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有哪些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985大学有哪些(通用11篇)

985大学有哪些 篇1

其创办于18,原名为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时创立,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于19改为现名。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及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重要成员。

厦门大学

985大学有哪些 篇2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缺少对人才的需求,往往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就业,另外由于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不能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优点对自身有一个合理的评估,造成大学生对工作就也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良好的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造成一定程度上对工作的不满状态,导致对就业没有一个长久的打算,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地增多,所以就业的局势也逐渐地严峻,许多高校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没开始陆续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由于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来让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学生走入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阶段都处于对社会和市场一个懵懂的阶段,所以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市场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来明确学生需要努力改进的目标,让自身全面的发展,成为市场需要的高智能型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开展就业课程不重视

由于我国对高校要求开设专业指导的就业课程,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的需求分析和了解来进行就业的选择。第一点由于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重视不足,认为学校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并没有义务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所以导致许多高校并没有开展专门应对就业问题的职业规划教育,所以学生一出学校的校门就属于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业。另外由于学生在高效学习中接触到的社会工作也比较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就业,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在这样的时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需要改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形成一定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够对市场的工作形成一定的观念,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今后的就业进行合理的安排。

(二)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

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所以不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市场定位,所以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评估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弥补,反而是对工作诸多挑剔,造成了就业率不高,另外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对自身的目标好高骛远,导致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贴近自己的能力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目标不能大达成时,会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所以摆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的进行工作目标的制定,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往往导致在工作中会对环境产生不熟悉的感觉,影响能力的发挥。在工作中需大学生对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追求速度,而是追求工作的完成质量,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工作实践来改变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就业课程的开展力度

首先,需要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有一定的重视,大学生在工作中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且通过专业的介绍对整个工作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了解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点。另外对于工作的选择,需要大学生谨慎地进行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要让学生了解的就是他们的特长、兴趣、能力、不足等,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评估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优点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规划,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依照目标,分布进行实施,逐渐地把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整个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认清自身优势

需要大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我国市场的发展而言,大学生自身的优点就是工作中的优势。由于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需要的是大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也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地方,通过集中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三)增加课外实践

高校还应该让大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市场的需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目标,鼓励大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熟悉社会环境,摆正自身的社会地位,以便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

四、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的,他需要学生对自身和社会都有一个详细的认知,才能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找工作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苏随山.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

美国大学有哪些奖学金 篇3

大部分学校也都设有这两类奖学金。虽然其提的款项未必都能Cover一年中的全部费用,但多数都在全部金额的2/3以上。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只要申请技巧得当、自身条件优秀,获得全奖甚至得到一种以上的奖学金也不在少数。

此两类奖学金中,以非服务性奖学金申请比率最大,其金额也最多。它包括学院助学金、奖学金、全免学杂费以及其他一根据学院本身而定的奖励。

助学金(Fellowship)

平时我们听到的“全奖”,一般指的即是Fellowship。

Fellowship是一种金额最高、但竞争最激烈的非服务性奖学金。获得Fellowship除了可以免除学费杂费、住宿费、保险费、书本费以外,还会给获奖学生一定金额作为其个人消费费用(Personal Expenses),并且是免税的。

但Fellowship在申请过程中竞争尤其激烈,一般除了要求较高的TOEFL、GRE或GMAT成绩外,还要有较好的国内学校成绩单、GPA、推荐信和读书计划,最好还有国家级别以上的各种奖项。并且这些材料的准备要十分注意技巧,做到与众不同,才能有机会拿到全额奖学金。

奖学金(Scholarship)

Scholarship即是类似于国内大学颁发的一般意义上的奖学金。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将一定的金额款项作为某种奖学金形式颁发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是一种学费或杂费的免除,此类奖学金的具体金额,随学院规定的学杂费金额高低而不同。

Scholarship即使在同一所大学可能都设置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形式,一个学生可以有资格同时申请且获得两种以上的奖学金。通常来说,获得Scholarship的几率要比获得Fellowship的几率大些,但当然,Scholarship的金额比Fellowship要少。

全免学费(Tuition Waiver)

在一些美国学院中,设有全免学费的奖学金,有的学院把它作为Scholarships的一种,有的学院把它单独列出,获得者将被学校免去当年的学费。但由于2008年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全免奖学金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容易申请到了。事实上,学费只是总花费的一部分,除学费以外的食宿费、生活费仍然非常高昂,所以即使被全免学费,所花费的留学金额仍是不小。获得Tuition Waiver的学生,也可以同时申请其他形式的奖学金(Scholarships)。助研金与助教金(Research Assistantship&TeachingAssistantship)

RA和TA主要是针对研究生以上级别的学生的,绝大多数的美国研究生院都设有这两种薪金。对于研究生来说,得到这两种薪金中的任何一种,即可免除学费,并可得到每月800-1000美元生活费,所得到的金额多数可占一年全部费用的2/3以上。

