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精选7篇)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篇1

工作的检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我镇于12月初组织了一次对本镇省级贫困村“双到”工作的检查,检查中严格按照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考核表的考核要求,逐条核查,认真听取了帮扶单位的报告以及村干部、贫困户的意见,充分掌握该村的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某村的“双到”工作的检查情况反映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建立制度。

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及县总工会挂扶某村,各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对口某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迅速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三个帮扶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和建立帮扶责任人档案资料。并派出常年驻村干部,到村委开展“双到”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为确保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帮扶单位认真制定扶贫开发的相关工作制度与督查制度。

二、深入调查,制定规划,明确帮扶目标。

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到某村深入调查研究,真诚与村两委、村民沟通,因地制宜,理清扶贫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帮扶《某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三年的 总体规划》。一方面,按照“一村一策”的目标结合村地理环境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村集体项目,制定帮扶每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培训转移等有效帮扶措施并明确脱贫任务完成的时间,努力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对具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家庭,着力帮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三、真抓实干,成效突出。

1、计划投入10万元入股某水电站,使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3万元。

2、计划投入6.85万元建立油菜基地,通过基地带动某村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任务。2010年规划危房改造贫困户的完成率100%。

3、通过挂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入的调查,将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贫困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3、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和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培训。由组织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免费培训2次以上,并帮助有意愿贫困户扶持的种养项目增加收入稳定。

4、村组织贫困村农户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96.7%。并实现 了四通: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

5、镇到村公路实现硬底化,自然村通机耕路,完成一条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全长1公里的公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目标任务。全村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和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问题。

1、由于帮扶工作的经验不足,对如何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项目的办法不多,大多数贫困户的种养项目规模较少,增加收入的渠道较为单一。

2、村容村貌各方面整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篇2

1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1.1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建设内容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为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目标所采取的一项关键措施。做好整村推进, 就是要瞄准贫困群体, 整合各类扶贫资源, 使扶贫资金进村入户。发挥农户的积极性, 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温饱,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云南省根据省情也制定了《云南省扶贫开发十二五工作规划》, 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 将昆明市411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委会作为扶贫对象, 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重点贫困村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阵地的“一通六有”目标。即行政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通简易公路、村庄内通硬化道路;贫困户有1幢 (套) 宜居住房;行政村有主导产业, 贫困户有1~2项种植养殖业或其他方面的增收项目;贫困户有安全饮用水;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行政村有标准化卫生室, 贫困群众全面享有医疗保障[1,2];围绕以上目标的实现, 要抓好6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实施宜居住房工程;二是实施道路建设工程;三是实施基础配套工程;四是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五是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六是实施保障构建工程。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昆明市新农村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方针, 实现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文明有新进步。具体目标是实现“八化十有”, 即村庄及产业布局科学化、基础设施城镇化、支柱产业特色化、就业创业多元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卫生整洁化、社会保障健全化、乡村管理规范化;有团结干事的好班子, 有科学的发展规划, 有配套的基础设施, 有增收的主导产业, 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 有稳定的转移就业, 有绿化、美化、亮化的村容村貌, 有便利的商业服务设施, 有综合的文体活动场所, 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2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同点

2.1 方向相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 就是要将处在贫困状态下的农民, 通过整村推进的建设, 解决温饱, 促进和谐发展, 逐步步入小康的轨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按照“20字方针”, 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入全面小康, 二者方向相同。

2.2 方法相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在贫困农村, 要发动群众,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各项项目建设中, 采用“专群结合”的办法 (即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 , 搞好各种项目建设。一切适合当前农村工作的方法都可以采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农村, 建设内容大致相同, 工作对象也基本相同。因此, 工作方法也基本相同。

3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点

3.1 起点不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地点在贫困村,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 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经济收入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至少是在脱贫的基础上, 有的是早已进入小康, 因而起点较高, 二者起点不同[3,4]。

3.2 重点不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重点, 是要瞄准贫困人口, 以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重点,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为重中之重, 使全村达到“一通六有”目标, 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脱贫的基础上, 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开展工作, 只有生产发展, 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生活条件宽裕, 乡风才能文明;只有物质文明, 精神才能文明, 政治才能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二者的重点不同。

4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别与联系

4.1 对象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对象是贫困人口, 重点是处于脱贫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而新农村建设的对象主要是已经脱贫的人口。但二者之间有联系, 他们都处于农村, 都是农民, 都要采用相同的生产方式, 发展生产迈向全面小康。

4.2 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目标是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 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20字方针”。二者有区别, 但是又有联系, 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 首先就是要解决温饱, 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再向“20字方针”靠拢。整村推进的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初级目标,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

