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精选7篇)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篇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杨利英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是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的实践主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B.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才能将思想观念进行实践,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C.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因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D.我国在道德教育宣传中,采用的方式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形式化过多,没有产生宣传效果,令人警醒。

A [B项,逻辑顺序与原文不符,“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不当,应该是“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C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当,原文中为“尽管„„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D项,曲解文意,不是“没有产生宣传效果”,应是“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C.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

D.文章运用“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证明了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C [C项,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并不是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而是用来说明“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促进人们进行价值思考,也能获得一定思想成果。

B.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导致个体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

C.西方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渗透,动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制。

D.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出现了诚信意识不强、极端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的现象。

D [根据原文“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一句可知,D项中“极端个人主义”系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

岳双喜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社会关系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即将被时代所抛弃。

B.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普惠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C [A项,原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传统金融行业虽然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但并非真的即将被时代所抛弃,曲解文意;B项,根据原文“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是普惠信贷,而非传统金融,范围不清;D项,“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说法太绝对,与文章本意不一致。]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1、2两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3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论证了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论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弱点,目的是为了阐明现代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B [B项,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并不是为了论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而是为了论证传统金融的弱点和不足。]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社会诚信资本,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B.政府采用多种办法来推行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传统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还是处于不情愿状态。

C.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源自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主动性和完全脱离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便捷的支付形式出现。

D.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深化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A [根据原文“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A项颠倒顺序,应先建立社会诚信资本,然后才会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

(二)(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做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出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妒忌的受恩承宠,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拟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喻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C [A项,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B项,是“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D项,“选择就是创造”错误,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运用比喻,形象引出了艺术创作是借助“想象”达到“慰情遣兴”的论题。B.

二、三段以王昌龄《长信怨》为例,重点从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两方面展开论述。

C.选文后半部分从“分想”与“联想”两种心理作用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创造的想象”。D.作者拿班婕妤的《怨歌行》与王昌龄的《长信怨》对比,证明艺术创作不同于哲学抽象。

D [“证明艺术创作不同于哲学抽象”错误。证明同一意象不同作者使用可有不同的类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愁”虽抽象,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却能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愁”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

B.由于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而综合大半要借“联想作用”,所以艺术创作不能离开联想,因为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C.杜甫没有将自己的渺小与飘零之感直接表露,而以“沙鸥”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本文所说的“拟人”手法。

B [因果关系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流传下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乐器、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为传统中国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养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D [A项,“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不准确,应为“农历九月九日”。B项,强加因果。原文“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项,说法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是专指重阳节。]

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B [无中生有,“自古未有的新内涵”错,原文说“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尊老敬老”的美德得以传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传统节日所包含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文化教养。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篇2

笔者所带的学段一直是五六年级,学校的“书香校园”有一个传统项目:“师生共读一本书”,即每个年级推荐1-3本必读书目,教师和学生利用每天的午读课(20分钟)有计划地阅读,每年五年级都必选一《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根据调查了解,学生对这类历史类书籍的阅读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 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如不是老师在午读课要求读,课外在有其他书籍的情况下,很少能主动阅读。

2. 过程缺乏思考。部分较喜欢读的学生阅读时基本都是走马观花,跳着捡自己感兴趣的看看。

3. 效果很不理想。阅读后留在学生心底的基本是一些最简单的文史知识,除此之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基本没有思考,没有独特见解。

二、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书籍所写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无法唤起他们的阅读热情;二是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很薄弱,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障碍,遏制了他们继续阅读的信心。

三、解决策略

(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1. 发掘身边的历史,触摸历史的温度。学生的祖辈们就是最鲜活的历史教材,可以结合语文课引导他们针对一些历史问题和祖辈交流,从自己亲人那里获得最直观、具体的历史资料,自然就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原来并不陌生遥远,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

2. 在教学中渗透历史书籍阅读兴趣的培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很多语文课文都涉及背景资料的补充,教师可以借助这一阵地,充分调动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

3. 将影视作品作为培养历史书籍阅读兴趣的诱饵。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十分普遍,而且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而这类影视作品大多是对历史进行了改编,与正史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出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将历史与影视作品进行比照,发现其矛盾之处。

4. 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历史书籍阅读兴趣的培养。学校日常会有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渗透历史书籍阅读兴趣培养的很好平台。如笔者的学校曾在春游时组织学生去参观淮扬菜博物馆,作为淮安人要深刻地了解淮扬菜的文化,就很有必要了解淮安隋唐时代的历史,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淮扬菜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相关历史知识的铺垫,学生在参观时仿佛走进那段历史,在一道道菜里解读淮安的历史。

