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选8篇)
文 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一、工业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工业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在此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工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张心昊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认为,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视科技的创新精神、开放吸纳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为国分忧的兼济精神、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等是工业文化的主要内涵[2]。余祖光则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 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3]。上述界定是从工业文化整体而言的, 严格地说, 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 其中, 企业文化是构成工业文化的基本单元,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4]。它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方面时被称为企业制度文化, 表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行为时被称为企业行为文化, 但它们都受企业价值体系统领和规定, 企业的价值体系也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在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表现, 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意义出发, 创业精神、责任意识、诚实信用、吃苦耐劳、遵守规则、注重质量与效率、团队合作、爱护环境等是其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当代, 工业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 对工业生产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 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行为规范;三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五是提升物质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六是工业文化本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5]。因此, 要在工业发展中自觉地注入文化内涵, 使工业发展不仅实现量的持续扩张, 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从而使工业发展走上人性化、效益高、能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的文化水平离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从根本上看, 这是企业文化缺失所致, 但追根寻源, 不能不说与我国工业文化教育薄弱有关。
当前, 高职院校校园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追逐利益的功利主义文化, 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看都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 工具理性至上, 价值理性淡薄, 职业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的代名词, 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然而, 教育的职责是育人而非制器。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如果劳动者没有高度工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 很难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更难以创造现代工业文明。相关调查显示, 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 (20%-40%) , 远远低于对知识 (80%) 和技能 (60%) 的满意度, 主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也认为, 他们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 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6]。因此,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培育,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 彰显职业精神,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谋求与工业文化并生共长, 自觉担当起工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
二、高职院校在工业文化发展中所承载的使命
1. 工业文化的传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创新型工业化国家, 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的工业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因此, 高职院校要主动担负起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育人过程中, 首先, 要充分挖掘民族工商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张扬具有时代精神、体现工业文化的楷模, 如代表整个工人群体精神象征的铁人王进喜等先进典型, 通过他们的模范事迹去影响﹑熏陶学生, 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其次, 要将本校毕业生艰苦创业事迹作为重要的教育材料, 因为这样的典型事迹更贴近在校学生, 更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带动力, 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形成积极奋进的氛围;第三, 要传播符合现代工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 如遵守规则、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注重效率及竞争合作等, 形成浓厚工业文化氛围, 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工业素养。
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工业文化的同时, 也要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工业文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文化的积淀尚不够完善、系统, 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要对国外优秀工业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借鉴, 一方面, 可开阔视野, 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 对国外先进工业文化了解的越深, 对我国工业文化就会更加珍惜, 在借鉴和研究上就会更有深度、更有鉴别力, 在将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剥离上也会更加科学化。
2. 工业文化的创新。
创新工业文化, 既是高职院校传承工业文化的基础, 也是高职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要求。前人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可供今人借鉴, 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对工业文化的新创造。毋庸置疑, 企业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也是先进工业文化的创造者。无论企业是主动还是被动、自觉还是不自觉, 都在发展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现代工业文化。尤其是世界顶级企业, 它们在现代工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 不仅创造了优质的产品, 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如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 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中国移动文化, 建筑无限生活的万科文化, 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非自觉阶段, 甚至还有些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悖的地方, 亟待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工业建设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 应发挥其人才优势, 与有文化责任、有文化担当的行业、企业一道, 开发工业文化资源, 梳理现有工业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积极探索、培育和塑造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文化, 推动工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发挥在工业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路径与方式
高职院校要担当传承创新工业文化的重任, 必须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要求,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 将优秀工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校教育承载着先进工业文化的魂魄, 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 这既是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前提与条件, 也是路径与方式。
1.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院校文化。
