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精选8篇)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1

上学期我校组织教研活动,我听了位年轻的语文老师讲《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你能简单描述一下乌鸦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由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年轻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应根据书上插图制作动画视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接受新知识。

2、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多些思考的时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2

集群系统作为当前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发展的主流,由一组完全独立的计算机结点,通过高性能网络连接而成,具有单一系统映像、高可用性、高性价比和高可扩展性的特点。

中心实验室的SGI高性能集群系统采用SMP:对称多处理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由拥有多个处理器的SMP节点和连接各节点间的快速网络构成多级体系结构,具有共享存储和分布存储两级存储结构。该系统采用混合并行模式,即节点内采用多线程化、节点间采用消息传递。每个结点配备主频为2.6GHz的64核CPU(AMD Opteron (TM) 6282),512 GB主存和2 x 2TBRAID1 + 8TB RAID0硬盘阵列。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理论峰值 为每秒13312亿次。其 管理网络 采用千兆Ethernet以太网结构, 高速计算网络采用基于开放标准的Infiniband高速网络,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带宽最高达120Gbps,延迟低于100 ns,特别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为满足岩土力学数值计算的要求,实验室还配备了多种有限元计算软件,如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有限元软件、ABAQUS工程模拟有限元软件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等。

众所周知, 大多数集群采用的是Linux操作系统,虽然这些系统也提供图形用户界面,但出于性能和用途(高性能计算 )等因素考虑 ,大部分情况下使用命令行方式操作更为方便和高效,而这对于习惯了图形操作界面的普通用户来说不是十分方便, 不但要熟悉各种Linux命令,而且还要弄清不同厂家不同版本Linux命令之间的细微差别。其实,对于只使用集群做大规模科学计算的用户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掌握这些命令。然而,问题还不止这些。由于集群在运算时会在每个结点上创建一个有限元分析软件的运行实例, 因此若全部采用图形界面,势必会浪费更多的计算资源,影响计算效率,甚至可能因自身占用资源过多而导致超负荷的情况。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 当初在联想深腾1800集群上测试以图形方式使用COMSOL软件进行并行计算时就因遇到过这种情况而最终放弃这种计算模式。

另一方面,从集群设计的初衷来看,集群制造厂商不推荐、也不希望用户以图形用户界面方式使用集群。其实,这一点从集群结点通常只配备中低档图形显卡就可以看出来。当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时,一般都是下载到配备高档图形显卡的图形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集群配备了基于Web的集群作业管理系统,只需根据不同的有限元并行软件制作好相应的脚本和执行命令即可。但由于运行不同的算例时,需要修改脚本或命令,因此使用起来仍然很不方便。换句话说,使用集群进行大规模计算最好使用命令行方式,而且为了方便普通用户使用,最好能提供像菜单一样的功能列表供用户选择,这样一来,用户就不必跟生硬的命令行打交道,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针对每一种有限元计算软件研制一套独立的接口程序, 姑且称之为与该软件配套的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不过,如果每个接口程序(即专门针对 该有限元 软件开发 的集群并 行作业管 理系统)的界面和用法都不统一的话,势必会增加熟悉时间和学习难度。为简化学习曲线,我们通过对不同有限元计算软件的参数进行抽象和封装, 为不同的有限元计算软件提供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以增强其通用性。但让用户编写接口程序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研制了基于文本界面(TUI)的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器, 可根据用户实际集群环境自动生成常见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接口源程序, 经编译后可运行在大多数集群上。

2 实现原理及方法

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器的实现机理。首先,针对每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与并行作业管理相关的命令,并将可变参数提取出来作为变量,由用户在交互阶段进行赋值;然后编写相应的并行作业管理系统代码生成程序, 即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器,它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参数动态生成该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并行作业管理接口程序(因其自成体系,故亦称并行作业管理系统),包括作业提交、作业取消和作业列表等基本功能;最后,将自动生成器生成的程序拷贝到相关用户(如Ansys_User1)的主目录下,并设置好自启动脚本,以便在该用户登录系统时自动执行该程序,即显示出相应的文本功能菜单供用户选择。由该并行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器所生成的并行作业管理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于该自动生成器生成的并行作业管理系统是基于文本方式,因此也称之为基于TUI界面的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生成器。

集群并行作业管理系统生成器的用法十分简单。启动主程序后,根据需要点击相应的自动生成器按钮分别进入Ansys、Comsol、Abaqus和LSDyna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界面。