4.3 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任务主要是在592个国家重点扶持县及部分有扶贫任务的县;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全国所有农村, 不论基础条件高低, 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全面建设, 按“20字方针”完成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 但要使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这个总任务是一致的。

4.4 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主要是在贫困地区。由于贫困成因不同, 解决温饱的措施也不同。贫困村一般有条件型贫困、资源型贫困、素质型贫困、综合型贫困等, 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 采取不同的措施。往往是通过改变一些条件, 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因此, 整村推进除了资金的投入外, 还要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提高素质等。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要大量进行引导, 即进行政策引导、意识引导、资金引导, 使其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二者所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但因为二者都在全国大政策的框架内, 又都在农村, 所以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农村发展的要求, 更是贫困地区的重要任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要消除贫困,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设新农村, 使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要满足农民的社会平均需求, 这是基础, 也是根本。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改变生产生活条件, 还要通过培训、转移劳动力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素质, 通过产业扶贫, 调整结构, 增加收入。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因为这种形式能够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个抓手看得见、摸得着, 能够突出重点;这一平台能够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集中起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是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总之,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只要全面地贯彻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 解放思想, 坚定信心, 以脚踏实地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工作, 锐意创新的精神, 缜密细致的工作,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摘要:阐述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别,联系

参考文献

[1]王飚, 高山, 罗颖.对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评议[J].统计与咨询, 2004 (4) :34.

[2]刘海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要做好“四个结合”[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 :100.

[3]蔡百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J].科技风, 2011 (23) :255.

集群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开发 篇3

丰顺县积极引导帮扶单位加大力度筹集资金,针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条件的重点帮扶村,以帮扶村为单位,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企业运作、政府监督、村委入股、保本分红”的方式,保障帮扶村集体经济零风险增收。

至目前,已有67个帮扶单位(村)筹资3933万元,以帮扶村的名义按10万至110万元不等的额度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可获得占投资额10%的分红受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障了重点帮扶村实现稳定增收。到2015年第三季度,7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447.3万元,村均6.39万元。

集群村位于丰顺县潘田镇东部,下辖 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064 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自筹与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共投入976.7万元对丰顺县潘田镇集群村进行帮扶,着重突出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项目,有效改善了该村的发展环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自2013年对口帮扶集群村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全村的荒山、荒坡、土壤、河流等资源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共同探讨集群村农业生产经营类项目的发展方向。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集群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优质大米种植及黄牛养殖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蜜柚种苗、肥料、提供育苗补助及相关种植技能培训等,共带动贫困户91户,非贫困户41户,种植面积达201.4亩。通过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科学管理蜜柚长势喜人,按照果树生长周期2016年底将有第一批蜜柚收成。据初步估计,集群村红肉蜜柚年产量将达8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20万元。届时广州市教育局将启动跟踪帮扶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努力打造集群村绿色品牌,牵头帮助集群村红肉蜜柚拓宽销路,以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良好效果。

广州市教育局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广8优”系列优质水稻种子并提供肥料及技术指导,合共带动农户169户,其中贫困户88户,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广州市教育局还以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动各局属单位进行认购的方式进行销售。2015年7月,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三方购销协议,充分发动全教育系统力量,向合作社收购集群村优质晚造米。在所得利润中,合作社将以0.8元/斤返还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4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

集群村集北自然村投影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牧草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帮村扶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为目的,帮助集群村委会扶持本村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完善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黄牛养殖规模,使集群村村集体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自2013年12月底集群养牛场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至今,集群养牛场黄牛数量已达一百余头,养牛户年收益达5万元以上,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5万元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还投入资金50万元到丰顺县白盆铺水电站,每年12月份按照10%利润返还给集群村村委会,为集群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村扶贫开发方案 篇4

周夏村位于丁嘴镇东北3.5公里处,泗阳县穿城镇三庄乡紧邻,地处猴子荡和柴塘河畔,全村陆地面积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036亩,14个村民小组,650户,2370人,全村低收入户61户,216人,低保户43户,100人,五保户5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16人,本地就业人数332人,外出务工收入大户12户。为加快周夏村脱贫攻坚工作建设步伐,现结合周夏村实际情况,特制定脱贫攻坚发展规划。

二、村集体增收方案

1、发展好周夏木材加工厂。周夏木材加工厂于建成,投入资金为35万元,其中借贷15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木材加工厂占地5亩土地,其中生产车间与仓库房占地380平方米。每日可生产板皮8000张,每张板皮价格10.5元,利润约为0.05元,每年可产生8万元效益。准备与当地大户签订承包协议,将木材加工厂承包出去,直接为村集体创造收入,(出自范-文-先-生-网)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8个,带动低收入群众就业,带动共同致富。