用工业文化建设思想丰富高职文化内涵, 是建设凸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文化是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需要有目的的设计与引导, 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 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因此, 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 是工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主要思想和关键问题[3]。目前, 许多先进企业已经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其员工的行为并不只是靠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硬性约束, 而更要靠共同价值观来引领[7]。因此, 它们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包括确立使命与责任、描绘发展愿景、确立经营理念、凝练核心价值观和制定行为规范等。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 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与经验, 在理念、制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建设不仅具有大学文化而且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精神, 凸显工业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主动把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风貌等渗透到院校精神文化的塑造中, 将工业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经营方式等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中, 将工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机制等运用到院校管理中, 将企业中的优秀管理方法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 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融合。
具体来说, 一是建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高职院校要结合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特点、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明确办学宗旨, 凝练学校核心精神, 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与风格。二是精心设计学校硬件环境, 将优秀工业文化元素植入校园。学校的雕塑、围廊、花园、实验室、实训车间建设, 要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元素, 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氛围。三是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引入高职院校, 如将金融企业的诚信积分制度引入校园, 等等。
2. 践行工学结合, 将工业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的核心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 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企业人。高职教育要实现教育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不仅要做到工业文化进校园, 还要努力使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全方位地渗透工业文化的影响。
在基础文化课教学中, 应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开展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纪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教育;在专业理论教学中, 要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 促进企业文化向课程文化的渗透。
实践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真切感受企业文化的有效形式, 是实现企业文化育人的最佳路径。首先, 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高职院校应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实验室、检测站等引进校园, 建立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张贴企业规章、操作规范、工艺流程, 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便捷、直观地体验到现代企业的运转模式,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浸润企业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工业生产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同时, 学校要主动与管理规范、文化先进的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 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真正受到工业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其次, 要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 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 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 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
3. 开发、创新工业文化,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机构, 不仅承担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任务, 也要发挥其人才和智力的优势, 建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 将工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 积极开展工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在工业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一是大力发掘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积累和沉淀的优秀文化。伴随我国工业的成长, 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工业文化遗产, 需要整理、开发和提炼,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用改造和创新的方法, 发掘工业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 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 提升其品质, 在彰显其精神风貌的同时, 培育新的工业文化精神。二是立足本区域, 研究当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当地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方案。高职院校作为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应该将该地区工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当地企业个案的文化研究, 帮助本地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梳理文化建设思路, 根据它们生产经营的定位和历史发展积淀, 对其文化进行创意研发、特色设计、策划咨询, 如开发企业文化标识系统、凝练企业核心价值观、设计文化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等, 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
将“学校人”培养成为“企业人”, 创新工业文化、提升工业品质, 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高职院校应把文化传承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在进行文化育人的同时, 将自己建设成为区域工业文化的孕育中心、创新中心, 为推动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合订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1533.
[2]张心昊, 等.唐山工业文化初论[J].唐山学院学报, 2005 (06) .
[3]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
[4]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2) .
[5]丹增.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问题[J].求是, 2007 (09) .
[6]杨舒, 解艳华.工业文化进校园, 亟待破解“融合”难题[N].人民政协报, 2011-08-24.
李修松,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建国会安徽省委主委,省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六届省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先秦秦汉史、文物考古、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统战理论等研究,在夏商周經济史研究方面、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徐淮夷研究、龙图腾及太阳崇拜、古代官吏教育思想研究、关子钞版研究、考古新发现研究、古代文献史料整理研究等方面学有专长。
《中华儿女》: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普遍兴起,在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考验后,目前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我们注意到您在关注呼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修松: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借助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和提升,产生高附加值产品或提供高效益服务的产业。这是一种智慧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新性强、高附加值、融合性强和辐射性强等特征,以及消耗资源少或毋需消耗资源、污染少或无污染和增值快等优势,所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在我国当前情势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进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文化创意产业存在“浅、泛、滥、抄、乏”等五大发展中的问题:
“浅”。文化创意产业恰恰缺乏创意。创意层次低、方法和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不够、原创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泛”。将文化创意产业泛化。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特征在于“创意”,然而,许多地方不加分析和区分,将各种文化产业都冠之曰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做反而会抑制创意,不仅发展不了文化创意产业,而且一般文化产业也难发展起来。
“滥”。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只重量的扩张,不管质的提升,大量低水平重复投资,同质化现象严重,布局不合理。
“抄”。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有搬抄国外模式的,如引进游乐园之类;有抄袭国内的,如“云南印象”模式被很多地方沿袭。至于许多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山寨”现象,则是到处流行,有目共睹了。
“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举凡创意、技术、管理、营销人才都严重缺乏,更缺乏善创意、会技术、懂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的人才结构或人才组合也缺乏合理性。
《中华儿女》:那么,针对这些问题,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什么具体办法吗?