5. 让学生成为历史人物的粉丝。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有自己的偶像,很多还是一些明显的铁杆粉丝。而据调查,他们大多喜欢的偶像,除了关注偶像们的外在,也关注偶像的内在,即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 巧记历史知识。学生读历史,往往被众多的时间、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弄的晕头转向,最后很难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对历史的宏观理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识记历史知识的小窍门。

2. 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相结合。比如读《上下五千年》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历史人物,笔者指导学生就某一段历史充分阅读,横向全面了解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在阅读同类历史人物时,纵向比较分析该历史人物的鲜明特色,完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精准定位。

3. 分专题精读与略读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专题的进行阅读。如《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者根据人物的身份大致划分为:帝王、臣子、文人、医生、科学家等几大主题,并且学生可以根据喜好精读某一主题,这样便于从纵向上了解这一领域的历史变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 积累性读书活动。如“慧眼蜜蜂”比赛,激发学生对历史书籍积累的兴趣;“文史知识小达人”比赛,激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兴趣;

2. 理解性读书活动。选择“最爱国”的这一类,去查询、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里的所有爱国的历史人物的相关篇目,如:屈原、陆游、白居易等,有了一番横向比较后,选出“最爱国”的历史人物是屈原,接着再仔细阅读这本书里的所有屈原的篇目,整理归纳,准备上擂台赛。而其他一样选择“最爱国”的同学将和张磊同学分在一组进行PK,由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台下同学观赛投票,最后决定谁守擂成功,随着阅读的深入,下一次可以再由这一组的同学攻擂。随着擂台赛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达到由“读一个人到读整本书”的效果。

3. 思考性读书活动。如: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辩论赛。历史上有很多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是能够单一的从某一方面将其说全面的,很多历史人物很有争议,且一直相持不下。笔者认为这些历史人物正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打通他们阅读各类历史书籍的通道,点燃他们的通读历史书籍的火花,达到由“一本历史书籍到通读各类历史书籍”的效果。

4. 实践性读书活动。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读史的人做事更理性,观察更通透,判断更精准,思考更深邃,思想更成熟。的确,读历史书籍的最高境界是“以史鉴今”,让历史的精髓溶于我们的当下生活。

摘要:本文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例,从现象描述、原因分析、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调查当前小学生历史书籍的阅读现状,剖析现状背后的原因,探究激发小学生历史类书籍的阅读兴趣的策略。

阅读教学,“练”在实处 篇3

一、 创设情境

情境是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它对学生进入课文语境发挥作用。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课文,不断还原课文语境,理解语境的过程。

有些教师一提到情境,想到的是很多外在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情境就是文本情境。有的课文深情,有的富有哲理,有的诗意,有的简明,有的文字就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有的文字看似平淡,仔细品味,韵味无尽。这就需要教师领悟、把握好课文的意境、基调,根据课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或是教师语言描绘,激发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是要求学生潜心会读,静静地走进文本;或是课文情境重现,唤起学生记忆与感受,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或是通过资料补充,文本的、音像的,缩短课文与学生的距离,使久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其次,情境还应该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而创设。如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画面等,更直观、生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走进文本;高年级则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需要与课文的主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收获。

当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其根本是教师要尊重、鼓励、呵护、期待学生,使学习始终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展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维系学习的注意,给予学习的动力与自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以情悟文。所以说,在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是对学生生命的呵护,是求得学生言语发展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下见“语”更要见“人”的有效训练。

二、 抓准训练点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围绕目标安排训练,而在一节课内,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和知识都教给学生,为此,教师就必须明确做出教学取舍,抓准训练点进行扎实、有效地训练,以达成教学目标。

1. 落实“课标”。教师要关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根据课标确立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努力克服训练随意、盲目、无序的状况。比如,对于课文的学习,“课标”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表述是不同的,不难看出,理解课文的训练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低年级只是要求理解内容,到了中年级则注重概括能力,再到高年级不仅要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更要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目标达成呈螺旋式上升。我们明晰了“课标”中的训练目标,训练才有方向感、分寸感,才能凸显学段特点,落实重点目标,形成科学、有效的训练。

2. 研读课文。课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一篇文章成为课文时,它必然要体现教学意义,体现在课文语境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意义。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可以在“册”“篇”“点”的结合上抓准训练点。