2、 经营好村级创业实业公司。周夏村为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初创办一个电子厂,现有工人24人,每人月工资1200元左右,电子厂从事电子零件加工销售,年获利约10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3、做好流转土地工作为民增收。周夏村猴子荡已流转土地亩,20准备再流转300亩,成立稻麦种植合作社,为宿迁市稻麦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工作,组织带领低收入户人员,参与田间管理、播种、撒肥及道路工程,现已启动开工,组建16人,投资15万元,全村低收入户及有钢、木、瓦技术人员参加,大大提高低收入户的经济收入。

4、利用猴子荡和柴塘河的地理优势,倡导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户。发展养殖、养羊、养鸡、养牛。现已有6户养羊、养鸡8户,下黄鳝笼5人,逮泥鳅4人,我们正在组织5人投资15万元在柴塘河搞网箱养鱼60亩。

年春节前夕,我们抓住务工人员返乡契机,利用周夏大楼二至三层800平方闲置房屋招引项目。成功与返乡青年周同江签订电子加工经营合同,他自筹资金15万元创办电子零件加工厂,现已招工40多人,工人月工资1200元,年利润在15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三、挂钩帮扶单位为民办实事

1、基础设施:宿豫区农委先后争取对村中心路1580米主干道,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道路的建设;为满足群众吃水需求,争取资金,由水利局牵头,打深水井1口,解决长期供水问题;为解决集中小区供电问题、小区道路问题、排水问题,村里先后与开发商协商,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为解决适龄儿童上学困难,设置了会车道,开通了校车接送路径,方便了孩子上学。

2、社会事业:全力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全村卫生室24小时值班制度,改善卫生室条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确保群众随时就医、安全就医。2013年村卫生室进行改造扩建,为老百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村创业项目,村民签订保障协议,降低养殖风险。提供了会议桌椅80套,柜式大匹空调,为村办公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4年拟建设项目、环境整治发展

1、建设美丽新农村,必须彻底改变群众居住环境。农村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即使突击治理也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对村内基础道路、池塘、水渠、菜园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修理、整理、清理,制定相应制度,将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将保持良好环境的意识推广到每个村民。

2、整治柴塘河。2013年底,区水利局对柴塘河进行捞浅,现已完工,我们已纳入规划,拿出方案,将二分干柴塘河这“两河三堤”进行整治,从多方面筹措资金10万元,将3000米长的堤坡进行整修,为老百姓创造良好的种植条件,为他们发展增收提供了保障。

桃园村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篇5

桃园村位于阳日镇东部,辖5个村民小组220户799人,劳动力480人,地处海拔气候交叉大(420—1150米),地质差,土地少,年降雨量较少,全靠天吃饭。三年前全村有救济户30户,特困户25户,贫困户68户,一般户97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3.6%、11.4%、30.9%和44.1%,637元以下极端贫困人口有112人,637—882元低收入人口有31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4.3%和40.1%。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四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入市场难。二是耕地少,人平耕地0.76亩,且都是沙坡地,种植业收入低下,没有主导产业,三是全村近90户300人常年缺水,严重制约着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全村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在种养殖业上未能形成产业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用钱靠打工,吃饭靠种田,一年糊一年的老传统观念难以改变,有库区资源但未形成产业支柱。

2009年,桃园村被定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回眸三年来,在林区扶贫办和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新修村级公路4公里,硬化公路1.2公里,解决了近300人行路难和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85%以上农户能通车入户。

2、维修水渠2800米,解决了87亩水田灌溉,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问题,逐步实现了人均0.5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解决了靠天吃饭的传统。

3、新建住房29户,扶贫搬迁13户,建沼气池14口,配套改厨、改厕、改栏14户,同时维修村委会一栋150平方米,使得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级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

特色产业建设得到加强,已投入网箱养鱼1800箱,高效经济林林下产业400

余亩,实现户平网箱养殖10箱以上、高效经济林林下产业2亩以上、生猪2头、家禽20只。同时以库区水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农家乐3家,实现经济收入15万元,带动10人就业。同时商人胡佳国投资开发“月亮岛”,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了村上多人就业。

