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学校教育发展的论文
【摘要】管理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温馨的人性关怀。
离开情感的管理是苍白干瘪的,毫无生命力和说服力的。
只有处理好制度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管理者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刚柔并济,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达到管理作用的最大发挥和管理效益的最大体现。
【关键词】管理;真情;教育;发展
1、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关爱教师冷暖。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
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们脱下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的大衣裹得更紧。
太阳与北风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教师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地敞开心扉;如果像北风那样使劲地吹,一味地强制逼压,反而会使他们始终对校长心存戒备。
所以,校长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和关爱教师,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把自己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去。
突出一个“真”字:用真心关爱教师,用真情激励教师,真心实意地关心每位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让他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愉快地工作,从而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倾听教师心声。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为探求原因,专家们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谈话试验”使工人们把不满都发泄了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教育的启示是:当前,面对教育行业的竞争压力,面对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某些不公正、不公平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少教师或不适应,产生失落感;或心理失衡,滋生失望情绪。
所以校长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畅通宣泄渠道,切莫堵塞言路,而要千方百计地让教师宣泄出来,努力营造一种使教师既生动活泼、又心情舒畅的良好气氛。
一定要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珍惜每一次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会倾听教师的心灵。
校长学会倾听,才能理解教师、宽容教师、信任教师,这对教师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关注教师成长。
一要让教师读书思考。
赠送或推荐给他们好书不失一种好办法,如《班主任兵法》、《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爱的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名篇精选》等书籍。
对教师成长来说,这是一份最有价值的礼物!因为: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
二要让教师学会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学习、意味着实践、意味着反思、意味着改进。
善于研究的教师会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从而会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2、让学生在学业成长中学会做人
培养、锻造学生三项品德。
打造教育高地,要多培养优质人才,而是否学会做人是重中之重。
“德行定终身”,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都会很稳固。
有人曾提出培养、锻造学生“三项品德”――忠、孝、爱,我很受启发。
我们培养学生,要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事业忠诚;要孝敬父母、孝敬师长;要博爱,有一颗大爱的心。
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大爱无边。
其实,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有爱,就有成功;没有爱,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那么如何对学生施与爱的教育呢?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比如我国的航天飞船“神州七号”成功发射,胜利完成任务这件大喜事,我及时地敏感地抓住了它,找准了切入点。
利用周一早晨国旗下的讲话,在全校师生面前做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题目是《“神七”飞天的启示》。
我说:“同学们是某某明星的粉丝吧,不如都来崇拜和羡慕航天英雄,当航天英雄的粉丝。
大家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吗?为什么在那么多优秀的航天员中,唯独这三人经过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呢?”原因在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事业心,有很棒的身体素质,一流的技术素养,更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
大家往往只是看到了他们表面上的成功,鲜花、掌声、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训练,是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是他们流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的!同学们,未来在向我们招手。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面貌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将会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有更多的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让我们为神七“喝彩,立报国之志,把激情化作追求梦想的动力吧!努力请从今日始!”我的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收到了强烈的感染。
对于校长来说讲话的机会很多,如开学典礼、学生大会、节日纪念活动等,如果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适当的肢体动作,把自己的心情、想法、意愿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则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合作。
校长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师,教师的激情可感染学生。
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会在一起,校园才会充满蓬勃朝气,学校的事业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
3、贴近学生生活,关注道德细节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要创造富有人情的日常教育,将德育内容深深扎根于他们生活的土壤,留心发现宝贵的德育契机并善于捕捉它。
另外,德育工作应关注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比如班会课上给学生讲富于哲理的小故事,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
给学生介绍《做人的34个好习惯》: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为了不迟到守时,提前10分钟到校;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进步一点点;每天有意识,真诚地赞美别人等等,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养成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假大空式的纯理论似的说教,更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总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校长如同领头雁,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大家是否愿意跟随你的思想,贯彻你的思想一起奋斗,关键要看你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PCK,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发展途径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区分学科教师和学科专家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研究者对PCK做过广泛的研究, 鉴于对PCK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教师的PCK培养和幼儿教师的PCK培养, 师范英语本科生是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力量。本文主要关注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培养,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发展途径, 以期对师范英语本科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PCK”研究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研究开始把重点从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技能转向关注教师本身, 其中教师知识就是被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80年代, 教师知识就成为教师研究的前沿。90年代, 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变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 (Cooney T.J, 1994) 。本文首先归纳国内外研究者在PCK尤其是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做的研究, 其次给师范英语本科生获取PCK的途径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建议。
1. 国外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P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舒尔曼 (Shulman)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舒尔曼认为PCK是“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 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 (Shulman, L.S, 1986) 舒尔曼于1987年提出了构成教学知识基础的七类知识:“1) 学科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 ;2) 一般教学法知识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3) 课程知识 (Curriculum Knowledge) ;4)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5) 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 (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6) 教育情境知识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7) 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其中PCK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 (Shulman, L.S, 1987)
