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外交政策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同外交政策(精选8篇)

共同外交政策 篇1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九

9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教材分析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九第三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我国的外交政策,把握其基本内容,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等;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了解中国实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如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可结合本内容,教育学生准确的把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前准备、我国外交活动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时安排:1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六十一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也是硕果累累,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我国外交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我国外交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板书)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自主学习

本涉及的1个概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探究二:中国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体现了什么?

教师点评: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使得我国在开展外交的时候,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

探究三:我国外交活动的基本立场?

教师点评:(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在开展外交的时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①含义: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②主要表现:P106

例如:台湾问题、x藏问题、中国在安理会的投票。

探究四: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历来属于中国。鉴于南海周边国家对该领域提出不同领土要求,中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从尊重现实出发,提出“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这说明什么?

教师点评:我国在外交上还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探究五:在朝鲜核问题上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材料一:XX年月2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说,朝鲜当天“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月2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

材料二:围绕朝鲜核问题,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朝鲜半岛无核化,同时也应解决朝鲜提出来的安全关切。真诚地希望有关各方能保持克制,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努力寻求以和平外交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答案]①主张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②根据朝鲜核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③提出应解决朝鲜提出来的安全关切,强调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朝核危机,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点。

九、板书设计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

2、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十、教学反思

共同外交政策 篇2

关键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迄今为止, 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一体化程度最高、最为重要的政策领域之一, 农业受共同体干预的程度最高, 耗费的精力与财力最大, 通常被视为欧盟经济一体化的一大支柱。本文重点通过对主要欧盟国家农业的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来看待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并考察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共同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动。

一、欧盟成员国农业的结构性差异

农业向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部门, 在欧洲共同体向欧盟的进化过程中, 缺少农业重组的联合也必然是不稳定和难以持久的联合。在欧共体成立之初, 共同农业政策一般被视为法国主张的受保护的农业共同市场与德国力主的工业品共同市场相交换的产物, 但在共同农业政策实施过程中, 需要调和妥协的却不仅仅只有法德两国。从国家间层面看, 当时六国在原则上对建立农产品的共同市场这一目标并无异议, 对一般原则的认同使各国形成了共识, 即农业需要特殊的鼓励、扶持和保护待遇。从国家内部层面来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六个成员国家的农民阶层数量巨大, 大多数国家还有众多的农业集团, 比如法国的“全国农业生产者中心”, 德国的“农场主联合会”, 农民阶层的需求和利益强烈要求在个成员国国内部得到体现和满足。但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在当时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其一, 从土地要素看, 土地使用分散, 小农经济占优势地位, 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共同体成立前后, 欧洲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农场平均规模在1~10公顷, 这种分散的农业结构显然与战后农业技术革命带动下的农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其二, 从农业人口在劳动力的比重和农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这两项是衡量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 来看, 六国农业人口多, 但农业收入偏低, 并普遍低于其他产业部门的收入。其三, 从农产品德成本和供给方面看,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 农场品价格普遍高于世界市场价格, 以1958年普通小麦的价格为例, 六国中最低的法国国内价格比世界市场价格高10%左右。同时, 农产品的自给程度也较低, 仍有部分农产品需要进口。同时成员国家之间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就决定了各国的农业政策和农业阶层在其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从欧盟委员会1989年“欧盟基本农业说明”和“欧盟成员国的农业效率比较表”中可以看出:欧盟成员国中希腊的农业人口占国内有效劳动力的26.3%, 是欧盟成员国内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 其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高达16.4%, , 农业家庭收入却只占AWU的4.6;英国的农业人口比重最小, 仅有2.2%, 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 农业家庭收入在AWU中则达到了14.7。从以上数据的比较中可见一斑:欧盟内就农业发展水平而言, 大致分为两类国家, 一类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小农业国家, 以分散的小农经济居多,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包括希腊、波多黎各等;另一类是北温带的大农业国家, 以现代化和大规模经营为其重要特征, 生产率高, 法国、丹麦为代表。后者往往在欧盟内部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享有较大发言权, 获益也最多。

二、共同农业政策

1958年7月, 共同体的六国农业部长齐聚意大利的斯特雷扎, 开始协商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由于各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同, 六国的共同农业政策的要求也不一致。法国是共同体内最大的农业国, 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 拓展农产品外销市场是其利益所在, 因而法国力主建立农产品自由流通的农业共同市场, 而德国是六国中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依据共同体优先原则, 需要从共同体内部市场进口农业产品, 对此德国不仅将大量增加农业开支, 还会提高工业品的成本, 严重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因而德国对共同农业政策持消极态度, 只是鉴于要建立对其工业有利的关税同盟, 才不得已在农业问题上向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做出让步。经过马拉松式的会谈和艰难的讨价还价, 六国终于在1961年底达成妥协, 就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问题制定了总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建立统一的市场区域, 农产品的自由流通, 统一的农产品对外关税, 内部市场主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 农产品贸易上的共同体内优惠, 各成员国分担有关的财政费用。

1960年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确定了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 即单一市场和共同价格原则, 共同体优惠原则, 共同财政原则。根据罗马条约和上述原则, 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共同农业政策,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施行统一的价格支持和干预制度。这是共同农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通常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共同价格并非实际市场价格, 而是干预价格, 市场价格在共同价格限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波动, 但是一旦越出此范围, 共同体就要进行干预使之回归。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价格机制的核心, 是农民有望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价格, 一旦共用体内的市场价格降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 公用体就同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 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因此干预价格就是低于目标价格的共同体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而门槛价格则是为进口农产品制定的最低价格。门槛价格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能与欧共体的目标价格一致。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原有价格之差作为关税收入, 是欧共体的自有财源。由于当时欧共体没有统一的货币, 当各国货币汇率出现频繁波动时, 会对共同价格体系的稳定造成很大威胁, 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 1969年, 欧共体又创立了货币补偿金制度, 对货币升值国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分别按其货币升值幅度提供补贴或征税, 对货币贬值国则按价值幅度对其出口进行征税, 进口给予补贴。 (2) 根据不同的农产品, 采用不同的调节方式, 例如干预、保护、价格补贴等。 (3) 建立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这种基金是共同体成员国集体干预农业的强大财政保证, 并使共同农业政策的长远政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是欧共体最大的开支项目。其中保证基金主要用于为支持农产品出口而发放的出口补贴, 干预农产品市场的费用和货币汇率引起的货币补偿金;而指导基金则主要用于共同体农业结构改革所需。保证基金长期以来都是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的绝大部分开支。