李修松:我们要多举措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当下比较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进一步明晰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范围、特征、优势、发展走势,以及人才结构、创意方式、产品研发与生产营销、资金扶助、政策支持等,用以指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少走弯路。
要切实有效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占领优势和特色资源,通过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从粗放经营向质量提升、从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的发展阶段,当此之际,谁能够率先占据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科学运用文化创意创新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品牌产品,谁就能在全国脱颖而出,首先占领国内市场,并进而以自身优势走向世界。
要切实有效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抓住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这根主线,特别是抓住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予以引导和化育这个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样,文化创意产业就会充满吸引力,其产品就会畅销,就能够做大做强。
要努力形成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机制,加速形成文化科技学科与文化科技产业。要下大力气改变目前文化与科技两张皮,文化人不熟悉科技,科技工作者文化学养不高的现状。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促使文化人提高科技素质,科技工作者提升文化学养,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
此外,要始终把握文化创意这个主题,走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要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并注意合理配置人才,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方式;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有关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切实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华儿女》:请问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新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李修松: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全民族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之根本,文化创意产业又可以推进文化创新。总体上来说,凡是文化创新性强的国家和地区,其开放精神就强,其人民就富于创新精神,其科学技术发展就快,其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反之亦然。
目前,我们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但不可讳言,比较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说,我们恰恰文化创新不够。科技创新不够只是表象,文化缺乏创新才是根本原因。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习惯于因循,才热衷于抄搬模仿,“山寨”现象才到处流行,以致于我们的产品原创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产量虽大,但盈利却很少,因知识产权原因,不得不将大量的利润交给别的国家。
我国现代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一脉相承,具有无穷的普世价值和现代利用价值。然而,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缺憾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习惯因循守旧。所以,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充满创新激情,自觉为创新去丰富知识,学习技术,开阔视野和思路,就必须要培育我们国民的创新意识,推进文化创新。
《中华儿女》:推进文化创新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摘要: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乡村小学,我们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更深的见解。
关键词:传统节日、乡村学校、传承、创新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还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氛围日渐淡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西方节日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开始习惯西方的节日。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青年人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是不端正的,只是盲目地追随跟风。例如,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节日莫过于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有些学生利用愚人节把老师作为捉弄的对象,目无尊长,破坏课堂纪律等。现代时尚对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少年教育中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的忽视,种种迹象表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了能进一步做好乡村学校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唤醒乡村中小学生的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家庭,村校以及社会都要采取措施去破解这个难题。
一、我镇传统节日文化渊源及现状
太和镇在广州市白云区中北部。清道光元年(1821),由谢家庄、营溪等8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祈“太平和睦”之意。近年来,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太和镇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提高,地方政府就加大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太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每逢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中秋等,文化广场都有大型文艺晚会。各乡村学校均派出队伍同场竞技、表演切磋,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广场还会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元宵节,我们太和镇各村都有舞狮习俗。其中谢家庄小学,作为一间乡村学校,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背景,自发开展一系列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精彩,表现突出。
二、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大多数选择弃农外出打工,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大多是来源于传统农业的。农田的荒废,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农田消失了,用于灌溉之便的水道也因工厂排入废料而变得污浊甚至干涸。以往一到端午节,乡村各生产队都会积极准备龙舟赛,节日气氛浓烈。反观近几年的赛龙舟,在小朋友的眼里,他们对龙舟的印象只限于远远地站在珠江边观看,不像以往那样能近距离接触。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受西洋文化的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主题差不多,但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但过西方节日不代表崇洋媚外,而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传承本土文化之余,还要尊重外部世界的文化。外来传统文化节日有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缩影和写照。虽然母亲节是西方引入的,但我们同样也可以以之为契机,加上一些流行元素,例如有些学校在教学生学唱《听妈妈的话》。可见乡村小学也有现代化的新面貌。
