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潜能开发的书籍(共12篇)
大脑潜能开发的书籍
《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The Mind Map Book——Radiant Thinking)【英】托尼·布赞
《脑图法与记忆》(Mind Mapping and Memory)【瑞典】英格玛·斯旺特森
《勾画内在chon空间》(Mapping Inner Space)【美】南茜·玛居里斯
《是的,你能画!》(Yes, You Can Draw!)【美】南茜·玛居里斯
《学习的革命》(修订版)【美】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全脑革命》【美】奈德·赫曼《你能不能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美】厄尼·J·泽林斯基
《广告文案》(THE COPY WORKSHOP WORKBOOK)【美】布鲁斯·班德格
人类大脑开发传说
“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 ”——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并对100%开发的大脑充满想象。很多经典电影的剧情展开也都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超体》中,女主角露西的脑潜能被开发到100%,变得无所不知,可以用脑电波“隔空移物”,还能任意改变形体。人类的大脑果真像传言那样,还有大部分潜能未被开发吗 ?人们又为什么如此固执地相信这个传说?记者采访神经科学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细说“10%”背后的玄机。
“10%传说”靠谱吗?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爱因斯坦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很简单,他的大脑开发度比别人高了几个决定性的百分点 。电影也在反复渲染,为“10%观点”添加神秘主义色彩,《超体》中,露西误打误撞开发了100%的脑潜能,因此,她可以瞬间学会外语,轻易看透动植物的电磁波和能量流动,变形能力同样不在话下……这些眼光缭乱的酷炫技能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开发脑潜能的美好想象。“10%传说”源远流传,它到底有何理论支撑?靠不靠谱?
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介绍道,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另一个疑似来源是,上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的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蒋斌说道。
大脑没有无用的部分
假设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吗?这也是“10%传说”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点。
“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数以百亿计的脑细胞,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敢断言,其中某一区域是无用的 。”蒋斌说。据介绍,人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数亿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时的快速放电。正是这样的神经放电和联系产生了大脑高级功能。其他的能量则用于控制其他活动——潜意识活动,例如心跳;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开车。
“尽管任何时候大脑的所有区域都不会同时放电,但成像技术表明,大脑和身体肌肉一样,大部分都是24小时持续活动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脑区(例如控制高级思考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额皮质,或者帮助人类感知四周的体感区域)都是活跃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因为尿床而梦见自己泡在水中。
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会涉及大脑多个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倒水喝,我们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水倒进杯子里,再发出喝水指令,这些都涉及到如下脑区——枕叶、顶叶、运动感知和感觉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额叶。短短数秒内,一场神经活动的大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大脑。
但从扫描图像上看,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认知操作任务,大脑都只有一小部分闪亮区域被激活,对此,蒋斌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误解——“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 ”打个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脚部没有动,但绝不能说你的脚没有工作,至少脚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昼夜地流动着,支撑着生命继续。
一、两种错误的认识
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还有半年就要中考了,现在努力为时已晚。
是不是真的晚了呢?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20条格言,其中有一条给出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一条是:“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不是。当你意识到“为时已晚”的时候,说明你知道了自己已经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你已经开始后悔了,这恰恰是一个人最宝贵的。
我当十一班班主任的时候,给同学们提出了“为三十岁做准备”的口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改成“为自己的一生做准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一生去准备,同学们说,晚吗?
二是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太差,不可能赶上别人。
从前,给大家举过爱迪生、华罗庚等人的例子,他们都是基础差、起点低,后来成为发明家、数学家的典范。
中国文坛,举国上下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可能要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莫言,小学都没有毕业,而同学们呢?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
与莫言同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约翰·格登,上初中的时候曾是全班倒数第一。格登有一个梦想——成为科学家,但是他成绩很差,因此,同学们都称格登为“科学蠢材”。他的老师也是这样认为。在1949年,格登16岁的时候,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
同学们,你的基础再差,顶多和格登差不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础差点不要紧,基础差不是不能成功的理由。
二、成功人生的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梦想。
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梦想。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曾做过一次调查,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卡耐基对世界上1万名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吃惊: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起色,还是那么普通和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的人,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卡耐基的结论令世人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
第二个关键词是行动。
只有梦想,没有行动,一个人不可能成功。同学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有梦想,但能够付诸行动的人可能就少多了。
格登能够从初中时候的全班倒数第一,一跃成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把写着他“荒谬”的那张成绩单放在自己的课桌上,每当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就拿过来看一遍,以此激励自己,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地努力。直到现在,那张成绩单也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陪伴他走过了由倒数第一到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人生历程。
第三个关键词是坚持。
对于“坚持”的诠释,我的一位学生姚翠的事例非常典型。
