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共8篇)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篇1

试题

题号

合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多种

活动为研究对象。

A、自然环境

B、心理行为

C、社会经济

D、环境生态

2.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货殖列传》是由

撰写的。

A、班固

B、司马迁

C、王充

D、荀况

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

国。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4.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物适应,另一方面是

适应。

A、生理

B、心理

C、生态

D、文化

5.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空间形式之一的是。

A、地区迁移

B、国际人口迁移

C、短距离迁移

D、长短离迁移

6.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的是英国学者。

A、布莱克

B、诺斯坦

C、寇尔

D、兰迪

7.关于农业起源的人口压力说,是以

为代表的。

A、海登

B、索尔

C、博塞洛普

D、伊萨克

8.技术是20世纪后期影响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技术。

A、机械

B、化工

C、纺织

D、微电子

9.种族的划分不是对人群社会、文化性质的划分,而是对人类的一种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A、形态

B、生理

C、体质

D、心理

10.以下属于民族特征之一的是。

A、共同的历史

B、共同的生理

C、共同的行为

D、共同心理素质

11.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

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12.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有。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神道教

13.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之一的是

分类法。

A、托马斯·库克

B、麦金托什

C、斯塔特勒

D、特尔裴

14.地理物象呈

衰减的规律性。

A、方向

B、速度

C、规模

D、距离

15.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

结构。

A、政治要求

B、政治社会

C、政治地理

D、政治实力

16.英国著名地理学家

提出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心脏地带”学说。

A、马汉

B、麦金德

C、豪斯霍弗尔

D、斯皮克曼

17.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

提出的。

A、巴罗斯

B、罗士培

C、索尔

D、惠特尔西

18.以下属于文化区三种类型之一的是。

A、民族文化区

B、中心文化区

C、功能文化区

D、周边文化区

19.根据研究对象侧重点不同,地理学也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

A、政治地理

B、行为地理

C、旅游地理

D、经济地理

20.关于种族的起源主要有多源论与

之说。

A、一源论

B、二源论

C、三源论

D、四源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出现过四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即①、②、③、④。

2.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3.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的特征有、、、。

4.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②、③、④。

5.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

和。

6.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②、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与定向,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成六纲三目。()

3.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农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5.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只有相对的意义。()

6.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响。()

7.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外部动因或动力。()

8.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9.自然边界是以双方共认的某些人文特征而划定的边界。()

10.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相同。()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种族

2.功能文化区

3.人地相关论

4.旅游业

5.政治地理单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C

2B

3A

4D

5B

6A

7C

8D

9C

10D

11A

12C

13B

14D

15D

16B

17A

18C

19D

20A

二、填充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2.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3.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

4.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5.道教、儒教

6.独立关系、冲突关系、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3√

5√

6√

8√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功能文化区:是以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3.人地相关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因而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4.旅游业: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5.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④语言是符号系统。

2.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①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农业;②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③是一种生计农业;④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⑤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①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

②发达国家遇到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问题

③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技术、机器、基础设施与管理不足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可从工业化积极一面与带来的负作用等方面分别论述酌情给分。

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①当代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包括对资源的压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分析

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A、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B、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C、在环保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D、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E、加快环保新技术的研制与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人文地理学

试题

题号

合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只研究的空间分布,以及它的形式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A、自然现象

B、人文现象

C、社会现象

D、政治现象

2.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享丁顿被认为是美国

论的代表。

A、环境决定论

B、或然论

C、二元论

D、生态论

3.中国的游记类著作以明末的最为著名。

A、老残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佛国记

D、徐霞客游记

4.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A、冯·洪堡

B、白兰士

C、李特尔

D、白吕纳

5.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其中之一是。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理性主义

D、直觉主义

6.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精神文化和

文化。

A、社会

B、制度

C、政治

D、经济

7.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个人需求

B、宗教信仰

C、经济因素

D、地域因素

8.人口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这是处于

阶段。

A、低位静止

B、高位静止

C、后期扩张

D、早期扩张

9.农业起源理论的宴享学说是由

提出的。

A、博塞洛普

B、海登

C、索尔

D、巴罗斯

10.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

类。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六类

11.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

为主。

A、血型

B、毛发

C、肤色

D、眼色

12.共同的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风俗

B、语言

C、文字

D、习惯

13.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都属于

语系。

A、闪—含语系

B、汉—

藏语系

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D、印欧语系

14.宗教既是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社会形态

D、意识形态

15.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

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A、安拉

B、逊尼

C、穆罕默德

D、什叶

16.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

A、旅游行为

B、旅游心理

C、旅游习惯

D、旅游偏好

17.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

为基础的。

A、地理环境

B、地理物象

C、地理过程

D、地理形态

18.以下属于政治地理过程的是。

A、政治扩散

B、政治斗争

C、政治形式

D、政治环境

19.国力方程PP=(C+E+M)·(S+W)是由

提出来的。

A、科恩

B、摩根索

C、克莱因

D、麦金德

20.人地关系是指人与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A、社会环境

B、自然生态

C、经济环境

D、地理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国内人口迁移形式有三种,即、、。

2.语言的本质特征是①、②、③、④。

3.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可以从、、三方面去研究。

4.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

5.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

6.文化区大体可分出三类,即、、。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文地理学正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2.法国学派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大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3.行为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的一种文化。()