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欧盟农业的发展, 其成就是主要方面。然而, 共同农业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首先是生产超过了消费所需, 80年代初期, 欧共体大部分主要农产品都出现生产过剩, 欧共体主要针对这些过剩产品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 但到80年代中期过剩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 相反却日益加剧。共同体生产的谷物站消费量的比率从1973年至1974年的91%增长到1983年至1984年的116%, 1958年欧共体六个成员国大约生产了其所需食品的85%, 但在1998年, 欧盟的15个成员国却生产了其所需产品的120%。这种超越自身需求、产品严重过剩使得欧盟在处理过剩农产品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占到欧盟财政预算的绝大部分, 这使得其他农业政策的发展更加困难, 也妨碍了共同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其次, 虽然共同农业政策下的农业收入增长与其他部门的收入增长大体保持相当水平, 但整体的平均却掩盖了大农场主与小农场主之间, 以及北温带农产品生产者 (主要是生产乳制品、谷类和牛肉, 是价格支持体系的主要受惠者) 和其他地区 (主要是地中海地区) 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再次, 对欧盟外部廉价农产品的排斥, 意味着使消费者得到“合理价格”这一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很难得到优先考虑。同时,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农业市场的保护, 歪曲了劳动力的国家差异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也是引发欧盟内部、欧盟与非欧盟国家之间众多争端的根源。因而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也势必行。

三、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改革压力:其一, 来自于欧盟内部, 如上所述, 共同农业政策的负面效应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过剩和欧盟的巨额财政负担, 各个成员国从共同农业政策中获利不均等问题也使得各国在共同农业政策方面的矛盾趋于激化, 随着新成员国的加入, 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二, 来自于欧盟外部, 在全球化背景下, 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贸易集团, 由于实施对农业的保护性关税和对内部农产品的价格支持, 备受美国和加拿大等农业贸易大国压力, 共同农业政策已经成为欧盟在GITT谈判中的瓶颈。

在70年代早期, 共同农业政策启动了第一轮改革, 其标志性内容为Mansholt Plan (以下简称为M计划) 。1972年, M计划提出了3条改革的指导方针, 即农业现代化, 提前退休 (以55岁为退休年龄) 和向农民提供培训。1975年, 为推进改革又增加了一条方针, 即向在山地和难以耕种地区的农民提供更大扶持。通过对欧共体的农业市场机制和农业结构进行两方面的调整, M计划试图取代关税保护和价格支持政策, 并由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提供资金, 鼓励通过合并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农场, 以提高共同体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M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大规模的农场的建立和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的培养, 农产品过剩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 直接导致EARRF (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 的指导基金为支付过剩产品吸收了共同农业政策资金的95%, 而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基金则少之又少。根据1984年至1986年对农民因本国内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得到的各种农业补贴的比例的统计来看, 美国为28.2%, 加拿大为39.2, 新西兰为22.8%, 而欧盟是40%。由此一来, 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自然就成了1986年GATT乌拉圭回合中各农业生产大国的众矢之地。

1985年, 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J.Delors命名的”Delors package”为标志, 欧共体就共同农业政策开始了第二轮改革。然而在80年代中期, 欧洲的整体经济形势无法与60年代的“黄金时期”相比, 失业率高居不下, 同时由于环境保护的呼声日高, 退耕还林和限制化肥使用也是Delors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农产品市场方面, Delors改革的核心是“限制和稳定机制”, 即一方面限制农产品产量, 防止过剩;另一方面保证农民特别是低生产效率国家和小规模农场的农民收入保持稳定。改革主要表现欧共体以立法和财政支持的形式鼓励农民对农场进行现代化的更新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 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民进行资金扶持, 并向因改革而收入减少的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1992年欧共体又进行了第三次改革, 把过去通过保证价格进行的资金补偿变为给为直接支付给农业生产者, 具体内容如下: (1) 通过有效控制生产, 促进农业市场的平衡。通过降低价格逐步减少产量。 (2) 通过增加休闲耕地, 降低产量。并对农业生产者给予补贴。 (3) 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4) 保持农民的人数并保持农业稳定。这次改革较前两次改革更系统也更有利, 从而对农业生产过剩和农业预算的国度膨胀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共同农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 再历经数次改革, 体现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经济的复兴、繁荣与曲折发展。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高度一体化的政策运行机制, 使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为突出地表现了欧盟整体利益与成员国家利益对立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以及国家主权让渡过程中的矛盾斗争与协调合作。随着欧共体的不断扩大, 新加入的东欧国家, 既为欧盟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也为共同农业政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进入21世纪后,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双车道上, 欧盟作为规模最大, 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 共同农业政策仍在发挥着自身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洲联盟政策及联盟过程研究》p347刘秀文埃米尔科什纳法律出版社

[2]《欧洲共同体的农业政策以及改革》1986p34表格资料

[3]《欧洲共同体的农业政策以及改革》1986p35表格资料

[4]Basic Indicator of Agricultural in the European Union (1989) 来自于:EUROSTAT,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 the Community (Brussels, 1990)

[5]Efficiency of Farm Holdings in the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1989) 来自于Commission of the E.C.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Community (Brussels, 1987-1991)

[6]AWU=Annual Work Unit=275daily wages per year.