姚翠起点非常低,上小学的时候连拼音都学不会,语文经常考40多分,但她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已经上升到全县一千多名,上高中的时候,成绩是全县500多名。2006年高考,她仅上了一个西部地区的三本学校。她仍然没有放弃,2010年,考上了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5月,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的申请,2013年1月,将以国家公派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姚翠同学能从一个拼音学不会、语文只考40多分、成绩非常一般的学生,发展到现在的世界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就是得益于坚持。
第四个关键词是速度。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走路的速度提高25%,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25%。这句话本身是说走路的速度,实际上是指做事的效率。许多同学有目标,有行动,也能坚持,但就是做事效率太低,所以影响了学习成绩。
影响同学们提高效率的因素很多,举出几种来,看你的身上是否存在。
第一,缺少自律,也就是管不住自己。有一年,一位记者采访一位高考状元,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状元说:“当我自己想玩儿的时候,我能管住自己不玩。”这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
第二,不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交友。有的同学喜好交友,却不加选择,交了一些爱玩儿的朋友,甚至有的同学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这些朋友,很容易让你误入歧途。而最可怕的是,这种变化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当你深受其害的时候,可能已经对家庭、对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了。
第三,拖延。我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同学们有几个能真正做到的?午休、晚休的时候,许多同学不是急着做好准备工作,而是东转转、西逛逛,等到打铃的时候,才想起打水或者上厕所,等人家都上床休息了,他才想起吃夜餐,这就是一种拖延。实际上,同学们可以从早到晚统计一下,你有多少事情是拖拖拉拉的,以此来检测自己是不是有拖延的毛病。拖拖拉拉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有这种毛病的同学,希望尽早改正。
第四,消极。有的同学看自己和看别人总是看缺点、看阴暗面,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尤其是对待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要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看到光明的前程。
第五,缺乏专注。专注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上,放在自己爱好的、有优势的、有价值的一件事上。你可以爱好画画,也可以爱好体育、音乐等,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又有特长,完全可以倾注所有的精力。学习上也是这样,如果你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下来,你不可能没有收获,你不可能不成功。
第六,不能科学用脑。如何科学用脑?首先,要注意劳逸结合。要科学地安排,有张有弛,学习有节制,不过度疲劳;要根据大脑的活动特点,因时而异地安排用脑。如利用心理学上的许多知识,如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等。其次,要养成有规律睡眠的习惯,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再次,要适当地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如唱歌、跑步等。有的同学体育锻炼的时候不认真,这其实不仅仅是不注重锻炼身体的问题,也是不会科学用脑的问题。最后,要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这里的营养,不仅仅指食品,也包括充足的氧气。
三、告诉大家一个科学的结论
告诉大家一个科学的结论: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同学们知道自己也是座宝藏吗?孟子在《告子下》中说:“人人可以为尧舜。”本意是鼓励世人只要人心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其关键还是“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不为”则“不能”,“为”则“能”。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去世时曾表示过愿意将自己的大脑捐献出来供人们研究,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还不到10%,说明其至少还有90%的大脑被荒废。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大脑利用率尚不足10%,那一个一般人,大脑的利用率恐怕连5%都不够。
当今世界上鼎鼎大名的控制论奠基人维纳认为:“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每一个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大脑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美国著名的福尔顿学院的心理学家们总结指出:“编撰20世纪历史时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令人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降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
同学们,你们意识到了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你应该有梦想,你应该行动、坚持、提高效率,那么,你这座宝藏就能被自己挖掘出来,在太阳下熠熠生辉!
愿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
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最不费劲又高效的办法——只要每天给宝宝听古典音乐(也许你还不知道),坚持下来,你就会看见孩子在专注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上都有惊人的进步,而且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平和。但关键是听什么,怎么听才有效?
接下来我将从“我为什么给孩子听古典音乐”、“具体怎么用古典音乐开发宝宝大脑潜能”以及“怎么听古典音乐(重点)”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明,妈妈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连读或者跳读。
这个法子都听过,但具体怎么做,很多人都不懂
从知道怀上瓜瓜的那天起,直至现在,我每天都会给瓜瓜听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巴赫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个懂乐理的人,其实不仅不是,我甚至还有点五音不全,但我之所以一定要这么做,是因为古典音乐不只是音乐,更深含数理逻辑,你也许不知道它还是脑部声波反应的科学,对宝宝脑部潜能的开发,绝对是有正向作用的。
你可能不会想到古典音乐深含数理逻辑
以古典音乐中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巴赫的音乐作品为例,它们的声部非常繁复,每一个声部单独拎出来就是一段完整的旋律,而不是单纯的和声或者伴奏。试想,如果要将好几段旋律合在一块,互不干扰,还要相辅相成,互相伴奏,最后演变成一首非常和谐而动人的音乐作品,这需要何等精密的数学计算啊。
中国有句古话叫“读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吟”,听音乐也是这样的,当宝宝把这些古典音乐当做是生活一部分时,有意无意对它们进行内化时,这种高雅的艺术和精密的计算就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古典音乐都适合宝宝音乐启蒙,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是莫扎特、巴赫、门德尔松、舒伯特、帕赫贝尔的作品。并且建议先从奏鸣曲(钢琴、小提琴独奏)开始,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再到室内乐(多重奏)、交响曲(管弦乐团演绎大型套曲)、协奏曲(整个乐团配乐,一种乐器主奏)。
它是怎么对宝宝大脑潜能进行开发的?
特别想和大家分享音乐是怎么对宝宝大脑潜能进行开发的,因为只有知道了它是怎么发生的,妈妈们才会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我们知道,正常的音乐是有包括三个部分的,高音、中音和低音。
1、高音是音乐的主旋律。我们在听音乐时,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并追随音乐中那个最高的音,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宝宝而言,他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因此就强化了脑部探索、集中精神。
与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在高音部分极具变化,而且一些乐器比如小提琴、钢琴、长笛它可以发出人声发不出的,但人耳可以识别的高音,所以给宝宝听古典音乐,在锻炼脑部探索和集中精神的效果会更好。
2、中音是音乐的和声部分,对整首作品起丰富丰满的作用,它指向情感上愉悦和满足。
古典音乐是非常注重和声的,这一点,只要是任意挑选一首古典音乐去听听看,就会有感触。很多人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真正的悲伤,我觉得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和声非常丰富而和谐。
3、低音就是音乐的节奏、氛围,它会让大脑有稳定和安全感。为什么人类大脑喜欢音乐中的低音?因为我们在胎儿时期听到的声音,有母体的隔离,所以都是被削弱的,都是低音,而且妈妈的心跳声也是低音,所以低音会让我们有回到母体的感觉,安全而舒适。美国罗格斯大学的认知学者Karin Stromswold认为,节奏扎根于人类身上。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怎么给宝宝听音乐才是有效的?