“册”:通读全册课文,分析单元组合,理解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学习所形成的结构化效益,在此基础上,确立单篇课文的教学位置,更准确、全面地体会编者的意图,确立训练的重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均是状物的课文。教师在确立训练点时就要考虑状物类文章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懂“物”,更要读懂物背后的“人”,帮助学生体味“物言志,物抒情”,训练他们用掌握到的表达方法,来写写自己喜欢的物,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篇”:把握单篇课文的文体特点、表达艺术,确立单篇课文的训练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个性目标。如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梗概,读懂情节,品味语言,表达感受;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则要大体把握诗意,重在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点”:不同的课文,可以就其内容、言语表达等特点,有重点地开掘语言训练点。或者抓重点词句、难点词句,“以词串文”“品词悟文”,读懂全文,体会情感。或者以课题为训练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围绕重点,解决问题,训练思维。或者在课文的空白处留下训练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既深化理解又训练想象与表达能力。或者在习得表达方法上练一练,如句段的“总分”写法,文体的“说明方法”等,结合课文强化读写训练。或者在课文的看似矛盾处、看似平常处等,寻找、确定有价值的训练点……

3. 关注学生。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训练的目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所以,分析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确立训练点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的难点、疑点,哪里能激活学生思维,哪里能生发出学生的言语欲望,哪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哪里适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等,从儿童的需要与视角来确立训练什么,训练到怎样的度。决不能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机械的、割裂的、冰冷地做习题当作训练。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应当关注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言语实际,能让他们快乐地练,练有所得。

三、 优化训练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关键是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依据具体的训练点和学生的实际言语水平,努力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动口、动耳、动手、动脑、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活泼,练得扎实。比如,词句训练是重要的训练点,可以采用诵读体味、品词析句、替换辨析、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朗读,练语感、品情意;默读,细思考,促理解;浏览,快速读,抓要点等。补白训练可以采用细致观察、发挥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概括训练可以抓中心句段,将关键词语重新组合,以及课题扩展等……

不论选用怎样的训练方法,我们应该注意:一要凸显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训练方法,既要灵活更要实在,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学生自主地读,充分地写,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二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三要注重思维发展,训练方法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充满“思维的张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展开,思维不断地向更宽处、更深处发展。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篇4

开放类主观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专题协商会。有政协委员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形势依旧严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2018年,中国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

(3)班级召开“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主题班会,请围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不足;还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主流,部分领域质量不高,是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部分领域质量不高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发展。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若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角度作答,亦可)(3)①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要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路线图,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同时也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营造开放、多元、宽容、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实施“品质吸引人才、人才实施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发展路径,吸纳更多来自五湖四海、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各类人才,聚集人气,加快各类项目、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落户。

从我们熟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到今天的航天科技,需要参与主体都把自己当作工程活动中的一个“工匠”,在自己负责的节点上精益求精,对工作疏漏保持“零容忍”。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会经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后取得成功。在长征五号发射工程中,号称火箭“心脏”(发动机)焊接人的高凤林,用一连串数字,完美地呈现了科技创新中的“工匠精神”——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不光是这些数字体现出来的精确,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都要经过缜密思考。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推动创新发展体现了哪些道理。

(2)从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说明如何发挥“工匠精神”在长征五号发射过程中的作用。(3)请为宣传国家科技发展写出两条口号。

答案(1)①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②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

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塑造科学理性精神。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④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

(2)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科技创新上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在长征五号的研究过程中,参与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取得成功。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科学家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现象,把握本质规律,通过精确数字,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的缜密思考,研制成功了长征五号。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通过科学研究,在探寻宇宙奥秘中,人类将会有更丰富的经验与成果。④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通过“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促进长征五号的发展。(3)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节”并不可怕,节日已经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中国人过“洋节”,外国人也过春节等中国节日。西方节日受到欢迎,一个原因是它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欢快,契合了年轻人爱玩、爱闹的天性。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过节方式则显得比较单调、沉闷。

但是,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节日背后不乏死亡、惊悚、恐怖等主题。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若不加甄别地一味照搬商业机构的活动形式,恐怕将事与愿违。

其实,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有心,民族传统节日同样可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受到青少年的喜爱。(1)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看待西方的节日。(2)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评析。

(3)某校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请你发出两条倡议。(每条倡议不超过20个字)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西方的传统节日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要求我们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洋节的优点,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对洋节中死亡、惊悚、恐怖等主题不能全盘照搬。

