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与方法(精选7篇)
本文将动态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归纳、分类,讨论了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作 者:姚远 姚海波 作者单位:姚远(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姚海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 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
1.1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属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早期阶段工作,是以国家投入与政府实施的形式开展具体工作事项的,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理论一般包含了定位理论、类比理论与求同求异理论。在实行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过程时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地质方法与数理方法两种类型[1]。
1.2 矿产资源评价中的GIS应用
GIS是对地球立体空间数据实行数据采集、信息存储、资料搜索、建模分析与逻辑表达等处理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是集自然地理科学、测绘遥感学、立体空间科学、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资源管理科学等综合为一体的边缘交叉性科学。在矿产资源的评价环节中,GIS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在计算机系统辅助下对地球地质、地球物理与遥感测绘等多方面的地理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化管理与综合性分析的功能。对于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而言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构建合适的找矿模型,传统模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是通过专家找矿模型来完成的,然而使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实现找矿模型的反推功能,有利于促进评价模式的高效转变。
2 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
2.1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相关性的研究不多,矿产资源的竞争力是指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相应能力,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被认为是以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发展趋势作为主要根据的,在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实质作用下,需要对其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2.2 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
目前有观点提出基于RESS架构的非传统形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这可以看作是矿产资源进行联合评价的初始形态,在RESS架构的体系框架内提出具体形式的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方法[2],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是以发展贡献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根据信息流、物质流与经济流的实质性研究作为方法论的一种新项目评价体系,其能够将评价对象的物质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相互交融的目的。根据发展贡献论的理论意义进行考虑,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内容包括了基础性评价、社会性评价与经济性评价等方面,在具体评价内容上不但可以体现出宏观的特征,同时具备中观与微观的特征。对于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需要在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创新。
2.3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评价
矿产资源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阶段社会与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横向式,即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原本处在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当中的资源子系统模块之中,这项具体的指标体系通常是用于测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另外一种是纵向式,即为专门对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实际性研究,并且可以试图构建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对于横向式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成效明显,一般会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的合理性开发、矿产资源的高效性使用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然而对于纵向式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依据目前阶段所掌握的资料看只有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初步阶段研究,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行相关的论述。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人类和自然矿产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达到合理配置的目标,保证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的规模与质量可以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升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强调了人类和矿产资源的相互协调性,在各个地区之间遵循矿产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构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应当提出创新的理念,然而在指标体系的可操作与量化计算环节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研究。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使在理论方面已经逐步进入完善阶段,然而在评价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方法与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多无法相融的地方。对于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人员而言,因为自身知识的不足或者评价体系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庞大规模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非是一个人所能够完全胜任的,需要完善矿产资源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升评价体系的工作效果。
3 结语
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矿产资源的评价体系表现出很大的上升发展空间,对于未来阶段的评价体系应当会发展成为综合各项具体化指标实现计算机系统智能的评价方式。对于当前阶段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落实解决,需要进行适宜的理论分析,构建一个系统性使用创新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质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促使实际的矿产资源评价效果趋向准确性发展,全面系统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引入先进的高端技术,从而能够促进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志明.自然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邓文婷.矿产资源评价评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3(13).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起初出现的目的,是为汽车运输而服务的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具有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速度快等优点,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交通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高速公路经济的适应性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一.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内涵
