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调研报告目的

2025-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下乡调研报告目的(精选8篇)

三下乡调研报告目的 篇1

目的:日前广东大学生的三下乡义教活动逐渐在各大学推广,并在寒暑假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因为开展范围主要集中在大学院校所在城市周边地区,没有真正深入落实到所谓的“乡”,欠发达的地级市的偏僻落后乡村接受到的大学生三下乡义教活动少之又少,甚至未有所闻。如此,大学生的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状态,向农村落后地区推广新思想,新教育理念的惠民善举便没有惠达真正需要的落后农村孩子。三下乡义教活动的旋风没有普及到偏僻农村地区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当地政府学校的重视程度,受教学生家长的态度,大学生的经费问题等等。我们此次调研活动将通过具体调查访谈,了解三下乡没有惠及落后乡村的背后原因,以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三下乡义教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从而推动落后乡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三下乡调研报告目的 篇2

当被问到是否听说过家电下乡时, 被调查农户中有14家都表示听说过, 但是除了彩电外具体还有哪些家电却不清楚, 没也有人买过任何家电下乡的产品, 更不知道哪里可以买。农户们得知家电下乡的途径较多, 部分是通过省电视台和广播中的新闻得知, 部分从家电卖场的广播车和宣传单中所得知。被调查农户家中都有彩电和手机, 有洗衣机的有9家, 有热水器的2家, 有冰箱的5家, 对于冰箱和空调的需求, 年轻人则表示出较大的渴望, 而年纪较长的人则显示出无所谓的态度。当问起是否会买电脑时, 所有的农户则表示暂时不需要, 原因在于:一是农忙时要干农活, 闲时要外出打临工养家糊口, 没有时间和精力;二是文化水平不高, 即使买了也用不上。对于汽车下乡政策, 有11位农户则表示没听说过该政策, 但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反映自己没有享受过这种补贴, 也没有听说过周围的人享受过这一政策。该地在2006年以前多以摩托车为代步工具, 2006年以后则多骑电动车, 被调查者每家每户都有电动车, 有的家庭甚至有两辆。摩托车有结婚时作为彩礼买的, 也有自己根据实际需要买的, 但是电动车多为农户自己所买。此地离县城较近且路面平坦, 电动车节能、安全、价位低, 逐渐成为占主流的代步工具。电动车销售点在市区, 此地商户多卖副食、衣服、鞋子, 并无一家卖家电和摩托车。

对于三下乡政策是否对农民有好处, 多数农民觉得有好处, 因为有总比没有强, 即使现在不买以后可能会买;也有人认为, 这很难说, 因为目前尚无人享受过任何好处, 也不能保证以后能享受到。本该是颇受欢迎的三下乡政策, 在此地却并未使广大农民得到应有的实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补贴政策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不管是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 都只是从宏观层面出发, 虽然各省也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关措施, 但是并不能激起农民对物品的购买欲。多数农民在政策出台以前就买了农机、彩电、摩托车, 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理性经济人”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 人们做出的投资、消费决策都是理性的, 在一定成本和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 加上中国人传统的节俭习惯, 使他们在这些物品的使用年限到期之前, 不会购买已经拥有的东西。此外, 有限的消费能力也制约了对于尚未购买的家电的消费, 从农民的消费支出来看, 生活消费中住房占首位, 其次是食品, 再次是人情往来, 最后才是家电类的消费, 因此农民对家电需求的潜力并不是很大。

第二, 商家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家在销售上往往只重视对这些政策的宣传, 却忽视了农户真正的需求。这就造成各类产品在农村的销售网点较少, 基本上只集中在集镇上。代售点规模较小, 出售的产品种类较单一, 涉及家电下乡的产品也相应较少, 农民选择的余地较小。同时由于宣传时, 没有说明领取补贴要如何操作, 有哪些程序和注意事项, 也没有讲清卖场的具体位置和有哪些下乡产品, 使农民在买产品时比较茫然, 既找不到正规的销售点, 也不知道下乡产品的具体信息, 如品牌、价格、型号等。在销售策略上, 媒体曾报道有些商家利用这些政策, 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 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农民对下乡产品望而却步。另外, 商家为了促销, 所推出的促销产品的价格比下乡产品更便宜, 使农民在购买产品时往往倾向于性价比好的产品。

第三, 基础设施落后。该地的基础设施落后也是限制“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与之相配套基础设施, 如电视机需要稳定的电压和有线电视信号, 电冰箱需要不间断的电源供应, 洗衣机离不开自来水供应, 电脑需要成熟的网络建设等等。但是, 目前该地这些基础实施还比较落后, 电视信号弱, 收看效果差, 电压不稳, 电费较高, 网络未普及, 家用机井代替自来水的现象普遍存在。除此之外, 该地村内路况极差, 无人翻修, 也无人保养, 无形中使想买车的农户增加了成本。落后的基础设施, 严重影响了家电和汽车的下乡。