之前教师知识被认为是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重合, 而PCK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一观点, 使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结合起来, 把教师知识的实践性融入到专业性中, 为以后的教师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此概念提出之后, 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转向了PCK的研究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格罗斯曼 (Grossman) 在舒尔曼 (Shulman) 研究的基础上对PCK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格罗斯曼 (Grossman) 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由以下四种类型组成。“第一类为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第二类为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第三类是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第四类为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Grossman, 1990) 格罗斯曼 (Grossman) 指出: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情境知识是PCK的三大主要来源, 它们与学科教学知识一起组成了教师知识的全部内容, 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学科教学知识。此外, 她还认为“教师知识不是静止的。在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 教师对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自己的教学有新的认知。教师不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 也在课堂上创造新的知识”。 (Grossman, 1995) 虽然格罗斯曼 (Grossman) 提到了教师知识的创新, 然而她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PCK,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科克伦等人于1993年从动态角度对PCK做出了新的理解。他们将“学科教学知识”概念重新定义为“学科教学认知” (Pedagogical Conten Knowing, 简称PCKg) , 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 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PCKg模型 (见图1) 用来描述教师知识的构成。 (Cochran, K.F, 1993)
从“PCKg模型”中可以看出, 学科教学知识还是处于核心地位, 它包括学科内容知识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教学法知识 (Pedagogical knowledge) 、教学情境知识 (Knowledge o Environmental Contexts) 和关于学生的知识 (Knowledge of Students) 四种知识。这四种知识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实际上, PCK和PCKg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PCKg更多地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更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而非被动作用。PCKg进一步丰富了PCK的内涵, 此概念的提出对随后的教师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国内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随着国外学者对PCK研究的不断发展及成熟, 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PCK的研究队伍中。国内近期对外语教师PCK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师的PCK发展、职前英语教师的PCK发展、幼师的PCK发展及PCK发展内涵上。 (吕筠, 2010;彭元玲, 2007;陈福明, 2007;梁永平, 2013) 。韩刚于2005年提出了“3DR”师范生课程改革方案。“‘3DR’即构成课程改革四要素的四个英文字 (Description, Design, Demonstration, Reflection) , 此四个字母各代表一种途径。这些基于个人体验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有可能成为师范生融合和转化不同层面知识和技能的催化剂。” (韩刚, 2005) 郑志恋等在韩刚的基础上提出了“3DT”PCK养成模式, 即:单元教学设计 (Designing) 、课堂观摩描述 (Describing) 、教学片段分解 (Decomposing) 、体验反思提升 (Theorizing)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形成PCK时的主体性及创造性。舒尔曼、科克伦等人对PCK的研究比较宽泛, 没有针对具体的英语学科, 王玉萍在舒尔曼、科克伦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外语教师的PCK结构模式图 (见图2) 。 (王玉萍, 2013)
王玉萍认为外语教师的PCK结构主要包括4个基本部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 亦即教师对这4种知识的综合理解、有效整合与自主建构, 这4种知识相互交融、有机结合, 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说明4种知识要素的不断融合与调整促成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4种知识要素中的每一种都会对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产生影响”。 (王玉萍, 2013)
二、师范英语本科生PCK发展途径
根据王玉萍的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 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由四部分组成: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因此要发展外语教师的PCK,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发展。
1. 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 获得学科知识。
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同样教师的教学信念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概念的看法。教师的理论和信念会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与决策表现出来 (周燕, 2005:208) , 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际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影响 (彭伟强等, 2008)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教学信念, 要让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 也就是准英语老师认识到PCK的重要性, 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培养自己的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 并学习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理论等, 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很多研究者把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列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周燕, 2005;彭元玲, 2007;吕筠, 董晓秋, 2010) 。
2. 学会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涉及多个方面, 如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态度、动机和知识基础等 (Cochran et al, 1993) 。由于有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师范英语本科学生, 也就是准老师, 入职后要面对的是初、高中学生, 更要学会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初、高中生处于叛逆期, 如果对有些问题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给师范英语本科生开设并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两门课程是很多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必修课, 但是由于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很多大学生对这两门课程不感兴趣, 并没有认真地学, 只是抱着不挂科的心理, 这样的学习态度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因此, 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 如果能增强实践性和趣味性, 多讲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 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样就为师范生将来了解学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外, 还应结合实践, 让师范生进行了解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学习特点, 针对不同的情况, 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 制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采用适当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学习教学情境知识。
外语学习情境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Cochran et al.1993) , 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境知识 (刘小强, 2005) 。教师要把学科内容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理解、内化, 而不是机械地灌输。因此, 一方面, 要通过教案和教学案例的分析, 培养师范类本科生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话题写出合适的教案,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习得知识, 而不是学得知识。另一方面, 相关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应组织学生观摩课堂, 看别人是如何把教学内容融于情境和生活中的。
