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三单元教案(推荐4篇)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 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 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 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 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 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三)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第三课时
(一)、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 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 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对 比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变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点拨法 :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意。领会标题含义。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资料链接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疏解下列字词。(1)注音
嬉闹 胆怯 觅食 撩逗(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2)题目中的“旅”字有什么深层含义,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旅”字不仅仅是放鸭之旅,更是成长之旅。如在暴风雨后有一段描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的鸭群遭遇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四、品味语句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说说你是如何应对的。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四 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六 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二 研读文章
讨论:(1)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3)分析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最终明确: 菲利普: 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文章主要通过对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这些典型形象。
三课堂反思
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外拓展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心声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 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 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祖国的伟大。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一艘满载着13亿炎黄子孙的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2、板书:识字三,边板书边让学生书空。
二、自主探究,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找同学帮忙。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识字。比如,各地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银川)、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峡(三峡、刘家峡)”。再如,通过“江泽民、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人名、路名,公园、学校名,认识“民”字。
4、“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中有五个生字,可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集中认读和识记。
5、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如,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旅—族。“州、川”的意思可通过对“神州、山川”的大致了解来理解。
6、根据课文内容自编韵语,巩固识字。如: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7、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
眠――民
加一加:夹――峡
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要写的字中涉及平翘舌音的较多,如川(chuān)、州(zhōu)、争(zhēng)、族(zú)。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与”字是三笔写成,“族”字是左右结构,这些都要提醒学生注意。
(2)观察发现。
相似的字:川、州。
难写的字:民、族。
(3)重点讲解。
夕:撇不宜长,“”的横要短,撇要长。
川:撇要写成“竖撇”,中竖应稍短,右竖要长。
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2、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自已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风光,及知识拿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小组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说说从每一句三字经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比如,从第一、二句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三句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句中读出各族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课文的内容只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己说说,教师也可以适当予以点拨。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
4、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
(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
(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们自己是什么民族的?
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
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三、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
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9、欢 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祖国的伟大,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
想象法、情境创设法。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10、北 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
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 意识和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教过过程: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课文学习成果,会写10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北京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11、我 们 成 功 了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
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36 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已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已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12、看 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
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生字小黑板,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台湾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
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语 文 园 地 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反义词,发现新识字方法
2、复习近平义词,练习说句子。
3、做个小导游,练习说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1、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教师示范读和师生对读这几组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3、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互相检查是否每个同学都认识并能读准九个生字。教师可抽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4、给生字找朋友。
4、用“我说你说”的方式,师生或生生之间对说反义词,先说教材里的六组反义词,再扩展说其他反义词。
二、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含选近义词、说句子、读短诗等三项内容。
1、“我会选”是让学生仿照示例(中心、中央)给“著名、特别、漂亮”选择近义词。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近义词。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自己发现这些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然后选词配对,再读一读。
2、“读读说说”是让学生仿照例句说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注意,前后两句话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比如,“我要把它拍下来”,是因为“花坛真漂亮”。第一次仿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限制(说北京),第二次则没有限制。不管哪一次,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雷同。
3、“我会读”是朗读《我爱祖国》这首短诗,主要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同时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的意思不必讲解。可鼓励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展示地点可设在教室,也可设在宽阔的操场,甚至野外。让学生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己关心的风景名胜,并在此过程中选择好自己的交流对象,完成分组。注意在选择交流对象过程中的交往方法和注意事项。
2、分组交流
这是这次口语交际活动的重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商量,选择下面的交流方式。
1)、“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3、全班交流
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如时间不允许,可先让各组代表简单说说自己准备介绍的内容,让大家选出两三个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像小组交流一样,也可以变换方式,注意体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
4、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可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也可评“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
二、展示台
学习目标 1.阅读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这几篇课文或激情洋溢,或蕴涵哲理,宜细细品味,深入感悟。
(4)进一步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
(5)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6)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写作
(1)练习写演讲词。
(2)练习按书信的格式写信。
(3)学习写一事一议的文章。
3.口语交际
(1)掌握演讲的技巧,并能在演讲中取得较好效果。
(2)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词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词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
2.阅读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重点:①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领悟、反思与批判;②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③“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④演讲词口语特色的体会。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阅读时加以体会。
3.相关知识
(1)演讲稿
演讲稿也称演说词,是在群众集会上或一定场合中口头发表的讲话文稿。它是演讲的书面依据,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演讲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如各种典礼上的主礼人致辞,包括欢迎辞、答谢辞、开幕辞、闭幕辞、祝酒辞等,以及婚丧典礼上的贺词、悼词等,所以写演讲词时必须注意典礼的性质。
(2)演讲词的特点
①针对性:写作演讲稿一定要把听众对象调查清楚,根据不同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以及兴奋点来确定演讲的内容。无的放矢,乱写一通,是万万不行的。
②传声性:演讲稿的句子要简短,句式要变化,语意要明白,声调要顿挫,语气要自然,便于演讲者调动声音技巧来表情达意。
③鼓动性:在表达形式方面,要调动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借以增强感情色彩,激发听众情绪。这样,演讲稿就会富有鼓动性。
(3)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应该加上一个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书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转行右侧写日期。
课题:分数连乘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整理养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与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前准备:小黑板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二、评价与反思
【九上第三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九上音乐第一单元教案06-04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1-15
2上第二单元教案07-26
四上第七单元教案10-09
四上第五单元作文教案07-20
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06-03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09-30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1-14
部编一上第五单元教案11-25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