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诗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桃花诗

桃花诗 篇1

太湖诗・桃花坞

作者:皮日休朝代:唐 夤缘度南岭,尽日穿林樾。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

坞名虽然在,不见桃花发。恐是武陵溪,自闭仙日月。

倚峰小精舍,当岭残耕垡。将洞任回环,把云恣披拂。

闲禽啼叫窕,险眠tJ。微风吹重岚,碧埃轻勃勃。

清阴减鹤睡,秀色治人渴。敲竹斗铮,弄泉争咽臁

桃花诗 篇2

一、直接描写桃花, 赞美桃花。

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桃花》诗写道:“争花不待叶, 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 惊鱼水溅桥。”这首诗是说, 桃花为了和其它的花儿争占春天, 叶子还没有长出来, 就热烈地绽放起来, 繁密的花朵缀满枝头, 把枝条都遮掩了。桃花映入水沼, 像美人照镜子一样迷人, 那红艳艳的色彩, 把鱼儿惊吓得甩动尾巴, 激起的水花溅到桥上。这首诗直接描写桃花的鲜艳, 表达诗人对桃花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桃花比喻新娘。

《诗经·桃夭》有:“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 前两句用盛开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新娘, 赞美了她的美艳动人, 后两句是说这个姑娘出嫁了, 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三、借助桃花比喻红颜少女。

唐朝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前两句写诗人寻春艳遇。“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 用桃花为“人面”出场设置美好的背景, 衬托“人面”光彩照人。后两句是重寻不遇:又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 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横斜的门户, 然而画面的主体--红颜面少女已不复存在, 只剩下一株桃花, 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诗人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人面”了, 自然要生出一种怅惘之情。

四、借桃花飘落, 绿叶满枝, 比喻女子红颜老去, 青春不再。

唐朝诗人杜牧的《叹花》诗写道:“自是寻春去已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的这首诗, 还联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次, 杜牧游湖州, 认识了一个民间少女, 芳龄大约有十几岁。杜牧和少女的母亲约定, 十年后来娶少女。后来过了十四年, 杜牧才到湖州担任刺史。再访女子, 得知她已嫁人三年了, 生下了两个孩子。杜牧有感于此事, 写下了这首十分伤感的诗。诗歌用桃花凋谢, 一片残红乱, 绿叶成荫, 结满青果, 比喻少女年华逝去, 结婚生子。全诗抒发了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

五、借桃花飘落, 满地狼藉, 化为尘泥, 任人践踏, 表示美好事物的消亡。

《红楼梦·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用春残桃花飘落, 来暗示林黛玉将来悲剧的命运, 她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时, 痛苦地死去, 一朵美丽的花朵过早的飘谢。

《红楼梦》在尤三姐自刎后写道:“揉碎桃花红满地, 推倒玉山难再扶。”用揉碎的满地桃花, 来比喻美丽、刚烈的尤三姐之死, 令人惋惜。

桃花具有美丑二重性, 上文的桃花均以美的形象出现, 给人以美感;不过它有时还以丑的形象出现, 给人以恶感。

六、桃花的花期短暂, 它开在春初, 春季还没有过完, 就过早的飘落, 不能和春天共始终。

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比喻那些改变志节的人。明朝诗人陈佐才的《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 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 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以凌风挺立的劲竹自况, 表达了诗人威武不屈的坚强品质。以薄情的桃李花离开本枝, 纷纷飘落, 比喻那些变节的明朝官员, 给它们以无情地嘲弄和鞭挞。

七、桃花随春开放, 不久便随春而去, 诗人常借此比喻奸邪小人骤然得势, 骤然垮台。

刘禹锡在京城当屯田员外郎时,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 被贬为连州刺史, 途中再贬为郎州司马, 且一贬整整十年, 直到元和十年才“以恩召还”。回到京师, 他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锋芒直指守旧势力, 末两句是说这玄都观里的千株桃树, 全是诗人被贬以后栽的, 盖“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 对那些一时得势的小人予以冷嘲热讽。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此诗顿时成为舆论热点, “不日传于都下, 好事白执政, 诬其怨愤”。执政者旋即召见刘禹锡, 话里有话地说:“近日新诗, 未免为累”不数月, 又贬为连州刺史。