该怎么给宝宝听古典音乐呢?为了让妈妈更一目了然地知道要怎么做,我把大家最疑惑的和最关注的几个问题罗列出来,妈妈们对着看就行。
Q1、最重要的问题,怎么让孩子喜欢古典音乐?
A:照常理,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没人不爱音乐,不用担心孩子不喜欢,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可以事先耍一些小手段:比如孕期就开始听,孩子对熟悉的声音有莫名的好感;创造条件让孩子可以从音乐里得到满足感,比如每次喂奶前听一段音乐,孩子知道这个声音代表有吃的了,那么他爱上这个声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Q2、爸爸妈妈最关心的——多久可以看到孩子的变化?
A: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出现效果可能也会有所差异。我是在瓜瓜2周左右,给他做英语启蒙时发现特别明显的进步的,几乎所有的单词,我只要读一遍,他就能非常准确地重复出来,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可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地。而且,瓜瓜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直都还不错,走迷宫、拼图这类游戏玩的特别溜,2岁多,已经可以玩到100张的了。
Q3、每一首都要专注听吗?
A:不需要,按照孩子的喜好,专注听最好,不然当背景音乐听都可以,只要每天坚持就行。
Q4:妈妈们也许会问,如果都没有认真去听,还会保证效果吗?
A: 会的。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可互动的震动单位,由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比如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脑波的波动等等。当听到音乐产生的振动与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会使人体分泌一种怡情益性的物质内啡(endorphine),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让人富有活力,朝气蓬勃。像长笛、洞箫、排、萨卡斯这类“风类乐器”,在音乐治疗领域都被音乐康复师们用在帮助呼吸。而且,古典音乐对宝宝大脑潜能的开发是默默进行的,所以不讲究怎么听,有的听就好。当然用音质好的设备去放,声音好听了,宝宝专注度也会更高一些。
Q5、感觉听不懂,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懂呢?
A: 喜欢听就是懂了,不一定对每个声部都了如指掌,只要宝宝愿意停下来去听,就是懂了。
如果你想要更听地效果更好一些,不妨让孩子试着去找找每首曲子里的规律。
以我今天分享的《帕卡贝尔的卡农》为例,这首曲子非常好玩。认真去聆听,你会发现它所有的旋律都是一模一样,但每一个声部比前一个声部延迟一会儿,一层一层叠上去就成了一首更丰富的音乐。下次你给孩子放这首曲子时,不妨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找找下一个声部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这种锻炼对宝宝脑部的搜寻、归纳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开始给宝宝听,不用很在意是不是名家名乐团演奏的版本,有更好的资源当然是好的,没有也关系,只要宝宝喜欢就好。
Q6、什么时间听比较好?要不要固定一个时间听。
A: 我个人觉得是可以固定在早上或者临睡前比较好。睡眠对于记忆形成与处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之前拥有足够的睡眠能帮助脑袋做好记忆的准备,在学习之后睡眠这能帮助储存并巩固性的信息到大脑里,也比较不容易遗忘。不固定也没关系,还是那句话,坚持每天听就行。
Q7、音量开多大比较好?
A: 建议不要太高,刚刚好能听见就可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是在60分贝以下,我一般开50,而且如果瓜瓜专注听的时候,我还会偷偷把音量调下来一点点,这对训练他的耳力是有好处的。
Q8、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有兴趣?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分为两部分——左脑和右脑。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语言功能、数学运算、逻辑思维、分析判断,擅长理性思考,称为“知性脑”;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图像感觉、音乐韵律、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擅长情绪处理,称为“艺术脑”。
法宝二:认清优势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左手灵活,擅长音乐、美术、富于创造力,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右脑优势”群体;而有的人右手灵活,擅长分析、运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强,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左脑优势”群体。那么,如何判断宝宝的“优势脑”呢?下面就让我们分别认识左脑优势与右脑优势的不同表现:具有左脑优势的宝宝通常会较早地学会说话和走路、能较快地掌握数字和运算、计划能力强,但容易混淆相似的符号及图形;具有右脑优势的宝宝通常直觉敏锐、瞬间记忆力强、具有分辨相似图形的能力、易表达感情。
法宝三:脑力开发
妈妈们可通过对宝宝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感、想象、记忆等方面的训练与刺激,促进他们的脑力开发。先说触觉训练,妈妈们可以鼓励宝宝触摸感受不同温度、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物品,通过皮肤刺激,达到丰富触觉敏感度的目的;再说听觉训练,妈妈们可以让宝宝练习辨别不同声音、欣赏乐曲,学习感知律动,通过倾听促进听觉发展;还有视觉训练,妈妈们可以鼓励宝宝学习观察、认知周围事物,并通过游戏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嗅觉、味觉训练,让宝宝多闻各种气味、多尝不同味道,提高他们嗅觉、味觉的分辨力;再有本体感训练,妈妈们要放手让宝宝去奔跑、去跳跃,可以增强他们的大动作协调能力,让宝宝荡秋千、滑滑梯,可以增强他们的平衡能力,让他们搭积木、钻洞洞,可以增强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妈妈们还可以通过画画、讲故事,训练宝宝的想象力及记忆力。
智力开发小游戏
下面就介绍几个简单易行的小游戏,有效开发宝宝智力——
游戏一:换手游戏
这是6个月的宝宝可以时常玩的一个游戏,妈妈可以拿一个玩具递给宝宝,待他接过去后,再拿一个玩具递给他拿玩具的那只手,促使他练习将手中的玩具换至另一手中。千万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这可是训练小宝宝手眼协调、灵活抓握的好方法。
游戏二:石头、剪刀、布
相信这是很多妈妈自己小时候就热衷的游戏,拳头代表石头、两个手指代表剪刀、巴掌代表布,两人或多人同玩,石头砸剪刀、剪刀剪布、布包石头,边喊口令便做手势,这个游戏可是极好的“大脑体操”。
游戏三:触摸辨物
适合3-6岁
9个妙招帮助孩子解决发脾气、害羞、随便哭、走神不认真听等表达问题,做会交流的高情商宝宝。
本套图书针对当下宝宝们容易出现的一些表达和语言沟通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和拟人化的小主人公,带给宝宝很多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启发,宝宝会在这些小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做高情商的宝宝。
德国专注力养成大画册
适合3-6岁
专注力养成游戏书,和德国父母一起培养孩子专注力、提高学习自控力!