之所以说是“薪金”,因为这两种资助的形式和非服务性奖学金不同,它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来换取,—般是帮助教授每周工作20小时,也可以说是为教授打工。工作内容可能是辅助研究、批改作业、监考、为本科生上课等等,由教授自行决定。

杨林大学城有哪些大学985 篇4

昆明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Kunming)地处云南省昆明市,是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云南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级平安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的`三所高校之一。

学院前身为建立的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1月,在原世博学院的基础上创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本科独立学院。2月,教育部同意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是一所为武警部队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高级理论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优秀师资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是武警部队唯一的中级指挥院校,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正军级。学院地址位于依山枕海的港口城市天津,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新型军事学院耸立在津南大地上。

985大学有哪些 篇5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九校联盟(C9)、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985大学有哪些 篇6

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暨南大学:简称暨大(JN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侨办领导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985大学有哪些 篇7

笔者以34所首批进入“985工程”大学的现任党委书记为样本, 通过对其学历、学科背景、学术经历和工作经历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分析了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现状, 并对提高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提出了建议。本研究的资料除有特殊标注外, 其他均来源于党委书记所属大学的网站, 部分来源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期刊网、科技部网站等。

一、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兴衰。笔者选取了学历、学科背景、学术经历、工作经历、高等教育研究情况、任职年限等几个指标来分析“985工程”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的素质现状。这几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学党委书记的知识专精程度、综合领导能力、人文知识素养、学术水平和高等教育科学素养等情况。

1. 大学党委书记的学历。

根据调查, 在34位大学党委书记中, 有博士学历的有12人, 占总数的35%;有硕士学位的13人, 占总数的38%;另有本科毕业的9人, 占总数的27% (详见表1) 。而根据姜朝晖的研究, 在这34所大学的校长中, 获博士学位的比例是91.2%[1]。

2. 大学党委书记的学科背景。

在34位“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中, 有25位党委书记只有一个学科背景, 只有9位党委书记有两个学科背景。其中, 理科出身的有5位, 占15%;工科出身的有13位, 占38%;人文社科出身的有15位, 占44%。值得注意的是, 有3位毕业于教育学科, 占9% (详见表2) 。而这34所大学的校长则主要是理工科出身, 比例高达91.7%。

3. 大学党委书记的学术经历。

学术经历可以通过有无学术职称或留学、访学经历来反映。从表3可以看出, 在34位大学党委书记中, 具有教授职称的有21位, 占总数的比例为61%;具有研究员职称的有8人, 副研究员1人, 分别占总数的24%和3%;另有4人没有学术职称, 占总数的12%。在“留学或访学经历”一栏中, 有长期留学或访学经历的只有4人, 短期的有10人, 甚至有20位党委书记没有留学或访学的经历, 比例高达59%。

4. 大学党委书记的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学党委书记的综合能力。工作经历我们主要通过是否具有政府工作经历、教育行政工作经历、多校工作经历三个方面来考察。从表4可以看出, 在现任的大学党委书记中, 有22位党委书记具有政府工作经历, 占总比例的65%, 有12位书记没有政府工作经历;有13位具有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经历, 其中多人曾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委等教育行政部门任职, 有21位没有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有16位党委书记具有跨校工作的经历, 占总数的47%, 有18位党委书记从未在其他高校任过职。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情况。

有无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和发表论文的多少是衡量大学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调查, 在34位大学党委书记中, 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在20篇以上的只有6人, 发表11-20篇的有9人, 10篇以下的有19人 (详见表5) 。而发表论文较多的6人不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就是在大学领导职位上已工作多年。

(注:本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 通过对作者及现任职、原任职单位进行高级检索得出)

6. 大学党委书记的任职年限。

任职年限是大学党委书记在曾任职大学和现任职大学担任党委书记的时间之和, 它是衡量其工作经验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 在34位大学党委书记中, 任职时间在1至5年的有11人, 5至10年的有18人, 10年以上的有5人, 34位大学党委书记的平均任职时间为6.3年 (详见表6)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10月底对国内1792所高等院校的现任校长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4.1年, 而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8.5年[2]。

二、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缺失

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0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书记、校长要努力成为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对于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 虽然理论界尚未有定论, 但笔者认为, 具有较高的学历、专精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工作和学术经历、较高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等是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分析上文, 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985工程”大学的党委书记在这些核心素质方面还有不少缺失。

1. 学历层次较低, 缺少专精的专业知识。

大学党委书记作为学术机构的“掌门人”, 作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潮流的“领头雁”, 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助推器”, 当然需要较高的学历层次和专精的专业知识。在国外及台湾地区高水平大学领导者的遴选中, 一定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如在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遴选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曾任教授或者相当于教授之学术研究工作”[3]。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全是博士学位获得者, 我国“985工程”大学校长博士学位获得者也已达到70%以上[4]。与此相比, 就凸显出我国大学党委书记群体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专精的问题。虽然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定位是不同的, 党委书记理论上并不参与大学具体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 但一定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是领导大学这个学术组织的必备条件, 是体悟科学研究精神, 了解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学术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2. 学科背景单一, 缺乏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

