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要求

2025-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次备课要求(精选11篇)

二次备课要求 篇1

一、指导思想

强化二次备课,立足教师、班级、学生实情,实施差异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执行能力,使电子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二次备课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教学实际,为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益而对教案所进行的再加工、再深思和再创造;也是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有效体现。二、二次备课的要求及方法

1、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己教学的素养及风格,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调整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过程,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标、增、删、改、调,形成可操作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案。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要根据他人完成的电子备课,针对不适合本班学情的环节要加以改动,对整个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作必要、合理的修改,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备课内容。

3、二次备课的数量要占本课时教案总量的三分之一。

4、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删、改、调”,具体做法如下。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补充具体说明。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写出自己的见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

计的先后顺序。

5、个人二次或三次备课要突出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论教和以学定教,在教法优选、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6、教师在教材上也必须要有批注、勾划,体现深入研究教材的思想。

三、二次备课的内容(突出三备)

1、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本班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二备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这一环节,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否设计了巩固练习。

3、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的练习、新知与课外延伸。

四、教学后记

二次备课要求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随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大家一致认为,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根本。如何精致备课是教学环节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教师必须抓好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谋划教学, 以期全面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教师该如何做好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呢?

一、做好集体备课前的准备

集体备课,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教材大家共同备课, 汲取教师个体的闪光点, 教师们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集体互相影响推动中生成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了更好地探索内涵、挖掘教材, 寻觅方法达成最佳教学方案, 在集体备课之前, 每个参加的个体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的各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中, 发表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到达集体智慧的巅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语文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不同, 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 尤其是教学名著节选的课文时, 更应该通读名著, 提高自身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 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因此, 备课组长 (或主备人) 要首先吃透教材, 对参加备课的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 大致准备好一个备课设想或假案。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重难点的拟定, 教学方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程序的流转, 教辅参考资料的理解, 相关信息的博引, 作业的设置, 都需要一定的规划与设想。只有在充分的准备下预设一个具体可行的预案, 大家即可围绕它作分析、讨论, 可顾左右而言他, 也可谈出自己的其他创新想法, 才能保证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势, 而有其实质的效果。准备的充分, 准备的具体, 是集体备课成功优质的关键, 集体备课的讨论探索, 对课文的深度把握, 对课堂的流程掌控, 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些既取决于集体备课的现场, 更取决于备课前的必要准备。只有准备完善充分, 才能在集体参与的备课中筛选优化, 整合出一篇优秀的教案。

二、集体备课要注重研讨和可操作性

集体备课, 必须放在重点、难点的课文或问题上, 属“集体会诊”、“集体会诊”, 必须有难点、重点的探讨, 有“会诊”的充分必要, 并非篇篇都需要集体备课。如高中语文必修3《听听那冷雨》一课就必须纳入集体备课中, 对文中多次意象的表达, 对文中的象征、暗示, 对文中的意念表述, 对文中的情感表达, 都有必要作集体的讨论“汇诊”, 通过集体的智慧辨别讨论, 最后确定本文的内涵意义, 然后再讨论设计教学的方案。

具体备课, 让重、难点得到“讨论—认知—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并在备课中解决重、难点。单一备课, 每人都有自己思想、知识、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 难以做到全面, 优化方案, 实现教案—课文—课堂三者统一。集体光芒的汇聚, 才能使教学方案更加完美与可行。在集体备课中, 教师一定要踊跃发言, 探讨教学中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优化的问题。要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 对所备内容分析肢解—归结整合—筛选提取。核定“最近新区”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重点放在实际教学中最有实际价值的教学观点上, 让教学重点真正凌驾于教材的灵魂上, 从而起到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集体备课也不能为了“集体”而走“形式”, 最好是每周一次, 还要建立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必须在教师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 频繁的集体备课会让教师疲惫生厌, 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光芒, 共同探讨课堂的最优方案 (优质备课) , 将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做到优化组合, 达到获得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一篇优质的集体教案, 它是集思广益、凝聚精华的结果, 是集体智慧的外在体现。只有有了优质的教案, 才能产生出优质的课堂, 有好的脚本作保障, 才能演出更好的戏。

