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精选8篇)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篇1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过“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正是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其实我认为语感就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者渗透于文字间的情感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自身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呼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课内应当注目课外”“唯练宜通乎课内课外”,甚至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这就是现在所倡导的 “大语文”观。他主张写作源于生活,“必须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教学必须以篇达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是读书、写字、作文,不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精神建构,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则矫枉过正,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天花乱缀的课文分析以及层出不穷的应试训练。语文课充斥着虚伪、酸腐,而生活的真实与生动荡然无存。压制了个性,摧毁了灵性、想象力、情感和创造力。将语文课堂教学狭隘地理解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失却生活的学生,成了涸辙之鲋。我们经常会遇到表达上的障碍“感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而不得不从流畅的语言过程中抽身出来,置身语言之外斟词酌句,理解别人的话语尤其是书面话语时”更是常常会因为遇到疑难费解之处而不得不停顿下来“同样置身语言之外去推敲琢磨,这时我们需要的显然是语言知识和反思能力的介入”语言能力的高低在这时就取决于我们所能激活的知识和反思能力的高低。不仅如此,“对稍微复杂困难一些的语言任务”我们就需要将表达的每一重要环节都置于意识的明确控制之下“从而能在话语展开的同时随时对这些环节进行构思、监控、分析和评价”以之为反馈信息对下一步的话语措施作出设计、调整和决策,表现在听解阅读的过程中“ 同样有反思能力的分析比较选择排误等一系列认知环节伴随发生这样的反思能力处在更高要求的心理水平上”因为它必须与语感能力同步发挥作用"随之而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对语感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地掌握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知识,却不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教学效率极为低下,同时在写作和阅读题中错误率较高,这样无助于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和语感的提高。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阅读定位在工具理性的层面,变成了写作教学,而忽略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知词语,举一反三,提升语感。一节课下来,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吟咏,而是让学生去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如何写人记事,模仿作品的风格等。阅读的目的被局限在写作的狭小天地里,导致学生不但作文依然无米下锅,而且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单纯的备考式阅读,再回归到写作上,语感的缺乏,使得学生对词义把握不准,在阅读题中出现丢分,写作时词语的运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语感。以小学来讲,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对自然风景和生活情境的描述、或者故事,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在课堂上的泛读是很重要的,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体验不断调用的言语活动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融合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体验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循环在一堂课中是多次反复的且后一循环总是建立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

具体做法是 :1.引导回忆加深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如春天和煦的风夏日的狂风暴雨秋天的金黄硕果冬天的白雪皑皑,这一切都将是最宝贵的记忆。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沟通学生已有积累与现时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时组建加以运用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系统。2.角色互换联系类似生活经历体会当时人物情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打消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试问谁乐意读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呢指导学生阅读《乡戏》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我就不喜欢看戏那些人唱得完全听不懂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问“过年的时候你喜欢上街看热闹吗”学生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那街边表演的节目你们都喜欢吗”“不一定。”我告诉学生“作者和我们一样只是喜欢那种开心自由的气氛。假如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这样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中的实现了文字向形象的转化实现了文字向情感的转化从而实现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新的体验。对教材的解读是应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后从而实现熟能成诵。熟读、背诵是对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生语感的必要方法。它们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使学生通过熟练或广泛地阅读别人的文章,内化成自己对汉语的感受能力,敏锐、直接的感受力,从而对汉语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

熟读、背诵就是指把文章读很多次,读得很熟,直至背诵下来。中

小学生熟读、背诵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课文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作品。“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词义初步感知、词语积累的过程。“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不息地背诵带来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刺激材料不断接触,他们能直觉体悟言语规律,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熟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同一或者多个教材文本,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获得语感的过程。

回顾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吟诵”、“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之说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课文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感人之处,例如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散文那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成诵,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诗文经过数遍熟读、背诵后装在学生脑子里,即使没有老师去给他们讲授诗文的结构,讲授诗文的做法之类的知识,学生也会渐渐悟出诗歌的特点和文章的结构,从而通过反复的读形成了语感。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

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合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更多接触阅读文本,拓展视野,能实现泛读。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又一重要的途径。泛读是对很多的文章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观其大略”就是指对文意的大体了解,对文章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目的在于“择要吸收”,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培养语感。学生在熟读课文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以便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大量阅读,就能学到语文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逐渐积累,进一步获得更强的汉语语感。