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是指高速公路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开发、发展时期,所制定的管理措施、运作模式,区域经济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政策、发展计划等之间互相制约与协调的关系。贾元华教授曾提出: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主要包含设计方案、建设体制、投资效果、管理体制等四个适应性。笔者站在交通经济系统角度,认为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是指区域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时期,同社会经济基础、未来发展趋势互相制约与协调的关系。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的国情,区域之间的交通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较大差异,各区域对于高速公路发展需求也不同。
高速公路具有交通方式先进、经营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特点,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经济提升。高速公路建设只有同步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升自我发展空间、能力。
所以,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建设具有推动或制约、促进或阻碍作用。其二,高速公路建设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只有区域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支持高速公路建设。总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具有推动、阻碍的主导作用。
二.高速公路建设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已是服务型、基础型的产业,是提高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在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历史时期之下,具有动态性特征,虽然表现形式差异,总体上还是呈现一种互相适应、互相联系的动态关系。
首先,高速公路建设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其一,宏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高速公路,可实现商品同资源进行大规模流通,促进客货运输结构发生变化、调整,确保我国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高速公路运营时,其沿线地区优势得到充分提升,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人才、资金及技术,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沿线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二,经济规划和布局。高速公路具有从属、引导功能,主要是指高速公路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公路的产业关联、竞争机制,有利于引导、反馈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与经济结果,促进产业区位优化。其三,工业化需求。高速公路具有灵活、快捷的运输特点,可满足工业的货物运输量、运输结构需求,高速公路能为各区域、各城市提供快速的运输服务,可推动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其次,高速公路建设同社会进步之间的适应性。社会进步催生高速公路建设的产生和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又促进了社会进步,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适应性主要分为三点:其一,高速公路方便了居民出行。高速公路基础功能是满足居民出行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极为重视“行”的服务,出行观念发生极大改变,人们希望旅行生活能够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而高速公路客运、自驾方便居民出行,具有舒适、高质量和高速度优势。其二,高速公路建设改善了沿线交通,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提高人们精神、物质生活水平,高速公路沿线区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的加速流通,进而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使人们的竞争、开放、市场意识增强,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其三,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缩短地区差距,维护社会安定、对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高速公路建设同交通基础之间的适应性。交通运输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但目前行业内存在内部分割问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运输优势,考虑到运输业的综合发展,应明确高速公路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位,发挥高速公路的整体效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高速公路具有集散、通道功能,可使各种运输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速公路承载了各区域、各城市之间客货的快速运输,改善公路运输环节,具有较高的通行能力、运输可靠性和服务水平,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规划是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空间与时间部署,应该呈现全局性、协调性、战略性、前瞻性特点,规划可实现长远的经济利益,弥补市场由于机制失灵而出现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对于交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评价,只有选择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准确确定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是否合理,以便于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调整。
首先,评价方法选择。在交通运输学科领域,对于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评价方法研究较少,本节可归纳为三类:其一,专家评价法。主要包括优序方法和德尔菲方法。其二,经济分析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费用效益分析和指标评价等方法。其三,运筹学。例如层次分析、目标决策、聚类分析、数理统计、灰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动态相关性,本文主要分析数据包络法。
其次,数据包络法。它的基础是相对效率概念,以线性规划、凸分析为标准,针对同类型多输出、多输入的决策单元,采取相对效率进行比较,是一种系统分析法。数据包络法在上世纪就已经是系统工程、运筹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特点,是一种有效、重要的分析工具。目前,数据包络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对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的评价。数据包络法主要有C2WH、C2GS2、C2R等模型,它是利用数学规划模型,对比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并评价决策单元。各个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均相同,综合分析输入、输出数据之后,数据包络法可获取每个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和数量指标,根据结果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定级排队,再确定相对效率值最高的决策单元。同时,在深入分析各输入利用率,对指标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方向。
第三,数据包络法的优点。同其它评价法对比,评价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采用数据包络法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数据包络法的标量采用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防止了专家分析法需明确各指标权重,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极强;其二,评价问题与多个输入、输出指标相关联,输入、输出指标的关系较为复杂,采取数据包络法无需建立输入、输出指标的关系表达式;其三,数据包络法具有丰富的输出结果,显示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同时,能够显示利用输入指标的状况,进而对于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问题,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改进建议。
四.结语
公路交通从周转量、运输量而言,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因其独特的运输优势,要求其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问题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关键,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有效利用建设投资,推动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运用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盘锦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刘奕,贾元华,石良清等.基于DEA模型的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1-5.
[3]邢荣军.高速公路路面破损自动识别与智能评价[D].重庆交通大学,2011.