据调查, 我国大多数“985”大学的党委书记都只有一个学科背景, 仅有9人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背景。这表明, 学科背景单一, 是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的群体特征之一。由于学科背景的单一, 再加上多数大学党委书记又都是理工科出身,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文知识素养缺失的问题。这对领导大学这样一个多学科的学术组织是极其不利的。

3. 学术经历简单, 对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把握深度不够。

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机构, 无论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 学术性总是贯穿始终的。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做学问的场所, 致力于保存知识, 增进系统的知识, 培养远高于中等教育水平的学生。”[5]这就决定了大学党委书记对大学的领导必须以学术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学党委书记要引领学术的发展, 就必须理解学术研究的精神, 把握学术发展的规律, 明确学术发展的方向, 而这一切又是以丰富的学术经历为基础的。

通过对大学党委书记就读经历、学术经历、最终学位等多方面的考察, 我们发现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虽然不乏学术经历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 但大部分党委书记学术经历单薄, 且疏于治学;虽然大部分有正高职称, 但其学术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大多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但其学术成果寥寥无几, 这对其把握学术发展的规律是极其不利的。

4. 工作经历简单, 缺少政治家的眼界和气魄。

现代大学规模巨大, 结构复杂, 功能多样。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描述的, 大学已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 这个城市是“一个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有若干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 若干权力中心而不是一个权力中心, 服务于若干群客户而不是一群客户”[6]。这就要求作为大学政治权力核心的党委书记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眼界和气魄。而目前我国大学党委书记的群体工作经历却不利于党委书记成为懂教育的政治家。因为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的工作经历普遍较为简单, 不是从高校到高校, 就是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到高校, 具有多部门、多行业、多高校工作经历的书记并不多。由于缺乏多种工作经历的历练, 难以培养高度敏锐的政治家眼光和领导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能力, 因而, 也就难以成为懂教育的政治家。

5. 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视不够。

重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既是“懂教育”的前提, 又是领导大学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根据我们对我国“985工程”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公开发表著述的调研, 我们发现, 我国现任大学党委书记很少有人公开出版过高等教育科学或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著作, 发表的文章数量也极为有限, 且文章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反映出我国大学党委书记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视不够。正是由于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视不够, 致使他们无法提出先进的治校理念, 难以形成独特的系统的教育思想, 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大学党委书记素质的对策建议

1. 改革大学党委书记的选拔机制, 设置较高的任职标准。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上级组织直接考察、任命的大学党委书记选拔机制。虽然也搞一些民主测评, 听取一下群众的意见, 但基本上是走形式, 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这种党委书记选拔机制决定了党委书记只对上级组织负责, 唯上级之命是从, 难以产生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学术为本的治校理念。另外, 以往大学党委书记选拔考虑较多的是行政级别的逐级晋升和政治上的可靠, 而对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质重视不够, 缺少一套完善的党委书记任职标准, 由此导致了大学党委书记素质的缺失。

改革大学党委书记的选拔机制, 首先要改变对党委书记的角色认识, 不能仅仅把党委书记看作是大学中的党代表和具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官员, 而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学术机构的领导和教育家。其次要改革由上级组织一元主导的党委书记选拔机制, 要充分听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政领导、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教授以及学生、校友的意见, 可以采取公开竞聘、民主选举、上级任命的选拔方式。第三要把教育背景、学术水平、工作经历、领导能力, 特别是管理高等教育的工作经验和高等教育科学素养作为党委书记的必备条件和准入条件。

2. 加强对大学党委书记管理专业化的培训, 提高大学党委书记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

大学治理不同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治理大学需要懂得并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培养的规律、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学术发展的规律, 需要懂得高等教育科学, 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进行管理专业化的专门培训。

长期以来, 虽然组织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比较重视对大学党委书记的培训, 但由于这种培训多侧重于马列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培训, 而对大学管理专业化的培训重视不够, 因而导致多数大学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科学素养不高、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所说:“目前, 我国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原因固然很多, 从根本上说, 就是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科学, 或者懂得不多, 因而在某些方面未能按教育规律办事, 只凭经验办事, 而经验并不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7]所以, 要造就大批懂教育的政治家, 提高大学党委书记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 就必须加强对大学党委书记管理专业化的培训。

第一, 要转变对大学党委书记培训的观念, 创新大学党委书记培训的机制。一方面, 组织部门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拓宽大学党委书记的培训渠道, 鼓励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部分高水准的教育中介组织或机构参与到大学党委书记的培训中来;另一方面, 要鼓励尽快成立大学党委书记协会之类的组织, 促进大学党委书记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促进行业自律。