“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它是学习者(主体)对语言(客体)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的表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诚然,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不应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感才真正有生命力。因此,学生应该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篇2

一、加强诵读, 感悟语感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言训练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 而且能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理解文意。诵读要求心、眼、口、耳并用, 口齿清楚, 字音响亮, 不出差错, 其形式有朗读、宣读、唱读、吟诵等, 下面着重谈谈朗读。

1、重视朗读示范。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或者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学生在范读中获取信息, 感受文章的蕴涵, 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韩军,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 首先是教师极富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在场听课的教师也无不为之饮佩, 为之感动。

2、注意朗读技巧。

掌握朗读技巧,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增强语感, 达到朗读的目的。

第一, 要注意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 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 耐人寻味的句子时, 要轻读。如高尔基的《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该句就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 “更猛烈”是重音。而“乌云越来越暗, 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则可轻些。

第二, 要注意停顿。根据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需要, 确定朗读时的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 ——你们走吧”。“散学了”有许多未尽之意, 如祖国沦陷了, 最后一课结束了等, 有无限的感慨, 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后要有适当的停顿。

第三, 要注意语气。《故乡》这篇小说, 通过鲜明的对比, 着重刻画了闰土的形象, 朗读的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时应该用较强的语气, 使人感受到是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阳光少年。读中年闰土的答话时应该用较弱的语气, 让人感受到是迟钝麻木的木偶人。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第四, 要注意语调。《春》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节奏感强, 朗读时采用的基调是轻盈的, 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对春天期盼的感情, 可用急切愉悦的语调;表达对春天欣赏喜爱的感情, 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表达对春天的热情赞颂的感情, 应用激越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到位, 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当然, 朗读还要注意语速、抑扬等技巧, 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内容综合运用, 这里不再展开阐述。

3、讲究朗读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 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激越奔放的, 宜班级齐读。如《安塞腰鼓》一文, 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 气势磅礴, 展现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感情婉约细腻的, 可单读或分角色朗读。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体味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 从中感悟亲情, 理解亲情。情景交融的散文, 可采用配乐朗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 语言朴素清新,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

二、启导思维, 领悟语感

语感训练让学生熟读、精思, 进行语言文字感悟操作实践。但是, 绝不可让其一味苦读、苦思, 也不可在其读思不解时直接给予答案, 或者进行过分的热热闹闹的讨论, 而要即时启导思维。因为学生毕竟思维有限, 感悟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迷津。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学生感悟操作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学生“悱”“愤”之机, 巧妙有效地启导学生的思维, 使之茅塞顿开, 心领神会。比如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作品形象地表达出来的浓厚的感情打动了学生, 引起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激荡, 这时, 教师可以抓住契机, 相应点拔:“最能触动你的感情是哪些词语?”这时学生大脑皮层正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 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父亲那“肥胖”的身躯;“蹒跚”走路的样子;穿越铁道时那“爬”“攀”“缩”“倾”的动作。相反, 我也听了一堂此文的公开课, 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 银幕上出现了七个题目, 至于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 一概不论。但只给学生两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 就请学生作答, 当然不尽人意, 教师也没有相应启导, 而是直接讲述了答案。这样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不说学而不实, 因为一方面学生阅读思维时间短, 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的操作实践;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因势利导, 充分进行语感的操作训练。

启导思维的方式方法很多, 有技能技巧的启发, 有基础知识运用的点拔, 有阅读方法的抟授……语感训练应重在这些方面的启导上, 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实践, 不但获知, 更重要获能。

三、开展活动, 强化语感

训练学生的语感, 既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达成目标, 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强化。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口语交际”的内容, 实际上是一种语感训练。首先, 我们要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富有成效地展开活动, 使学生提高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其次,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 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 给学生增加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如开展讲新闻、讲故事活动;参加各种班队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当报刊小记者, 到社区、农村进行采访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运用中训练语感, 提高语文修养。

重视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3

一、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激活语感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感情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朗读要在“量”的基础上出现“质”的变化

通过多次朗读,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当然,朗读要有质量,离不开教师的点拨诱导。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读的“形式”要多样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和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

二、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槐乡五月”一文在对槐花进行描写时,作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原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三、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心态化进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才能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促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的缥缈、捉摸不定、变换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到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四、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又如,“秋天”一文中,在学到“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一句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联系上文想一想秋天田野的景象:许多植物的果子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经常像这样品词、品句、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五、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也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语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等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篇4