[4]钱冰.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5]李晓锋,张亚东,于世军等.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的区域适应性评价指标研究[J].公路,2008,(3):113-117.
各种各样的先进管理手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得到了众多实践,例如JIT等。根据企业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增强自身竞争力无疑是一条捷径,而信息化便是这条捷径上铺筑的石砖,将帮助企业更顺畅的将诸如JIT、CB这样的先进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并有效实施。
JIT理论
一、JIT的产生背景
准时生产方式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用现在已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
二、JIT的基本概念
即时管理(JIT,Just in time),其实质是保持物质流和信息流在生产中的同步,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地方,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JIT方式的特征
JIT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改进企业的经营水平,体现在如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一)以消除非增值环节来降低成本。
JIT生产方式是力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增加企业利润,那就是彻底消除浪费。即,排除不能给企业带来附加价值的各种因素,如生产过剩、在制品积压、废品率高、人员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等。
(二)强调持续地强化与深化
JIT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工作,逐步实现不良品为零、库存为零、浪费为零的目标。
JIT的实施方法及应用
JIT有三种手段来达到其目标。如图2.1。图上说明JIT生产方式的基本目标以及实施这些目标的三个手段和方法,也包括这些目标与各种手段方法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一、适时适量生产
适时适量生产的方法如下:
(一)生产同步化
生产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半产品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在铸造、锻造、冲压等必须成批生产的工序,则通过尽量缩短作业更换时间来尽量缩小生产批量。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二)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全面考虑,然后将其体现在产品生产顺序计划之中。
二、弹性配置作业人数
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生产,
三、质量保证方法
在JIT生产方式中,通过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具体方法是自动化。自动化是指融入生产组织中的这样两种机制:第一,使设备或生产线能够自动检测不良产品;第二,生产第一线的设备操作工人发现产品或设备的问题时,有权自行停止生产的管理机制。
JIT的应用
一、日本丰田公司的看板管理
日本丰田公司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准时生产的思想,而且还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富有成效的管理工具--看板。看板管理也可以说是JIT生产方式中最独特的部分。
(一)看板的种类
日本丰田公司所使用的看板的主要分类如下:
1、在制品看板:包括工序内看板,信号看板
2、领取看板:包括工序间看板,对外订货看板
3、临时看板
(二)看板的使用方法
1、后工序领取
2、适量运送
3、根据看板进行现场管理
(三)看板的功能
1、产量的调节功能
2、生产的改善功能
JIT生产方式的目标是要最终实现无储存生产系统,而看板提供了一个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工具。
二、JIT的未来研究方向
(一)JIT 应用与开发的研究
总结目前的研究情况,从JIT 的4 个基本成功原则,即消除浪费、员工参予决策、供应商参予、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目前有关JIT
应用与开发的研究则分为:
1、消除浪费研究
包括看板研究、单元生产研究及会计问题研究。
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主要是研究建立解决问题的网络、培训多面手、公司间信息沟通模式、员工利益和工作稳定性问题,在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员工参予决策和零件自检问题等。
3、采购研究
有关采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商管理:如与供应商加强交流及实现小批量频繁交货;获取供应商的支持;与供应商交流及产品质量问题等。还有一些仿真研究用数学模型探讨JIT采购的运输后勤问题、与供应商合作的经济利益、最优订贷量和交货次数。
4、质量研究
质量在成功实施JIT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数学模型来寻求适于JIT 的抽样方案;改进JIT中传统的质检方法以改进质量等。
(二)JIT的比较和发展研究
对于JIT的未来发展,欧美国家与日本的看法略有些差异。欧美学者通过对世界汽车工业的调查研究,将JIT扩展为包括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在内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日本人把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丰田生产方式作为JIT 的扩展体系来研究。
答:
(1)设计方法学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它的研究对象有:设计对象、设计进程、设计评价、设计思维、设计工具、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3)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分析设计过程及各设计阶段的任务, 寻求符合科学规律的设计程序。将设计过程分为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四个阶段, 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 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开发的进程模式, 探讨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优化设计及一体化开发策略。
② 研究解决设计问题的逻辑步骤和应遵循的工作原则。以系统工程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的解题步骤贯彻于设计各阶段, 使问题逐步深入扩展, 多方案求优。
③ 强调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分析创新思维规律, 研究并促进各种创新技法在设计中的运用。
④ 分析各种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如系统工程、创造工程、价值工程、优化工程、相似工程、人机工程、工业美学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实现产品的科学合理设计, 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⑤ 深入分析各种类型设计如开发型设计、扩展型设计、变参数设计、反求设计等的特点, 以便按规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⑥ 研究设计信息库的建立。用系统工程方法编制设计目录——设计信息库。把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大量信息规律地加以分类、排列、储存, 便于设计者查找和调用, 便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⑦ 研究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先进理论,建立知识库系统, 利用智能化手段使设计自动化逐步实现。
2.有的产品有目的的降低使用寿命,甚至为一次性产品,举例说明这种设计正反两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答:
这种设计好的方面:①提升产品的性能。在设计过程中,降低产品的寿命可以减少产品设计中的难点,从而更专注于产品的性能。②降低产品的成本。保持产品较高的使用寿命需要更精密的技术或是更精细的材质,降低产品寿命的同时必然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③促进企业的发展。低寿命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循环时间,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限,从而提升企业的需求,带动企业的发展。