八、桃花飘落, 纷纷辞枝离去, 诗人借此特点比喻坏人树倒猢狲散的感情。

桃花缘,桃花粥 篇3

天色微亮。阿朵站在灶台旁,用长长的勺子缓缓搅动着香粥,神情专注到透出雕塑一样的美。火候应该差不多了,香菇牛肉粥浓浓的香味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漫开来。厨房干净得有些不自然,可见主人很少光顾这里。可是每年的这一锅粥,却是必不可少的。

5年了,每年春天,北方都会到这座小城来看她,而阿朵都会为他熬一碗粥。

阿朵和北方在共同的本命年里相遇。他比她大一旬,两个人都属鸡。这是命中注定的,北方说。

6年前的那个春天,24岁的阿朵给自己放了个假,独自去了离城30里外的桃花坞。春日的桃花坞,满地翠绿上飘散着缤纷的落英,漫山遍野盛放的桃花美艳无比,除了花团锦簇,实在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

一个发呆的午后,一条潺潺的小溪旁,她邂逅了北方,一个来自很远地方的男人,一个有妻有子的中年男人。对视的刹那,两颗陌生的心,在这静谧的山野里,竟忽地撞出了火花。不怪别的,只怪那里的桃花太美。

爱一个人,和不爱一个人一样,都不需要理由,阿朵认命。

两个人在那个小山村里留连了一个星期,花间树下,处处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柔情蜜意。他叫她妖妖,说她定是这灼灼桃花化成的妖精,而她叫他北方。阿朵一直觉得,北方是上天赐给自己的一段小小的幸福,所以,她安然接受。

他喜欢一边抚摸她漆黑如缎的长发,一边轻轻地叹息,而她只是微笑。你的微笑有一种奇怪的光彩和美丽,北方说,可你的眼睛里却有和你年龄不相符的冷漠,那里面藏着深深的故事,告诉我,好吗?

她只是笑,去拨弄他的胡茬,直到他忍不住大笑着搂住了她。

在那几天里,她放任着自己的激情,她的笑声似乎比这24年的加起来还要多。可阿朵并不确定,他们迷恋的究竟是彼此,还是这美艳妖冶的桃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到分手时,北方沉吟片刻,握住她的手认真地说,明年这个时候,我想来看你,行吗?

阿朵淡淡一笑,轻轻握了握他的手。

强求是没有用的,爱一个人也是没有用的。阿朵10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一年,在母亲歇斯底里的哭号和渐渐干涸的泪水里,那个阿朵血缘上应该称做父亲的男人带着厌恶的神情摔门而去,再也没有回头。阿朵冷漠地打量着这一切,心里发誓,等自己长大的时候,决不这样为一个男人哭。妈妈在她15岁那年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从那天开始,阿朵觉得自己长大了,冷静、理智而淡定。

这样的冷静使她无视舅母的白眼,度过了3年寄人篱下的日子,3年后她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也正是这样冷静而理智的性格,使得她在大学毕业后短短的两年里,就得到了很好的职位和老板的信赖。也曾有过两场冷静的恋爱,最后都无疾而终。那两个男孩都无一例外地说:你太理智了,理智得足以让一座火山在你面前熄灭。而她只静静地看着他们,微笑地看他们沮丧地转身离去。她想,她没有做错,没有太多的爱,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痛。

朋友笑称她太冷静,上天总有一天会派一个克星,来索她一世的情爱,她依旧只淡淡一笑。

当她和北方分手,回到自己洁净的小屋里时,她以为很快就可以忘记。桃花坞发生的一切只是一个回忆,偶尔的桃缘,偶尔的浪漫,过去了就不必再想起。只是,每次电视里天气预报播到了他所在的城市,她的心总要不禁一颤。