三、教师个体要做好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深化备课的过程, 要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它是集体与个性的统一, 是集体教案与具体实施教学的联姻再生, 是统一和谐的备课之歌, 是完美的有机结合。个体的二次备课, 应是适应一线课堂的需要, 对集体讨论形成教案的再次认识与检验。个体的二次备课是在课堂教学的阵地前沿所做的一次战前适应性调整, 它比集体备课更接近课堂实践。在集体备课形成后, 每个上课者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 而是在上课前, 再次整合个人储备信息, 把其再次落实到课堂方案上, 对集体教案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不是集体与个体的备课矛盾, 而是集体与个性, 相互达成合议庭, 相互参照对阅, 优良互生, 最后有机地完美结合。让“教案”从讨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从质疑中去, 到修正中来, 再接受新的修正, 最终落实备课方案。

四、要做好教学反思, 为下次备课提出建议

集体备课与个人的二次备课是辩证的关系, 是“分—总—分”的结合, 是个体与集体再与个体的统一。第一个“分”是分散的各自的充分准备, “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个“分”则是在“总”集体备课上, 得出必要意义价值的个人感悟, 这一个感悟是建立在第一个“分”论点感悟基础上的深层词的感悟, 是明确教学内容上的再次升华。

集体备课是集体的智慧, 但也并非十全十美,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教学是一个不够完善的东西, 需要更改、修正, 再好的备课, 再好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在集体备课后, 教师仍然要由个体对此再加工、再处理、再备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的方案或一切的理论, 都必须在实践中, 不断更新与完善,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一切事物及论断都必须在发展中生存前进。集体备课也是如此, 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教学个体的检验和课堂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观点。

总之, 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 在新的教学思想不断争鸣蜂起的时代背景下, 集体备课是一支古老而强劲的教学之曲, 这支教学之曲, 是歌唱催人奋进、激人精神的曲子。集体添砖加瓦, 建成一座集体的大楼, 集体的大楼最终还是个人去居住, 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 装修、布置必然不同。所以当你进入一座集体公寓, 会感到格调外观貌似相同, 然当你走进各个家庭, 却是截然不同。这正印证了集体备课与个人二次备课玄机之处。只有优秀的脚本, 才能演出优秀的戏;只有土壤优质肥沃, 才能长出根深叶茂的庄稼;只有备好课, 才能上好课。因此, 集体备课在当前高效教学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正明, 陈明发.怎样组织教师集体备课[J].教学管理, 1997.

以学定教 促二次备课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策略、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已成为我们所有教育者新的追求目标。为此学校成立了“教?学案”项目工作室。作为《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教学策略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校级领导密切关注课堂,深入英语教学课堂进行随堂听课,对我们“教?学案”的推进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天天、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成为了我们的一项常规和必要的任务。在“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效益上”下功夫,这真是我们目前教学状态下教学探索的轰轰烈烈的一场大变革。在“减负增效”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对“教?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更为重视,道路则更为艰辛。为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大家开动脑筋,做到了“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精讲精练” ,时时为学生“把脉”,处处为学生“诊断”,每天的每堂英语课,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做文章,真真做到了“减负增效”。

