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共12篇)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1

教案

单元:第二单元长方体

课题:展开与折叠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中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包装盒的基础知识。为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如何生成的,教科书以最简单的正方体为例,呈现了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的过程示意图,并借此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结合沿棱剪正方体盒子的示意图,教科书按照“模仿—拓展—还原—比较”层次设计了学习活动,共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手剪一个正方体盒子,得到其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交流得到几种不同的展开图;第三个问题是将剪开的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盒子;第四个问题是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展开与折叠情况,并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教师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学达单、长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练习题中需要的一些平面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依单自学

1.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每个面的()相等;有()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有()个顶点。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有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可分成三组相对的面,分别是()、()、(),相对面的()相等。

3.长方体有()条棱,可分成()组,每一组有()条棱,每组棱的长度都()

;有()个顶点。

1.小组长检查组成员依单自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小组汇报依单自学部分,其他组的同学做出判断并补充纠正。

师: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以积分的方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积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师:请小组长快速检查依单自学部分。

倾听小组的汇报,并做适当的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正方体盒子,对于这个正方体,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把它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的展开图又是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示范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这位同学在折叠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他先固定一个面,其余面围绕着这个固定的面进行折叠。你们也发现了吗?

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通过刚刚的操作过程,我们看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是相对应的关系,正方体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得到的展开图又能重新折叠成正方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

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这么多的展开图,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的呢?

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评价。

板书: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教师操作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的折叠过程。

师:通过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不仅体验到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剪出了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老师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展示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评价,并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进行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不相连,至少各一个面。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你能帮老师把剪开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

1.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2.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

3.请一位同学帮老师将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展示提升

1.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你们手中的正方体,把你得到的展开图展示给大家看。

2.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手中正方体的展开图。

2.将自己剪出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4.面对这么多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5.同伴合作,将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6.大家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反馈拓展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纠正。

2.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展开图中的各个面,然后在全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3.将你的发现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达标测评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上面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连一连。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3.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4.评优胜小组: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2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3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4

(课本第81——83页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算一算。24+7= 52-8= 61-13= 36+25= 45+6= 71-4= 54-35= 83-46= 2.在○里填上“+”或“-”。

31○9=22 54○8=62 47○16=63 25○19=6 82○33=49 56○25=81 3.列式计算。⑴41比8多多少? ⑵比36多27的数是多少?

⑶被减数是74,差是46,减数是多少? ⑷比36少27的数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3题。2.完成课本第82页第5题。3.完成课本第83页第9题。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5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4个单元,主要内容有分数的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用方程解决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有长方体

一、长方体二和确定位置;统计与概率有1个单元,主要内容为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一、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

(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本学期教育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4.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6.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7.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8.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9.提高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力;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1.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灵活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学懂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4.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5.学会除数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6.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7.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6

实验小学东校区

陈 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34、35页的内容。是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涉及到分米、毫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通过设计测量等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构成表象,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不是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五、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六、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吸管、6.3厘米的吸管、1分硬币等。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猜谜语: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打一文具)

2、师:这样的小小谜语果然难不倒大家!,今天咱们就来估一估、量一量,看看铅笔有多长。(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两只铅笔长短,激发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学会用估、量等方法来进行物体间长度的比较。)

(二)、探索新知

1、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师:咱们在测量长度单位时,都必须要用上长度单位,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师:米和厘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于学生之后学习新知识进行联系。)

2、认识分米

(1)估一估,这只绿色的铅笔有多长?(2)测量验证

师:要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估一估还不行,还得拿出尺子量一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跟绿色铅笔一样长的吸管,请你拿出来,测量之前,想一想测量时要注意什么?(3)汇报测量结果(4)介绍分米

师:同学的速度真快,一下子测量出了这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瞧,智慧老爷爷有话要对我们说呢。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师:在国际单位中,10厘米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也就是1dm=10cm。

(引导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5)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通过刚刚智慧爷爷的介绍呀,我们知道了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组织同桌三人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10厘米,就能用1分米来表示。

师: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到这么多1分米,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6)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刚刚同学们测量出这绿色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么,你们能帮老师数出米尺中有多少分米?