这种设计不好的方面:①不利于绿色经济。产品寿命的降低加速了产品再次生产的循环时间,从某种程度来讲,增加了能耗,不利于发展节约经济;例如一次性筷子等。②提升了产品客户的成本。在促进设计公司发展的同时也间接的提升了使用客户的成本,客户需要在比先前更短的时间内更新产品或是服务,增加了维护的成本;例如湿巾等。
思考题:为什么矿泉水瓶是圆的,牛奶盒是方的?
答:
可乐等碳酸饮料如果震荡的话,里面的液体就会膨胀,用方瓶装的话就会变形;而圆型容器在受压时,压力的分布在容器壁上各点可以均匀分布,因此受压均匀,不易变形。
1关于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认识和理解
(一) 关于高速公路的简单认知
对于交通运输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过程中, 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表现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一种自然组织、自然适应的相互协调效应现象。高速公路不仅具有市场性, 同时还具有着公益性和公共基础性。高速公路的经济适应性是指:在设计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 所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方案、运行方式等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协调、相促进与相制约的关系。在我国, 高速公路不仅是一种先进的交通形式, 同时它还是具备技术与资金的一种行业。它对于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状况不同, 交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等一系列因素, 所以对于高速公路发展各地区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二) 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
通过上述分析, 我认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应该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层面:第一, 通过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基础的不同, 高速公路有不同的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作用。第二,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 经济发展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起着一个较好的支撑作用。高速公路的发展建设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简而言之, 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 高速公路起着推动或阻碍的最为关键作用。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的发展同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使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实现共同发展, 从而进一步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不断加快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2对高速公路建设经济适应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 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交通系统的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 彼此密不可分。因此, 为了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应该加强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使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互适应, 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互利关系。高速公路的各个方面都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各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以下, 我将从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输业的适应性三方面着手, 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
(一) 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 高速公路建设与其之间存在着适应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的支持, 同样运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进步, 两者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通过使用高速公路运输的方式, 可以带动各地区商品之间的流动, 各地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还能够拉小贫富差距, 促进各地人员间的相互往来。这样可以改变社会经济在空间上的局限性。同时各地区生产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高速公路的方便快捷、省时高效的优势, 能极大地改变生产力布局的空间结构, 扩大人们活动的空间, 使各地区的经济能够和谐发展、合理配置。
(二) 对于社会的进步, 高速公路建设与其之间存在着适应性。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同时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高速公路的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高效、方便、安全的出行方式,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使更多人有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 也进一步推动人才的流动, 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样同时也为新市场的开阔、人民思想观念的丰富、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 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与其之间也存在着适应性。交通运输业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水平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利用高速公路的优势,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不断开阔各地区的市场。利用高速公路快捷高效、方便安全等优势, 改善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格局, 让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 高速公路建设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速公路建设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过程中, 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策略方针, 采取合理、高效的科学方法, 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实现彼此共同发展。
3关于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为了使我国社会经济能够长远、全面的发展, 我们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对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 及时了解各地区高速公路的各方面状况, 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采取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这同时也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合理布局产生着很大影响。
