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共13篇)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1

—“中国梦,我的梦”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梦想飞翔,梦想决定着人们奋发努力的方向。“中国梦”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早日实现“中国梦”,意义深远。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开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激励着千千万万个国人把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富有社会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需要,更是事关民生需要。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广大人民开放合作、凝聚力量、埋头实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回首中国复兴的漫漫征程,是中国共产党把百余年来一代代人,一位位个体的“中国梦”凝聚在一起,带领全国人民一

点点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就是实干兴邦的最好例证。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青春是无悔的,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经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去达到自己心中的梦想。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利,我们都要通过我们的“中国梦”而不断的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更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投身于第一线为祖国的繁荣作出贡献。坚定我们的“中国梦”,努力去挽救那些岌岌可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良心,让贪污腐败、潜规则、造假等不良风气远离我们的社会。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做一个正直的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2

通过以上现象, 我们发现新课改是快乐且痛苦的过程, 改革的试验过程本身就是探索, 充满挑战。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我们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实属正常现象, 不能弃之不用,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考虑, 不断修正完善, 让小组合作更有效、更便于操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笔者提出一些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独立操作不允许时要合作

“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在合作学习中, 活动是有效的载体,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营造有利于合作的氛围, 设计出充实且丰富的活动形式, 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操作、发现与收获。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 需要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但是一个人很难完成操作, 我们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摸球游戏展开, 在合作游戏中体验随机性。在教学中应将教材知识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 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体验。

二、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要合作

“给孩子创造一种氛围, 让他们共享与共创相随!”

教学中面对的是有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独立思维和个性的主体, 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教师忽略的对象, 相反, 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合作学习不能只变成“优生”挑大梁, “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首先,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 在分组合作中, 要针对每个人的特长有层次的分配工作, 尤其注意让弱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信心。最后, 要在小组内形成共享与共创相随的氛围, 形成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的意识, 学生之间愿意分享彼此的知识和智慧。合作学习时,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启迪, 相互借鉴, 进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智慧,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学习被3整除数的特征, 由于学生很难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时可采用“组数”的方法, 让学生分组实验, 从中发现规律。第一, 组成小组:4人一小组, 每人一组数字卡片, 任选3个数字, 组成若干个三位数, 算一算这些三位数哪些能被3整除;第二, 分类整理:如234、243、324、……都能被3整除, 235、253、532……都不能被3整除;第三, 发现规律:观察比较上面各个三位数, 小组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 归纳发现的规律, 再让学生继续举例验证, 从而掌握规律。

三、对问题答案有争议时需要合作

“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尊重个性, 鼓励独特的体验是无可非议的, 但必然会引发“争执不下”的现象, 而漠视和压抑都是不对的, 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自陈述理由, 把有冲突的观点拿出来共同讨论, 并给予一定指导。此外, 教师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 还要对方法给出适当的评价, 提高学生的合作热情, 推动合作的不断深入。

如探讨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通过问题“任意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反复的实验和验证, 不仅解决了“如何围成三角形”的问题, 还对“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活动层层推进,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通过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四、知识探索需要合作

“给孩子一张渔网, 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数学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 并且富有挑战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与个性创新的过程。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 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 分好角色。组员搭配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了激发各组间的竞争意识, 每组实力总体尽量保持一致, 分工明确, 并对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进行“业务培训”。如主持人怎样进行小组分工, 怎样采纳意见, 怎样保障合作任务的有效完成, 如何关注每个成员共同参与……明确的要求能够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活动: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 三人为一小组, 分工折出1/2、2/4、4/8, 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第二步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图片 (3堆桃子, 每堆9个) , 圈出1/3、2/6、3/9, 进行观察和比较, 通过观察和比较, 从而发现规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归纳出分数的基本特征。学生有机会去亲自探索数学规律,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那么, 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深刻的。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评介 篇3

