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精选10篇)
书法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书写技巧,并加以改进、充实、提高,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几千年来书家殚精竭虑,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书法艺术精品,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字写得好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汉字的实用书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有困难,许多人的书写不堪入目,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令人担忧。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培养书法艺术修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目前儿童的书法教育都是从临帖开始,书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读帖,却被忽略了。绝大多数书法学习者几年临帖,却不能读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内容。书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谓“文以载道”,没有文章的存在,书法也无从谈起。因此,不读帖的书法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书法教育最多只能培养一个人的写字能力,而无益于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论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爱好和追求。由于读帖能力的缺失,面对无数
名胜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联书迹、传世书画作品中氤氲含章的诗文墨宝,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与古贤相知相往,藉以修养身心。
有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以下是选编标准的简要说明、编辑方法及读帖的基本方法:
一、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就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的长期检验,被历代公认的,代表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美学个性,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标准和依凭的典范之作,是个性强烈,能卓然独立,开一代书法之风气,并被后人遵循的作品。所选的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而且也是文辞华美、意境幽远的文学佳作。经常诵读这样的佳作,即使不用来练习书法,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增加书法艺术的领悟力,提高鉴赏水平。所选法帖内容为: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小楷类:
①晋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
②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
③唐钟绍京《灵飞经》
④元赵孟頫《道德经》
(三)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四)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五)草书类:
①晋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鸭头丸帖》②五代怀素《自叙帖》
③唐孙过庭《书谱》
④唐张旭《古诗四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本丛书不仅仅只限于以上二十种法帖,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广采博收,陆续推出。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
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
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陈又新 周应之于上海孟母堂
祝嘉先生是20世纪中国书坛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在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教育等方面,倾注了毕生的心力与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尤其是对碑学理论钻研、阐发,精微而宏深,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是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之后在20世纪碑学理论的最重要人物。
而吴门书道馆作为苏州地区唯一一座书法博物馆,具有收藏保存、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教育等功能,开馆至今一直在努力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高雅的传统文化培育社会风气,推动文化正能量的传播。本次展出的碑刻拓片作品共33件及书本剪贴本,是祝嘉先生用尽其毕生心血收藏的经典作品,品类繁多,内容丰富,有些甚至从来没有公开展示过,十分珍稀。专家认为,这批藏品有着珍贵的艺术与美学价值,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物态中国书法史。
此次展览让公众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大众的书法审美品位。同时也折射出了深邃丰满的文化信息和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它对于当下的书法文化建设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我喜欢文学,从小就喜欢。在高中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可能会做个作家。可是命运鬼使神差的让政治课绊了我的脚,于是我毅然决然的投靠了理科。在化学元素、物理公式的摧残下,我仅存的一点文学气息一点点消失。即使偷偷的恶补几本名著,也还是阻扰不了理性思维的形成。就这样,我与文学渐行渐远。再后来就是来到大学,被调济的专业注定没什么趣味。直到看到这门《中国现代经典导读》,我便扑身过来。
刚开始,我对这门课是挺失望的。本以为会专注于讲解作品的我觉得,这门课东拉西扯,不知所谓。可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作家生平的介绍怎么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呢?于是我便喜欢上了这门课,以至于找不到逃课的理由。而后我便从这门课中学到很多很多。
记忆有限,我只能尽我所能写下些我记忆犹深的东西。
第一节课介绍的是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90后是摆脱不了鲁迅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都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可我不喜欢他,虽然他横眉冷对,狠狠鞭挞中国人的劣性,可谓是“中国的一面照镜子”。因为他的作品苦涩难懂,还总打着官方正统的旗号。当然他苦大仇深,跟有人欠他钱似的表情也是一个原因。
上了这次的选修课,我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鲁迅给许广平的情书,那么甜密,那么开放,一点都不似那个苦大仇深的鲁迅,真是让我笑掉了大牙。当然鲁迅先生对孩子的热爱也都一点一点的给了我一个立体的鲁迅——很有爱,很可爱。另外老师还讲了鲁迅与朱安的事。鲁迅现在对朱安的薄情,曾被很多人拿来与胡适做比较,被很多人诟病过,但我认为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更是一种折磨,两个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该如何扶持走完一生。经老师介绍也了解到,鲁迅也并非对朱安薄情,为了保全朱安的名声,并没有与朱安离婚。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许广平的伟大。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的,与许广平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从介绍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的幸福生活,以及后来周海婴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得到了很大加分,我决定去读读。
紧接着介绍了,跨世纪的文学家——冰心先生。现代少有的女著名文学家。在此老师讲的“幸福家庭对于冰心成长的重要性”让我领悟很多。我觉得童年的幸福,真的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我在此庆幸我的童年还算天真烂漫。另外,冰心与巴金先生的友谊是一段佳话。提高冰心也必提到巴金。巴金先生同样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所以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当然也介绍巴金,在讲到巴金的时候,我颇为惊叹的是,原来《家》的故事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家”。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了解一部作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是十分重要的。