(三)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太和镇交通路网纵横,105国道、京珠高速路贯穿其中,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仅谢家庄全村总人口5138人,其中外来人口就有3000人。在谢家庄小学就读的学生中大部分为外地人员子女,这些外来学生在过节的时候,跟谢家庄本地学生的方式也不一样,甚至影响了本地学生的过节习惯。例如端午节传统食物粽子在各地就不尽相同。潮州粽子馅多料足,客家粽子显得质朴。小朋友们偏好吃潮州粽子,市场上也是充斥了外地特色粽子。强烈的对比之下,当地的客家粽子逐渐退出了市场。外地文化元素的融入,对当地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另一大冲击。
(四)乡村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
特色,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灵魂。目前,传统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而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南北差异大,有些节日在北方盛行,在南方却闻所未闻,如腊八节。太和镇缺乏过腊八节的传统,但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所以当老师在教学课程中,可以渗透这方面知识。如数学课学31天的月份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忘”,在讲到腊这个月,可以传授腊八节方面的知识。
三、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创新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生命力,才能向高层次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时代性,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情趣。
(一)创新组织结构,要建立学生自行自愿参与的组织机制。谢家庄村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狮、闹元宵等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从90年代起,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舞狮队只见旧人,不见新人。学校协助村委对此现象设计了 “谢家庄小学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知晓情况访谈方案”,让小学生了解谢家庄村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情况。运用了假期培训、培育传人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学生团体。所以现在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谢家庄谢氏宗祠前会有由谢家庄村委会主办,谢家庄小学协办的一年一度狮子闹元宵活动。
现在谢家庄村的春节和元宵舞狮习俗非常浓郁,几乎每条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狮子队。舞狮活动中,谢家庄9社的东海堂狮子队中就有4名谢家庄小学女子舞狮队员,这在整个太和镇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舞狮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希望。乡村闹元宵的文化中除了舞狮,还会大排宴席邀请父老乡亲,谢家庄小学仪仗队也会参与助兴。谢家庄村与谢家庄小学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力可见一斑。
(二)要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客家山歌是本镇的特色,在过去重大节日,当地人都喜欢用客家山歌对唱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但现在客家山歌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谢家庄小学在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中期汇报中,给专家们展示了音乐科的客家山歌拉歌活动,其场面与氛围受到了专家们一致的肯定。于是,镇上的其它村校也开始效仿我校,在音乐课上开设客家山歌的课程,依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主题,音乐科每月组织客家山歌拉歌比赛,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乡村地区的文化,体现乡村特色教育。
(三)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鸣锣开道,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财力、物力支持。
比如,我们学校已经借助太和镇铜锣湾森林公园这一旅游景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端午龙舟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生们通过参观学习、自主访问等形式获取了更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的学生还在重阳节那天,“兵分两路”,一路去太和镇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另一路到帽峰山举行登高比赛,锻炼身体;我们还能利用乡村家庭资源在春节期间开展“抄写春联”等有益的实践活动。
通过龙舟赛、爬山、写春联等比赛的举办,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地提升我们学校的品位。
(四)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和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学校文化形式。
谢家庄村以客家文化为主,在综合性学习课题《家乡的特产》中,学生们提到许多客家特产,有烧鸡、烧鹅、梅菜扣肉等等,这些就是客家文化食品中的特色。学生们还会提到,逢年过节,客家人还会“制年糕,打米饼”。
学校举行大课间活动的背景音乐中,我们都以客家山歌为主,如:《客家山歌唱天下》、《客家人系有料》等,创设客家氛围,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还有我们学校出版的《游戏集》更以客家文化为底蕴,充满了鲜明的乡村特色文化,如:客家儿歌“谢家庄,禾镰割草粪箕装,黄肉番薯话春黄,半夜鸡啼喊天光”;让学生自编乡村儿歌,并收录于《游戏集》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身边的客家特色节日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如图漫画中的“和而不同”告诉我们()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应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交往中应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需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3.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据了解,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举办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有利于()①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 ②增进亚洲各国对蒙古文化的了解 ③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④增进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的音乐,须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这表明侗族大歌()①是侗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源于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 ④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在济南奥体中心,中心分东西两部分,总体呈“东荷西柳”布局。东边是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这三个场馆总体呈“荷花”状,西边是“柳叶”状的体育场。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荷花是济南的市花。济南奥体中心可以被称为()A.传统习俗
