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语篇(通用8篇)

汉语语篇 篇1

以功能语法中的.语态类型有关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经济新闻语篇对语态类型的选择特征,体现语篇对语态类型选择上的限制作用,并进一步对汉语经济新闻中的被动语态中的被动标记级度进行分析.

作 者:汪小艳 WANG Xiao-yan 作者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南京,211106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6)分类号:H146关键词:汉语经济新闻 语态类型 被动标记级度

汉语语篇 篇2

一、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研究

近年来, 国内对外汉语界对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我以研究对象的母语背景是否统一为标准, 对该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1. 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研究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 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研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对留学生书面语语篇多种衔接手段的考察。何立荣 (1999) 在对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全貌考察的情况下, 依据留学生各衔接手段的偏误率高低, 重点讨论了省略、关联词和句式三个方面。罗青松 (1999) 指出语篇衔接中的一些衔接手段是学生不易掌握的, 如指代、省略及语篇连接词语等。张述娟 (2003) 通过对3万余字的留学生汉语作文语料的考察, 指出留学生语篇衔接手段的偏误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其主要集中在连接词、省略以及代词衔接的使用上。冯新宏 (2008) 在全面考察高级阶段留学生显性衔接使用情况的基础上, 指出语法、逻辑、辞格是高级阶段留学生显性衔接偏误较为集中的方面。张晓丽 (2008) 通过中介语语篇衔接和汉语母语者语篇衔接的对比, 以及中介语语篇内部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对比, 总结出了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篇衔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第二类是对留学生某一语篇衔接手段使用情况的考察。这一类别的文章相对较多, 且基本涵盖了照应、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几大语篇衔接类型。

关于照应手段, 高慧宁 (1996) 从篇章的角度对学生作文和代词填空测试中反映出来的代词偏误进行了统计和分类, 总结出了代词在篇章中的一些宏观和微观使用原则。肖奚强 (2001) 在全面分析了外国学生汉语语篇中六种照应偏误的基础上, 指出:名词照应误为零形式照应的偏误极少, 而在另外五种偏误较为集中的误用类型中, “零形照应误为名词、代词照应”以及“代词照应误为名词照应”主要出现在初级阶段, 而“名词照应误为代词或零形式照应”及“代词照应误为零形式照应”则主要出现于中、高级阶段。徐开妍、肖奚强 (2008) 指出:总体上, 留学生在篇章中存在代词照应使用过量, 而名词和零形式照应使用不足的情况;而具体来说, 零形式照应误用为代词照应与代词照应误用为名词照应的偏误多出现于初级阶段, 而将代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与名词照应误用为代词照应则多出现于高级阶段。

关于省略手段, 田然 (1999) 将学生在省略方面的偏误分为三类:主语省略、定语省略和动宾结构中的小宾语省略。田然 (2005) 发现留学生在习得NP省略这一重要的语篇衔接时, 同样遵循NP省略内部难度级差顺序。

关于连接手段, 彭利贞 (1997) 认为留学生的连接手段偏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逻辑联系语比较匮乏, 出现遗漏而造成的偏误;二是连接成分过度出现而造成的偏误;三是连接语误用、混用而造成的偏误。周清艳 (2007) 则指出留学生使用后时连接成分时容易出现五大偏误:误用、混用、滥用、回避使用和同一连接成分重复使用。

关于词汇手段, 杨翼 (1996) 将词汇衔接手段的偏误归结为五类情况:一是该重复而没重复;二是该用同义词而没用同义词;三是该用反义词而没用反义词;四是该用上义词的而没用上义词;五是该用局部词而没用局部词。杨德峰 (1999) 主要分析了留学生由于不了解汉语副词的黏着功能, 而导致的副词偏误。

2. 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研究

在目前所见的研究特定母语背景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的文章中, 关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研究最多;关于母语为韩语的研究次之;而关于母语为越南语、日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留学生母语背景为英语的文章中, 既有对留学生多种衔接手段的考察, 又有对留学生某一特定连接手段的考察。前者包括:鲁健骥 (1999) 在对一篇英语母语者的汉语书面表达进行偏误分析时, 指出该书面语篇中存在两大衔接问题:指称偏误和关联成分的误用。陈晨 (2002) 通过对约25万字的语料考察, 指出英语母语背景的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篇章衔接方面的主要偏误是由篇章中的省略手段 (主要是与主语有关的省略手段) 、关联词语和句序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胡明亮 (2007) 认为在所有衔接手段的使用中, 美国学生偏误率最高的是连接词语。孔艳 (2009) 通过统计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英语国家中高级留学生在省略、照应、时与体和关联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出现的偏误率是最高的。后者包括:杨春 (2004) 考察了英语国家留学生的照应偏误, 指出:英语国家汉语习得者的名词、代词和零形式三种照应偏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反映, 其中在初级阶段常出现的照应偏误是零形式照应误为代词照应。骆健飞 (2009) 则重点考察了英语国家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指称偏误, 描写出从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指称手段习得趋势。袁丽 (2009) 从详述、延伸、增强三个方面对英语国家留学生的连接使用请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既考察了学生的正确用例, 又对偏误用例进行了偏误分析。