“专注力养成大画册”, 是锻炼孩子全方位思考、快速提升学习专注力的经典图书。在书中,德国画家精心绘制了场景美图,画面错综复杂,布局巧妙且不失精致与完美。
让孩子痴迷的创意思维游戏
适合5-12岁
用趣味引导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力、洞察力、逻辑力、专注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缜密思考的习惯。奇妙的创造没有界限,成就脑洞大开的思维游戏。
全书内容生动有趣,科学实验动手又动脑,让孩子亲手揭开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神奇科学秘密。炫酷魔术惊艳全场,让孩子表现力大大提升,增强自信心。
纸艺、绘画好玩不停手,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巧妙伪装、终极密探闪亮登场,锻炼孩子的洞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材料随手可得,大部分在家里都能找到;操作步骤简单明了,并且配有图示介绍,为孩子动手操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美国经典学习能力培养大书
适合3-8岁
让孩子进入绝妙有趣的游戏领域,在惊喜兴奋的玩乐中,不知不觉完成脑内“肌肉”上千次的伸展!
关键词 幼儿 大脑发育 双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就提出了影响幼儿教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对于中国的学前教育者来说,除了掌握教学知识外,还要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授机制和方法。
一、对儿童大脑的基本认识(一)儿童的大脑是不断演变的艺术品
婴儿出生的时候,神经细胞是一团乱麻,全都有待于组成结构复杂的心灵锦缎。由于受精卵中基因的作用,有些神经细胞互相之间已经建立了永久性的电路联系,用以控制呼吸或心跳,调节体温或产生反射。但是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就像一台没有未安装软件的电脑芯片,质纯体单,却具有无限潜能,他们是未经程序化的电路。如果人们启用这些神经细胞,它们就会通过跟其他神经细胞的连接接通到大脑的电路中去;否则便可能衰亡。儿童时代的经验,决定了哪些神经细胞已被启用;早期经验的影响如此巨大,正如儿科神经生物学家哈里·丘加尼所言,它们“完全能改变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二)儿童大脑发展的机会之窗上个世纪70年代,托斯腾·威塞尔和戴维·休伯尔发现,把一只刚出生猫崽的眼睛缝上,可对其大脑的神经电路重新连接:这样几乎没有神经细胞从缝合的眼睛里连接到视觉皮层上,足可使小猫的眼睛失明,即使拆开缝线,也不会使它重见光明。但在成年猫身上做同样的实验就没发生这种情形。实验的结论是:视网膜与视觉皮层之间的电路连接,存在一个时间不长的早期阶段。大脑的各个区域何时成熟,其可塑性存在的时间就何时结束——这就是时限。时限又被称为“临界线”,它们是一些机会之窗。这些机会之窗在婴儿出生前就开始被人的天性猛然打开,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窗户又被人的天性逐一关闭。国外研究表明:“10岁或以上的孩子,教他们学习第二种语言,从来就不可能说得跟母语一样好。”我国的外语教学,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外语开课晚,已远远超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三)儿童大脑的语言听觉区域在新生儿的世界里先有语音,后有词语。在英语中,语音指的是一些声音中的音素。当孩子反复听到一个音素时,其耳神经细胞就会刺激大脑的听觉皮层,并与之形成连接。华盛顿大学的帕特里夏.库尔解释这种现象时说,这种连接既能反映出语音之间的显著差异,也能反映出语音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在英语学习者中,听觉皮层中反应ra的神经细胞远离反应la的细胞。但对日本人来说,这两种音几乎一样,原因是他们的两种神经细胞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目前,可以用脑电测量的结果来显示哪些神经细胞与那些语音之间的反应情况,从而会指出大脑的“听觉区域地形图”。研究表明,许多语言都有神经电路互相纠缠的倾向。要克服这种倾向,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儿童对语言的听觉区域地形图尚未固化之前,以适当的言语去刺激主管语言的神经细胞,以强化跟某种语言的电路连接。这种听觉区域势必在一岁前完成,因为这时婴儿对其言语中那些没有特殊意义的语音已经失去分辨能力,他们通过牙牙学语,已经习得了母語的语音。由此可见,在习得母语之后学习外语,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困难,其根本原因就是“第一语言的感知区域地形图能制约第二种语言的学习”。换言之,倘若这种神经电路已经接通了汉语,那么那些未被激活的神经细胞也就丧失了对其他语言(如英语)的新的基本连接能力。但是,如果两种语言彼此相关(如法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起来比那些不相关的语言要容易些,原因是已经连接的神经电路,多数能同时担负双重任务。
