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通用11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世界的美。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地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春天到了,外面春暖花开,小朋友想去旅游吗?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出发,听,我们到了哪里?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板题:世界多美呀)

过踱:有一只小鸡来到了世上,它认为世界美吗?

二、蛋壳看世界

自由读第一小节

1、开始,小鸡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2、如果你是这只刚刚醒来的小鸡,你想说什么?

三、洞眼看世界

自读第二小节

后来小鸡认为世界是怎样的?划出相关的语句。

1、指名读,再出示: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

第 1 页 的,小河是碧澄澄......能读好这句话吗?他读的怎么样?评读。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蓝湛湛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给绿茵茵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说的真好!说明小鸡看到的树木非常绿,而且看上去毛茸茸的,很茂盛,小河是碧澄澄的,什么事碧澄澄?指导学生读好整句,比较句子看哪句好?为什么?你还见过蓝湛湛的什么?绿茵茵的什么?碧澄澄的什么?

3、这是什么?(......)小鸡还看到了什么呢?(想象填空)

4、这么美的世界,小鸡是怎样看到的呢?请找到这句话,读读想想,你有什么感觉?(抓住“小尖嘴、啄呀啄呀、很久、才、小小的洞眼”来体会小鸡的不容易,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5、好不容易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小鸡迫不及待的向外张望,它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此时的小鸡心情又说是怎样?

四、放眼看世界

1、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了着这么美丽的世界,此时的小鸡最想干什么?自由读第三小节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它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能配上动作吗?

第 2 页

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边演边读边体会)

2、小鸡终于来到了这个世上,此时它最想到哪里走走呢?语言训练: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这个世界的色彩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呀!引读:“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请小朋友继续往下说,让我们 齐读第四小节,把这美丽的世界永远的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拓展谈话

看到这一切,小鸡由衷的赞叹,引读世界多美呀!你看!蓝湛湛的天空,蓝湛湛的大海,绿茵茵的树木,绿茵茵的草地,还有碧澄澄的小河,碧澄澄的湖泊,这一切,怎不叫人 陶醉,引读:世界多美呀!

这么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维护,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在设计《世界多美呀》一课的教案前,反复诵读课文后,深深地喜欢上了文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三个叠词。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就被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简约概括了。世界是多彩的、丰富的。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内涵,我在小鸡出壳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我的意图是,春天已经悄然而至,孩子们在双休日时候经常会和家人出去踏踏青,那么绿油油的第 3 页 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河中黑乎乎的蝌蚪,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他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让他们做一次小小导游,带领小鸡到大自然中寻找美、感受美。这样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呀。现在的教学不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吗?我觉得自己要找到文本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加以发挥引导。

课上,有感情朗读、想象体验、动作表演之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带领小鸡去了公园,有的说带着小鸡去紫金山、还有的说去海南……各抒己见,兴致盎然。

只要我们坚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为学生发展而教,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2

【练习设计案例】

一、基础练习

案例呈现: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 小明每天看15页。

(1) 小明10天共看了几页? ()

(2) 小明c天共看了几页? ()

(3) 小明看了5天, 还剩几页? ()

(4) 小明看了d天, 还剩几页? ()

(5) 小明几天可以把故事书看完? ()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 看似浅显、平淡, 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枯燥的。先用具体的数表示数量关系, 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有了一定的梯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 通过这一道题, 把各种数量关系融合在一起, 反馈时, 让学生具体说说想法, 充分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设计练习,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 这比“单打独斗”更有效。)

二、巩固练习

案例呈现:填一填。

(1) 长方形甲的周长是 () 。

(2) 长方形乙的周长是 () 。

(3) 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 。

(4) 长方形甲的面积是 () 。

(5) 长方形乙的面积是 () 。

(6) 长方形甲和乙的面积和是 () 。

(7) 如果长方形甲的周长是36厘米, a=6厘米, 那么b= () 厘米。

(8) 如果长方形乙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那么

a= () 厘米, c= () 厘米。 (a和c取整厘米)

(设计意图:这是书上第87页的变式题, 书上只要求长方形甲和乙的周长, 细细品味, 总觉得意犹未尽。笔者多次揣摩教学目标: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初步感悟代数中“取值范围”的集合与极限思想……能否将本题拓展, 使它更加丰满?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多次努力, 终于有了上面的“杰作”。看似不经意的改动, 其实意义非凡。首先, 更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 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时, 关键是找准其中的数量关系。其次, 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对此会错误地理解为长方形甲的周长加上长方形乙的周长, 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 可以更好地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绝不是简单相加。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示方法: (a+b+c) ×2、2a+2b+2c、2 (a+b) +2 (a+c) -2a…, 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对以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再一次进行了认识, 同时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魅力。最后, 通过讨论“取值范围”, 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字母有时可以代表一个固定的数, 有时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数, 有时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数, 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练习, 进一步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 也为以后学习代数中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练习