引言

从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起,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就开始积极地宣传科学,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来提高中国人的眼界和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中国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普实践工作的不断创新,科普的理论研究需求在大量增加。与此同时,科普的丰富实践与科普研究的相对滞后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发显现。(尹传红,2010)为了引进并介绍国际科普学术领域的先进思想理念和成功范例,提升中国科普理论研究在科普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地推动科普理论建设和科普实践发展,由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中国科普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会议。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的缘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加快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研究的支撑,围绕科普研究和实践开展交流和讨论的需求越来越必要和迫切。在此情况下,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在1991年组织召开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旨在通过研讨科普工作的战略地位,科普的现状和问题,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等议题,为中国科普发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供契机和平台。(申振钰,1991)第一届研讨会围绕中国科普工作如何适应(当时)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如何加强科普理论建设以及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随后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研讨会。此后,研讨会几乎每年举办一届,截至2013年举办第二十届会议。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的发展及特点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从一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当代科普研究的发展轨迹:在不断开放、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中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研究模式和理论体系。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来自国内外的科普工作者、研究者们热烈地交流和探讨,在争鸣和碰撞中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思想,为推动科普理论发展和拓宽科普实践思路做出了贡献。

纵观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会议的规模、人员、主题、形式等都随着中国科普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具体有以下发展趋势:

参会人员从以专门从事科普研究或科普服务工作的人员为主,到国内外科普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与各省广大科普理论研究人员、科普工作者、科普管理者和对科普感兴趣的人员的广泛参与。

会议主题从以单一议题为主,到一个主题结合多个分议题。

會议形式从小规模的研讨为主,到大会报告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

会议论文从内部交流的非正式出版物,到挑选优秀投稿论文并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除此之外,会议紧密结合中国科普发展各个阶段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对科普学、科学传播与科普的界定和分歧、公众理解科学等理论性问题和设立《科普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应用性问题都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讨。

近年来,随着科普理论研讨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科普研究对国外理论的不断吸收与融合、以及中国科普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科普理论研究需求的不断加深,近年研讨会呈现出以下特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扎根于中国实情。随着中国科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外前沿研究的不断接轨和融合,研讨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科普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参与。2010年会议命名为“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2011年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2012年为“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的近四届研讨会共有来自英国、爱尔兰、法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国际专家学者共28人次参加,并在会上就各自的研究主题做了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同时,大量科普一线的实践工作者将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与参会代表分享和探讨。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届研讨会近一半参会代表来自基层,这些参会代表交流研讨了基层科普、农村科普、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创作等方面的新局面和新情况。为探寻符合中国特色的科普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基础。

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的需求,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的专题研讨。《科学素质纲要》于2006年由国务院印发颁布,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在《科学素质纲要》指导下,“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个百分点。(高宏斌,2011)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许多省市将《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和目标纳入党委、政府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为了推动各部门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第十九届、二十届研讨会专门设立了地方科协主席论坛,通过地方科协主席和科普部负责人研讨的方式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会议成果多元化。会议成果常规的有会议论文集、会议总结、会议新闻报导外,组委会还将会议成果总结为有关部门了解科普研究发展的最新情况参考。近年来会议组委会在出版会议论文集的同时,深入挖掘和整理会议期间交流探讨的对当前科普现状的分析、对未来科普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对中国发展科普事业的建议,并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文件向有关部门报送。这些文件对有关部门了解中国科普总体情况、制定科普发展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典型示例: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2013年,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包括全国各地科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新闻媒体等多个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会议包含大会学术报告和分论坛学术交流两大部分。

在大会学术报告部分,来自本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当下中国科普领域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报告主题包含:?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泛在学习与科普创新;?夯实科普惠农基石——关于构建科普服务体系之思考;?《狄德罗大百科全书》联想——探究科普创作理论;?科技传播新图景:立体平台与多元形态;?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监测为区域发展服务;?关于基层科普的几点思考;?科普人才培训的系统思考;?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全国学会科普;?分论坛学术交流部分设置了7个分论坛,分别是;?为研讨“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设置的地方科协主席分论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技馆体系相关研究分论坛;?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分论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相关问题研究分论坛;?基层科普相关问题研究分论坛;?科普人才与科普产业研究分论坛;?媒体科普相关研究分论坛

为更好地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中国科普研究所借助第二十届研讨会的平台组织召开地方科协主席分论坛,邀请各地方科协主席、科普部长和科普工作者共60余人参加该分论坛并介绍当地的具体作法和策略,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讨中取得的共识包括: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逐渐步入定量化、目标化阶段;各地借助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时机,激活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同时,根据科普工作形势的变化和各地的实践工作情况,会议上提出基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形势对科普理论进再思考的建议。