目前由于对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评价方法的的研究数目还比较少, 我们从大体上可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和运筹学这三类方法。由于三类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从中选择具体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性的研究。由于构成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各个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而且这些发展和变化之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制约, 存在着一定的动态相关性, 因此我将主要采用数据包络法进行分析。数据包络法主要是通过数学工具对决策单元展开分析的一种科学性方法。目前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数据包络法非常简单实用, 能够提供出一个更加有效的评价, 它适用于多种公共服务部门, 如:政府、学校等。这种方法包括C2R、C2GS2、C2WH等模型。
在评价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中,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数学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分析, 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同时, 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与各个评价决策单元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有很大的关联, 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不易弄清。通过这种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极值的方法, 总体上的衡量标准采用相对效率这个变量来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可以无须弄清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与各个评价决策单元的输入与输出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就能得到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评价结果。而且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及时、准确的捕捉到各个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 从而能够通过数据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关键性、合理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能保障并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产生和发展, 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说,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是否科学合理,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并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 使得高速公路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由于各地区的生产格局、经济状况等的不同, 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运输方式。它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它可以使得资源合理配置, 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往来, 促进各地人才的流动, 加快经济的发展, 拉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等等。所以说加强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地位,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利用高速公路的优势, 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正确的评价方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
参考文献
【摘 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具体依据和准绳,制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回顾了托幼机构指标体现建构的阶段和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矩阵对偶法的运用原理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输入与输出理论视角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三阶段模式,并将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和矩阵对偶法相结合,探索一种新方法——“层次矩阵对偶法”,用于判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值。
【关 键 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矩阵对偶法;层次矩阵对偶法
一、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的相关研究匮乏
近20年来,幼儿园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①刘焱认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对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调查,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因此,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应当具有适当的评价目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组织实施。国内外的学者都试图编制出一套评价工具或标准系统,作为相对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例如,1984 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托幼机构的认证标准;1999年,德国联邦发起了《全国儿童日托机构系统质量推动研究》,试图订制日托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1994年,澳大利亚对部分日托中心尝试推广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评审体系”,到2012年此项评审体系形成了“早期教养国家质量框架”它标志着澳大利亚国家质量评价标准的全面确定。随着国外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我国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掀起了依法治教的高潮,地方政府则开始制定颁布幼儿园分级验收标准,标志着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进入探索、实践阶段。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质量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明方向。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标志着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深化和完善。