B.凝固的艺术
C.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思想 6.“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在对待 传统文化时更应该()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8.“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这指的是()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9.被誉为“媒体奥林匹克”的世界媒体峰会于2009年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媒体要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以下关于世界媒体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充当统治阶级的喉舌是媒体的唯一使命 B.媒体企业应该只讲社会效益,不要追求经济效益
C.媒体都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D.媒体应该如实地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担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
10.下表是几届世博会的主题,我们从中即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2005 2008 201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形同村落,不管怎样变化,经济全球化都不可能消除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个性差异,这是因为()A.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保证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2.“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的《汉书》,本意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新的境界。“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说明()A.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
B.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D.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3.澳门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教堂与牌坊、基督与天地(神),使澳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象。澳门文化独具特色说明()A.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存本民族文化 B.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D.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
14.2008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历时3年开发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正式启动。今后,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足不出户免费“游览”虚拟故宫全貌。这一事实说明()①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瑶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6.北京奥运期间,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苏绣、无锡精微绣、藏族唐卡、泉州提线木偶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③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④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主要表明:()A.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D.民族文化无论优劣,都应相互交流借鉴
18.近年来人们从各种新的角度、采用不同风格来描绘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作品有《尘埃落定》、《藏地密码》等。这些作品激起了人们探究西藏历史渊源和神秘文化的极大兴趣。这表明()A.书籍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B.保护文化历史遗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源泉 C.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要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19.眼下网络风行一种称为“火星文”的语言,它杂糅了繁体字、错别字、中文偏旁、符号等,如“囧’,字,可以代表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很好很强大等等意思。对“火星文”正确的态度是()A.应予以取缔,因为它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不利于文化交流 B.应大力推广,因为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
C.应正确引导,因为它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特定对象交流时使用的工具
D.应让其自生自灭,因为文化发展具有条件性和时代性 20.昔日风光无限的“晕”字如今逐渐淡出了网络舞台,“雷”、“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的是()A.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21.“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翅未来。”从文化的角度,这句话启示我们()①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简单的就是美丽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下图为例)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抓住各种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特征,巧妙运用黑白对比的效果,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该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结合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体育的活力与激情。诠释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②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共荣共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③打破常规思路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3.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这表明()①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2009年10月13日,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建交60年来,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使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从文化的角度看,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是两国()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25.2009年正值建国60周年,一位新闻工作者游长安街时赋诗“长安古道,百里接云霄。李白还魂早,定重赋,清平调。焉醉饱?全聚德、麦当劳。地铁天桥,斜倚谁家女?牛仔旗袍。”这反映了()A.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B.文化生活选择多样化