参考文献

下乡调研要“三朴” 篇3

【关键词】 下乡调研 朴素 朴实 朴直

【作者单位】 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48-02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为了听到真实的意见,每次听人奏事时,在表情上总是特意和蔼一些,防止臣僚因为紧张而不敢说话。这说明仅有求真知、盼良策的心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现实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用一节的篇幅专门讲调查的技术,可见调研方法的重要性。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下乡调研时,不仅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尊重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先生,而且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敞开心扉,愿意对你“掏心窝子”。

一、形象上要朴素

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竞选前从来没有留过胡子的美国总统林肯蓄起络腮美髯,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亲切;他把自己青年时代劈的木栅栏搬到竞选会场,是为了给人一种勤劳的印象,使人产生信赖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写了一本题为《读我的胸针》的书,专门讲她在不同场合如何选择佩戴“胸针”这一饰物,为了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她非常在意细节。

不注重外在形象,就难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尼克松第一次竞选总统之所以败下阵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在和肯尼迪电视辩论时,脸色憔悴苍白,显得非常疲惫,给选民毫无活力的印象,失去了“民心”。领导干部下乡调研,也要注意在仪表上博得群众认可,否则群众会客气地敷衍:“我们没意见呢!”村民因为要下地干活,衣服易脏易磨损,所以衣服一般都选择不容易显脏的深色,劳作时也不穿很新的衣服,调研者要捕捉到这些细节,在穿着方面与群众尽量“求同”。调研不是接见外宾,不要西装革履,也不要头发油亮、皮鞋锃亮;调研不是休闲,不要奇装异服;调研也不是逛街,不要穿金戴银、花枝招展。穿着要大众化,打扮要质朴化,简约整洁,不要与乡村的环境、调研对象的身份格格不入。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地科协主席到田间调研,脚上套了鞋套,这种形象是不可能得到群众认同的。

二、语言上要朴实

下乡调研,是为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求对策。领导干部所说的调研用语一定要服务于这个目

的,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据2013年8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某省一厅长到基层调研,他与当地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他私下坦承,真不知该聊些什么。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调研,语言浮泛,提问粗放,主题游离,不可能听到群众的心声。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真正带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思调研,才有话说,才有问题提,说的话、提的问才切合实际。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榜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调研,到了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询问施齐文老伴的年龄,听说老人64岁了,他立刻说:“你是大姐。”又问:“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听说养了猪,他接着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提问的指向性很强,很具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低保户施成付家院子里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时,他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一一询问。看到总书记语言这样朴实,调查这样仔细,村干部和村民说话不再绕弯子,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发言,总书记也真正了解到群众的生活状况。

说话要看对象,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才会顺畅融洽。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刻画的“国立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坐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呼唤几声相对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与群众打交道,就要用群众的语言,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米里哀主教在向乡民布道时,“从不向远处去找他的论据和范例。对某一乡的居民,他常叙说邻乡的榜样”。他掌握了各种方言,“这样就博得了群众的欢心,大大帮助了他去接近各种各样的人。他知道用最俚俗的方言去说明最伟大的事物。他能说各种语言,也就能和一切心灵打成一片”。

领导干部下乡调研也一样,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大白话、讲小道理,多用当地的俗语、民谚,不要引经据典,不要使用书面语,也不要“秀”术语、“炫”理论,要多询问、多倾听,要虚心谦和、诚意求教,尤忌夸夸其谈以表现自己对情况的熟悉和业务的精通。毛泽东同志对此早有批评:“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三、举止上要朴直

群众是“土性子”,坦坦荡荡、实实在在,都是“直肠子”、爽快人,没有什么花心思,同时自尊心也很强。所以领导干部调研时和群众交往,不要装腔作势、扭扭捏捏,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入乡随俗、随和从众。群众搬来的凳子,直接坐,不要用手擦一擦灰尘;群众递来的茶水,直接喝,不要瞄一瞄杯子是否干净;群众端来自家酿制的米酒,无论你平时喝不喝酒,你最好尝一口、领个情,这样才不会伤害群众的自尊,群众才不会把你当外人。据胡耀邦同志部下回忆,下乡调研,常常可以看到他盘腿坐在农家的炕上,和一群老汉们聊得兴高采烈。2006年春节前夕,胡锦涛到延安农村调研,他兴致勃勃地观看村民们的表演,并走进欢庆队伍,随着音乐的节拍扭起秧歌,他还走进窑洞与村民一起炸年糕,村民们与他说得热火朝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了解民情,有时也和普通民众在路边小店喝几瓶啤酒,吃点汉堡包。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只有调研者自己不拘谨,群众才会放得开。

孔子曰:“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老百姓看人,也主要是看其行动。是真调研,还是来“作秀”,群众一看便知。领导干部要敢于蹚泥水、走泥路,敢于沾露水、晒太阳,敢于穿越荆棘、徒步山岭,敢于挽起袖子、卷起裤脚跳下水田,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才会听到真心话。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去基层检查督促秋收工作,顺便了解基层情况。他到了打谷场,“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就是说他用木用得好)。一场谷打罢了,打谷的人都坐在老槐树底休息、喝水、吃干粮,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老杨同志通过帮群众做农活,一下子就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三下乡”调研报告 篇4