学中的语感培养

通过阅读能够巩固所学词汇,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教师总是习惯上更多地把语言分割成词汇、句型和语法等几部分进行讲解,因此学生获得的语言也往往是被肢解得面目全非,缺乏生命力的语言,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语感。为此学生犹如迷失方向的小鸟,痛苦地飞行在阅读的上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直到最后完全放弃英语。可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现代教学法提出要从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出发,强调对课文的整理感知,建立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教学呢?语感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正如“音乐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一样,“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既然语感是可以培养的,那我们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运用语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来指

导学生的语言学习呢?针对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误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重视英语语感作用的认识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一谈到语感,学生往往很容易认为语感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事实上英语语感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感觉,以及在学习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经验。英语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用来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因此要想学好用好英语,首先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所以无论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英语学习效率,就要重视语感的作用。

二、语感实践与语法分析并重

语感实践是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实际运用,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听、读、背、说等多种方式运用语言,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但是仅仅进行实践还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对语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语法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为形成语感服务。语感实践和语法分析是语感训练的两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进入高一级层次的感性。

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抓好几个“结合”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2.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联系语境,领悟其使用的妙处。

四、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语感

对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经过大量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阅读材料中的思想,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语言语法分析。而且阅读材料中的那些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才能够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一)示范朗读法

教师示范朗读就是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可以由教师自己示范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用教学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进行最美的体会。示范朗读最好是教师范读,教师正确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样本,可以让学生在倾听时了解阅读的语调、神态、动作等,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训练自己的语感。

(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分不同的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这样不仅训练了语感,也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主旨大意的理解和体会。

(三)分层次朗读

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因此在进行训练时要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要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接受实际,正确地设置目标,分层次进行朗读。

(四)对比法朗读

教者可以对文章采取加减换改的办法,即根据情境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删减、替换、修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创造语境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听课状况,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在文章学完以后,再创设相似的情境,加以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篇5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感训练和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教育学生感知语言,能够领会语言的美妙之处。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语言训练要注重模仿和实践创新。语言训练不应靠大量琐碎机械的答题取胜,而应靠科学设计的言语实践来求得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感训练 语言训练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学语文学科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的思想情感、语文知识、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围绕和渗透在这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吕叔湘先生指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1]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2]阅读、写作、听话、说话都是技能,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是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必由之路。体现语文学科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中心,全面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将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符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时代要求的。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而就更关系学生如何学习语言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在语言感受过程中去领悟文章主旨,而绝不能让学生在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中去研究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阅读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注重培养语感,加强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应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4]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5]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在语感上,高层次、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而高层次、高品位的语感,尤其是书面语感的形成,则主要靠课堂的语文教育,主要靠教师理性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语感训练。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教育学生感知语言,能够领会语言的美妙之处。要多读书,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化学生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良好地语感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要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而尤其要着重训练。然而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阅读为机械的做题所替代,阅读不顾语言的感受与品味,多是直奔主题的功利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真正的语言训练的,是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特色和个性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面对修订的语文大纲提出面向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尤有必要对语言训练加以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看它能够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怎样训练有利,怎样训练有弊,从而合乎修订大纲“科学地训练技能”的要求。“训练”即强调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练习,绝不是仅指练习、作业、测试而已。就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言,从比较低级的以模仿和重复为特征的单项技能,到比较高级的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都需要而且能够进行系统有序的扎实的训练。语文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实际训练,要使学生养成可以正确、贴切地表达思想的思维。掌握语法,丰富词汇,仍 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言学习中,诸如仿写句子、诗歌理解都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才能获得语感。先模仿后创新是学习的一般规律,而牢固的基础靠扎实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来夯实,尤其在入门之初更为重要。训练得当,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又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肥沃土壤。我们现在强调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注重语言训练对思维训练的特殊价值,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学会独立自觉地进行质疑、探究、解疑,学会能动地大胆真实地表现自我,学会在交际中灵活得体地交流应对。这些都是掌握语文工具的要求。训练并非为了完成孤立的单项的字词句练习,而主要应该是着眼于形成实用的读写听说综合能力。语言训练不应靠大量琐碎机械的答题取胜,而应靠科学设计的言语实践来求得实效。这不是为应试而进行的标准化题型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有科学的眼光和精神。这种科学的语言训练与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但不是对立的,反而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感受揣摩语言、品味感染语言、积累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等手段,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循序渐进,层层进行,扎扎实实的搞好语言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注释: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给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我们总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降了。其实,就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减少了。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7