4.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5.低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

6.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均直接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性别构成的变动。()

7.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带头工业,也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起始工业。()

8.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财富,离开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9.宗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

10.客源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化的接触扩散

2.人口转变

3.第四产业

4.地理人种

5.环境知觉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

3.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2.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参考答案(三)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D

4C

5A

6B

7C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B

18A

19C

20D

二、填充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

3.年龄、职业、学历

4.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维布雷宁消费型

5.领土规模、形状、位置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3√

4√

7√

8√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3.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4.地理人种:学术上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5.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①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②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③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①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②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③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④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⑤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⑥多语言国家出现。

3.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篇2

A一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

B一洗、二涮、三冲、四保洁、五消毒

C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

D一洗、二冲、三涮、四消毒、五保洁

E一冲、二洗、三涮、四消毒、五保洁

【答案】C

【解析】清洁消毒为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程序。

2. 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消毒是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B灭菌是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C终末消毒是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

D预防性消毒是在未发现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场所消毒

E疫源地消毒是对存在传染源或曾经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

【答案】B

【解析】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 为了预防的目的, 降低人群易感性主要通过

A继发免疫

B隐性感染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免疫人群移入

E病原体的变异

【答案】C

【解析】免疫预防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 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所以降低人群易感性主要是通过人工自动免疫。

4. 将染疫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 限制其活动, 并进行观察或治疗, 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危险, 这一措施被称为

A拘留

B隔离

C留验

D医学观察

E医学检查

【答案】B

【解析】留验:即隔离观察。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 限制活动范围, 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留验和隔离采取的措施基本是一样的, 但是留验的人员是高度怀疑者, 不一定是染疫人员, 而隔离是已经确定的染疫人员。医学观察和医学检查不需要限制活动。

5. 我国规定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在农村最多不超过

A 1小时

B 2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E 12小时

【答案】B

【解析】我国规定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在城镇和农村都是最多不超过2个小时。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列疾病中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是

A麻疹

B血吸虫

C肺炭疽

D黑热病

E登革热

【答案】C

【解析】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按照甲级传染病的报告时限要求进行上报。

7.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

A疫点

B疫区

C疫源地

D自然疫源地

E传染区

【答案】C

【解析】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形成疫源地的条件包括两方面, 即存在传染源和病原体能够持续传播。

8. 下列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常见病、多发病

B病程长, 发病隐匿

C一旦发病多数不能自愈

D患病后都能够治愈

E病因复杂

【答案】D

【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 是对起病隐匿, 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 病因复杂, 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9.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的发病特点

A突然昏仆

B半身不遂

C口舌歪斜

D外邪侵袭

E不省人事

【答案】D

【解析】中风的发病特点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外邪侵袭属于发病原因。

10. 关于痹症的发病特点错误的是

A不分年龄、性别

B老年人、久病卧床者易与罹患

C病情轻重与季节变化有关

D久处寒冷潮湿环境易患

E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答案】B

【解析】痹症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发病及病情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11.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A辖区内1 8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B辖区内3 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C辖区内1 8岁及以上各类高血压患者

D辖区内3 5岁及以上各类高血压患者

E辖区内6 0岁及以上各类高血压患者

【答案】B

【解析】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我国“低龄老人”年龄界定是

A 55~65岁

B 60~69岁

C 60~65岁

D 65~70岁

E 65~75岁

【答案】B

【解析】我国60~69岁为低龄老人, 70~79岁为中龄老人, 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13.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大于

A 7.0%

B 6.5%

C 6.0%

D 5.5%

E 5.0%

【答案】A

【解析】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 (占总人口7%) 或60岁及以上 (占总人口10%) 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 而14岁及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缩小的现象。

14.在帮助老年人戒烟的健康教育项目中, 不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鼓励的

B说服的

C认同的

D指导的

E理解的

【答案】C

【解析】在帮助老年人戒烟的健康教育项目中, 不应该采用认同的方法。

15. 老年人智力特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知觉整合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B近事记忆力及注意力逐渐减退

C词汇理解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D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E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

【答案】C

数学试题如何体现人文性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试卷命题;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47-03

在关于试卷命题的许多讲座和论文中,经常提到“人文”一词。可见人文性是试卷命题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试卷命题的人文性应该如何体现呢?

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

“人文”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如《辞海》认为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人文”一词衍生出来的词语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等等,其主旨都是要“以人为本”。因此,试卷命题的人文性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集中体现就是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试卷命题的测试对象是学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选取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懂得如何“学以致用”。作为学龄儿童,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多数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偶尔与社会接触,也大多是旅游或者跟随某个社团的有组织活动,生活经历相对贫乏。他们熟悉的是到商场购物或到游乐场所游戏。因此,在试卷命题时,如果出现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词汇,往往会因为无法理解题意而出错。如某个城市小学生毕业会考的试卷中有一道题目:“2010年12月16日起△△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③8千米以上,超过8千米部分,加收回空补贴50%;……”其中“回空补贴”一词相当专业,即使是对没有经常乘坐出租车的成年人也是一个生僻词,更何况是儿童呢?因此,学生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如此类的题目,学生难以解答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历,而不一定是对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因此,这就是出题者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没有在试卷命题中让学生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在编制试题的时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基调来命题,体现人文性。