在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技馆体系相关研究分论坛上,与会人员对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和梳理,并结合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当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出了加强科技类博物馆的统筹布局和质量建设,加强对基层科普场所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规范引导网络科普的健康发展等对策和建议。

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分论坛主要由几位颇有建树的科普作家结合自己的科普创作经验,与参会人员畅谈科普创作的收获和感悟。此分论坛的研讨核心可以用三个主题词概括:一个是“科学精神”,这是优秀科普作品的灵魂;二是“科普作品”,对科普作品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整理清楚是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三是“读者意识”,科普作品要以对目标受众的传播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相关问题研究分论研讨了国内外科研与科普结合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联和科学家做科普是“分内事”理念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科学传播在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中的源流和发展对中国科技發展与科普相结合的借鉴意义,并对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出对策建议。

在基层科普相关问题研究分论坛上,会议代表们对部分省市的基层科普发展现状和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层科普应走出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科普要为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服务,社区居民科普应加强科学理念的传播等观点。

科普人才与科普产业研究分论坛的研讨从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科普人才培养和科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对高校科普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出建议;对信息时代科普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为深入研究大众传媒、新媒体以及媒介融合等在科普中的作用,第二十届研讨会首次将“媒体科普相关研究”作为专门的分论坛。在此分论坛上对理论研究方面的探讨包括科学传播领域定量客观方法的适用性和针对网络科普进行的实验性分析;分析“虚拟社会视角下的科学传播”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科普动漫和科普影视相关作品在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分析探讨等。对实践探索方面的探究包括对科普微电影、云科普、科普PPS的创作和传播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

第二十届研讨会召开之际,会议论文集也已经出版发行。论文集汇集了进入大会交流的全部论文,文章主题与会议各分论坛议题契合,反应了当前科普学术思想的高度活跃,也为科普实践工作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有益的思路。此外,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会议研讨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汇总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观点、思想,结合国内外科普现状和前沿动态,形成了多篇研究专报和研究动态。这些成果的发布,为广大科普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以及关注科普事业发展的人员和有关部门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当前科普研究的发展情况和最新动态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相关组织和个人在新形势下解决科普新问题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尹传红.回眸中国科普研究三十年[N].大众科技报,2010-05-18.

[2]申振钰.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J].科普研究,1991,(6):01-02.

[3]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科学基金,2011,25(1):063-0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EB/OL].(2006-03-20) [2014-05-1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20/content_4323460.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EB/OL].(2011-07-04) [2014-05-11]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59/n13173642.files/n13034869.pdf

[6]中国科普研究所.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7]中国科普研究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

[8]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9]中国科普研究所.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高宏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初中数学教改课观摩研讨会感想 篇4

一、有关观摩课的教学感触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在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所感觉到的,这几位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比如李爱霞老师在讲《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节课时,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出示一系列问题,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实行“兵教兵”的教学方式,课堂热情高涨,使我们感触到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2、深挖教材,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做为一名教育者,上好课的第一步必须是研究教材、备好课。本次活动中的几位教师,从讲课内容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于所授内容的潜心钻研,从教学目标到具体的落实方法,从重难点的把握到突破,牢牢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培养了各种思维能力。

3、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这次数学课改观摩活动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而是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是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最为深刻,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内部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

二、有关新课改精神的领会

1、对于课堂,我认为是:学生有一堆话想要对老师说,而不是老师有一堆话想要对学生说。

2、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将生活中的一般问题典型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课堂要真正做到:以生活体验为根基——体现生活的课堂;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知识——体现生成的课堂;师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体现生态的课堂;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体现对话的课堂;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体现生命的课堂。

3、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说要淡化质量,相反的是要更注重质量,更注重技能,课堂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4、教师要组织好一节课,需要经过精心的备课,吃透教材,专研教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兴趣。

5、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备课、写教案也需要创新改革,需将原始的“本本教案”、“说教课堂”改为“导学案”、“探究课堂”。

新生研讨课感想 篇5

新生研讨课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原以为,这堂课会带给我许多工业工程方面的认识。确实,我对工业工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但让我体悟更多的却不是专业方面的。这几堂课,让我在自我与外我(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的构想。