二、对我国外语早期教育的反思及建议(一)把“从小学外语”改成“尽早学外语”从小学外语的口号在年龄界定方面是不明确的。我国历来是把小学学习作为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而小学低年级又是强化母语学习的重要时期,人们主观认为,外语学习会对母语的拼音学习产生负强化,因此,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当孩子的母语拼音学习固化以后(最早也是三年级),才开始进行外语教学。而这时,孩子的年龄范围早已超出语言临界期,像母语一样习得外语已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们提出尽早学外语的口号,旨在唤起教育的紧迫感。让孩子尽早学外语,使他在同等条件下比其他孩子多打开一扇学习窗户,使其大脑的神经电路更加复杂和完善。(二)学外语的较好时机是2~4岁在儿童的大脑中,数以亿计的主管语言的神经细胞在等待着向互联网开放。儿童时代的言语经验有助于形成这种网络,教育者应不失时机地尽早让儿童积累更多的言语经验,根据芝加哥大学精神病专家加内莱·赫滕罗的实验:同为20个月的婴儿,母亲与孩子对话多的比对话少的,听懂单词差距约为130个,24个月的时候,两者差距更是扩大到295个词。结论即为,先期积累越多,后面效果越好。多年来,中国早期教育一直缺乏应有的雄心壮志,因此孩子的外语习得能力滞后了至少三年。阿拉巴马大学的克雷格.雷米早在1972年就发动和组织了一项基础工程,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参加这一基础工程的孩子中,人学得越早所获的进步就越持久;但5岁后才来插班的就无所谓提升了。因此,他呼吁:早期教育的时机是2~4岁。(三)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增加外语课儿童学习外语的目的大体有两个:一是学会一些外语的日常对话;二是养成对外语语音的感知能力。儿童学习外语的效果在语音语调方面要比成年人好,成年人也能习得一些日常对话,但说起来要比儿童生硬很多,并且忘记的也更快。在幼儿园为孩子营造一个使用外语的环境,让孩子尽早学会并使用外语进行语言交流,以推动我国双语社会态势的尽快形成。(四)使用习得的方法教幼儿外语第二语言通常是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这样学语言,称为语言习得;而外语或第二种语言则是一般在非双语环境中学得的,称之为语言学习。习得本是应用于母语的。儿童早期的外语教育正像他习得母语一样,是随着大脑神经电路基本连接的建立,启发孩子把声音变成词语的。因而,教幼儿学外语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外语学习是不同的,成年人外语学习旨在培养阅读和理解为主的语法能力。显然,这种学习目标对幼儿来说不合适。(五)幼师生要掌握一门外语幼师生是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而幼儿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孩子良好早期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为孩子营造一个使用外语的语言环境,让儿童通过自然习得的方法学习外语,势必要求全体幼儿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否则双语教育和二语习得都只是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Mitchell,H.Q.体验幼儿英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美]伯根.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冯德全.让孩子快乐成才[M].广西科技出版社,2007,1.
想要充分刺激大脑的功能,必须抱着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的积极态度培养出凡事都想尝试的主动性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这样一来,接触新信息时就会产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会喜欢」的想法。
另一个重点就是:去喜欢学校老师这类指导者。每个人都一样,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我们通常提不起劲听他说话,不管对方讲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讨厌某位老师,就会连带讨厌他所教的科目,由于对讨厌的内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记忆,讨厌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绩。
因此,当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师骂了、说老师的坏话时,父母亲千万不能跟着回应:「 对呀!」反而应该开导孩子:「不过老师也有这些优点哦!」帮助孩子渐渐喜欢上老师。
聆听他人说话并真心感动
大脑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状核,在情绪活动下会提高判断力和理解力。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或接触到新知识而有所感动,觉得「好厉害哦」,就能促使大脑的能力充分发挥。
凡事都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对于大脑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要告诉孩子:
「说不定会听到有趣的事情哦!」
「也许能学到还不会的新知识。」
帮助孩子养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倾听的习惯。跟孩子一起听其他人说话时,就算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对孩子说:
「好棒哦!」
「很有意思耶!」
从而让孩子培养感动的能力。
培养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个性