1米=10分米

用字母表示1m=10dm。(板书并读一读)

3、认识毫米

(1)测量红铅笔的长度,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师:刚刚咱们对绿色的铅笔进行了测量,学习到了这么多新的知识。想不想知道红铅笔要带给咱们什么惊喜呀?请你拿出尺子,量一量,这红铅笔到底有多长。(2)介绍毫米

师:咱们在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不能正好读到几厘米,有时会多出几个小格,这是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向这样的一小格表示1毫米(结合课件),那么比6厘米再多出3小格就是多3毫米。(3)观察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有什么发现。师小结: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毫米,10个小格就有10毫米。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

(4)感受1毫米有多长。(利用1分硬币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米和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4、寻找生活中的分米、毫米 师:通过刚才为两只铅笔测量,咱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测量单位,分米和毫米。还记得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1毫米呢?(学生用手势表现)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分米,又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加强对分米、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升

1、填一填、想一想(组织学生讨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课件呈现)

师:结合咱们二年级上册的测量知识,我们已经有了两位长度单位老朋友,米和厘米,今天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1厘米呢?1分米呢?1米呢?那么,请你再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填一填。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分米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3分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3、读一读,淘气的日记。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去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1毫米,在什么情况下用到分米?毫米?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装的学问》。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包装的学问》是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数学好玩”中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教材创设了“包装”的情境,其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节省意识,渗透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2)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商品的包装并不陌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孩子们却很少从数学的角度予以关注,更谈不上从节省的角度去探究包装的学问。因此,可以说本课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节带有浓郁生活色彩的数学课。

(3)教学目标分析

针对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摆、发现、猜想、验证学习活动中,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法,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优化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观念。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节省的意识和感恩教育。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感悟,能找出各种包装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灵活、快速地得出节省包装纸的最佳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以徐闻县的课改理念——“贵生课堂”的十大元素组合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单”自行预习探究。课堂上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充当导演、教练,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再动手操作、再感悟,从而找到最小表面积的最优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叠放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真正体现了人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他们在探索、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说一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在课前准备时我播放歌曲《献给妈妈的歌》,让学生感受子女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与祝福,为创设母亲节给妈妈送礼物的情境铺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导入,感受数学

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视频《买椟还珠》,让学生感知包装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创设了 “母亲节我为母亲送礼物”这一情境:让学生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节省对于包装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本课教学富于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2)以旧引新,促进迁移(1盒包装)

通过包装一盒磁带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使学生理解求包装纸的大小实际就是求这盒磁带的表面积,为探索多盒包装打下知识基础。

二、实践探究,寻找策略

这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包装两盒磁带逐渐增加至四盒,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这部分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自主探究,感知策略(活动一:2盒磁带的包装)

学生已先行预习探究,在展示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摆放方法,猜想哪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当学生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来来验证猜想,把数学的学法指导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猜测、计算验证的过程,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动手操作,实践策略(3盒磁带的包装)

3盒磁带的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呢? 有了两盒的基础,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即重叠四个最大的面,这也是本节课第一次应用策略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再次强化认知规律。

(3)分析比较,建立策略(4盒磁带的包装)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只考虑重叠最大的面就是最节省包装纸这一思维定势,设计了4盒磁带的包装活动。带着这个问题各团队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中。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再次思考、交流,认知层层深入。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总结——应用”这样完整的探究过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舞台。学生在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后,完成了能力目标。

三、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我提出如果是规格不同的四个长方体,还是第一种节省包装纸吗?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同种数量的长方体物品包装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但有一点终究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省包装纸。”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在头脑中形成了最佳策略。

四、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我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与收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并发现包装中的其他学问,引出了本节课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价值观得到体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教学难点: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我们先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在小兔请客一节里学习了算式30+20=50和50-10=40,还知道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2.在采松果一节里,我们能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用到了算式25+4=29。

3.在青蛙吃害虫一节里,我们会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在计算56+30=?时,我们知道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

4.在拔萝卜一节里,学了用竖式计算百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5.这一单元我们学得很有趣,小兔、松鼠、青蛙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二、习题巩固:

第1题,用计数器拨一拨动手操作后再进行计算,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第3题,直接写出得数,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10题,提醒学生注意数位对齐,教师可以再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第6题,给出了结果,请学生写出算式,如:27+10=37 49-12=37等。教学时可以多出几个得数请学生做。

第11题,引导学生有条理思考。如:

先取4,看53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只要3;再取5,看41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有2和3。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第10题,男孩: 22+6=28(元)女孩:买一个游泳圈还差3元。23-20=3(元)或20+3=23(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如: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需要多少钱?足球比游泳圈便宜多少钱?……

第11题,(选作)其中后两题答案不唯一。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想出更多的算式。第13题,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11+11=22 22-11=11 12+21=33 33-21=12 13+31=44 44-31=13 14+41=55 55-41=14 15+51=66 66-51=15 16+61=77 77-61=16 17+71=88 88-71=17 18+81=99 99-81=18 鼓励学生发现算式更多的特点。如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板书设计:

练习三

神奇的算式所蕴含的规律:

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

2、第一组第一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第二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0,因此,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多11。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9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5页。学习目标:

1.在捉迷藏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公园里春游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吧!