秦涵书 姚婷婷 高艳

摘要: 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不断发挥资源优势,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托资源储备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突出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规划,一条河,一条路,一个点;坚持“打造田园风情小镇,建设塘坊乐和家园”的工作思路,以产业化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生改善,以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重点抓特色农产发展,坚持“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精神,大力发展“一寸一品、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三个模式。2011年,塘坊镇实现生产总值248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946元。综上所述,乡村经济应以特色农业发展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加农民科学种植的观念,提高农民的种植技巧,鼓励农民积极贯彻有关科技惠农政策,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调研,特色农业,农技推广,发展模式前言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我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农业,各级政府也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本文根据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当前巫溪县农户的农业技术需求与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塘坊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南部,距县城39千米。面积96.34平方千米。全镇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8村一社区,耕地面积2.8万亩。全镇人口23000万余人,其中城镇户口17000,占73.9%,实际参与种植农作物的人口不足全镇人口的10%。全镇以山地为主,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湿适度,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280天。管辖塘坊社区,学堂、塘坊、狮子、石桩、龙井、双柏、红土、牧旺、漆树、兴寨、安乐、新建、梓树、羊耳14个行政村。塘坊镇山清水秀,地势较为平坦,是巫溪县的幅员大镇、农业大镇。长期以来塘坊镇政府坚持“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精神,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塘坊镇的主要特色产业有:脱毒土豆、烤烟、生姜。但是,因交通不便、技术有限、经济闭塞等导致巫溪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见于这种情况,巫溪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巫溪经济的发展。我们针对塘坊镇的生姜、烤烟和脱毒土豆三类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些调研。2 调研过程

在这个暑假中,通过“重庆市暑期三下乡—万名大学生走进巫溪”活动,我们走访了塘坊镇村子的农业大户和部分个体农户,针对当地农业种植状况深入田

间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参观了烤烟、生姜等种植基地,了解基地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农产品的销售及收益情况。同时我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产品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此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但是考虑到部分农民文化程度的问题,我们最后决定采用问卷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调查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使得我们的调查得以顺利进行。穿巷进户,一问一答,调查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着。由于此次调查方式我们采用的是走访调查现场进行,因此,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是100%,即共发放五十五份问卷,回收五十五份。调研数据

近年来,塘坊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烤烟,生姜,脱毒土豆,辣椒,南瓜等农产品。据调查,塘坊镇1445村户中大部分从事种植业。

2003年~2011年,政府鼓励农民大力种植烟叶,塘坊镇总种植面积2600余亩,在全县60000亩烤烟种植面积中,塘坊镇占4.33%。该镇现共有125户农民种植烤烟,其中有65个是规模大户(种植面积在40-120亩的为规模大户),占52%。烤烟每株平均纯收益3.5元,全镇烤烟纯收入可达208000元。烟叶的纯利润高达50%,玉米的收益是10%~15%,烟叶的收益比玉米等其他非经济性作物的收益高出3倍左右。

我国是一个马铃薯生产大国,2000年世界马铃薯产量为2.9亿吨,其中我国年产0.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马铃薯单产量较低,国外平均亩产2.6吨,而国内平均亩产仅为0.86吨,世界排名93位。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是74公斤,我国是35公斤。且国内马铃薯等薯类的深加工开发利用较晚,年产量的约78%被鲜食,8%烂掉,4%饲用,而用于深加工的马铃薯不足年产量的10%。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强。据了解,其加工成淀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乳酸可增值3倍;加工成食品可增值4倍;生产高吸水性树脂可增值8倍;加工成变性淀粉可增值15倍;生产生物胶增值在60倍以上。马铃薯精淀粉经过发酵或采用其他方法可生产300多种变性淀粉,可广泛应用于医药、纺织、铸造、染料等多种工业。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马铃薯淀粉需求量高达300万吨。但是普通的马铃薯容易受病毒侵害,现已发现,造成马铃薯退化的病毒有30余种,就巫溪县来说,晚疫病是最影响马铃薯收成的病毒。基于此,巫溪县政府引进了脱毒马铃薯,它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大田平均增产30%—50%。