以前对巴金先生的作品只知道,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对老师介绍的《寒夜》一无所知。看了一点片段,觉得很有味道,就决定拜读一下。不过,关于巴金我有点失望的是,老师没有讲巴金的《随想录》,要知道这里面关于文革的事可是很有启发的。当然在这我要发个牢骚,关于文革的事我觉得我们国家做得还不够,那段沉痛的历史,到现在我还无从了解,也不知从何了解。
然后是徐志摩吧。讲徐志摩,就要讲林徽因,这无可厚非。当然他和他原配的那段故事也挺吸引人——不喜欢她,但是还做爱。这可能说明了男人用下半身思考的劣性吧。别的没什么好说。
恩,还有郁达夫的少年骚动,老舍的祥子,曹禺的话剧,或多或少都有拜读,印象不算深刻。
然后是张爱玲。凄惨的身世依然是对她的灵魂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然她跟胡兰成的爱情也是一个亮点。不过被抛弃的后果注定折射在她的作品里,我觉得她的作品总是质疑爱情,但又输于爱情。
最后是钱钟书吧。很喜欢他,不管是“蛋与鸡 ”的幽默与避世,还是《围城》的实力,都很喜欢。喜欢他文思泉涌的各处引用,喜欢他安心的文学研究,喜欢他对妻儿的爱…实在是楷模来的。
在这门课上,我对一些现代文学家增加了认识。这些是我在上这门课程之前无法学来的,上完这门课程,虽然还不能说提高了文学素养,但绝对提高了文学兴趣。上这门课最开心的事是,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急切的想到图书馆找相关的书阅读。真的现在有很多书非常的想拜读,比如想看张爱玲的《色戒》,对比一下与电影的区别,为什么说李安呈现的《色戒》比原著精彩?,想看郁达夫的《沉沦》,看看他青春期的骚动,想看钱钟书的《围城》想看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写作缘由
表面缘由:《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恩格斯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述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在1885年写的一本关于费尔巴哈的书。
深层原因:在当时,整个德国乃至西欧,出现了一股反对黑格尔哲学和批评费尔巴哈哲学的浪潮;而这种批判又是意气用事的、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被肢解了,费尔巴哈更是不在话下。恩格斯想在这个时候阐明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他们的理论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
2、出版情况
(1)写于1886年,分两期发表于《新时代》。
(2)1888出版单行本,出版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其附录一并发表。(3)又称《费尔巴哈论》。
3、基本思想
中心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历程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最后达到他们自己的哲学。
小小评介:在一种浓重的蔑视的氛围中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生,自己的哲学与这两位哲学家有渊源关系,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理论勇气。
二、《终结》的框架体系与逻辑关联
1.阐述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辨证法 批判唯心辨证法
2.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阐明唯物辨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3.揭露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 批判唯心史观 4.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阐明唯物史观
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分析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辩证法。论题1: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革命的辨证法
恩格斯从分析黑格尔的一个命题来揭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辨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 错误的理解
在当时,这个命题被一般人理解为是维护现实、为现实政治统治作辩护的,因而是保守的。恩格斯说:在表面上,“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正确的理解
其实,根据黑格尔的本意,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而一切新的、原来不现实的东西都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的。正确的理解
由此,“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一定要灭亡的。一个看似十分保守的命题却包含着深刻的革命含义。
原因探究
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人们不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辨证思想,不认识“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辩证法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种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过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对象化。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被颠倒的,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另一缺陷是不彻底,为了建构体系,黑格尔不仅想出了绝对观念,而且认为绝对观念经过“外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和历史中又返回到自身。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就是这种精神,即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完成。这同它的辩证法是矛盾的。
论题2:对黑格尔唯心辨证法的改造和唯物辨证法的创立
黑格尔在世时,他的哲学受到官方推崇,甚至被定为国家哲学。在他去世后,黑格尔哲学解体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在书中黑格尔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位。费尔巴哈的贡献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一向主张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种颠倒的过程。提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把黑格尔的体系炸开了,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克服黑格尔。
马克思完成了费尔巴哈没有完成的任务,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彻底改造。
马克思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被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辨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恩格斯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
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阐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这里讲的思维就是指精神; 这里讲的存在就是指自然界。所以,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1、内涵解释:
第一性、第二性讲的是本原问题,也就是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种学派。”
2、意义:
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自哲学产生以来所形成的派别林立、杂乱无序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顿时变得澄明清晰起来。原来这个被一大堆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所充斥的领域,包含着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3、注意:
第一,恩格斯的这个标准是一种科学的标准,就是说,它不是恩格斯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从对整个自然、人类发展史的考察中概括出来的,它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发展的实际。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派性鲜明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
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开始直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三大局限性。
第三,只有在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上,才能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否则就会产生像施达克一样的错误与荒谬。
如,施达克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如何评价?)