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有没有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案”的编写是在集体商量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由同一备课组的老师集体商量决定,再由某个成员编写某一章节的“教?学案”,但所编写的“教?学案”有一部分还是代表编者的个人思想和观点,没有就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案,还存在“具体情况没有具体分析”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水平、学习品质等多种因素加以考虑。故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前要做仔细深入的第二次备课,尤其是在重点、难点和部分基础知识的拓展上要进行重新审视,当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部分”完成后,老师收上来批阅,我们教师更要做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作好整理和第二次备课,来重组原先教学布局。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去调整和探索,可以是情境材料的增添,可以是教学程序的描述,也可以是“教?学案”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为了提高常态课的效益,平时笔者对这块教学内容的做法颇为重视。例如,当我讲到I’m far too to busy to go shopping一句时,我知道该句非常重要,但在本课“教?学案”中并没有以较多的例子来反复操练far + too… to do sth。另外,像At 6,00 p.m. I will…. After that, I will…. From 7,00 p.m. to 8,00 p.m. I’ll write…. Between…and…,I’ll…. Finally, I will…这样以时间为顺序动作操练的句子的排列并没有在教学案中体现出来,但此句型非常具有实用性。根据这一重点句型,我在书上的Hobo 和 Eddie对话的基础上创设了另一个新情境,如 I was far too busy to relax myself last night. At 6:00p.m. I had supper. After that, I went out for a walk. From 7:00p.m.to 7:30 I told an interesting story to my sun. Between 7:40 p.m. and 9:00 p.m. I wrote an article on my teaching education. Finally I watched TV for a while and then went to bed.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新句型,又让学生在创设的新情境中,学会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口语技能得到提高,又学会了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技巧,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如,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后,大多数学生在Sum up(总结)栏目中,向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ile”后面为什么直接用doing sth?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while”后面可用带“过去进行时” 或 “现在进行时”的完整句,对 while doing sth不理解。鉴于以上情况,我又对教学案做了合理的调整,又重组和新增了while doing sth 的句子。 1)You might feel a bit disturbed while you are watching the programme.=You might feel a bit disturbed while watching the programme. 2) He suddenly thought of buying a TV guide while he was walking past the bookshop.=He suddenly thought of buying a TV guide while walking past the bookshop.3) I lost my wallet while I was shopping in the supermarket.=I lost my wallet while shopping in the supermarket.4) I fell asleep while I was waiting for the bus. =I fell asleep while waiting for the bus.在此,while doing sht 是while sb be doing sth 的省略。但当两从句中两个主语不一致时,后面的主语一般不省略使用。这些句子在所编写的教学案中是没有编排进去的,但平时我们在运用英语口语中经常用到,而且是常用句型。所以,我们就不能不去关注和重视它了。再如,牛津9A Unit 4 Grammar(2) 中,学生在做As I was getting ready to watch it, the phone rang. 这里的get ready to do sth.,学生似乎产生了各种做法, As I was going to watch it/ As I was preparing to watch it/ As I was planning to watch it. 我在批阅学生的“教?学案”后,对学生的各种答案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在黑板上做了完整的板书,逐句分析有哪些表达方法是正确的,哪种表达方法是错误的。同时,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清get ready to do sth/ get ready for sth/be ready fro sth./ be ready to do sth 的区别,让学生辨别,进行合作探究。于是,学生有了清晰的理解。又如,Unit 4 Integrated Skills语篇材料中出现了大量的主从复合句改为简单句的句型,而这在学案中没有为学生做整体的归纳和总结,我就根据这种情况,在这学案中做了总结和归纳,进行了简单句改复合句、复合句又改为简单句的整理: 1) She thinks they are rather boring.= She thinks them rather boring. 2) He thinks they are very exciting. = He thinks them very exciting. 3) He doesn’t find them very interesting.= He doesn’t find they are very interesting. 4) He thinks they are really fun. =He thinks tem are really fun. 5) He finds the programmes about sports boring.=He finds the programmes about sports are boring. 同时,又把学案中未出现的play with的使用也做了口头的大量操练,给学生增加了广泛的信息,可谓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和比较。

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只有在平时对教材文本做认真钻研,吃透教材,进行广度的探究和深度挖掘,抓好二次备课这个中间环节,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准绳下上下舞蹈,让学生去感知它、理解它、运用它,才能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次根式单元备课(推荐) 篇4

二次根式 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以及实数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二次根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无理式。学习本章后,就把式的范围由有理式扩展到代数式。因此,二次根式的运算既与实数及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有关,又与前面的整式、分式的运算有紧密联系。整式、分式的计算是二次根式运算的基础,它们的运算法则、性质对二次根式也成立,学习本章也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记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识别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

2、能说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化简;

3、能说出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并会进行计算。

三、重难点、关键

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是重难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是关键。

四、学情分析

上学期我从事八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可以,但还是有少数学生成绩相当糟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练习的量太少,所以这学期的主要突破口是加大学生的练习力度。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方面,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抓的不够紧,以至有少数同学一学期基本没做几次作业,作业的数量也不够。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如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先复习算术平方根;学习同类二次根式,先复习同类项等;

2、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运算能力。因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所以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时,要让学生记住运算法则,在运算过程中,要让学生能说出每步计算的根据。