第二, 要加强大学的高教研究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 使高教研究机构成为大学党委书记的“智囊团”、“思想库”, 成为大学党委书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平台和基地。

3. 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让党委书记在领导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都不是自然生成的, 也不是上级任命的, 而是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国的大学党委书记之所以很少有人能够被称为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 原因固然很多, 但缺少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没能领导创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是其主要原因。所以, 要提高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 就必须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让党委书记在领导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第一, 要利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推进政校分开, 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要求的契机, 通过制定学校章程, 落实高等学校法人地位, 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一个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实体, 为党委书记独立自主地领导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创造条件。

第二, 要灵活处理大学党委书记的任期, 对于那些办学业绩突出并且得到师生员工拥护的党委书记允许实行连任, 不能“一刀切”式地换届。只有在较长的任期里, 党委书记才能充分贯彻其办学理念, 引领大学改革, 创办出高水平的大学。

第三, 要加大党委书记的交流力度。通过跨校、跨行业的干部交流, 开阔党委书记的政治视野, 丰富其领导大学的经验, 提高其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使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引领大学的发展。

摘要:党委书记是大学的政治核心, 是大学的主要领导。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 大学党委书记却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群体。笔者以34所首批进入“985工程”大学的现任党委书记为样本, 通过对其学历、学科背景、学术经历、工作经历、发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任职年限等几个指标的调查, 分析了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现状及存在的缺失, 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大学,党委书记,素质,调查

参考文献

[1]姜朝晖.大学校长国际化:中国34所“985工程”高校的调查[J].江苏高教, 2005 (05) :37.

[2]胡娟, 李立国.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N].中国教育报, 2008-11-25.

[3]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务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91.

[4]张光进, 王鑫.中美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7) :12.

[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01.

[6][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 (第五版) [M].高铦, 高戈, 夕夕,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7.

985大学有哪些 篇8

这是新华社提供的调查结果,直观反映出985、211身份对高校获取经费的影响。对此数据,有些人可能不服气:清华科研实力强,获得更多的国家课题经费很正常。在国外,哈佛大学获得的学术研究经费不也高于普通院校吗?问题是,国外大学获得更多经费并非靠行政计划安排,而是通过正常竞争,前者引导学校面向行政指标办学,后者则是从学术规律出发。

985、211应是激励手段,

而非评判依据

985和211工程,本是国家重点资助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国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也曾有国家重点资助计划。从逻辑上讲,政府拨款是为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国外普遍强调投入的效果,而不会把入选项目作为评价依据。但在我国,入选工程、计划本身却变为荣誉,导致重点资助战略严重异化。

拿985工程来说,若是把入选985而非利用工程所获资金获取绩效,当作办学地位提升的标准,那它必然引导学校把精力用错地方。所以可看到,我国高校合并潮出现在985、211工程评审期间。而科研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风气,原因也在于此。

高校教育与科研,先得抢工程,有工程才有身份有资源,而教学和研究则被置于教育次序末端。在此情况下,985、211也就成划分等级的符号。它能人为制造出学校的三六九等、学者的身份之别,而这又会影响到招生、就业等。这跟国际上的大学分级依据的“市场导向—自然分层”,完全是两码事。而拨款体系的扭曲下,无论是高校发展机制还是行政评审指标,都会偏离学术本位。

政府战略计划不可妨碍

学校自主办学

说到这,问题来了:政府制订战略规划只会南辕北辙?有些人结合日本制订的“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宏伟计划,来论证我国推进教育工程、人才计划的合理性。可事实上,日本为发展基础教育研究,设立国家资助经费,任何学者都可平等申请。注重绩效考核与倡导平等竞争,构成政府投入的基本取向。

这无疑可资借鉴:归根结底,要理顺政府计划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政府加大投入可以,但不能嵌入到资源分配枝蔓上来,而应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拨款预算并进行专项监督。

在具体工程、计划上,它着眼“长期规划”的同时要加强“动态管理”,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并根据检查考核结果对有关学校建设项目和分年度预算进行动态调整。在绩效评估中,形成让数据说话的证据文化,也拓宽评审指标内涵,并建立“绩效不佳退出制”。

而在自主办学的环境中,学校办学不能高度依赖政府部门的资金,而应拓宽社会办学资源。很多高校现在把科研项目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把政府部门的纵向课题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横向课题则被视为含金量不高。这类偏颇的评估方式必须改变。

说到底,要消除集结在985、211上的问题,重在消除它背后的行政计划思维,这不是说国家该取消一流大学战略,而是说应在保障投入的基础上,推进校际与学科间公平竞争,把绩效考评提上更重要的位置,而与之对应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作为一揽子举措也应加快步伐。