4. 培养外语教学策略知识。
外语教学策略实际上是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获得的, 主要途径就是给师范生开设外语教学理论课, 如教学法课程,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即教学实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才能把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制定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三、结语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2-02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要求的是拥有综合素质构成的人才。作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拥有综合的素质构成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师范生为将来从教生涯做准备的,在职前教育阶段所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意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的总和。因此笔者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构成分为扎实的知识构成、完备的能力构成、独特的专业情意构成三方面。
1 扎实的知识构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构成,才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管是师范院校还是师范生都应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知识构成分为宽广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的执教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初步的实践性知识四方面。
1.1 宽广的文化基础知识
由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即教授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宽广的文化基础知识。不仅要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知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科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熟悉语文英语数学等工具类、音乐美术体育等艺体类知识和劳技类知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老师在教授有关植物之类的课文时,必然要用到生物类知识。小学生是充满好奇心的,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经常要面对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很少问题涉及的知识不是教师的执教学科知识,那么就得看这位老师是不是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了,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教师会比较容易收到学生的爱戴。
1.2 全面的执教学科知识
执教学科知识是关于将来教授的学科的知识。对于专研的执教学科知识要重点掌握,对于辅教的学科知识则一般掌握。现在多数本科类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师。因此,师范生要重点专研将来有意向教授的学科,对于其他两门学科则在一般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学习。对于执教学科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其基础知识,还要熟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了解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
1.3 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小学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以及小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关于“怎么教”的知识远远比“教什么”的知识更重要。有关“怎么教”的知识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某一门学科比如数学能深入掌握的人未必能将数学教好。这就是要专门开始师范教育的原因之一。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这就要小学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来教学生。小学阶段的知识是相当基础性的,但又是很难教好的,小学阶段对于孩子人格品质等的养成也最关重要,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启蒙阶段,作为小学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育教学有系统的了解才行,这就需要师范生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应付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1.4 初步的实践性知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对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类型、知识基础及其形成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奥克肖特认为实践者应具有“实践性”知识,指知性、信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并且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此外,有人认为:“个人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境和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师行为的主动性,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这类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所初步形成的,关于如何解决课堂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的知识。之所以称之为初步的实践性知识,是因为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在以后的执教生涯中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师范生还未正式从教,其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只是初步的。
2 完备的能力构成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传统的培训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师范生能力(技能)的培养。在具备知识基础后,必须掌握完备的能力,因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沟通知识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桥梁,能力又能将内在的知识外显化。作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只有具备完备的能力构成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在此主要提出了五种能力,分别为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2.1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反映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1可见教学能力是直接指向将来的教学工作的,对于师范生至关重要。能完成好教学任务是任何一位小学教师首要的基础的能力,不能搞好教学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更不用说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学型”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2教学基本功主要是要求师范生写好三笔字书写,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乙等水平,初步掌握简笔画,流利的演讲口才。教学基本技能主要指初步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交流互动技能、结束技能等。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包括说课、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课外辅导等。教学基本功是要求师范生刻苦练习牢固掌握的,而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要求达到熟识的程度以便能初步应付教学活动。
2.2 组织管理能力
早在1982年英国皇家都学团就在其报告《学校里的新教师》中指出,14的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没有对他们实际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缺乏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师范院校的培养具有不可推介的责任。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将来很可能要担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即使作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面对活泼好动、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具体主要有:班主任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2.3 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经过反复实践、探索、验证直至成功解决、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活动。4教育科研能力是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师范生的特长,一是因为现在的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二是基于教育科研能力对师范生成为“教育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性考虑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熟识教育科研的知识、具有教育科研意识、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完成一定的教育科研任务。
2.4 反思能力
学者们对反思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杜威,他所说的反思主要是对观念信念的反思。舍恩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行动中反思”的意念,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的概念。他的反思是关于行动的反思。之后的范梅南将反思分为技术性的反思﹑实践反思和批判反思3个层次。反思不仅是对观念的反思,也是对行动的反思。这里要求师范生具备的反思能力,包括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对专业知识的反思、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对教育教學策略的反思、对教育科研的反思、对专业情意的反思。总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对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获得进步。
