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感悟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大合唱感悟(推荐9篇)

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1

《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表达了我国人民抗战的心声,激起了人民的斗志!其中听《保卫黄河》这一章的音乐,好象听到黄河水流奔腾湍急的声音,歌声此起彼伏,一个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场面跃然眼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唱出了中国的危急、唱出了全国人民紧急抗战的形势。激扬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鼓励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美好家园。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听了《黄河大合唱》后,我周身充满力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抗战年代的《黄河大合唱》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长大了报效祖国,为国争光!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2

1. 情境创设——入境。

备课时,我想到以一种新的方式导入。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练含蓄,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开课时,在学生欣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说了自己了解的黄河、读了一些诗人眼中的黄河后,我出示一副对联:“滔天浪艄公如履平地羊皮筏乘客谈笑风生”,读后让学生加横批(在多个答案中,最后选出“黄河的主人”),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奠定了基础。

2. 语言感悟——动情。

阅读不只是言语的习得,更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而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把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1)品读感受黄河的气势。

读词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读诗体会黄河在不同诗人眼中的不同景象;读句子想象黄河奔腾的气势和羊皮筏子之险。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汹涌、激流、湍急、羊皮筏子、提心吊胆、专心致志、谈笑风生、惊涛骇浪、破浪前行等。然后边读边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那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的黄河令人胆战心惊。再读描写羊皮筏子和黄河激流的句子,从对比中感受黄河惊心动魄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前行的危险和不易。

(2)细读体会“主人”的精神。

通过默读课文,勾画体现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那么小”、“那么轻”,而且上面还载着“六个人”,这已经让人“胆战心惊”了,然而“在他们的身边还摆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更让“我”“提心吊胆”。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既“小心”又“大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浏览”,不仅正面描写,也侧面衬托了艄公的机智勇敢、沉着大胆。对这些句子,我让学生默读、大声读、个别读、齐读、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艄公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主人”。因为,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载的人多、物重,让人看了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而艄公却撑着它在黄河上来回运输,如履平地。当然,使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还有他那驾驭羊皮筏子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阅读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黄河的气势,在读中体会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 评价激励——上进。

《黄河大合唱》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2、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3、“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二、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教材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教学重点《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陶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介绍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三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总结该组的资料。

三、自主学习:

专心欣赏、自由朗诵,初步品味歌词中的内容,深层次地理解歌曲表现的艺术形象。

1、介绍作品。作者、创作背景、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2、教师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氛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3、请学生说说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相互作出评价。

5、教师小结:《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6、巧妙过渡、感性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都会以各种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7、欣赏《保卫黄河》

a、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觉(学生自由发言)b、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c、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d、试着看老师的指挥手势练唱《保卫黄河》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四、教师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作业布置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水谣》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2、《黄河大合唱》中,你最熟悉其中哪一曲?哼唱一下,并谈谈你对音乐的体验。教学后记:

黄河大合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

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懂得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二、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欣赏大型声乐作品的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

作品分析——欣赏感知——赏析感化——赏后评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是,翻开近现代史,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却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学子们,决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一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

三、新课讲授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合 唱: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1、简介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当光未然在把这部作品交给冼星海时,作曲家无比激动,在抱病期间仅用了6天就使这部光辉的巨作诞生在一个不起眼的简陋的土窑里。4月在延安初演,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中国,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黄河大合唱》共分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

《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3、简介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一段体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船工号子的音调素材以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勾画出船夫们惊涛骇浪的情景。◎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第四乐章《黄水谣》

演唱形式: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三段体

第一段:曲调亲切自然,描绘了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人民富裕 的景象。

第二段:转入低沉的诉说,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苦难。

第三段:再现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

◎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广,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深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序和四段 情感表达及音乐风格: ◎是整个大合唱的终曲 ◎它发出了强大无比的战斗号角 ◎这段音乐有着宽广的幅度

◎层次递进,最后推向高潮,呈现坚忍不拔的乐段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分析:音乐语言上的特点:反复、加快,再加快、再加强,达到了一个战鼓轰鸣、号声震天、急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

四、说一说谈一谈

1、谈谈你对“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

2、我们中国现在处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炎黄子孙,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母亲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六、兴趣提示

写一篇简短的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5

姓名:唐蜓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640131

我没有到过黄河。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音乐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