这里所说的率真,指的是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态度。主动决定要做,并且设法完成──如果没有这种态度,自我酬偿系统就不会产生作用。倘若只是计较得失,老想着不用太拚也没关系,大脑就无法充分发挥潜能。不偷懒、全力以赴地面对任何事情,这才是让大脑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好习惯
绝口不说否定字眼
做事遇上困难或是觉得很辛苦时,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象是
「没办法吧」
「太辛苦了啦」
「办不到耶」
说出这些否定的话或是有这类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脑在表现自我保护的本能。
一旦想着
「没办法」
「做不到」
大脑就会为信息贴上负面标签,思考力与记忆力都会降低。如果老是负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会变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时间。重视大脑潜能发展的父母不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字眼。
此外,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认真的付出表示赞美,别让孩子陷入负面思考。
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
想让自我酬偿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事情时要迅速下判断、执行,并且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这么一来可以避免
「这样真的好吗?」
「搞不好会失败」
等想法进入大脑,带来不好的影响。
激发大脑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头苦干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该教孩子只知认真地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
对于重要的事一再复习并反覆思考
大脑有个特性,就是会在瞬间对新信息产生反应,因此,无关紧要的记忆或只有部分、残缺不全的记忆,会因为接收新信息而被抹去,之后就被渐渐淡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记得今晚吃什么,却记不起来四天前的晚饭吃了什么,或者想事情出了神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想要在学习时牢牢记住内容,必须当大脑一开始接收信息时就贴上正面标签,然后仔细思考。此外,为了不让记忆只留下一部分,反覆地复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想着
「大概记住了」
游戏目的:通过与水、球等物体的接触,让宝宝体验触觉感受,并启发宝宝对数与量的基本认知,从而提高宝宝左脑数学能力。
游戏步骤:
1.妈妈在浴缸里准备好合适的温水,让宝宝进入水中,并把一颗颗球放入浴缸中,让宝宝体验玩水的乐趣及触觉刺激。
2.妈妈在放球进入浴缸的时候,可以一边放一边报数,让宝宝对数与量有最基本的认知。
二、用手指捏小球
游戏目的:锻炼宝宝手指运动的精确度。
游戏步骤:
1.妈妈准备一盒跳棋,让宝宝试着用手指捏住玻璃跳棋,把棋子摆放在棋盘上,并让宝宝捏着跳棋在棋盘上跳着移动。
三、五颜六色的帽子
游戏目的:训练宝宝的颜色识别能力。
游戏步骤:
1.妈妈用折纸折出不同颜色的帽子,妈妈先戴上一顶红帽子,示意宝宝也戴上。游戏依次进行。
2.等宝宝熟练之后,为了增加难度,妈妈可以让宝宝从一堆五颜六色的帽子里找出红色并戴上。
四、会唱歌的手指头
游戏目的:歌谣配合着手指动作,锻炼宝宝手口一致的动作能力,提高大脑反应水平。
游戏步骤:
1.妈妈首先摊开宝宝小手,一边数着一边唱起歌谣:“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兄弟,小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
2.可左右手交替进行。另外妈妈还可以让宝宝双手交叉握在一起,帮助宝宝做手指抬起的动作。
小贴士:游戏之前要洗干净双手并剪掉指甲,以免划伤宝宝娇嫩的皮肤哦。
五、坐飞机
游戏目的:提高宝宝的适应能力,加强宝宝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游戏步骤:
1.首先让爸爸蹲下,妈妈帮助宝宝趴在爸爸的肩上。
2.爸爸抓住宝宝的双手说:“飞机要起飞咯,请小朋友坐好。小朋友要去哪?”
3.然后爸爸站起来,在地上转一圈,说:“飞机降落咯,请小朋友下飞机。”
小贴士:在玩坐飞机游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在游戏中适当加入一些对话或地名,增加宝宝对语言、声音的刺激和感受,加快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六、体验酸和甜
游戏目的:丰富宝宝的味觉体验,提升宝宝的感觉智能。
游戏步骤:
1.妈妈准备几个透明的玻璃杯,并分别倒入不同颜色的果汁。
2.首先让宝宝近距离观察果汁的颜色,并让宝宝分别尝一尝不同颜色的果汁有什么味道,并告诉他这是什么东西。比如妈妈蘸一下柠檬汁给宝宝尝,并告诉宝宝:“这是柠檬汁,它是酸的。”
2.多问“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随着我们长大变“成熟”,许多人开始抑制或否认自己天生的好奇心。让自己充满好奇心!让一天至少问十个“为什么”成为习惯吧!你的大脑会变得愉快,你也会惊讶地发现学习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3.笑:笑有益健康,可以促进体内释放内啡肽及其他有积极力量的化学物质。笑可以帮助我们减压,还可以打破旧有模式。因此,笑可以看作是对大脑的快速充电。多多大笑吧!