(2)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们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又要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节日文化,革故鼎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丰富本民族的过节形式。既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借鉴,又要防止和警惕西方腐朽文化的输入和渗透。

(3)①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表达炎黄子孙爱国情感。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向上、有根的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很多,总的势头很好。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在国人对传统文化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良莠不齐,贬低、戏说、调侃传统文化的作品、段子时有出现,这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中我国目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3)当下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假如你是某校高三(2)班学生,请为传统文化不仅热起来更要传下去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演进。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③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有利于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⑤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不回避目前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总的势头很好,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只用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也可)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地区、各部门通过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意见》,解决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篇5

1.漫画《菜贱伤农》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有()

①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②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农民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漫画《“石”来运转》中的当事人()

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B.正确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主宰

3.下图《你敢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一定的哲学道理。下面名言与图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河南程氏遗书》)B.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C.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外篇》)D.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4.漫画《心动不如行动》表明()

A.人们事先策划没有实际意义 B.主观要与客观有机结合

C.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D.人们的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的影响

5.漫画《不关我们的事》体现的看问题方法是()

①孤立的观点 ②片面的观点 ③静止的观点 ④矛盾的观点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6.漫画《妙笔生花》反映了某些领导()

①没有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没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③没有认识到事物运动的规律 ④不顾客观实际,主观臆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漫画《拖延》启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A.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B.地方政府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C.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 D.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8.漫画《插上腾飞的翅膀》表明,通过税收()

①可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有效监督 ②可以调节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④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下图漫画《姜太公钓鱼新编》启示我们()

A.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B.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D.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10.漫画《我们植了一片森林》中的两个人()

A.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B.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D.忽视量变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11.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明确提出:“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这表明()A.道德自律总是与企业追求财富同步发展的 B.道德自律是与企业追求财富背道而驰的 C.重视道德自律就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D.每个企业家都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12.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的话告诫我们()A.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 B.要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C.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 D.伟大的事业都是群众自发创造的

13.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恒:稳定)志。”这启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①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②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 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 ④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4.荀子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启示我们()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规律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D.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的前提

15.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16.“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是()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②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 ③整体离不开部分 ④部分离不开整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出自《史记》)。下列选项中,蕴含的哲理与此不一致的是()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8.下列对俗语、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9.“人口普查始于一家一户,奉献社会源于一点一滴”、“普查时有你,普查后为你”,这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宣传标语。以下说法与宣传标语哲理一致的是()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D.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0.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这启示我们,艺术创作要()A.深入调查研究,改变成才规律 B.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人生价值 C.重视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 D.承袭前人成果,转变角色定位

答案

传统文化类阅读练 篇6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极好途径。阅读教学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然而, 分析目前情况, 阅读教学有两个不足:第一, 学生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阅读是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一环, 所以在上课时对它的重视不够;第二, 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办法, 直接把阅读训练当成精读课文来讲, 结果造成阅读课上就是老师一个人讲单词、举例句, 老师讲得有声有色、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 只是机械地记笔记, 没参与到思考中来;或把阅读当泛读, 划词组、对答案,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学生感觉乏味, 阅读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初中英语阅读技巧提高的具体策略

1.“兴“为先导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是什么也学不好的,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因此, 从根本上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得以在课堂内外贯彻和不间断进行的前提条件。

(1) 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的工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需要教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教八年级上Unit 6“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 阅读材料中出现了比较级这一结构, 我就抛出了这样的问句: (1) Who is stronger, Liu Xiang or Yao Ming? (2) Who is more beautiful, Gong Li or Zhang Ziyi?用大家都熟悉或喜欢的明星串起较为枯燥的阅读材料知识。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如能用明星效应来唤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引起同学们的热切关注, 那么同学们的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克服英语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新课标、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了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的顺序进行训练。一般的课堂阅读, 老师总是花几分钟先来讲解阅读的材料或课文, 学生所获得的文章信息都是老师给的, 不是自己主动获得的, 而是被动接受的, 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 由于时间短、阅读量大, 可以教学生猜词, 以理解上下文的含义。那么时间长了, 学生不但能够读得更快, 还能猜得更准。