C.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文化发展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29题各14分,共50分)26.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会徽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东文化传统特色的特征元素:其中的几何形构成元素来源于山东济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错绿松石铜豆”上的“几何勾连雷”纹饰。色彩将山东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颜色与奥林匹克五环色彩融合为一体。构图文字应用了中、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会徽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27.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认识。28.2009年10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也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还指出:“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一如既往地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29、在奥运会开幕式后的第二天,奥委会主席罗格欣慰地表示:“自己特别注意到一天前的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首先播报的是法语,其次是英语和中文。虽然中国不是一个法语国家,但8日晚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上都给予了法语突出的地位。”
有专家指出:现今,全球一体化正使英语语言文化趋于主导,推广语言多样性对于反对单一化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在奥运会上使用多种语言播报对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它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开放与对话,并确保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从尊重文化多样性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30.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6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第二单元答案
1—5DABDB 6---10 DADDD 11---15CCDDD 16--20 AADCD 21---25DCDDB
26、(1)立足于社会实践。十一运会徽设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十一运会徽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实现了文化创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十一运会徽设计博采众长,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实现了文化创新。(4)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的新形象。(巧妙融入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区域文化特色,实施创新,也可适当给分。)
27、(1)表明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2)“端午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端午申遗”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端午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答:“端午申遗”,有利于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或综合国力,也可。)
28、(1)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9、(1)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的多样性可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出来。(2分)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在奥运会上使用多种语言播报,既能弘扬本民族文化,也会加深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动民族间的对话,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3分)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保存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北京奥运会的做法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是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尊重,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
30、(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关键词:豫剧服饰,文化体现,传承创新
一、豫剧服饰的起源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1]。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清代末年,豫剧受京剧影响逐渐发展起来,豫剧的服饰形制也逐渐形成,延至今日除保留的汉制服装的部分款式外,与其他类别的剧种服饰相似。
二、豫剧服饰的文化体现
在中国戏剧传统审美中,豫剧讲究求形神兼顾,以形传神[2]。豫剧作为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更是将这一美学原则展现得畅快淋漓。豫剧服饰将各种颜色进行综合应用,色彩明快,对比强烈,表现了人物特有的身份及性格,同时完善舞台造型,营造剧情气氛。
2.1 豫剧服饰的写意文化
豫剧服装表演是远离生活的艺术品。是从生活中的服装演变而来,根据剧情人物需要、表演视觉效果需求完善而成,拥有较强的美感传递。豫剧艺术由于它展现的美学思想不同,因此对事物的某些本色进行极度地夸大、强调,以求在观众心目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具有特色,增强豫剧艺术的审美趣味,并通过人体装饰表演体现剧情的精神意蕴之美。
2.2豫剧服饰的色彩文化
豫剧服饰色彩充分体现了豫区民众的传统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其属于舞台服饰,色彩鲜艳,使豫剧服饰更具个性。服饰的衣制、色彩、纹样以及材料交织于一体,共同塑造剧情人物形象。豫剧服饰运用色彩体现思想内涵,人物角色的地位、年龄均采用不同颜色展现。服饰色彩与布景色彩的搭配相映成辉。注意与灯光的关系,营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3豫剧服饰的程序文化
在豫剧的艺术表演中,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衣,是根据人物年龄、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演员应遵守“宁穿破,不穿错”的艺诀[2]。如戏中文官武将穿的袍,文职官员规定应穿“团龙”蟒,武将官员应穿“行龙”蟒,有“文团武行”之说。虽然豫剧服饰在舞台上程式固定,但其程式化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戏剧审美变化、时代发展,将固有程式加以改造,迎合时代需求是十分合理的和必要的。
三、豫剧服饰的传承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其发展阶段不断地借鉴、吸收其他文化或艺术的特点,才逐渐发展起自身,并形成自身的特点[3]。豫剧需要这样传承,豫剧服饰同样也需要这样传承。
3.1、服饰文化的创新
随着对艺术追求的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于表现豫剧的文化内涵。豫剧服饰就扮演了文化体现的载体,不仅满足豫剧表演的舞台视觉效果,更增添了豫剧的剧情人物刻画,同时展现了豫剧的剧情文化延伸。豫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情服饰给人美的感官享受,因刻画剧情需要,服饰文化的创新尤为重要[4]。豫剧服饰文化的创新主要从表演年代、人物、色彩美学原理进行入手,各种元素相互交融为豫剧舞台的艺术效果增添精彩。