留学生母语背景为韩语的文章有:曹秀玲 (2000) 通过对韩国学生语篇中指称使用情况的考察, 指出从整体看韩国留学生在指称类型和指称方式上都呈简化的态势。黄玉花 (2005) 通过对比韩国语的语篇衔接倾向和汉语的语篇衔接倾向, 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韩国学生的省略、照应、关联词语、时间词语、词汇衔接等五大偏误。肖奚强、金柳廷 (2009) 基于双向平行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考察了韩国学生的语内代词照应偏误与语际代词照应偏误, 指出:韩国学生的代词照应偏误中有37.6%源自语际负迁移, 另有62.5%源自语内负迁移;代词误用为名词和名词误用为代词这两种类型的偏误, 既符合母语和目的语负迁移的规则, 又符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的心理;零形式误用为代词和代词误用为零形式这两种类型的偏误是母语和目的语负迁移规则与学习者心理阶段的互相矛盾的产物;零形式照应和代词照应之间的误用, 学生的偏误率较高, 因而是韩国学生的学习难点。聂晨 (2009) 通过对200余篇韩国学生的作文进行系统分析, 总结归纳出了韩国学生在汉语书面语语篇中存在的连接成分偏误、指称偏误、语义接应偏误等三种类型, 共20余种经常出现的偏误。

留学生母语背景为越南语的文章多为对越南学生某一特定衔接手段的考察。孙西瑾 (2005) 从静态描写、数据统计、矩阵分析三个方面对越南学生的词汇复现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总结出了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的词汇复现使用特点。叶芳 (2011) 在对180篇越南学生作文语料中的语法衔接使用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越南学生的语法衔接偏误主要集中在省略上, 而替代偏误相对最少。

母语为日语背景的研究文章———霍静宇 (2004) 通过统计分析, 指出日本初级阶段留学生在衔接手段的运用总量、衔接手段的层次分布、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衔接手段的多样性的方面都与目的语语篇存在巨大差异。

综上可见, 留学生的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的分类标准以汉语本体研究成果为参照, 主要分析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 照应、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和重复、同义、反义等词汇衔接手段均有所涉及。但是, 以上研究多选择一种或几种衔接手段进行专门研究, 分阶段对比、全面系统分析中介语衔接手段的研究还稍显不足。分母语背景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讲都远远不够, 除英、韩、日外, 其他各母语背景的学生中介语面貌有待研究。而作为目前占留学生最大比例的韩、日留学生, 其语篇衔接手段的全面分析和各下位类研究也都亟待加强。

二、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

在对留学生语篇衔接的研究中, 关于口语语篇衔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下面从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和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两个方面对这部分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

1. 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多以中、高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但研究内容却各有侧重。高彦德等 (1993) 采用录音的方法, 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连接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15段 (每段约120个字) 的录音中, 留学生共使用连接词语21个, 而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所以、但是”, 占9个, 而很多其他连接词语则根本不会使用。田然 (1997) 从自然语段表达现象和复述语段表达现象两个视角对外国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了考察, 指出了作为语篇衔接方式之一的“连接”的重要性, 并对留学生的指代衔接偏误进行了一定讨论。杨力铮 (2009) 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 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衔接偏误进行了详细分析, 认为高级阶段留学生口语衔接手段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指称衔接偏误、连接词衔接偏误及省略衔接偏误三大类上, 其中连接词衔接偏误出现的最多, 指称衔接次之, 省略衔接偏误最少。

2. 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

区分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相对较少。其中, 以韩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多不是对衔接手段的全貌进行考察, 而只是各自选取了衔接手段的一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姜迪 (2007) 在话语标记理论的指导下, 对韩国学生考试过程中的会话部分进行话语标记语考察。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韩国学生连词标记语的使用频率最高, 对副词性标记语的使用频率较低, 对其他言语行为标记语的使用频率也很小。而在连词标记语中, 除了某些时间性标记语以外, 其他标记语或多或少地都有语义弱化的现象, 没有命题意义。石雨 (2008) 在传统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 从人称回指的使用情况和偏误数量两个方面入手, 在小句和话题链两个层次上考察了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叙述体独白语篇中的人称回指现象, 得出了诸如:“汉语叙述体口语中存在大量名词回指, 而零形回指则最少”, “代词回指使用过多, 名词回指不足的情况, 在话题链层面最为明显”等结论。徐海玉 (2009) 的对144篇叙述体语篇 (其中有效语料为109篇) 进行了考察, 发现:中介语语篇时间连接总量明显少于汉语语篇, 不同等级中介语之间语篇时间连接使用量、偏误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中介语语篇各类时间连接数量均小于汉语语篇, 不同等级中介语之间各类时间连接使用量、偏误量的差异有一部分显著;中介语语篇时间连接在4类 (25种) 具体成分上的分布与汉语语篇相比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其中偏误主要分布在4类 (15种) 时间连接成分上。

而以越南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章———陈宏 (2007) 则通过对越南本科三年级留学生的口头作文语料的分析, 考察了越南学生衔接手段运用的全貌, 包括关联词语、时间词、处所词、省略、代词、句式连接和语义联系等几个方面。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口语语篇衔接手段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级阶段, 或选取中高级中的某一个阶段单独考察, 或进行中高级两个阶段对比。与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一样, 分国别研究不全面也不充分。同时, 多数涉及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的研究文章都是对某一特定衔接手段的单独考察, 缺乏对其衔接手段的全貌研究, 而建立在汉外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基础上的中介语语篇考察则更是少之又少。

