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控制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风险控制(精选8篇)

银行风险控制 篇1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五)商业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银行风险控制 篇2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与回避

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

选择风险回避或承担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决策的过程,是在风险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者自己的风险效益偏好,选择使目标最优化的方案。选择风险回避还是风险承担与风险决策期望收益、边际收益和风险效用等变量有关系,风险决策的期望收益越高,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越高,风险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风险承担;反之,则选择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与承担决策可以应用到商业银行各种业务领域。例如,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银行的信贷业务部门或信贷审查部门在调查分析贷款企业的资信、还款能力、未来发展等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作出整体判断后,如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则选择不贷款;反之,则选择贷款。

二、风险补偿

1、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客户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放款,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抵押贷款合同如期履约偿付本息时,放款银行有权接管、占有抵押品,并且在进一步的延期、催收均无效时,有权拍卖抵押品,以此收益弥补银行的呆坏账损失。

2、金融产品定价。以贷款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定价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设计的金融产品使银行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反映和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贷款定价主要是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于风险小知名度大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其他中小企业却因其信誉水平不甚可靠而必须负担较高的利息负担。

3、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就是银行从营业收入、利润、资本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用于抵补和冲销银行放款的呆坏账损失。呆坏账准备金是信用风险的补偿方法。呆坏账准备金的过多提取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少提取又不能满足风险损失的补偿需要。

4、保持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储备。法定准备金是依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按期向中央银行缴存,是央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外部对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风险补偿机制。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头寸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储备和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保障,过多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过低又可能使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5、保持适当的资本储备。资本是银行安全的最后防线,保持必要的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某种风险,避免遭受资产损失的一种最有效的风险补偿方法,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实现:

1、担保。有担保的放款把本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资信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移风险,效果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与借款客户的资信水平同样差,那么就等于没有担保。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担保贷款时一般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并必须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

2、押汇下的保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

3、金融衍生工具。1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分散

证券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马柯维茨模型是风险分散的经典理论,它们不仅适用于证券投资,更阐明了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对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也同样适合。按照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风险分散的最通俗表达就是“不要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真正的风险分散理论和实践却远不止这么简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度量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马柯维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呈线性负相关的多种资产收益与各自期望收益的偏离能够相互抵消,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减少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分散和抵补效果。所以,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中,应选择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形成资产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

西方商业银行所采取的风险分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产种类上的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资产贷款、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多种类型;贷款又有“批发”贷款、“零售”贷款、项目贷款等多种形式;证券投资有国库券、长期公债、股票等多种投资工具。在各种资产或同一类资产的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资产组合,可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2)客户授信额度上的风险分散,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散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金额分散,即实行授信制度,使商业银行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额度之内,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3)资产币别上的风险分散。随着西方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跨国银行限制的放松,银行通过持有不同币别的资产来抵御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一种普遍做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并就风险技术防范做了初步探讨,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从技术角度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银行,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网——银监会 http://sbank.zgjrw.com/

[2]、李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觉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谢太峰、郑文堂、王建梅,《金融业务:风险及其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4]、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

银行集团客户风险控制 篇3

1. 银行集团客户的概念和特点

1.1集团客户的定义

银行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一是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二是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三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四是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以致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尽责原则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1.2集团客户的特点

集团客户规模扩张往往伴随银行贷款迅速上升,大部分企业集团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相当一部分贷款是由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集团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程度较深,贷款规模增幅大,绝对量呈上升趋势。信贷风险也迅速攀升。从集团客户经营角度来看其通过频繁的兼并收购活动进行多元化投资,迅速扩张规模对其自身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特点:一是财务管理模式以集权型为主。多数集团的财务管理都集中于集团总部、便于集团的投融资统一管理。二是融资原则是集团融资规模最大财务成本最低集团的融资和投资是一盘棋,哪些企业需要用款由哪些企业充当融资通道都由集团资金或财务部门统一计划和安排通过统一调度。集团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财务费用。三是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四是财务管理的通行做法是以投资扩张带动融资强烈的投资冲动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