二、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

尊重学生,还应该体现在适应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只有深入地研究学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学生为本,才能编制出他们所喜爱的试题,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作为小学阶段学习主体的学生还是处于儿童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玩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在课间仅有的十分钟内,他们也会拿出玩具玩耍或者创造一些游戏项目进行活动。可以说,只要是有趣的游戏,都能吸引他们进入其场景,并由此产生攻克难关的欲望。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就设计了许多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一课,就是以闯关游戏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编制试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心需求,适当地引入游戏元素,设置活泼的场景,将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国际PISA数学试题里就有以游戏为背景的题目。如:

苏珊拿了8个小立方体做出图A的积木模型。问①苏珊需要拿多少个小立方体才能做出图B的积木模型?②苏珊需要拿多少个小立方体才能做成图C的积木模型?③苏珊需要拿多少个小立方体来做出这个看起来像图C,但是内部却是中空的积木模型?

众所周知,“搭积木”是儿童非常熟悉的游戏,许多小孩子的第一套玩具就是积木。因此,以此为问题情境,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见这位出题者是十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我在上课时曾测试过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准确回答;一些空间观念不很强的学生,也可以利用骰子搭建模型来完成答案,因为他们有这类的游戏经验。

类似上述的问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答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注意到了学生水平的不同层次。所以说,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是试卷命题者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三、准确表述题目的要求

除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适应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外,试卷命题的人文性还体现在编题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承认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此,教师在编制试卷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被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述题目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题目的要求,学生才有思考的方向。对于一些大而笼统的问题,诸如“你知道了什么”、“你要怎么办”等等,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经常会导致学生因难以理解其中的要求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结果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答案。可见,编题者在表述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置问题,明确地指明题目的要求。如:

63÷7=6.3÷7=0.63÷7=

请把上面的答案填写完整,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命题者出这一道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回答“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然而,命题者却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一意思,仅仅是用“你发现了什么”来提问。这样的问题,对于学龄儿童来说确实过于含糊,因为他们只有小学四年级的知识水平,加上考试经验不足,是很难理解命题者要求的。因此,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发现了被除数每次除以10,有的说发现了除数都是7……,能够完整地说出这一规律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命题者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反之,如果在试题最后一句话“请把上面的答案填写完整,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的后面,再加上一句话:“从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来说明。”这样一来,相信学生的思考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出错的学生也就不会那么多了。

因此,在编制试题的时候,应该准确地说明题目的要求,使用的语言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这应该也是试卷命题人文性的又一个体现。

四、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nlc202309051548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素材的选择、试题的编制等方面,还应该体现在给予学生适当提示的细节上。学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常常表现出不细心的特点:如读题时漏掉了关键词,或者抄错了数字,因而造成了失误。为此,在编制试卷的时候,教师应在试卷上面做出小提示,如在试卷末尾说“做完了,记得要检查哦!”之类的话语。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然而,我觉得,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因为这类的提示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到某一个点上。例如,提示学生要检查,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检查?检查什么?他们还不太懂,从何检查呢?因此,如果在编制试题的时候,对一些学生容易疏漏的地方,标上特殊的符号用以提示,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失误,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细心与关怀。

试以一道问题为例:“香飘飘奶茶广告语:一年卖出十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提示:香飘飘奶茶杯子高度12厘米,每杯售价3元。)由上面信息我想到:

……

(2)可以用‘12×100000000÷3÷100’这个式子计算地球一圈的长约几米,对吗?()”

在这道题目中,出题的教师除了在括号中加了明确的“提示”外,还特地把“三圈”二字加粗并加了着重号。这是个极为人性化的细节。因为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用于解答的数字基本上都是以阿拉伯数字出现的,很少使用中文,所以“三圈”这个数量他们一般比较容易忽略。同时,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都是在第一遍读题时最认真,出现了疏漏很难再检查出来。年纪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因此,这位教师在编制试题的时候,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加了着重号,能够引起学生对“三圈”这个词语的注意,让学生在解答时认真进行思考和比较,这确实是很人性化的。

所以说,提示应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于一些学生易于疏忽的地方给予注明,才能够真正起到提示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被关心、被爱护的温馨感。这应该也是人文关怀的直接体现。

五、引导学生关心他人

教育以“育人”为主。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正是“人文”一词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试题的人文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方面,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然而,与知识传授不同的是,人文思想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人文环境,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体会其中的精神。即教师在编制试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把要检测的知识点结合于社会背景,让试题体现出时代与社会进步的精神。

如美国的教材中有这样的题目:当Andrew飓风席卷南佛罗里达,250000人们失去家园,缺粮断水,从美国各地的援助涌向佛罗里达,这些食品和物品到达所需要的地方成为一个严重的后勤问题。假如你负责援救,努力去帮助250000名在飓风中失去家园的人们,你如何计算这些人需要的帐篷和每天需要食物、水的数量呢?