第二方面
这就是: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 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能否把这一方面理解为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哲学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
说它“基本”,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其他哲学问题便无由产生,更谈不上解决。
说它“最高”,因为在哲学意义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制约、统摄着其他一切哲学问题。不论什么样的哲学体系,只要它对思维与存在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解答,这个解答就制约着这个体系的全部观点,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1 批判、揭露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如何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揭露和批判中阐述对所论及问题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观点。恩格斯的论述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具体内容1
1、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他决不是要消灭宗教,而是要创立一种新的宗教—爱的宗教取代现实的宗教。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这个论断表明历史对他的确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具体内容2
2、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第一,批判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研究道德问题。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地对待善恶,把恶当作绝对的“坏”。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当作一切道德的基础。
第四,批判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说成是每个人的平等的绝对的权利,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
第五,批判费尔巴哈“对自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准则。
主要内容2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 具体内容1
1、一般唯物主义的意义:P278 “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 他们决心毫不吝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具体内容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P278-281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到研究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事物的一切科学。P281之后
具体内容3
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之重点):
(1)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
第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P282 第二,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A、历史合力;B、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A、历史合力
“无论事实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P282 B、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P283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P283-284
(2)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P285 “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P286
(3)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姓名:
学号:
学院: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and write an essay.1, Comment on the novel Jane Eyre.2,Comment on Gone With the Wind.3,Write a summary for Great Expectation.Note :
Your essay should be at least 300 English words.Only A4 format will be accepted.You should begin your work on this paper, and if more than one piece is needed, you should staple it.TheBriefSummaryOfGreatExpectationPip is an orphan livingin his sister’s house in the country in southeastEngland.One evening, aman who
is a escaped convict , with his leg in chains, seizes Pip.He demands that Pip bring him food and a file.the
same evening ,several police officers burst into the house.The policemen tell Pip and Joe that they are
searching for a pair of escaped convicts.After a hunt, the two convicts are discovered together.After the incident , sometime passes.Pip has an opportunity to play in the house of Miss Havisham ,a rich spinster
who lives nearby.And Pip meet Estella who is a very beautiful girl.Time passes as Pip begins working in Joe’s forgePip begins to grow apart from his family, confiding in Biddy
instead of Joe and often feeling ashamed that Joe is “common”.Pip visits Miss Havisham and learns that
Estella has been sent abroad.When he arrives home, he learns that Mrs.Joe has been attacked and is now a
brain-damaged invalid.At one evening, The stranger introduces himself as the lawyer Jaggers, and he goes
home with Pip and Joe.he explains that Pip will soon inherit a large fortune.His education as a gentleman will
begin immediately.Pip will move to London and become a gentleman.And Pip assumes that his benefactor
must be Miss Havisham.When Pip arrives London ,he lives with Herbert, and learn to be a gentleman.Not onlythey are interrrupted
by a letter carrying the news that Mrs Joe has died , but also they are under the pressure of debat.On receving
his income , Pip decides to help Herbert by buying Herbert’s way into the merchant business.Not all this thingsPip spends a good time with Estella in the house of her London.But not to his wish ,Pip find the secret
benefactor is the convict who he had rescued.What more worse is Estella that she has decided to marry
Drummle.Pip tries to help Magwitch,but not success.After all , Magwitch passes away.After Magwitch’s death , Pip shows very upset , he go back to Miss Havisham’s home,and find Estella living
那香醇情浓的酒
○湖南益阳一考生
【推荐理由】写长辈,细节栩栩如生
爷爷时常对我讲,酒是他的命,俊俊是他的命根。
记忆中,爷爷坐到桌子上,总会端一杯白酒,先轻轻地闻一闻,继而闭上眼睛回味片刻,接着细细地抿上一口,嘴巴“吧嗒”几声,整个人就像陶醉在仙境一般。有时,一边喝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得意地说:“有你有酒,日子真是赛过神仙啊!”遇上酒壶空了,爸爸妈妈总要劝上一两句:“这顿您免了吧!”爷爷并不买账,笑着骂大家怎能革他的命。最后总是背起我,乐呵呵地朝商店跑。
当时,我坚定地相信:这被称作酒的东西,肯定比玉皇大帝的琼浆玉液还要好。于是,一个想法在我稚嫩的心中破土而出。我竟然把酒倒到了自己的杯中,模拟爷爷的神态轻轻一闻,不料那刺鼻的酒味,呛得我差点摔倒在地上。我不死心,再次细细闻了一下,我似乎也闻到了一丝丝的香味,还真是找到了飘飘欲仙的感觉,难怪爷爷如此偏爱这玩意儿!
