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精选6篇)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个叫《仁义礼智信》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叫我格外感动。
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身为汉朝宗室的刘备有心平定天下,匤复汉室,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广纳贤才,与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弟兄。
关羽本是一个卖枣的小贩,但刘备并不介意他的出身低微,对待他胜似亲兄弟。
一次,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败,关羽为保护刘备夫人,被围困在一个小山丘上。曹操一直非常欣赏关羽,极力劝降。可关羽是个重义之人,宁死不降!后来,曹操派张辽前去游说关羽说:“当初你三人桃园结义,约定同生共死。现在刘备生死未卜,你怎么能想着先死呢?况且,你死后刘备的家眷又由谁来照顾呢?不如暂且归降,一边为曹公做事,一边等待刘备的消息。”
关羽无奈,只得暂时归降曹操。但与曹操约法三章:“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的安全;三是有刘备的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就假意答应了。他认为只要善待关羽,时间久了,关羽就会真心归顺。曹操为了感化关羽,不断给他升官,还给他许多厚礼,可关羽不为所动,仍然时刻牵挂着刘备的安危,盼望着弟兄相聚。
后来,关羽终于得到了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克服重重困难、不远千里追寻兄长去了„„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而兼,舍生而取义也。”可以说,这种精神在关羽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楔文一语道破世人心态, “功名富贵无凭据, 费尽心情, 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 水流花谢知何处?”为求取功名费尽心思, 不惜舍兄弟、弃妻儿, 等到一朝坐上功名椅, 回头发现, 一切尽失。王冕求学, 不为谋求一官半职, 只为修行自身, 奉事年迈老母, 隐居会稽山, 恬淡安然度一生。这种超脱于功名利禄之外的闲适心态, 无异于陶潜,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深解其中味呢?杜少卿或许明白, 钱财、官位是身外之物, 二者皆可抛。他不重钱财, 慷慨解囊, 乐于助人, 以致被怀有不良企图觊觎其钱财的季苇萧、娄家儿子所利用且毫不知情。他不愿受官位所累, 毅然辞去知县之职, 全身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亦不能否定他的纯真本性。携妻游山、结交名士皆其所好之事, 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在他身上, 仁义礼信都是正统, 是他所看重的, 所以他乐善好施、不慕名利、与友为善、与妻和美。此外, 牛老因感念亲家卜老而卧病、灌园者闻琴落泪等处, 都不同程度的展示了即使处于世风混沌的状态, 依旧存在少数清醒之人, 他们不追名逐利, 洁身自好, 寻求一方宁静安然之土, 与世无争。或许, 他们并不聪明, 甚至被世人嘲笑称为“呆子”, 但他们保持讲仁义、重礼节、守诚信的秉性, 在这样的世道里安静地存活, 不正是“智”的体现吗?
相比之下, 那些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趋之若鹜的知识分子们则显得黯淡无光。他们亦追求仁义礼信, 如“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第九回)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三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第四十五回)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回) 等。名义上, 他们对朋友、亲人百般呵护, 实际上却各为自己打算。如严监生的妻子王氏命在旦夕, 严监生与新娘赵氏反添一把火助王氏早日升天入道以获得其财产, 夫妻之间、妻妾之间的关系让人不寒而栗。更令人想不到的是, 王氏的兄弟王德、王仁积极参与其中, 打着为妹妹好的旗号榨取钱财。表面上的仁义礼智信暗藏不为人知的阴谋, 士林里“士”所坚持的信仰、蕴含的修养与情操让他们放弃了为人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样的“知识分子”颠覆了我们心中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博学强志的形象, 使士林中的“仁义礼智信”产生重大偏移, 甚至可以说是缺失。吴敬梓运用讽刺手法描绘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正反结合, 不同程度地让我们理解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孔孟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明的圭皋, 也是我们一直追寻和向往的人格品质。《儒林外史》中士林阶层漠然视之, 在功名利益的关系网中扮演谦谦君子、窈窕绅士的角色内心却污浊不堪。吴敬梓力图在这种矛盾中展现知识分子外表与内心的不统一, 达到更深层次的讽刺效果。人物简短的话、不经意间的表情、细微的动作, 足以让人窥见其对仁义的蔑视、对礼信的否定。
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 身受各种环境的限制和干扰, 我们会秉承自己一贯的行事原则并坚持下去吗?超凡脱俗的人会, 他们信念坚定, 不受外界打扰, 杜少卿、贾宝玉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为反抗, 方法大相径庭:贾宝玉反叛传统, 不为利益缠身;杜少卿结交士林, 自己不涉足利益网。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儒林外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在社会大染缸里坚守品性、提升修养的课题。当今社会, 人们心目中仁义礼智信的定位值得重新审视。
张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摘要:《儒林外史》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对功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追求功名不同的道路上, 我们可以窥见在当时特定历史时代下“仁义礼智信”在士林中的地位, 并以此反观现今社会“仁义礼智信”的位置。