3、为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注重平时的辅导及作业的面批;课堂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组,进行强化训练。

六、课时安排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

3课时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2课时 复习与训练

2课时

七、测试

测试与讲评

二次备课该怎样备(数学科组) 篇5

数学科组2010-5-5

数学科组就二次备课怎样备,教学反思该怎样写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如下文稿。

一、二次备课该怎样备:

二次备课是集体备课的补充与完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的进一步思考和梳理。

1、根据自己的班情、学情、以及自身的素养对教材进行再次钻研,再次备课。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可以围绕如下几点进行:对集体备课的部分内容进行(1)增;(2)删;(3)改;(4)调;(5)划。删减调整一些教学环节,详写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法、补充练习、划出重难点等。

2、资料的补充说明,集体备课时大家发言的教学方法、点子等。

二、教学反思怎样写:

通常所说的反思就是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

1、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2、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3、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4、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

5、记录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6、记教案的改进。

7、突破口教学难点的方法、关键与措施。

二次备课要求 篇6

华山中学 李红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夏夜多美》。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课文共有16个自然段,是本册教材中自然段较多的课文。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平板使用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天真活泼,喜欢表现自己,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他们对这篇童话充满了好奇心。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平板使用情况,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选择适合他们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打写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课设计是平板环境下的211授课模式,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空间。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设计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3、感悟课文中表现出的夏夜美,助人为乐精神更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音乐,课中操。[教学学时] 2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夏夜的景色之美,助人为乐精神更美。

教学重难点:在体验夏夜美景的同时,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过程:

一、生字复习,回顾课文

1、把生字编进一段话中,复习生字,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夏天夜晚多美丽,一只蚂蚁掉池塘,睡莲弯腰来救他,蚂蚁感激说谢谢,担心父母会着急,再晚也要把家回。蜻蜓、萤火虫来送他,蚂蚁安全回到家,星星高兴地眨眼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夏夜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夏夜的美,并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题目给出的提示,按课文内容排列这些图片。仔细看图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在电子书包中摆图片顺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文形象生动的插图,图文结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印象会更深刻,同时引导孩子看图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这几个小伙伴之间的故事。朗读课文,同桌讨论:睡莲、蜻蜓和萤火虫是怎么帮助小蚂蚁回家的?

【设计意图:提出核心问题,以问题统领全文,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并让学生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反馈、交流,在交流中碰状出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同伴合作的学习方式。】

(1)学习睡莲帮助小蚂蚁的自然段

自由读2—7自然段,请用波浪线画出睡莲说的话;用横线画出蚂蚁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看出小伙伴什么样的心情?

自由读2—7自然段,指名朗读,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看出小伙伴什么样的心情?再用波浪线画出睡莲说的话;用横线画出蚂蚁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难点部分,在读中体会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体会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内心感受。】

(2)了解小蜻蜓和萤火虫是怎么帮助小蚂蚁的?

重点指导14自然段。在朗读中展开想像,理解“飞机”和“小灯笼”的意思。引导说话:青青的,绿绿的,弯弯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地感知课文,感受夏夜的美丽。】

5、这时星星也出来了,齐读。。

星星看见了什么?这个夜晚仅仅是景色美吗?

这个夏夜不仅景色美,他们互相帮助的行为更美。这说明他们的心灵很美。【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总结,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这个夏夜不仅仅是景色美,小伙伴之间乐于助人的心灵更美,从而升华了主题。】

6、表演课文内容。

7、课中操。

三、拓展阅读

四、打写练习:(两个题目任选一个来写)

1、假如你是星星,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在这个美丽的夏夜里,也许还有其他小伙伴会发生助人为乐的故事,展开想像,试着编一个美丽的感人的小故事。(青蛙、荷叶、莲蓬、水草、小鱼、小虾、小落叶)