[7]《欧洲联盟政策及联盟过程研究》p377刘秀文埃米尔科什纳法律出版社

[8]The Impa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al changes>George A.Kourvetaris and Andreas Moschonas1996pp114荷兰籍的欧共体农业委员Sicco Mansholt

共同外交政策 篇3

东亚人口超过21亿,占世界人口的30%,GDP占世界的20%以上。东亚在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各个领域引领世界经济,今后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外,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如将不断深化,东亚的经济地位将更加提高。

为提升东亚的经济活力及其地位,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十分重要。其中,农业问题至为关键。

东亚农业特征:差异大,双边或地域性经济一体化存在功能性障碍

东亚农业的特征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农业占GDP比重差异大

东亚各国之中,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与欧盟不同。农业占GDP比重最小的国家是新加坡,仅占0.04%;文莱也只有0.6%,仅次于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农产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农业占GDP比重最大的国家是缅甸,占38.2%;其次是柬埔寨,占30.5%。东亚地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是中国,农业占GDP的10.3%;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农业仅占GDP的1.4%。

但是,农业占GDP的比重大,并不意味着该国就是农产品出口国;同样,比重小的国家也未必就是农产品进口国。比如,中国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但除了大豆和小麦等以外,其他农产品均限制进口,基本上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虽然有中国这样的情况存在,但一般而言,农业占GDP比重大的国家倾向于农产品出口,比重小的则倾向于农产品进口(本数据基于2010年,ADB)。顺便提及一点,美国农业部门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很小,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2.农村人口比重差异大

东亚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也和GDP相同,各国差异较大。农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是新加坡,为0%;其次是日本,仅占7.5%;之后是韩国,16.2%;文莱,23.2%;马来西亚,25.8%。与之相对比,农村人口比重最大的是柬埔寨,79.7%;东帝汶,70.9%;越南,67.7%;缅甸,66.2%,泰国,65.2%;老挝,63.5%;印度尼西亚,47.8%;中国,46.8%等(截至2013年,FAO)。

农村人口比重大,意味着该国依赖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人口比重较大。

3.农产品种类繁多

东亚的农产品种类丰富,除了小麦和大豆等少数农产品外,整个区域的大部分农产品能够自给。其中主要的农产品是香蕉、罗汉果、火龙果等热带水果,苹果、梨、柑橘类等温带水果,根菜类、叶菜、茎蔬菜、大米、玉米、砂糖、盐、辣椒、肉类、鸡蛋等。这些大部分是与东亚地区居民的主食和副食相关的重要农产品。

在东亚,这些农产品的产量虽然达到了区域内自给的水平,但实际上没有实现自给。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产品贸易在区域内未能有效展开。

4.农产品质量差异大

东亚幅员辽阔,地区间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另外,不同国家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也存在差距。因此,相同的品种也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质量有很大不同。质量差异最明显的是蔬菜、水果和畜牧产品。

如果在东亚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实现标准化,将会极大促进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并提高农民收入。

5.土地生产力差异大

即使相同种类、品种的农产品,在东亚地区,不同国家的单位面积产量(土地生产力)也存在差异。这是由农业技术、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缅甸和越南的大米是三季稻(一年收获三次),而日本、中国、韩国一般一年只能种植一次。不仅是大米,大多数谷物、蔬菜、水果都是如此。

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两种农产品——玉米和大米为例,参照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考察每个国家的土地生产力(生产量/耕种面积=每公顷对应生产量(t))的差异:

首先是玉米。土地生产力最高的是中国(6.0t),以下依次为老挝(5.7t)、马来西亚(5.5t)、印度尼西亚与韩国(4.9t)。与之相比,土地生产力较低的是日本(2.6t),还不到生产力最高的中国的一半,日本之上是菲律宾(2.9t)、缅甸(3.6t)。如此巨大的土地生产力的差异,不仅仅是2012年如此,过去数年也是同样。

玉米的土地生产力差异主要是由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以及技术的差异所造成的。以技术为例,中国的土地生产力高是因为单位土地面积的肥料和使用量世界第一(根据FAO等的统计)。土地生产力最低的日本,玉米一般是用于生食的品种,由于已经普及有机栽培或减少农药栽培,因此生产量受到限制。

其次是水稻。大米的土地生产力最高的是韩国(7.6t),其次是中国和日本(6.7t),再次是越南(5.6t)、印度尼西亚(5.1t),最低的是泰国(3.0t),泰国之上是柬埔寨(3.1t)、老挝(3.7t)、菲律宾(3.8t)。土地生产力最高的韩国与最低的泰国之间有2.5倍以上的差距。

在土地生产力较高的韩国、中国和日本,韩国和日本拥有主食大米深加工的高端技术,土壤改造方面也达到了先进水平。中国的情况是普及了高产稻,并开发了东北地区的水田等,拥有适合大米广泛生产的环境。

nlc202309032031

泰国和柬埔寨因大米的土地生产力低,所以每年必须进行两到三次的栽培。土地生产力低的国家也因受到了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6.农产品生产成本差异大

农产品产量及季节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则对农产品价格有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受到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和全社会工资标准的限制,因国家不同而各异。以主要农产品为例:(价格以美元换算/每吨)

香蕉:印度尼西亚546、菲律宾219、越南266;

咖啡豆:印度尼西亚1537、越南1254;

玉米:印度尼西亚323、菲律宾247、中国273;

水稻:越南290、泰国342、中国297、韩国1634、日本2403;

甘蔗:泰国27、越南38;

猪肉:越南1566、中国1928;

鸡蛋:中国1004、韩国1849、日本2059。

以上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适应性和农业部门规模经济的发挥程度所决定的。东亚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产业的适应性和经济规模存在问题,但这不是无法克服的绝对性障碍。

规定农业适应性的基本因素是地形、水利、气候、农田的禀赋状况及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状况。日本和韩国无论从哪个因素来说,都不具备控制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条件。抑制规模经济的发挥,是日本农地法中典型的对农民过度保护的政策,其结果就是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这是造成无法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障碍。

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规定了关税的基准。

7.农产品关税差异大

如此巨大的差价和各自国家中此类农产品重要性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成为区域内相互贸易的障碍。

