儿童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初步吧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本章的“儿童”主要指的是“学生”)。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合论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教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探讨教师的地位、作用、素质、师生关系、教师资格与进修等问题。使师范生懂得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素质

一、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

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节 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一、教师资格

二、教师进修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师范生了解教育目的概念与意义、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不同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等。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德、智、体、美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各育的任务、内容,了解诸育的关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节 德 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二、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及其功能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体育的任务与实施

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第四节 美 育

一、美育的含义

二、美育的功能

三、美育的任务

四、美育的类型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设计和编制的主要目标、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中的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二、课程的实施

第八章 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及特点,了解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看法,了解教学模式的不同种类;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了解教学原则的依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小组教学、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了解讲授法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其他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活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说明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四、复式教学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节 教学手段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二、小学教学实施的不同过程

第九章 课外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教育作用,进而理解课外活动对于完善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必要性,学会针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去设计和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课外活动的设计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理解班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及责任,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荣誉感,初步具备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素质,为将来做好班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班主任和班集体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的历史、性质、任务与组织机构

二、少先队活动及辅导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与基本条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知识,包括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专业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人员的主要工作、一般教师如何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发挥作用,以及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主要原则与方法;初步掌握对小学生进行咨询帮助及课程辅导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咨询

一、咨询的目标和原则

二、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三、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第三节 心理健康辅导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二、开展心理健康铺导的过程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验与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小学教育测验与评价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程序。了解目前教育测验与评价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克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第一节 教育测验

一、小学教育测验概述

二、测验的类型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第二节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概述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四、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五、目前教育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第十三章 教育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法的基本规定,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法律规范,在教育工作中遵守法律,并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节 教育与法律

一、法律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三、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第二节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四、学生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二、法律救济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其整体职业水平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性质

二、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如何从小学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验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与报告

一、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二、定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四、课时分配及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1、本课程开课1学年,总学时为140学时(周课时4节、每学年教学35周)),其中课堂讲授120学时,实践教学(含见习与实习)为20学时,2、课堂理论讲授课时的具体分配为:

绪论(4学时)

第一章 教育(8学时)

第二章 学校(8学时)

第三章 学生(8学时)

第四章 教师(8学时)

第五章教育目的(6学时)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8学时)

第七章 课程(8学时)

第八章 教学(14学时)

第九章 课外活动(6学时)

第十章 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8学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8学时)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8学时)

第十三章 教育法(8学时)

第十四章教育科研方法(10学时)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2、教学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3、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建议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影视教学,写调研报告、小论文,模拟教学比赛,读书指导,见习实习等方式。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是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教育教学实践考核成绩等。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式,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着重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结合实际,学习数学兴趣性,组合作

教无定法, 但贵在得法。任何事物都有本质规律, 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根据规律去学习。掌握规律, 利用规律, 才能够将教学工作发挥最大成效。

一、扎实备课环节, 注重课前教材的认真研读, 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彻

常言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备课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所花时间的多少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有的放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善教者学艺而功倍, 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的效果,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二、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极为重要。兴趣是导向, 也是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展现, 导向能够让这种展现力得到最大发挥, 发挥出超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 即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往往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 知识往往相互联系, 通过已有的自身知识面不断拓展更大的知识面, 实际能力越强对于对于旧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度越高, 接受越快。知识的阶梯正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对原有知识的积累, 对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来的。面对讲解数学中抽象概念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在一些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观察物体所需的模型, 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观察物体的实践中来。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老师是辅导, 兴趣是主导, 旧知识不断加深理解, 新知识不断拓展吸收, 学习是方法, 应用是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 实际能力的不同, 所以, 学习需求会产生差别, 故而不同层次教学的细微区别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三、注重反馈, 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 深入地理解光靠当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的练习与巩固才能检验。课后练习, 一方面, 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实际能力加强, 为了更多新的知识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面对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浩如烟海的辅导资料铺天盖地而来, 教师有责任认真阅读分析, 筛选题海, 结合实际选出适合学生练习的题目。对于题海中的题目也不能拿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对于题目的练习的主体对象-“学生”也不能搞一刀切, 将学生和习题划分层次, 尽量做到精准匹配, 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 而力求精、细, 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 从而保证课后练习的“质”和“量”。

四、分组合作学习, 巩固学习成果, 促进学习氛围, 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分组的开放式练习形式,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四维空间, 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巩固知识。分组练习中, 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与启迪, 正是在这种相互的讨论中,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讨论交流, 才有利于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 枯燥的公式具体化,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学课后, 还可以将分组的概念拓展开来, 注重调动多方资源, 以老师, 家长, 学生划分成一个组, 家长起辅助功能, 老师起引导功能, 学生起主导功能, 将课后的这个“分组”作用进一步发挥, 使得“分组”更大的发挥它的作用。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注意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个性差异毕竟存在, 应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所以, 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在课后,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时, 认真研究造成学困生学习的困难的根本原因, 对学困生的辅导, 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 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 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技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通过表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喜悦, 延长学习的兴趣

