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通用7篇)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

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 教学重点:

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

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师: 我们,看一下第三专题的标题是“月是故乡明”,回忆一下,这句话出自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师:在我们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是反映家园之思,你知道哪些? 归纳: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范仲淹《苏幕遮》)

3、师:的确,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作:《我心归去》。

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解题(2分钟)

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

归纳:

1根据隐含判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既然归去,那必然是处于异身在何处:○乡。

2本专题都设有小标题,根据“漂泊的旅人”

○,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3课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法国的圣·

○纳赛尔市,法国西部的海滨城市。

心归何方:故乡

我们看书下注释,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这里我要补充一点知识,韩少功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想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他在那付出过,有归属感,此文也可以说是献给这个县城的。板书——身处异乡

心归故乡

三、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情况(5分钟)

(一)人在异乡

1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师:○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浪漫之都,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我们先看一看在哪几节?(1、6、8)

板书——雅静、繁华、静谧、幽深 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

(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注重注意一下,这句话里面的数字的运用。(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 ,注意一下颜色的运用。

(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二)心归故乡

1法国如此美好,那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故乡的情况师:○的形容词。在哪几节?(6、8)

板书——贫瘠、脏乱、拥挤、阴沉

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四、揭示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 师:事实证明故乡的确不怎么样,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去?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作者归乡的原因。

(一)人在异乡(1-4段)(10分钟)

1、师:文中第8节写道,作者的故乡令作者失望,但是作者仍然回去了额,难道作者在法国的感受比失望更糟糕吗?我们在2、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法国的感受的词汇?

板书——冷清、虚空 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

2、师: 那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受的,请大家朗读2、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2、3、4三段。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作者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

2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反复手法,表现无聊空虚到极致,有步步紧逼的感觉,作者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3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抓关键词,“弃你而去”“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表现一种被放逐、孤立的感觉,迷茫无助)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他觉得寂寞,他觉得孤独。

4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

○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比喻,将作者“身处异地的那种寂寞空虚感”比成“站在一个没有底的悬崖边”,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

(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5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

(夸张了的细节描写,对吊灯做第六次研究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是第六十次?那简直是让人发疯,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独无聊,极易引发作者的思乡情结。)

【延伸】其实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鲁迅的文章里也见过。《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没有来。(从最先的焦急的等待到最后的失望)

6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改成陈述句)

(反问,借代

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

(二)心归故乡:(5、6段)(10分钟)

1、师:于是,在这种既没有勇气有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心归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下面由老师朗读5、6两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 ?

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2、师:下面讨论一个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师1:思考我为什么会觉得此时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从手法上看一看,并联系对话栏

归纳:手法:我此时因思乡而感觉音乐也是思乡的。这就是所谓的融情于景,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2:思考一下,雄浑的男声、中国二胡与故乡有什么共通之处?

归纳:雄浑的男声基调是悲怆,深沉的,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出。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故乡的色调是深沉厚重,从后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从来就是悲的。”可以更进一步证实故乡是厚重的,美的。故乡是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师3:另外,注意“所有”、“都应该”、“都只能”、“即使也”等副词和关联词,这些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笃定、顽固、偏执 师4: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也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种深爱。

板书——深爱、眷恋:

(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10分钟)

1、师:到这里,作者的家园之思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这种家园之思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

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你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

板书——精神之土

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2、师:这里我们补充爱情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大家一起朗读一遍

(补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板书——希望之源

3、师:其中 金麦穗,我们可以看作是物质的创造,赶车瑶可以看作是精神的创造。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将故乡与出生地做比较,作者以为故乡不是生来就有的,只有付出过、奉献过,才算故乡。)

板书——付出、奉献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4、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三是:故乡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五、总结(3分钟)

1、师:可见作者眼中的故乡与我们所想的一般概念的故乡不同,更为深刻。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三段写的是什么?

(从美学角度和哲理层面对故乡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哲思升华。)

板书——哲思升华

所以说这是一篇情感和哲思结合的美文,表达对家国之思的富有个性的理解。

七、板书

我心归去

韩少功

身在异乡

心归故乡

哲思升华

雅静

贫瘠

环境

繁华

对比

脏乱

生命之根

静谧、幽深

拥挤、阴沉

精神之土

希望之源

感受

冷清 虚空

深爱、眷念

由《我心归去》到民族心理探究 篇2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这篇文章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文章不长,但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就是汉民族的“落叶归根”的心理。为探索这一心理,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

一、导入新课,诱发思乡之情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噢,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段词大家熟悉吗?这是旅美华人费翔的《故乡的云》。他用优美的歌声诠释了对祖国、家乡真挚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一主题的散文。这样用优美的歌声尝试将学生带到思乡的意境中来,诱发学生理解费翔的思乡之情,从而逐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鲜明对比,剖析思乡之情

在进行文本的研讨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主干问题:

1.文题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是由哪里归去哪里?