大学有哪些专业 篇9

大学有哪些专业?2013年全国大学就业热门专业排名:2013年的高考已经开始,填报志愿将是各位参加高考的首要任务,对于2013年中国大学热门专业排名也是北京论坛里广大考生所关注的问题。过去的几天里我为大家分享了2013年全国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现在我为大家收集下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排名:

高考填报志愿需注意: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院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的双向培养。

自我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历年的分数线和自己预估的考分来决定自己应该是那个批次,二是根据自己的性格与兴趣大致判断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的专业发展。

兴趣为主喜欢的专业,会让你更持久、更深入的热爱研究一个行业。化兴趣为专业、化专业为就业、违背自己的兴趣,(咨询QQ:514930647 电话:027-51236301)“唯命是从”或“为利是从”选择专业,除了浪费宝贵的时间大学时间,更会增加二次择业的痛苦。

行业分析:不同的行业经济增长与就业需求差异会很大,快速增长的新生行业的新生行业因为高增长、高投资、高就业需求,将造就更多的高薪岗位,游戏、影视等、IT创意产业,是创意者与淘金者的沃土。

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1、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

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

2、网络媒体人才

“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新浪网的一位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颇有信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0万元至12万元。

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

3、动画设计师

发展前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创造美 感的一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学子的青睐。它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

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

4、系统集成工程师

足协有哪些收入? 篇10

—Pele

虽然足协不是上市公司,也不会发季度财报,但脱钩前足协还是有些固定收入来源,比如举办中超联赛的收益、赞助费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拨款。

先来看中超联赛。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超联赛一个赛季的转播权收益仅在7000万元左右。不过像乐视和腾讯等新玩家的入场,也让足球赛事转播权有井喷的趋势。目前,中超联赛年收入为4亿元左右。

另外,足协还拥有比赛现场的广告资源。球场广告主要是球场四周的LED屏,还有球门后各8块的广告板。其中LED屏广告足协占65%的资源,俱乐部只占35%。

中超公司每年要上缴一定的盈利给足协。上缴盈利的还有福特宝。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足协直属国有企业,除了运作中超联赛外,还涉足中国之队、五人制足球和女足等赛事。该公司所有的营利收入都需要上缴中国足协,但实际缴了多少就不得而知 了。

同时足协还会对球员转会收取手续费。所有球员涉及到转会费用的交易,都得按照转会费用给中国足协5%的手续费,同样也给当地足协5%的手续费。

除此之外,足协也有赞助费。比如,万达集团曾每年赞助中国足球1.5亿元,但合作在2014年7月已到期。阿迪达斯和中国足协的合作在2014年12月到期,之前每年赞助金额有1亿元。2015年1月,足协又和耐克达成了新合作,直到2026年,耐克提供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赞助。

跟这些费用相比,国家体育局的补贴显得不那么解渴。作为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每年会向下属各中心拨款。据说,每年向中国足协拨款的总金额达3000万元。

这些资金加起来,似乎还是不够足协花。

足协主席蔡振华就曾公开表示过中国足球缺钱。足协自称每年预算约在1.5亿元。除了支付大约3000万元给7支国家队,足协还得给国外教练支付昂贵的年薪。比如支付给中国男足国家队前任主教练卡马乔的薪水就高达300万欧元(约合2220万元人民 币)。

足球人才的培养也得花费一笔。足协似乎在教育上的花费也显得力不从心。分配到各省市足协的款项再平摊到各个项目之后,就显得捉襟见肘了。5600万元的校园足球专款分给5000所学校就像“撒胡椒面”一样。

没钱就不能玩转足球业还不好下定论。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显然不是钱的问题。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江敏

微博互动专区

北京牙医杨裕红:本期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是《电台为什么不死》@第一财经周刊

RE:谢谢你的赏识!

Frnnn:@第一财经周刊 2015年第30期《贩“贱”》第32页“她算不上AGC爱好者”经常用的是ACG吧,以及“可以添加带有漫画元素的气泡框输入蚊子”,难道不是文字?祝贵刊越办越好。

RE:你说的是对的,谢谢你。

麻豆豆-:喜欢看@新周刊,不喜欢看@第一财经周刊的原因是因为一财周刊是高端行业报道,而新周刊是社会趋势和新观点。一财报道过去和现在,新周刊报道未来。

RE:你确定?

丽安娜:陪我走南闯北每周一本的床头读物。[赞][给力]@第一财经周刊

RE:坐车时也建议带上,帮我们移动广告一下哈!