第二年的春天,他果然如约而至。第一天,她去了他住的酒店,第二天,她带他回了她的小屋。

在此之前,她从未带任何男人去过自己的小屋。因为那是她最后一片领地,是惟一属于她的地方。她对他说,她只是厌恶酒店里那种无处遁形的感觉。

早上,她在北方的臂弯里醒来。北方说,你睡觉的样子好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她惊叫一声抬起头来:我枕着你的胳膊睡了整晚吗?你怎么不叫我挪开呀,疼了吧?

北方含笑不语。她慌慌地去揉他的胳膊,他却又怜爱地拥她入怀。

阿朵忽然抬头问他:让我给你做顿饭,好吗?北方刮了一下她的鼻子,我可没听你说过你会做饭呢。阿朵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是啊,我确实不怎么会做饭,不过,她忽然抬头:我会煮香菇牛肉粥,我给你熬粥好不好?他一怔,旋即惊呼:我还就想喝点粥呢!你怎么知道我最喜欢香菇牛肉粥?

阿朵偷笑,只想为心仪的人做一餐饭,却不曾想到自己惟一会做的正巧是他最喜欢吃的。

香菇牛肉粥曾是她孩提时代家里饭桌上频繁出现的东西,因为那个抛弃她们的男人喜欢。所以,耳濡目染,除了泡方便面,这也成为她惟一会做的饭。

然而,一碗香浓的粥最终没能挽留那个变心的男人。当她日后在许多的日子里,目睹母亲常常对着一碗熬好的粥发呆时,她觉得母亲傻极了。那时的她,决计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她竟也会想要为一个男人熬一碗香菇牛肉粥。

粥的做法并不复杂,却很繁琐,她有些手忙脚乱地搅动着锅底,回头看见那个男人倚在墙角,抱着手朝她暖暖地微笑,她心里忽然幸福得有些疼了。

粥熬好了,撒上葱花,香喷喷的一碗,端到了男人面前。他低头嗅了嗅,闭上眼睛,夸张地摇头,赞叹不已。她没有吃,她只想亲眼看着眼前这个男人,把她为他熬出来的粥一口一口全都吃掉,这是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幸福。

吃完了,她满足地笑着,非要他提提宝贵意见。这个嘛,他煞有介事地皱眉:这个味道嘛还凑合,可就是里面东西太复杂,要是吃起来没有那些瘦肉呀,蘑菇呀,葱花什么的,爽滑到底,那就完美了。

他这分明是鸡蛋里面挑骨头,阿朵跳起来追着打他,小小的房间里,漾满了欢声笑语。

他拥住她:一年的等待,能换来这一碗爱意浓浓的粥,值了!只是辛苦了你,我的小傻瓜!她把头埋进他的肩窝,眼睛不禁有些潮湿。再苦再累,能换来这样一个怜惜的拥抱,又何尝不值呢?

他吻着她的耳垂,喃喃地说,妖妖,妖妖,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我不能忍受再也见不到你,可你明白,我不能承诺更多,让我每年来看你一次,好吗?

春去春又回,第二年他来之前,她特地对他说,你下午到,飞机上的东西不好吃就别吃了。他兴奋地笑着:明白明白,我还等着下飞机喝你那碗粥呢!

她又早早起床,买好东西,开始熬粥。一边熬一边等,竟有些迫不及待。可是无论如何,她却没有说要去接他,宁愿在这里和这粥一般地熬着。

门铃响了,一开门,迎接她的是一个紧得透不过气的长吻,妖妖,你不知道这一年里我有多想你,我几乎守不住我们一年的约定,要提前赶来了。

她幸福地回应他炙热的唇,一年的相思,365天的等待,尽在这一吻中释然了。

粥还是那般香滑可口,可他惊异地发现,粥里居然没有任何可以看到的小配料,只有粘粘的大米,透着浓浓的香味,上面零星点缀着娇嫩的桃花瓣。

北方抬头看她。她笑意盈盈,轻描淡写地说道:粥快熬好时,我一点点拣干净了里面的配料,这不是你要的粥吗?