以“基于TUI界面的Comsol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器”为例,说明如何生成COMSOL并行作业管理系统源程序。首先在弹出的窗口中依次输入Comsol软件主程序名(若系统未设置相应的环境变量,则必须指定全程路径)和集群分配给Comsol软件使用的最大计算结点数,然后单击“生成源代码”按钮自动生成相应的作业管理系统源代码。将生成的源代码上传到集群上对应账户的主目录下, 并用相应的C编译器编译成可执行代码,再加入自启动脚本当中。用户下次使用SSHSecure Shell Client等客户端程序以该帐户登录到远程集群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功能菜单供用户选择,其中数字1-4分别对应提交作业、显示作业列表及当前状态、取消作业和退出系统四项基本功能(仍以Comsol软件为例)。

(1) 选择数字1,提交用户作业。切记在提交作业之前, 一定要使用SSH Secure File Transfer Client等FTP程序, 把需要进行计算的COMSOL算例, 即扩展名为mph的文件,上传到集群该用户主目录下。

按照屏幕提示,依次输入算例文件名(不要包含路径名)和计算所需的CPU核数(例如,若要用16个核进行运算,那么请输入16,但不能超过购买的许可数),最后按回车键提交作业。屏幕会显示出系统自动生成的作业号,如90.cae1.site。后续的显示作业状态以及取消作业都需要用到这个作业号。如果忘记了作业号,请使用“显示作业状态”菜单项查询作业号。用户提交作业后 ,可以随时退出客户端程序,而不会影响正在集群上进行运算的程序。

(2) 选择数字2,显示作业列表及每个作业的运行状态。如R表示运行状态等。如果状态一列显示为空,则表示作业已完成。

(3) 选择数字3,取消作业。可以取消或中断已提交的作业, 只需输入要取消的作业号即可, 如90或90.cae1。状态一列显示C,表示正在取消作业。取消作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请耐心等候。若想查看作业状态,请选择“显示作业状态”菜单项。

(4) 选择数字4, 退出相应的并行作业管理系统 ,即退出客户端程序(如SSH),但不是退出计算,因此不会影响正在集群系统上运算的程序,而且以后可以随时登录到集群系统查询作业状态,计算结束后可将运算结果下载到本地电脑上做进一步分析处理。。

其他并行作业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与此类似,不再赘述。系统会自动根据不同的登录账号进入事先约定的并行软件用户接口程序,并显示对应的文本功能菜单供用户选择。

3 结束语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3

关键词:启发性;实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1-02

在众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中,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提问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千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但在课堂上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还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产生追问,自己在课下研讨,达到教育的延伸。因此,教师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焦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需要老师思考、积累。

一、提问要有实效性

现在课堂提问很多是无效,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无聊,学生更不愿回答,久而久之就不理会老师了。有一次我在听课时听到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一条商路,叫什么之路啊?”几个反应快的同学立刻回答:“丝绸之路!”这样的问题太直白,没有思考空间。如果是复习课,提问知识性的问题可以直接一点,但在新课讲授新内容还是要提问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实效问题大概有这样几种:

1、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一般复习提问用得比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苏联成立的时间,最初加入苏联的联邦有哪些?

2、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东欧剧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3、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文艺复兴的性质是什么呢?”

4、代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

5、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

6、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有一次在我的公开课,讲到《中古欧洲封建社会》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找出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因为课本没有很明确写出来,学生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但因为是公开课,他们又不想丢面子,就随便讲一句,我否定了。他们接着讲,还是被我否定,他们继续讲我继续否定。来回几个回合他们都不讲只等我讲答案。我很无奈的讲出答案他们划书。

是学生素质太低还是他们不认真?问题是出在我身上?事后听课老师给我提出建议就是提问一定要明确。不可以太笼统,学生不理解就会乱答。而且课本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真的不好理解,看怎样引导他们理解。

我立刻调整方案在下一个班就先出示一幅基督被绑在十字架上的图,然后提问:“中古欧洲封建社会跟什么密切关系?”学生回答:“基督教”。“对,宗教,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就是教皇和教会。”随后,我接着启发学生:“除了跟宗教有密切关系他们的王权还比较小,看看国王跟他的下级以及下级的下级是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深入阅读课文后,很多学生纷纷举手作答,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比上节课好得多。之后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提问的方式。课堂就是会因为提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精彩。

三、提问要与现实结合起来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教學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把现实问题的解决重置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培育学生的现实眼光。