案例呈现:前段时间, 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快乐民俗、相约六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同学们在包粽子、做香袋方面表现出色。大队部将在全校评出一批心灵手巧的同学并给予奖励。大队部王老师已初定了一个奖励方案:

总共奖品金额为1000元。

一等奖:每份8元, 奖励a人

二等奖:每份6元, 奖励b人

三等奖:每份c元, 奖励d人

根据这个奖励方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的渗透犹如春雨,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形成有个性的思维活动,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综合应用, 进一步揭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精髓——当两个量有关联时, 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量, 根据它们的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 即渗透了函数思想, 促使学生从数的思考向符号的思考进行转变, 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同时, 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勃勃生机, 体验数学学习的款款情趣, 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其学习兴趣。)

【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具有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 练习设计体现巧而精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在于:知识作为块状结构呈现, 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同时, 有机沟通了旧知, 加强了知识的融合。并且,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 本节课的练习量适中, 非常适合学生练习,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设计既巧妙、精练, 又能落实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只有用功在课前, 钻研教材, 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情……,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潜能,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二) 练习设计提升思维含量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3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太阳教学点评_教后感_课文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听支老师上《太阳》一课,真使人有清风扑面,耳目一新之感。窃以为这种“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新的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在这两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主体精神得到了发扬,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这充分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全员参与。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教育,因而教育十分注重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参与训练。如上课伊始个个边默读边动笔勾画。这“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使得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此外,在两节课中进行“单兵作战”的说话、朗读、辩论、板书、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支老师还特别关照那些没有发过言的学生,用征询的口气请他们先举手,请已发过言的或板写过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他们。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这两节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2、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的语言训练不仅仅停留在某一

第 1 页 两个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开始时人人“三读”课文,个个勾画语句;而后多人次的概说和板书内容要点、上黑板标序号;后半段的众人争相说、读、议、辩、写等。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时而点拨、时而设疑、时而导引,既相伴又导行。

3、主动参与。支老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如读课文时,让学生想读站起来就读;讨论问题时,想说站起来就说;在参与板书时,想写跑上来就写。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教者还注意运用“商疑”、“存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确定“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美丽的世界”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各说各理。学生兴致高涨,“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了进来。他们弄清了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实际上是认识了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的同时,还进行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关联词语说话训练。如果没有这们的教学环境,只是单单拿出一个这么复杂的多重复句让学生造句,我想,学生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二、“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见本书附录)。这一方式的实质是为了进

第 2 页 一步地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太阳》一课的教学,可以说是对“自主发展—点拨启导”教学方式的最佳诠释,其新意着重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令人耳目一新的“群书堂”。曾几何时,课堂上的板书可以说是老师的专利学生的禁区。“板书”是老师设计、板写出来,学生只是有时可以抄一抄(不管它有用没用)。而在支老师的这两节课中,教师打破常规,别出新意地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读明白了的内容要点写出来,而后又标出序号,最后又排列组合成一个“系统表”。在这三个过程中,就有30多人次上台板写。当然,这种“谁想好了就上来写”的“自由式”板书,又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两节课是实实在在地把教师的“一书堂”变成了学生的“群书堂”。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一言堂”变“群言堂”较易,“一书堂”变“群书堂”要难得多。支老师这一“群书堂”的创意,绝不亚于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那《第一场雪》时,曾在全国首创使用的“诗化板书”的影响。

2、十分富于新意的形象比喻。比喻,是运用形象手段描述抽象内容的修辞方式。在认识句、段、篇、题的逻辑关系时,支老师没有使用惯常的“总分”这样的概念,而是形象地用“少先队员”、“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辅

第 3 页 导员”来作比喻,用“建立领导关系”来表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听起来新颖,有趣,而且感到贴身亲切,便于学习理解。如果不用这种“少先队序列”,而是采用更加“正规”的“总分说,”倒真的是非常复杂的;太阳的“一般情况”相对于“太阳”,是“总中之分”;而相对于“远”、“大”、“热”,则又是三个“分”之“总”。如此“总分”、“分总”,真的使学生坠入了“关系网”。而采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少先队系统”,则各层次间的领、属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三、科学地选准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的新视角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而进行这种训练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又应因课文而异。这篇课文生词不多,用语明白,一读就懂。那么,语言文字训练该训练什么呢?训练说明的方法?然而,本课中的数字说明法和举例比较法,在第七册《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两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能作为复习巩固性训练而非训练重点。支老师依据本文特点,把语言训练重点落在了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实际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者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这一训练重点主要通过多人多次的发言和板写完成。学生就这样在“无形”之中,接受了扎实的训练。支老师没有着力进行段落划分和层次分析的训练,但学生对课文层次结构的认识却十分明晰。这就是上述“无