读者来信

突然想讲讲我的创业故事

我尝试过三次创业。

第一次是2004年准备搞一个设计工作室,负责设计家具、数码产品的外观,后来由于3个月没有签到一个有效合同终止了。

第二次是2008年准备做进出口贸易,进口德国的五金、南非的饮品,出口国内的建材饰品,结果一些积蓄亏损在股市里,过程中由于一直缺少流动资金运作,坚持了两年也不了了之。

第三次也断断续续利用了第二次创业时一些资源,做一些国内的小型工程的家具配套与设计服务。公司经营方向也在不断调整,到了2012年才确定要开发一款App应用,主要功能就是把装修图库和家居电商结合在一起。

这个想法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是这些工作需要一些专业人才的加入,而捉襟见肘的资金实在请不起好的人才,自己的收入也变得不稳定起来,后来就靠信用卡帮忙了。由于进展缓慢,债务问题开始出现,我只好找一些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做合作伙伴。但是让这些生产型家具企业接受这些需要时间,由于我资金缺乏,需要它们出大部分的资金,它们对我们的合作计划要求得很细,计划一再细化,合作一直拖着。这个时候我的信用卡开始出问题了,银行不再给予我原来有的临时额度了,我还了两期总额约15%的最低还款后,银行要求我后面的还款要将临时额度一次性还清。没有了钱的周转我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别人欠我的钱也收不上,我也没有地方再去借,所以后面基本把这个项目搁在一边到处筹钱还信用卡。可是还是没能如愿,现在已经连续有3期没有达到银行规定的最低还款额了。银行一直设法催收,我现在整天就忙于筹钱,项目也差不多全停了下来。项目没有进展筹钱就更难了,跟银行寻求宽限银行无情拒绝,小额贷也更偏向于稳定的企业与个人,对初创型公司持退避态度。

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类似的App项目,虽然模式上质量上远远比不上我们的,但别人始终在向前走,不似我们这样困在资金上不能前行,所以压力越来越大。银行有债务,项目的进度又困死在资金、人员上。我也看过很多得到国家支持的公司与项目,有很多远远比不上我们所能为社会带来的益处,可因为创始人有留学经历以及文凭就能得到我们得不到的支持。国家鼓励创业却又到处限制着创业者,社会上的资本也一味追求热门项目,而看不到传统行业的巨大潜力。

现在应该有很多有很好想法的创业型公司跟我们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背负着巨大债务苦不堪言。不管我们的产品将来会有多优秀,会给社会带来多大便利,我们只能生存在主流看不到的地方孤立无援地挣扎着。像我的话还要背负银行高额的违约金与法律责任。创业现在在国内其实已是风险极高的行为了。可我们的CCTV2还在鼓吹炒作,让人们在一些对人类发展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的项目上投资。让人唏嘘!我希望《第一财经周刊》能关注我们,追踪我们的艰难历程,让更多的人更理性看待创业行业,也让更多人知道其中的艰难。

—一个苦×的创业者:李化

RE:全文刊出你的邮件,秒懂你的困扰,创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强大的内心比心灵鸡汤更重要。

抵制无良的营销

大气睿智的一财君:

你好,贵刊是我订的第一本财经类的杂志,算是初恋吧,书海无涯我不忘初心,希望贵刊越办越好。

2015年第31期酷话题《一味追风做营销,节操呢?》直中我的感观。记得前不久,微信朋友圈中刷屏一个新闻,内容是某癌症患者从医院楼顶跳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本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民生新闻呢,结果呢,卖保险的朋友以医药费金额为内容推销保险,瑜珈馆的顾问以身体健康为关注点推销健身卡。新闻的真假我没有去考证,这样的营销却让我心生反感,真是应了贵刊的文章标题“节操呢?”有没有考虑到家属的感受,有没有一丝对病人对死者的尊重呢。保险也好、健身卡也罢,都是让我们生活更充实更有保障的产品,但此类营销,让人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反正我是不会从这两人手中购得相关产品的。没有人文关怀、不懂得尊重,只一味追求业绩的销售人员,又能为我这个小客户真心考虑多少呢?

—晗在阳光下

RE:所以他们被称做营销狗。

家装同感

Dear 富大人:

看到《无法表现豁达不羁》,哈哈哈哈哈哈哈!不是一个人!最近家里一套房子重装,我成了装修公司和我爸之间的传声筒,间接了解漫漫家装路。幸好房子重装只是为了出租,幸好不由我作主。上周末跟同学聚会,在同学新居,一进门以为到了MUJI样板间,感觉到了同学好像真的很用力。有个叫“好好住”的公众号是关于家装的:niceliving。真的不是卖广告,希望能帮到你。

—黄叔叔

RE:谢谢你,我有关注。我会继续调整预期的:)

来自小黄的提问

您好,我是来自广州的一位《第一财经周刊》的忠实读者。去年刚和电视台签约成为一名经济新闻记者的我,每周关注一财,了解实时的经济和社会资讯。对于2015年第32期封面故事的数据,我想请问一下编辑,为什么在就业这一领域,本文引用的数据均来自英国和美国呢?是因为目前中国展开此类调查很难,还是说英美两国此类调查的方式已经十分成熟完善?盼复,感谢!