巫溪马铃薯有“三好一放心”,即“巫溪洋芋种好”、“巫溪洋芋好吃”、“巫溪淀粉好卖”、质量安全放心。2009年马铃薯巫溪县播种面积40多万亩、鲜薯产量近40万吨,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占全县粮食结构比重近40%。2010-2012年,巫溪政府巫溪县工业园区建成巫溪县脱毒马铃薯深加工,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3年。在工业园区新建脱毒马铃薯深加工厂房10000 m2,仓库20000 m2。项目建成后,一是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年利润750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显著,农民新增收入来源5000万元;三是辐射带动力强,带动淀粉加工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塘坊镇梓树村是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千余亩,通过采用专业合作社的形式,预计2013年可达20000亩。脱毒马铃薯产量是普通马铃薯的2.6倍,净重最高产可达6500斤/亩。脱毒马铃薯也是一种生态马铃薯,100%利用农家肥作为肥料,不使用农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马铃薯,使消费者可以放心、安心的食用马铃薯。2013年马铃薯的展览大会将在梓树村开展,这无疑是将巫溪的马铃薯推向其他各个地方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巫溪马铃薯的品牌价值,为巫溪马铃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塘坊镇与外企合作发展生姜种植,实验面积50亩左右,预计每株产量可达3~5斤,每亩产量可达3吨左右,市场价格一般在3元/斤,春节期间最高可达4.5元/斤。因此,由种植生姜带来的收入可达1350000元左右。

近年来,塘坊镇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又推出生态经济这一新型理念,实现“五个万”工程,即“万袋烟,万亩菜,万只羊,万只生态猪,十万只土鸡”,有规模、有效益的发展农业经济。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塘坊镇特色农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塘坊镇农业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采用“一寸一品、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三个模式,即一个村做一个品牌农作物、采用专业合作社形式种植特色农作物、采用直接流转和缓组打包形式发展规模农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点带面的推广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价值,使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

但由于巫溪县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农产品输出成本价太高,大部分农产品依靠内需。整个调研过程中有近80%的村民是把自家地里的农产品拉到集市自己出售,只有不到20%的村民的农产品是商家订购。同时我们还发现,大约有70%的农民是亲自到当地镇子的市场去了解有关农产品价格、销量等等一系列情况的,甚至还有98%左右的村民对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仅仅是听说而已。到目前为止,巫溪县还没有农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

塘坊镇规模大户主要是采用专业合作社形式,以公司带农户,集中发展特色农业。以生姜为例,塘坊镇的生姜是与韩国的一家企业合作,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并让农民根据韩国公司的需要确定种植的数量,等到生姜成熟,由韩国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收购这一方案无疑给巫溪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在交通不便的巫溪,提供这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就好比给巫溪农户打了一支定心针。相信在全镇人民的努力之下,不断探索致富新型道路,在不久的将来,生姜将会扎根于巫溪,并走向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目前,塘坊镇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

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巫溪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镇大部分土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建议

通过对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特色农产品进行调研,总结了十六大以来

巫溪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六)加大流转土地的力度,实行专业化分工,有规模、有效益的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众所周知,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由无数的社会个体以及利益群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农村土地流转对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配置,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实现着新的动态均衡,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变动,为维护农民利益提供逻辑起点和制度着力点。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马克思认为土地是社会财富的原始形成要素之一,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威廉·佩蒂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土地资源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村土地除了发挥最基本的农业

暑期三下乡调研报告 篇5

—— xx村民有无农村养老保险

安徽xx学院学生团体联合会 我的网店:http://hcc12.taobao.com

收藏送淘金币哦。多多支持啊!谢谢啦!

摘要:

2011年7月3号,安徽xx学院学生团体联合会三下乡志愿者服务队到六安市霍邱县孟集镇进行了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中,志愿者主要围绕“永远给党走,青春献祖国”主题进行。我们对孟集镇村民有无农村养老保险的调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也离不开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盛情款待我们的孟集镇的热情和勤劳的村民们。

正文:

一. 当地背景情况:

孟集镇位于霍邱城东湖东岸,属霍邱东部的中心镇。全镇总面积154.6平方公里,耕地5161公顷,全镇辖24个行政村,1个中心集镇街道居委会,乡村13515户,总人口51142人。

过去的孟集镇,是一个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发展滞后的农业大镇,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商贸流通不通畅,人的思想观念守旧。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农业发展,孟集镇成为了霍邱的农业大镇,是全县的商品粮基地,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我们走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看到村民们正在田里辛勤的劳动着。二. 国家政策: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国发(2009)32号”文件形式正式发布。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镇),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方式非常灵活,可采取月缴、年缴或一次性缴纳等方式,收成好时可以连续缴纳,经济不宽余时也可以暂时间断,待条件允许时再续保。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从18周岁开始缴费,60周岁后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直至寿终。在领取养老金前(60周岁前)身亡者,退还全部个人账户本息;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身亡者退还剩余个人账户本息。三. 调研内容:

我们首先询问村民的基本信息和日常生活情况,然后我们询问了村民们的新农村的医保一具体情况,接着我们询问了村民的新农村养老保险情况。以及村民的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切身感受,我们了解他们的心声,我想这对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应该是有一定反应。四. 调研结果:

1.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和老人,从村民那得知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日子也较以前过的宽裕,家庭和睦。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新农村医疗保险已经普及,每家每户没人都已经购买了新农村医疗保险。但是,就村民反应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复杂,报销数额稍大时回款实时间长,一般要3—4个月,有时更长。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对村民不能耐心解释,有时把村民的姓名输入错误导致医保卡失效。