然而,设计一套科学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运用规范的方法。在教育类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中,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他们在评价指标项目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立过程中都进行了比较有益的尝试,通过比较发现,他们采用指标构建的具体方法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如闫自安在《高级中学全面品质教育指标》一文中,在初拟指标时采用采用文献分析法,然后在筛选、修订指标使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意见法,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建立高级中学全面品质教育指标评价量表;黄建忠在《国民小学教育品质指标》一文中,使用文献分析法初拟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来保留、删除、修正、合并指标,最后建立国民小学教育品质指标体系;柳蕙瑜在《完全中学品质指标》一文中,选择文献分析法来初拟指标,用问卷调查、德尔菲法来筛选、修订指标,最后建立完全中学品质指标体系。而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也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的重视,教育领域的指标体系构建成为热点,学者在教育领域指标体系建构方面也进行了大量颇有成效的研究。如姚丰桥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一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初拟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经过多伦次的专家意见选取修订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最后建立高效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罗环在《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一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初拟指标,然后自编量表筛选指标,运用特尔斐法专家法赋予指标权重,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张丽在《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初拟指标,运用特尔斐法修订指标项目,运用层次分析法判定指标权重;薛建男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運用问卷调查和特尔斐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项目,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指标的权重,建立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琼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建构》一文中运用文献法初步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运用专家评价法修正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可将指标体系的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拟指标阶段:指标体系构建者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来确定初拟指标项目,其中也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来确定初拟指标项目;第二,指标项目的筛选、修订阶段:指标体系构建者主要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作为指标筛选和修订手段,也有少量学者使用自编量表、问卷调查法来修订指标;第三,指标权重的确定阶段:指标体系构建者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每个阶段常用的方法有三种: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或矩阵对偶法。其中,特尔斐法是一种综合多名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方法,②在教育领域运用最普遍,通常同时用于教育指标的筛选和指标权重值的判定;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标准的系统分析方法,③由美国学者萨蒂首先引进教育评价领域,④也适用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矩阵对偶法是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一系列可供比较的指标中找出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从而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值的方法,它也是编制教育评价方案中进行加权的常用方法。⑤以上三种方法的共性在于构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都可用于判定权重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综上,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的研究却极为匮乏。因此,本研究在建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方法,并根据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特点对上述方法进行创造性吸收。
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三种建构方法运用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分析
(一)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也叫专家调查法,在国内外教育评价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基本思路:依据系统的程序,由组织者就拟定的问题设计调查表,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专家集体预测的结果。⑥最大的特点是在整个专家咨询的过程中实质上是一个对各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的过程。它成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在教育领域,学者往往把它运用于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当评价指标的筛选完成的同时指标权重也同步确定,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确定工作具有同步性。
特尔斐法的优点在于: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定量或得到文献上未反映出的信息;⑦采用外局专家咨询的形式,从而减少了内部人员因切身利益关系可能带来的偏差;“背对背”的通讯咨询方式,可以避免权威人士的威望影响和其他干扰;专家咨询的面更广、权威性也趋向于更高;有控制的多次反馈,对问题的探讨较为深入,使意见逐步趋向一致;咨询的结论便于定量处理。⑧特尔斐法的主要问题:参与咨询的所有专家都必须是长期从事与本课题相关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这是应用此方法的关键所在;此方法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咨询方法,容易出现专家为了保持与其他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而出现勾选指标项目的“趋同”现象;与前一种问题相反的情况是,由于专家人数在10人以上,也容易出现经过多轮次的专家意见征询后,分歧仍然很大的情况;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过于主观性,缺乏科学性。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学者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进教育评价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分析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最优化技术只能处理定量分析问题的传统观念,而率先进入了长期滞留在定性分析水平上的许多科学研究的领地,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方法。⑨这种方法在教育评价领域主要用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特别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基本思路是:首先要求把问题(评价指标)层次化,即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把评价目标分解成不同类别系统和不同层次的指标;然后对同层次中各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相对重要程度,并把比较判断结果按给定的标准量化;最后通过统计运算,得出该层次各指标权重。⑩运用层次分析法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总体指标项目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是一种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较好的科学决策方法。把经验认识和数理方法相结合,使得计算结果比较合理、科学,充分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在结构上采用层层分解指标的系统分析方式,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思维原则,也体现了整个过程规范性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一种确定权重的重要方法。层次分析法的主要问题:指标两两比较的等级至少在五类,即绝对重要、确实重要、基本重要、略为重要、同等重要,在具体指标权重的分析出现等级过多以及复杂繁琐的现象;当同层次的指标项目偏多时,容易造成决策者做出混乱的判断,出现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现象,造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不过,最终影响指标权重值的判定。
