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护理常规(推荐9篇)
一般创伤护理
(1)包扎伤口:颅脑、胸部、腹部等处的伤口应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料包扎,应注意加压包扎软化的胸壁、保护脱出的腹内脏器等。肢体出血应用加压包扎法止血。止血带只能作为最后手段使用,并应记录时间,每小时开放一次。
(2)有效固定:肢体骨折或脱位可用夹板(或代用品),或用健肢(或躯体)以中立位固定。固定后,应测试远端脉搏,若血运不良应予调整并记录。疑有颈椎骨折须用颈托固定。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可保持在受伤位置包扎固定。妥善、及时的固定能减轻疼痛,避免加重创伤和出血,宜于转送。适当的体位和制动:一般应平卧,体位变化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采取的体位应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伤处应用夹板、支架或石膏制动。
(3)预防感染:选用抗生素,开放性创伤应予破伤风预防注射。(4)禁饮食者:若有胃潴留或疑有急性胃扩张,应置鼻胃管减压。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根据病情和血生化随时调整输液,严重创伤只要肠道有功能,尽量经肠内营养,维持组织、器官的基本功能,且不宜过量。
(6)镇静止痛:观察期应慎用。已确诊或准备急症手术者可在监视下给麻醉止痛剂。多发性创伤和循环功能不稳定时,一般不给止痛剂,特别是高危病人。闭合性创伤护理
(1)一般软组织挫伤:早期冷敷,24h后可热敷或理疗,局部可用消炎止痛剂外敷。
(2)闭合性骨折、脱位:麻醉下手法复位并外固定,或施行手术。
(3)胸腹腔闭合性创伤:大多需施行急症手术,以止血、切除或修复脏器并施行引流。
(4)颅脑伤、头面伤等应行相应治疗。开放性创伤护理 应在麻醉下施行清创术。多发性创伤需手术处理的次序通常是胸部、腹部、头颈部、泌尿生殖道、骨折及软组织。心理护理
给伤员、家属以精神和心理支持十分重要。对可能需立即 手术或预测会发生死亡的伤员,应给家属精神支持的机会。伤员入手术室或ICU监护前,应陪同伤员并提供完整的书面记录,包括与家属谈话的情况和他们所了解的有关资料。若有必要,代为保管伤员的衣服和贵重物品,存单上要有两人以上的签名。可能与违法犯罪有关的物品应妥善保存并记录。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病人入院后应热情接侍,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院的环境、人员、制度、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尽快适应医院生活,使病人有安全感或信任感。创伤均属急诊病例,应简单明了地介绍手术及治疗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恰如其分地解答病人或家属的问题,以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减少创伤后耐受能力下降的危险,以配合治疗。分阶段进行创伤治疗的健康教育,了解病因,发展及治疗措施,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预防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可促进创伤康复。
2术前禁食、禁水,术后根据病情需要逐步改变饮食结构,以利康复。
3非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教会深呼吸运动,咳嗽运动,翻身运动,肢体运动,防止术后并发症。
4介绍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位置,如何保护防止滑脱,及时更换及其他注意事项。
5介绍减轻伤口疼痛及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3例, 其中男95例, 女8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8岁, 平均34岁, 其中18~50岁86例, 占83.5%。急诊时间最短10min, 最长5.5h, 平均1h20min。
1.2 损伤原因及部位
交通事故伤58例, 凶器伤41例, 挤压伤3例, 爆炸伤1例。其中开放性损伤94例, 闭合性损伤9例, 伴其它部位损伤38例。
2 伤情的观察和处理
2.1 一般处理
接诊时首先查看患者的面色、表情、受伤部位及程度、注意伤口有无明显的出血, 除此之外, 还应观察瞳孔的变化、意识障碍的程度, 触摸患者的脉搏频率、节律和强度, 皮肤文都和湿度, 听诊心率是否正常, 呼吸是否通畅, 有无鼾声、喘鸣音等呼吸道不完全梗阻的体征, 测血压时注意脉压差, 以判断创伤及失血性休克的程度, 简明扼要询问配送人员患者受伤情况及过程, 初步了解受伤现场情况依据呼吸、循环和意识抑制的程度, 结合受伤部位, 迅速做出初步处理和分诊对危机生命的首要伤情, 医护人员要熟练配合, 进行紧急呼吸、循环复苏抢救。
2.2 循环系统的急救
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由于伤情复杂, 须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必要时建立两条有效通道, 一条用于恢复血容量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另一条输入血管活性药物, 以稳定血压, 在抢救低血容量休克的紧急情况下, 患者取中凹卧位, 暂时增加回心血量, 为治疗争取有利时间, 同时要注意患者呼吸道通畅及给氧, 必要时紧急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有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呼吸等急诊处理。
3 产生的各种异常心理及护理对策
3.1 就诊阶段
在最短时间内安置病人, 先积极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病情给予吸氧, 做心电图等处理。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中。具体措施:⑴主动关心、同情伤员, 紧张处理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 让伤员有安全感;⑵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时时体现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⑶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消除伤员的急躁情绪;⑷多采用非语言交流, 避免刺激病人, 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根据病情, 给予恰当的回答,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简要说明所使用各种仪器的目的和响声程度;⑸就诊操作应集中完成, 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 及时向病人说明诊疗情况, 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从而主动地配合治疗。
3.2 诊察治疗阶段
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病程短, 发展迅速, 常需要接受特殊检查或抢救处置。由于对疾病的畏惧及面对陌生的环境从未见过的仪器设备, 以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这种强烈的恐惧、紧张情绪会继续存在, 有的甚至会发展成悲观绝望, 拒绝诊疗。此时, 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交谈、调查等手段, 收集各种有关信息来诚恳的安慰、开导病人, 让病人了解所做各项操作、检查的意义, 同时每项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暴露病人的身体;要熟练掌握抢救室内各种仪器的使用, 避免物品的碰撞声、仪器的报警声等刺激性声音增加病人的紧张心理, 利用专业知识解除病人的疑虑, 耐心倾听病人的疾病, 关心和重视病人的病痛, 对其讲清配合抢救治疗的重要性, 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 通过紧急抢救后部分患者急性症状略有缓解, 因此有的病人会出现否认心理, 否认自己病情严重, 并出现不遵遗嘱的行为。为此, 护理人员必须认真科学地向病人讲明病情及诊疗方案, 耐心解释所采取的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对疾病的作用, 正确的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必须让病人意识到其病情的严重性, 积极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