3.通过我们仔细的询问得知村民对于新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并不知道。只有少部分的村民对此有一点了解,大部分村民都是一点都不知道。有一些年龄稍微年轻的村民则表示在将来可能会买养老保险,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国家有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当我们问到一些村干部时,他们表示“我们村干部都买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补贴一半自己给一半,而此类新农村养老保险在当地并不是全民性的,国家还没有颁发相关文件下来,所以没有对村民们进行宣传。”大部分的村民本没有买养老保险养老的意识,他们认为的养老方式是依靠子女,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为自己储存养老钱。根据调研结果,年龄较大的村民对自己的养老状况感到担忧,担心自己在年龄大的时候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五. 相关建议:

通过我们调研孟集镇的情况。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快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普及的步伐。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让当地日常业务准确高效的完成。让当地政府在具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让广大的农民尽快的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不再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加强对养老保障体制的宣传,让广大的农民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加快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广大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总结:

在孟集镇调研的这几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孟集镇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给村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此真心祝愿孟集镇在今后越来发展的越好。

校学生团体联合会

关于三下乡的调研报告 篇6

吕永志

(内蒙古建筑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工程管理1101班)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由于受多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而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准确识别和正确评估这些风险影响的大小,提前做好防范风险预案,对顺利完成项目施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探讨并对其分类、识别和分析控制提出建议,对提高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资

导论:通过对国内外同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寻找调查研究的起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危机和我国物价迅猛上涨,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职工工资增长问题突显出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积极研究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工资条例》草案中特别提出关于拒绝工资集体协商的惩罚事项,再次激起了关于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讨论。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了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三年规划,《人民日报》甚至发表了关于“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国有企业应当率先垂范”的署名文章。我们认为,中央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应当谨慎探索,在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不宜强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一、西方工资集体协商的产生和发展

(一)工资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关系

我国所谓工资集体协商,在西方被称之为工资集体谈判,西方的工资集体谈判源自于其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其最初的主要内容就是工资问题,后来发展为包括一系列劳动标准内容,这样的集体合同

被称之为一揽子合同。现代工业社会的集体合同还有一种类型,即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合同。我们法律对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合同分别作出了规定,工资集体合同也是集体合同制度的组成部分,属于专项集体合同。为签订工资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协商的行为即工资集体协商,在西方即所谓工资集体谈判。为了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更便于表达我们的观点,本文的研究从狭义上把工资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这两个概念混用。

(二)西方工资集体谈判的缘起

西方社会的所谓集体谈判,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集体谈判是在1799年,美国费城的制鞋业工人为维护其合理的经济利益而与雇主就劳动标准问题进行过集体谈判,后来费城和纽约等城市的印刷等行业的工人也开始了这种谈判,集体谈判若是不能达成协议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以示对雇主方面的抗议和威胁。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会合法化,1850年英国的纺织业、矿山业、冶铁业的工会便代表劳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就有关劳动标准问题达成协议,到1870年,涉及工资等劳动标准的协议越来越多。1910年英国商务院第一次发表集体合同调查报告。在1696件集体合同中关于工资标准的集体合同就有563件,一般雇用条件的集体合同有1103件,其它的有30件。

(三)集体合同法制化

集体合同法制化出现在十九世纪初。1904年新西兰颁布了最早的集体合同法律,制定了各种有关集体合同的法律。1907年奥地利和荷

兰也相继制定了有关集体合同的法律制度。1911年瑞士颁布的《债务法》也有两条是关于集体合同内容的。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斗争的成果之一,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迫使雇主方面不得不正视工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的存在。为了避免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损失,雇主方面必须缓解劳资矛盾,一方面对劳工提出的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同时,通过这个协商谈判也对劳工的行为做出某种程度的约束。集体谈判进而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肯定,于是便产生了集体合同法律制度。1919年法国制定了集体合同特别法,1921年德国颁布了《集体合同法》,芬兰在1924年也制定了集体合同法,瑞士在1928年也颁发了集体合同法,美国1935年颁发的《国家劳资关系法》中也对集体合同的内容做了专门的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战争和社会的动荡深恶痛绝,缓和劳资矛盾众望所向。欧美国家开始积极干预劳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集体合同这种调整劳资关系的有效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发展。二战后各国都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许多国家都对集体合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认可。集体谈判产生于十八世纪末,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于十九世纪初中叶,现代意义的集体合同制度实际上是完善于二十世纪中叶,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被各国普遍采用。

小结

工资集体协商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劳资矛盾必然产物,劳资双方为避免罢工造成更大的损失而选择了谈判方式缓解矛盾,政府通过法律约束劳资双方行为,使劳资矛盾在法律框架内得以解决。

结束语

目的论指导下的十八大报告翻译 篇7

1 功能目的论的概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功能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凯瑟琳娜赖斯, 汉斯弗米尔,

