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推荐10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 篇1

我课改前、课改后都听过一些高中老师对这篇诗歌的课堂教学,总的来看,他们在本文解读上依旧思维单一,在鉴赏角度上缺乏开发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的束缚,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许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来讲解:“梦游”就是“梦中游”;“天姥”即“梦游”的地点——天姥山;“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等。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关键之处其实不然。尽管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过程。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在讲述一个“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种“梦想”与追求。

众所周知,“诗言志,歌抒情”。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言志抒情,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即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么,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心情中写作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的敏捷诗才,赋诗纪实,向人夸示。李白一方面因为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据说,李白有次“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李白年谱》),于是有人到玄宗那里去诽谤李白,导致玄宗疏远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梦中”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

“梦中”的“梦”,只是一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梦”,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文本来看。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共有三节(三个段落)。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梦想”“游天姥”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可因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可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那就不如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好。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梦想”“游天姥”的内容,也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梦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下,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声,既像熊在吼,又像龙在吟,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然闪电迅雷,像是把山峦崩裂一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样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醒着,枕头床席也都在,可刚才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有。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为何“梦想”“游天姥”的目的,表达的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们,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重新进行一番解析,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梦”解读准,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不能顺利推进,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例如,若把诗中的“梦”当作“梦境”来讲,那么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就就完全脱离“梦境”了。再说,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那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的、直抒胸臆的议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竟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间,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链。而只有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当作“梦想”来讲,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顺畅,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诗的第一节),又有展开“梦想”的过程(诗的第二节),更有表达“梦想”的目的(诗的第三节),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有游历过“天姥山”,可为什么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呢?我想,这一定与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曾有16年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专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可见李白为自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备的。

最后,我把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一、“梦游天姥”,不是在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景遇,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二、“吟留别”,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获得精神的自由。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所要言表的“志”和所要抒发的“情”,大抵如此。可有人却把这首诗定位为“是一首游仙诗”,认为这是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京,因在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于是“寄情于求仙访道”。(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第42页)我认为这也是脱离了文本实际的。从原诗来看,其中除有两句是写“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外,再根本没有丝毫关于诗人试图“求仙”“访道”“向佛”的隐含信息。而“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

如麻”这两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也只是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中,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幻觉”,而不是在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当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时,李白凭理智知道,这是“烟涛微茫信难求”,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时,李白立即产生向往,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姥”的强烈兴趣外,还对现实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认为,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游天姥”也好,或打算探“访”更多的“名山”也好,其实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他极其现实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作为李白的一种“梦想”与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不仅是“诗眼”所在,而且是千古名句,但我们也要清楚这点:李白所不愿“摧眉折腰”侍奉巴结的“权贵”,绝不包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而只能是那些在级别上能够管压着李白、并想从李白身上捞点油水图谋索贿的朝廷官员。从李白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实还真是没有完全放弃“事权贵”的。例如李白在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当年(天宝四年)不久,就曾和高适、杜甫一起去拜谒过北海太守李邕;天宝七年,李白又去谒见过庐江太守昊王李抵;天宝十四年,李白还应邀出任过唐永王李?的幕僚至于李白在后来多次“事权贵”的过程中,是否完全没有“摧眉折腰”过?很难说。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 篇2

众所周知, “诗言志, 歌抒情”。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言志抒情, 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那么, 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心情中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25岁时离开四川, 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 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 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的敏捷诗才, 赋诗纪实, 向人夸示。李白一方面因为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 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 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据说, 李白有次“奉诏醉中起草诏书, 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宫中人恨之” (《李白年谱》) , 于是有人到玄宗那里去诽谤李白, 导致玄宗疏远李白。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 ,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 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 第二年, 即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 , 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 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 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 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梦中”的“梦”, 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 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