3.2、服饰材料的创新
材料作为服装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豫剧服装表演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豫剧服饰材料一般选取对光的反射较强的面料,面料组织结构选取较密的,能够在舞台上借助舞台灯光达到视觉美观。近几年为了增添舞台艺术效果,更多的服饰材料被选用,不仅廓形上表现刚柔并存的艺术效果,材质上也更加追求舒适卫生,材料肌理精美,组织结构上亦趋完善。除常规的材料外,毛发、羽毛、皮草、金属、木材等越来越被用于豫剧服饰设计,起画龙点睛作用,增添舞台艺术效果,推动剧情发展 , 完善作品演绎及创造。从以上看,当今的豫剧服饰的材料选择更加多样化,更趋于在设计中对材料的创新设计。
3.3、服饰设计的创新
“舞台服装也是角色的一部分,它以符合艺术形象法则为前提,假定性、直观性与舞台化的形象语言做手段,使戏剧要素在演员形体上得以体现,最终创造出生动可观并渗透着戏曲性的服装形象[5]。”豫剧服饰款式上既要传达历史意蕴,又要有新颖感,继承戏曲写意的美学精神,服饰设计线条大方、简练流畅。现代设计者在设计戏服时,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审美褒贬等出发,对服饰样式、色彩等作总体把握,纹样与色彩搭配做到独具匠心。使豫剧服装蕴含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美,富有意境、深度及品位。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崇尚红木家具的风气越来越浓,中国红木家具需要在不断加强文化传承中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材美质坚是红木家具的文化载体
我国古代家具,发展至明代中叶,继几千年以来的漆木家具之后,又产生了以优质硬木为主要材料的小木作家具。家具的用材相当广泛,有榉木、柞槙木、花梨木、鸂鶒木、铁力木、乌木、酸枝木和紫檀木等。中国古代从漆木家具发展到硬木家具的历史过程,是我们民族对家具用材的认识、开发和创造的过程,它充分表明,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家具的用材业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具文化现象。通过家具用材表达家具文化的意义,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故有许多人对苏州地区用榉木、老花梨木制作的明清家具,常被认为较多的是“明式”家具;而包括其他地区采用紫檀木、酸枝木制作的家具,则认为多数是“清式”家具。显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家具的用材与家具的风格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家具用材文化现象的一个大体认知。
当时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人对家具提出了种种新的观念,尤其是在江南榉木家具的基础上,随着硬木资源的扩大和增多,对家具的用材更加讲究质地细密、纹理天然。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提到当时制作家具选用的材料已有花梨、铁梨、紫檀、香楠、花楠、豆瓣楠、赤水木、椤木、乌木等十多种。并把“花梨、铁梨、香楠等”冠之谓“文木”,将石面山峦叠起、风云飞卷的云南大理石称为“文石”,从文人的美学观出发,加以大力提倡。
家具用材的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漆饰家具在人们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思想意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情结和精神享受。“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假尔为凭,逸我百年”,这是南京博物院藏明代万历年间花梨木书案(铁力木面板)的铭文。主人当年所表达的情怀与感慨,鲜明地体现了时人崇尚新材料家具的文化意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家具用材的一种文化追求和情趣。
随后而起的红木家具,则是我国家具用材文化传统的承继和延续,由于种种优质材料的屡出不穷,使红木家具渐渐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更为广泛的家具文化现象。直至清代中叶以后,红木家具已是相当流行的高档家具,成为许多家庭体现财富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然而,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单指某一树种,在江南一带除最常见的榉木之外,对来自海外的优质硬木都统称为“红木”,如有老红木、酸枝木、香红木、老花梨木、花梨木、铁力木等。2000年,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了《红木》国家标准,将红木木材确定为“33个树种”,“归为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乌木、条纹乌木和鸡翅木8类,隶属于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现在又组织红木界代表、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讨《红木》国标的修订,并有消息称,本次修订将扩大红木树种范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新的红木树种为当今如火如荼的红木家具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红木家具新时代的辉煌提供了物质保证。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红木树种的变化给我国红木家具用材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如近些年来,业内市场不是充分地去体现每种材料独特的材质美,而是一味地强调木材树种的所谓产地,强调新料与旧料的比价,对于不同材质、色泽、纹理等等在红木家具所展现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认为“鬼脸”越多越贵,或将一些家具搞到了花里胡哨的地步,有人竟还以为这就是中国古典家具用材的传统文化。这些把明清家具文化仅仅停留在材质表面层次的认识,已经十分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传统家具在新时代的发展。这种近乎“唯材为美”的现象完全扭曲了家具用材文化的特殊内涵。因此,我们必须从新时代的高度,认真地去揣摩古人重视家具用材的本质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去重视传统家具“材美而坚”的人文精神,不断地树立现代红木家具的品牌地位。
手工技艺是红木家具的文化精粹
怒传统红木家具最令人赞叹的是手工技艺,一件家具不论其品种、类别、款式,或用料的多少、部件的大小,都需要经过手工制作与加工过程。锯、刨、刮、雕、凿、锉、兜料、嵌接、开槽、理线、装配、打磨、揩漆等一系列的手工工序,才能具体实现出家具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是生产过程中运用的高超制作工艺,使不同材料和不同部件产生了不同的造型效果和装饰作用;是卓越的手工技能,使完美的家具形体、式样,表现出了作为物质产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今天,人们之所以对中国家具仍保持着如此高涨的热情,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家具中这一份珍贵的手工艺创造的文化特色。例如,瓜楞腿柱“外圆弧”转接“内圆弧”的加工制作,桌子抽屉的“左推右出”严密合缝的装配工艺,都是传统木工手艺中的绝活。还有抽屉和橱柜门扇的所谓“关口风”等,均是手工艺制作的“技巧美”。传统的五足梅花凳,五足端在转圈换位中能做到相印合一,丝毫不差,匠师们把这种工艺还称作“调五门”,也是木工工艺之一绝。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2005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地说明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必须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所谓“技艺”或“传统技艺”,所指的也正是这些能表达或实现产品艺术性的各种手工文化。这些制作技艺大多具有丰富的经验性,在艺人和匠师们的手中,往往是感性的、直接的一种技术和能力,是他们几十年亲自实践的收获,有的还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实践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例如红木家具的揩漆工艺,其工艺的讲究,在江南地区从未停止过,而在现代生产中有的已面临失传。古家具上或古董行业中所说的“包浆”,其实与打磨、上漆、揩光工艺是密切关联的。故揩漆的红木家具往往明净光亮,滋润平滑,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质感,手感也格外舒适柔顺。其实,传统的所谓“清水货”,决非是现在市场上那种“打磨上蜡”的产品,而是指选料精良,色泽一致,无需再做着色而直接做揩漆的红木家具。