奥运五环展示了世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精神。但,我觉得它还呈现出了一种世界的状态:彼此相关,彼此相连。只是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些联系的多,有的联系的少。作为一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个体(的人)称为自我,而除了自我以外的任何事物称为外我,也称为外部环境,包括我们遥不可及和看似没什么联系的那些星系。而自我和外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为万物相生相克。没有远离外我的自我,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自身与外部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没有远离自我的外我,因为这样外我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外我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我们,自我被动和主动的接受着外我的影响。身处外我中的自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外我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外我便对自我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自我在面对外我的影响时,有着被动和主动接受外我影响的态度。

当自我被动的接受外我的影响时,不被自我感知;自我对外我的影响不处于意识状态或意识状态模糊。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动的接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不被我们感知,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那些从小父母离异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身边的这些环境无形的改变着他的世界观,而“父母离异”这样的环境往往是有害的。当然,从小身处一种人文浓厚的家庭环境,往往能渲染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当自我主动的接受外我的影响时,外部环境被自我感知;自我对外我的影响处于意识状态。当你被《易经》的中道思想所感染,并且你试着去理解,探索其中的道理时,你的行为将或多或少的以中为准则,充满一种中道哲学。如果你被“法轮功”的思想所感染,并试着去理解和探索其中的思想,这时,你的行为或多或少有法轮功的影子。所以,外我对自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管自我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接受。人的一生中,一直受到外我的影响,一直以来外我影响的结果就是现实中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外我是多元化的,所以身处不同的外部环境,将受到不同的影响。就像德国的严谨和诚信,美国的开放与创新,中国的中道和兼容。处于不同国家的人民,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成为有不同文化和思想的自我。一个国外待过几年的人,他的思想、他的观点将受到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共同约束。不同文化的碰撞必将会产生新的观点和看法,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当然不是每个个体

第1页

都能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但每个个体身边的外部环境也是复杂的,多元的。就像从小身处良好环境的个体,他的认识和行为就更加接近道义,更符合社会。而从小身边外部环境是不良的,那么他的一些认识和行为就会背离道义和社会。

自我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外我,对外我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自我和外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我和外我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自我的一切生命活动在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外我,这也是自我的生存意义。

人类从渔猎文明到工业文明,经历了几次质的飞跃。人类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身处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剧烈增加,森林的大量减少,臭氧层的空洞,许多动植物的濒临灭绝„ 这地球仿佛不是整个生物群的地球,而是人类统治的地球。人类自从与动物有了区别后,人类智力的发展,赋予了人类强大的力量,使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自然有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抵御能力。大自然对人类影响的抵御或反抗,也反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生存的危机,认识到盲目的掠夺与发展将导致毁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类有了妥协,减少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力。

课上,教授们专业而特别的讲授影响着在场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看法„ 但个体对外我的影响是取决于自我和外我的。对于自我来说,是否用一种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讲述,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外我来说,个体以前所受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体的思想组成、认知能力不同,学生对老师传达的信息的理解、生理反应就不同,这些即是作为自我的教授对作为外我的学生影响程度不同的原因。

自我需要主动选择和协调外我的影响,更需要以符合中道的方式来影响外我 世界是复杂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这里面有好也有坏。作为自我的个体,需要主动去接受好的影响,拒绝坏的影响。对,我们有选择性,但有时我们的选择力往往是卑微的,弱小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协调来自外我的影响,包括好的与不好的。就如一位禅师所说的那样: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明道诸法实现;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明道诸法实现。其实也可以说“好是一边,不好是一边,好不好是中,明道诸法实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因为每个人的不完美性,所以你可能看到与你交往人的缺点。这时,你应该努力去协调与你交往人的缺点与优点,承认人的不完美性,取得中道,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意义何在?在于提升自己,影响他人;宣扬你的看法,宣扬你的思想。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它以权利或财富来呈现罢了。但是,真正能有利于自我和外我的还是以中道的思维来行事,即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没有远离社会的自然,也没有远离自然的社会。就像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双赢,人与人之间的共赢一样。所以我们当以这种中道的思想,共赢的方式来行事于世界,达到自我和外我的共同提升,使自我能持续的发展,并能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这才是自我存在于外我的意义!