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红十字会,将援助物品送给在飓风中失去家园的家庭。……设想每一个帐篷可容纳18个小床,占据500平方英尺的地方,回答1~4题,并且说出回答每一题的设想。

……

如果灾难发生在你们城市,你认为你们教室能睡多少人,你们学校能睡多少人?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置身于灾难的情境中,使学生去设想、计算救援队所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潜意识中就会把自己当成救援队的一员,关心着每一位灾民的生活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以及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正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指知识性教育,同时也包括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数学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试卷的命题、编制不容小觑。教师在编制试卷的时候,应该本着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关怀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从而在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将来才能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责任编辑高洁

2018年医德人文试题及答案 篇4

1、作者撰写论著时,出于提高引用率,或扩大影响等目的,不必引而偏引,进行不必要的过度自我引用,这种行为属于()

A、不当自引 B、引而不注 C、过度他引 D、有意漏引

2、为逃避被指责为抄袭的可能,一些论著在直接引用了他人的相关文献后,并不标出具体的引文出处,而将它们笼统地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从而给人从总体上只是参考了某一文献的印象,这种行为属于()

A、模糊引注 B、引而不注 C、相互引用 D、有意漏引

3、以下对导师或科研课题负责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对于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中出现的不端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 B、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

C、一名好的导师应试图帮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帮助学生融入学科文化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D、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严格把关

4、医学科研人员在引用他人已发表的研究观点、数据、图像、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时,要诚实注明出处,引文、注释和()标注要符合学术规范

A、补充说明 B、参考文献 C、前言 D、致谢

5、()能够帮助读者通过对比正文与引用,清楚地看出作者的研究与已有研究的区别,评价和确认作者的贡献,进而准确地标识作者在整个科学技术知识图谱中地位

A、致谢 B、引证 C、注释 D、列表

6、利用引注或者改写/转述引文,并以之构成自己论著作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即为()

A、不当自引 B、引而不注 C、过度他引 D、有意漏引

7、在使用他人尚未公开发表的设计思路、学术观点、实验数据、图表、研究结果和结论时,应当获得()的书面知情同意,同时要公开致谢或说明

A、该研究者课题组组长 B、该研究者所在机构领导 C、该研究者本人

D、该研究者导师或科研课题负责人

8、为了给人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而故意在论著中加入大量实际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或者与本文论题根本不相干的文献,这种行为属于()

A、不当自引 B、引而不注 C、过度他引 D、有意漏引

9、以下对科研合作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医学科研人员与他人进行科研合作时应当认真履行诚信义务或合同约定,发表论文时应根据合作各方的贡献合理署名

B、科研合作有助于推动科学进步,应当积极鼓励

C、在合作伊始,所有的合作者应该开诚布公地讨论合作的基本原则 D、研究数据只对该项目所作出主要贡献的科研合作者开放

10、为了减少工作量而故意不去查阅一部分文献,或者只选择对自己研究有利的研究,或者为了突出自己研究的意义而不提及某些已有研究,这种行为属于()

A、不当自引 B、引而不注 C、过度他引 D、有意漏引

11()是对他人工作的肯定和承认,这是科研领域的一种荣誉分配方式

A、引证 B、致谢 C、署名 D、注释

医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调查处理、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其中伪造是指()

A、捏造数据、结果和记录并发表

B、操作研究材料、设备和工艺、更改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行为,从而导致研究报道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

C、操作研究材料、设备和工艺、故意遗漏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行为,从而导致研究报道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

D、不当引用他人的思想、工艺、结果或文字的行为

2、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判断的标准和程序,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过程为()

A、评估—质询—调查 B、质询—调查—评估 C、评估—调查—质询 D、质询—评估—调查

3、《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有关机构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认识错误的是()

A、对举报人公开表扬和致谢

B、机构要建立受理举报科研不端行为的专门渠道 C、机构要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

D、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及举报内容列入密件管理

4、收集信息、进行初步实施调查、判断对学术不断的指控能够经得起调查,属于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判断的哪一个程序()

A、评估 B、质询 C、调查 D、审核

5、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需要()

A、对不端行为的指控能以充分证据证明

B、不端行为必须是故意而为的,或事先知道,或鲁莽采取 C、明显偏离相关研究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行为 D、以上都是

6、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不当引用他人的思想、工艺、结果或文字的行为,属于()

A、伪造 B、剽窃 C、篡改

D、不诚实的错误

7、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指操作研究材料、设备和工艺、更改或遗漏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行为,从而导致研究报道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

A、伪造 B、剽窃 C、篡改

D、不诚实的错误

8、署名时出现虚构作者,这种行为属于()

A、伪造 B、诚实的错误

C、其他类型科研不当行为 D、意见分歧

9、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危害,认识最全面的是()

A、影响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B、影响科研人员个人的学术声誉 C、损害一个国家科学界群体的声誉 D、以上均是

10、学术不端行为不包括()

A、伪造 B、剽窃 C、篡改

D、诚实的错误和意见分歧

3、下述哪一项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标志()

A、编造数据

B、从他人研究中窃取思路 C、未能保持研究记录 D、改动结果以满足假设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判断的标准和程序,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中,评估是指()

A、收集信息、进行初步实施调查、判断对学术不断的指控能够经得起调查 B、决定是否提出指控,如果指控,证据是否充足确定

C、正式检查和评估相关事实,确定学术不端行为是否真实发生 D、评价这种行为是否为有意为之

医学科研成果发表和评价中的诚信

1、同行、同事为增加论文篇数以达到绩效考核标准,对对方的论文或著作中相互署名,这样的作者被称为()