三、教育、卫生等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春秋季节防御密度达到100%;通讯覆盖率达100%。彩色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同时新建农家书屋藏书千余册及十多种报刊杂志,极大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了村民致富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举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次,受训人员达400人次.四、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90%贫困户脱贫致富。300余人住进新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并且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实现“以车代步”。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篇6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州委、州政府继去年月在望谟召开的全州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现场会精神,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强化政策措施,创新扶贫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开好会议,把会议精神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和省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和基本素质“三基本”问题,加大了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通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全州扶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提高,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年,中央和省累计投入我州各类扶贫资金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亿元、以工代赈资金亿元、信贷扶贫资金亿元、宁波对口帮扶资金亿元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亿元,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亿元,实施了涉及种养业、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力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扶贫项目个,惠及了个村、万农户、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使贫困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四年间有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州绝对贫困人口已减少到万人万多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从总体上看,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的四年,是我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仍很深。××年末,全州尚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再加上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固的万低收入人口新阶段农村急需扶持救助对象达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占全州农村人口的。我州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又主要分布在重点贫困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的边远石山区、深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二是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元,与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相差元,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三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速度明显下降。“八七”扶贫攻坚年解决了万人的温饱问题平均每年解决万人。进入新阶段扶贫后,年全州解决了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平均每年解决万人。按此速度,到年要基本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难度较大,形势紧迫。四是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还不够,因灾因病等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现有的万低收入人口虽然越过了温饱线但由于越温标准过低加之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一旦天灾人祸,饱而复饥、温而复寒的返贫人口仍不断增加。帮助低收入人口增强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成果,抑制返贫任务艰巨。五是有些地方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不实。有的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力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锲而不舍的工作责任感;有些地方领导深入研究和解决扶贫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力度不够;甚至有的领导对扶贫攻坚信心不足,存在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有的扶贫开发思路不清,扶贫措施不到位,到村到户率比较低,扶贫效果不理想。六是协作配合不力,资金整合不力。由于扶贫资金的多渠道管理体制,加之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甚至有的出现各自为阵的现象,各方面各渠道的扶贫资金未按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资金整合、捆绑使用不到位,投资分散,未能充分实现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七是扶贫部门工作条件与繁重的扶贫任务不相适应。全州扶贫机构人员编制少,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多数乡镇扶贫工作站没有专职人员,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地方没有按要求落实相应的扶贫工作经费,扶贫部门没有必要的办公设施,致使扶贫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农村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新阶段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因此,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全州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又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特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扎实工作,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全力推进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

二、理清思路,加大力度,切实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

去年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大力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作为确保如期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后,州委、州政府立即在望谟召开了全州扶贫攻坚座谈会,贯彻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对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并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的意见》(黔党发〔〕号文件),对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这是对扶贫开发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的机制创新。总结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始终围绕和抓住了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大力抓好这三项重点工作,是实现“三个基本”的有效途径,是坚持开发式扶贫、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以实施整村推进为载体,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困扰着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整体甚至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和稳定解决温饱创造物质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有利于改善大多数贫困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的状况,提高基本素质,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有利于克服贫困地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变的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改变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有效组织贫困群众有序进入市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三项重点工作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整合资源、到村到户、成效显著的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住了扶贫开发的要害和关键。

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好省委两个《决定》和一个《意见》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四个基础”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州扶贫开发要着力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力争到年,实现以下五个主要目标:一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行政村通公路或通机动车率达到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农户通电率达到左右;力争建成人均亩基本农田;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有条件的农户用上沼气,贫困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基本增收门路得到拓宽。培植和发展基础产业、特色产业,有基本稳定的农业增收渠道,不断增加非农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左右;未越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合理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实现“两基”达标;有远程教育接收点;开展农民培训,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掌握至门实用技术;良种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以上。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村有综合服务室卫生室、计生室、文化科技室、党员活动室,逐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对积极实行计划生育、放弃生育二孩的贫困户和二女结扎户贫困户优先扶持;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初步建立特困群众定期救助制度,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五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一)集中力量,实施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就是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制定扶贫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实施扶贫规划,最终达到整体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年,我州在重点投入扶持个一类重点乡镇的同时,组织实施了先期确定的个一类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据扶贫部门月份对整村推进进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成效调查表明,实施整村推进的个村投入各类资金万元,实施种养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科技培训等扶贫项目个,项目实施覆盖了万农户、万农村人口其中种养业项目覆盖了万农户扶持贫困人口万人项目实施吸纳万农村劳动力。户农户得到了小额扶贫贷款扶持;新增基本农田亩(含坡改梯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亩;修建“三小”工程个,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草场万亩;新增村级“三室”面积平方米;组织培训万人次(获绿证人,非农技能培训人次),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人(劳务输出转移人);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人,新增建立特困群众长期救助制度的贫困人口人。尽管去年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但通过实行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的相对集中投入,个一类重点村已取得初步扶持成效。这充分显示了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效。目前,我州贫困人口以上集中在个重点贫困村,尤其是个一类重点贫困村。抓住了这些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就抓住了我州扶贫开发的大头,解决了这些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全州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从去年实施的整村推进情况看,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在村一级的缩影,几乎涵盖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所有内容,也包括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全国和全省的实践经验表明,采取整村推进的措施,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瞄准扶贫对象,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突出问题,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整村推进为整合资金和资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达到了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因此,可以说,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性、战略性措施。州委、州政府决定,从××年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州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每年实施个左右一类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到年全面完成全州个一类重点村整村推进,同时统筹安排好二、三类重点村的扶贫开发。