从国内对外汉语界二十多年来的汉语语篇衔接习得研究来看, 虽然研究主体更为多元, 研究内容更为深入, 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但相关研究的薄弱之处也是较为明显的。其一, 分国别研究不全面不充分, 多集中于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的语篇衔接情况考察, 而对在华人数较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留学生的语篇衔接研究则相对较少;其二, 口语语篇研究相对缺乏, 绝大部分对汉语语篇衔接的研究都建立在对书面语语篇的考察上;其三, 全面、系统的汉语语篇衔接研究不足, 相关研究多为对某一语篇衔接手段或具体衔接词的考察。而这些研究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汉语语篇衔接特点的认识, 也对对外汉语语篇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亟待在之后的语篇衔接研究中得以补充和加强。

摘要:语篇衔接是国内外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我国对外汉语界的语篇衔接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从留学生书面语语篇衔接研究和留学生口语语篇衔接研究两个方面对二十多年来汉语语篇衔接习得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回顾和归纳, 并对其成果和不足加以探讨。

汉语语篇 篇3

关键词:语篇教学 偏误分析 代词 “我”

一、引言

鲁健骥(1992):“外国人用中文说话、写作,常给人以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虽然他说的话里、写的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也许都是合乎语法的。”这反映出留学生对汉语篇章知识掌握不够。汉语教学中篇章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有关汉语语篇教学的研究开始兴起,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篇章的衔接连贯上。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是篇章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代词在篇章中的偏误主要是由隐现问题引起的,由于使用条件不得当而说出生硬的句子来。本文从HSK动态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相关偏误入手,通过对偏误的分类考察,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进行总结,明确隐现规律,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使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二、本文偏误分析的前提

文中对找到的第一人称代词偏误语料做了一定的修改,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修改偏误语料的原则是:在尽量不改变原文表达的基础上做尽可能少的改动,主要修改语料中的错字、别字和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

在进行篇章分析时,我们以小句作为最小单位。本文把用逗号、句号、分号、问号等隔开的语段都算作小句,并用小写的英文字母标记先后顺序。

由于本文所分析的都是书面语料,结论也只适用于书面语。

三、偏误分析

下面我们将根据从HSK中查找到的有关留学生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偏误语料,从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多余和使用缺失两个方面来分析,明确第一人称代词在篇章中的隐现条件。

(一)第一人称代词多余

1.主语多余

第一,同一话题链内,分句后面的主语多余。例如:

(1)a我在大学学习时,b我拼命学广告学,c我对这方面很熟悉,d因此可以获得公费留学资格去美国。

语段中共有四个小句,b、c两个小句加上主语“我”是对a中主语的复指,虽然整个句子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却让人觉得生硬别扭。这主要是因为bc两个小句都是对a小句话题的陈述,a~c陈述的都是同一个话题,所以bc小句中的代词应该省去,这样整个语篇衔接就变得更加自然。

由此可见,同一话题链是零形式(代词省略)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一话题链内部的各小句在意义上联系紧密,因此代词应该承前省略。而新的话题链开始时,第一个小句通常用代词连接。

第二,有表示递进、转折关联词的小句,分句的主语多余。例如:

(2)a我不只做事有耐心,b我也学会了怎样去爱小朋友们,c我更懂得怎样去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中华文化。

b、c中的代词虽然不会妨碍整个句子意义的表达,但是加上之后语篇显得不自然。这里最好去掉b、c中的人称代词,因为这里使用了关联词“不只……也……更”来连接,整个句子表示递进意义,前后比较紧密,所以b、c两个分句前最好不用代词,这样句意会显得更加连贯。

第三,插入语或句首状语等独立成分前,分句主语多余。例如:

(3)a我的论文范围是跟妇女形象和婚姻家庭观念有关的。b我用很长的时间考虑关于论文的题目,c我借这个机会,d我就选了《小二黑结婚》这篇小说。

(4)a在毕业的时候,b我也几次带我的外国朋友去玩,c所以我可以说,d在导游工作方面,e我有一点经验。

例句(3)“借这个机会”和例句(4)“可以说”是插入语,插入成分在句法上跟前面主语没有直接关系,一般独立地放置在句中,不用加代词。

2.定语多余

第一,具有特定关系的称谓前代词定语多余。例如:

(5)a我小时候,b[我]父亲已经死去了。c所以我对父亲的记忆不多。

(6)a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b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

由例句(5)(6)可以看出,在记叙一个与“我”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物(包括亲属、老师、朋友等)时,因为与第一人称代词主语的关系十分明显,不会引起歧义,所以一般使用零形式作主语,不用代词。

第二,与主语有领属关系的代词定语多余。例如:

(7)a吃完了饭我就回[我的]房间休息一下,b然后我就去洗衣服。c因为一个星期我才洗一次,d洗完了就回[我的]房间看电视。

例句(7)中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由于“房间”与“我”的领属关系很明显,不用说也很清楚,所以可以省略。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汉语有“领属性代名词省略”的特点,领属性代词更强调对比的意味。