比如,香蕉的关税在印度尼西亚是 5%,菲律宾是15%;咖啡豆在印度尼西亚是5%,越南则是15%-30%;玉米在印度尼西亚为0%,菲律宾是1%,泰国是2.75泰铢/kg,中国是配额部分为1%,配额以外的部分是20%;水稻的关税在日本,78万吨以外为780%,印度尼西亚是450印尼盾/kg,泰国是2.75泰铢/kg,越南是40%,韩国为5%;猪肉的关税在菲律宾是10%,越南是14%-30%,日本则是38.5%等。(worldtarif.com)

关税是保护相对劣势产业、培养弱势产业的暂时性措施,加入经济合作协定(EPA)和自贸协定(FTA)等地区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构筑地区性的分工体系,可以实现共享区域自由贸易的目标。因此,关税完全是一时、过渡性的东西,不久,实现低水平关税或免税是理所当然的目标。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阻碍了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发展,这不仅限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自贸协定(FTA)和经济合作协定(EP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就在于消除由此产生的弊病。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促进了FTA、RCEP、TPP、FTAAP等地区经济一体化,这是东亚各国的共同期望。

但是,现在进行的这些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都是双边或地域性的,并不是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一体化,因此存在着功能性障碍。

求同存异,建立东亚共同农业政策

为整合东亚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应该构筑各国政府参与的东亚共同农业政策(EACAP:East Asian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基本政策可以参考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AP)。

目前东亚地区构思的RCEP 、日中韩FTA 、TPP 等区域经济合作是以所有产业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规则的统一等为中心的全面协定。“全面”的意思是,某个生产力低或者生产成本高的国家生产的农作物,与某个国家的先进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其关税和贸易规则做同一处理。

这种方法将农业和其他产业在土地和资本方面的最高产出视为等同,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实际的。在当前技术不断革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农业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由于农业部门和其他生产部门的差距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通的,因此在降低农产品关税问题上,谈判十分艰难。特别是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其农业相关经济产值占GDP总值较高、农业相关的从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农产品种类呈多样化特征,因此农业部门就更为重要。如果使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相竞争,就很容易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不利影响。

所以,笔者提议就农业部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为加盟国家提供加深理解、相互协商的机会。通过协商,如果经济合作协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必付出很大牺牲就能构筑一个农产品分工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会顺畅地实现,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亦将不断加深。

确保粮食稳定是东亚安定和成长的必要条件。EACAP的政策目标是尊重东亚区域内各国个别的农业政策,同时尽可能统一区域内的农业政策和农产品贸易、投资政策。

以下是这个构想的概要(笔者在2010年曾经提出同样内容的建议,同时也进行过关于TPP和RCEP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一东亚共同农业政策加盟国致力于取消加盟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税。

二在加盟国之间构筑区域内的国际分工体系。

三为保障食品安全,建立东亚统一标准(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冷藏管理、保质期)。

四随着加工食品原料的细化发展,产品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应增加加工食品代码(例如HS代码)的位数。

五食品加工产业的经营,独资或合资企业,可相互设置规则。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食品模块化可顺利发展;另一方面,鉴于食品加工原料进口国因多种原因所呈现的复杂状况,可考虑促进区域内原产地规则的灵活实施。

六制定能够推进加盟国境内农业直接投资(农场建设、食品加工工厂)的规则以及促进投资统一化的规则,并下调企业所得税。

七可允许加盟成员国提出1-2个重要产品,并给予该产品数年保护期。

八各加盟国在农产品质量、产量、国际市场等方面,特别是在某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方面,有义务帮助其他成员国。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说课稿) 篇4

九年级思想品德 彭燕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是鲁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战略思想,感受到身边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使命感,共同描绘美好未来。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正确对待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及我国小康现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理想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及模范人物名言警句、理想及实现过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引导我们把实现共同理想作为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数据和事例比较思考,理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认识现实规划未来的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三步走”战略 教学难点:我国小康水平现状

四、说教法

⑴为了让学生理解理想的不同,我采用事例法、讨论法进行教学。⑵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小康水平,我采用事例法、列数据法、归纳法等方法让同学排疑、解惑。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1)归纳法:在课堂中,就一些成功人士理想实现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属于哪种理想,总结出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2)自主探究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事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种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理解并记忆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认识现实,规划未来。

4、板书设计

通过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第十课 共同描绘美好未来

第一课时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

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1.理想分类:

2.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惠及亿万人民的小康蓝图: 1.“三步走”战略 2.我国的小康水平

共同外交政策 篇5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上,国家领导人感言:“双奥城,这是独一份。首钢大跳台是绿色转型,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首钢大跳台“雪飞天”,当运动员在空中腾跃翻转时,矫健的身姿与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的巨大冷却塔交相辉映,冰雪运动与工业风格完美融合的一幕,给全球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谁能想到,如今一片欣欣向荣的首钢园区,曾是一片废弃的工业园区。冰雪运动令一座座巨型钢铁设施再度焕发生机,“绿色办奥”的生动样本,令世界惊叹。

巴赫多次来到首钢大跳台,“我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 首钢园区的变迁,呼应着国际奥委会“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的办奥新模式。作为世界上首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未来除了承办赛事外,这里还将成为服务大众的体育主题公园,让办赛成果最大化融入市民生活。 像这样的“首个”,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还有很多——首次实现所有场馆100%绿色供电,成为第一个“碳中和”的奥运会;首次建成直通冬奥赛场的高速铁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驶上快车道;奥运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3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北京冬奥会创造的新典范,正是新发展理念铺就强国之路的生动写照。 大国担当,着眼长远。国家领导人反复叮嘱:“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将大赛筹办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生态建设、服务民生的大格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牵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冬奥筹办中,一条雪道改变施工计划,为了保护一棵无法移植的古树。施工方感慨,以前修路,心中只有路。现在修路,心中得有山、有树、有草、有动物,还有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这样的改变,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当运动员腾空而起时,背景是雄踞于崇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古老文明与现代运动交汇出壮美景观。独特的比赛体验被中外选手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引来无数关注点赞。 不止是赛时的惊艳,“雪如意”对赛后运营早已胸有成竹。场馆顶部的多功能空间和下方足球场大小的区域综合设计,除了承接高水平赛事,还可以开展文化、旅游、休闲活动。四季运营,让“雪如意”成为冬奥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范本。