一、加强朗读, 强化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 通过朗读强化学生的语感,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深刻认识, 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如《春蚕》一课, 从文字上看, 是叙述养蚕的全过程, 表现了母亲的辛苦, 文采朴实, 词句简练, 但只要细细品味, 仔细琢磨, 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伟大母亲的热情讴歌, 渗透着作者的爱。教学时, 应让学生多读,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课文开头写着“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 给我们姐弟俩教交学费。”接着又写“春天一到……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在引导学生理解全句的意思后, 教师以充满深情的语调讲述, 让学生想想, 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感活动, 学生就不难从字里行间读出文章所表达的强烈感情, 同时学生也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二、品味词句, 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品味, 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 《小壁虎借尾巴》一文, 写各种动物尾巴的动作, 都选用了一个恰当的动词, 小鱼用“摇”、老牛用“甩”、燕子用“摆”, 把这些动词互相调换行不行?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 并联系生活经验, 经过认真地比较, 就明白:还是原文准确、生动。又如, 《海上日出》一文中最后一句,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引导学生把原句变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但语气上有很大的区别, 前一句比后一句更具突出强调的意味和作用, 因而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的分析、比较,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还培养了语感。再如, 《我家的猫》一课, 学生只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 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感情怎样, 大惑不解。这时, 教师就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整天睡大觉, 无忧无虑, 什么事也不过问。”一句中, 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在稿纸上踩上几朵小梅花”改成“涂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 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描写的。

三、再现情景, 训练语感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 运用形象思维, 设置一些情景, 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引起感情的共鸣。如, 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 可播放一段指导员为掩护书而壮烈牺牲的课件, 并配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学文时动了情, 再观看课件, 聆听老师动情的解说, 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 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来眼泪。再比如, 教《望庐山瀑布》时,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首先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使学生留下关于瀑布的初步形象。接着, 运用文学语言, 对瀑布的情境加以艺术描绘:万丈高山, 一道瀑布从山崖上直泄下来, 一落千丈。静止的高山, 飞流的瀑布, 青翠的山, 银白的水, 多美啊……使学生感受到瀑布壮美的形象。为使学生更好地品味诗的美感, 放一段雄壮激昂的乐曲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 教师随着乐曲, 范读课文,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的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的了解。诗中景物的描写, 寄情浓郁, 耐人寻味,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才能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这种情景中的语感训练, 对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 锤炼语感

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 离开了生活的经验, 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靠翻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有不少词, 特别是表示形状和动态的词, 光从词典中查出它的意义, 还是不能真正领悟和理解, 也是不可能获得语感。因为词典中的释义, 通常是高度概括出来的最基本的含义, 它不可能也没必要反映言词在各种场景下的意义、用途、特性以及色彩、形状等。例如, “袅娜”, 字典上释义是“柔软细长”。根据这个意思, 下面这个句子应该说是可以的, “一条袅娜的小蛇突然从树丛中爬出来。”但事实上, 这个句子很不恰当。要想获得“袅娜”的语感, 就必须联系生活经验:电视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 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枝……这样, 对这个词就会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阅读;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46-01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语感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与大家共赏:

1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情感丰富的,不单是借助一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在美的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作者的感情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只靠教师讲是表达不清的,应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应。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达到训练语感的最终目的。

3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

4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才能达到“入境始于新”的境界,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灵活地动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促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情感。

5在真切的感受中培养语感

感受到的东西记忆深刻。语感训练首先强调的是对事的感受。教材中大量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会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并使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任务。在《老树的故事》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老树,老树,告诉我吧,告诉我,所有的故事和童话。”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人与树、人与小鸟、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使孩子们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6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经常这样品词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Reading Education Middle-school Student Language Sense Raise

Yan Chun

Abstract: The language sense is language one kind of intuition ability,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must make the student synchronization to enter in the emotion atmosphere which the language refers to draws, raised the language sense to listen to, saying that to read, writes ability regarding the student the formation, could play the positive promoter action.

上一篇:主体施工监理例会下一篇:商务离开握手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