4.记忆:大脑是一部记忆机器,所以给它工作的机会吧!花点时间给记忆。让你的思维自我反应,它将带给你积极的情绪,与记忆的新联系有助于你当前的学习和挑战。
5.听音乐: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希尔和她的同事发现听莫扎特可以提高人们数学和空间推理能力。即使老鼠走迷宫,听了莫扎特音乐也比听完白噪声或极简主义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后走得更快更精确。劳希尔报告说,至少对于老鼠来说,一曲莫扎特奏鸣曲可以刺激与大脑中神经细胞信号有关的三个基因的活动。
6.改善你做过的事情的技能:只要你想拓展你的能力和知识,一些重复的脑力刺激也未尝不可。
7.玩儿:花时间玩,找时间玩。这对你的精神和大脑都有好处。这给了你的大脑进行战略思考的机会,同时让它能够保持运行。
8.在记忆旁睡觉:预习关键信息,然后睡觉,有助于提高20%到30%的记忆力。如果这种信息令你昏昏欲睡,你会很容易伴着它入睡。但如果你的思维让你保持清醒,就把所有的都写下来,有时候通过此途径把它们“赶出大脑”,你就可以睡着了(所以身旁要常备纸和笔)。
9.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可以提高脑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那些干扰注意力的因素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学会注意你何时走神了,例如,你需要向同学问个问题,这可能干扰你整个早上,暗中破坏了你清晰思考的能力,即使你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扰乱你。
10.充满激情的活动:没有全身心投入,你做不了伟大的工作。当人们在学习和创造中成长时,他们都会全力以赴。还记得,当你是个孩子时,你喜欢干什么,就把所有精力放在那上面。这是你通向天才,通向天赋的途径。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和毕加索都热爱活动、热爱探索。
11.意识的循环:你的意识在一天中时强时弱。大部分情况下,每九十分钟就有三十分钟的弱意识期。观察你自己来认识这种周期。如果你学会了认识并追踪你的精神状态,就可以在思维“最清醒”的时候,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上。
12.学习一些新事物:当我们学习一些新事物时,就是在开发大脑的巨大潜力。每天学一个新单词。主动记忆词语与智力有着强大的联系。当你的词汇表中有了新单词后,大脑就可以用新的方式思考两种想法之间的更细微的差别。让你的大脑不断学习,这是让你的大脑重新充满能量的最好方法。
13.为了读而写:为自己写作肯定有巨大价值。在写些需要阅读的东西时,我们的大脑被很好地激活了。写作的最大益处就是它可以扩充我们的脑容量。找到为读而写的方式,比如写些阅读的东西给你的朋友,写些自己童年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左撇子的人更加聪明,因为他更好的开发了右脑。这话说的实际上不无道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右手的时候不妨尝试让左手也动起来。使用左脑的时候,不妨把右脑也利用起来。比如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尝试听听英语听力,锻炼半小时,对于开发脑力有好处。
2.体育锻炼必不可少
现在的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体育锻炼。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体育也是占有一席的,因为在学习之余,体育锻炼可以让大脑兴奋,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在运动过程中,全身都要动起来,可以让大脑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非常和谐。
3.懂得如何养脑
小学生在学习之后,用脑过后,大脑比较疲劳,需要好好休息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在学生学习累了,可以尝试闭目养神。闭目养神可以很好的让大脑安定下来,一段时间之后大脑就会活力四射。
4.学习乐器也是有必要的
●我们的大脑在步行中进化——每天步行12英里! 想要改善思维技能吗?动起来吧!
●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大脑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还能带来氧气吸附遗留下来的有害电子。运动也能刺激蛋白的生成,促使神经元彼此连接。
●只要每周两次有氧运动可以将罹患一般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一半,而且将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减少60%。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我们的头颅内不仅只有一个大脑,我们有三个。首先介绍“蜥蜴脑”,它控制着我们的呼吸,我们还有一个和猫的大脑一样的大脑,在这两部分大脑上面覆盖着一层类似吉露果子冻薄薄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皮层,它是人类大脑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也是强大且“人类特有”的大脑。
●天气变化瓦解了我们祖先的食物供应,他们被迫从树上跳下来,到大草原上生活。之后人类通过适应变化本身接管了地球。
●从四条腿走路到两条腿直立行走在大草原上,这节省了能量,让人类的大脑得以发展的更加复杂、精密。
●象征推理是大脑特有的一项才能。这种能力可能出于我们需要了解彼此的意图、动机,它是人类在一个小团体内的协作成为可能。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日常生活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会实质性的改变你大脑的样子——实际上你所学的东西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人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发育。
●没有两个大脑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地点存储相同的信息。
●我们的智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是不能通过智商测试来揭示的。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的事
●我们无法对无聊的事集中精神。
●大脑的注意力“聚光灯”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能多任务处理。
●与我们记忆细节相比,我们更善于参照模式以及提炼事件的含义。
●情绪唤起有助于大脑学习。
●听众会在讲座开始的10分钟后走神,不过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制造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大脑有许多类型的记忆系统。其中有一类有如下4个连续的处理阶段:编码、存储、检索、遗忘。
●信息一进入到你的大脑就立刻被分裂成碎片,然后被送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储存。
●那些能够预测学习到的东西是否在日后能够被记起的大多数事件,都发生在学习的最初时刻。我们在记忆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的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
●如果你能复制你在记忆摸个事情时的周围环境,你可以提高记起这件事情的几率。
定律6: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大部分的记忆在几分钟后就消失了,不过那些度过脆弱期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强。
●长期记忆在海马和大脑皮层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形成,直到海马切断了与皮层之间的联系,记忆才被固定在皮层中,这个过程要经历数年的时间。
●对于现实,大脑仅给我们一个近似的见解,因为它把新识同过去的记忆混在了一起,并把新知识、旧记忆当成一个事物存储在一起。
●使长期记忆变得更加可靠的方式是,将新的信息逐步输入大脑并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温习这些信息。
定律7:睡得好,大脑才会转得好
●大脑中有两股同样由细胞和化学物质所构成的战斗力量,它们处于持续紧张的战斗状态中,一股力量试图让你睡觉,而另一股力量试图让你清醒。