在讲授《动荡的中东地区》我讲述最新的巴以情况并配以一组巴以冲突的图片作为导入,然后提问:“曾经孕育人类古文明的地方,今天为什么会成为血雨腥风的战场?”学生对战争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因此这节课学习得特别起劲。

比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时,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当上美国总统进行改革,你会制定什么改革措施渡过经济危机?请说明理由,对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改革有什么启示?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常活跃。

四、提问要有梯度,层层递进

设计问题要有梯度,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在讲授《资本主义的曙光》这一课时,先是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片,然后提问该图片的名称?谁的作品?哪个国家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谜倒那么多人。穿越时空到现在还是世界名画?从而引出人文主义思潮。如果一开始就提问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看了书的同学可能能回答出来但比较生硬。

例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人类的起源》讲完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过渡到第二部分“氏族社会”,我提问:“人出现后,没有锋利的爪,也不能象羊跑那么快,能不能独自在大自然生存?它们会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从而过度到第二部分氏族社会的内容。

在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提问:在时到如今,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而作为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子民的后代又能从这两场战争中吸取怎样的教训?下面我们一起展开讨论。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也要注意分层提问,多给学生鼓励

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太主动的情况下,不要指责学生,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也是有差别,所以提问时要注意分层提问,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总之,问题的预设,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捕捉学生回答的闪光点,把它拔高并升华,这是每位历史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

[3] 孙水娟.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09)

[4]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

科研作业(教学中的提问) 篇4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与实效性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1000字以上)

一)研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又包括了学生的提问意识。本课题是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具体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情境导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其包含的数学问题是否引起学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问题的设置是否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问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或是部分学生;提问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问过程是否体现明主性,即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提问后作出的评价如何。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是要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时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研究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收获,包括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这里主要研究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数学思维的形成。

四)主要观点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 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 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是为了课堂的进行提问,应该为了学生的思考、理解而提问。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计划的,比如计划问什么问题,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准备让哪个层次的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处理,怎样与上下问题衔接,它们是属于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等等这些都要在备课时设想好,当然课堂是随师生的灵性而变化的,但不代表我们对于提问等教学环节就不需要设计。

新课程下,提问环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对于学生的那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比如一道数学题可能有不同的解法,这节课先学前一种,但有的学生回答的却是下节课要学的方法,那么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回避?赞扬?引导?总之,教师的处理态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提问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而不是课堂本身。

问题要体现数学性、逻辑性。情境的导入,应联系实际,并且有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提问时需要对信息加工,并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三、研究现状分析(500字以上)

一)该主题国内没有人研究过。我在万方数字、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著名网站上,检索呢“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与实效性的研究”,都显示“没有相关条目”。1

查询到的相关研究有: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拓展,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

二)本选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1.这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课堂,人们往往把视线投在整个数学课的有效性研究,却忽视了课堂提问这个重要环节;2.本课堂需要研究者去教育的第一线,选用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第一课时,因为这之中既有概念教学、又有方法教学,以及前堂课的复习。通过听课和录像来观察不同教师的提问及处理方法,及学生的反应。并且对于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验,分两次测,第一天和一个月后,来看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班级之间的对比,研究学生在不同的提问环节下,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有何不同。3.我会根据研究,总结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4.不同于其他人的研究,我的研究会在上海某一所普通初中预备年级的十个平行班进行。

四、选题意义(500字以上)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课题的研究在指导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提问设计和提问实施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二期课改以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教学应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这需要教师完成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教学中,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得以实现新的要求。因此,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新课标。

五、研究过程(500字以上)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即指对科学文献、情报资料的检索、收集、鉴别、整理、分析并进行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课题是要查找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2.调查研究法

所谓调查研究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了解有关研究对象状况的材料,分析处理,从而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对策的研究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法的途径多种多样,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调查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了解研究,准确把握课题的走向。

3.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析、概况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先进的经验,在课题组内进行理论交流探讨,把先进经验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形成有关的文字或录音录象资料。

4.比较法

教育科研中的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具有某种联系的一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不同状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异同及内在联系,以揭发该类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在研究 “如何结合课堂实际切实贯彻一些基本的教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到的原则”“如何结合课堂实际 实现提问方式的多样化” “ 如何结合课堂实际,运用合理的课堂提问策略”等内容时可采取这种方法,以比较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否是否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2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1)拍摄人员按计划拍摄。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收集拍摄的课堂记录,分析讨论。