共同外交政策 篇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本【二】

环保,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环保,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环境保护的意思,可这个是接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做的事情与“环保”二字恰恰相反,他们是在破坏而并非保护。乱砍树木,污染水源,随地吐痰,排放有毒废气都属于破坏环境的一种。也许在你不知不觉中,你就会伤害到地球妈妈的身躯。因此我认为环保应该从自身做起,才能为环保做一些属于你的贡献。

目前,整个世界有多少干旱的地方,又有多少因为没有谁喝,而活活渴死的人类和动物,这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这些不节约用水的人的报复吗?节约用水,每个人都知道,但有谁真正去过呢?只要在你洗手的时候,将那些说循环利用,这便是环保的表现。

有一件事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无法淡忘,也正是因为那件事让我明白了环保的可贵。

记得有一个双休日,我在家里吃完午饭,准备洗自己的碗。我漫不经心地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开始洗碗。就在这时,爸爸将水龙头关闭,严肃地对我说:“你知不知道这是浪费水的行为,洗块碗用得着把水龙头开这么大吗?”我有些懊悔,因为毕竟有很多地方都缺水,还有很多地方是严重干旱,像我这样浪费水,在爸爸眼里,也许就像夺取了别人的生命一样。我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在洗碗之前,总是把水龙头开到最小再洗。

“节约用水”这四个字已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刻骨铭心。

节约几千张纸,就可以少砍一棵大树;节约每一滴水,就可以让这片大地少一份干旱。当你留意身边的点滴小事,就能发现你为环保而努力过。

因此,我想对大家说:“我们的地球妈妈已经伤痕累累,你们是否听到她在无声地哭泣,请不要再破坏环境、破坏大自然了。让我们从个人做起,一同来保护我吗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吧!”

环保从我做起,为大自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唱响“绿色家园,环保先锋”的口号吧!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本【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本【四】

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与环境的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十九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足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中国禁止进口24种“洋垃圾”这条新闻就可以看出我国将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之前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破坏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果再这样下去,资源就会渐渐变少,小动物们也会失去他们的家园,所以我们要共同保护大自然。

以我自身的所见所闻来说说近几年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家门前的一条河的河水原本是清澈的,河中有很多鱼和虾,但后来因为不加节制的污染,河水渐渐变得浑浊,河中几乎一条鱼都没有。一年前,管理人员加强管制,不允许再往河道里扔垃圾,并且用机器清理河道,小河才又变得干净了起来,河里又有了畅游的鱼虾。

环境的污染大多是人为因素,对于环境的保护,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件事跟自己没关系,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类似乱扔垃圾、破坏植物等现象并不少见。也许你也能经常看见有人随地吐痰,还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无素质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一个小孩喝完饮料后,拿着剩下的空瓶子,他是刚有意识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的,但是身旁的大人却说:“一直拿着空瓶子干嘛,也不嫌麻烦,直接扔地上不就好了?”小孩懵懵懂懂地把垃圾扔到了地上,最后他再也没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以上两种现象影响了他人的健康,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同时都影响了环境。我们应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当身边的人做出这类不对的行为时,请提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生态是这个国家发展的根本,生态环境的好坏体现了这个国家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反应了这个国家能否长远发展。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的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本【五】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她,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因为我们的家园在不断恶化,所以我们要保护她。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所以我家也兴起了环保之风。

水,人类生活的依靠。近几年来,由于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因此纯净水越来越少。这引起了母亲的主意。她每次都把洗完蔬菜的水和洗过衣服的水积累在起来,等积累到一定的量,就用来浇花!日子长了,不仅节约了水,也少交了不少水费!真是一举两得呀。

电,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能量。而发电不仅要浪费资源,还要破坏环境。所以,每当晚上,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出去购物,不看电视,不玩电脑,不开灯。不仅如此,我家的冰箱也一直不开,这算是对“环抱”的支持吧!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一直以来,我家每当出去吃饭,都要带环保筷子。很多人都笑话我们,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把环保放一回事。要知道你眼前的一双一次性木筷,它会消耗大量的树木,据说,中国人一年大约要“吃掉”2500万棵大树。种种情况,使人触目惊心啊!还有,大家都不是认为手帕纸比毛巾干净吗?其实你错了,用手帕纸不仅比用毛巾肮脏,而且破坏环境。我不得不说我家就在这方面做得好,很少用手帕纸,用的都是毛巾。

在回收方面,我家做得也不错!无论是废纸,还是废电池,无论是空瓶子,还是烂金属,我们都会把它们搜集起来,毕竟积少成多,到时候再卖出去,可有一笔收入哦!

共同外交政策 篇7

一、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与世界参战国一样,经历了数十年食品严重短缺;二战结束后至1960年间,欧洲各国农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国家农作物生产过剩而部分国家则面临食品不足。为了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利益,欧洲国家大都实施高关税、低水平进口配额等维持较低水平进口。这种阻碍食品进口的做法,损害了国内希望以合理价格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利益。从1950年开始,欧洲人口数量明显激增,这进一步促进食品消费需求。但是,在农作物生产过剩的国家,农民因为对市场和价格不确定性怀有恐惧,拒绝生产更多食物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当出口得到绝对保证的时候才偶尔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农作物生产不足的国家,则怕提高进口配额损害本国农民种植热情和利益。欧洲各国政府认识到农业生产问 题的同时,也意识到:国家间不统一产生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任何单个国家行为得到解决。欧洲六国农业委员会主席西科·曼斯霍尔特 (SiccoMansholt)认为,“农业一体化”是解决欧洲农业不均衡、农作物生产过剩及食品短缺、消费不足等问题的最简洁的方案。在曼斯霍尔特努力下,欧洲共同体六个创始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达成共识:在不同国家间推行共同农业政策是发展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需要。1957年3月25日,六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共同市场。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是在欧洲共同体内实施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罗马条约》提出了最早的共同农业政策概念。《罗马条约》规定,共同农业政策的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通过共同贸易促进国际交换。最初的共同农业政策具体的宗旨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稳定农产品供应,提供合理的消费价格。当时共同农业政策的重点是对特定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过量商品承销、进口食品关税、出口补贴和农村发展补贴。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初始目标是:“通过推进技术进步,确保生产资料分配的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在提高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农产品供给和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是以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同样的逻辑和模式建立农业共同体。“共同体”是“透过制度的融合”,即每个参与国家在农业方面放弃掉自己的一定主权而交由共同的决策机构统一裁决。