2.作者现在所处的圣·纳塞尔市的情形怎样?

3.既然“我”的家乡是“贫瘠而脏乱”的,法国是“风雅富贵”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渴望回家呢?

在对这三个主干问题的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作者思归的三层原因:难耐得冷清、惦记家人、故乡成了我们自己。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讨第三层也就是最深层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这样的几句话:

①“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②“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③“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异邦。”

在学生的深入探讨后,我做了这样的小结:你在自己的家乡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在那儿留下了你的悲伤、喜悦、挫折和苦难,故乡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打上了你生命的烙印,那么无论你走遍千山万水,海角天涯,身后总有一方土地引你回望——那便是你的故乡。

三、深化探究,深化思乡之情

在剖析最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补充材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2.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教师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四、总结拓展。升华民族心理

1.《我心归去》展示的是韩少功对“故乡”的理解,请学生联系本专题的学习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对“故乡”的理解。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篇3

我心归去

金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以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种思念祖国乡土的`情感,它美,可以美到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深,可以渗入你的骨髓,你的血液。

二、研习文章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等)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作者在法国的优越生活环境,这和作者故乡的差距很大,由此可再深入提问)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学生看文章,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全班共同讨论(教者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作适当总结)。

以下为重点问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

注:依依,茂盛貌;霏霏,雪大貌;迟迟,迟缓貌。

C: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E:关于悲剧的美的理论介绍

4、因为有爱,所以有思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在开始强调了自己远在异乡生活的哪种感受,这样写,联系下文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烦躁,孤独

越是如此,越能反映思乡心情的急切)

5、关于文章的结构

思乡的文章,如果让大家自己写,会写到何处?与作者的思路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自由发挥,但至少能看出作家文章主题的深化与升华)

6、有了对文章的解读,相信大家现在对曾经读过的诗文,如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正象文中说的一样"有故乡就是幸福",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因为有故乡,我们永远是幸福的.想想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乡,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关于家乡让你感动的景或人.

我心归去教案 篇4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

3、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前延伸案

一、作者简介

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法国十大文学好书”,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二、 生字词预习检查

一幢( ) 惦( )念

别shù( ) 眷( )顾

逃遁( ) 烙( )印

静mì( ) 模( )样

奇guǐ( ) 贫jí( )

钥( )匙 潦( )倒

悲chuàng( ) 熠( )熠

墟( )场 矫( )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说说作者此处身在何处,心又归向何方?

2、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3、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什么心情呢?

思考: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

课堂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结合预习案阅读全文

二、合作探究:

本文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从以下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另外的句子中找) 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方法规律总结:

三、思考:作者认为“故乡”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

四、有效训练

(一、)基础知识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作者在圣·纳塞尔市居住的一幢雅静的别墅,周围环境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应是一个很好住处,作者身居其中的感觉却是“把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对吊灯的研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课后拓展案

一、 课外阅读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二、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篇5

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揣摩作者语言,理解故乡这一文化概念

教学重点:

揣摩作者语言,了解我心归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故乡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情萦绕游子心,异乡难忘故乡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来看看他是透过怎样的朦胧泪眼遥望自己的故乡的。

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远行

(1)通过早上的预习,相信大家能很快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1、作者身处何方?法国圣纳赛尔

2、异地环境如何?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雅静奢华

繁华酥骨

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

(2)异地的环境如此优越,那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齐读2—4段

1、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热闹过后总是倍感凄凉)

2、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拟人,道出孤独凄清)

3、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反复说“不知道”——陌生感)

4、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渲染了心中的烦闷)

5、“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换成“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能换,写出了内心的煎熬和空虚)

6、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抽象的空虚情感具体化)

7、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直白)

8、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夸张,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疑。)

9、“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反问句,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归去的立场,要读出不屑一顾的语气。)

板书:人在异乡——冷清、空虚、发疯

物质上的.东西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板书:心无所依,所以作者执着于归去

(3)除了心无所依,作者执着于归去的原因还有哪些?

1、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注意:第一段和第五段中的家的区别:前者冷冰冰,后者有亲友,有温暖)

2、回忆和过去。(今生今世的证据留存在那里)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3、家乡有亲切和激动。

见到亲人想到过往会感到亲切和激动,还有什么原因会令人亲切激动呢?