◆阶段成果:课题小节,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撰写研究报告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三)时间安排

(1)2012年7月15日前完成具体的计划

(2)2012年7月18日前完成观察方案设计

(3)2012年8月5日前联系好器材、拍摄人员

(4)2012年9月6日前测报告

(5)2012年9月20日前完成访谈方案设计

(6)2012年11月25日前完成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7)2012年12月10日前完成资料收集、后测报告

(8)2013年1月5日前完成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9)2013年1月15日前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发放人员资金。

四)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六、参考文献

(写出3篇以上参考文章的目录。写清:作者、文章标题、杂志名称、日期。)

[1] 洪嘉兴.关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2] 陈理.关于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报,2004(5)

[3] 解荣华.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魅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5)

[4] 于航.浅谈教学中四种提问技巧[J].石油教育,2000(11):47-47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5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历史组李书伟

摘 要: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如何通过提问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是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原则 优化设计 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课堂提问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循序渐进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根据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水平和分类。第一级是单纯的记忆性问题,即为识记级水平。第二级是识别性问题,即为简单理解级水平。第三级是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论证。第四级是评论性问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四个层次的提出、发展、应用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都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相适应的。所以在一堂课中可能不会完全遵循这四个层次提出问题,但必然也是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根据课堂需要加以调整的。同时课堂提问还应照顾全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

(二)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成绩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 “是什么”的判别型问题;对中等生设计“怎么样”的描述型问题和“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对优等生提出 “有 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和“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例如关于“闭关锁国”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提问一些基础性、激励性的问题,如: “你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即闭关锁国的表现)?”而对中等生应多提问一些相对适中的、有利于提高其自觉参与意识的问题,如:“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清朝乃至以后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对优等生应多提问一些有难度、需要较高分析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清朝统治者你会怎样调整对外政策呢?依据是什么?预计政策调整后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角度新颖

课堂提问的问法应力图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问法不能总是平淡无奇,不能总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这些令学生感到厌烦、枯燥的问法出现,而角度新颖别致的问法,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人麦克哈特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7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你认为为什么?也可结合电影、电视、历史小说、成语、顺口溜、群众口语、诗词等中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调动起来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

(四)时机恰到好处

课堂提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提问时机不当,就会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而只有时机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把握这个时机,以下两点较为重要: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尤其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处的提问。首先,通过导入提问起到先声夺人、迅速将学生引入情境的作用。导课提问时,可以通过故事、时政、娱乐等的导入刨设情境后紧扣主题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重点、难点处提问,这里可通过声调的控制或根据情境激情提问或联系现实比较对照提问,使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产生波澜,使学生精神振奋、激情澎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课的结尾处,在总结性的论述后,可以通过提出和本课紧密相连的拓展型问题激发学 2 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通过承上启下的提问引出下一节内容,为下节课作好铺垫和知识的衔接,达到了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知的欲望。

第二,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提问。首先,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平静向活跃状态过渡,应多提问一些回忆性或悬念性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其次,当学生处于对所学内容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思维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维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多提问些强调性、巩固性、放松性和幽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防止非学习行为的出现。同时特别注意课堂提问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进行发问,不能盲目提问,如:可在知识迁移处、注意力涣散出、教材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创新等处进行发问,但避免满堂问导致学生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教师提问应贯彻提问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五)通过提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除了要有艺术性外,还要注重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以“提问”带动“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自己脑中打出一个个问号时,说明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已经被激发出来,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成效的取得除了要求教师要有条理清晰、简练准确、妙趣横生的精彩讲授和闪光的个人魅力外,还需要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讲法和问法,以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提问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第一,应该用鼓励学生问答的语调进行问题的阐述,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第二,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提问活动的热情。第三,问题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表述清晰,要便于学生理解和作答,避免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厌倦,影响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思维的拓展。第四,问题中最好不要给出线索(除非特别难的问题),否则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答案千篇一律,教师也无法看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捕捉学生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说问题的阐述应该以能激励学生的思考为前提 3 而不是引导他们接受现成的答案。

当我们长期遵循这样的原则后会发现不仅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思维更加活跃,有了更强的质疑精神,即使没有老师的提问,他们也能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出疑问,再通过敏锐、深入的思考加以解答,最终提高解题能力。逐渐地养成了主动质疑、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开始由一个回答者、思考者、质疑者、探索者最终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其内心的求知欲望达到满足,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继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可见优化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在不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同时,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郑金洲主编:《上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②吴松年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初中历史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③严先元主编:《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④唐振芝:《浅议中学历史课堂提问》,《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版。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6

1.难易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越俎代庖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

3.口头禅现象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去数学化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 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篇7

一、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层次性,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

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不能过于艰深,问题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无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老师需要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然后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

教师更需要掌握学情,不同的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提问,以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考查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创造性的提问,以优生回答为主,让优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的问题,要让中等生回答,使多数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提问的面要广,人要准,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二、创设真实学习任务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在认识的需要。

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和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写下来,然后可以根据个人信息提问:

When is your birthday?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Do you usually have a birthday party?...