如何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⒈确定整村推进村。整村推进首先要在一类重点村实施。实施未投入过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资金)的一类重点村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万元以下、贫困人口温饱还未解决的一类重点村;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万元以上、贫困人口温饱基本得到解决的村暂不安排实施整村推进;没有规划或规划不符实际而又一直未作修订完善的村,暂不安排实施整村推进。一类村实施完毕,可顺次向二类村、三类村逐步推开。对于一类村多的地方,州扶贫领导小组将根据全州实施进度和质量进行调整。

⒉修订和完善村级扶贫规划。规划的目标和措施要切实可行,绝不能搞花架子。要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规划建设内容。要广泛动员群众酝酿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群众的意愿。要突出重点,扶贫规划的实施要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关系最密切的项目上,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制订并逐级上报整村推进实施计划。整村推进计划实行上年申报审批、次年组织实施,一次审批、集中投入、两年完成。要根据村级规划,建好项目库,统筹安排好扶贫资金,整合扶贫资源,按计划把规划目标和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⒊明确整村推进建设内容。整村推进要围绕“三个基本”来实施。一是拓宽贫困群众基本的增收门路。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基础产业、特色产业。主要包括能直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要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业;二是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是通村公路、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包括乡村道路、人畜饮水、通电、“三小”工程、坡改梯、沼气、退耕还林草、移民搬迁、电视、广播、通讯事业、综合服务室(卫生室、计生室、文化科技室、党员活动室)和教育等;三是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素质。重点是增强贫困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力和外出务工技能。主要包括良种良法等农业适用技术、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远程教育接收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建设内容不搞一刀切,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本着需要什么搞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

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整村推进关键是增加和集中投入。在我州贫困面大、财力弱的情况下,既要从增量上想办法,加大各级财政的扶贫投入力度,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又要从存量上想办法,以县市为单位,整合部门各类资金投入。这是这次会议需要着重强调和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集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的贫困村,从××年起,州扶贫办按每个村不低于万元安排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投入到村的建设项目;切块分配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以上要用于整村推进项目。发改、民族事务等部门管理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宁波对口帮扶资金及其他社会扶贫资金,要围绕整村推进计划统筹安排使用。州、县市财政部门要相应调整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其次要整合部门各类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易地移民搬迁资金、沼气建设资金、“三小”水利资金、畜牧发展资金、农机补助资金、通村公路建设资金、义务教育资金等各项涉农资金,都要优先投入到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集中支持其建设项目的实施。当前,各级各部门投入农村建设发展的资金不少,一定要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再次要加大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县市要千方百计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守信用、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可行项目的贫困户,要扩大小额扶贫到户贷款的投放量;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用财政资金贴息争取信用社贷款。要鼓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要积极使用信贷扶贫资金。同时,由于各个村的大小和具体情况不同,原投入的资金、项目不等,因此,对整村推进投入的标准不作统一规定。各县市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结合各村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资金和项目。好范文版权所有