●当你睡着了的时候,大脑的神经元表现出旺盛的节奏性活动,也许它此时正在重放你白天学习的内容。
●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以及什么时候睡觉,在这个方面人人都不同,但在下午小睡一会的生物性驱力人人都具有。
●睡眠缺失会损伤人的注意力、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绪、数学能力、逻辑推理甚至运动的灵巧性。
定律8:压力会损伤你的大脑
●你身体的防御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对严重的、短暂的危险作出即刻的反应,比如,我们的祖先在觅食的过程中遭遇剑齿虎。慢性刺激,比如家庭中的矛盾,严重损害了我们的防御系统,因为我们的防御系统在进化之初只是为了处理短时的压力反应。
●在慢性刺激下,肾上腺素在你的血管壁上造成伤痕,这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引起中风,而皮质醇会伤害海马的细胞,从而削弱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对个体而言,最坏的压力是你感觉对问题失去了控制,感到束手无策、无依无靠。
●情绪压力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定律9: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
●我们通过感官获得某一事件的信息,将其翻译成电子信号(一些信号来自视觉,一些信号来自听觉,等等),然后将这些信号发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接着对发生的一切进行重建,最后大脑对整件事情有了认知。
●大脑似乎部分依赖过去的经历,以决定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所以两个人可能对同一事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我们的感官就是被进化成需要在一起协同工作的模式,例如,视觉影响听觉,这意味着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能让我们学习的更好。
●气味具有唤起记忆的不同寻常的力量,也许是因为嗅觉信号绕过丘脑直奔自己目的地的缘故,在这些目的地中,就包括了那个被称为杏仁核的情绪主管者。
定律10:视觉是最有力的感官
●视觉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占去了大脑一半的资源。
●我们所看到的,仅是大脑告诉过我们应该看到的,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我们的视觉分析分为很多步骤。视网膜将光子组装成像小电影一样的信息流。视觉皮层处
理这些信息流,某些区域记录动作,某些区域记录颜色,等等。最后,我们把这些信息重新整合到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图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好的学习和记忆,书面或口头信息做不到这一点。
定律11:大脑也有性别差异
●男性拥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拥有两条——一条是作为备份用的,X染色体是认知的“热点”,他携带了与大脑构造有关的众多基因。
●女性的基因更为复杂,因为其细胞内活跃的X染色体是妈妈和爸爸的混合。而男性的X染色体都来自妈妈,并且他们的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少于100个,而X染色体携带有1500个基因。
●男女大脑在结构上和生化上都是不同的,例如,男性的杏仁核大。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差别是否有重要的意义。
●对急性应激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同:女性激活左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情绪的细节;男性激活右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要旨。
定律12: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
●婴儿是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榜样,他们不是被动的对环境作出反应,相反他们通过积极的观察、假设、实验和总结对周围事件进行探索。
●大脑的特定部分帮助人类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形成了某些科学的态度。大脑的右前额叶皮层检查我们假设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剑齿虎不是对我们没有威胁的动物”),与它毗邻的区域告诉我们应该改变行为(快跑)。
●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可以识别和模仿某些行为,镜像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的各个地方。
A、爱的拥抱与抚触
1.当他醒着时,尽量多拥抱他。
2.选择下午帮宝宝洗好澡时,或是他心情愉快时为他进行抚触按摩。
3.保持房间适合的室温,搭配轻柔的音乐。
4.妈妈在双手上涂抹宝宝乳液,轻柔、缓慢地为宝宝进行全身按摩。
智慧锦囊:
按摩可刺激宝宝的触觉接收,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宝宝的焦虑感;拥抱可以带给宝宝自信、满足及安全感。
B、爱的呼唤
1. 当宝宝醒来的时候,与他面对面相视,大约相距30厘米的距离。
2. 给予他温暖、关爱的眼神,并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或叫他宝贝。
3. 声音尽量放慢速度,稍微提高音调,因为宝宝多数喜欢轻脆、温柔的声音。
智慧锦囊:
妈妈的声音对宝宝来说是充满安全感的声音,这与从怀孕阶段就已经开始聆听妈妈的声音有关,妈妈经常开心地对宝宝说话,会让宝宝从小有开朗的性格,同时奠定语言的基础。
C、反射抓握游戏
1.准备几个触感不同的物品,但不要伤害宝宝的小手。
2.轮流放在宝宝的手掌心中。
3.再轻拉这些物品,你会发现宝宝抓握得很紧。
智慧锦囊:
利用宝宝原有的反射能力,能让他体会不同的触感,以及双手肌肉被带动的感觉,增加对双手的认知。
婴儿大脑训练的小秘诀
1.对于新生儿,可以进行一些抓痒游戏,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感官触觉,比如全身的抚触、按摩以及轻声唱歌,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都好。
2.在床上和卧室墙上挂些色彩鲜艳或可发出响声的玩具,时常更换,以引起小儿看和听的兴趣。给他们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手的探索能力。
3.多跟宝宝玩听声找人的游戏,或举高高,将孩子高高举起,发出飞机的声音,这样不仅吸引孩子的专注力,同时还能训练宝宝双手的抓握能力和肌张力,而这种大运动可以训练孩子的触觉感和听觉。
4.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交流、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控制能力。
5.训练宝宝的语言和协调动作,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说做并行、模仿口型等,训练宝宝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6.通过双手配合活动的动手游戏,如涂画、翻书等发展小儿的动手能力。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体育活动,延长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其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出生~1个月宝宝的身心发展
刚出生的宝宝有大部分时间都是睡睡醒醒,醒着时会出现抓握、吸吮、眼球移动等反射动作。例如你将手指放入宝宝的手掌中,他会反射性地抓握,不过,此时还未意识到那是他自己的小手。此外,会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所惊吓,而有哭泣、惊讶等反应。当看见前方妈妈的脸时,会短暂注视妈妈的脸,不过,还没办法有明显的脸部响应表情。
出生~1个月宝宝的学习方式
【大脑潜能开发的书籍】推荐阅读:
婴幼儿大脑开发潜能06-23
老年人锻炼大脑的游戏06-15
大脑贴作文450字07-20
哪些零食对大脑有危害09-12
最强大脑电视节目观后感1000字06-23
给孩子表现潜能的机会05-24
潜能生潜能挖掘之我见06-27
潜能生转化措施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