刍议数学二次备课的生长点 篇7

这两个片段都是在学生新知授课以后,在进行用“可能”、“一定”、或“不可能”、说说生活中发生的事,其中有一教师出现这样一句话(这也是书上练习十的一道原题),“西瓜()长在树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只听他大声说了一句:“西瓜一定长在树上”,顿时评委们笑了,我也失声而笑,执教的教师也忍不住笑出来,并轻声问了一句:“是吗?”随即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可能教师的笑让他感觉到“一定”这不是正确答案,于是他回答道:“西瓜可能长在树上.”这时只见教师不再是笑了,而是急了,并立马说到:西瓜怎么可能长在树上呢,西瓜是不可能长在树上的.第二位赛课选手开始上课,同样也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上面的巩固练习.不过,在安排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中,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月亮()绕着地球转.这是一个关于天文知识的题目,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阅读面不广,回答的难度远远超过前面关于西瓜的问题.果然不出所料,教师连喊两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都没能回答正确.这时,只见教师点击了鼠标,顿时出现一个知识小链接,关于月球、地球、太阳自转公转的小知识,学生阅读后,很快就知道“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这里要说一定的.第一位教师如果随即能出现一幅西瓜地的图片,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西瓜不可能长在树上,以进一步能正确地在生活中运用这三个概率词语.要做到这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现有生活经验(如上述案例城区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是很清楚)进行备课,也就是我们教师备课备什么,尤其是现今比较流行集体备课,要求集备教案统一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作业,在这么多的统一下,我们的学生可不统一啊,他们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有些学校就提出在集备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自备,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备课.在集备教案上进行添加删减,那我们究竟该添加什么,删减什么?也就是我们二次备课的生长点在哪里?鉴于以上课堂片段和个人教学实践,我觉得二次备课的生长点应该落在学生的学情上.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分析两个状态

两个状态主要指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和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充分、精心地去分析.

二、准确定好三个目标

在认真分析好学生两个状态,接下来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确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新授内容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精心贯穿四个过程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新授环节的预案、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备课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育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圈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重点做好反思的有效性,从三方面去反思:生成与预设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活动中的精彩片断,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着眼关键处有效进行语文二次备课 篇8

一、着眼实践,彰显工具性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必然是必不可少的,是进行文章内容讲读的基础,因此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首次设计时,笔者将这个环节部分移到了课前。要求学生课前先自学预习课文,分类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在各自自学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由组长汇总。正式上课时,我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算是解决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问题。

虽然这样的安排完全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但在逐一解答各学习小组学生的提问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归纳,且师讲生听的传统讲授型课堂模式也很难有所突破,在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实践锻炼。本着这样一种反思,在进行升格设计时,笔者把这一环节调整为课前检测,这样一来,让学生有了抓手,不只是听老师空讲。而不同文言现象的归类出题,也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系统化认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内涵属性。

二、着眼文句,讲出语文味

首次设计时,在扫除本文文言基础知识障碍的基础之上,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文主要使用的手法——托物言志;

2.所托之物自然是“木假山”,探讨老泉假托此物所言何志;

3.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据此,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师问题(1):文中记了木假山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木之生……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主要讲形成过程漫长、艰难。“而荒江之濆……又有不幸者焉。”主要讲最幸与不幸。“予见中峰……二峰者……而岌然五阿附意。”主要讲予家三峰之形、势。)

师问题(2):通过苏洵之言,体木假山之行,晓木假山之珍,而苏洵是否旨在于此?

(明确:显然不是,意有所指!)

师问题(3):所谓“言近旨远,多有寄托”,理解探究,完成表格。

形成过程艰难、漫长(明确:人生曲折坎坷,成才之难)

最幸与不幸(明确:人生之遇与不遇)

予家三峰之形、势(明确:为人之品格风尚)

师小结:本文假借木假山,实则言说苏洵其内心之情志,这种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当堂完成一个语段的写作。

如此设计虽然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却过于重视概括、析理,即解析何为“托物言志”,而忽略了对文本字句本身的研读,即感受“文字之妙”。宋人楼昉如是评价本文:“首尾不过四百字以下,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说的即是此理,因此在升格设计时,笔者将教学目标重设为:

1.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品读文本,探讨老泉之志是如何言说的。

据此,教学过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师问题(1):苏洵记了木假山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又言其何志?

师问题(2):宋人评老泉之文“妙于文字”,但文章一二两部分内容多有重合,这不重复了吗,你怎么看?