A、虚构作者 B、荣誉作者 C、互惠作者 D、权势作者

2、作者署名通常仅限于那些对所发表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其中不包括()

A、与研究的概念构思和设计密切相关的人 B、负责数据处理的人

C、负责数据的收集和解释的人 D、审定出版物的最终稿的人

3、以下哪项不属于同行评议中,对被评议人的规范要求()

A、不合理地拖延评审过程

B、保证所提供的材料真实可靠,不伪造、篡改和剽窃

C、不干扰评议过程,不私下接触评议人,不贿赂或威胁评议人

D、明确研究成果的来源或归属,不掺入其他项目研究成果或非项目参加人的成果

4、将已经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著作,全部或部分仅作细微修改,再次投稿,这种行为属于()

A、拆分发表

B、发表不成熟的研究成果 C、一稿多投 D、重复发表

5、以下哪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权势作者()

A、同行、同事为增加论文篇数以达到绩效考核标准,对对方的论文或著作中相互署名 B、为提高著作出版或论文发表的机会,有名望的科学家被列入作者名单中 C、作者出于讨好,或因为被迫在著作或论文上署上项目主管或机构领导的名字 D、研究资金提供者未真正参与研究,但要求以作者身份进行署名

6、以下对《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相关要求的认识,错误的是()A、如果未实际参加研究或论文、论著写作,不得在他人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著作中署名 B、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

C、医学科研人员与他人进行科研合作时应当认真履行诚信义务或合同约定,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奖项等时应根据合作各方的贡献合理署名

D、对科研论文或出版著作做出过贡献者,都可以有权要求署名

7、以下哪种情况最容易出现虚构作者()

A、同行、同事为增加论文篇数以达到绩效考核标准,对对方的论文或著作中相互署名 B、为提高著作出版或论文发表的机会,有名望的科学家被列入作者名单中 C、作者出于讨好,或因为被迫在著作或论文上署上项目主管或机构领导的名字 D、研究资金提供者未真正参与研究,但要求以作者身份进行署名

8、署名时应避免的行为包括()

A、虚构作者 B、荣誉作者 C、互惠作者 D、以上均是

9、为增加发表的数量,或解决作者排名问题,有意将一篇基于同一组数据、内在为整体的文章分割为若干篇来进行发表,这种行为属于()

A、拆分发表

B、发表不成熟的研究成果 C、一稿多投 D、重复发表

10、以下哪项属于美国科学编辑委员会所列同行评议中,评议人的不当行为表现()A、提出可能支持评议人自己工作或假定的变动 B、不干扰评议过程

C、不私下接触评议人,不贿赂或威胁评议人

D、保证所提供的材料真实可靠,不伪造、篡改和剽窃、以下哪项不是《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对同行评议中,对评审专家的要求()

A、认真履行评审、评议职责

B、提出对作者的个人或从个人偏好出发的批评意见 C、遵守保密、回避规定 D、不得从中谋取私利、将同一篇论文,或基于同一组数据而仅有细微差别的论文向多家出版社或杂志社投稿,这种行为属于()

A、拆分发表

B、发表不成熟的研究成果 C、一稿多投 D、重复发表

医学科研对象的保护

1、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等受试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属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中的哪个原则()

A、知情同意原则 B、保护隐私原则 C、特殊保护原则 D、控制科研风险原则

2、人类生物标本中的废弃物不包括以下哪项()

A、血液 B、胎盘 C、头发、指甲 D、脱落的上皮细胞

3、实验动物保护“3R原则”中的优化原则是指()

A、使用非动物模型,比如微生物、细胞培养技术、计算机仿真或者处于较低进化阶段的物种

B、使用减少动物数目的方法 C、消除或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与不幸

D、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动物损失数量最小化

4、人类受试的道德原则至少体现在4个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实验目的的正当性 B、实验程序的合理性 C、经济花费的最优化 D、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5、对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的考虑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属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中的哪个原则()

A、知情同意原则 B、控制科研风险原则 C、损害赔偿原则 D、保护隐私原则

6、实验动物保护的“3R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

A、优化 B、善待 C、减少 D、替代

7、以下哪项不属于实验动物保护“3R原则”中的减少原则()

A、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与不幸 B、物种最少化

C、动物损失数量最小化 D、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

8、《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对实施动物试验时的要求,认识错误的是()

A、人道地对待动物

B、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中产生的问题不必上报 C、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D、遵循科研机构关于动物饲养和使用的一般措施

9、允许受试者在生物医学研究的任何阶段退出受试,属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中的哪个原则()

A、知情同意原则 B、保护隐私原则 C、特殊保护原则 D、控制科研风险原则

10、《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不包括()

A、知情同意原则 B、控制科研风险原则 C、预防不良反应原则 D、保护隐私原则

选择处于较低进化阶段的物种,属于实验动物保护“3R原则”中的哪一项()

A、优化 B、善待 C、减少 D、替代

受试者如果伤害严重,应当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应赔偿,属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中的哪个原则()

A、损害赔偿原则 B、控制科研风险原则 C、知情同意原则 D、保护隐私原则

以下对《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中人体或动物生物样本的使用管理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医学科研人员对涉及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要树立保密意识并依据有关规定采取保密措施