2.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表现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银行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或给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主要表现为:

2.1信用膨胀风险

信用膨胀风险从形式上看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各成员的授信金额不是很大,如果将集团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

2.2资金挪用风险

资金挪用风险大多数集团在内部实行统一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造成各银行贷款转入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后形成了“一锅粥”,集团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任意抽调挪用银行贷款。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经常出现集团客户成员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与申请用途不符的购买基金、关联公司增资、收购股权等用途甚至用来挥霍的现象。

2.3信息虚假风险

由于关联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银行缺乏可靠信息来源和调查手段,很难全面掌握关联企业的各种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关联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致使对关联企业的贷款业务无法准确把握集团客户的信息,虚假主要有一是为满足贷款条件,利用关联企业相互控制的特性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随意调节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粉饰借款主体的财务报表使各项财务指标达到借贷条件,直接影响了银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二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虚增资本使银行信贷营销人员误认为公司资本实力雄厚,从而给贷款带来风险。三是集团企业在关联交易的披露上极不规范财务反映严重不实。

3. 对改进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3.1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

办法应包含(1)“一个债务人原则”即将企业集团整体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管理(2)风险集中控制体系建立与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要按照集团客户分布范围确定管理层面即总行层面、一级分行层面、二级分行层面(3)统一授信实行主办行制度主办行负责对客户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定期发布客户信息、授信使用和资产状态协办行在主办行指导下开展信贷活动(4)建立客户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3.2严把贷前调查关

贷前调查要突出重点,把对企业组织结构、资本构成、注册资本到位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次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再次深化财务分析要求借款人出具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集团客户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最后准确核实集团和各成员的真实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根据核心资产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额度。

3.3加强担保审查

根据集团客户综合实力对外担保总量控制在一定额度以内,严格审查集团客户新增授信,担保应以集团外部企业担保为主,在担保方式上坚持以集团外部资产抵押、质押担保为主。对于私营集团客户追加企业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作为担保,避免企业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关联,企业不应作为主要担保人而应作为追加担保对象。控制授信总量和结构一是严格控制集团客户整体授信总量,通过对集团整体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现金流分布以及关联关系分析核定集团整体授信总量一方面可防止分散授信夸大集团客户的信用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承受能力可消除集团内部因控制方式而造成的人为影响。二是做好借款人结构。安排在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中除了核定整体授信总额外,还要对授信总量在集团成员间的分布作出详细安排。

综上所述,对集团客户的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监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中国银监会已相应出台了专门性的规范文件,对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的有效监管,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不仅源于企业集团自身的制度性阻碍,而且也更源于社会稳定要求下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所延续下来的银行结构及风险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4

目录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同城结算风险。......................................................................2

(二)信用风险。............................................................................2

(三)票据风险。............................................................................3(四)内控风险。................................................................................3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4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4

(二)内控机制缺失..........................................................................5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5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6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6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6(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7(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7(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8

摘要: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惊天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迫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将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刻不容缓。面对薄弱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低下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不足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提高银行业运作效率和可靠性较西方银行更为迫切。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性金融风险。它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因偶发的和不完全确定的因素所引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新经济模式(如网络银行、互联网贸易等)、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支付结算风险。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城结算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票据、结算凭证权利人通过盗窃或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票据和结算凭证,并通过银行同城结算而获得票款、结算资金。另一种是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结算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已成为银行系统经济案件的高发地带。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于支付过程中,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

方或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在转帐支付条件下,由于支付命令的传送与资金的实际转移有可能不同步,支付命令生效后,一旦资金的转移不能实现,就会导致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大额多边支付清算系统中,由于债权债务关系错综交织,互相抵消,因而如果某一参与者在一个时间段出现支付困难,就将引发连带性支付危机,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

(四)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

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对改进金融服务、加速社会资金周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虽然内控检查年年搞,但全面、稳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还不多见,所做的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措施占主流。支付结算风险来自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这些因素在银行经营中必然有不完善或难以有效控制的方面,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整个风险管理环节都有待完善,制度上的缺