nlc202309090409
在传统手工艺中,不少是富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东西,是由经验上升得来的理论。在传统红木家具上,我们不难看到,体现产品文化、艺术的技艺,除了特定的“操作技术”外,还包含着许多特殊的文化内容,体现了人们实现传统家具造物的种种思考和睿智。若依造物生产的具体“操作技术”而言,可以是古老的手工工艺,也可以是今天发展了的现代科学技术。但两者所表现的特征却不相同,赋予产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不一样。所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需要传承的正是以许多手工艺为表现特征的文化遗产,故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发展中应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体现。许多机械加工仍然不能替代的手工文化的特征,例如,各类变化的“线脚”,榫卯的“接合攒斗”,构件所作的“满工”和“铲洼”等,至今在红木家具上常常都缺乏表现力,就连“鼓腿膨牙”的造法,很多也已失去了优秀传统的韵味。所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正是以手工艺为表现特征的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应该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更充分的发展。
简而言之,红木家具的制作技艺集我国古代木作工艺之大成,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优秀典范,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粹,对弘扬我们民族文明,丰富当今人们物质生活的文化品位,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卯榫结构是传统家具的文化奇迹
距今七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出土木构卯榫,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从宋代建筑的“细木作”工艺,再到明清硬木家具精密完善的组织结构,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这种凹凸错落的“阴阳艺术”,不仅给中国家具的造型形态带来了无限神秘感,而且以它精练完美的模样,巧妙合理的方式成为一份最富有科学色彩的、体系完整的文化奇迹。
传统家具卯榫的构造和组织,最早是由我国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杨耀总工程师精心测绘制图的。其中有明榫、闷榫、格角榫、红木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燕尾榫、穿带榫、勾挂榫、挂榫、楔钉榫、夹头榫等等几十种。如以夹头榫为例,通常在案桌腿料上端开出槽口,嵌入牙头和牙条,然后将端头的出榫部分装入面框的卯穴之中。这种构造的优点是运用牙条的边长来增加与桌面的接触部位,增强物体刚性结点的力度,又利用牙头的形式加大了牙条与腿端相接的面积,更使牙条与案腿之间构造稳固坚牢。这种卯榫是功能的,也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在这种丁字形的案腿卯榫构造中,还因材型和部位的不同,结合方式和组织方法又有不同的种类和差别。如插肩榫和平肩榫,它们所体现的都是具有标识性的造物文化,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木工手艺的文化特色。我国传统家具科学合理的卯榫与构造,至今仍深深地震撼着世界同业。
我收集到一把木工使用的“大方尺”,其“尺苗”与“尺座”垂直的结构方式,十分罕见,发明者利用硬质木材的刚性弹力将扁材“尺苗”的一端劈开,做成两片榫头,插入了“尺座”座端的锯缝卯槽口内,不动不摇,固若一体。这种可称之为“片夹榫”的卯榫,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我国木工卯榫工艺惊人的创造力又一次为我国古代卯榫工艺增添了至今尚未见记载的新样式。
许多卯榫的构造,千百年以来使中国家具制造充分地发挥了木材自身材性的特点,造就了家具形体造型的独立式样,它不需要采用其他任何材料和手法进行连接和加固。由此,在现代红木家具生产中,应当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卯榫构造,更好地实现现代红木家具形体与功能的统一设计,体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制造成果,杜绝一切虚设与假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伤害。
众所周知,红木家具卯榫采用机械加工早已成为一种趋向,但许多机械加工工艺的不尽合理,如釆用现代家具“圆管接榫”,以及使用现代黏合胶替代传统卯榫的做法,都是与红木家具产品不相称的严重隐患。
设计创新是当代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
毫无异议,现代生产的红木家具,与明清两代优质硬木家具使用的材种、加工工艺都有着很多差别。现实的社会环境与古时更有巨大差异,许多新的观念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红木家具新的时代精神。通过现代生产的红木家具产品,去体现崭新的时代意识,表现出新的时代属性,继续树立起高端家具品牌的产品形象。
今天,我们不难认识到,所谓品牌,常常代表着产品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体现着时代的美学情趣和人文环境。品牌作为一种文化,是产品的个性展示,需要体现特定消费群体的价值观、社会地位及其风格和气质。因此,品牌作为一种文化,首先应当是时代的。
然而,至今不少商家却认为,只要是采用紫檀木、黄花梨木来仿制明清的宫廷家具,就是对我国家具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明式家具不伦不类的改造,就是对家具文化的创新。几年来,从南到北生产的所谓“皇宫圈椅”,比例失度、造型离谱、工艺拙劣,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对今天的家具市场和社会消费造成文化上的极端错位和思想上的严重滞后。显然,这样的家具无法代表当代的红木家具文化,缺少的是文化的时代精神。
应该怎样去看待当今的红木家具市场,认识传统家具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的路,真正地去打造出能代表中国高端家具的新一代,制造出二十一世纪的红木经典家具的品牌产品来。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多掌握一点继承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文化传承发展的辩证法,遵循民族文化进步的客观规律。对材料与功能,品种与类别,造型与款式,结构与工艺等各个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入研究,精心地设计创造,发现新内容、新形式,从而实现新的转变。总之,创新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需要生产单位的持久实践,排除各种错误的导向,真正去走出一条“古为今用”的道路。
三十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名牌红木家具厂负责设计和“创样”的工作。那八年多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即使是一条“明式捏角线”的应用和设计,都会几经周折,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最终才能在家具造型中取得一些新的效果。众所周知,“线脚”可说是明式家具的命脉,是中国家具形体线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丰富的艺术生命和文化内涵。
红木家具的“线”同中国画的线条一样,均是中国民族艺术的菁华,充满着鲜明独特的形式特征和变化莫测的美学情趣。这种美是永恒的,是当代中国红木家具创新必须吸收的营养,是中国家具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志。要让当今红木家具成为永久的品牌,需要我们从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使用功能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去努力加强创新。
【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荐阅读:
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07-27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09-23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06-08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10-24
古典文化的传承06-22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06-21
文化的传承作文800字09-26
写文化传承的作文800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