(明确:不重复。需要比较文中具体文句。比如,第一节中“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第二节中“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这两句在句式上,词句并不完全相同,部分有所改变、更换、节略;而内容上,第一节主要所写是“木”之幸与不幸,第二节主要所写是“予家三峰”之幸。所以,非但不重复,反而产生一种回环之美感,的确精妙。)

如此之后,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更品读了“言”之妙,在文本的缝隙之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字之美,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多几分“语文”的味道。

三、着眼思想,体现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又一基本属性,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照人的情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育人,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滋养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应挖掘其鲜明的人文性。

因此,在进行二次备课升格设计时,笔者又额外增设了一个问题:

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言己之心志。那么,苏洵是幸还是不幸?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说苏洵是不幸的,他少年不学,他人生不遇,历经曲折坎坷方成大家,成才艰难。也可以说苏洵是幸运的,他风格高尚,人格独立,人生的磨难并未磨去其为人的棱角、做人的原则。)

师小结:苏洵的确为我们展现了其高标的人格魅力,此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正因为如此,文末一段苏洵才会由爱而感,由感而敬。木假山之于变幻之自然,恰如苏洵之于无常之人世,其间貌似无稽之“数”,实则却含必然之“理”。

通过这样讨论解读,笔者相信《木假山记》这篇文章之于学生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了,而是带有思想的温度。

正如好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笔者认为一堂好课也需一备再备。

单子叶植物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篇9

[知识目标](1)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并能够判断属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中的哪一类.(2)举例说出单子叶植物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麦或水稻的花和果实的特点,巩固观察的方法(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品质.(2)关注世界粮食需求趋势,确立节约,健康的生活态度.(3)提升人文素养,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批判意识,自信自强等人文理念.2,教学重点,难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概述水稻外部形态,果实,种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3,教学方法

(1)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在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选出小组长,发言人和记录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流于形式.(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课程导入时 用古诗词及粮食作物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使教学难点变难为易,促进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4)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重组教材

利用视频资源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结合生活资源,对教材合理补充拓展.问题设置有层次,有难度,有理论上的归纳又有理论到实践上的应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前收集有关提高粮食产量,新兴粮食品种的前沿资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5)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的眼神,亲切的举动以及恰当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使学生感到快乐,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尊心,自信心加强.4,学法指导

(1)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位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2)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生活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4)渗透“STS”的教学理念,体现教育回归生活,课堂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谋求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朗诵古诗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同时播放视频资源,提出下列问题 引导回答.为什么粮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常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观察并思考,总结,归纳.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入新课

教师将事先采集的标本,分给学生并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列出需要学生观察指标的表格,布置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将其填充完整.根系 叶脉 果实 种子的胚 水稻 须根系平行脉 颖果 一片子叶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稻胚的切片.(学生独自观察之前,教师先准备好示范镜辅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尝试,敢于猜测.对整株水稻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致观察,并将教师提供的表格填充完整.观察水稻的胚切片.思考,小组讨论并交流, 注意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内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水稻和菜豆之间的主要区别.列成表格,并引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根系 叶脉 花瓣基数 果实 种子的胚

水稻 须根系平行脉 3 颖果 一片子叶

菜豆 直根系 网状脉 5 角果 两片子叶

提出问题,设计表格,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教师下发的表格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水稻和菜豆的不同特点.并认识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科学设计问题具体明确 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本地”的内容,鉴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列举本地粮食作物的种类,并对本地可以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设想和讨论.组织其他小组观看,提问,评价

分小组展示谷类作物,豆类农作物,薯类作物的实物或图片,介绍各类作物的种类及营养成分

了解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筛选信息,解读信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与理解他人

提供资料 出示一些关于人类饥荒的资料,说明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运用资料分析方法 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 学以致用,体现实践到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 总结 谈收获

体音美备课要求 篇10

1、依照教学大纲,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入钻研本学科教材,制定好全年、学期、单元及课时计划,并有重点、难点的基本分析。室内课规范到位,不能走形式。

2、必须提前备好一周课。

3、每节上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案,熟记教案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全、合理、灵活,重、难点突出,根据要求,使学生达到某中程度,并能体现新课改精神。

4、对课堂教学中反馈回来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探,课后做好小结,在小节中提出改进意见。