陷、流程中的漏洞、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落后以及人员素质、业务 技能的差异更使支付结算风险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通过几次监督检查、政策修补、流程改造或处理问题员工等措施就能消除,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做法。

(二)内控机制缺失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保证。同时,还必须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再好的制度不去落实,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剖析银行系统发生的各类案件,“十案九违规”的教训是沉痛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是银行业大量违规经营和支付结算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重大金融案件表明商业银行自身免疫力还不高,内部控制仍存在严重缺陷。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即使是国内信息披露最好的几家上市银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也只是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而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刚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金融创新蕴含了新的支付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对各类支付结算风险监管要求分散于不同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标准、风险监测、风险缓释技术、资本要求和信息披露等,尚未建立完整的支付结算风险监管框架。目前情况下,国际范围内尚未形成任何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因此,在指导实施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一再强调,完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支付结算风险分配资本的目的是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提高自身风险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3)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 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臵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做好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3] 张淑霞,李喜贵;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9期

[4] 郎天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成因及防控措施[J];企

业导报;2011年21期

论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篇5

随着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金融业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不断被引入我国银行内部管理活动中,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开始成为银行整体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内审部门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与此相应的就是内部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一、金融机构内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违规操作风险,即没有遵守上级行的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实施审计活动而引起的所谓上诉风险。形成原因部分属于制度体制层面,部分属于内审技术层面。目前阶段,银行系统均就内审方面制定了若干规定,大多是以“制度”、“操作规程”、“办法”等形式存在,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行使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情况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实际偏差,这些偏差使内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如在现场审计活动中,应该就查出的问题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但有些内审人员却忽视了这点,由此带来了被审计单位最后并不认可这种问题的存在,或上级行虽然下发内审结论,但被审计单位又提出复议要求等。

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是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现行内审操作一般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即内审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个问题,即查证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如果不取得足够的证据予以说明,容易引起这样两个后果,一是没证据下结论,不符合内审的一般操作规定,从而转化为违规操作风险;二是没证据就下结论使内审结论没有说服力。同时也不利于各级领导进一步思考这一违规问题。同时,由于没在现场及时取得相关证据,为少部分人篡改证据留下隐患。

3.查证不实风险,即对重要的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揭露不力而形成的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中央银行,内审风险在查证不实方面具有明显的银行业特点。银行内审主要是审计检查银行的业务,尤其是侧重检查潜在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由于银行业务的行业特征,若干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如联行业务,随着近几年银行联行资金被盗或挪用案件的不断发生,有关各方对内审监督的力度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并且认为内审部门应该在联行资金安全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公平而论,就目前银行内审部门来说,单纯从事后检查的角度要确保银行联行资金的安全,确实是勉为其难。但是,无论是本行管理层,还是一般员工,对本行内部发生的案件,尤其是业务方面的案件,总是要问内审部门查没查过确是不争的事实。

4.定性不准风险,即引用法律规定、业务规章不当或者是定性措辞不尽规范而导致的风险。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也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风险形式。定性不准包括三种可能:一是定性错误,内审人员对查出问题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如在对贷款进行分类时,没有依据借款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依据贷款的担保对象或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来判断其被归还的可能,将本来应该划分为次级的贷款,划分为正常,就属于定性错误;二是夸大错误的程度,如对主管会计行长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从有关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主管行长第三季度进行了检查,有检查书面材料,但在相关登记簿上没有行长的签名,定性为登记簿记录不全比较准确,而定性为主管行长没有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就属于夸大错误事实;三是缩小错误程度,检查发现某支行将贷款利息收入部分退还原借款人,应该定性为截留利润而定性为低于国家规定利率发放贷款,就属于缩小了错误的程度。

二、防范内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内控建设,降低控制风险。由于控制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内审风险的总体水平。因此,首先从降低控制风险入手就成为防范内审风险的首要选择。控制风险的存在形式决定必须从加强内控建设开始防范控制风险。