二、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副图,在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我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发现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请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试一试。(学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生:这里有两个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6人;那么有找到藏起来的人,就应该用减法。13-8=5(人)

师:说得非常好!加一颗星!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看着这图文应用题,不断的说,进一步明确减法运算的意义,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

师:13-8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 从13里面1根1根地减。师板书:数

(2)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 10-5=5(3)破十法 把13分成10和3 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 2+3=5(4),想加法算减法 因为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13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10-8=2 2+6=8新 课

第 一 网 4.尝试练习课本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8= 17-8=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1题。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请2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2.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画的。3.游戏“摘苹果”(3页第4、5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四、发展练习(3页第3题)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X k B 1.c o m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捉迷藏 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13-8=5 方法:(1)数 一根一根的减(3)把15分成10和5(2)把8分成3和5 10-8=2

13-3=10 10-5=5(4)8+()=13

2+3=5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已有大的转变,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已比以前好多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有很大地改观,但是,大部分同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不积极思考,被动学习,学习自觉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二、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

(一)15课时

(3)分数除法:18课时

(4)长方体

(二):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15课时

(6)百分数:17课时

(7)统计:5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4)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四、教学措施:

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重点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

第二、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

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第三,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进行谈话,让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w

第四,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进行过关测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补差补漏。

第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六、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五、培优辅困工作:

优生名单:

学困生名单:

培优工作:确定优生,重点辅导,在学习态度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学习内容上,除了要求优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外,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给出不同的训练内容,让他们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辅导学困生: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六、教学进度表:

时间内容课时数

2.21至 3.9分数乘法13

3.10至4.13长方体

(一)15

4.14至4.26分数除法18

4.27至5.15长方体

(二)15

5.16至6.5分数的混合运算15

6.6至6.26

6.27至7.3

7.4至 7.9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11

古城中心校城北小学----薛光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17人,其中女生12 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已有大的转变,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已比以前好多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有很大地改观,但是,大部分同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不积极思考,被动学习,学习自觉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4)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教学措施:

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重点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

第二、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第三,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进行谈话,让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第四,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进行过关测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补差补漏。

第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六、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培优辅困工作:

培优工作:确定优生,重点辅导,在学习态度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学习内容上,除了要求优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外,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给出不同的训练内容,让他们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辅导学困生: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使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意义,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画图,式子等方式表示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先放手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等量关系,在讨论交流中互相补充。

教学难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法

在讲授,谈话中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等量关系,从而寻找等量关系。

学法

观察,探究。先观察情境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再自主思

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仔细观察,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1只鹅的质量大于2只鸭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小于3只鸭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和2只鸭和1只鸡的质量相等。教师从图三进一步讲解引导,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和1只鸡的质量,这时跷跷板左右是保持平衡的,这叫等量关系。(板书)

二、巩固练习

1.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2.请你表示下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等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共同小结:“等量关系”就是表示两个相等关系的量,是数量关系的一种。

三、提升新知,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图二,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请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妹妹,姚明,笑笑的身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示范画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文字信息,结合线段图,学生说等量关系,教师板书:

姚明的身高是妹妹身高的2倍,所以: 妹妹的身高×2=姚明的身高

还可以说:姚明的身高÷2=妹妹的身高

妹妹和姚明身高关系我们可以用两个式子来表示。那么妹妹和笑笑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所以:

妹妹的身高+20厘米=笑笑的身高,或者说: 笑笑的身高-20厘米=妹妹的身高。

教师评价并追问:谁能说说姚明的身高÷2和笑笑的身高-20厘米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

结合姚明与妹妹身高,笑笑与妹妹身高的关系找出姚明的身高÷2和笑笑的身高-20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

姚明与妹妹身高的关系:姚明的身高÷2=妹妹的身高 笑笑与妹妹身高的关系:笑笑的身高-20厘米=妹妹的身高

姚明与笑笑的身高关系:姚明的身高÷2=笑笑的身高-20厘米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明白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表示等量关系的形式也不是唯一的,可以画图或用式子。

四、巩固应用 练一练

3.请你表示下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4.结合情境说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5.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 a,b,S,C表示,你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

6.生活中有很多等量关系,先列式子,再说等量关系。⑴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每分钟骑300米,要骑10分钟,小明家距离学校多少千米?

⑵ 妈妈买20斤大米,每斤大米3元,问:妈妈要付多少钱?

上一篇:小放牛歌词完整版下一篇:郑州市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