2.5 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单单靠四年的本科师范学习就能获得的,主要还是靠将来入职后不断的学习。只有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师范生才能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慢慢成长和发展。当学习成为师范生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师范生才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能使师范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在毕业之后才能把在校期间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能力情感继续下去,对他们的一生将会受益匪浅。四年课本主要是培养师范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
3 独特的专业情意构成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5教师的专业情意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厚感情,师范生的专业情意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坚持。而从小学教师专业情意现状来看并不乐观。通过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小学教师的专业情意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具体内容指标上表现存在差异,专业理念的水平整体比较均衡,专业情操相对比较低迷,专业自我指标上教师们整体得分相对较高,但是偏下和偏上的比较多,差距较大。6因此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形成独特的专业情意构成列入培养目标之一。
3.1 爱教师职业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的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表现为:一是理智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学能力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二是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论是光荣感和自豪感,还是责任感和义务感,都离不开一个字“爱”。这种“爱”是对教师职业、教育事业、学生的爱。对将来不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进行的师范教育是徒劳的,不热爱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怎么肯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不爱学生的师范生怎么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2 献身于小学教育的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对小学教育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会对教师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身献身与小学教育事业。反之,只有具有献身于小学教育的专业理想的师范生,才能对小学教育事业充满向往和追求。愿意献身于小学教育也是一种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理想和追求。现在很多的小学教师由于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教育献身的精神减弱,不能搞好教育教徐工作。作为职前教育阶段的师范教育,要培养师范生具有献身于小学教育的专业理想,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保证教师对工作的负责。
3.3 适合小学教育的专业性向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于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简单的教师的专业性向教师适合当教师,涉及到教师的性格等特征。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是未成年人,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个小朋友,是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宽容心和同情心。小学生的对教师还是很依赖的,往往教师说的话会被他们当作金科玉律,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能像父母一样爱护学生。另外,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活泼生动的形成,要求教师的肢体语言丰富。性格过于内向和粗暴的师范生是不适合从事小学教育的,但是性格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知晓自已的个性倾向,学会调整不利因素。
3.4 积极向上的专业自我
对教学工作而言,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专业自我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好教学工作,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等。对自我从事的教学工作具有接纳和肯定,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更何况师范生尚未踏入教育事业,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冉玉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情意体现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天水师范学院成人本科申请学士学位论文格式包括:论文封面、正文和参考文献等三大部分。请各位申请学位的学生务必按照规定撰写和打印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一、格式要求
1、封面(附后)
2、正文:
A、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概括而简洁,客观而准确地完整表述的短文。摘要不做任何解释和评价性的论述,字数以300字左右为宜。
B、关键词:3——5个 C、文章标题内容
(1)标题:正文标题放在页面上端,有副标题者,另起行并在副标题前面加破折号——(2)小标题及层次:小标题独占一行,顶左书写。依次使用一、二、三„„;1.2.3.„„;(1)(2)(3)„„。
(3)正文中非汉语人名及地名一般采用外文原名。已有固定通用译名者(如莎士比亚、乔姆斯基等)用汉语译名。
(4)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2;表1,表2)并标上图名或表名。
(5)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谨、科学,语言规范、流畅、术语准确。
(6)论文字数不得少于五千字。
(7)谢辞:为表示对他人劳动的尊重,用简洁的文字向指导帮助自己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其他人员致谢;向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和个人,提出建议和帮助的人致谢,向给与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致谢;向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致谢。
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统一采用尾注。
(1)正文所列参考文献应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正文所引文献必须在文中用[]加注序号,且使序号呈上标形式,并在文尾列出。如果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应用,应始终用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中、外文参考文献应分别排列,中文参考文献在先,外文在后。
(2)每条参考文献的基本排列顺序依次为:参考文献序号、作者的姓名,书名(文章名称),出版社(期刊名称);出版年代(发行日期),具体的排列格式见下列各例(请注意大小写、标点符号)。
中文著作格式:
[1]王力.汉语语法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5月,第208页。中文期刊论文格式:
[1]袁毓林.语言信息的编码[J],《当代语言学》,1998第2 期,15-23页。中译本:
[1]《泽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析出文献A, 其他Z,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外文著作格式:
Lyons, John,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外文期刊论文格式:
Fillmore, Charles J.The case for case.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Ed.by Emmon Bach and Robert T.Harms, 1-88,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68.外文中译本格式:
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1968
二、其他要求
1、申请学位论文务必在外语成绩公布后一月之内,将论文交到科研处。申请学位论文必须要有一名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论文定稿后,按统一格式统一印制。
2、论文的印制数量,每人不少于3份(本人愿意多印除外)。其中两份申请学位,一份留作答辩使用。
3、学生论文必须按要求格式打印装订成册,其格式要求如下: 纸张:一律采用A4纸。(1)字体,字号:
题名采用二号黑体字,居中。
作者采用小五号黑体字(英文“Abstract”采用小五号:“Time New Roman” 字型,加粗),外加中括号;内容采用小五号楷体字(英文采用小五号“Time New Roman” 字型),关键词之间空一格,不使用标点符号。
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字。
正文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英文采用小四号“Time New Roman” 字型)。
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字(英文“References”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加粗),外加中括号;参考文献内容采用小五号楷体字(英文采用小五号“Time New Roman” 字型)。
(2)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
(3)页面设置为:上2.2cm, 下2.2 cm,左2.8 cm,右2.5cm,装订线0.0 cm,页眉1.5 cm,页脚1.75 cm。有国际惯例或特殊需要可不受此限。
正文(外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行间距均为18磅。
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固定值,行间距为22磅,段前,段后均为0磅。标题可适当加宽,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3磅。
4、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章节序号,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科学论文的要求和规定。
5、毕业论文打印完成后,考入3.5英寸软盘,文件类型为word文档,软盘标签上注明毕业论文名称,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及文件名,软盘和纸质文本(四份)留科研处保存。附:论文封面
天水师范学院成人本科教育
学位论文
题
目: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二级学院:
学
号:
教高„2011‟994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转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评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不断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九日
— 1 — 2 —教育
本科
意见主题词:
评估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1年12月9日印发
教育部文件
教高„2011‟9号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评估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目的
1.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社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二、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体系
3.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4.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开展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的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借鉴国际评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评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评估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分工负责以及“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
三、本科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
5.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高等学校对数据库数据要及时更新,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对社会关注的核心教学数据须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发布。国家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在政府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6.学校自我评估。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适当范围发布并报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质量报告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
7.实现分类的院校评估。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的对象是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学校;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
合格评估的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情况。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通过”的学校5年后进入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审核评估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周期为5年。
8.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要与行业共同制定认证标准,共同实施认证过程,体现行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业界认可。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评估。
9.探索国际评估。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聘请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校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积极进行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提高评估工作水平。
四、本科教学评估的组织管理
10.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制度。教育部制定评估工作方针政策、教学质量基本标准,统筹、指导和监督评估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所属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规划,组织实施本地区所属高等学校的审核评估工作,推动学校落实评估整改工作。
建立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由具备条件的教育评估机构实施相关评估工作。教育评估机构要加强自身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严格评估过程组织,制定科学的评估方式方法。
11.教育部设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评估研究、政策咨询、指导检查、监督和仲裁等。
12.加强评估工作管理,切实推进“阳光评估”。评估机构、参评学校人员和评估专家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觉遵守评估工作规则规程,规范评估行为。建立评估信息公告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以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评估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成人教育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及格式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构成与格式(格式样本附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封面、题目、内容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正文及相关图表、参考文献。
1、封面
中文封面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导师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日期等。论文题目要简明、恰当、概括重要内容、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内容提要(摘要)
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之前,要写内容提要(摘要),一般200~400字左右,说明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结论。摘要语言要精炼、准确。本科论文同时要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单独一页打印放在最后)。
3、关键词
关键词是最能反映论文论点的术语,或是论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一般为3~8个,关键词间无标点符号,但要空两格。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部分,论述过程中,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推理要严谨,结论要正确,要有科学性、逻辑性。在写作过程中,要准确运用专业语言、通用符号及书写格式。
理科论文(设计)如有实验,应写明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过程及条件、实验现象及结论,数据要详细真实。
由于正文内容较长,一般应分章节,章节应有小标题,同级标题的结构和长短应一致。(用1;1.1;1.1.1;1.1.1.1的格式)
5、参考文献
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设计)中如有需要特别说明的名词、述语、符号等,可在参考文献之后加上注释。注释也可用脚注或夹注。
6、页面设置
毕业论文的文稿用A4纸打印。上下页边距各2.5cm。左侧装订,左页边距3cm,右页边距2.5cm。正文格式用固定值20磅,字体用标准行间距。论文大小标题的字体、字号见论文样本。
四、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是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不能为综述或科普文章;论文写作应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得剽窃、捏造,如发现抄袭或由他人代写,该论文不予评定。
2、毕业论文(设计)要微机打印。交打印稿时附电子版,一并交给指导教师。
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文字叙述要精炼;调查报告6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
五、毕业论文的评审及成绩
毕业论文写出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审,指导教师根据学员在写作论文过程中的能力水平和定稿后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写出评语和成绩。
1、论文书面成绩的评定
(1)优秀(90分以上)
选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字数、体例、格式符合规范要求;观点明确、主题突出、论述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材料充实;观点或论述有创新,作者有较强的综合归纳和分析能力;无抄袭或他人代写现象。
(2)良好(80~89分)
选题具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字数、体例、格式符合规范要求;观点明确、主题突出、论述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能借鉴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证;观点或论述有新意;无抄袭或他人代写现象。
(3)中等(70~79分)
选题具有一定针对性;字数、体例、格式符合规范要求;观点较明确、主题较突出、论述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能借鉴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证;观点或论述较有新意;无抄袭或他人代写现象。
(4)及格(60~69分)
选题偏大或偏小,主题和中心不太明显;阐述较空泛,观点和分析缺乏新意;对理论和实践价值不大;虽不构成抄袭,但明显由几块材料堆砌而成,语言、材料、观点未经个人消化。
(4)选题不当,主题和中心不明显;阐述空泛,观点和分析无新意;没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抄袭他人作品。
六、论文答辩成绩的评定(1)优秀(85分以上)
准确掌握论文的观点和主旨,对老师的提问反应敏捷,不但全部答出,而且能针对老师的提问作进一步阐述;答辩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了解论文涉及的背景及相关学术观点和范畴,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2)良好(75~84分)
对论文较熟悉,能理解老师提问的意图,反应较快;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基本答出,能对大多数问题作进一步阐述;答辩语言基本流畅;对论文涉及的知识和相关范畴有一定了解,对所论主题有自己的理解。
(3)及格(65~74分)
需要两次以上提示才能正确理解老师提问的意图,有个别问题回答不出或不能全面回答,抓不住主旨,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弱;对论文比较熟悉或虽然熟悉,但基本上是死记硬背;对论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范围缺乏基本的了解。