从真实情境出发,教师掌握了教材的情节(询问别人何时生日)和激发学生情绪(渴望展示自己)的最佳结合点,将学生已熟悉的语言和在任务学习使用的重要语言联系起来,在开展的语言活动中自然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到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但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新知,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真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强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例如,我在教完《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7“What time do you get up?”这个句型后,布置任务让学生互相调查一日活动的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运用了语言,效果很好。一般老师们到这里,教学过程就结束了。但是我在教学中,继续提问着:“Do you know what time do I get up?What time do I go to school?What time do I go to bed?”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立即争先恐后地问起来。当学生调查完我的时间表时,我又把我的时间表和某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问:“Who gets up earlier,Miss Jiang or XX?”大家一致发现,同学起的早,老师起的晚。我又继续问:“Who goes to bed earlier,Miss Jiang or XX?”大家又发现,同学睡得早,老师睡的晚。接着我又继续问:“在这两个比较中,你得出了什么呢?”大家都得出:早睡早起。我在肯定大家的结论时,告诉学生:Early to bed,early to rise.就这样,学生在我不断的提问引导下,在原有的知识上又获得了新的语言与能力。

四、有效提问需要有效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应当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提问的效力都是必不缺少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使学生无所适从。

有效评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激励性评价,另一种是否定式评价。新课标强调激励性评价,并没有摒弃否定式评价。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英语课堂提问,作为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一定要提高其有效性。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摘要:课堂有效提问是指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有效提问,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作用呢?

预设学生提问 有效促进生成 篇8

一、预设学生质疑

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相关的教学思路,同样可以出现精彩的生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要在文章的标题、中心句、教学重点、难点处质疑,教师就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预测,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问。“学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教学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随意性大,飘浮无根,学生所得必受影响。“有意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毕竟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原先预设的教学目的如欠妥当,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修正、改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离题万里。教师抓住一点乱生发,多目的终会变成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理性的、清晰的分析与研究,并做出精心的设计。否则,课堂上的“生成”不仅不会有很高的价值,甚至会导致学生“天方夜谭”、“南辕北辙”,产生负面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其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我们应该优化我们的预设,使预设有效地促进课堂的生成。

二、把握契机,促进生成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思考,抓住教学契机,实现促进更高层次的课堂生成,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要判断学生问题的价值。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学生提问的意图看:一类是为了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知识而提问(视为“良性问题”);一类是有捣乱嫌疑的问题(视为“不良问题”);还有一类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视为“随意问题”)。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可分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关和不相关两类,而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既有“是什么”的问题,又有“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等等。我们姑且把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都归为“正问题”,把偏离或背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归为“负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提出的“正问题”,不管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随意的,是深层次的还是浅层次的,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教师都应给予积极回应。对学生提出的“负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启发引导,将其转化成“正问题”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如:“这个问题下课后老师再和你交流,好吗?”等。

2.依据价值性大小给予不同回应。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提问,有时确实会影响教学方案的实施,会影响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却使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值得!那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处理好学生提问与教学进度的关系?我认为还要注意恰当地选择处理方法,可以是直接告知,可以是师生的互动讨论或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是学生的自行探究,也可以课下解决……总之,如何回应要依据问题的内容灵活进行。恰当回应学生的课堂提问,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课堂教学资源来看待的意识,并且有机敏的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和灵活的调控教学环节的能力等。要有这些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进行经验的积累。

处理好了学生的提问与教学进度的关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带着思索,带着专注,学生会更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投入对文本的解读与发现当中,思想不断碰撞,也会有更精彩的课堂生成。如何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继续生成新“预设”,那就是教师的责任了。学生的“生成”成为教师进一步“预设”的最好契机。“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挑战与创新。

上一篇:小班数学给娃娃送水果下一篇:成长之路书香相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