但是,由于欧洲各国各地农民之间广泛存在的顾虑以及政策的敏感性,1958年确立起的共同农业政策直到1962年才得到 落实。1962年7月1日,创始六国落实共同农业政策时,3个新的指导方针被写进共同农业政策———市场统一、社会需求和金融团结。在共同农业政策推动下,欧共体内具体做到了: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各成员国农产品统一农产品价格自由流通;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共同体各国优先,进出口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

总之,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统一欧共体(或欧盟)各国经营法规、农产品价格和竞争法则,在共同体内成立统一农产品市场,对外统一施行进口征税、出口补贴的双重体制以保护内部市场,建立共同农业预算,协调成员国之间管理、防疫和兽医等条例。共同农业政策的宗旨在于均衡欧洲各国农业差异,促进共同体内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间的广泛合作,并最终保证成员国的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并最终促进经济一体化。

共同农业政策一经实行即成为欧洲最大单一性共同政策,在欧洲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农产品自由交易的平台:成员国之间对外无关税、对内无征收。共同农业政策运行之初,成效显著。共同定价的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奶制品、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大幅度增长,食品短缺迅速消失;从1962年开始不到6年的时间内,欧洲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 差异得到明显消除,谷物,家禽,奶制品和肉类几乎达到了完全的价格统一;1967年开始,6个创始成员国开始处理烟草的供给、需求平衡;随着共同体成员国的增加,农业相关的技术和工业都得到了稳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共同体成员国将过量的农产品倾销到其他国家,并且不断地统一地增加出口补贴,迅速占领并维持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二、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弊端及改革路径的探索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洲国家的正面效果积极显著,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的弊端随之产生并日益显现。从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的国家看,产生如下弊端:

一是行业收入不公。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致使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生活必需食品价格不低,生活成本增加。从1960年以来每年高达5%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必然增长的农业成本费使得农民从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及工业稳健发展,生产农产品的农民却没有因技术进步而改善其生活,还拉开同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的差距。农民收入比起工人工资,只能是望其项背。

二是农业生产力提高难持续。农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导致农民社会地位的降低;农业的特性需要农民持续性体力投入,原从事农业的家庭中,年轻一代几乎无一例外地外出谋生、弃农转行、纷纷逃离,每年约有近五十万农民放弃耕种进入其他行业,继续农耕的人只剩下老弱残余。在共同农业政策运营之初,农业生产力有增长势头,以后放缓,继而缓慢下降,后继乏力。

三是市场导向失灵。受市场需求调节的农业,当某一农产品过剩,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低会促进市场销量,过剩的食品就能以较低价格卖给消费者,农民会转而耕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这使农产品市场能够以较低代价调节农民的生产计划。在农产品定价、有最低保证价格、所有成员国农产品统一价格的背景下,市场失灵,过量食品和农作物无法发挥经济效用。农产品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农民失去了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改变种植策略的弹性,这是对欧洲农业种植及交易市场的整体损伤。

四是共同体内部预算不堪重负。农产品法定定价高于市场价格,即使在农产品生产严重过剩时也是如此。持续的生产过量加之政府最低价格保证,尽管农业领域的开销一减再减,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都一直占到最高比例,超过一半的年度预算。即是欧共体中最昂贵而且浪费惊人的政策,也是最具争议性的政策。农业补贴预算吃紧、农业技术的变革、成员国的扩增以及多边贸易协定的发展都给共同农业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共同农业政策的影响不仅及于欧洲本土,还波及世界农产品市场,甚至波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生产。从非成员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看,共同农业政策产生的弊端有:

一是世界农产品价格不正常激剧下降。为了保证共同体内生产过剩的农产品价格稳定又不至于浪费,欧共体将过量农产品倾销到其他国家,人为地造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正常下降。据报道,1981年到1986年间,世界小麦库存上升70%,价格下降达44%。〔1〕

二是农业贸易争端激增:为减少食品库存量,欧共体采取增加出口补贴的措施。其他农业出口国在价格上无法与欧共体出口食品抗衡,逐渐并迅速失去国际市场份额。欧共体则采取更加激进的补贴政策以维持农产品市场份额,这导致了1980年至1990年间农业贸易争端呈几何数级增长。

为消除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导致的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和农业贸易争端,美国及凯恩斯联盟(Cairnsgroup) 国家组织1及《关税及 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on Tariffsand Trade,简称GATT)各缔约方在乌拉圭的蒙特卡罗举行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进行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 (Uruguay Round)。蒙特卡罗部长谈判宣言(TheMinisterial Declarationat Puntadel Este)指出:“世界农产品贸易迫切需要更多纪律和可预测性,亟待纠正当前贸易中的限制和扭曲以减少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均衡和不稳定。”明确指出要削减各个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出口补贴以及抑制各种或多或少影响农业贸易的政策,要求工业国家将农业补贴改革放在政府改革首位。

“乌拉圭回合谈判”形成的文件,很多是专门针对提供大规模农业出口补贴的工业国家的。欧共体当时的农业补贴居世界之首。如果欧共体仍坚持农产品出口补贴、扰乱世界农产品市场,会遭到多国抵制其出口产品。一旦农产品不被他国接受,欧共体必会陷入孤立困境;过剩农产品不能出口,食品库存量增加,共同农业政策预算会无效增加。