B、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结束后,对于人体样本、数据或资料的储存、分享和销毁要遵循相应的科研管理规定 C、医学科研人员在采集人体的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 D、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结束后,可以直接销毁动物样本

医学科研诚信概述

1、论文作者委托他人以语言润色的名义修改论文的实质内容,违反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中的哪一项()

A、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B、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 C、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

D、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

2、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如需推荐同行评审人,应确保所提供的评审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真实可靠,坚决抵制同行评审环节的任何弄虚作假行为,属于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中的()

A、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B、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 C、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

D、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

3、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中所要求的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具体规范包括()

A、所有论文署名作者应事先审阅并同意署名发表论文,并对论文内容负有知情同意的责任 B、论文起草人必须事先征求署名作者对论文全文的意见并征得其署名同意

C、论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须对论文有实质性学术贡献,坚决抵制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在论文上署名

D、以上均是

4、()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科学的生命

A、知情同意 B、诚信

C、控制科研风险 D、保护受试者隐私

5、以下对医学科研诚信的管理主体的认识,错误的是()A、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本规范,加强对医学科研诚信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B、国家卫生计生委协同相关部门对重大医学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指导各地区、机构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

C、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学科研诚信工作,支持指导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科研诚信建设

D、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医学科研诚信与行为规范

6、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涉及()行为,或者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

A、明知故犯

B、伪造、篡改、剽窃 C、受贿 D、不诚实

7、()是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理想要求

A、负责任的研究行为 B、坚持人道主义 C、坚持社会公正 D、坚持可持续发展

8、一般来说,科研诚信涉及4个层面的问题,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抵制和用于举报科研中的不当行为 B、防治科研不端行为

C、制定和落实一般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准则与行为指南

D、规避和控制科研中由于商业化引起的利益冲突,同时注意来自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压力对科研的影响

9、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5项根本的价值观,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公平B、信任 C、诚实 D、尊重

10、负责任的研究行为的内涵不包含以下哪项()

A、坚持客观性,对科学真理负责 B、坚持人道主义,对人类负责 C、坚持爱惜节省,对动物负责 D、坚持社会公正,对社会负责

5、()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

A、科研风险 B、科研信任 C、科研诚信 D、科研公正

以下哪项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特征()

A、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 B、观点分歧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篇5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需求

3、RBD

4、主题公园

5、旅游区

二、选择题(10×2=20分)

1.20世纪30年代__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A.波克

B.皮尔斯

C.克莱门特

D.麦克默里 2.现代旅游业由哪三个部分组成?()A.旅游主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B.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流 C.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 D.旅游客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3.按照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下列哪类人员属于我国的国内旅游者()

A.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B.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同胞,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C.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华侨,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D.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4.在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公式中,R值越大说明()A.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大 B.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小 C.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不均 D.与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无关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因子的是()

A

旅游资源

B

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C

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征

D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6关于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

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B

共性小、独特性强

C

以观光行为为主

D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7.以下哪一项不是城市RBD的类型()

A.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

B.中山市孙文西步行街 C.上海豫园旅游商城

D.中国民俗文化村

8旅游环境的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以下那个选项是非基本容量()A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

B 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地地域容量

C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D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期望容量

9()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A 客游量

B.旅游交通便利程度

C.基础设施

D.旅游资源的多少 10.旅游区具有的特性()

a系统性b地域性c层次性d优化型e相似性 A、abcd B、acde

C、abde

D、bcde

三、简答题(5×7=35分)

1、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的主体发展方向是什么?

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3、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

4、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产生?

四、论述题(2×15=30分)

1、试述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2、试举例分析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

2、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RBD: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4、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5、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

二、选择题(10×2=20分)

1—5 D C A A D

6—10 B D C B A

三、解答题(5×7=35分)

1、(1)要注意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应用(1分)

(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2分)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宗旨。(2分)

(4)在研究形式上,应当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2分)

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 基本层次:游览观光(1分)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1分)

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等。(1分)

相互关系: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是各有侧重的,这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旅游者的爱好,消费能力等;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4分)

3、①体验性评价:是指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而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两种。(2分)

②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初定了相应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2分)

③综合性评价:即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资源作较为全面的评价的一种方法。(3分)4、1.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1分)

2.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条件,即可进入性要好。(1分)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在投资规模和游客的消费水平两方面。(1分)4.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主要影响的是大、中尺度旅游者决策行为(1分)。

5.空间集聚和竞争 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1分)6.决策者行为

(1)投资者决策行为 影响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1分)

(2)政府决策行为 目前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并予以扶持和优惠政策。(1分)

5、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3分)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它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替代性有两种作用:节省交通费用,过滤器作用;游客的可达性与旅游地的价值成正相关,旅游的可达性也是时间的函数,这主要受交通运输工具等因素的影响(4分)

四、论述题

1、答:①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污染。风景区内旅馆、餐厅和娱乐等接待游客的各种设施常以不同的形态结构出现。其建筑特点往往不能与自然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这就产生了建筑污染。(2分)(2)带状发展和蔓延。海滨风景区,特别是那些缺乏规划控制的地方,其基础设施往往沿海岸线蔓延,以图方便地利用海难。在内地,带状发展也会沿着山谷和风景线出现。(2分)