坚持抓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点, 学生有了兴趣, 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由于小学生本身特性, 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 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对学生来说, 老师的鼓励, 肯定, 表扬, 都是他成功的标志, 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 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会浓厚、持久。

七、结语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篇3

交往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少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少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少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措施

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少儿从早上进入小学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小学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少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少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少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在少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少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小学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少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少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少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少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少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少儿文明用语,让少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少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少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少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少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少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少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少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小学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少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小学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少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少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少儿家长宣传少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小学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少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少儿,对少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少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在各种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少儿都是喜欢过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少儿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对少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儿童动手为家长制造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的辛劳,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送给同伴等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的快乐,形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小学教育教学随笔 篇4

(一)寻找知识背景,刺激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法和规则都可以通过根追踪找到自己的知识背景。教师应努力将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并在教学中寻找其来源,以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教授新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使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抽象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在学生生活中发现并合理运用其“原型”进行教学,他们就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学生的学习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恐惧变成快乐。

(三)用在现实生活中欣赏数学的风格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还要让学生了解去哪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成功解决“怎么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 篇5

不久前,国家教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以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学校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开展。

(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这种落后状况,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把课上好。现在一些中小学为了提高成绩加班加点体育课形同虚设就连课外活动都有课。天天如此学生的身体怎么能受的了呢?这样长此发展下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二、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如今一些中小学不用说什么高档的体育器材就连最起码的操场都没有学生上课只能和“放羊”一样无目的的自由活动。试想这样的体育教育何谈锻炼身体呢?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四、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体育教师在操场上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摸爬滚打。然而一些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予认可评优选模从来和体育教师不沾边。这样就造成了部分体育教师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怠工现象。所以学校领导者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其次学校还要认真扎实地开展好体育教研组的活动,备课、听课、研讨、交流环环相扣;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境界,提高文化素质,切实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入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与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领导要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篇6

摘 要:班班通设备已经普及到了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让数学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数学, 很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懂, 因此, 信息化教学给小学教学带来的便利尤显突出。但是, 如果小学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不恰当, 会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得其反。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 合理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化工具不恰当出现的问题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度依赖于电教设施, 如果不将所要教授的内容与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就进入课堂, 那么讲解效果会适得其反, 有时传统教学方式口述方式比你用漂亮的PPT演示效果更好。有时幻灯片里选取的内容太过呆板不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反而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效果更好。例如,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时间问题的计算问题。从上午九点半开始上课, 40分钟后下课是几点几分。教学时幻灯片里没有用时钟图片来将问题的抽象化变为具体化, 相反却在幻灯片加入大量讲解过程, 即一小时等于60分钟的概念, 30分钟还差30分钟达到一小时的简单减法运算, 然后就是将40分钟分为30分钟和十分钟的解法, 最后就是得出的结论, 30分钟后, 时间变成十点, 还剩10分钟, 由此可以得出40分钟后时间是10点10分。这样的效果就和没用幻灯片教学没有什么不同, 无法体现信息化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果。

二、正确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让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1. 教学资源的选择不能盲目, 要巧妙整合适合学生

(1) 我们非常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 这样就会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课本中的概念都是文字描述, 十分抽象, 学生们就难以理解, 更不说掌握, 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来教学了。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不必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整合调整, 只进行重点的详述, 我们在应用试题解题过程教学中, 教师不需要将整道题的算法都一股脑加入幻灯片里面, 而是将对这道题的归纳性思想用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在幻灯片里面表达出来。例如, 老师买了10块巧克力, 分给小明3块, 小华4块, 剩下的给小红, 求三人所得巧克力块数占总数的多少。这时候教师用幻灯片来展示, 效果不大, 相反显得多余, 毕竟解题步骤不算这道试题的重点, 所以可以删除, 我们只要在黑板上板书并口述即可, 但是我们要在幻灯片上突出这道试题的重点是分数的概念, 以及两张3块巧克力一堆的图片, 一张4块巧克力一堆的图片,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构成, 并指出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 即3、3、4是分子, 分母是整体的数量, 即10是分母, 以及整体是1, 所有的分数相加就得到一个整体, 和为1。这样不但解了题, 更突出了重点, 复习了分数的知识。

2. 学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选择的依据

(1) 小学数学抽象化课题运用多种多样信息化教学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 我们学生数学掌握得好不好, 关键是要看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大不大。只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才能提高, 但是如果用传统的口述加黑板上的书写, 想要提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可能性不大。这时候可以适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让数学变得有趣。例如, 一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爸爸给了小东50元钱, 要求小东买2本3元钱的笔记本、14元钱的拖鞋和一辆10元钱的玩具车, 小东可以用剩余的钱买一样下面商品中的哪一样商品, 钱刚好花完。这时候可以在一张幻灯片上加载多个卡通或实物缩小版图片 (题目中已经确定的`商品图片和其他商品图片隔开) , 图片下面标注相应的价格, 然后让小学生来计算和选择。这样就比用简单的文字表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能够学生慢慢喜欢上数学。