⒌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一是要加强项目管理。整村推进的项目建设,按照整合资金的原则进行管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批、使用、验收等管理要按照《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信贷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使用、验收等管理按照有关法规政策执行;其他行业部门实施的项目按照各行业管理要求执行。整村推进中涉及行业部门投资建设的项目,县市扶贫办要提前把项目清单提交县市扶贫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后,分别下达,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及时申报、审批、实施,行业部门每年要对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二是要积极创新机制。实施整村推进,要努力创新机制,尊重和落实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项目村群众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验收和管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要严格实行扶贫项目公示和项目决算公告制度,完善项目验收制度,提高扶贫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严格项目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订并落实具体措施,加强后续管护,确保扶贫项目长期发挥效益。要学习和推广“中心协会养殖户”、“借母还犊”、“借母还仔”等一些成功做法,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滚动投入机制,扩大项目资金的覆盖面和使用效益。三是要建立监测机制。扶贫部门要建立简便易行、反应快捷、准确灵敏的统计信息系统,将整村推进村扶持的农户、实施的项目、实现的效果等情况建档立卡,实行全程动态监测管理,全面掌握整村推进的进展情况;要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建立联系人制度,明确职责任务,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联系渠道的畅通,促进扶贫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四是要严格检查验收。州扶贫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好整村推进检查验收标准,完善验收制度。整村推进实施完毕,县(市)扶贫领导小组要进行全面验收,州扶贫领导小组进行抽查验收,并写出验收报告报州委、州政府。要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是否明显改善,基本增收门路是否得到拓宽,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是否有所提高,社会事业是否协调发展村级组织建设是否加强,来检验整村推进工作的成效。五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按照《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整村推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进行奖励,对工作较差的地方予以批评;对未通过验收的村作自动滚入下一批实施,州不再安排项目和资金,同时扣减所在县(市)下一批整村推进的数量和项目;对于验收达到优良的县(市)予以奖励。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强化培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将其列为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把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今年的“十件实事”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在我省视察时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教导我们扶贫最好的办法是“授人以渔”,对农村青壮年农民进行培训,实现劳动技能提高,实现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向城镇转移,就是“授人以渔”。月中旬在罗甸县召开了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场会,对这项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强力推进我州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全面完成今年全州扶贫系统转移培训人,转移就业人的任务。力争到年完成转移培训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万人,引导性培训万人),转移就业万人的计划任务。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就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制定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扶贫办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但无论是培训还是转移,都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选择培训对象要尊重本人意愿,培训机构要通过优化教学质量来争取生源,劳动力要优化自身素质来提高竞争力。扶贫办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组织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合同为依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搞大包大揽,不搞简单的行政命令,这样才能使培训转移工作面向市场、赢得市场,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⒉广泛联系,多方协作。劳动力培训转移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相互配合,为经过培训合格的转移输出人员办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与职院、职校等专业技术学校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培训质量;与劳动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合作,为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搞好维权服务;与驻外办事处、对口帮扶地区单位合作开拓劳动力市场争取做到订单培训等等。搞好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加强联合、共同努力、各记其功。各级扶贫部门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其他部门单位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集培训、转移和维权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各级统计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结构、转移就业人数及流向、取得的收入等指标纳入统计范畴,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⒊培训与转移相结合。抓好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转移是目的,培训是手段。这既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而是肩负着技能培训和实现就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结合转移抓培训。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就业能力。在做好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兼顾培训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常识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遵纪守法和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抓好培训促转移。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希望培训教学点在培训中要保质保量,使培训收到实效,让贫困农民得到实惠。

⒋创新工作机制。要大力推行“订单式”转移模式,实施“三个联盟”战略。“订单式”转移模式,就是要着力拓宽劳务转移就业面,确保就业稳定率,为满足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建立健全“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按企业用工要求,走定向培训、定向转移的路子。实施“三个联盟”战略:一是校企联盟。就是培训教学点与沿海和内地企业广泛建立稳定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要通过联盟关系便于及时了解企业用工信息,鉴定订单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校企联盟在拓宽劳务就业面的同时,教学点也可争取企业对学校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二是校乡(镇)联盟。各乡(镇)与培训教学点建立稳定、密切的联盟关系,各县市政府要把培训转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向培训教学点组织输送培训生源,各培训教学点要及时把劳务市场信息、培训计划传递给乡(镇),乡(镇)依据信息作好组织生源工作。这样既减少了生源组织成本,也确保了劳务输出渠道的畅通;三是校校联盟。各培训教学点要与县市、乡(镇)中学结成校际联盟,每年各结盟中学负责组织、动员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教学点进行培训,或者是教学点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到中学就地培训,学员由培训教学点统一转移就业,这样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方便了学员。“订单式”模式和“三个联盟”战略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组织——培训——转移”就业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行。

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做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搞好资源整合。一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各培训教学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全州技能性培训根据培训教学点的资源情况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把需要培训的某个专业的学员组织到该专业有相对优势的教学点进行培训,各培训教学点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创造自己的品牌,达到各具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二是转移培训经费的整合。扶贫系统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与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农办“绿色培训”等相结合,两个项目要捆绑实施,两种经费要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确保我州培训转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益。三是劳务市场信息的整合。要构建全州劳务市场信息平台,用工企业向各县市和培训教学点提供的就业信息要及时、快捷传递到州扶贫办,由州扶贫办建立统一的劳务就业信息库,然后将信息反馈到各县市扶贫办和教学点,各县市和培训教学点按信息及时组织培训与转移。通过各类培训转移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实现全州信息、资源共享,使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时有效,配置优化、合理,从而形成全州培训转移“一盘棋”的灵活格局。