(二)第一人称代词缺失

1.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缺失

第一,位于不同话题链的各分句,分句主语缺失。

(8)a我看到贵公司在北京日报刊登的招聘启事。b为了更好发挥自己的力量,c[0]想到贵公司就业。d因此写这封信介绍本人的情况,e请求考虑招聘。

语段(8)中a分句属于一个话题链,陈述起因。b~e属于另一个话题链,说明写信的原因和结果。a分句与b~e分句处在不同的话题链中,所以c处的主语使用代词会更合乎表达。

第二,前面句子出现的指称词不只一个,后面分句主语缺失。

(9)a我叫……,b父亲是……,c母亲是……。d在高中毕业了以后,e[0]考入了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f在学校里学得很认真,g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这段话中abc分句中出现了“我”“父亲”“母亲”三个主语,e之前的主语省去可能引起句子歧义。因此,这里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能省略。

第三,主谓结构作分句的宾语,宾语从句的主语缺失。

(10)……a所以我觉得[0]能当一个好导游,b但因为我妈让我当一位老师,c所以我不得不去北京师范大学。

虽然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0]是表示“我”的意思,但是省略之后却让人觉得别扭。这主要是因为句子中主谓结构作宾语时,宾语从句的主语最好用代词而不用零形式。

第四,分句主语距离太远,后面分句主语缺失。

(11)a上小学以后我家搬到中国北方一个小城市,b通过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c我就在北大学了四年的经济学,d获得了良好的成绩,e而且寒假的时候[0]经常去工厂搞实习。

例句(2)中谈到在关联词连接的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主语通常使用零形式。结论似乎与本例句[0]中的偏误类型矛盾,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关联词连接的分句主语用零形式要受到分句距离的限制。如果两个分句主语距离太远,那么就要使用代词主语,否则就会造成前后意义联系相对松散。

第五,有歧义的分句或句子,主语缺失。

(12)……他曾经和我说过:“你的丈夫比[0]自己的儿子们可爱。”

(13)如果他们家离我家太远的话,[0]会受不了。

例句(12)(13)[0]处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能省略,因为一旦省略就会产生歧义,造成语义指代不明。

2.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缺失

(14)有的时候讲自己的青年时代,有的时候讲外国的习惯、风俗,他说的内容总是很有意思。特别是神奇的外国故事引起了[0]很多想象。

(15)我想如果我想上美术系的话,我舅舅非常同意[0]意见。

(16)可能我觉得[0]心理有点儿问题,可是父母的压力,学校的压力非常大。

由这三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动宾结构中宾语前的人称代词作定语通常不能省略,一旦缺失可能造成语义的指代不明,影响句意的完整和连贯。

四、第一人称代词的隐现条件

通过对留学生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料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人称代词的篇章偏误较多并且较复杂,不过还是可以对第一人称代词的隐现条件作出大致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话题链,即由前后分句或句子话题组成的语段。前后分句或句子话题一致表明它们处于同一话题链中。如果一个语段前后句子或者分句处于同一话题链中,后面句子或分句的主语更倾向于使用零形式而不是代词,这样整个语篇会显得更加自然连贯。如果篇章前后句子或分句处于不同的话题链中,那么后面分句的主语更倾向于用代词连接。

2.指称对象,即分句或句子前面的主语。如果整个语篇前后主语不同,那么一般不能省去代词,因为省去之后可能造成句子指代不明,从而引起歧义。如果整个语篇前后主语相同则趋向于省去后面的代词主语,使句子连接更加紧凑。

3.指称距离,即“指称表达式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指称距离越近,前后语意的联系越紧密,主语则倾向于使用零形式;反之,指称距离远,主语则倾向于使用代词连接。用关联词连接的分句或句子,语意上联系紧密,那么后面的主语常常省去不说。而中间有插入语或者状语等的语篇,前后句子在语义和结构上联系松散,那么后面分句的代词常常不能省略。

总之,通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篇章中代词能不能省略,主要受整个语段各分句或句子前后语意的制约。话题链、指称对象和指称距离这些都跟篇章前后语意有关,各分句语意联系紧密往往趋向于用零形式连接;反之,语义联系松散则经常用代词连接。

五、结语

代词作为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其正确使用有利于语言篇章的连贯性,使整个语段更加自然流畅。但外国留学生不明白代词的使用条件,造成代词的滥用、误用,产生大量偏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培养学生语感,加强学生对代词的认识和对篇章连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高宁慧.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6.

[3]彭小川.关于对外汉语语篇教学的新思考[J].汉语学习,2004,(2).

[4]田然.近二十年汉语语篇研究评述[J].汉语学习,2005,(2).

[5]田然.对外汉语教学语篇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语篇填空练习 篇4

No matter what our ideas are,we must try hard to achieve them.When we are young we are full of energy.We have the 63._____(good)conditions in our lives.Good memories,good understandings and so on.We should make full 64._____ of these conditions to study more.

For 65._____,we should do as many things as possible we want to do.Of course,they must enrich our lives,66._____ can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gather many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at are worth 67._____(remember)when we are old.