(4)不及格
对老师提出的而且在论文中有答案的问题不能回答,其他相关问题一半以上不能答出,(5)答辩评语的撰写
答辩评语包括: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老师提问的主旨;答辩语言是否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对论文是否熟悉,对论文观点和概念有无自己的理解;是否了解论文背景知识和相关范畴。
附件:
1、论文封面格式样本
2、论文正文格式样本
3、参考文献的说明
成人高等教育
(小一黑体居中)
毕业论文(设计)
(一号黑体居中)
论文正文格式样本
题 目:浅谈开放性语文教学(三号宋体)完 成 人:吕 刚 专 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层次:2010级专升本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2年9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小三号宋体、居中)
浅谈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三号黑体居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2010级学 王振华(五号宋体居中)
摘 要: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融合性,非线性化,无结构性,相互交涉性,可编辑性,实 时性等特点。运用在教育教学上又利于信息的存储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 识的获取与保持,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工具„„(200~400字,五号宋体)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网络 课件 资源共享(3~8个,五号宋体)(空一行)
1多媒体的教育特长(小四号黑体)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
1.1多媒体的特性(顶头,五号,黑体)1.1.1融合性(顶头,五号,楷体)
多种符号系统的融合是多媒体的特性之一,多媒体的这一特性区别于过去媒体符号系统的单一性或复合性.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不是将符号系统叠加,而是具有整体性的融合„„ 1.1.2非线性化,无结构性
因为多媒体是在超文本,超媒体软件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而超文本,超媒体的独特性则在于它是一种符合人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联系的非线性化的信息系统„„ 1.1.3相互交涉性
过去除电话以外任何一种媒体其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不具备对话的功能.即使PC机的人机对话也局限于文本和符号,而多媒体则不一样„„ 1.2多媒体的教育特长 1.2.1信息的存储利用便利
多媒体特别是多媒体,1998-08-16/1998-10-04.[11]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及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获取基础知识为依托, 以提高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 以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的框架结构和基本活动项目。为此,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自身知识潜能, 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和生存能力等, 然后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 形成良好素质, 再与自身综合的能力整合, 从而激发创新精神并形成创新创业能力。使得创新精神牢固心中, 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 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周期适当调整。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内在条件, 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学生要在创新能力培养上遵循“兴趣驱动、突出重点、重在过程”的原则, 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训练内容改革, 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兴趣。
(一) 根据学校特点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
高等学校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 要以学生为本, 妥善处理好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方法、师资力量和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直接和间接渗透作用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环节中。实时调整培养方案, 应是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比例,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点, 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因材施教, 包括学分置换与学籍异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通过组织本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获得, 也可以参与创新教育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中发现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使创新教育培养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二)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体系
要应对新的形势, 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对近几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我们除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并行式培养模式外, 还尽量多的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设备的改造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 改进传统的演示性、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 以多内容、多形式的综合设计性实践训练模式替代简单的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体系能力。调整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设置, 保证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更加合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一项科学研究训练或能够撰写一篇科研论文。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制度, 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方式和考核模式, 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三) 实行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并行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学科教育的特点, 特别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性环节要求较强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专业教学分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毕业论文 (设计) 三个主要教学阶段。另一方面, 在实践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将学生培养过程分为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 分别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如图1所示。
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实施环节的安排, 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环节、课外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设计) 各教学环节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思维融入学生全学程, 贯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始终, 对新学期入学的新生, 聘请学院资深的教授讲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 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特点, 对将来工作去向和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参观实验室教学设备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随着培养过程的深入, 使用这些实验设备, 并有机会改进。
提高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使得部分同学因为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 不仅在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中表现优异, 而且在毕业后求职过程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获得了非常好的职位和薪金, 对于考研的同学在研究生复试中招考单位也给出较高评价。
二、创新教育在地方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定位
(一) 统一认识, 明确指导思想
从目前来看,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地方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薄弱环节。素质是先天生理基础受到后天环境教育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 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一些具备较高素质的人, 能够使知识和能力更大效率地发挥作用, 从而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 全面注重素质教育, 就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体差别, 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 是探索精神的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索式的学习观念, 保持学生拥有科学研究精神。其次, 要注重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够将现有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进行合理的搭配, 以产生新的知识, 也可以将知识进行分解后再组合, 产生新的功能、内容和价值。第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先考虑创新意识, 由此可以产生创新行为, 通过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
(三) 创新教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定位