(2) 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通俗易懂,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多相对较难的,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幻灯片、声音、图像加文字等电教手段为辅助手段, 让学生在看到和听到的前提下, 把数学知识理解透, 这相当于把难点简化了,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用幻灯片添加其他方法解题, 让学生们在易理解的同时能扩展他们的思维方式, 让小学生们思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 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求半圆的周长时。学生们在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后, 错误认为半圆的周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这时候可以在幻灯片里加入卡通半圆, 再要求他们求解, 即圆的周长的一半加上一条直径的长度, 即围成半圆的边界长度。这时候可以联想到半矩形的周长和半三角形的周长等求解问题。

三、结束语

浅谈小学教学的养成教育 篇7

一、任用责任心强,以身作则的教师

很多学生从幼儿班过渡到小学时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在这段时间内,就需要一个责任心强,以身作则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堪比于父母,有的时候学生甚至更听从教师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学生面前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

经实践研究发现,板书潦草的教师,其学生的字大多都“龙飞凤舞”;而板书很端正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字型都有板有眼,这足以说明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巨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如不随地扔垃圾,最后走时注意门窗是否全部关好,教师在做这些的同时,学生会予以关注,并会逐渐学习,从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引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唤醒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系统化学习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的故事,如孔融让梨、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等,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还能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懂得分享的良好习惯。

由于目前大多家庭都是典型的三口之家模式,学生大多饱受父母的宠爱,在人格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往往不会为他人考虑,做任何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筛选出最适合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故事,在课前几分钟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故事进行理解,并写出一份读后感,教师通过对学生读后感的阅读在进行下一步具体的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习惯意识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课内习惯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做小动作的现象,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以引导的方式代替批评责骂对学生进行帮助。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走到这位学生旁边,直到学生注意到教师的存在,将注意力放回到课堂之中。在对学生课内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听课习惯的培养。

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时学生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举手示意,举手的姿势以及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发音的高低,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举手,给学生进行示范,同时给予纠正。然后在平时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肯定、多表扬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以及需要被肯定的需要,适当的赞扬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课外习惯

课外习惯的培养既包括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又包括对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制定“养成教育”的教育体系,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推动剂的作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1.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学生犯了错误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

2. 家校互动。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在小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在学校和在家中判若两人,为使教师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应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3. 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虽然认真负责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毕竟不是同龄人之间的,学生对教师只会更加尊重,而不会产生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夸奖一些在日常表现良好的学生,让这类学生成为班级中的榜样,表现不好的学生为成为教师赞扬的对象,也会约束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养成教育理论的渗透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为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将养成教育理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养成教育成为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的一种方式。为使其与学科联系更加密切,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清楚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养成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科之中;最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考察,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改善提高,确定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

养成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观念,同时注重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昏昏欲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摘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健全人格,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期,在这一阶段之前,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因此,在这一阶段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以至于让学生有最好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问题。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引言: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学是学习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时期,小学的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也是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它能够容易的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融入素质教育,是在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一、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的重要,在小学语文中融入素质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性可以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入素质教育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建立其小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一直采取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将生词和考试的重点最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学生也是采取“填鸭式”的学习模式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很大的机械性。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文内容,培养一种学习语文的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的兴趣。

1.2制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内容中,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课堂游戏作为切入点,在游戏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记忆功能,用一款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教学观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步,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例如: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打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能够在愉快中学习,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2.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考试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往往对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缺乏培养,使得小学生养成了“死”学知识的习惯,而不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得到运用,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手段,以此来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1积极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该根据实际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标准,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合理的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中,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以这样先进的设备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够改变传统的乏味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考、学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加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学变的丰富多彩。比如说小学语文中很多对于古诗的教学,笔者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视频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展现古诗里的情感,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同时能够加深古诗的印象。这一节课堂的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去分析和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同时对于诗人的表现手法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就是一个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所有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制定出一套能够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等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学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贡献。

结语:小学教学在整个教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素质教育融入进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刻的讨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有了新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能够为社会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篇9

一、用讨论--讲解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以前上课也用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但对于所带毕业班在复习备考期间,堂上教学主要是以讲练为主,就没有使用这一方式,另外,复习期间学生的学习量加大,精神天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但在听了同科组老师的课以及老老师的指点以后,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于是,我再次运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然后在让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讲解,最后,我再为他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发现讨论--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其形式新颖、气氛热烈,可刺激和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调动了思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一展身手,于是不知不觉参与了活动。在整个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如此一课始终,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一切思维,积极参与了活动,学习效果较好。

2、在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现象非常频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必须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在为大家讲解时较流畅,不出错误、不闹笑话。而我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如在讲解完,有的组答得并不太好时,有的自责,有的懊丧,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其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果然,在下一课的复习当中,该组积极思考,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终于有了出色表现。

因此,我觉得讨论--讲解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3、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

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另外,我更注意情感的作用,把自己放在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处处尊重他们,虚心向他们学习,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友好的学伴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全心全意地配合自己、支持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上一篇:风筝 林徽因 赏析下一篇: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