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通用9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篇1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

生:对!

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生:不是。“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住。(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

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

生:……

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生1:(朗读)

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

生2:(朗读)

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更好啊?

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

生:对!(鼓掌)

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

生:(朗读)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

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

生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

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

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

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

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

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

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气息。

生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生3: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动有趣。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他们把我们带进了这片秀美的山川景色中,仿佛我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名游客,大家说,他们这份小导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啊?

生:好!(鼓掌)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结语】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篇2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三、再读课文,品奇趣。

师:我们就从“入云”一词入手,作者已经用一个形容词“高”来修饰山峰了,“入云”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对,我们再看看作者的描写,他写动物自然是用动词,但写所有的景物也都使用了动词。例如(与学生一齐归纳相关的动词):“见”“交辉”“俱备”。动词表示动作,有了动作就说明景物不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具有了什么特点?

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师:那么如此描写给他笔下的景物带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具体的内容:“入云”一词说明山峰处于什么样的变化之中?

生:山在云中时隐时现。

师:如果山在云中时隐时现,那么变化的不是山,只是云。作者究竟想表现山如何变化?

生:山在长高。

师:很好,我们能知道山的长高的尽头在哪里吗?

生:不知道,因为有云遮挡。

师:这正是“入云”的关键之处。这样一写,山还仅仅是一个可供观赏的景物吗?

生:不是,山有了生命。

师:一个什么样的生命?

生: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师板书“旺盛”)

师:那么“耸入云霄”一句可以表现出这种生命力吗?我们如果想传达这一内涵,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比喻可以表现作者心中的高峰。

生:巨人。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篇3

一、原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8个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文人雅士)共同谈赏(赞叹)的。高耸的山峰插入云端,清流清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五色: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存。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传来)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每当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之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注意断句,节奏):《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停顿,散句以句意来定。

四、文言断句九法:

 1.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 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 3.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 4.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5.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篇5

这堂课准备得比较仓促,有些地方确实有预设不周的地方。

一、首先在层次的安排上,在导入的环节中我其实已经提到学生对“谢中书书”的两个“书”有疑问,但我经过导入之后只单单解释了第一“谢中书”的身份,第二个“书”的解释我又不经意地放在作者介绍之后,中间间隔了将近三分多钟,其实是打断了学生理解的思路。或者让学生自己说从文中得到的答案,“书”在文中其实已有解释,学生很容易找到并且也能自己理解。

在作者的介绍上我原设计的只是将他“山中宰相”的名号来源略作简介,并且将他的生平爱好一句带过,这一部分被安排刚开始导入,假设将他的介绍再详细加几句,会不会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初读环节来看,我在开始设计的原意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谈谈他所说的这句话能体现景物的哪些美,这环节中学生才读完第一遍课文,其实还是会有疑问的地方的,虽然这是一篇简短浅显的文言文,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单读完第一次就给学社抛除这个问题,难度似乎有点大,这里的时间也还需要好好把握,其实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点害怕让课堂静下来,会有莫名的紧张,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加长思考时间吗,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会,他们或许就会有更精彩的答案了。

紧接着初读感知我设计的是归结写景语句,并齐读,完了直接进行字词赏析,由“乱”字引出,让学生自己找最深刻的字词,学生此时才稍微有点被带动起来,有学生找了“竞”,有学生找了“将”,也有的找了“交”等等,跟之前预设的都贴近,这一环节中还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学生说猿鸟乱鸣写出了当时猿鸟的“兴奋”,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们想象当时它们为什么兴奋,这样,课堂就热闹了起来,还有同学顺便将“沉鳞”争着看日落的生机勃勃都说出来了,这里是课堂的出彩之处。我就趁此将描写角度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如果将前面的景色的描写角度都连起来再梳理一遍,他们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点。

三、之后的一个环节,我播放了对应文中文字的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印象,在播放完之后又再播放《二泉映月》的古筝曲,让学生边读边再次感受山水之美,其实我一说出读就有点后悔了,这里如果让学生单纯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所学的语句和所见的场景会不会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这篇秀丽的山水画中呢?

四、另外在情感的感悟上我的提问出现了无效的偏向,其实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再多也需要学生好好地领悟,重在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说,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说,去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而我却有代劳的嫌疑,确实不该!而且这一环节让我感觉到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实在有待提高,一个激情飞扬、热情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和她个人的魅力,这也是我几次开课来最大的感受,我的个人感染力还不足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这是我最需要努力去培养的素养。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篇6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篇7

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题解、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四、疏通课文

1、解释加点的词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

2、翻译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活动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六、练笔

公开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篇8

一、读课题:答/谢中书/书。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答”:回复。“书”,“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听老师读、自读、齐读课文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赞美

2、“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3、“康乐”是谁?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4、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我”(作者)、还有谢中书

5、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5、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生齐读)

6、“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青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品析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2、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 “沉鳞竞跃”这个“竞”字(“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具有修辞之美。

★ “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具有色彩之美。

★ “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具有画面之美。★ “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 “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具有热闹之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画面之美。

3、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4、试着分层。

5、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

⑴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

⑶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⑷动静结合之美

⑸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

⑹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6、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美)

7、共写了哪些景物?(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

8、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9、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10、由观景引发作者感触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篇9

一、教师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篇幅短小、文字简介,但传诵千古的名篇。分别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现在让我们去探究一下它们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二、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文言文)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顺序又是什么?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由教师抽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学习内容有两个,文和言。学习顺序应是先“文”后“言”,因为字词句的意识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2.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因为这两篇文言文比较浅易,就采用自主诵读、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三、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1.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下面是样例:

题1:字词读音

夕阳欲颓(tui)/藻(zao)荇(xing)交横 题2:字词意义 答谢中书书(回···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1.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样例:

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起(和赞叹)(的)。

题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在对全文字词句的音和义理解后,每人自由诵读。要求在前一次诵读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五、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1.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说说两篇课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找出关键句作为依据)?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内容是:描绘了一幅山水美景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山水美景的喜悦、赞美和遗憾。喜悦的依据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遗憾的依据是“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另外一种相反的理解是自豪,依据也是这句,言外之意是只有我能够继续欣赏自然山水的美妙了,想与康乐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篇:内容是:作者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欣赏美妙的月夜景色。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为享受美景的快乐和兴奋,一为被贬在外的孤独和凄切。依据都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中“闲人”既有“悠闲的人”之意,又有“被贬在此闲着没事可做的人”之意。六、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1.现在我们来欣赏语言美,请边阅读边自主梳理,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两篇短文的写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和技巧?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写景文字共40个,都是四字格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技巧上:一是在视角上有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仰视、俯视两种视角;“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到动景的描写。二是在感觉上,有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三是所写景物是山川景物中有代表性的组合。

第二篇写景文字共18个,形式上长短不一,但中心词也是四字格。技巧上:一是处处扣住“月”字写夜游;二是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三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运用了比喻,把月光比成一泓清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成水中交错的藻草和荇草,从而推见月色清朗空明。

七、积累性美读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然后现场背诵,并快速默写。

八、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用备用纸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这么短小的文章能流传至今,首先是因为精美而巧妙的描写,我们学习时就要关注并积累这样的美词美句。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上一篇:保育老师月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