“梦中”的“梦”, 只是一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梦”, 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文本来看。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共有三节 (三个段落) 。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梦想”“游天姥”的原因, 而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 可因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 说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它山势高过五岳, 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可对着这天姥山, 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 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 那就不如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好。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梦想”“游天姥”的内容, 也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 梦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下, 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 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 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 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梯” (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 道路曲折回旋, 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 倚着山石, 不觉已经天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声, 既像熊在吼, 又像龙在吟, 使幽静的树林战栗, 使层层山岩震惊, 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 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然闪电迅雷, 像是把山峦崩裂一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样的石门, 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 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 把清风当作马, 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弹奏着琴瑟, 鸾鸟驾着车, 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 神志恍惚, 一惊而起, 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醒着, 枕头床席也都在, 可刚才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有。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梦想”“游天姥”的目的, 表达的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们, 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综观全诗, 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 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 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重新进行一番解析, 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梦”解读准,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不能顺利推进, 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例如, 若把诗中的“梦”当作“梦境”来讲, 那么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就完全脱离“梦境”了。再说, 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 那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的、直抒胸臆的议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得心颜”, 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 竟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间, 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链。而只有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当作“梦想”来讲, 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 (诗的第一节) , 又有展开“梦想”的过程 (诗的第二节) , 更有表达“梦想”的目的 (诗的第三节) , 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有游历过“天姥山”, 可为什么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呢?我想, 这一定与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 曾有16年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 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 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 (公元385年—433年) 专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 可见李白为自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备的。

最后, 我把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一、“梦游天姥”, 不是在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景遇, 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 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二、“吟留别”, 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 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 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 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 获得精神的自由。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所要言表的“志”和所要抒发的“情”, 大抵如此。可有人却把这首诗定位为“是一首游仙诗”, 认为这是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 被放出京, 因在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 于是“寄情于求仙访道”。 (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第42页) 我认为这也是脱离了文本实际的。从原诗来看, 其中除有两句是写“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外, 再根本没有丝毫关于诗人试图“求仙”“访道”“向佛”的隐含信息。而“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两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 也只是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中, 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幻觉”, 而不是在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 当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时, 李白凭理智知道, 这是“烟涛微茫信难求”, 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时, 李白立即产生向往, 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 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姥”的强烈兴趣外, 还对现实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我认为, 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游天姥”也好, 或打算探“访”更多的“名山”也好, 其实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他极其现实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尽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里彰显了一种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 但我看来, 在李白内心深处仍是懦弱的、自卑的。他对不能得罪的“权贵”, 他对所看不惯的官场腐败以及其他一些“潜规则”, 李白或是不敢抗争, 或是不想面对, 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们如果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只是处于一种思想境界的最初级阶段——“修身”而已。而且李白在诗中所选择的“修身”途径也只不过是“梦游天姥”似的自我陶醉、遍“访名山”样的自寻快乐, 而这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极不认同的处世方式——逃避现实!而这一点, 也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这篇传统名篇时, 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地方。“做梦”哪个不会?“梦想”谁人没有?但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弘扬的, 怎样的“梦想”才能导向一种脚踏实地的奋斗理想和具体实践?尚请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三思!

摘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 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梦”就是“梦中”;“梦游”即为“梦中游”。而本文认为:诗中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 而是一种“梦想”游。因为“梦中”的“梦”, 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 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综观全诗, 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 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 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诗歌赏析 篇3