5、采用集体备课,依据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各年级教学教案。

6、每两周教师完成1节本学科的听课和评课。

7、指导实习教师编写教案,无教案不允许上课。

体育课制度

一、严格按照我校体育课的全年教学计划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切实

落实好课堂常规教学。

二、课前筹划好场地、准备好上课所需器材。

三、上课铃响,体育老师必须按时到位。

四、注重教师的仪表和教态。

五、体育课中,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体罚学生。

六、体育课中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七、始终贯彻落实好体育课中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

八、认真填写好课堂考勤、考核和班级薄。

九、完善体育课的请假制度,安排好见习学生的活动。

十、爱护体育设施和器材。

体音美教研制度

1、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2、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搞好集体备课。

3、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

4、每周三晚自习为集体教研时间,任何事情不得占用。

5、每学期组织到兄弟学校看课评课一次。

6、在教研室主任的组织下,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上和实际教学经

验的研讨。

7、根据体育课中以及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以改进和完善。

8、积极发言,写好教研笔记和记录。

9、每两周至少互相观摩一节体音美课并进行评课。

10、学期每人至少有一个专题研讨课。

二次备课要求 篇11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智能变电站是一个相对技术性和革新性的东西, 国家电网针对智能变电站提出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技术文件。这些标准和技术文件都是国家电网守则指导下指定出来的, 因为制定单位不同, 所以各个标准对智能变电站的实现形式也不同, 在技术方面做的诠释也是各有不同的。

为了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综合智能变电站技术成果和试点成果, 总结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 设备, 应用各方面情况, 这样形成了安全适用合理的技术规范和配置要求。

2 变电二次设计关键技术的分析

2.1 整合测控和防护功能

通过整合测控和防护功能, 可以实现减少屏柜数量这一需求, 从开发产品的角度来看, 实现测控和防护功能并没有什么技术功能方面的障碍, 而从工程方面来看, 不论是施工, 还是设计, 工程建设, 都没有什么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220k V电压采取的防护功能比较高级, 他通过双套防护和单套测控来实现保护, 最终达到防护和测控功能的整合和统一。在某种程度上, 增加了建设成本, 但是却安全的体现了防护的重要性。如果采取双重的保护机制来实现测控和保护的整合, 那么对监控后来和选择系统就会构成双数据源头。这就要求后台实现数据切换功能。110k V下的变电站电压都采取的是单套保护和测控的装置, 这个对110k V的电压来说已经足够了, 但是对220k V电压来说, 就必须采取双套保护和测控,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防护作用。

2.2 子站功能的保护

良好的监控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子站功能的保护, 他的优势十分明显, 他保护子站的功能相当于一套独立的保信子站系统, 如果使用它, 就可以省下这一套系统, 除此之外, 他还可以实现智能报警以及事故分析等高级功能。但是他还是存在缺陷的, 使用它保护子站, 监控的主机需要维护源端, 实现自动化和保护功能。而业务页面和安全也需要重新规划和考虑。

监控系统完全可以实现子站保护功能, 可以使用它来单独配置保护子站, 通过选取试点尝试就可以实现设备方面的保护。

2.3 低压, 低周减裁功能的实现

监控系统还可以实现低压, 低周剪裁功能。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 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还是有一定缺陷。 (1) 减裁功能的实现要求监控系统具有更好的实时性, 而后者却由于一些条件限制, 如计算机硬件和数据采集速度难以跟进, 因此无法更好的响应。 (2) 实现减裁功能需要利用SV网络的相关数据来计算频率差异, 但是MMS网络却无法记录SV的差距。 (3) 现在的中低压测控装置对实现剪裁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最终结论就是, 考虑到实时性原则并不适用于监控系统, 所以不采用监控系统来实现实时功能, 而是采用现有的测控系统。如果现在的测控系统就可以满足的话, 大可不必使用监控系统, 功能太多, 反而不利于资源有效发挥其作用, 这个对整个变电站也会产生比较消极的影响。

2.4 监控系统实现自切功能

当前自动化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变电站自动化也可以更加稳固的运行, 且拥有完备的基础数据采集功能, 和完美的自投功能, 但是和减裁功能类似, 因为监控系统在采集数据方面和计算机硬件方面需要限制条件, 因此无法更好的响应速度, 因此网络需要更好的自切功能。在现有条件下, 虽然监控系统可以实现自切功能, 但是不建议使用。