(三)矩陣对偶法
矩阵对偶法的数学基础是矩阵理论,被应用于教育评价领域后进行了简化改进,用于求解指标项目的权重值,与层次分析法相比,由层次分析法的五个判断等级标度或者九个判断等级标度简化为三个判断等级标度,大大简化了计算难度,给实际的教育评价运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同一类评价目标中的各指标逐条做两两比较,比较顺序不能随意改变,然后,按指标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记分。最后,将各指标得分求和,再作统计处理,所得数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若由两位以上的专家来确定权重,则将各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求和,再取其平均值即是。{11}
矩阵对偶法的优点在于:计算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矩阵对偶法的主要问题:把所有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具有笼统性。特别在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中,由于其至少是由三级指标构成,所以把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项目放在一起进行两两比较就显得多余和浪费时间。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认为上述三种方法在建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特尔斐法适用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项目的筛选、修改,而对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问题,特尔斐法凸显出专家判断的主观性,即科学性不强;层次分析法对于(文科类)教育研究者而言,计算方法过于复杂,不宜使用;矩阵对偶法中将所有指标均进行两两对比,不仅负责而且笼统。经过“去粗取精”、“不断提炼”的过程,研究者把层次分析法和矩阵对偶法进行改进、综合并吸收层次分析法中对指标项目分层结构和矩阵对偶法的三级判断标度的优点,形成“层次矩阵对偶法”。本研究尝试将层次矩阵对偶法运用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
三、输入与输出理论视角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
20世纪80年代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对本研究“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的构想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中输入过程是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环节,获得科学性、广泛性,尤其是真实性即具有地域特征的指标对于下一个阶段的研究非常重要。为此,本研究提出“真实性输入”概念,据此输入假设为指标体系的建立依赖于研究者对当下当地实际教育发展状况全面把握程度的输入,同时结合教育质量评价已有研究结果是建构教育评价质量指标体系的两个重要变量。其中,第一个变量资料和数据的获得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实现,第二个变量数据和资料的获得主要采用文献法实现,两个变量资料和数据的实现过程是研究者不断与现实状况互动、与以往研究结果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越广泛越深入越有利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本研究中输出过程是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完善的环节,充分利用不同群体资源的智慧并激发不同群体观点间的相互碰撞而收获的对指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度理解把握,从而不断修订和完善指标体系是该环节的重点。为此,研究提出“修订性输出”概念,据此输出假设为指标体系的完善与使用依赖于与该指标体系相关的政策、环境、工作人员的智慧与付出,以及研究者对指标体系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技术性处理两个重要变量。其中,第一个变量资料的获得主要通过特尔斐法和行动研究实现,第二个变量资料的获得主要通过层次矩阵对偶法实现,两个变量资料的实现过程是研究者不断与指标体系相关的政策、环境、人互动的过程,是研究者不断加深对指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三阶段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评价指标初拟阶段、评价指标筛选、初定阶段和评价指标完善、定稿阶段(见图一)。在评价指标初拟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开放式问卷两种方法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维度和具体的评价指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获取资料和数据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地保证输入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针对性,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在评价指标筛选阶段,需用三把“筛子”考察和筛选第一阶段建构的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把“筛子”为与评价内容相关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等,从宏观视角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第二把“筛子”为托幼机构,即将评价指标体系在相关幼儿园进行试用,从中观视角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第三把“筛子”为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幼儿园一線教师,即采用特尔斐法让上述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从微观视角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针对性。在评价指标完善、定稿阶段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统计软件考察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从而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具体方法
1. 开放式问卷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初选中的运用。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的差异性,我国托幼机构教育发展也呈现出较大不同。如果运用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同地区的托幼机构教育发展状况,无疑会掩盖或忽略不同地区托幼机构多有的文化特色,而放大其与主流评价指标的差异性,不利于各地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此,各地区都应在我国托幼机构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指导刚要的引领下制定符合本地文化特征的具有针对性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达到上述目标,广泛地开展实地研究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和资料尤为重要,开放式问卷为此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具体方法。开放式问卷又称为无结构问卷,是问卷制定者设计的相对开放的、无标准答案的、需要填答者结合自身经验用文字填写的问卷,被调查者可自行构思自由发挥,按照自己意愿回答问题的问答型问卷。开放式问卷通常针对某些尚不清晰的问题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在探索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初选过程中运用该方法颇为贴切。开放式问卷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设定问卷问题,问题以开放式、低结构为主要特征,问题不宜过多,给填答者足够的填答空间;其次,采用分层整群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实地选取填答对象,指导填答对象完成问卷;最后,剔除无效问卷,对问卷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初步建构评价指标的三级维度。