综上所述,自我和外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建立的平衡维持着世界的发展。每个自我应该妥善选择和协调自己在外我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最合宜的位置;在接受外我的影响中,不断提高自己,吸纳,兼容和协调外我中的价值,并以中道和系统的方式来影响外我,达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

听“会学式”研讨课感想 篇6

时代发展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更新的教育理念。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我校承担了“会学式”研究课题,在一年对课题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研究组在成员们都有很多的想法和经验,在每月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交流。特别是四号在安阳小学原了有关“会学式”的三节研讨课。大家得有和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谈了和自的想法: 这三节课的设计都可以看出是将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教师由原来的“主演”转变成“导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交给学生一些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培养,而不止停留在学了知识会做题这上点上。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教师在巧妙地引导。整修课堂反映出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喜教、愿教的一种氛围,当然这三节课了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说第一节课,“统计”、教者能够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统计这一抽象概念,有一个具体的理解,特别是在最后一道练习题中,让学生亲自去调查现场听课教师的月工资情况,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摸得到,看得见,用得着,体验了学有所用的成功快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者能再有激情一些这节课将更加完美。第二节课“一年级应用题”教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新课与练习惯穿在故事情节中,鼓励学生帮助小熊解决问题,在情境中学会知识,同时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微机软件设计合理,吸引学生,教师语言干脆,但整节课听下来让人放手还不够大胆,能让学生说的教师有的地方说得过多。第三节课“一位、两位小数认识”复习课,都说复习课难上,更是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公开课来讲,但曹教师的这节课却令我们大开眼界。人整节课的设计上来看可以用“巧妙”两个字来概括。学生总结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人不同角度说明怎样掌握这些内容的。有从注意易错地方角度来说,有从要领方法角度来说,有举实例分析来说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当加一些练习,既巩固知识,又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教者还不局限于此,让学生自己出题,并提出出的题要全面要有针对性,并且把每个组出的题展示给全班学生,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沉稳、和蔼,整节课上起来既轻松又扎实。充分体现了由导学到主学这一教学思想。可见教者在平时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学生平时训练很好。美中不足就是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有点沉,最后能让学生做一下他们自己出的题就更好了。

总之,听了这三节课,大家都觉得“会学式”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方向感。功夫更多要下到常规课的教学中,希望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课题组的成员之间能多交流多学习。

听“会学式”研讨课感想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7

2013年9月16~18日, 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当代教育科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教育理论刊物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坦、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傅维利出席会议并致词。来自各地教育理论刊物的代表围绕“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刊物走向”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 如明确教育理论刊物崭新使命、加强教育理论刊物协同创新、共建教育理论刊物数字平台等。大家认识到, 不断深化教育理论刊物走向研究, 逐渐化解教育理论刊物面临的重重困局, 既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原有优势, 又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网络阅读, 是教育理论刊物应然与实然的追求。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8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表示儿童文学理论也与创作的繁荣互为因果,展示了可贵的实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直面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提出新的研究成果。面对不断涌现的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和层出不穷的儿童文学新现象,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相对滞后,一些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基本问题亟待梳理和探讨。研讨会上,老中青理论评论家代表束沛德、金波、樊发稼、秦文君、曹文轩、张之路、王泉根、梅子涵、彭懿、周基亭等分别发言,紧密联系儿童文学现状,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当前儿童文学理论的重点问题,为当前儿童文学理论构建提供了有深度的、建设性的学术观点。

作为本次会议的具体承办单位,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总编辑白冰说:“儿童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出版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儿童文学发展的和谐生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少儿图书出版业更是责无旁贷,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的工作,对于繁荣儿童文学的创作、少儿图书的出版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着这个目的,接力出版社和桂林市委宣传部,在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的指导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的关怀和支持下,具体承办了这次会议。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少年儿童图书出版工作、以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发展。”

曹文轩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对本次会议的丰富内容和意义作出诗性总结,他说:“这种会议的意义在于它将各种观点露出地表,在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线继续推进,不恰当的结论会在日后的推进过程中自然中断。又也许,不同的路线都可能不停地推进。”在大会闭幕式上,高洪波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台阶,是由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串连起来的。所有这些会议,都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会有助于提升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的理论素养,他希望借助这次研讨会,能够在整个社会形成联动效应,使儿童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出版形成合力。