2.“练”是保障

教师组织好每次课堂阅读训练活动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的关键。老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Go For It!》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两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独有的魅力, 活用教材,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其学英语的积极性。以七年级下Unit 6“It’s raining”这一单元为例, 在讲解“3a”时我采用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并填表格的形式来处理这一环节:Where it happened?What is weather like that day?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ther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lace?How are the people there?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根据所提问题完成任务, 并给学生适当时间根据表格中的关键词复述短文, 培养学生的记忆技巧。为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气候差异, 我给出学生几组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人们所开展的不同活动的图片,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编写小短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内课外广泛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老师也要查阅笔记, 科学及时地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更用心地去进行英语阅读, 再通过老师的科学引导,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英语阅读教学而是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这样英语阅读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浙教版《GOFORIT!》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要求阐述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指导训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技巧,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谈阅读教学的导读议练 篇7

“导”就是引导,在学习新知识前要精心设计导语,根据意境设“悬念”,诱发动机,激起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首先注意的是导语,从不同文章的不同性质入手,巧妙地设计。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见过狼吗?不少学生说在电影、电视、动物园里看见过。 再问:你能说出狼有什么特征码?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归纳一下便是:样子有点像狗,大嘴、尖牙齿、尾巴又粗又长…….老师接着说:狼还有个特点,它的尾巴不仅是长,而且很硬,不会摇。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是《会摇尾巴的狼》。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这样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开始细读全文时,首先引导说:我们通过粗读课文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看看狼和老山羊进行几次对话,你到底觉得那狼怎么样?羊怎么样?这样引导,就给学生读书定了目标,有目的地去读书。

在学生细读每层时,也都分别进行引导,故设“悬念”,使学生始终绕着问题读书。我们是这样分别设计的:1、狼一见老山羊就带着什么花招?2、狼见“打招呼”装“亲近”这一招不行又想个什么鬼主意欺骗羊?3、狼见“装腔作样”欺骗不了羊又用个什么手段?4、狼见“摇尾巴”装狗也无济于事,有想个什么诡计欺骗羊?5、狼见说漂亮话也哄骗不了羊,终于怎样?

由于这样循着思路,恰到好处地设疑引导,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学生的思维却处于积极状态。起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的作用。

“读”是读书,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叶老指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于,而在相机诱导”。在学生自读前教师要提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圈划。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注意儿童心理特点,起到点燃知识的作用。

“议”则是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自已没读懂的问题,以便再读再议。这样教师能及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自读活动中的情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再进行第二次信息反馈,通过这样一次一次地读议,不仅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是在读议的基础上,学生用在阅读中所学的知识,练习读、练习说、练习写。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读、议、练三者的关系是:以读为基础,读议练相结合,讲自然寓在其中。如在进行《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教学时是分四步来体现的。

第一步:听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录音的课文朗读给学生听。这有声有色的表情朗读,起到了发挥教材形象感染的作用。然后,进行听后的谈话,检查听的效果。如听完《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朗读后,就让学生讲讲课文大概意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讲述的很好。

第二步: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中年级的学生是刚从低年级上来的。在他们身上还是有低年级学生特点。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可豁上时间,漫无边际,放任自流。要定任务、比速度、赛质量。如自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生字词时,是这样布置的提纲:1、按生字表学习生字(15)个,比比谁学得快,方法好。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陷阱、忠诚、驯良、毫不犹豫、善良、赌咒、凶相等词,比比看哪组先查完。3、圈划出不懂得词语。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汇报。如汇报识字时,有的学生通过形声来记“咧”,通过部件记“蔑”,还有的把“闭”字编为“才”在“门”中“闭”,就念“闭”。还有的把“闭”字编为“才”在“门”中“闭”,就念“闭”。如此等等。理解词义难度稍大些,中年级学生析字析词能力差,据词定义不准确,需加强指导。又因学生手中有十几种不同字词典,答案不一样。汇报时允许争议,不要急于让学生抄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凶相”一词,凶,是凶恶;相,是面目。合起释为凶恶的面目。“驯良”一词,驯,是顺服;良,是善良,合起来后在文中的理解还有非常听从主人使唤的意思。而“赌咒”则不行。赌,是赌博;咒,是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合起来后放在文中就不合适了。就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看,是发誓的意思。为了真正弄懂这个词,我让学生学着狼的样子对羊发誓。有的说:“我要骗你就得让雷击死”。有的说:“我要骗你就得瘟死”。还有的说:“我要骗你早晚还得掉陷阱里”。还有忠诚、善良等词通过造句来理解其意。为了使差生不掉队,要帮助他们记好笔记。再给几分钟让同学们快速记忆。做到当堂不欠债。最后是测验检查自学效果。