—keke

RE:中国暂无类似数据的统计渠道,跟第三方机构不活跃有关。

猜测

还没看到杂志,但看到封面主题。我感觉里面讲的就是《源泉》这本书要说的道理—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使生命具有了意义。也许这样说有些拔高,但本质就这样。多数人牺牲自我的理想,并不影响社会进步,社会进步靠少数忠实于内心的人就足够。那些背叛自己灵魂的人最终只是牺牲自己。可惜了。

—神清气爽

RE:也许吧,不过有点上帝视角哦。

本周我推荐

单身狗还会持续被虐下去吗?会!

这是眼下很火的一款小游戏,叫做《寻找单身狗》,在日区App Store上的人气游戏应用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上架至今短短一个月多达9000多份五星评价!游戏规则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位孤独的人,把他圈出来,找对了就算通过一关。

推荐人:flora

985大学有哪些 篇11

2011年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重要讲话,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方面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再一次强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荏苒13载,两代国家领导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相同的希冀,明确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和内涵,也鞭策我们在回顾总结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和经验的同时,对“质量”和“一流”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质量”和“一流”:功能性与竞争性的统一

“质量”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具有某种品质或达到某种特征的程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价值判断,即对于某一客体是否能够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做出的价值判断。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状和特定的主体需要。如此来讲,就“质量”概念而言,主体最关注的是客体的“功能性”。

同样,根据辞海,“一流”指第一等,“一流”也是基于主体对客体做出的价值判断,但与“质量”不同。首先,“一流”必然是肯定性价值判断且程度很高;其次,“一流”判断的生成主要基于主体对特定客体与其他客体之间的比较,即一流必然在群体中产生;第三,在“一流”概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利益相关关系。如此来讲,就“一流”概念而言,主体最关注的是客体的“竞争性”。

“质量”与“一流”是一对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二者统一于正向价值向度,“质量”是“一流”的基础,“一流”是“质量”的最高体现;二者区别于对功能性还是竞争性的强调。中国“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提出正是上述两种含义的统一:一是基于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不是充分地实现并优质地满足了需求;二是大学是不是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被利益相关者认可并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而冠以“世界”之名,则是考察“一流大学”上述两个方面的价值实现是不是世界性的。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高度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后,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刻含义。

二、功能性与竞争性的背离:国外关于当今大学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综合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对于“质量”与“一流”概念的区别也即功能性与竞争性的区别甚至对立(而不是统一)的强调,容易使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了一方面在实践上大学教育过度参与了横向的市场竞争体系;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对已经逝去的世界一流大学产生人文主义式的怀旧。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的《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1]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认为:一流大学的功能性理念在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中体现得较为充分,无论是康德的理性大学,还是洪堡的文化大学,以至纽曼的自由教育,甚至是中国西南联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个乌托邦工程,它追求的首先是打造人性、塑造公民,而不是训练专门技术人员。在这样的大学,校长就是其理念的化身,因此也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对外传播其办学理念,对内则以其理念为原则行事。

而一流大学的竞争性理念则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产儿。在美国人提出的“一流大学”(university of excellence)理念中,原先的价值原则让位于现在的竞争原则,一系列操作指标和量化计算,大学越来越按照企业或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运作,校长变成了体制的管理者,不再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发表言论,更多地忙于筹措资金、拉来项目;在学校的运作上,重点也相应转移,从研究与教学转向管理与经营,大学故事的主要人物现在是教务长。同时,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与教学脱钩;而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则走向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市场消费关系。总之,大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横向的市场竞争体系,它与思想、民族、文化的纵向联系开始松弛,因此它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感衰微,而竞争意识增强———它追求在竞争中达到“一流”。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同样也经历了对上述概念的辨析和厘定,“质量”与“一流”,功能性与竞争性经历了分分合合。

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始至终都应该坚守功能性理念与竞争性理念的有机结合,然而反观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包括国内最好大学在内的“985工程”高校一直在摇摆和艰难求索。对于竞争性理念的被动理解,造成了大学对自身合法性的焦虑,焦虑又促进了大学对外部与内部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最后导向对大学功能的价值回归。

这里将借鉴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通过对“985工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路径和历程进行梳理,认为“985工程”高校在功能性与竞争性的摇摆中,为确立自身合法性地位存在三种制度同形机制。

“985工程”高校并不是从来就有,它的“组织场域”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不能被先验地确定,一个场域,只有其制度轮廓形成时才存在”,“组织之间为了资源和消费者而竞争以外,还要为了制度合法性而竞争,以获得社会和经济的正当性的一个有用工具”[2]。

(一)强制性同形:“985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

强制性同形源于一个组织所依赖的场域中的其他组织向它施加的正式与非正式压力,以及由其所运行的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期待对其所施加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被组织感知为要求其加入或共谋的某一种强制力量、一种劝诱或一种邀请。在某些情况下,强制性同形是对国家法令的一种直接反应。从根本上说,这种制度同形来源于强制性权力[3]263。