小学老师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畅谈儿童阅读

本刊讯 (记者韩阳)4月26日举办一场名为“像春草与春风的轻轻碰触”的论坛,这是一次主题关于“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的对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梅子涵、王泉根、沈石溪、伍美珍、郁雨君、汤素兰、商晓娜等名家对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儿童阅读现象进行探讨,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场关于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的研讨会上,众多一线小学老师分成四组根据他们对学校以及班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四组关于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的话题,四组话题分别是:我的阅读谁做主?——来自一线的关于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我们的阅读故事——引导阅读进行时;色彩的触摸与文字的声音——图画书的阅读与情感教学;蜜蜂飞向何方一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面面观,四组讨论都非常激烈,一线语文老师和儿童文学作家的直接面对面纷纷对其所关心的话题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其中对于济南几个小学的低中高年纪不同的阅读现状,引起很多在场儿童文学作家的争相提问,最热烈的讨论还是关于图画书的阅读与情感教学,梅子涵作为图书画推广专家表示,山东的图画书阅读现状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良好的,这与明天出版社多年的在图画书领域的耕耘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众多一线语文老师十分渴望得到儿童文学理论的滋养,众多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专家都表示以后会经常不定期与一线语文老师座谈授课,提高一线语文老师的整体儿童文学素养。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9

金洞中学 :瑚秀银

昨天,二中片区英语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段家河中学胜利开展,陈丽老师和曹巧红老师为我们上了两节公开课,他们都上的是八年级上册Unit6第一课时,是两节听说课,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让老师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显著。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要做到有效课堂就要从优化教学设计和优化课堂结构入手,教学活动要回归自然。一.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导入内容要贴近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陈丽老师通过歌曲导入新课,尽管歌曲内容和教学目标没多大联系,但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把歌曲内容换成和和比较级有关的内容,那效果就会更加明显。曹老师通过图片导入,以旧引新,由简到难,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图片教学新单词,通过比较多组人物的外貌与性格来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和新的目标语言。利用图片组织教学,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学生有话可说。三.课堂设计新颖,任务型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感受成功。曹老师在训练目标语言和形容词比较级时,精心设计了一个PK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勇于表现。这种活动能够使目标任务化,任务活动化。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合作与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四.注重课堂中激励性的评价。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老师应采取积极、富有激励性的方式评价学生。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曹老师的课上,他通过PK活动,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等多种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五.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通过不同文化背景去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将价值观与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在教学中,曹老师通过几个谚语巧妙地进行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再次学习了目标语言,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习军事理论教程的感想 篇10

在这度过的不知不觉一个学期中,通过对军事理论的学习,强化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们对国防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深刻地感受到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与职责。

军事理论教程重点介绍了军事思想、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在此,对于这个学期的军事理论学习,发表一些我的感想。

一. 对学习军事思想的感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

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如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

二.

三.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11

2015年8月24—25日,由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主办、湖北经济学院承办、北京鼎信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福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海峡两岸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资产评估教育发展论坛在湖北经济学院举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秘书长卞荣华,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胡晓明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商学院院长詹乾隆,台湾东吴大学会计系主任谢永明,湖北省资产评估协会副秘书长曹辉树,东北财经大学姜楠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海粟教授,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刘登清及来自境内外50多所高校、行业协会和评估事务所的7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胡伟主持,湖北经济学院副校长鲁晓成致辞并简要介绍了该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会计学院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卞荣华副秘书长阐述了评估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指出各相关单位要从创新行业人才准入机制、强化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完善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及加大行业人才培养力度四个方面去适应评估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统筹推进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各项工作。詹乾隆教授、谢永明主任、汪海粟教授、姜楠教授、刘登清总裁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大会分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实务、资产评估教学三个单元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姜楠教授宣布了优秀论文获得者名单并颁奖。胡晓明秘书长从参会单位、参会人员数量、论文投稿、交流研讨等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主要讨论了理事会“十二五”工作报告和“十三五”工作规划。

理论学习研讨会感想 篇12

2013年8月27日, 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湖北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湖北省地方戏曲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楼十楼如期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原湖北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铁, 原湖北省文联主席沈虹光,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朱莎莉、罗丹青、易熙君,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聂为斌, 湖北省剧协主席团成员, 有关专业戏剧院 (团) 的院 (团) 长, 湖北省文联创研部、省理论家协会、戏剧之家杂志社负责人以及湖北省知名文艺家、学者计60余人。