采用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和创新实验教学并重模式。首先要保证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的完成质量, 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进行创新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市场需求, 要以“能力本位, 技能优先”为主导思想, 建立完善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全面提高创新教育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学生要重点在技术与产品方面进行创新结合, 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教育要注重社会的需求, 完善日常工作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生专业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 学校要统筹安排, 全员实施, 靠某一个教学单位或者一个职能部门是难以完成创新教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由学校各相关教学、科研单位、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来完成, 组织分工明确, 协同创新, 共同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同时, 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标准。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 要求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 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努力把握市场新需求, 减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滞后性, 为经济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创新教育要有好的激励政策, 良好的、健全的激励机制可以正确的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教育中来, 能够使得学校的创新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 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积极引导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 可以有效的保证创新教育水平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要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教育过程中, 并在政策上给与倾斜, 如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与支持,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竞赛获奖要有奖励, 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 可以作为业绩突出教师对待。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指导教师认定教学工作量;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还要保证创新活动经费足额到位。对于项目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 学校制定相关奖励机制, 按照相应级别进行奖励并认定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
四、结束语
学生的创新教育思想是创新能力的内部条件, 还要解决好外部环境的影响及指导教师的有关因素,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合力, 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 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激情, 同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从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应用技术人才实际操作模式出发, 结合目前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 对地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 并对它与实践教学及理论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并论述了创新教育在地方高等学校的地位。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琼, 声德策, 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06) :99-101.
[2]黄林楠, 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158-160.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5) :12-14.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以后,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热点。究竟教学质量如何,有人说是大滑坡,有人说是“稳步提升”,莫衷一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和中央领导关切,以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温家宝总理几乎在每年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要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近年来一年比一年提得更明确。例如,2005年提“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提“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以鲜明的标题进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7年,国家又专门出台文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社会和国家高层领导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此热切关注,固然表明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但至少也说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够令人满意。其实,不管“滑坡”也好,“提升”也好,不过是一种历史比较,说明发展趋势;重要的是要探究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到底有哪些不适应人们期望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惜,眼下国内高等教育界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仔细分析的少,而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泛泛议论的文章却多如牛毛。这好比医生治病,做诊断的少,开药方的多,因为“万灵药方”容易开。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以及笔者的切身感受,了解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文章仅限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问题很多,为了取得共同语言,我们从界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含义入手,着重阐明确定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提出评价、衡量教学质量的准则,进而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这只是一种尝试。由于调查的样板少,覆盖面不全,因此还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情况做出确切结论,只是提出一些初步看法。最后,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提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提出了一些意见,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怎样看待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1,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为了便于讨论,在讨论中取得共同语言,我们首先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表述,意见纷纭。例如,潘懋元引述了《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般基本质量要求,二是要符合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赵蒙成和周川在分析国际上六种常见观点的基础上发表了“全面质量观”的意见。认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包括:(1)教育目标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教育过程质量;(3)师资质量:(4)教育制度质量;(5)教育设施质量;(6)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刘尧总结了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含义的8种看法:(1)“卓越”和“一流”标准;(2)目标的合适度;(3)满足顾客要求;(4)持续的质量改进:(5)质量无法捉摸;(6)价值增值;(7)多样性;(8)效益与效率。
由此可见,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它的含义五花八门。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定义包含着一些逻辑上的含混,即把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通统归结为高等教育质量。这两者当然有联系,甚至可以通过衡量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来衡量教育质量。但是,两者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混同。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中找到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这就是:(1)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功用;(2)社会,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社会意志的统治集团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受教育者本身也是社会一部分,而且,其群体还可构成很有力量的独立社会成分,这里,我们把他们从上一点“社会”中提列出来,以示区别)。由此,我们就可来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所谓“质量”,就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量度。“质量”一词也许由此而来。这样,教育质量就是由教育目的与功用这个质的规定性,和受惠者的要求相结合来规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受惠者是受教育者和社会,而社会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工作和行为而得到实惠的,受教育者是直接受惠者,而社会是间接受惠者。但是社会却具有更集中、更大的权威。教育的目的就是康德说的“使人成为人”,这“人”既是能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又是能从事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既具人文性,又具工具性的人。具体要求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社会(主要是统治集团)和受教育者的意志来决定的。这样来界定“教育质量”大体上与教育界的普遍意见一致,如余小波的文章。这样的界定也大体符合上述潘懋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以及顾明远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一文中所引述的定义:“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