我开始行动了。举起杯子,模仿爷爷的样子,先闻一闻,继而闭上眼,最后将其一饮而尽。可嘴巴“吧嗒”的动作还没做出来,忽然一股难言的滋味像是决堤的洪水一样朝我的喉咙涌上来,体内像有一团熊熊火焰在翻滚与燃烧。瞬间,难受的感觉如同那无头细线,把我一层一层地裹住了。我无法呼吸,脑子一片空白,慢慢地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我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爷爷陪在我身边,呆呆地望着我。泪水滑过他的脸颊,悄悄地落到了我脸上。
那天吃饭的时候,桌上第一次没有了酒壶。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爷爷喝过酒。有时遇上佳节,家人都劝他喝一口,可他从不端杯。我也养成了习惯,总要问:“爷爷,喝酒吗?”爷爷总是拍拍我的肩,轻轻地叹口气,坚定地说:“还喝啊,我可不能失去自己的命根。”当时我边听边笑,似懂非懂。直到爷爷离开我们后,我才从奶奶的嘴里得知:爷爷喝酒四十余年了,谁劝都不起作用,但我的那次醉酒事件,却让他彻底地戒了。原来,一切只是为了他深爱的“命根”——我,健康地成长。
“酒是我的命,俊俊是爷爷的命根”,仿佛又响彻在我的耳边。细细回想,那句寻常的话语,今天竟然是如此动听,如此亲切。真怀念爷爷的酒啊,那香醇无比的美酒!
【技巧借鉴】
考场上,写爷爷奶奶之类的作文很多,出彩的却极少。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夠获取满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角度的巧妙与细节的刻画。当别的同学满足于选择“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之类的题材时,这位考生却想到了“酒”,角度真是出人意料!想一想,如果没有爷爷当年品味美酒时那陶醉的逼真神态,我对酒的印象自然不会如此深刻;如果没有我模仿爷爷饮酒而醉倒的画面,何来爷爷戒酒的举动与我刻骨铭心的感慨。借酒言情的细节,更令文章大放异彩,无论是爷爷一“闻”一“闭”一“抿”的饮酒动作,还是一“拍”一“叹”一“说”的戒酒情景,均鲜活逼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看来,“一个精彩的细节能够救活一篇文章”,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适应考题】
本文可以应对“难忘那一缕芳香”“温暖的春风”“一路有你陪伴”“感激”“脚印”“怦然心动”“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我心中”等作文题。
(四)
我心中的蓝色世界
○海南一考生
【推荐理由】写自我,笔墨巧展才情
有人喜欢红色,说它代表阳光;有人喜欢绿色,说它充满希望;有人喜欢紫色,说它体现高贵。从小开始,我却偏爱蓝色。
听妈妈说,周岁生日时,叔叔送我一个五彩的花篮。我一下子便看中了那朵天蓝色的小花,还一定要将这朵鲜艳的蓝色花朵送给每个客人闻一闻。慢慢地,我长大了,漱口要用蓝色的杯子,洗脸要用蓝色的毛巾,穿衣也爱穿天蓝色的。蓝色成了我的主旋律,成了我生命中希望的火花,也成为我迈入艺术殿堂的一个蓝蓝的梦。
小学时,去市里参加讲故事比赛。那天,爸爸特意为我定做了一条蓝色天鹅裙,裙摆内还特意镶上了一个钢丝圈。裙摆撑起来,特别好看。轮到我上场时,我舞动蓝裙,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声音时高时低,语速时快时慢。讲到感人处,我的嗓子哽咽了,两行泪水夺眶而出。那天,我成功了!评委阿姨夸奖我,说我是舞台上的蓝色精灵。啊,梦一般的蓝色,给了我勇气,给了我信心,还给了我灵感,让我一次次地感受着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美好和成功的快乐。
我喜欢蓝色,因为它是一曲缀满蓝色幻想音符的交响乐。聆听着那首《蓝色多瑙河》,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美景:一个小姑娘坐在钢琴前,十个手指灵活地跳动着。从那黑键白键中流淌出一个个蓝色的音符,流淌出一行行蓝色的诗句。从她那陶醉的神情中流露出女孩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蓝色的音符给小姑娘带来了奖杯,带来了乐趣,带来了幸福!这就是我——一个十五岁时小姑娘所编织的蓝色梦想。
我喜欢蓝色,因为它是一条色彩斑斓的友情带。每逢圣诞、新年和生日来临之际,我会收到许多来自远方朋友那蔚蓝色的祝福: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 ! Happy Birthday!那一张张蓝色的贺卡,一句句温馨的祝福,给我带来了友情,带来了快乐。
啊,蓝色!你是那么神奇美妙,那么令人追随向往。你让我体会到了纯真的友情,看到了艺术的魅力,培养了我的艺术情操,你将我的生活渲染得五彩缤纷。
我喜欢你,蓝色!