(3)基础设施超负荷。每到旅游旺季,很多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人的需要,超负荷的结果是造成混乱、污染和旅游者、服务员工健康受损。(2分)

(4)与本地居民隔离。风景区与周围村庄的空间分隔造成社会隔离。旅游者享受的接待设施,本地居民不能享受。旅游者被本地社区居民包围着,难以融合进去。(2分)(5)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是风景区发展的严重问题。(2分)②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5分)

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重要活动。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它们能帮助恢复和更新城市衰落的地段,也可以刺激传统城市核心带之外的次级中心的形成。但是,城市宾馆的建设征用的土地往往是在城市内居民密度比较高的区域,使城市用地更为紧张。宾馆集中的地方,常因停车场不足,交通流量大而造成堵塞,夜晚由于旅游活动噪声增加,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2.试举例分析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

答:现代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崇尚个性的时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散客客源市场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是因为旅游者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即旅游偏好差别问题。对旅游偏好的调查与研究,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针对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3分)

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1、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特别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青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新鲜感较强。老年人沉着老练,活动量不如青年人,喜清静之地。(3分)

2、职业。旅游者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学校的师生,有公务人员、干部、军人,还有退休闲居者。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人们爱好的差异。旅游的偏好,往往和人的专业或职业有密切关系。(3分)

3、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所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旅游愿望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成正相关。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对去哪里、看什么目的性较强。中等学历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更多地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对于去哪里、看什么没有前者主动。(3分)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第3阶段测试题 篇6

考试科目:《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第八章至第十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电枢,也是我们文明的电枢。”的是()。A.萨顿 B.萨特 C.牛顿 D.维特

2.目前已知最早传入中国的《教育学》是()年从日本翻译过来的。A.1895 B.1901 C.1921 D.1949 3.我国正式颁布《教育法》是在()年。A.1949 B.1957 C.1978 D.1997 4.我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的是()。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5.在我国,第一部《教育政治学》出版于()。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6.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观点的是()。A.柏拉图 B.马克思 C.莎士比亚 D.修拉

7.20世纪30年代,把科学哲学推向新发展阶段的是()。A.罗素 B.杜威 C.波普尔 D.胡塞尔 8.成立政策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坎南 B.罗斯 C.凯恩斯 D.熊彼特 9.第二次产业革命导源于以()标志的技术革命。A.蒸汽机 B.计算机 C.水资源利用 D.电的应用

10.概括了当代比较教育学的主导性思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的一部著名教育研究报告是()A.《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B.《学会生存》 C.《学无止境》 D.《从现在起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11.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2.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A.乌申斯基 B.杜威 C.皮亚杰 D.布鲁纳 13.20世纪人本(情感)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布卢姆 B.杜威 C. 罗杰斯 D.布鲁纳 14.我国《教师法》属于()A.教育基本法 B.主要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行政规章

15.政治文化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其主要内容是()A.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B.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

C.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民主化、政治教育 D.政治体系、政治活动

16.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具有文化的多种功能,其中本质的功能是()A.吸收集聚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造功能 17.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18.五六十年代,致力于在整体性教育实验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前苏联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巴班斯基

19.率先呼吁教育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适应儿童各时期的年龄特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姻起了推动作用的人是()。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康德

20.倡导“全人教育”,并创造性地提出“文化适应性”教育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须考虑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真文化、历史、经济条件的总和的人是()。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第斯多惠 D.乌申斯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格,每空格1分,共20分)

1.迅速发展的社会实践使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较为严重的滞后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滞后差主要表现在某些理论。理论滞后意味着理论受到了 的挑战。

和。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注重社会预测,包括长期的 预测,的短期预测。

4.孔子对教育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融为一体。

5.中国的传统教育大格局是以 教育为主流,教育为补充。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关于 学说,这对于确立科学的教育目的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7.20世纪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体同步的世界现代教育思潮的三个高涨期,依次 以、、为焦点。

8.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 和经济 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 和 的两个重要转变。

9.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人接受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影响,从一个 人转变 为 人的终身过程。2.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

三、语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科学主义 2.软科学 3.教育学 4.大教育观 5.比较教育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哪些挑战? 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5.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1.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说说初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D 5.D 6.C 7.C 8.D 9.D 10.A 11.C 12.B 13.C 14.A 15.B 16.D 17.A 18.B 19.C 20.C

二、填空题

1.无法解释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实践 2.整体综合化 全面社会化 3.整体性 局部范围 4.伦理 政治 5.儒家 佛道 6.人的全面发展

7.改变学校教育重心 更新教育内容 筹建终身教育体系 8.体制 增长方式 质量 效益 9.非政治 政治人

三、语词解释

1.答:就是唯科学主义,一种认为科学万能的思想态度。

2.答: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交叉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新兴学科群。

3.答: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之一。

4.答:在大科学体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以终身教育观为核心的全球性教育理念。

5.答:带有综合性的教育理论学科,它的一亇基本特征是跨文化的比较。

四、简答题

1.答:一是迅速发展、日趋复杂的社会实践不允许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滞后现象长久持续;二是分支学科激增,使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综合面临挑战;三是世界各国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程度不一,给面向全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困难。

2.答:中国和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作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禁锢,人文社会知识的科学化体系化进程受阻,教育实践发展迟缓,未能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教育科学体系。西方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萌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视客观实在的哲学精神于1 7世纪一18世纪取得主导性地位,心理学研究逐步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思潮随之兴起,1 9世纪初近代教育学体系基本形成。