⒍抓好教学点的培育、申报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州经省扶贫办审查认定具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格的仅有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兴义、兴仁、安龙、册亨县的职中,贞丰、望谟、晴隆、普安四个县要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申报培训教学点,扩大培训覆盖面,力争全州每个县市都有一个培训教学点。要加强对培训教学点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培训质量。

⒎加强培训资金的使用管理。培训转移要实行项目管理,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这方面,州扶贫办已做了充分的工作,制订了培训转移的具体运作方案,要尽快下发各县市扶贫办和培训教学点遵照执行,并加强督促指导。培训资金要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实行严格的报账制,确保资金用在培训上,使参训贫困农民从转移中受益。

(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好产业化扶贫

抓好产业化扶贫,必须以拓宽贫困群众基本增收门路、提高收入水平为目标,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加强管理与配套服务、自主创业与政策优惠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是要制定农业产业化扶贫规划。制定规划是推进产业化扶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要在扶贫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抓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培育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优势,推进贫困地区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

二是要认真抓好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工作。我州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分地域,不论国营、集体、私营,不排大小,精心扶持和培育我州的支柱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以其为载体来带动我州的农村千家万户小农生产。在此基础上,按照扶贫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认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扶持,使其做大做强做优。各级扶贫部门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要认真研究,拿出办法,按照信贷扶贫政策和市场经济要求,大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产业、特色产业。

三是要协调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要以产业化扶贫为平台,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投入。信贷扶贫资金是产业化扶贫投入的主体,扶贫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信贷扶贫资金的支持。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信用社等要通过资质评估,扶持一批实力强、资信好、扶贫作用大的龙头企业。要引导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积极稳妥地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的原材料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在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基地的发展。

四是要搞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扶持龙头企业与建立基地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扶贫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的衔接。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创业,抓住东西扶贫协作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吸引东部企业到我州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建立原料基地,培植和壮大我州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五是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州已争取到中央和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扶持有晴隆波尔山羊、普安黄羊、兴仁肉牛、册亨反季节脱毒马铃薯等个养种业科技扶贫项目,投入资金已上千万元。这些科技扶贫项目都是科技含量较高、致富辐射范围广、脱贫带动面宽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各县市要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有效的示范带动和经营管理机制,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努力探索滚动扶持发展的路子,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并予以大力推广。

六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扶贫体制和保障机制。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扶贫企业农户”、“龙头扶贫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带农户”、“中心协会养殖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扶贫组织的发展。对于这些产业化扶贫模式,要明确好企业与贫困农户、企业与基地、基地与贫困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在支持龙头扶贫企业和原材料基地发展的同时,要切实维护好贫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网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三、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效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

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已对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抓出成效。按照“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党委、政府要对本县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切实履行好领导本县市扶贫开发工作的职责,实行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到县”。落实扶贫责任,领导是关键。要继续坚持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困乡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加强全州扶贫机构工作力量,确保人员、经费与扶贫开发任务相适应。

⒉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领导小组要认真抓好扶贫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动员社会资源、组织多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各级扶贫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制订,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管理好扶贫项目资金;其他部门要按照三项重点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投入资金、实施项目。要认真宣传、总结、推广三项重点工作中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各部门特别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从大局出发,建立和完善资金整合机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⒊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县、贫困乡(镇)的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总结经验,解决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最终要靠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要通过选拔、交流和下派等多种途径,配齐乡、村领导班子,不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远程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各极扶贫部门要主动与组织部门配合,制订贫困村干部和脱贫领头人培训计划。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力争使每个贫困村都建设成为有一个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村级班子,为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⒋加强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工作。要继续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州委常委和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都联系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县市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也要抓好各自的帮扶联系点,落实责任目标。各级党建扶贫工作队要在抓好点上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抓好面上扶贫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选派得力干部深入重点村进行帮扶,确保每个实施整村推进村都有机关干部或科技、管理人员蹲点扶贫,驻村帮扶。进一步加强同宁波对口帮扶城市的沟通和联系,用真诚、真情和优质服务争取宁波市更多的投入帮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组织实施好台胞朱英龙先生对我州捐资建校项目。朱先生个人捐资我州已达多万元,修建了余所学校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各县市要把这个项目办好办实,并以此推动、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我州的扶贫开发。认真做好中直、省直机关单位帮扶各县市和党政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的衔接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定点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更多的支持。

同志们,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对于推进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目标,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完成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奋斗。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篇7