第三步: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根据中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精力易分散,知识少的特点。在拟定自读提纲时,要求不要过高,要先看课文后的问题,了解作者意图。题目不要过大,不要一次把题全抛出来。指导思维的坡度要缓,步子要小。在读义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疑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多想,大胆发问,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如读义《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看哪几节是写狼的,用“一”线标出。看哪几节是写羊的,用~~~~~~标出。一共有几次对话,请标上序号。这样的作业学生不难完成。然后老师按着狼和山羊的五次对话的顺序,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课后的五个问题是按着文章的层次提出来的。读义第一次对话,让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掉到陷阱里的狼看到老山羊怎样打招呼,羊为什么那样问?通过议论学生认识到狼很狡猾,装着和羊很友好。学生插问,老山羊到底知不知道陷阱里打招呼的是狼?老师接着问,后边的“你怎么跑到陷阱里来的?”一句中的“跑”字换个“掉”字行吗?通过释疑学生认识到老山羊很老实忠厚,不知是狼掉在陷阱里。读义第二次对话时,思考课后第二题:狼装出又老实又可怜的样子,羊为什么那样回答?通过读义学生认识到尽管狼装得很可怜,羊看了它几眼,看出破绽,怀疑它不像狗而是狼。读义第三次对话时,思考课后第三题:狼为什么摇尾巴?通过读义知道狼是用“摇尾巴”来证明它是狗。而羊盯着它的尾巴,从尾巴硬认出它是狼。学生提出狼为什么半闭着眼睛说话?有人答出“这也是在装狗”,用来欺骗老山羊。读义第四次对话时,思考课后第四题:狼说了哪些漂亮话哄骗羊,通过默读、表情朗读认识狼的狡猾,善于欺骗的本质。老山羊彻底识破狼的诡计,对恶狼态度当然要强硬。学生质疑:为什么狼说它喜欢羊?特别是老山羊。老师插说:如果出现在陷阱边的是小花鹿狼会说喜欢什么呢?不少学生学着狼的强调说:“我喜欢鹿、特别是小花鹿”。这样疑问自然解了。使学生还进一步认识到这是狼哄骗羊的手段。读义第五次对话时,思考课后第五题:狼最后说些什么?老山羊是怎样对待?通过指导读和义,使学生懂得狼是凶狠的,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并认识到老山羊善于识破它,料知狼必死的下场,所以轻蔑地看它一眼便走了。学生问:老山羊为什么不扔石头砸死狼再走呢?有的说,老山羊恨透了狼,不爱再理它;有的说:老山羊想谁都知道狼是个坏东西,没人救它,叫它多遭会儿罪再死。老师接着说:羊料定狼的下场——活不了多久,陷阱是猎人修的,猎人会来收拾它的。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语言中的狼是怎样一只狼?羊是怎样一只羊?你读了这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通过议论,基本上答出:狼很狡猾、凶狠,老山羊忠厚老实。象狼一样的恶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它,不被它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最后让学生对课文再欣赏和质疑。有人提出,课文说狼不会摇尾巴,题目怎么是《会摇尾巴的狼》。老师引导学生变题目为《会伪装的狼》,对比后,认为还是原题好,能吸引读者,更能突出狼善于伪装的本质。

第四步:精读课文进行写练。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或者使所学知识得到合理的迁移和延伸,必须进行有关的训练。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文后,让学生完成两个创造性作业。1、精读课文设想一下老山羊如果真的救出了狼,狼会怎样?要求学生先写后说,并要有神态,动作、语言方面的描写。有个学生是这样子写的:狼抓住老山羊的一条腿爬出了陷阱,立即向老山羊扑去。老山羊吃惊的说:“你怎么说话不算數?”“我那是骗你的”狼边说着边向羊扑去。老山羊边躲着说:“我真是瞎了眼,救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既然救我就救到底,我肚子饿得很,让我吃了你再说吧。狼说着张开大嘴,露出尖尖的牙齿,一口咬住了羊的脖子……。2、精读课文想象一下老山羊走后,陷阱里的狼结果会怎样呢?要求先说后写。同学们构思出好几种情况。有的说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饿死了;还有的说被一只狍子救出来,正要去吃那只狍子时,猎人的枪响了……。

通过这样设疑引导,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上一篇:复习修辞表达方式下一篇:东华大学第六届大学生三维设计大赛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