北方张了张嘴,终究无语,静静地低头,吃完了那一碗粥。氤氲的热气中,她看到北方的眼圈有些发红。

于是,每年等待北方的,都有一碗香浓的桃花粥。

和这粥同样默契的,是他们从来不曾谈到爱情,还有将来。阿朵知道,他们之间,没有将来。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把一年的相思和寂寞,都熬进这碗粥里,再看他快活地喝下去。

阿朵不知道这样的粥还能熬几次。多少个午夜,她睁大眼睛,就像被关在埃及金字塔里的国王,揪心般孤独。但日子,总要熬下去的,就像那桃花粥,无论是苦还是甜。

可是,这一碗粥,足以留住那个心爱的男人吗?

第4年,他又来了。只是,喝粥时故作轻松的笑容,却掩不住眼神的不寻常。

生意不顺利吗?她关切地问,明知不会有任何答案。他笑,我只是有点累了。他常常不经意地看着她,眼神是那么复杂,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对她说。待她转去看他时,他却躲开了,低头笑道,这粥好像熬的时间长了点,有点太粘了。

阿朵的心突然有一些隐隐的疼,是呀,太粘了,粘到快要吓到他了。

那一次在一起的几天,大家都忽然变得沉默,除了拥抱、接吻,还有疯狂地做爱,就只是拥在一起,静静地待着。

又是一年春来到。算来,今年是第5年了。

闹钟忽然响了,她一惊,回过神来,粥的时间到了。阿朵看了看时间,还有半小时,他的飞机就到了。忽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她抓起包冲出了房门。

机场大厅,北方向她走过来,依然英俊伟岸,气宇不凡。5年的时间里,一个男人不会有太多改变,而她呢,玻璃幕墙里映出的那个30岁的女人,却分明已失去了光彩。

她很清楚,磨蚀掉她的青春的,不是年华,而是想念,是一场无望的爱。

北方看到了阿朵,目光中闪过一丝惊喜,却在转瞬间又恢复了平静,平静中似乎还隐藏着一丝不安。她忽然紧紧地抱住了他,轻轻但无比清晰地说,我来接你,只是想要告诉你:我爱你!

他一震,手中的行李掉在了地上,他也紧紧地抱住了怀中这个女人。

在她的小屋里,他依然静静地喝完了粥,一语不发。

我知道你有话想对我说,说吧,我听着呢。他怔了怔,缓缓地说:我想,这是我在这里喝的最后一碗桃花粥了。他抬头看看她。

她依然淡淡地微笑着,笑容清浅恬淡,一如从前。只是,6年前桃花坞那个女孩颊上的桃红早已荡然无存。

他心里涌出深深的怜惜,想要过去搂住她羸弱的肩膀,可是,她眼中那一抹熟悉而陌生的冷静让他却步了。

他的喉结动了动,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分开的日子里,我非常想你,非常非常想。可我终究无法给你应该得到的一切,你的幸福不在我这里。对于一个我什么也给不了的女人,我……所以……阿朵摇摇头,打断了他:别再说了。其实6年来我只想问你一句话,你爱我吗?