Justa Holz Manttri和Christiane Nord等翻译学家以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为基础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赖斯首次将语篇类型, 语篇功能与翻译策略相结合, 进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她的学生弗米尔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以原文为中心的观点中脱离出来, 提出了目的论。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与所要想表达的意愿, 而译文的接受者则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 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实际交际需要及对译文的期许 (Nord, 2001) 。因此要想准确理解话语想传递的意义, 就必须充分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交际背景以及听者的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为了与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以及将自己所认知原作者的意图传递给接受者, 不但要根据原文语境来推断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而且还需要将他所认知的相关信息告知译文读者 (卞建华, 2008) 。赖斯的学生,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1943——) 全面的总结和完善了功能派理论。基于弗米尔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 诺德在其书《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 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中, 首次应用英语语言, 系统的论述了翻译过程中的语篇分析应该多方位考虑文本内外的因素, 并依据这些因素了解原文的功能, 从而制定出针对特定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诺德认为,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既要揣摩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又要将译文所理解的信息准确的传递给读者, 因此译文的功能作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分析原文就可以明确, 而是由交际的目的来实现的, 并引入了“功能+忠诚”原则。“功能”是指翻译者为了使读者接受原文而所起作用的目的和用意;“忠诚”更看重的是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参与交际行为的期望与所想表达的意图, 而不是仅仅只看重原文跟译文的对等关系。 (Nord, 2011)

2 具有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十八大报告翻译策略

政论文, 顾名思义, 都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从政治的角度评论和阐述当今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由于政论文中的用语多为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者阐述国家主要方针政策, 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 经济, 外交, 民主等各个方面, 这种特殊的严肃性就要求政论文的翻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以便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好分寸 (王平兴, 2003) 。十八大作为我们党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召开的代表大会,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政治态度, 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也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实践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一刻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通过报告可以看出, 我们党提出的方针政策都和是从符合实际的中国国情出发, 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政论文特殊的政治敏感性, 译者可以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 即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仔细斟酌用词用句的准确性, 译文需客观无误的表述原文的意图, 以保证原文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但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忠实于原文, 又会使译文显得过于保守,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2.1 增译法

正确的翻译富有中国语言特色的词语和词组等。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大背景下, 通读十八大报告, 提出了很多新的方针政策, 其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查鸿, 2009) 。例如:

原文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译文:Resolving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and farmers is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in the Party’s work...

原文2: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译文:With direct and two-way links of mail service, trans-port and trade.

原文3: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译文:...“One country, two systems”, under which the peopleof Hong Kong govern Hong Kong and the people of Macao governMacao

汉语表达中还有很多类似于上文所举的例子, 表面上看起来言简意赅,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弄清楚缩略语的深层含义, 然后再以译文接受者的视角为导向来选择增译的翻译策略, 从而使译文接受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

汉语表达中, 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通常由上下文的语义来衔接, 而不像英语中有很多的连接词, 十八大报告也不例外, 句型结构单一, 经常会出现无主语的排比句式,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该添上汉语省略的主语, 使译文形成语法上的完整同时也符合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例如:

原文4: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译文:We rejected both the old and rigid closed-door policyand any attempt to abandon socialism and take an erroneous path.5

原文5: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 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译文:We must continue to make both active and prodent ef-forts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makepeople’s democracy more extensive, fuller in scope and sounderin practice.

原文6: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 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译文:We are firm in our resolve to uphold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will never yield toany outside presure.

以上3个例子, 原文均没有主语, 但是通过对上下文语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 中国人民政府其实就是句子的主语,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增加主语“We”即可。

2.2 减译法

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模式, 修辞手段, 表达方式上均有差异, 是两种差别较大的语言。汉语侧重意合, 通过意义连接句子, 语言华丽, 常用较多的修饰语加强语气, 我们可以看到政论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以示强调肯定。而英语侧重形合, 简洁明了, 句式严谨, 注重形式上的规范, 常用平实的语气对事情进行表达描述。汉译英时如果完全按照所给的汉语原文原词来翻译句子, 表达出的英语译文常常会出现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等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需要按照语意上和修辞方面的需要, 或者根据上下文的内容, 减少一些词语以便能够流利通顺而又准确地道地用英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 如果仅仅根据对等性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 不仅不会符合英汉双语的表达习惯, 也会导致译文冗长繁琐。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原文7: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译文: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cial development.

原文8: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译文: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democracy andthe legal system.

原文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译文:On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ty.