一是要弄清楚内审部门在本行内控建设中的地位或作用,银行的内控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内审是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监督职责使内审部门在整个单位的内控建设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内审部门既是全行内控的一环,同时又较其他业务部门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从内审可以行使“管理咨询职能”的角度,内审部门在整个内控建设中可以发挥规划、咨询、协调、督促的作用。二是银行的内控建设一定要突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特点,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对银行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银行内控建设涉及到的所有内控要素,都要从这个方面考虑,只有在充分控制好可能的风险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够考虑盈利和发展。内审部门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作用也要强调这点。三是内审部门要加大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评价力度,不但要在一般性的业务活动中突出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而且要制定专门的内控要素监督评价办法,把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评价纳入内控建设的整体框架之内,以通过科学有力的内控监督活动,促进全行内控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达到降低控制风险的目的。

2.强化内审自身建设,降低技术因素造成的检查风险。虽然内审部门可以通过督促全行的内控建设,达到降低控制风险,进而达到降低内审风险的目的,但结果如何不是内审部门可以控制的。内审部门能够控制的和对降低内审风险最有意义的还是在内审部门自身。

(1)加强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各家银行总行内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把内审部门自身制度建设纳入全行内控建设整体框架中思考,按照内控制度的基本要素检查、规范和完善内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审专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把内审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分监督对象或专业制定内审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内审操作规程在内审检查活动中的重要性。

(2)尽快识别和界定内审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审监督活动既不是业务部门的即时复核,也不是事后监督。一般情况下,内审部门不可能对所有的监督领域和所有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监督,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对这些业务内容实施监督,尽管从审计种类上存在全面审计或跟踪审计,但这仅仅是相对的。因此,从节约内审资源、提高内审效率和效果的角度考虑,就是必须找出内审部门必须要监督的内容,即我们通常说的检查重点。这项工作应该由各家银行总行内审部门负责,分别不同类别的行处和业务种类,集中业务专家,按照业务流程逐项分析判断内审监督的关键点。

(3)树立项目管理理念,加强现场内审管理。从我们对银行内审项目档案的检查分析来看,属于事故性项目的(体现出一定的内审风险特征)一般与现场操作有关。许多基于内审人员技术成分造成的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现场操作来予以防范。另外,从多家银行的内审操作规程分析,在银行内部已经开始把内审查处活动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随之而来的就是按照项目操作要素组织实施内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科学计划项目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审人员,确定现场实施的时间、具体检查的重点和抽样比例等;二是明确现场项目操作管理岗位责任制,组长、主审人、小组长和其他成员分别代表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的责、权、利都要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立,现场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坚决落实这些规定;三是确立项目整体操作的概念,从发出内审通知书到进入现场、调阅资料、抽取样本、实施检查、记录底稿、起草事实确认书、撰写初步意见、形成内审报告等所有的内审行为,均是围绕一个整体,即高质量地完成本次内审任务,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偏差都有可能加大检查风险。

(4)建立健全必要的内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银行内审作为本行内部的一项管理监督行为,必须坚持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即确立适合本行的内审行业标准,这对充分发挥内审的“管理咨询”作用是必要的。哪些内审项目需要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应该确立怎样的标准和指标,这些都是内审部门要研究和思

考的问题。行长离任审计(稽核)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种监督形式,按要求需要对行长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就需要确定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指标;上面也分析到了对内控进行监督评价,从纵横比较的角度分析,也应该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论文 篇6

信贷风险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广义上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所导致的结果有损失和盈利两面性。一般狭义的概念单指由于贷款企业或个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还本付息以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通常,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利率和汇率等其他因素的不利波动而引起的,而信用风险则主要是由于交易双方违约而导致信贷资产受损。

1.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银行信贷风险具有的特点:客观性、不确定性、扩散性、风险的可控性等。信贷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所以银行在经营决策中必须把风险意识放在第一位。不确定性是指有可能为银行带来利润,也有可能带来损失。因此银行在运作中更应关注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扩散性,指一个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问题,不仅会给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好的结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与之有联系的银行。这是区别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可控性是指信贷风险并不是不可管控的。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风险采取适当的管控手段,是可以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