1、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带注音版

mèng yóu tiān mǔ yín liú bié

梦游天姥吟留别

lǐ bái

李白

hǎi kè tán yíng zhōu , yān tāo wēi máng xìn nán qiú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yuè rén yǔ tiān mǔ , yún ní míng miè huò kě dǔ 。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tiān mǔ lián tiān xiàng tiān héng , shì bá wǔ yuè yǎn chì chéng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tiān tái sì wàn bā qiān zhàng , duì cǐ yù dǎo dōng nán qīng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wǒ yù yīn zhī mèng wú yuè , yī yè fēi dù jìng hú yuè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hú yuè zhào wǒ yǐng , sòng wǒ zhì yǎn xī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xiè gōng sù chǔ jīn shàng zài , lù shuǐ dàng yàng qīng yuán tí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jiǎo zhù xiè gōng jī , shēn dēng qīng yún tī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àn bì jiàn hǎi rì , kōng zhōng wén tiān jī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qiān yán wàn zhuǎn lù bù dìng , mí huā yǐ shí hū yǐ míng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xióng páo lóng yín yīn yán quán , lì shēn lín xī jīng céng diān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yún qīng qīng xī yù yǔ , shuǐ dàn dàn xī shēng yān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liè quē pī lì , qiū luán bēng cuī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dòng tiān shí fēi , hōng rán zhōng kāi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qīng míng hào dàng bù jiàn dǐ , rì yuè zhào yào jīn yín tái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ní wéi yī xī fēng wéi mǎ , yún zhī jūn xī fēn fēn ér lái xià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hǔ gǔ sè xī luán huí chē , xiān zhī rén xī liè rú má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hū hún jì yǐ pò dòng , huǎng jīng qǐ ér cháng jiē 。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wéi jué shí zhī zhěn xí , shī xiàng lái zhī yān xiá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shì jiān xíng lè yì rú cǐ , gǔ lái wàn shì dōng liú shuǐ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ié jūn qù shí hé shí huán , qiě fàng bái lù qīng yá jiān , xū xíng jí qí fǎng míng shān 。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ān néng cuī méi zhē yāo shì quán guì , shǐ wǒ bù dé kāi xīn yán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3、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中心句。李白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4

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诗薮》内编卷三)凡是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该诗作于天宝四年。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奋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曾几何时,又转向 水。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信”是诚然。“烟涛”指烟波海涛。“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渌水”指清澄的水。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指半山腰。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暝”指天黑。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咆”是野兽怒吼声。“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殷”形容声音震天。“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层巅”指峰顶。“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烟”指雾气。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列缺”是闪电。“霹雳”是雷声。“扉”是门。“訇然”形容大声。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2、掌握吟诵这首诗歌的基本方法;在揣摩语言、理解主旨的过程中,获得诗歌鉴赏的启示。

3、体会、学习李白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文化人格。

【教法设计】

了解李白,解读“梦境”。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创设情境,点拨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深化理解;注重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围绕中心组织讨论,发挥团体优势;教师掌握契机,适时介入,精要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流程安排】

一、预习提示

1、读准以下字音。

天姥 剡溪 瀛州 渌水 木屐 殷岩泉 颤栗 訇然 门扉 霓虹 悸 嗟叹 暝

2、理解加点字词的意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3、借助各种资源,筛选整合信息,简要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余光中有一首诗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中写的是谁呢?(李白)他是诗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是酒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是剑客“十五好剑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关于李白,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散发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一代诗仙,共同学习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

(三)诵读感知

1、指名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倚石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魂悸

长嗟 觉时(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2、让学生评说刚才诵读的同学读得如何,然后教师强调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海客谈瀛洲„„或可睹”前两句可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句内停顿渐大,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色调。“天姥连天„„东南倾”节奏整齐,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全段读完可作稍长停顿。(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2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性。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安能摧眉„„开心颜!”体现了作者傲岸不屈的人格,宜读得挫顿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3、学生高声吟诵。

4、诗歌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梦因:海客„„东南倾 入梦:我欲„„清猿啼 梦境:脚著„„列如麻

梦醒: 忽魂„„之烟霞 感悟:世间„„开心颜

说明:梦游之因—梦游仙境—梦醒慨叹。

(四)阅读鉴赏

1、胡适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就一段文字,我们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假设,然后有所思考,个人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那就进入学习的大境界了。可以由此切入,引导学生集中研究第1段。

(1)学生自学第1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却先写“瀛洲”?②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③天姥山真有这么高吗?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它?④如何简要概括这一段的意义?⑤“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是“插”的意思吗?⑥有的诗歌版本写作“天台四万八千丈”,我们该怎么理解?⑦删掉第1段,直接写梦境,可以吗?„„

(2)学生分组交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明确:夸张、想象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征。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挺拔、神秘。这是李白梦游的基础、缘起。

(3)自由诵读第1段,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和自己的理解。

2、研读第二部分,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1)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意境如何?