第 4 页 形”训练的“无形”成果;这可能就是支老师常说的“不为而为之”——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实际上却已经做了。读、说、写结合,也是本课语言训练的特色之一。学生“三读”课文后,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明白的内容,然后再在黑板上写出经过提炼的内容要点(说是口语,要写出来成为书面语言,必然要进行概括)。在学生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示学生“再简练些”、“把话说通”、“声音高点,叫人听得舒服”。学生就是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读书、学习了说话,学习了书写书面语言,真正展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升华提高过程。

此外,支老师的“引说”和课文的“三读”亦是颇具特色的,这些训练方式的指向都非常明确。如通过“引说”,让辩论的双方最后都“英雄所见略同”地统一了意见。“三读”课文时,初读声音响亮,要求读通读顺;再读,强调主动、竞争,读得流畅有情;三读,无声默读,眼看心想手画,意在找出内容要点。

支玉恒老师是我国小语界颇具影响的特级教师,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的《第一场雪》开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之风。今天《太阳》一课展现出的清新的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样令众多的小学教师们关注、思考、吸纳、借鉴、出新。“第一场雪”后的“太阳”将更加光明和灿烂。

第 5 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太阳》教学点评,太阳,希望对你有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4

《连加、连减》这课的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1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而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我在课堂上正是努力实现这种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学生人数多的教学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总被个别成绩优秀,表现活跃的学生占据着,导致中、下层学生老是被教师忽略。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我遵循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我通过精心设计,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6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特意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说:“看到圆圆的月亮我知道中秋来了,此时此景,正是万里无云,皓月当空;我还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射在诗人的书桌上,因为月亮太圆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阳光那样射进来;听着这乐曲,我感觉到里面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7

一、有关背景

该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 的习惯,养成了“质疑问难” 的问题意识。本次所学的课文《影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本课的教学,主要从生活现象引人,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从中,让学生认识有关“影子” 的一些现象。

二、课堂教学节录

(课堂教学在复习生字词之后进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同桌说一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很兴奋,马上左看看,右瞧瞧后,同桌就互相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教师指名说。)

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现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它?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势引入课文教学。)

师:现在,请学生们先来看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第 1 页(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生1:太阳在小朋友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生2:小朋友向太阳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师:你们都说得对。那么,请你们再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

生3:老师,我知道。小朋友背着太阳走,影子就会在他的前面。

师:说得真棒!

(听到表扬,生3显得很高兴,坐下来后,腰背挺得笔直。)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一节,想想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们拿着书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生4: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最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四人小组马上组织起来,各抒已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

师:现在,哪组的同学愿意来说说?

(老师的话音刚落,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连平时胆小的生。

第 2 页 也悄悄地举起了手。)

师:生5真勇敢,也举手了。我们先请她来说说,好不好?(全班同学鼓掌欢迎,生5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生5: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师:生5说得不错,影子是黑色的。那么,为什么不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熊呢?

生6:我认为是因为影子的形状像小黑狗。

(这时,教师又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教师发现他们还没有理解为什么说影子就像小黑狗。)师:哪位小朋友家曾喂过小狗?(生7举手了,教师请他起来。)师:你家的小狗平时是怎样跟你玩的?

生7:小狗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跑前跑后的。

师:你说得真棒。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图。

(教师利用活动挂图演示给学生看:只要有太阳照着,小朋友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影子伴随前后左右。)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

谁来读读这一节,读出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第 3 页(指名读后,评议,再读,同桌互读,然后引导同学看图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说说:我的前面是(),后面是()。

(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师: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第二节。(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生8: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生9:影子有时很大,有时变得很小。生10:物体移动了,影子也跟着移动。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到操场上走一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跟着老师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

三、讨论

1、教学内容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个要求会不会过高?

第 4 页

四、教学后记

教学这个课时后,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 5 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

第 6 页 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8

小屯堡小学

冯俊芝

一、教材分析:本节练习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了什么是正、反比例关系,初步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很有代表性的一类解决问题,在将来的学习中也应用广泛。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1.如何让学生很清晰地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它们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理解如何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把相对应的两组数的比值或是乘积相等列方程。这既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又是教师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有的学生在判断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涉及对数量关系的综合理解和描述。部分学生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还不够熟练。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指名说说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1、找出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3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基础练习

1、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千米,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

请学生思考:

题中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反馈交流:题中路程一定,即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x小时能够返回出发地。

78x=60x6.5 78x=390 X=5 答:5小时能够返回出发地。检验

2、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米,这棵树有多高?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完成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物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解:设这棵树有x米高。