2.5 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功能

传统的微机防锁功能机能单一, 用途并不观法, 但是监控机能不仅具有独立的防锁功能, 还具有一些传统防锁功能没有的优势。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可以取消防缩系统和自身之间的通信, 这样就有效的消除了系统不稳定的隐患, 使得防锁功能更加可靠和及时。五防功能和监控系统之间使用一个数据库, 这样图文之间不需要复杂的联系, 节省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而监控系统维修起来也十分方便, 没有监控系统和厂家之间管理配合问题, 这样为变电站工程剩下了很多时间。五防要求独立, 因为独立对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监控系统的安全和总体设计方面需要有实时的研究和改进。监控系统的安全和总体设计也需要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去实现, 这样有利于五防功能的实现和推动。

2.6 多功能合一装置的实现

使用多功能合一装置, 可以更好的利用现存采样数据, 这样可以实现小投资和简化设置, 但是多功能合一装置维护的范围比较模糊, 很难确定, 维护主题也难以明确, 这样会造成装置功能之间有影响, 但是多功能合一装置运行的工作范围很难确定。而维护主题也不能明确, 这个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开发出低压保护制度, 测控等都可以用于合一装置的实现。

2.7 二次设备环境

二次设备的环境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温度, 海拔, 天气, 太阳辐射, 化学气体等。对变电站的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目前二次设备运行条件已经被放宽, 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对开放式环境的需求, 这个需要有继电保护技术才可以, 而对于安装在室外的, 则需要把二次设计装置安装在智能柜里。这样就可以防止他被风雨侵蚀, 但是这种方案其实对二次设备的高热量的满足还是有点难度, 需要通过长期考验才可以看出他是否满足二次元设备设计的要求。

3 间隔层装置的研究

这种间隔装置要求实现权下放的设计功能, 如果将现行变电站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计方案相比较, 则后者存在很多技术上的优势: (1) 在变电站结构中, 数据传输方面需要的带宽数是一定的, 他要求过程层面间隔设备和间隔层间隔设备之间最大带宽。而通信可靠性要求又是由过程曾和间隔层设备决定的, 这就要求必须把间隔层下放才能实现需求, 只有缩短间隔层和过程层的距离, 才可以更好的缩短通信距离, 达到目的。这样可以减少光缆和电缆的使用数量, 缩短成本, 提高系统的性能, 提高可靠性。 (2) 间隔层装置下放, 可以简化二次设备设计的配置, 这样过程曾可以独立实现功能, 而不用依赖其他装置, 减少二次设计设备的数量, 可以提高可靠性, 节省能源和费用。通过合并单元可以更好的完成变电站的投资方式。 (3) 间隔层下方可以减少短电缆的使用, 这样可以取消短层通信, 这样就可以减少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使得智能变电器更适用于推广和发展建设。 (4) 间隔层装置下方, 可以优化变电站的资源和设施配置, 减少电缆的数量节约能源, 有利于城市电力发展和建设, 为变电站节约资源和土地, 因此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智能电网模式下220k V变电二次设计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 节约投入, 他很适用于当前变电站, 建议变电站进行试点推广使用。在当前国家电力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 通过二次变电站设计的要求, 变电站结合国家政策和当前的试点要求, 总结和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 分析关键技术和设计方面的应用情况, 更好的实现安全可靠适用经济的技术规范, 这样有利于当前国家电网变电站二次设计的发展, 对变电站自身, 也有极其良好的效应。

摘要:文章主要讲了关于智能电网模式下变电站二次设计的要求, 首先介绍了变电站, 然后对变电站二次设计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比如整合测控和防护功能, 子站保护功能, 自切, 裁剪功能, 五防功能和多功能合一的设置, 除此之外, 还对二次元变电设计环境进行分析, 和对间隔设置进行专门的研究。

关键词:测控系统,变电站二次设计,监控系统功能,智能变电站设计

参考文献

[1]赵贺, 吕洋, 李卫东.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耦合多屏显示[J].电网技术, 2012, 29 (17) .

上一篇:厕所纸篓温馨提示语下一篇:五年级作文:宽容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