上述例7与例8中的“新进步”“新步伐”都没有实际意义, “新”旨在加强语气, 强调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若直译的话会显得繁琐重复。例9中“全面”意在修饰“建成小康社会”的程度, 同样是为了起到强化作用, “building”一词完全可以表达“全面建设”的意义。

以上只是笔者在阅读十八大报告时所用的两种较为常见的翻译技巧, 即增译法与减译法, 这些技巧的运用对十八大报告之类的政论文的翻译有很重大的意义,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翻译技巧,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 结束语

鉴于功能目的论理论认为译文是由译文预期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而不是把原文放在主要地位。该理论对十八大报告的翻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 要想从语言风格和句式结构都能地道的翻译出十八大报告, 要求译者在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既要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使译文能够传达跟原文相似的意图, 又要以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需要为最终目的, 二者相辅相成, 必须统一。

摘要: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对外宣传工作的不断发展, 因此, 对政论文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文根据德国功能派所提出的目的论, 以十八大报告为例, 通过研究其英译版本, 分析其文本特点, 进而选择灵活的翻译策略, 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十八大报告,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Nord C.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6) .

[3]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查鸿.从功能能翻译理论看十七大报告的英译[J].湖州学院学报, 2009 (6) .

三下乡调研报告目的 篇8

关键词:调研 服装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S941.11

如何更好地培养服装设计人员对于服装专业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习惯了说教、引导的教育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从另一方面扼杀了学生原本的创造力,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上产生依赖没有加入自己的设计风格,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一桶鱼,不如给学生一张网并教会学生捕鱼的技术,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如何将创新表现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我认为国内的服装教学模式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的重要过程——调研。迪奥品牌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曾说过:“创造性调研是所有原创设计得以强化的秘密或诀窍”。

这里所说的调研并不是通常课程里给学生要求的市场调研,这里的调研是指“针对素材和资料来源所进行的系统化的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起事实基础并得出新的结论。” ——牛津英文大辞典

调研对于任何设计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先于设计而展开的创意理念的初期搜罗和汇集。它应该是一个颇具试验意味的过程,是为了支持或发现某一特定主题所做的调查

研究。在创作过程中,调研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它会为创意提供灵感、信息和创作方向,以及为系列设计提供故事情节。调研是一种旅行,它通常会花费你几周甚至于几个月的时间去理清头绪并加工处理。它也是一项非常人性化的行为,通过它的外在表现,人们可以深入透视设计师的思想、追求、趣味及想象力的创造性。

调研指的是调查探究,即从过去的事物中学到新的东西。它常常被看作是探索之旅的起点。它与阅读、参观或许还有观察有关,但是首要的是,它是指信息的记录。

调研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指采集设计者系列设计所需的真实有形的和可实践操作的素材如面料、边饰、纽扣等。

另一种类型是指收集系列设计所需的形象化的灵感素材,这对于主题、情绪基调或者概念的确定将会有所帮助,而这些因素对于在创作中自我个性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把调研材料比作为日记或者日志,流行趋势、社会和政治事件都会被记载下来,而且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个人的创造性设计过程中带来影响。这种信息、日记、研究就是在目前、现在或者未来将会使用到的素材。(图1)

调研的目的:

首先,作为具有创造力个体的学生,调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它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同时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开始新的设计方向。在学生将想象力引导并集中于一个概念、主题或者方向之前,通过收集不同的参考资料并探寻各种使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来探索各种各样的创作可能性。

其次,调研工作也会对学习一门学科有所帮助。通过调研,学生也许会发现一些完全一无所知的信息,或者探寻到一些新技巧、新工艺。

再次,调研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并扩展他们对周遭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调研应该包含的内容

如前所述,调研是指调查、研究和信息的记录。这种信息是指那些可以被拆分为一组一组不同类别的事物,它们将有助于你灵感的激发,同时也会为系列设计的方向提供不同的组成部分。

1、造型和结构

从其准确的定义来看,“造型”是指具有明确的外部边线的区域或者形状,并且具有可识别的外观和结构。它也指以框架形式构成或者支撑物体的方式。造型是调研和最终设计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们可以提供转换到人体之上和服装之中的潜在创意。没有造型,就没有时装设计中的“廓形”。

为了支撑起造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结构问题以及物体的构成原理。充分理解框架或部件支撑起造型的原理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结构要素又会转化成为时装设计。可以想一想,大教堂或者现代化玻璃大厦的穹顶造型与19世纪女装中的克里诺林结构,是否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呢。

2、细节

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考虑造型的灵感来源,而且也要考虑像细节这样更为实用的要素的灵感来源,这一点很重要。一件服装的细节可以指服装上的所有东西,从在何处使用明缉线到口袋的类型、紧固材料以及袖克夫和领子的造型。一件服装的细节和廓形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为了创作出成功的和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设计,整合这些细节元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設计过程中细节元素的调研、采集可以来源于很多不同的地方。它可以来自于你对军服外套的样式,袖克夫和口袋样式的探索,或者从历史服装上获取元素。它也可以来自于更为抽象的素材,如口袋的造型可以从更鲜活的事物中获取灵感。单品服装或整个系列设计的细节灵感选择应该从调研的所有不同种类的素材中筛选而来。细节元素也许不会立刻浮现出来,但是它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必须对它予以考虑。