我国高等教育的命运及一切与政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其结果是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政府主导的与政治、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相关的功能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样,我国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以及“985工程”的确立的最初动力均是强制性同形,着眼于政府为大学赋予的外部功能。

在我国,重点大学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重点大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政策目标,通过重点资助重点投入的形式,调整高等教育资源与利益分配格局,实现预定的国家与政府需要的政策。重点大学建设政策自1954年我国通过《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以来,经历了重点大学建设、国家重点项目建设、“211工程”、“985工程”等发展阶段,其共同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发起与设计。国家首批“985工程”大学就是这样诞生的。

与此前的重点大学政策不同,“985工程”的提出还有两个因应:一是面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对于质量和卓越的追求带来必然的教育分层;二是以加入WTO为重要标志,中国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全球化国际竞争条件下,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措施。这使“985工程”在强调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等功能之外,更加强调国际竞争性。

身处此阶段的“985工程”高校,对强制性同形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2001年曾坦言:“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我们还面对着来自国际国内多方面的竞争与挑战。与世界上的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4]对于新近赋予的国际竞争职能,“985工程”高校充满焦虑,并努力寻找能够表达的话语体系。

(二)模仿性同形:“985工程”建设的第二阶段

模仿性同形主要源自组织对不确定性的回应,当一个组织的目标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时,或者当组织环境中出现了符号象征方面的不确定性时,该组织可能以其他组织作为参照模型,来建构自己的制度结构[3]265。

为了获得国际认同,同时为下一步获取资源奠定基础,“985工程”高校开启了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探讨,虽然莫衷一是,但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在场”普遍认同。这个“在场”有两种体现:一是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世界一流大学;二是已经存在的世界一流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为了迅速得到认同,“985工程”高校十分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提供者所关注的显变量。这些标准提供者包括三类:一是包括以美新周刊、QS、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等为代表的大约近20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二是以美国大学联合会(AAU)、英国罗素集团等为代表的英美高水平大学集团、协会等组织;三是自己认同的其他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

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即选定了美国大学联合会(AAU)量化指标体系,并提出以MIT为参照,在基本可比指标方面如研本比、授予博士学位数、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总经费及科研经费、国际发文数与被引数、专利授权等方面设立标杆。

在“211工程”十年发展报告里,这个参照群体扩大到了中国28校与AAU大学平均比较。

在“985工程”二期总结里,教育部要求“985工程”各校选一所同类型的世界名校作为参照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就本校“985工程”建设前后与该世界名校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已越来越趋于多元。面对国家赋予的国际竞争使命(“985工程”高校的资源依赖主体决定了其并未切身感受到实在的国际竞争),“985工程”高校在模仿性同形中选择了更便利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竞争,甚至将“竞争”变成了一种共谋。诚如杨慧林教授所言:“坦率地说,‘国际竞争’(原文为‘国际化’)的命题或者可能出于某种文化策略,或者必然带来某种‘解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或者‘多元化’(diversity)的意识。而如果‘国际化’是由利益的动机所驱使,无论哪一种可能恰恰都会被消解,如果我们一味‘学习’别人端给我们的‘经验’和‘理念’,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种‘消费’与‘被消费’的悖论。”[5]

(三)规范性同形:“985工程”建设的最新阶段

规范性同形主要源于专业化进程。拉逊和科林斯把专业化理解为“一个职业中的成员集体地界定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方法以控制生产者的培育,并为他们的专业自治确立一种认知和合法性基础的努力”[3]266。教育场域中的专业化存在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大学正规教育提供认知层面的合法性;其二是通过专业学会(协会)之类的学术团体来界定与传播专业行为的规范性准则。

世界一流大学是制度文明的产物。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它除了是国家战略,是现实需要,更应是大学的自主选择。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这个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应该是相对独立自由的学术组织和研究场所,应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管理权力。世界一流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始终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这三大潜在规律贯穿着它的成长轨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维护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让大学拥有以学术为逻辑的自我管理。

规范性同形阶段的“985工程”高校将更多地专注于内涵发展,而不是所谓的国际竞争。教育部及相关大学在新一期“985工程”建设中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形成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

纵观我国“985工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可以看出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螺旋式向前演进的,并不是后一阶段完全取代前一阶段,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6]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终极目的是自由追求知识和真理,且认为这种追求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则认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对知识和高深学问追求的必要条件。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体现了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理念的螺旋式发展、交相呼应的特征。

(刘春荣,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学院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北京100872)

参考文献

[1]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0-72.

[3]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许智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新思路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02).

[5]杨慧林.英文高等教育观感[J].读书,2010(03).

上一篇:庆祝国庆节的短信祝福语下一篇:与领导相处成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