【技巧借鉴】
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自我”类命题的写作方法,作文复习便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光彩夺目呢?从爱好与特长入笔,最为有效,本文便是成功的范本。本文虽无信手拈来的诗词,也无经典动人的素材,然细细品读,我们却会被那富含情感的文字所吸引。开篇时,一句“我却偏爱蓝色”,将文章自然切入正题。小时“漱口要用蓝色的杯子,洗脸要用蓝色的毛巾”等句子,使开篇有了着落,内容显得充实。小学与初中时的两个故事,一则重在记叙,以情节动人;一则重在想象,以语言取胜。评卷老师认为,这样的文章,虽然文采不及那些引经据典的佳作,但是其取材生活的做法,一样值得肯定。
【适应考题】
本题可以应对“我的一片蓝天”“这也是一种美丽”“难忘校园”“最美的色彩”“ ,让我心舞飞扬”等作文题。
论语
(三)雍也第六 节选一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雍也第六 节选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节选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节选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 节选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第七 节选三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第七 节选四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节选五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 节选六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第七 节选七
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节选一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第八 节选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泰伯第八 节选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孙子
(一)兵者,诡道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胜可知而不可为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者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古诗文选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白 梅
(元)王冕
题画竹 郑燮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咏兰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绝句 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吴兴杂诗 阮元
就从书名谈起:“人类思想的精华”。这里的“精华”当然是指马克思主义。这就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吗?如今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这似乎还真成了一个问题。这使我想起一种眼病,叫作“斜视症”。借用这个病症之名只因有人不能正视眼前的事实,总是极片面地看问题,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另外一种事实、另外一番景象: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里,以其强大的思想力量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历史的面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曾经创造了比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同时间里大得多的生产力,曾经地改变了落后民族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依然生存着、发展着,继续探索着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即使在西方世界也仍然是一门“显学”,在精神生活领域发挥持续的日益强大的影响„„显而易见,谁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那他不是出于偏见,就是出于无知。
从这本书的篇目来看,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选择,确有独到之处。例如马克思的著作,选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著作,选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再如邓小平著作,选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两篇代表作。该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现实要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理论支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思维创新和发展转型
2) 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3)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唐.虞世南《笔髓论》
4)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5)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6) 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明.项穆《书法雅言》
7) 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北宋.欧阳修《试笔》
8) 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可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唐.张怀灌《书议》
9)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10) 运笔柔则无芒角,执手宽则多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行慢,拘则乏势,放或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书病如此其众,惟积学渐成者,当求摆脱入究竟三味,此宜有墨池笔冢,终身于是。然书法须得天然,至功力亦不可弃。宋.董炯《广川书跋》
11) 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12) 草书真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势未尽。唐.张谚远《法书要录》
13)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齐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4)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5)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16) 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17)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18)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2) 用笔不欲太肥,肥须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右高左低;不欲前多后少。宋.姜夔《续书谱》
3) 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唐.蔡希综《法书论》
4)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奈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明.陈桐《内阁秘传字俯》
5) 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之为主,使人玩铎。元.解缙《春雨杂述》
6) 画山者必有主峰,乃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为余笔所拱向。主峰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刘熙载《艺概》
7)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
8)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9)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清.旦重光《书筏》
10)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11)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清.刘熙载《艺概》
12)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旧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谱》
13)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4)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箐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撇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 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隋.释智果《心成颂》
17) 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解缙《春雨杂述》
18)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同,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唐.欧阳询《三十六法》
19) 构局须静对纸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笔先,然后随意布置,游行自在。当疏者疏,当密者密,从四边照顾而成,必能脱去町畦,超然尘外。秦祖永《桐阴画诀》
【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推荐阅读: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01-01
中国书法篆刻史12-20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06-16
书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1-10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11-07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02-01
高中美术中国书法说课稿04-02
书法欣赏经典10-27
经典的书法宣传广告词12-08
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区别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