3.答:人文杜会科学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满腔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更多地发挥智囊和思想库的作用;更多地得到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的支撑。

4.答: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互相推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构成发展动力;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形成发展的形态特征。

5.答:具有科学的共同特点,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就总体而言,在阶级社会中带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五、论述题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篇7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与运用

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卷的选择题部分, 第6题考查的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3、7、9、10、11、13题考查的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14、17题考查的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5、16、18、19题考查的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8、12、15、20题考查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综合题部分, 第21题考查的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22题考查的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23题考查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24题侧重考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而第25题侧重考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基本上是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 通过学业评价考试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运用能力。

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性, 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尤其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选择题第3题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第6题是非洲的纬度位置, 第8题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9题是日军侵华罪行, 第10题是一战、二战的影响, 第11题是英国《权利法案》的地位, 第12题是我国《宪法》的地位, 第14题是我国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17题是“一国两制”的影响, 第19题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等。

试题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知识综合与能力综合的统一。如综合题第24题第 (1) 问列举1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以印证图 (1) 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第 (2) 问图 (2)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 (1) 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 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料加以分析说明。第 (3) 问图 (3) 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 应当如何从这二三百年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 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试题设问层层递进, 既要求考生列举基础知识, 又要求考生根据史料概括观点并加以说明, 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综合与能力综合的有效统一。此外, 其他的综合题和大部分选择题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综合, 如选择题第18~20题, 既有对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有对考生看图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试。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 紧扣时代脉搏, 贴近生活, 关注人文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剖析社会热点, 体现国家意志, 关注现实生活, 是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的灵魂和永恒主题。体现时代感, 不回避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等特征, 在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 试题贴近生活, 关注人文。背景材料大都直接来自社会生活, 既直击民生与热点, 又连接历史与文化。如第16题教育公平问题, 第19题酒后驾车问题, 第22题校园安全问题, 都直接涉及民众生活;第3题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挽救措施, 第25题世博会主题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都是目前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 使考生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 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又如第24题选取了清代的历史资料, 第13题选用了唐朝的诗歌, 使考生不仅感受了中华文化, 还增强了爱国情怀。

其次, 试题利用乡土“活水”, 彰显地域特色。学业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凸显地域特色, 通过陈述本土化的材料创设本土化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 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此次试题十分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绍兴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情境, 挖掘本土资源,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第7题绍兴古城建城2500年, 第8题流淌在绍兴人身上的民族精神, 第15题统筹我市的城乡发展, 通过这些试题, 让考生了解历史和现实, 激发考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鼓励考生关心身边的实例, 关心家乡的进步, 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 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

再次, 试题凸显学生主体, 加强价值引导。试题坚持凸显学生主体, 贴近学生实际。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思考、解决生活问题、社会问题, 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如第22题关于校园安全, 请学生点评并举例说明, 这对于学生既是心灵的碰撞, 又是温暖的呵护, 它的正面教育导向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 试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第23题第 (2) 问, 第24题第 (1) 问, 均为开放性设问, 学生只要答出相关答案即可, 这有利于考核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引导考生关心科学技术, 关心绍兴的经济、历史与文化。

三、对社会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胜的必要保证。为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打牢基础, 注意知识整合, 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测试, 要求突出能力目标, 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和基础。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理解和掌握, 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以此为基点, 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构筑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其次, 要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的题干大都运用“新情境”编制,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必须要关注时政,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如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金融危机、酒后驾车、食品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校园安全等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分析。

再次, 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平时教师上课, 是理论联系实际, 而考生则是实际联系理论, 即运用理论实施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为此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地关系论 人文地理学

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地关系论的新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地关系论的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世界首脑仁义上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其后又在全世界率先制定了《21世纪议程》,并在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同时,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资源生态环境消耗过大、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粗放型增长、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等新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近代人文地理学在不断探索人地关系,曾经出现了不同的人地关系论。他们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如: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人地相关论》、罗士培的《适应论》、巴罗斯的《人类生态论》,1980年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大会主席M.J.怀特教授的《协调论》(harmony)。

吴传钧院士认为:“从人文地理学的总体来看,人地关系论是它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一条主线。从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看,它们都是围绕人地关系展开的,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

二、科学发展观对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地理学》教材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在理论上突出了人地关系,在实践上重视现实重大问题,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等)的时空特征,论述了学科的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地关系论的新发展。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了解国情,有利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启示如下:

1、要坚持发展,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参考文献,集思广益,努力理解实际问题,从而更好了解国情。

当然,结合教材内容、参考相关文献,人文地理学的很多问题会找到相应的解释和答案。寻找这些答案的过程,就是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从中会形成,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笔者经常告诫学生:万物都会发展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了解国情,特别是经济形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

和许多学科一样,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是人文地理学任务。区域综合开发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区域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条件的科学分析与综合评价,区域开发中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联系的发展机理,区域开发管理体制与政策等。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区域开发和发展中,始终要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定要求树立生态的、和谐的观点。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思路。

3、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中,要树立综合的、相对的观点。

综合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之一,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结语

上一篇:实习期问卷调查表下一篇:黑龙江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