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从军行杨炯,从军行的意思,从军行赏析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 (650—693?) , 华阴 (今陕西华县) 人。早慧, 十一岁举神童。高宗显庆五年 (660) 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 补校书郎。武后垂拱元年 (685) , 坐从祖弟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之累, 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 (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 世称杨盈川。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人称“初唐四杰”。其诗崇尚词藻, 内容却较贫乏。只有少数描写军旅生活的篇章较有特色。这首《从军行》是其代表作。
如果说颔联意在言出师之顺利的话, 那么颈联则侧重写战争之艰险。下雪, 本来可使天地变成银白的世界, 一般说是不会“暗”的。这里说“雪暗”, 不仅是写自然界因云浓天低, 景色暗淡, 而且主要是为了烘托战争环境的险恶。“凋旗画”, 是说由于天色暗淡, 使旗上的绘画也失去了光彩, 好像凋敝了一样。“风多杂鼓声”, 是说风大, 使震耳的鼓声也为之淹没。这里的“杂”字与出句中的“凋”字互训, 也用作动词。这样解释, 主要在于说明诗人的本意是为了表现战争生活之艰苦, 而不是像有的论者所说的是“反映战争之激烈”。其理由有三:一是唐军已包围了“龙城”, 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不战自溃, 无需再写战斗如何激烈;二是本篇意在抒写诗人报国之情志, 而不是为了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三是为了突出雪寒风厉, 条件艰苦, 以便为下句“宁为百夫长”增添感人力量, 即边塞无论是大雪弥漫, 还是狂风怒吼, 诗人的报国之志都是不可动摇的。
尾联, 是一篇之警策, 语气豪宕, 壮志凌云。“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领。《书·牧誓》:“千夫长, 百夫长。”这里是泛指下级军官。这位投笔从戎的士子不以晋爵封侯为念, 一心想的是捍卫边疆, 其精神是很可贵的。
杨炯这首诗在初唐诗坛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首先, 它以明快的语言、铿锵的音调, 以及兼有乐府诗的自由和格律诗的严谨的形式, 摆脱六朝以来绮靡诗风的束缚, 为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诗中表现的邀功马上的主题思想, 不仅对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后来诗歌中所谓“盛唐气象”的形成, 也不无贡献。
其次, 闻一多先生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 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1) 从这个意义上说, 此诗在题材的扩展上也是有贡献的。
盛唐时期的李白也写过一首五言的《从军行》 (还有一首是七言的) 。其诗是:
从军玉门道, 逐虏金微山 (2) 。
笛奏《梅花曲》 (3) , 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 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 (4) , 长驱静铁关 (5) 。
这首诗也是拟题之作, 诗人通过歌颂汉军长驱边关, 誓斩单于的勇武精神, 表达了自己向往立功边陲的壮志雄心。
值得注意的是, 此诗与杨炯的《从军行》相比, 不仅表现的主题相同, 而且艺术构思和写作层次也有惊人的相似。即首联都是写边塞有敌情, 为报国而从军;颔联都是写征途之盛况;颈联都是写战争的环境与气氛;尾联都是抒写守边将士, 同时也是诗人的壮志。
但是这两首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 杨炯的《从军行》所表现的主题, 除了尚武精神外, 还似乎露出一丝丝悲壮的味道, 如“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就是给人这种感觉的句子。这可能是因为初唐时期, 国力和军威都还不够强大, 在战争中常常会遇到艰难和险阻的缘故。而李白的《从军行》, 调子则更为高昂, 气势则更为雄壮。
其二, 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 而李白的《从军行》却是一首乐府诗。不过, 李白的这首诗也有特殊之处, 即它是一首介于近体诗与古体诗之间所谓“初唐体”诗。此诗也是八句, 虽拗句较多, 但对仗却较为工严。它之所以会写成这个样子, 除了受乐府诗的自由形式影响之外, 主要是诗人的气质和风格所决定的。
其三, 从艺术上看, 杨诗采取跳跃式的手法, 无论是写时间, 还是写地域, 都有较大的跨度。如第一句中的“烽火”本是先从边境发出的警报, 距离“西京”是很遥远的, 沿途传警也是需要时间的, 但仅用一“照”字, 就把两地连接起来了。又如第三句刚说“牙璋辞凤阙”, 第四句就写到长驱“绕龙城”。这种跳跃式的手法, 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而且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闻一多先生论唐诗时, 曾用绘画的技法作比, 他说:“法国有一名画家曾发明用点作画, 利用人远看眼光把点连成线条, 并由此产生颤动的感觉, 使画景显得格外生动。” (6)
杨炯这首诗也恰恰具备这一特点。诗中的“烽火”、“西京”、“牙璋”、“凤阙”、“铁骑”、“龙城”等, 都是这样能“引起颤动的感觉”的“点”。而李白的《从军行》, 虽然所涉及的地域也有一定跨度, 但给人的总的感觉却是首尾相接, 一气呵成。
注释
1《唐诗杂论》28页, 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2《后汉书》:“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 围北单于于金微山, 破之。”
3《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32页, 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4 (3) 《梅花落》, 笛曲名。
5 (4) 单于, 匈奴天子之号。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①,黄昏饮马傍交河②。
行人刁斗风沙暗③,公主琵琶④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⑤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 ⑥入汉家。
①烽火:古代的一种警报。
②饮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代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以西。
③行人:出征的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为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击它代替更柝。
④公主琵琶:汉武帝时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⑤“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⑥蒲桃:今作“葡萄”。
李颀,生卒年不详,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少时家本富有,后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之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他任职多年均没有升迁,晚年仍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的首头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的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以西,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中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为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敲击它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了“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的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相映,引起了共鸣。
接着,五六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边塞土生土长的,尚且哀鸣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还朝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锋一转,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李广利率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李广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讽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接一句“应将性命逐轻车”,罢兵不能,只能跟着本部的将领去与敌军拼命。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二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频繁性。全诗一步紧跟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路通西域。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昏庸无道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跟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量。该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作者:崔融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穹庐 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天子旌旗过细柳,
匈奴运数尽枯杨。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依稀蜀杖迷新竹,
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 萧县道中,萧县道中吴融,萧县道中的意思,萧县道中赏析
★ 道说诗词
★ 梅花诗词座右铭
★ 关于梅花的诗词
★ 梅花诗词座右铭句子
★ 梅花唯美诗词句子
★ 梅花唯美诗词座右铭
★ 梅花诗词座右铭语录
★ 梅花个性诗词座右铭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一、导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四、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五、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二)颔联
1.“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六、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七、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X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其三)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①关城:一般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就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表:译为上表,上书。
④掩尘骨 :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⑤龙荒:译为荒原。
【译文】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经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以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赏析】
这首诗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
⑴从军行:是指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是指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是指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是指一作“独坐”。
⑷无那:是指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是指新的歌曲。
⑹关山:是指边塞。旧别:是指一作“离别”。
⑺撩乱:是指心里烦乱。边愁:是指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是指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是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是指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是指上表,上书。
⑾龙荒:是指荒原。
⑿青海:是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是指层层浓云。雪山:是指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是指即玉门关。玉门关:是指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是指一作“斩”。楼兰:是指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是指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是指唐军的先头队伍。洮河:是指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是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是指“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是指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是指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是指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是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从军行,从军行杨炯,从军行的意思,从军行赏析】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