2. 特尔斐法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筛选中的运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困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种公认的托幼机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所以这样,指标项目的科学性是其得不到公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认为在托幼机构教育指标项目筛选阶段,使用特尔斐法具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特尔斐法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它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的过程,并且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和验证,因此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指标项目筛选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按照程序进行,充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其次,从托幼机构教育特点来说,它具有实践性、灵活性、时代性。而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在评判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实践性活动。教育目标又是因时因地在慢慢发生改变,特别是根据各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在做适时的调整。
因此,选用特尔斐法可以充分发挥特尔斐法选择专家的这一特点来解决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因为特尔斐法中参与指标项目筛选的专家都是来自长期从事与本课题相关工作的理论专家、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他们当中有些精通于现象的综合描述,有些熟谙于现象的趋势预测,有些擅长于理论,有些侧重方法应用。而且他们在筛选指标项目时,都会从当下教育目标来考虑和做出抉择的,正好可以避免受时间、地域和工作侧重点不同而影响教育质量指标的调整,这对教育质量内涵与标准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由此共同构成的咨询团队一定可以做出有效的决定,这对教育质量内涵与标准达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针对当前教育质量评价构建,使用特尔斐法,其参与专家人数一般在10~15人,在指标筛选的时候能够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抽象到具体等角度考虑以避免当前评价指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的现状。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因此适中的人数可以实现指标项目筛选最优化。
3. 层次矩阵对偶法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的运用。层次矩阵对偶法是指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逻辑分层,在每一层次内对各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同层指标内部中找出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从而确定本层各项指标权重值,最后统计指标体系权重值的方法。运用层次矩阵对偶法确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首先,对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处理,划分指标层次,即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把评价目标分解成不同等级层次的评价指标(一级、二级、三级);其次,列出优选矩阵,编制权数调查表,对每一层次或者类别的评价指标逐一进行两两对比,按照指标项目的重要程度记分;最后,对各层次等级指标得分进行统计和归一化处理,所得分值为指标权重值。如果有多位专家参与判断,则先把每位专家的判断结果分别计算出来,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平均权重值。由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有三级指标体系构成,其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更加适宜使用层次矩阵对偶法来判定权重值。层次矩阵对偶法不仅可以减少层次分析法中的复杂的数学运算,同时避免了矩阵对偶法的简单化和笼统化,充分体现了层次分析法在指标项目分层中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它也吸收了矩阵对偶法三级判断标度来进行指标间的两两比较,既提高了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的科学性,也方便了广大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束语
本研究提出的输入与输出理论视角下托幼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三阶段模式,以及将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和矩阵对偶法相结合探索的一种新方法——“层次矩阵对偶法”,是对构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一次初步尝试和探索,既需要从理论层面不断审视和拓展,也需要在实践层面不断调整完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使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更为科学、适宜,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的研究尤为必要。本研究初衷为抛砖引玉,期待引发更多更好的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3-10.
②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统计科普,2006(9):57-59.
③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98.
④⑧金娣.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07-116.
⑤孙丽冰.德尔斐法在高职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110-112.
⑥霍力岩.编制教育评价方案的一个关键问题——加权及其方法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1):35-40.
⑦周福.德尔斐法在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的应用及结果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2012(3):38-41.
⑨李黎,谢敏芳.有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2):185-187.
⑩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23-129.
【评价理论与方法】推荐阅读:
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07-18
大学学习方法与理论指导07-25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06-04
房地产估价师理论与方法试题06-21
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5-31
优势评价方法06-16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06-11
色彩理论与色彩搭配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