齐读第6自然段。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的亲切和激动呢?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感悟情感,了解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人固有的乡土情结)

板书:心归故乡——亲人、温暖、激动———乡土情结

三、回望

(4)令作者一想起来就无比激动的故乡的环境如何?

(5)故乡的环境如此之差,可是作者对它的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提示:作者提到舒伯特的独唱曲,还提到了雄浑的男声独唱和悲怆的二胡,都说音乐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透过这些音乐,你读出作者对故乡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深沉、厚重、带泪的笑(说过只能是独自落泪或微笑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无法言表)

(6)那作者所指的故乡究竟是哪里?出生地长沙吗?

不是?那作者笔下的故乡到底是什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齐读7、8、9.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板书:生命之根。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血、泪,还有汗水。(血、泪、汗水指什么)板书:奋斗之地。

3、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美丽——故乡留存的美好回忆,亲切感,成功的经历

悲伤——付出过程中经历的磨难;美好与成功是通过奋斗而创造的,必然要经历苦难,因此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4、失血的矫饰(怎么理解这句话?没有奋斗过的地方,人就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美)

5、那种失望能滴血(怎么理解这“失望”你若对一个地方感到失望,你会有哪些做法——不管不顾;化失望为动力,改造他。

6、正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作者选择了建设故乡,他是怎么建设的呢?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金麦穗,赶车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7、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这里的故乡有特定的内涵,必须是奋斗过付出过的地方,只有如此,才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板书:奉献之所)

8、那有了故乡的人呢?将会得到什么?(无量的幸福板书:幸福之源)

四、总结: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过的,奋斗过的,奉献过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皈依之所。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精选) 篇6

反思一: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

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

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

反思二: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昨天,上完了《我心归去》。

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概括每小节大意,给文章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接着,学生自主分析前四小节;然后,师生一起赏析6-9小节中富有文采又富含哲理的句子;最后,比较《我心归去》和《想北平》。

实际教学中,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但,我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了,连学生的自主分析也变成了我带着学生分析。

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这是我上完此文后深以为憾之处,也是我的痼疾所在。

如果,我肯把大把的时间拿来让学生细细品读1-4小节,让他们从文字里去捕捉、体味作者的那份孤寂、焦灼、空虚及无奈,实在是比我说得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如果,我肯再拿出大把的时间来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研读和讨论6-9小节中的疑难句子,我想他们也一定能读出一些东西来的,即使他们的见解总是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岂不比老师和教参的说教更为珍贵?

又如果,我敢于大胆取舍,只让学生研读1-4小节,将对6-9小节的理解改为反复诵读,直至诵记下来,允许学生存疑,留待将来去解答,不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吗?何以我就那么热衷于把所谓的理解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呢?超越了理解能力的理解还能叫做理解吗?

我总以为,趟过了这条河,后面的河流也就能趟过去了。我没在意的是,在趟这条河的时候,我是背着学生过去,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趟过去。至少,我该把学生放下来,让他们牵着我的手过河。

反复无数次的叮嘱自己: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研读,但我却总是失信于自己,然后再来反省、追悔。但愿此文之后,我能有一阵子不要忏悔!

反思三: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

反思四: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登上40分钟的讲台,我选择的教学篇目是散文《我心归去》。选择《我心归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结合自身实际,对感性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二,《我心归去》不是单纯地抒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许多内容发人深思,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我心归去》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为下学期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自己有几个地方把握的还可以: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如通过三个大问题“身在何方”、“心归何处”、“为何归去”贯穿全文,每一部分里面、部分与部分之间又通过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进行串联,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时又不会觉得累、乱。

二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评注的方式赏析文章的语言,要求班级中人人动笔写、人人动脑思考。

但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

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板书、ppt放映不能随时跟进,有时甚至连放好几张ppt。由此,我也想到ppt内容设置的问题,究竟ppt上要放些什么内容?难道把每个问题都放在ppt上就一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ppt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思考的结果是ppt上应该放映书本、口述、板书所无力传达的内容,比如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需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可以借助ppt,其他内容我觉得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使用到ppt的。诚如郑逸农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感受力。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ppt,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使用一个辅助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方便自己。

(二)缺乏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这篇课文我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二两部分大致花了25分钟,最后只剩下10分钟的时间上第三部分的内容,导致第三部分讲得不够深入。最后,还拖堂了大致五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适时地根据随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设计 篇7

2015-12-24 10:15 4517次

共1课时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新设计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轻飏(yáng)壶觞(shāng)眄(miǎn)流憩(qì)矫(jiǎo)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2、背诵全文。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轻飏(yáng)壶觞(shāng)眄(miǎn)流憩(qì)矫(jiǎo)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上一篇:学习部个人近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生的毕业留言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