1.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导致信贷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营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银行信贷资产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等影响使得银行信贷资产出现负面问题的可能性;经营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借贷人或者银行在贷款环节中由于道德风险和操作不规范和引起银行信贷资产失败的可能性。经营风险可以分为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更为突出。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定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贷款风险,对分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或方法,避免信贷资金可能发生的违约损失,进而保障资金安全,取得最大收益的`管理过程。

2.2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起步晚,理论和实践不足,再加上商业银行的种种短期行为所导致的内控机制薄弱,以及我国只注重单一资产的管理,并未像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多元化的资产管理组合,其风险管理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矛盾和问题随时会引起危机的来临。

2.2.1信贷风险运营机制薄弱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普遍是“回避”,而不是管控;同时,银行在风险控制职能上的划分又过于清晰,导致员工潜意识中认为信贷风险的控制就是信贷人员的工作,而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业务开拓部门在发展信贷资产数量的同时轻视信贷资产的质量,而风险控制部门又会因为要把控信贷资产质量而有意压缩信贷数量,这就造成了风险控制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落差。

2.2.2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手段比较落后

首先,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其次,风险分析工具和体系较为落后,风险衡量难度较大;最后,在信贷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技术。因此,这是在今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2.3信贷风险管理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信息系统如何控制银行风险 篇7

1 什么是风险

风险是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换句话说, 风险是一个可能会产生不希望出现结果的事件。在商业领域中, 企业将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事件, 这些无疑会影响公司的商业活动和目标。银行风险指的是在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第一步, 当意识到风险的时候, 人们能够选择合适的有效方法来进行处理。风险识别过程包含着感知风险和风险分析。感知风险是了解各种客观存在的风险, 然后进一步的分析和寻找导致因素从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Carey (2001) 指出, 如果一个商人不知道怎样控制风险, 银行机构将迅速积累巨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其日常经营活动。

3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有两个目的:其一, 确认管理不能忽略对银行机构极大的意外威胁;其二, 通过成本利益分析, 管理可以避免出现经济损失。风险分析评价风险的影响和结果, 包括定量和定性分析。Bandyopadhyay, Mykytyn and Mykytyn (1999) 认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比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更加灵活。定性分析是根据项目目标去评价已识别的风险。其目的是识别具体的风险并且引导风险响应;通过比较风险来源去确定总体的风险等级。定量分析是分析每个风险的可能性, 由项目目标所造成的结果以及项目的总体风险, 从而计算一个特殊项目目标的可能性。通过定量分析能够使得银行组织意识到实际情况, 可实现的成本, 安排计划和目标范围。

4 怎样使用信息系统来控制风险

摩根大通是一个在金融行业, 客户服务, 资产管理以及投资方面的全球领先者。摩根大通选择“Horizon”信息系统来控制其风险和损失 (Finextra 2006) 。“Horizon”是一个可操作的风险管理系统, 用来检查, 评价和分析潜在的风险, 同时系统会记录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风险经理识别哪里需要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首先, “Horizon”能够处理自我评估或者核对的数据, 并且整理成表格和图形, 从而提供给所有各级用户, 特别是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心从而让风险经理和董事会等及时掌握风险情况。其次, 这个系统提供全面的自我评价和升级或者替代评估准则, 极大的方面了风险经理实时调整总体计划。“Horizon”也具备很好的监督功能, 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如果控制程序不能完全符合系统, “Horizon”将会建立具体的行动计划或者接受风险。然后监督程序将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相关的信息并监督整个实施过程或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警告等。

摩根大通一直以优秀的风险管理著称, 但是在2012年也出现了著名的“伦敦鲸”事件, 其资金主要集中在高评级、低风险的证券产品上。为了增加资产回报率, 从2009年开始投资范围扩大到结构化产品等复杂的高风险债券。这样一来高风险和高利润并存。摩根大通原本的内部风险控制规则是:当损失超过规定数量时, 交易预案必须退出, 但巨额交易所带来的利润使得公司高管忽略了细节, 放弃了之前的规则, 从而导致巨亏交易暴露。