为了欧洲农业的持续发展,消除共同农业政策推行中产生的国内外不利影响,或者说在国内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压力下,从1968年起,欧共体对农业政策开始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970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西科·曼斯霍尔特博士的改革计划:对具有现代生产工具的大型农场进行资金整合与“改良”;鼓励中小型农场农民弃耕进入工业等其他行业;对愿意转行但在工业行业中很难找到工作的农民提供再就业培训;在“农业项目”名义下,“作为生产结构调整的一部分,让1250万英亩土地退出农业生产”,同时“加速农民退出农业行业的速度”。曼斯霍尔特计划有3项指令性计划:农业股份制的现代化、鼓励放弃农耕和农民转行技能培训。然而,预期公共支出不足、部分农民尚未获得工作技能就大刀阔斧的农业、行业改革,招致六个成员国农民及受到冲击行业的人们严重不满,日益增加的憎恨和反对,导致这次改革未解决任何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目的。1974年,曼斯霍尔特计划全面叫停。改革者们不敢再轻易触碰和改革共同农业政策。

1970年到1980年间改革 建议寥寥 无几。从1968年到1992年间,共同农业政策继续实行,持续多年的生产过量、政府最低价格保证、出口补贴政策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欧共体各国内部浪费惊人,恶果开始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欧共体内部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在通货膨胀低的年代还能承受,但是,在1975年到1986年间,高通货膨胀率使农产品补贴支出已经翻倍,农业预算费用大幅增加。除国内压力外,还有国际压力。由美国、欧共体、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三边委员会 (Trilateral Commission)1985年的报告强调,所有的工业国家必须同时采取行动,促进对内改革。参加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初,欧共体就相当不情愿就农业问题谈判,因为减少内部农业补贴对欧共体出口不利。欧共体与多国在农业问题上的谈判陷入僵局长达4年之久。在内外双重压力下,欧共体不得不面对事实开始考虑改革的新思路, “省钱”成为欧共体各国首脑最为关心的问题。最终,僵持各方的谈判取得清晰的结果:在1986~1988的基础上各方减少严重扭曲的内部补贴至少20%。

1988年2月,欧共体实施“稳定”改革方案(1988 Stabilizers Reform Package),规定生产者的生产限额,主要农作物生产超过限额的,生产商必须支付罚款。这当然遭致经整合后的现代大农场商的反对,加之规定的限额不足够严格, “稳定”改革方案没有取得效果,〔2〕以失败告终。

面对农产品生产过量、补贴预算吃紧和乌拉圭回合谈判等压力,1991年12月,欧共体各成员国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逐步过渡为欧洲联盟。欧盟开始积极寻求新的改革。

三、曼克锡雷改革的内容、取得成效及对欧洲农业发展的影响

1992年,为了削减补贴预算、降低生产过量、确保农业收支平衡,曼克锡雷改革正式启动。这次改革从贯彻乌拉圭回合谈判要求减少市场价格补贴内容入手,具体做法有:强制减少种植面积、辅以补偿金制度,补偿金直接给予减少种植降低产量的农民;借鉴美国农业支持计划经验,引入直接补偿程序让欧共体内不透明的消费者补贴转变为透明的纳税人补贴;消除贸易扭曲、抑制欧盟保护主义,让市场对生产决策发挥效用。

曼克锡雷改革是自1968年共同农业政策发生问题以来最激进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在共同农业政策问世后签署并实行第一个实质性的贸易自由化协定;二是削减小麦和牛肉的价格支持,使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接近于市场需求决定的价格,控制了农业产量进一步扩大,缓解了农产品生产过剩局面,在一定程度恢复了市场决定生产的裁量权;三是完成了欧共体一直想推行的现金补偿替代价格补贴的宏愿;四是谷物类产品价格支持直接切换到了按固定耕种面积直接付款,并模仿美国的做法为控制 产量过剩引入了“预留”机制。这一改革为欧盟最终接受乌拉圭回合谈判农业协议铺平了道路;五是欧盟的价格补贴以“蓝箱”政策 (BlueBoxPolicy) 模式2存在。为了控制预算,欧盟不得已减少对农产品补贴,他们深知这一做法会让欧盟失去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占有。作为妥协,曼克锡雷改革巧妙地满足了乌拉圭回合谈判《农业协议》中的“蓝箱”政策要求限产计划中的直接补贴以“固定”面积进行;为了不违约地发展欧洲农业,欧盟继续采用“蓝箱”政策支持各国农业发展。这是欧盟从谈判中获得的实质性的优势:欧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蓝箱”政策使用者,在1996~1998年间,据WTO统计数据,欧盟“蓝箱”使用量达到世界蓝箱使用量95%;〔3〕六是3个革命性的配套措施,包括提前退休、农业用地保护和环境绿化方案。从1992年曼克锡雷改革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的需求逐渐成为共同农业政策的一个宏观目标并强制性地适用于所有成员国,这让本来重在调节农业和市场的政策具有更广泛的职能。

曼克锡雷改革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因触动某些集团利益而招致反对。改革导致共同农业政策职能扩展,欧盟内部行政管理机构的复杂化加重,贿赂、欺诈有所滋生,政策执行力降低,为日后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增加了后续改革的阻力;在国际贸易中让步允许美国非粮食饲料和原料自由进入欧洲市场,当这些饲料和原料以绝对更低的国际价格替代欧盟内部对粮食饲料、原料的需求后,欧盟内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非粮食饲料产品消费却持续增长,给欧盟内部“蓝箱”政策伪装的粮食价格补贴政策造成了威胁;粮食价格持续下降,激怒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包括整个爱尔兰半岛,由于改革政策及目标对爱尔兰农民严重不利,他们强烈地反对曼克锡雷改革以及任何改革。