问题的困难就在于,不同教育受惠者对于“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不仅直接受教育者与社会,其中包含一群特殊的教育举办者群体(上述顾明远引述的“群体”或许就是指这一群)的要求不同,而且,不同的受教育者与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此时与彼时也有不同的要求,从而难以确定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潘懋元先做了一个总的划分,他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层次,目前对中国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个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前一个应该是衡量所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准则,但却显
得过于笼统和抽象,难以实际操作:而后者实际上还可细分为许多各不相同的“亚层次”。高等教育的操办者必须制订一些便于实际衡量、比较和评价的质量标准。
本文将主要讨论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2,确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质量既然是质的规定性的量度,就应该有衡量的标准。根据什么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从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出发,分别列出教育目的与受惠者的要求作为依据:
首先,根据教育的本质目标,要教会学生能够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生存和发展本领要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对高等教育而言,受教育者要在受教育后不仅能享受较高级的生存水平,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而且能自我发展,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终身学习、发挥个体潜能的态度和能力,以及能正确对待自己、事业、社会、人类和自然,具备表达、交流、组织和协调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起到更大作用。
其次,社会是复杂的,包含许多利益、信仰、种族等不同的各种群体,人分属不同群体(阶级、阶层、族群、教派等),他们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何谓生活美好?何谓行为高尚?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看法。所谓“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一般只体现教育举办者的愿望。高等教育往往由政府主办,教育目标大多反映统治集团的意志。尽管在统治者违背人民意愿实行专制暴政时,也会有一些坚持正义的大学。例如,在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帝国都曾有过一些反抗侵略的正直大学。在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应使学生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某些特定群体或集团(例如,地方政府或行业集团)举办高等教育,他们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构成教育质量标准的一部分。
再次,社会是有分工的。学生受教育后参与社会生活将进入社会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为此,高等学校必须给学生以进入该部门工作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体现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包含各种专门人才所需的规格要求,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学科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育规格。这当然取决于学校和学科专业的定位,主要决定于服务面向的类型和层次。从大方面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主要有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两大类,层次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之分。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与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最后,质量标准要反映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意愿和要求。这种意愿和要求包括他们对教育种类的选择、对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预期、对获得报偿与进一步发展机会的期望等。随着高等教育受益面的扩大,甚至有人会把接受高等教育本身看作是一种高级享受,一种使自己愉悦的消费方式。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就很不一样了。
教育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教学活动形式有:课堂讲授、辅导、讨论、作业、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研究开发训练(含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活动的效用表现在学生知识的增加、技能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态度和素质的改善上。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是对这些具体教学活动的效果优劣,及其与教育目的符合程度的整体量度,是这些具体教学活动效果质量加权统计总和。教学质量取决于众多因素,如教育举办者的思想理念、教学制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设施、管理机制等。这些因素也有各自的质量,它们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教学质量,但这些因素本身的质量并非就是教学质量。另外,虽然学生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教学质量也并不完全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成绩上,两者并不等同。差的教学可能教出好学生,好的教学也可能产生不合格的学生。而且,学生在学校也并非只从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益,他们还可主动从向教师请教、与同学交流,以及各种课外活动(一般称为“第二课堂”)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改善态度素质。在一些学校,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教学活动。这里,学生个体因素起重要作用。
对于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标准(学业标准),各国都有基本规定,例如,欧洲高等教育区制订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其中对专科和本科的表述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教学质量标准是相对的,是模糊的
根据以上所述可见,教育质量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是单一、统一、固定不变的。除了上面说到的,由于社会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和各学科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向与定位不同,学校与学科专业有不同类别和层次,以及学生个体差别、对教育有不同期望外,各种具体教学活动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长都是千差万别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对学生各不相同的学业结构和教学质量标准要求。随着时代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这种标准还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学质量标准是相对的,是多维度、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这就是说,对教学质量标准需要根据社会背景、学校定位、专业科类、学生群体以及时代特征等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教学质量标准的这种复杂性增加了对其衡量和比较的难度。比如,同是本科教育,一所学校定位偏重于学术型,要求学生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根底,但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操作能力就可能显得比较弱;另一所学校面向职业应用,对学生要求打好比较专门的应用知识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知识视野较窄,理论功底不高。两者谁强谁弱,无法直接比较。如果双方就业的工作单位错位,各自显露的都是弱势,从而得出教育质量不高的结论,显然是不公的。又如,我国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时代,对学生的智能结构要求自然发生巨大变化。以前讲究专业对口,要求学得深,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现在则要求适应性,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外语和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反映时代的进步。如果还是拿过去学生的智能结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自然也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把握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对正确评价高校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本科师范学校教育发展的论文】推荐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行为偏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论文06-04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07-15
物理师范类本科生自荐信06-01
数学师范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12-31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09-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论文09-28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0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格式要求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