由此看来, 仅仅有良好的信息系统是不够的, 作为银行机构, 应该首先做到事前控制, 而非事后补救, 同时结合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功能, 从而为避免出现风险问题提供了有利保障。此外, 应该及时追踪每一阶段的情况, 加强规范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使用与不断的学习, 总结是分不开的, 风险经理以及公司相关员工应该不断熟悉业务流程, 加强培训, 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正确认识可能存在的风险, 积极面对, 同时将风险管理制度化, 按照工作要求具体分工, 从而形成事前预防评估, 时候监督控制的管理体系, 科学的讲信息系统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

参考文献

[1]Bandyopadhyay, K., Mykytyn, P.P.Mykytyn, K., 1999.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Management Decision, 37 (5) :437-445.

[2]Carey, A., 2001.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turnbull approach, Balance Sheet, 9 (3) :24-27[Z].

[3]Finextra, 2006.J.P.Morgan pulls the plug on Horizon.[online]17March.Available at:<http://www.finextra.com/news/fullstory.aspx?newsitemid=15064>[Accessed 26August 2012][Z].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深化发展,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不断加快,其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和民间融资等业务也初具规模。因不在银行会的监管之内,其本身潜藏着大量风险,威胁着整个金融市场。目前,虽然还未受到影子银行非常严重的冲击,但根据发达国家经历的危机和教训,笔者认为构建健康稳定的影响银行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影子银行在中国的表现,并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相关的监管建议,这对推动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改革和更好地融入金融全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子银行绪论

1.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分类

影子银行或影子银行体系,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被人们广泛关注的。专指那些不受监管的,但是具有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似职能的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通过大量的杠杆操作从事放款和抵押,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

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业务相应可划分为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和民间融资。中国的影子银行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二是采用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三是缺少监管或无监管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狭义民间借贷、小贷公司、典当、部分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租赁等。

2.影子银行的特点

(1)高杠杆性。影子银行未执行法定准备金规定,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

(2)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合作,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监管少。由于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三、影子银行业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在短期资本市场上发行的短期票据进行短期融资,而资产期限相对于较长,这两者的不一致使得期限错配,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支付收益,从而能产生流动性风险。

2.违约风险

是指部分或全部初始投资不能收回的不确定性。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则要求发行人为高风险支付更多利率。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易引发其违约风险。

3.高杠杆率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没有像商业银行那样雄厚的资本,只能利用财务杠杆大量举债经营,而这样的运作方式需要更高的保证金和资产贬值,使得它们又杠杆化,面临更大的损失。

4.系统性风险

中国银行随着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风险在部分领域已开始显现,且影子银行是一个多环节的体系,其某个环节出问题就更易于发生风险。

四、影子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缺乏便利的风险冲销工具,影子银行就似一把双刃剑,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有效控制风险。

1.建立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界限模糊,很多业务相互渗透,所以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资金流向的监管,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务表外化的现象,提高透明度,关注资金流向,降低杠杆率的措施,对财务做出合理的规范,做好信息透明化的工作,防止各子行业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风险相互渗透。

2.加大对影子银行方面的立法

我国关于影子银行方面的立法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 ,面对日益暴露的风险,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立法,加大对各金融机构的约束力。

3.构建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

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主要监管对象是民间借贷机构,包括新设立的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和规范化改造后的民间借贷组织。但是民间借贷机构进入市场尚没有合理的规范,很多不法份子趁机牟取暴利,借贷危机也在频发,因此构建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各金融机构的自律管理

建立影子银行行业协会,加强其自身的行业自律意识,并加强各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在行业内加强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让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了解整个金融体系或者是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加大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及协同监管力度,以实现监管的有效性,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和讯网.影子银行,金融监管新课题[EB/OL](2014-01-17). http://money.hexun.com

[2]王渤,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20-25

上一篇:项目部岗位职责分工下一篇:软件开发项目销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