1992年的曼斯霍尔特改革,看似是一个纯粹改良共同农业政策的计划,其实,如果没有外部谈判压力、欧盟预算尚未超支,要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实施改革几乎完全不可能,实施改革也不会得到执行。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议案拟定和真正施行都是从“面对外患”出发,真正“解决内忧”。因此,曼克锡雷改革是在正确时间进行的正确改革,它有一些缺陷,但是优点远大于缺点。其改革的意义,从国内看,在推行曼克锡雷改革3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从1992年到1995年,小麦等农作物的价格补贴下降29%;15% 的耕地闲置下来,减少了生产过剩;欧盟内部价格保证大大降低,满足了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规定的幅度,出口总额和补贴总额分别降低了36%和21%;这使欧盟用实际行动、客观事实向其他贸易伙伴展示了农业政策改革的决心。

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欧盟对外谈判服务的。曼克锡雷改革的国际意义在于,在保护欧盟内部利益的同时巧妙地兼顾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要求;塑造了一个更加适合欧洲的农业政策,还在短时间内兼顾了美国、凯恩斯联盟国家依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提出的“更加开放,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要求。曼克锡雷改革隐涵的另一个更深刻的含义是,欧盟用行为向世界表明:

第一,不管共同农业政策宣称的改革目标是什么,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给予欧盟在谈判桌上的砝码。

第二,不论农业政策改革采取何种形式,其核心理念是要帮助欧盟对内部事务保持高度的自由裁量权 (不受国际组织如WTO的限制)。所有的改革都是在相对不重要的地方让步一点点。

第三,不管改革基于什么目的,最终能够被落实的一小部分政策是以不影响欧盟的发展利益为前提,也是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讨价还价的结果。

事实上,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欧盟内部的改革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曼克锡雷改革以及在推行共同农业政策中前后经历的次次重大改革,都是在面对强大的外部谈判压力下产生和执行的。因此,有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所有改革,其目的在于:首先,是应对世界各国多边贸易谈判,其次,是避免欧盟预算超支;最后,才是真正改良共同农业政策。

无论如何,曼克锡雷改革在临界线上阻止了欧盟财政预算恶化以及欧共体各国农作物生产过剩,在共同农业政策运营20年来,首次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行探索,根据市场需求补助特定农业生产,遏制生产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质量,维护生产和消费的对等及可持续性。总之,曼克锡雷改革把共同农业政策的经济效用充分地发挥到极至。

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的今天,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经历了曼斯霍尔特、曼克锡雷、千禧议政、费舍尔、食糖政策和“健康检查”等共6次较大改革。曼克锡雷是最为成功的改革,对欧洲农业逐渐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奠定了以后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基调,树立了可借鉴的模式。曼克锡雷之前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此后的改革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都可以被视为曼克锡雷改革的“增强版”,或多或少都是在继续曼克锡雷改革的路径。

四、结语

综上可见,共同农业政策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经济萧条、人口增加、食品短缺、各国急需发展农业、推动经济的背景下、欧洲各国通过建立欧洲共同体后登上欧洲历史舞台。欧洲因推行共同农业政策,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使欧洲大陆在短时期内解除粮食短缺窘境,保证了人民充足的食品供应且价格稳定,生活富裕且有充分保障,并迅速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崛起。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也在历次改革中逐步发展,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向欧盟的提升,在欧洲近30个国家全面推行,使欧洲各国最终成功地从农业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是世界农产品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保持至今,同时,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

摘要:欧洲各国为摆脱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经济萧条、食品短缺、农业发展不均衡窘境,推行“农业一体化”共同农业政策,不到六年消除了欧洲农产品市场价格差异、食品短缺,改农业进口国为净出口国,倾销过量农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农贸市场。但共同农业政策从实行开始即在欧洲内产生行业收入不公、农业生产力提高难以持续、价格补贴致市场失灵、农业预算超支等弊端;在国际上引致世界农产品价格激剧下降、农业贸易争端激增;欧盟寻求改革措施都以失败告终。曼克锡雷改革,缓解了世界多边贸易谈判压力、避免了欧盟预算超支、遏制了农业生产浪费,使欧洲成为世界农产品市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

共同外交政策 篇8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有地球才有人类。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共同的家园。她以健美的身躯、优雅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养育了数以百亿计的子孙(包括死去的)。从数万年前仅生活在热带雨林、与其他动物没有截然区别的猿人,到如今遍布全球、主宰世界、拥有70亿之众的智人,世世代代都凝聚着地球母亲的养育之恩。

地球不只养育了人类,还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其他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它们与人类组成了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没有它们,人类便成了孤家寡人,也难以生存。可是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加剧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打乱了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生命的维系,使逐渐苍老的地球母亲家道消乏,五劳七伤,不用说金、银、铜、铁……这些宝贵的矿产越来越匮乏,就是人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变得寸土寸金,习以为常的蓝天绿水成了奢侈品……尽管这样,地球母亲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宁可自己饱经风霜,积忧成疾,也要竭尽全力维系这个宇宙之间最有生机的大家庭,并希望她的子孙越过越好;只是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她才会发怒,用狂风暴雨、地震火山等严厉方式教训她的臣民!

作为地球的子孙,必须为母亲的健康长寿着想,把世界地球日看成地球的生日来庆贺。保护地球母亲,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人类在向地球索取,损坏环境的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修复环境的能力,许多荒山僻壤经过人类的装饰、修整,成为花团锦簇、绿树成阴的乐园,不乏其例。

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过度悲观,人类的历史就是和自然不断协调的历史,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从我做起,一个有效的实际行动比一打亢奋的言辞有用。

在第46个世界地球日前夕出版的这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我们揭示了珠峰北坡冰塔林奇观逐渐消失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以及我国在治理空气污染、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融化的冰川是鸣响的警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约束自己行为,从减少浪费和绿色生活的细节做起,主动并有效地节能减排,才有可能不为气候变暖推波助澜。与此同时,我们也呼吁科普界的同行们,能够致力于将科技界正在进行的环境治理工作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能对其有所了解。也许我们的努力对于业已形成的破坏而言相当有限,但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现。

上一篇:爱岗敬业 放飞青春下一篇:业务副校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