1.5:2.4=x:4 2.4x=1.5x4 2.4x=6 X=2.5 答:这棵树有2.5米。

3、发散思维: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无法攀登,无法测得它的高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高度吗?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可在大树旁边插一根标杆,同时测得标杆的高度以及标杆和大树的影长,根据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物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答案不唯一)

(三)典型例题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50米,24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1、请学生读题,说说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

3、小组讨论解题方法。教师巡视,适时指点。完成后汇报交流,并说明解题理由:

解法一: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每天修的米数一定。即“修的米数:天数=每天修的米数(一定)”,所以修的米数与天数成正比例。解:设x天可以完成任务。(50x24):x=300:5 300x=50x24x5 300x=6000 X=20 解法二:用反比例方法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可知,这条路的全长是一定的,即“每天修的米数x天数=这条路的全长(一定)”,所以每天修的米数与天数成反比例。

解:设x天可以完成任务。50x24=(300*5)x 1200=60x X=20 答:20天可以完成任务。

(四)课后练习

教材练习九4、5、6题

(五)总结

1、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同学们,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巩固正反比例的运用上继续学习的,从内容来看,既有用正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又有用反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这是一节具有综合性的练习课。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用正反比例来解答应用题,做到了:分层练习,突显分析、思维的有序性。首先让学生正确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因此课的开始我设计了2道正反比例的判断的练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判断速度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接着是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练习,有两道小题,意在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充分施展,根据前面的分析,正确判断具体题目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然后把两组数据根据比值或积相等列方程,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题目做,给孩子自主权,提高兴趣。之后是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是提高性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稍有变化,难度稍有增加。让学生明确虽然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问题复杂了一步,但用正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提高练习的设计给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展示、汇报解法,让学生有成就感,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天地,老师有效的引领。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 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9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手指之教材分析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案例_练习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材解读 1.课文解说。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第 1 页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2)对词语的理解。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第 2 页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建议

1.这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小结。教学本文前,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

本文的教学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还可实践运用,进行小练笔。最后,小结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况。

2.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第 3 页 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3.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

第 4 页 “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文中有许多很风趣的词句,引导学生积累。可以结合《白鹅》一课,体会作家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四、相关链接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41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

第 5 页 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2.丰子恺散文一篇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第 6 页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缘的。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什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叹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

第 7 页 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手指之教材分析,手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10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桥、没、方、要、力、打、因、为”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3、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精确理解课文结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指引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听写生字:桥、没、方、要、力、打、因、为。

2、认读词语:架桥、没有、便利、努力、探听、计划、因为。

二、揭示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架桥》

2、设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为什么要架桥?桥是怎么架起来的?是谁架好的?)

3、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可以高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找伙伴一起读。总之,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2、出示图画,请你依据刚才课文中懂得的内容,试着讲解一下。

四、以读代讲,引出问题。

1、为什么要架桥呢?(齐读经第一自然段)

理解词语“便利”的意思。

2、引出问题:谁想在河上架桥?(小猴和小熊)

板书:小猴小熊

3、小猴是怎么架桥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4、出示句子:

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1)齐读这一句。

(2)提问:大家是怎么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试着模拟一下。

(3)比较句子:

a、小猴跑来跑去,说他的造桥计划。

b、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理解“每天”、“到处”两个词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小猴是怎样不行动,只顾整天四处游说的。)

5、小熊又是怎么造桥的呢?(小熊没有多说,努力地做着架预备。“努力”阐明什么?)

6、议一议:到底谁能架好这座桥呢?为什么?

7、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8、噢,原来桥是小熊架的。大家是怎样表彰他的呢?

9、听到了大家的褒奖声,小猴哪去呢?

10、出示句子:

小猴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

(1)指句读。

(2)思考:小猴会怎么不好意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向大家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长。

1、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应当向谁学习?

2、如果你是小猴,今后该怎么做?

六、齐读课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架桥》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架桥”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我首先用录音机把小明 和小红要给敬老远的奶奶打扫卫生的故事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发表意见。 然后我再让学生朗 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喜欢小熊,还是喜欢小猴?为什么?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听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说喜欢小熊, 因为小熊想做什么事就去做, 不像小猴 只知道说却不做。在学生讨论完以后,我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我巡视所听到的一样。在听完 了学生的汇报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中间有没有喜欢小猴的?没有学生回答。然 后我说:小猴虽然没有架好桥,但是他最后是怎么做的呢?他以后还会到出说大话不做事 吗?学生恍然大悟,学生纷纷举手说:其实小猴也不是没有好处的,他最后也知道自己错。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 篇11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灯光优秀教案B案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案例_练习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

第 1 页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灯光》教学设计B案,灯光,希望对你有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练习及反思-精选文档】推荐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七06-24

但愿人长久课文讲解07-02

上一篇: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下一篇: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求职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