近年来, 我省地方戏剧呈现出硕果累累、人才济济的可喜局面, 为繁荣发展我省文艺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我省广大城乡文化市场, 地方戏曲十分活跃, 不仅剧种多, 剧目多, 名角多, 而且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此, 这次研讨会的目的, 即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北省第九次文代会精神, 充分发挥我省地方戏曲这一区域文化优势, 为构建湖北文化强省凝聚力量。在会上, 我省文艺家们针对我省地方戏曲发展的得与失、我省地方戏曲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地方戏曲与我省文化产业建设、地方戏曲新的发展与突破、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开掘与保护、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戏曲院团管理、当前戏剧市场分析研究等10多个课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其中26位专家、学者分别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共收集整理合理化建议120余条, 此举为我省地方戏曲今后的发展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找准了方向, 提出了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为了“放大”这次研究会的理论成果, 会议结束后, 会议主 (承) 办单位拟将上述理论探讨文章结集出版发行,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季国平也将为这本专著撰稿。

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感想 篇13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自上个月公开课总结后,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是父母的宝贝,家人的掌上明珠。身为老师的我宝贝信任我、崇拜我、我爱他们喜欢他们,同时更要教育好他们。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我热爱教育,选择了教育作为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我也相信,在教育教学我会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争取做一位出色的幼儿教师。

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感想精选模板【二】

学习了吴松年的有效教学理论,感受颇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有效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1、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可取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教、教细,就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盐中的特级教师朱俊校长曾经在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我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演技式教学不可取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常常搞一些花架子。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问答式代替讲授式。这种演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观众,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目前在高中教学领域里面的优质课评选,很大程度上存在炫演技的问题,尤其音乐鉴赏的教学,比演技的成分很大,为了一些无味的追求,设计大量无效的内容。曾经听过一些音乐鉴赏的优质课,但凡是有些有效内容的,都不能入选,而内容甚少,形式花样的却总能一路领先。

3、题海战术需要谨慎

从音乐鉴赏的后期教学来看,总是需要大量的试题来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的题重复的做,反复的变化,并不能有效的加强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题海战术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也并不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打破传统观念,实现有效教学,我的体会是:

1、有效教学的意识及待提高

通过学习吴松年的有效教学理论,我对我的音乐鉴赏教学有了新认识。我觉得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要钻研高效课堂理论及高效教学的实践,积极研究高效教学,借鉴经验,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充分实现自己课堂上所有时间的有效性。

2、千锤百炼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教什么。我们应当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二是明确怎么教。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三是如何实现高效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集体教研,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多交流多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集体教研提问题,个体备课找差距,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交流,经常反思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问题的存在,不断改进,实现高效的最终目标。

我一直从事高中音乐教学工作,艺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感想精选模板【三】

我们常常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这就不得不提到“教学有效性”这5个字。

余文森教授曾提到“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在新课改下,怎么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把握导入的有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新课标教育的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每位老师备课时总会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课“环节,虽然它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它的内容是为整个教学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心理咨询准备。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导入模式,始终都不得摈弃这样两点原则:

1、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同时紧扣知识点;

2、导入应力求精简,点到为止,把课堂气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多的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三、落实提问的有效性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经验表明:指向明确,又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那么教师要做到以上三点,就得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品质那么一堂有效的课就可以达到优质的程度。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总而言之,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感到惊奇与向往,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努力掌握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体验时,教学已经叩响了成功的大门了。有效教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目的,是我们教师奋斗的一个目标。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巧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和组合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感想精选模板【四】

今天,听了居文进老师主讲的“强化六认真规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专题讲座,使我对教学“六认真”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居老师说“教学六认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的确,“六认真”既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也是反映一个教师工作热忱和态度的风向标。我们只有做好六认真工作,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要做到并做好这几个“认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非得投入十二分的热心、爱心、专心、耐心、决心才行。下面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有效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要有讲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可以分层次,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也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要控制作业的总量,提升作业的质量,拓展作业的形式,统一作业的批改,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批改作业首先要做到及时、认真、细致。及时认真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同时更能及早地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批改作业后除了给学生打等第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不同的激励性的评语,以此给学生指出不足,或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同时教师工整地批改也能给学生起学习示范作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对口头、思考、调查、观察等作业的设计,以及对这些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并及时地反馈。设计综合性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应该说,看似普通的“教学六认真”其实不普通,这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脚踏实地,努力将“六认真”工作做得更好。

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感想精选模板【五】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上一篇:学习借鉴改造创新下一篇: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