明确:“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现实转梦境,点明了“梦游”。意境(山脚):凄清幽静。

感情:心驰神往(2)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明确:

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意境(山上):壮美雄奇。感情:流连忘返

(3)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意境:天马行空、瑰丽奇幻。感情:向往自由、追求乐土。

(4)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感情:憎恨现实、痛苦惆怅。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3、“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梦境解读

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你认为李白的天姥之梦是怎样的梦境

1、理想之梦。李白登山的经过极富浪漫气息:明月邀相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此种种,是现实中的李白所无法拥有的。途中所见所闻,无不是自然放纵,天马行空,真正显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神奇。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天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作者用了“列如麻”的比喻,取其多又无序的意思,他们自由地组合,不按照身份地位的尊卑,这是李白理想的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天人同乐的世界。然而,这又是一次“无我”的聚会,诗人与仙人有很大的距离,好生可叹!又加之好梦难长,于是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

2、恐怖的梦。诗人笔下的情景令人恐怖: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汽扑朔迷离,熊咆龙吟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战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一片阴森恐怖的景象。诗人梦醒之后“长嗟”不已,恰也说明了梦的灰色。因神往而产生的梦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这极尽声色的洞天仙境与宫廷生活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又杀机四伏,险象环生。诗人被惊得魂飞魄散,醒来后仍然心有余悸,仰天长嗟!

3、折射现实之梦。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评曰:“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从神往到梦游到长嗟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向往建功立业,先得意殿前后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将理想幻灭后郁积于胸的失望和愤激之情倾吐了出来。

虽然对梦境的理解不同,但殊途同归,对全诗主旨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描写梦中幻境,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强决心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4、通过解梦,请学生谈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教师作结: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遭受挫折时,不乏隐逸山野、访仙求道、皈依佛门者,也不乏依附权贵、摇尾乞怜,以求取功名利禄者。慨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也许有几分消极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李白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起了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5、齐读第3段,要求读出李白的“气”来。

四、写作训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篇7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篇8

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信”是诚然。“烟涛”指烟波海涛。“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渌水”指清澄的水。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跟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指半山腰。神话故事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先照到此树,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暝”指天黑。这些静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殷”形容声音震天。“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像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像。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氛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 篇9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篇1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

【原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U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6)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绍兴城北镜湖新区。

(10)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

(11)谢公:指魏晋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日海:(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就是“岩泉殷”。殷,形容声音大。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指闪电。

(2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本指云神,这里泛指神仙。

(27)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醒。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通“需”。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作者简介】:

李白简介。

【朗读节奏划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U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翻译二】: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

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今年20xx年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在线朗读】:

【简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绍兴)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

原文介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

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

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3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两句是说,站在半壁山崖之上,看海上日出,忽听到空中天鸡啼鸣。又是一个梦幻中的神仙境界,峭壁、海日、碧空、天鸡,组成一幅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的图画。

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会稽,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4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李白在精神上摆脱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也做,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5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澈。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时:醒时。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赏析】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能够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此刻浙江绍兴一带。“信”,在那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齐。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此刻浙江天台北,正因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因此叫赤城。之后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十分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那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十分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那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陈丹青语录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那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爱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以前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之后,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向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必须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那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那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构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之后,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那里,到达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情绪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就应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状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能够明白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方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证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就应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构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能够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能够一韵到底,也能够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十分协调。这是正因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比较,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比较、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第二段从登山起,描述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靠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之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向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但是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上一篇:以面对现实为题的作文满分下一篇:初一开学第一天作文:难忘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