Then when we are really old,when we cannot mxperienced in happiness 70._____ we can say we have no regret in our lives.ove any 68._____,we can be proud of our 69._____(achieve)that we have ever e

语篇导读:本文讲述年轻就是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消失,但为青春奋斗所取得的成就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

答案及剖析:

61.with 考查介词。with time going by 随着时间的流逝。

62.that 考查强调句。句意:在我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It is...that用来强调 to realize our value,our idea。

63.best 考查最高级。句意:在我们生活中有最好的状态。根据in our lives可知用最高级。

64.use 考查动词短语中的名词。make full use of 充分利用。

65.another 考查固定短语。上文提到for one thing,一方面,故此处用for another另一方面。

66.which 考查定语从句。句意:它们必须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会给我们增加很多不同的经历,当我们岁数大时这些经历很值得记住。

67.remembering 考查固定短语。be worth doing值得做某事。

68.more/longer 考查固定短语。not any more/longer不再。

69.achievements 考查名词。我们能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们没有任何遗憾。

70.and 考查连词。我们能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们没有任何遗憾。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

(二)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violence did exist in schools.Students 1._____(show)their fear and parents and teachers also expressed their great concern about it.2._____(expert)hope the whole societ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Nowadays,school violence is 3._____ hot issue.I think this is a phenomenon,4._____calls for our great concern.We should try every effort 5._____(prevent)violence happening at school for more and more students would drop out of school if theirp ersonal 6._____(safe)could not be guaranteed.In fact,violence can be learned.Children learn violent behavior from adults or from 7._____they see on television or on the Internet.

If I meet with school violence,I will not answer violence 8._____violence,for it will result in 9._____(much)fighting. I will tell my teachers or parents about it. I think they will help me deal with it well and they will protect me from the bad guys.

All in all,every student should behave 10._____(he)and keep away from violence.

语篇导读:文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答案及剖析:

1.showed 此处需要填一个谓语动词,根据句中另一个谓语动词expressed可知,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态,所以填所给动词的过去式。

2.Experts 根据谓语动词hope可知,此处需要填提示词的复数形式。

3.a 此处需要填一个不定冠词表示一个的意思。

4.which 此处需要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因为先行词为物,所以要用which。

5.to prevent 此处需要一个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6.safety 本题考查提示词的名词形式safety,表示“安全”。

7.what 引导一个宾语从句,并且在从句中作宾语,所以要用连接代词what。

8.with 此处考查介词 with的用法,表示“用,以”。

9.more 此处需要用所给词的比较级。由语境可知,以暴力对付暴力,只能产生更多的暴力。

汉语语篇 篇5

英语语篇的词汇模式与中学层面语篇教学--兼谈语篇的词汇教学

本文以语篇常见的两种词汇模式为依据,分析了词汇的连结模式和明示模式与语篇读写的.关系,由此得出对语篇教学和以语篇教学为背景的词汇教学的启示:精选语篇材料,培养学生对词汇连结性的识别,学会找到并创造语句间的语义联系,训练学生辨别和使用明示语句关系的词汇,让他们通过了解英语语篇的结构特点,更好地理解并写好语篇,打破教材中词汇表的局限,传授在语篇中活用的词汇,突出词汇短语教学.

作 者:马德容 Ma Derong 作者单位: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中学刊 名:国外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年,卷(期):“”(2)分类号:H08关键词: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篇6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再者,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作 者:宋欣雄 王苏民 SONG Xin-xiong WANG Su-min 作者单位:宋欣雄,SONG Xin-xiong(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11)

王苏民,WANG Su-min(长沙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湖南,长沙,410000)

语篇互动与语篇建构 篇7

关键词:语篇互动,语篇建构,对话理论

1 语篇互动

关于语篇, 目前尚无统一一致的概念。语篇分析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语篇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在Discourse Analysis一书中, Brown和Yule认为语篇是过程 (discourse-as-process) , 反对语篇是产品 (discourse-as-product) 的观点。[1]他们认为语篇是“交际行为的言语记录”[2]。也就是说, 语篇揭示的是交际的互动过程。这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互动贯穿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在Textual Interaction一书中, Michael Hoey对语篇的界定是:“一个理性自制的、有目的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介于一个或多个作者与一个或多个读者之间。在互动过程中, 作者占主导地位, 产生大多数言语。”[3]从Hoey对语篇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 语篇互动指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语篇是一个互动过程, 互动是语篇的核心。在语篇互动过程中, “作者谋求回答他 (她) 认为他 (她) 的读者期望得到回答的问题, 而读者谋求预知作者将要回答的问题。”[4]这其实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提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的预期就是问题, 语篇的叙述就是答问。Gee曾把语篇比喻为“一种由词语、行为、道德、信仰、工具、时空等要素和谐作用的舞蹈”[5]。Hoey则把作者和读者比喻为“舞蹈者, 如果作者能尽可能预测读者的期望, 那么读者对语篇如何发展的预测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6]可见, 语篇具有互动性。语篇是作者和读者互动的产物。

2 语篇互动的对话论理据

语篇互动研究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其本质上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因此它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对话理论为语篇的互动性提供了一定的理据。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对世界的存在状态、构成方式以及创生过程的总的看法和观点。”[7]他认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 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8]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在巴赫金的心目中, 对话性是语言的存在本质。[9]“对话性 (dialogism) 指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 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10]由于话语或语篇的生成总是涉及发话人 (作者) 和受话人 (读者) , 因此所有的话语或语篇本质上都具有对话性。