3、色彩

对色彩的考虑在调研与设计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通常是一件设计作品引起人们关注的首要因素,并且左右着服装或者系列设计被感知的程度。从远古时期起,色彩对我们来说就具有神奇的力量,而且,在我们的穿着中,色彩可以反映出我们的个性、性格和品味,同时也能够传递出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等重要信息的反应。

对于设计师,色彩通常是系列设计的起点,并且能够控制所做设计的基调和季节性。针对色彩说采集的调研资料应该既包括一手资料也包括二手资料,而且可以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并获得各种各样的组合。endprint

灵感的来源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色彩包围的世界里。例如,自然界带来各种各样的色相、明暗与色调的组合,它们都可以转化为设计进程中的色彩基调。然而,灵感也可能会来自于一位艺术家,或者一幅特别的油画,或者历史的某一时期。

4、肌理

肌理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并能唤起我们触觉感受的质地。不同肌理的明暗图纹可以使观者无需真正触摸物体,也不用对所呈现的物体表面进行描述,就能体验到视觉刺激。

作为未来的一名时装设计师,对于肌理方面所做的调研最终会表现为所能找到的面料、多种不同的质地以及后整理的效果。在人体上、审视和感觉事物的方式是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是这方面的灵感来源可以来自许多不同的素材。

针对肌理所做的调研常常可以为面料再造赋予新灵感,而面料的处理方式将会有助于一件服装的风格和可能采用的造型的确定。建筑材料、风景和有机物形状的图片可能会对针织服装和面料再造技法的灵感启发有所帮助,如打褶的表现手法。

5、印花和表面装饰

表面特性也可以暗示出肌理表现的转换手段,如刺绣、伸缩线迹、贴绣和珠饰。表面后 处理可用于一块面料或一件服装,用以改变其外观风格、感觉,并反映出灵感来源的基调。例如,贫苦的、年老的和褪色的感觉可以从非洲焦灼、干旱的土地转变而来,珠光宝气和装饰特性则可以从印度的纱丽面料中获得灵感。

刺绣:这里指在织物表面运用缝线创造出图案和纹样的手工艺。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线和线迹,你可以在平平的织物表面创造出精致的表面装饰。

伸缩线迹:这是指运用线迹将面料抽缩成蜂窝状纹样的技法,在这种基本线迹的基础上可以产生许多变化针法,它可以使设计师无需裁剪就能够在一件衣服中创造出造型和体量感。

贴绣:这是一种将单独裁出面料装饰性的缝制或固定于另一块面料之上以创造出一种表面装饰或纹样的技法。

珠饰:正如它的名字听上去那样,运用珠子来装饰面料,通常采用的是缝制的方式。

6、历史影响

像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领域一样,作为时装设计师,必须了解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将设计理念和技术向前推进。历史的影响显见于任何一个文化的设计学科中。从伊斯兰清真寺到日本武士铠甲,它们就如同你所看到的古代瓦片一样各不相同。

有关历史资料调研的关键因素,必须是服装史上或古代服装上出现过的元素。要想成为时装设计师,学习服装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服装史从很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丰富的信息,如从造型的缝制工艺刀面料和装饰手法的选择。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把在服装史上寻找的过程形容为“变旧为新”。毫无疑问,她正是通过探索许多不同世纪的服装来使她的系列设计鲜活起来的。

7、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可以是所有的一切,从对本国文学、艺术和音乐的欣赏到另一个国家的民俗和文明的欣赏。通过审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来寻找创意会带来丰富的灵感,而这些灵感本身就可以转化为色彩、面料以及印花和服装的造型。像约翰·加利亚诺和让·保罗·戈蒂埃这样的设计师,就将多种不同文化视为其系列设计的出发点,并以这种方式闻名于世。作为一个设计师,也许会从文学中获取灵感,并借用它来作为系列设计的故事情节。时下的艺术展也可能对所收集的调研资料和创作的作品带来影响。例如,在克里斯汀·拉克鲁瓦和让·戈蒂埃的系列设计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弗里达·卡罗油画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弗里达·卡罗是一位具有浓郁的传统衣着风貌的墨西哥画家。

8、当代的流行趋势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潮流的敏锐把握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逐步发展的能力。观察全球的变化,社会趋势和政治生活对于为特定目标群体进行服装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跟随潮流并不见得是完全有意识的行为,而不过是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能力。它也指对那些发端于“街头”的品味和趣味的微妙变化具有敏銳洞察的能力。

服装设计的教学很难用统一的规律模式去约束,如果将服装设计的教学过于规范和呆板地表现出来,那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失去最宝贵的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流于表面的灌输本身就是一种肤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会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会去发挥自己更多的想像力,所以很难把学生的潜意识和能量发挥出来。如果要做到这点,只能是将课堂教师的角色作转换,将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留给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而调研的手段正是使教师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给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自己通过调研来发现和解决。并在调研中培养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做好准备。

参考书目:

《国际时装设计基础教程》 史蒂文·费尔姆编著

上一篇:端午思念的散文下一篇:青春毕业生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