方太的使命是让家的感觉更好,它有两层意思,首先是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对家的感觉更好,其次就是让员工对方太公司这个大家庭感觉更好。方太的愿景是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此,我们会有销售的目标、利润的目标、品牌的目标、精益管理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很清晰的。我想重点谈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其中人品是第一位的。而人品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说“仁、义、礼、智、信”叫五常呢?因为这是上天授予人类恒昌不变的道德规范,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穿越时空而不变。过去几千年证明五常是正确的,只要我们人类的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不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它依然是正确的。因为五常是实现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离开了五常,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谈,五常的道德规范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我简单地做一个说明。“仁”是要替员工着想,我们要替员工着想,员工要相互替对方着想。公司替员工着想,员工反过来也要替公司着想,这就是仁的精神。
“义”是什么呢?在“仁”的基础上再进一层,意思是仅仅有“仁”还不够,大家光相互着想,着想来,着想去,可以吗?我们现在企业里面有一种好好人,你如果真的光“仁”的话,那就有可能会成为好好人。所以你得有“义”来约束。“义”就是合理,我做任何事情,我对员工的着想都要做到合理合义的程度。所以它是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仁”、“义”都是停留在人内心层面的东西,具体对照行为的时候,因为个人理解不一样,有时候就很难判断。所以企业当中必须有一套规则。我们把大家公认的符合仁义的那些行为规范转变成公司的行为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礼”。现在很多人对“礼”的认识有误解,认为“礼”主要就是礼貌、礼仪,其实在《周礼》中,“礼”的范围很广,上到法律制度,下到道德规范,都包含在内。所以,本质上它是一套制度。我们把仁义的基本要求明确下来,变成制度,我们来遵守这个行为规范,遵守规章制度,那就是礼。
第四个是“智”,智慧的“智”,要求我们员工做工作一定要有智慧,要能洞察本质,洞察问题的本质,洞察业务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把业务开展好。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很多,这个时代号称知识的海洋,但是智慧很少,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有太多的智慧,但是一些国人都扔掉了。
最后一个字就是“信”。“信”大家都理解了,就是诚实守信,这一点中西文化相通。当然,中国文化当中对“信”的要求更高,人无信不立。你在企业中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怎么才能获得下属的信任,首先应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等等。反过来,下属要得到领导者或者同事们广泛的信任,也是要信守诺言,认真负责地做事。当然,绝对的“信”很难做到,但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团队和企业才能够有效合作。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班会题目:仁义礼智信
教学目标: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并能引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 教学准备:电脑、有关的小故事。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仁”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仁”的基本意思 师:仁 rén(板书)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二、观看一些关于“仁”的小故事。
电脑放映:《战国策•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仁义胡同的故事
三、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结合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为了教育大家,不要忘记雷锋精神,不要忘记助人为乐的精神,不要善小而不为,不要恶小而为之。让大家人人从自身做起,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做贡献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仁”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义”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义”的基本意思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即人之正 当行为依乎礼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二、观看一些关于“义”的小故事。电脑放映:义气墩的传说 《田七郎》
三、介绍一些关于“义”的成语
交易不成仁义在 慷慨仗义 乐善好义 轻死重气 轻死重义 疏财尚气 疏财仗义 疏财重义 义不主财 义夫节妇 仗义行仁 仗义疏财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义”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在同学需要时,及时出手,帮助同学,这样做最能体现出“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英语翻译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courtesy, wisdom and trust
构成及发展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