对话存在于一切话语或语篇中。“在地位平等、价值相当的不同意识之间, 对话性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11]“任何说者本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应答者。”[12]发话人 (作者) 预设受话人 (读者) 的问题, 通过回答问题组织、发展并完善话语或语篇。受话人 (读者) 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发话人 (作者) 回应。积极的态度包括积极解读、积极回答以及积极期待。巴赫金认为:“实际上话语是一个两面性的行为。它在同等程度上由两面所决定, 即无论它是谁的, 还是它为了谁。它作为一个话语, 正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关系的产物。任何话语都是在对‘他人’的关系中来表现一个意义的。在话语中我是相对于他人形成自我的, (…) 。话语, 是连结我和别人之间的桥梁。如果它的一头系在我这里, 那么另一头就系在对话者那里。话语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共同的领地。”[13]在语篇中, 作者是相对于读者形成自我的;读者也是相对于作者形成自我的。语篇是连结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如果语篇的一头系在作者身上, 那么另一头就系在读者身上。语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共同的领地, 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场所, 也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产物, 即是语篇互动的场所和产物。作者与读者是语篇中平等的参与者。双方交流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价值观、思想以及态度等。作者在建构语篇时, 以合作的态度把读者充分纳入语篇的建构中。但仅是作者合作是不够的。读者也应以合作的态度通过给予作者反馈以及对语篇发展作出预测把自己融入到语篇的建构中。语篇和语篇意义都是在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3 语篇互动与语篇建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对读者的问题进行准确预测,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解答;而读者则根据语篇提供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需要来解读语篇, 这就是语篇互动的具体表现。语篇的互动过程即成为语篇的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 作者不断把自己转换成针对的读者, 使自己的交际意图和潜在读者对内容及结构上的期望进行协商。这样, 语篇建构中便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读者的期待和作者的反馈。二者基本上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展开的。下面笔者将对语篇互动方式及互动方式下的语篇建构作具体分析。

3.1 作者—读者期待互动与语篇建构

在语篇建构中, 一方面, 作者必须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 他们必须时刻牢记读者的权力。假如作者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和需求, 读者随时可以对语篇终止阅读。因此, 如果作者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必须不断地预设读者问题, 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问题并按一定的顺序给予回答。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 即在语篇互动中, 语篇建构得以完成, 语篇意义得以实现。

(1) 即时 (moment-by-moment) 回答模式

即时 (moment-by-moment) 回答模式指的是“作者对读者就语篇提出的一系列详细具体的假设马上支持或反驳”[14], 即作者对读者的问题及期待马上进行反馈, 回答读者问题, 满足读者期待。下面笔者将举例说明即时回答模式。

①The U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②Almost everyone uses the telephone to conduct business, to chat with friends, to make or break social appointments, to say“Thank you”, to shop and to obtai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③Telephones save thefeet and endless amounts of time.④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fact that the telephone service is superb here, whereas the postal service is less efficient.[15]

读者读完例中的句①, 有可能对语篇的发展作出以下预测, 提出以下问题: (1) Why does the US become a telephone country? (2) How can you prove the US is a telephone country?显然, 例中句②回答了读者的第二个问题。读者的问题得到回答后, 随即根据句②提出了新的问题: (1) What benefits do Americans gain from telephone? (2) How much would Americans pay for telephone every month or every year?紧接着例中句③回答了读者的第一个问题。但新的问题又被提出: (1) Why do telephones save the feet and time in the US? (2) Give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third sentence.就读者的第一个问题, 作者在句④中马上给予了回答。在此例中, 作者对读者的问题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并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问题, 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即时的回答。在作者与读者“提问—回答”的对话中, 作者完成了语篇的建构。

(2) 延时 (deferred) 回答模式

Hoey指出“读者期待语篇回答的问题不一定要马上回答”[16], 即作者对读者的问题及期待不一定要在紧接着的语篇中马上进行反馈, 可以在稍后的语篇中回答读者问题, 满足读者期待。以下是对延时回答模式的举例说明。

①The defense mechanisms you utilize in the hostility stage are not helpful.②If you only occasionally use one of these coping mechanisms to help yourself survive, that is acceptable.③You must be cautious, however.④These mechanisms can really hurt you because they prevent you from making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the new culture.[17]

当读者读到句①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是:Why are the defense mechanisms not helpful?这一问题并没有在句②和句③中得到作者的回答。答案延迟出现在句④。此延时回答模式也可以通过以下对话展开:

W:The defense mechanisms you utilize in the hostility stage are not helpful.

R:Why are the defense mechanisms not helpful?

W:Because they prevent you from making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the new culture.