根据省政协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下旬至8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带领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就“我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了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的情况通报后,深入到吉安市永新县、吉安县和上饶市横峰县、余干县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吉安市、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和四县党委、政府的情况介绍,与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村负责人和扶贫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了部分扶贫项目。

一、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开展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攻坚工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1、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3069个重点贫困村为单位,实施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3亿元,每个重点村五年安排50万元左右,共帮助重点村修建道路1.5万公里,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8.1万人,新增可灌溉基本农田110万亩,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面貌得到改善。上饶市以“六到户”工程为抓手,共完成61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重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目标。

2、推进移民搬迁,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显著改观

为从根本上解决易发生灾害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目标,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对身处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安排移民建房财政补助资金9.25亿元,累计搬迁移民26.63万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262个,移民户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观。永新县把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设,共搬迁移民1403户6322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35个。

3、拓展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产业开发扶贫资金2.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吉安县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贷款贴息和建立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葡萄、肉鸡、肉牛、肉猪等致富产业,扶贫产业已覆盖全县70%的贫困户。

4、加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通过“订单式”、“对接式”等多种培训模式,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5亿元,累计完成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培训共25万人,基本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5、坚持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得到增强

通过抓好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各类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四大主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筹集各类社会扶贫资金33.73亿元。余干县、横峰县充分发挥挂点扶贫单位的作用,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分别达3382.2万元和2000多万元。

二、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和要求相比,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扶贫成本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的偏远地区、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并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脱贫致富,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2、农民致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扶贫开发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的任务还很艰巨。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贫困农户的经常性威胁。此外,建设征地、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新的贫困群体产生。同时,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群体因为贫困标准线较低,存在极大的脆弱性,也容易返贫。

3、扶贫投入偏少,补助标准偏低。整村推进每村每年只有10万元,相对于贫困村急需完成的诸多建设项目来说,资金太少,只能先解决群众受益面最广泛的基础设施问题,而产业发展、环境改造等项目难以实施。上级项目普遍要求资金配套,一些贫困县为了争取到项目只能假配套,造成投入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短缺,贷款门槛过高,到户贴息资金难以落实。移民建房每人补助3500元,补助标准偏低,少数贫困户搬迁困难。劳动力转移培训部分工种补助标准过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抗灾能力较差。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至2010年底,全省仍有3.3%的自然村尚未通公路,28%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21%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50%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抗灾能力弱。

5、扶贫开发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到扶贫的实际效果。少数地方、行业、部门、单位对扶贫开发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实际效果有较大差异。由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扶贫开发实际工作中存在“单打一”的现象。有关单位在扶贫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方面仍然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

三、推进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扶贫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衔接。在编制扶贫规划中,要根据国家纲要提出的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部署,科学划分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将没有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县和其他老区贫困县归入其中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各地要根据省扶贫规划,制定和完善本级扶贫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搞了十年,各级政府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调整工作部署,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应进行分类扶持。对基础条件较好,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应鼓励其脱贫出列,努力奔小康;对基础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脱贫难度大的县,应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新增的扶贫资金和经济实力强的帮扶单位应集中到脱贫难度大的地方。对剩下的贫困人口也应进行分类扶持——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开发式的扶贫,帮助其摆脱贫困现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户,实行移民整体搬迁。

3、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在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扶贫投入的基础上,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随财力增长而逐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要着力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扶贫纲要关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的规定,实现贫困地区扶贫项目财政全额投入。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移民搬迁补助标准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种补助标准,落实专项扶贫到户资金。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品种,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扶贫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额信贷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和灌溉排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和维护制度。

5、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产业扶贫专项投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着力打造新型农民。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能人的发展,在贷款、基地建设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6、整合各方扶贫资源,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以资金政策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稳定脱贫为落脚点,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整合部门和行业力量,实行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发挥合力。要将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建立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整合绩效考评体系,促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提高。鼓励各地开展整合扶贫资源试点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健全扶贫项目前期工作和动态监测以及事后评估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并充分发挥效益。

7、发动各界力量,积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在现有定点扶贫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强县与老区贫困县结对帮扶制度。尽快出台我省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完善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建立健全慈善奖励表彰制度。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扶贫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乐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8、打好革命老区牌,争取国家对江西老区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老区牌,争取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制定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精心谋划项目,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从中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造福老区人民。

9、出台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推动国家扶贫开发立法的同时,根据我省实际,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1 0、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办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的作用。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对贫困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监测,确保各项帮扶政策措施落实到户。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列入本地区、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机制,根据各地完成工作的情况,奖优罚劣。

上一篇:学校政教处工作计划参考下一篇:《名人传》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