他沉默了。良久,抬头直视她的目光:不,对一个我什么也给不了的女人,我不配谈爱。

阿朵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只是不想在一个从没爱过自己的男人面前掉眼泪。

想告诉你一件事,北方轻轻地说,其实,我从来就不喜欢喝粥。但是,如果有来生,你煮的这一碗桃花粥,我希望能喝一生一世。

桃花诗 篇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为人们称道,是我们教材的重点课文之一。下面就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比较分析。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 “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 “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

但比较二者,我们又不难发现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从体裁上看,“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

从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

从具体的写作手法看,由于“记”,“诗”体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实为“异曲”。首先从笔发上看,“记”多用描绘,如 “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等,写得细腻生动;而“诗”则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其次,“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如“土地平旷”诸句,言不多而尽出桃源风貌。李公焕说,《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造语之极简妙。而“诗”的语言则显得质朴自然,近似口语,全无雕饰做作之痕。再其次,结构上“记”以渔人串文,从美丽宁静的环境,写到男女衣着,劳动和欢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人的生活,写到他们的来历,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而“诗”由叙“先贤避乱”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议论,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最后,从个别局部看,“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

总之,《桃花源诗并记》两者主题构思角度相同,而体裁手法各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极好地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实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对话描写的技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短短320字,记叙了一个渔人的奇特经历,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外仙境,其语言之简练,记叙描写之畅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也是极尽简省之能事,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笔法,惜墨如金,虽有许多空白,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对话描写的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法:

1. 有问而无答

例句1:“问所从来。具答之。”

这是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问他从哪而来。渔人回答了什么,作者予以了省略。为何省略?因为文章的第1、2段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如果将渔人回答的话写出来,就显得重复累赘,故以“具答之”三字一笔带过。

例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这是村人对渔人的询问。渔人作何回答?作者没有交代,只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但作者却写出了村人听到渔人回答后的心理活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推断渔人向村里人详细介绍了秦后朝代更替的历史。由“皆叹惋”,可以想象得出渔人所描写的外部世界如何黑暗,与桃花源中的世界反差如何强烈。

2. 有答而无问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显然,这也是渔人与村中人问答式对话中的一个截面。村中人介绍他们是何时、为何到这个桃花源来的,显然是在回答渔人提出的疑问。那么渔人向村中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村里人的回答推断出来:“谁领你们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为何到这里来?都有哪些人一起进来了?”因为渔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问题,故此省略。

3. 无问无答

例句:“见太守,说如此”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不顾村中人的嘱咐,径直找太守报告他的发现。渔人和太守之间,应该有一段对话。但作者却将这一段对话省略掉,形成空白。但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段空白填白起来。例如:渔人禀报太守:“大人,草民今天有一奇特发现,特来向您禀报。”太守问:“有何发现?快快说来。”渔人答:“我今天早晨捕鱼,发现一片桃花林……”如果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累赘多了。作者只以“见太守,说如此”六字,就将太守和渔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交代出来,显示语言裁剪的深厚功力。

桃花诗 篇5

[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诗]…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尽力。②菽稷,庄稼。③靡,无。

④暧(ài),掩蔽。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4)日入从所憩(▲)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小题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小题4:综合文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诗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内容,我们对桃花源有怎样的了解?(2分)

小题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值得 (2) 全、都 (3) 同“邀”邀请 (4)休息

小题1:(1)略(2分)

(2)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2分)

小题1:(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1:(2分)桃花源中人来自外面真实的世界,但与外界现实已隔绝已久

小题1:寄予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图景。答对意思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信息横向联系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然后才能从《桃花源记》中找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两句话同时告诉人们,这里的人所穿的衣服,还是和秦时一样,没有发展变化,因为与世隔绝。

桃花诗 篇6

桃花曲

作者:刘秉忠   朝代:元  体裁:词   茸茸芳草,漫漫长路,匆匆行李。佳人在何许,渺云山千里。莫惜千金沽一醉。道刘郎、不宜憔悴。春归寂寞语,恨桃花流水。

★ 临江仙,临江仙刘秉忠 ,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古诗

★ 临江仙苏轼

★ 临江仙,临江仙王观,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临江仙陈亮,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临江仙王质,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临江仙王之道,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