在此例中, 句②和句③是插入序列结构。“在某些会话中, 一对应对话段中会出现嵌入的话段, 这种嵌入的结构称为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18]句②和句③组成的插入序列不仅没有破坏语篇的连贯, 反而为句④作铺垫, 增强了句④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2 语类结构与语篇建构

除了上述作者—读者期待互动的语篇互动方式外, 作者还可以通过回答既定顺序的问题与读者进行互动, 这一语篇互动方式实质上是作者与读者通过双方都了解并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模板进行互动。[19]这一问题模板在语类中被称为语类结构, 即“特定的语类通常所包含的组成部分或总体结构”[20]。在语篇建构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类结构”[21], 作者会选择在其文化内已在某一特定语类中约定俗成的语类结构, 遵循与读者一致认可的问题的顺序一一回答读者问题, 从而建构语篇。读者解读语篇时, 往往能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判断该语篇属于哪一种语类结构, 从而准确预测语篇的发展, 迅速搜索到所需信息。这种作者与读者通过语类结构进行的语篇互动同样是一个“提问—回答”式的对话。下面笔者将对通过语类结构进行的语篇互动进行举例说明。

根据《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 (温哥华格式) 的规定, 英语医学研究论文的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 (Objective/Purpose/Aim)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和结论 (Conclusions) 四个部分。[22]这四部分构成了此语类的语类结构。我们以作者和读者均为从事医学研究或医学事业的人员作为交际双方来看, 首先, 他们对温哥华格式已十分熟悉。作者建构语篇时能够准确预测读者的问题, 采用温哥华格式撰写结构式摘要一一回答问题。读者解读语篇时利用语类结构, 作出预测, 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信息。这说明作者和读者通过语类结构产生了互动。在论文Automatic processing of multilingual medical terminology:applicationstothesaurusenrichmentand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23]的结构性摘要中,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以下对话展开:

Reader:What are the objectives of the paper?

Writer:Objectives:We present (…) .

Reader:What methods do you use to achieve your objectives?

Writer:Methods:We propose firstly a method (…) .

Reader:What are the results?

Writer:Results:Our experiments show that (…) .

Reader:What conclusion can you make?

Writer:Conclusion:We show in this paper first that (…) .

在作者与读者通过语类结构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作者完成了其结构性摘要的建构。

4 结语

汉语语篇 篇8

【关键词】零形回指 政府通知 篇章回指确认模式

1、引言

对篇章中回指(anaphora)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尤其是话语分析者的重视。在国际上,T. Givon, F. Cornish, M. Hoey, W. C. Mann & S. A. Thompson, M. A. K. Halliday, R. Salkie, J.O.Edward, Ariel 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回指现象做了研究。在国内,李讷先生是较早关注汉语语篇中回指现象的学者,他提出了对话题链(topic chain)的解释,并试图以此来说明汉语中零形回指的使用规律。陈平则借鉴了李讷的研究角度,在李讷的研究结论之上,明确地提出了“主语”的重要性,从而将话题、同话题推进语篇和他本人提出的“强连续性”从句法形式表现出来。许余龙[1]主要采用汉语中典型的叙述文——民间汉语故事作为分析研究的语料,探讨了汉语篇章中回指现象体现的认知机制,并明确提出了篇章回指的确认原则。

2、篇章回指及汉语中的零形回指

语篇中往往会接二连三地提及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物。这种现象称为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语法认为:回指式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回指某个前面已提到的单位或意义。”[2]。在这种定义中,“一个语言单位”即是回指词,而“某个前面已提到的单位”即是先行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回指词的所指是一个心理表征,而不是语篇中语词的表达(verbal expression)。无论是内指还是外指,回指词的所指都是指表层语言之外的心理实体[3]。

根据先行项的不同形态和句法特征,回指可以被分为八大类型[4]:名词回指、名词短语回指、动词回指、动词短语回指、形容词短語回指、 副词短语回指、小句回指、语段回指。

汉语中的回指主要有三种形式:零形回指(zero anaphora),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 [5]。零形回指在汉语中使用和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零形回指是话语结构中一类较为特殊的指称形式,是一种没有语音形式,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通过零形式从先行项(antecedent)那里获得指代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6]。判断零形回指在具体场合中存在与否,并确定其相关性质,我们主要根据全句的语义和语法格局。如果从语义上讲句子中有一个与上文出现的某个事物指称相同的所指对象,而在语法结构中又没有此所指对象实在的词语表现形式。该情况即可认为使用了零形回指。

根据零形回指和它的先行词是否在同一句子结构中的情况,可将零形回指分为句内零形回指(intrasentential zero anaphora)和句间零形回指(intersentential zero anaphora)[7] 。不同于传统语法学中一般的“句子”概念,这里谈到的“句”,是为了便于分析和行文,我们定义为口语中有语音停顿,书面中有点号标记的主谓结构(含主语或宾语为零形式的情形)。以下例子中,出现零形回指的情况以◎符号标识,被回指的部分由○i标识。

例1:各单位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应当按照规定如实上报,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中共荆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2005年6月21日)

按照我们刚才的定义,例1句可以被称为为语篇片段或话语片段。其中包含了3个语句,它们即是我们分析篇章零形回指的单位。

句内零形回指即是指零形回指词和它的先行词处于同一语句结构中。例如:

例2:截止目前尚未落实的案件○i,请责任领导抓紧督促◎○i落实到位。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信访工作“句号工程”市领导包案查结重大信访问题的通知》 荆办文[2005] 15号)