荡气回肠,雄浑刚劲的《黄河大合唱》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和歌词,仿佛说出了那一代人的不服输保卫家园的决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全国人民快快团结起来,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多么带有民族气息的呐喊啊,给无数投身革命的英勇战士带来“火”一般的战斗激情,通过音乐语汇鼓舞着群众的士气。民族的声音才是最值得去聆听的声音,他是五千多年中国厚重文化的结晶,一切流行歌曲在饱含情感的民族音乐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一共分为八个章节。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混声合唱。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音调和节奏,运用主题动机为核心的发展手法,以领和呼应的演唱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当的气势。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气势壮阔,情绪豪放的史诗性颂歌,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以三弦作伴奏,曲调蕴含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这个乐章音乐素材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民歌式的对唱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最终以混声合唱“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而结束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曲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特点,委婉悲凉,痛切感人。乐章为联曲体,四个段落运用了中华民族传统“起、承、转、和”的结构一气呵成。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这是整部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概括的乐章,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乐章由四个相互连贯的段落组成,采用主调与复调的写作手法,总结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似的英雄形象。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保卫黄河》,这首曲子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唱出了中国的危急、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激扬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鼓励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美好家园!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而且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且激越的情绪中结束。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其次是《黄水谣》,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其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

最后是《怒吼吧!黄河》,这一曲的引子犹如江水在狂风中咆哮,有一种地动山摇的气势。它伴随着激动人心的朗诵,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歌曲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运用“怒吼吧,黄河!”这个动机反复出现,将八个声部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及无比强大的战斗力。间奏,逐渐地将情绪平稳下来,将人们引入回忆、深思的意境。第三乐段是情绪上的又一次转折。它昂扬、振奋,好像在为中国人民的大团结而高歌,为遍及全中国的抗日烈火而助燃。最后一个乐段伟大而庄严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誓死战斗的决心,也是《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最后总结。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一部红色精品《黄河大合唱》 篇6

这部大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 从其广阔的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 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 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面, 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 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音乐概括地呈示了大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通过这些音乐形象的呈示, 提示了整个大合唱的基本内容, 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 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 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 贯穿整个乐章。这个乐章刻划了二个形象:一是, 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 音乐紧张、激烈, 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 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 以原有的音乐素材为核心, 拉宽节奏, 放慢速度, 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文魏艺

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 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乌云满天, 惊涛拍岸, 黄河的船夫, 在暴风雨中搏战, 通过了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最后胜利”。

第三乐章是《黄河颂》的气魄。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男声独唱歌曲, 气势宽广, 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雄浑豪壮的音调, 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光荣历史的热爱之情。整个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性段落, 音乐比较平稳, 是对黄河自然景色的赞美;第二部分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音乐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三次引吭高歌“啊!黄河”的赞颂性音调, 且情绪一次比一次激昂, 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展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 启示着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思。

第四乐章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讴歌。是配乐诗朗诵, 用长篇诗歌倾诉民族的灾难, 赞颂古往今来黄河两岸的无数英雄豪杰, 讴歌千百万抗日战士的伟大业绩。在伴奏中运用了《满江红》和《义勇军进行曲》两个音调:一是象征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已响起了抗战斗争的胜利凯歌。

第五乐章是《黄水谣》的抒情。是女声二部合唱曲, 采用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歌曲。用优美、婉转、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表现黄河两岸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 并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个乐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和美丽风光, 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 音乐舒展悠扬, 在愉悦中蕴含着痛苦的情感;第二部分述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凄凉情景, 音乐沉重激愤, 表现对敌人的无比愤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 音乐深沉悠远, 表现人民无比的悲痛, 三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又以“痛苦和呻吟”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是《河边对口曲》的倾诉。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描写两个流亡者, 在黄河边上互相倾诉家破人亡的仇恨。音乐吸取了陕北和山西的民歌音调, 采用民间分节叙事歌曲的体裁形式, 上下句的乐段结构, 一问一答地叙述各自的身世。当上下句叠置起来形成二重唱时, 这是表现两个流亡者一起走上了抗战斗争的道路。

第七乐章是《黄河怨》的忧怨。是女高音独唱和三部伴唱曲。这个乐章是描写一个惨遭敌人蹂躏的妇女, 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 满怀仇恨地面对黄河怒涛, 倾泄着自己的千重仇万重怨。音乐以叙述性的节奏型和比较激动的节奏型贯穿全曲, 情绪一层比一层激动。女声伴唱模仿狂风呼啸、惊涛澎湃的音响, 构成女声独唱哭诉的背景, 增强了整个乐章的悲剧气氛。