★ 桃花作文

桃花,又见桃花诗歌 篇7

1、桃花,又见桃花

那个美丽的女子。

那个井边汲水的女子。

那个溪畔浣洗衣裳的女子。

那个说话轻轻 腰肢柔柔的.女子。

那个牵着一缕炊烟 等你回家的女子。

化作了一阵风。

风过。

安坐在树梢。 她

朝我嫣然而笑。

2、一枝桃花和一些露珠

一些露珠 总是

习惯在梦里奔跑

黎明时分 轻吻我冰凉的唇

如雾般滑过我的睫毛

额头 一枝桃花 一点一点地

探出 见风而长 很快探出了窗户

站在窗外 你说 现在已是三月

一些缠绵的故事 从一本本书中

破茧而出 就为这抹惊艳的暗红

3、行走着的桃花

在你恍惚的片刻 一枝桃花

悄悄地长到了十八岁

在你的梦中渐渐丰满

某个早晨 突然绽放

大家高兴地嚷道 这就是春天呀!

春天了。

你喝了一点红酒

在一株桃树上婀娜地行走着

我的眸子里你艳若桃花

(我把一坛酒 悄悄地埋在了

桃花,桃花源作文 篇8

不知是什么缘故,这条河的上游——我常常捕鱼的地方,鱼虾都已不见。我决定沿着河去下游看看。

船顺着潺潺河水飘荡着,我竟忘了飘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满眼的桃红把我吸引住了,尽管已经发现有几条鱼擦着船沿游过,但我已没有心思再注意它们。我把船靠岸,踏上了这片夹杂着桃花香的土地。如今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朵朵桃花挤满枝头,装着那晨露,向来访者展示它们的朝气活力。这桃花应是有些年头了,虬枝挺干的,现在这兵荒马乱之期,竟没有一棵被毁。它们周围长满了青草,挨挨挤挤。从桃花这边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竟无一颗枯黄。成片的新绿印着淡雅的粉,低矮的嫩草围着粗壮的树干,这定是片从未被人间烟火熏染的宝地。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一座山屹立在眼前,山脚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有光亮。我便沿着这光亮走进了山洞。起初狭窄的仅能通过一人。再行走数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房屋整齐的立着,屋前是水田,农民牵着耕牛,在泥中缓缓行着。部分田地已插下秧苗,象征生命的绿色在风中摇曳着,与田间小径上那些奔跑的幼童一般活泼。每栋房屋间又有一排矮竹隔着,显得既不疏散又不拥挤,富有层次感。鸡鸭在小路上的草丛间觅食,大摇大摆,悠闲极了。这儿男女老少的衣着与外边没有什么不同,老人慈和地微笑,小孩在追逐嬉笑。

我十分吃惊,愣在原地。一位村民走了过来,显然也对我的到来感到意外。

“你是哪里来的?”

“我……是来自这之外的地方。”

“啊?那先去我家做客吧,吃些东西再好好聊一聊。”

我没有拒绝,跟随他走进了一间屋子,不久便品尝到了这世上少有的佳肴,酒肉饭菜样样俱全。

等我酒足饭饱走出屋子时,才发现屋外挤满了人,站在前面的就是那请我吃饭的村民。他说,“你不是从外面来的吗?给我们讲讲外面的事吧。我们的先祖为避秦时的战乱,率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之后世代繁衍,却再没有出去过这桃花源,也算是与世隔绝了吧。”

我有些怀疑,但也不得不开始了讲述,“如今是东晋,孝武帝当朝,但战乱不断,我们这些百姓过得苦不堪言。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忍受着战火的摧残……”

他们都感叹惋惜着。我讲完了,他们便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用好酒好菜来招待我。我在这停留了几天,想起家中老少,便不得不告辞。我临走时他们跟我说,“你不必向外人介绍这儿的事。”

桃花诗 篇9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4、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元稹《离思五首》

5、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6、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7、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8、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9、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10、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1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13、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14、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15、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6、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17、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8、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1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0、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2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2、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上一篇:蚕宝宝出世作文下一篇:丢三落四小豆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