在例2中,“督促”后的零形回指◎○i,直接指向同一个语句结构中的主题“截止目前尚未落实的案件” ○i。

3、汉语政府通知语篇中的零形回指

3.1 篇章回指的确认模式

篇章回指确认的任务是为篇章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回指语确定一个先行词。篇章实体的指称词语使读者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在其后阅读中会在大脑里搜索、对应并找出该词语的的新信息。而如此对应地,为了保证读者能获得作者所期待的理解,作者在篇章中为读者提供了正确理解指称关系的语言提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提示是:

1.用作回指语的指称词语表达的指称对象的可及性,即读者在大脑中搜索和取出关于某个实体的心理档案的难易程度。

2.用作先行语的指称词语表达的关于其所指篇章实体的主题性,即关于该实体在篇章处理的当前阶段是否作为篇章谈论的当前主题,以及是否将作为下一小句谈论的期待主题的信息状况。

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一个从心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心理语言学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在说话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已唤出”指称对象是篇章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一个实体,篇章中用于回指那个“已唤出”指称对象的指称词语是回指语,所以这种“已唤出”指称对象的可及性,即激活程度则与回指语的可及性直接相关。根据指称词语的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可以将回指语区分为三类不同的可及性标示语:高可及性标示语、中可及性标示语、低可及性标示语。

另一个为篇章回指的确认提供提示的重要因素示先行语所指的篇章实体的主题性。人们在处理篇章的时候,把前面遇到的所有篇章中谈论过的主题,按照在处理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构成一个主题堆栈。先进入的主题被压在堆栈的下面,后进入的放在上面。先行语表达的篇章实体的主题性便反映在该实体在主题堆栈中的位置上。处于堆栈顶端的那个实体是篇章刚引入或刚谈论过的主题,在处理下一小句时将被作为期待主题。而前一小句谈论的副主题将被作为期待副主题。回指理解的过程便是一个不同类型的可及性标示语与先行语表达的篇章实体在主题堆栈中的位置的匹配过程,其中也包含了回指语与先行语在性和数方面的匹配。如果期待主题的性、数等语义特征与回指语不匹配,或与篇章中表达的意思在语用上不相容,那么堆栈中期待主题下面的一个主题(即第二期待主题)或期待副主题将被作为回指语指称对象的最佳候选者,而原来在顶端的那个主题称为被取代主题。

基于可及性标示语理论和篇章实体的主题性特征,许余龙[8]提出了篇章回指的确认模式并用语料加以验证。这种篇章回指的确认模式,具体可以描述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篇章处理的某一特定时刻

1.使用一个高可及性标示语表明,其先行语的指称对象是当前主题或期待主题。

2.使用一个中可及性标示语表明,其先行语的指称对象是一个新近被取代主题或期待副主题。

3.使用一个低可及性标示语表明,其先行语的指称对象是一个被取代已久的主题,表示主题转换。

3.2 回指确认验证的原理和主要信息参数

在分析此类政府通知时,我们主要关注并收集两类信息:

1.先行语的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功能的信息

2.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篇章间隔距离的信息

第一类信息主要是用来考察篇章中谈论的主题是以何种方式引入篇章的,并在篇章中如何维持或转换的,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在篇章处理某一刻的期待主题或期待副主题。根据篇章中主题引入、维持和转换的规律,可以认定有两种篇章实体可以成为下一小句的期待主题:一种是前一小句的存现结构中那个无定名词短语引入的实体,另一种是前一小句主语/ 主題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或该名词短语中的一个名词短语表达的实体。而前一小句动词宾语或副动词(或称介词)宾语位置上的那个名词短语表达的实体将是期待副主题。

第二类信息是使我们能够确定篇章中谈论过的主题在主题堆栈中的位置,并使我们能够验证三类不同的可及性标示语是否确实指称上述回指理解原则所规定的先行语。关于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篇章间隔距离的信息包括两种:一种是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相隔的小句、句子和段落数,另一种是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相隔的其他指称词语的数量。篇章中谈论过的主题在主题堆栈中的位置,可以根据后一种篇章间隔距离来确定。如果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无其他指称词语相隔,那么说明先行语表示的篇章实体是位于主题堆栈顶端的那个期待主题。相反,如果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相隔了许多个其他指称词语,那么说明先行语表示的那个篇章实体位于主题堆栈的下层,是一个被取代已久的主题。如果综合利用上述两种关于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篇章间隔距离的信息,便可以检验按照上述回指理解原则是否符合自然篇章中表达的实际指称情况。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通知语篇中出现的零形回指的情况,并结合研究者提出的篇章回指确认的原则进一步分析了它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由于通知语篇的特殊文体特征和交际特征,它其中包含的零形回指语在分布上也呈现出普遍性、长距性、概括性的特点。当然,由于分析的语料有限,而影响篇章回指理解的因素很多而且十分复杂,因此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要找出影响回指理解的各种因素,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符合各种文体认知过程的回指确认模式,仍将是篇章回指研究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余龙. 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验证 [J]. 外国语,2003. (2) :17—24.

[2]Crystal, David.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authorized by Basil Blackwell), 1991.

[3]Brown, G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许余龙. 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陈平.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1987. (5): 363—378.

[6]尹邦彦. 英语零照应的类型与主要特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2) : 5—18.

[7]Li, C. N. & S. A.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汉语语篇】推荐阅读:

上一篇:网络运营推广课程的感想下一篇:企业环境污染整治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