第八乐章是《保卫黄河》的雄壮。是该大合唱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乐章。通篇是齐唱和轮唱歌曲, 表现勇士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英雄气慨的战斗进行曲。旋律豪迈明快, 节奏鲜明紧凑, 音调跳跃有力, 既有民族音乐的风味, 又有新的战斗风格。卡农手法构成的二部、三部、四部轮唱, 并加入“龙格龙”的衬词, 使音乐更加跳跃和风趣, 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此起彼伏的轮唱, 形象地描绘了风吼马叫、黄河咆哮、游击健儿在崇山峻岭和青纱帐里时隐时现出没不定的战斗图景, 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群众抗日洪流, 具有风起云涌、排山倒海之势。音乐成功地刻划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第九乐章是《怒吼吧!黄河》的高潮。是混声合唱曲, 是这部大合唱的终曲。“怒吼吧, 黄河!怒吼吧, 黄河!怒吼吧, 黄河!”。“怒”字均以弱拍弱位置为基础, 旋律逐节上行, 强调“怒吼吧!”音乐大大突破了一般歌词的语言节奏, 给人以发展、宣染和夸张之感, 形象描绘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日洪流, 一浪高过一浪, 势不可挡, 最终历史的车轮要碾碎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个乐章概括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战斗意志、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巨大无比的力量。整个乐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具有引子性质, 以铿锵有力音调, 发出了强大无比的战斗号召, 采取主调写法, 气势雄伟, 形成怒潮汹涌之势;第二部分是抒情行板, 音乐徐缓深沉, “五千年的民族, 苦难真不少”, 运用复调写法, 连绵不断, 表现中国人民的沉重回忆和无比感慨心情;第三、四部分转为战斗性的、号召性的快板, 音调高昂, 节奏有力, 采取主调写法, 发出五次同音反复的“战斗警号”的乐句, 把整个大合唱推向高潮。这个总结式的乐章, 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整个音乐形象的塑造任务, 那就是: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 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优美,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富于时代特点, 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面达到极高境界。每当耳边响起这激昂的旋律时, 联想到如火如荼的抗战场面, 脑海展现出一幅无数的勇士奔向烽火硝烟的战场, 英勇杀敌的战斗图景, 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激发出人们的冲天豪情。

黄河大合唱的鉴赏 篇7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合唱音乐作业:黄河大合唱 篇8

关键字: 黄河大合唱

赞美

民族解放运动

激发斗志

抗日救亡 必胜信心 站起来 诗化

交响大合唱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欣赏这些音乐,体会其意境,探究其内涵,可以开阔我们的心胸,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身心,从而帮助我们更完善、更智慧、更和谐、更高尚。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全曲由八个乐章内容如下: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谣》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具有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总结:这部作品,作者以黄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合唱套曲中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通过音符在听众面前呈现出富有戏剧情节的组画。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震撼人心的听觉冲击,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就是诗朗诵与音乐并重,是一部诗化的交响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9

一、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 巴黎求学期间 (1930-1935)

在巴黎期间, 先后随保罗·奥别多菲尔、保罗·杜卡学习小提琴、作曲。此间, 他受当时西欧的印象派音乐影响较大, 创作了如《牧歌》、《游子吟》等艺术歌曲, 人声与器乐三重奏《风》、弦乐四重奏《萨拉班德》等器乐作品。

(二) 回国期间 (1935-1940)

1935年回国后, 先后在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视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 如《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拉犁歌》等。1938年4月, 他与张曙共同主持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此间, 他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歌曲。1938年冬, 冼星海前往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就职, 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批作品, 如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

(三) 苏联期间 (1940-1945)

1940年5月, 冼星海为大型纪录片《八路军与百姓》进行后期配音, 到达莫斯科。期间, 他完成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修订和《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 管弦乐组曲《满江红》, 交响诗《阿曼该尔达》, 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二、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简介

光未然词,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 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全曲包括序曲在内九个乐章, 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加以贯穿。依次为《序曲》 (管弦乐队) 、《黄河船夫曲》 (合唱) 、《黄河颂》 (男声独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 、《黄水谣》 (合唱) 、《河边对口曲》 (对唱) 、《黄河怨》 (女声独唱) 、《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和《怒吼吧, 黄河》 (合唱) 。

三、从《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的创作特色

(一)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色

1. 内容题材上:

《黄河大合唱》写于1939年初, 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如:《河边对口曲》叙述了流浪群众的悲惨境遇;《黄河怨》表现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音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愿望。

2. 音乐特征上:

(1) 曲式结构上:冼星海特别重视复调音乐的写作。如《河边对口曲》中, 作者根据两条不同的旋律, 对此反复, 形成一个对比复调;《保卫黄河》中, 冼星海运用卡农模仿手法, 声部间在纵横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声部进行。

(2) 旋律上:作品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 音调接近于陕北、山西的民族风格。如《河边对口曲》吸收了山西民歌音调, 并借用了锣鼓伴奏;《保卫黄河》歌唱开始, 音乐以小六度大跳, 这是陕北、山西民歌中一种典型的音调语汇。

(3) 形式的多样性上:《黄河大合唱》属于大型合唱套曲, 八个乐章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演奏方式, 包括齐唱、轮唱、独唱、对唱等, 这是同时期合唱作品中少见的。同时, 每个乐章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背景串联起来的, 但是每个章节又可以单独拿来演奏。

(二)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特点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 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如《生产大合唱》、《拉犁歌》等。注重吸收民间音乐素材, 其音乐创作有意识地将民歌或民间曲调融入音乐中, 并对欧洲的作曲技法加以借鉴, 进行民族化的处理, 使音乐既富于民族精神, 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也是近代合唱音乐中取得很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对后来的大合唱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黄河大合唱》

参考文献

[1]冼星海全集卷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BEC商务英语初级通关词: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