3.3 对于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严重腹部创伤一般都需急诊手术治疗, 护士应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病情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仪器、调节室温保持在23℃左右, 患者入手术室时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接待, 使其产生安全感, 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还可以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的情况, 增强他们对医护、麻醉人员的信任感, 跟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医护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温和的语言对待, 并且介绍使用仪器的目的及有无损害性, 减少环境和仪器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刺激, 用约束带时要讲明使用的目的,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切不可强制执行, 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 耐心细致接待患者的询问, 使患者精神放松, 对疼痛不能配合麻醉的患者, 首先鼓励他们要减轻, 勇敢地接受治疗, 并握紧患者的双手, 抚摸患者的面颊给予安慰,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对腹部手术患者在术中有牵拉反应时, 护士站在靠近患者头部位置, 嘱患者放松不要鼓肚子, 或做几个深呼吸, 减轻由牵拉反射引起的不适, 必要时给患者擦汗, 清理呕吐物, 安慰患者,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对担心经济问题的患者, 讲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切尽量减少昂贵药品的使用, 使其放下思想报复, 愉快接受手术的治疗。
3.4 后续心理护理
(1) 实施支持性医护法。医护人员要以同情体贴的态度与病人进行沟通, 加强和病人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 给病人必要的心理支持, 以唤起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充分调动病人家属、单位等各方面的支持力量, 解决病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使病人安心治病, 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 (2) 对病人进行心理调节。对心理矛盾冲突严重的患者, 可针对病情采取治疗性心理护理, 如:引导病人用转移法减轻心理压力, 用洞察法正视自己的病情。要积极调动病人的心理调节机制, 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正确对待疾病和生活。
4 体会
近十年来, 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诊病人也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诊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 就是遭受躯体伤残,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 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 就会缓和紧张情绪, 有助于患者病情治疗。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观察、记录, 总结分析了在严重腹部创伤的急诊救治中, 心理护理的关键作用与具体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至3月因群休创伤在我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111例。致伤原因:群殴12起,61例;交通事故6起,32例;建筑事故3起,18例。其中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前61例,流程再造后50例。
1.2方法
1.2.1评估原有功能制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收群体创伤患者时,护士分为登记组、治疗护理组、观察绀、运输组,各组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业务指引不明确,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无效等候时间,患者在急诊停?的时间延长,问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构建新的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在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中,职称为护师及以上的责任护士与1~2名辅助护士分管2?4位患吝,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接诊、抢救及安令转送工作,执行VIPC抢救措施,V(ventilation):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1(infusion):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pulsation):检测心聚功能;C(controlbleeding):紧密控制出血。及时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取消了原有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避免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
1.2.3效果评价①评价内容:护士于患者入院时采用创伤评分法评估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得分<7分者为重度创伤,得分多7分者为轻度创伤。分别于患者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时,进丨7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的效果评价,病情稳定后进行满意度评价。②评价方法:抢救成功率采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统计抢救成功人数。成功判定标准:采取抢救措施后,危及患者的牛命体征缓解或消失,离开IX院或转入科室无生命危险,即可确定为急诊抢救脱险。冇效抢救时问:从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的寸间131患者满意度调査:制定满意度调食表,对来院时祌志淸楚的患者进行调查。
2讨论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围绕患者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流程是管理的电点之一。通过流程再造可达到以下4个口标:一是简化:〔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潜能,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四是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合理效益1现代创伤中突发群体创伤发生率较高,就诊时患者多、病情危踅、伤情复杂,及时的抢救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很大影响。将流程管理应用到急诊群体创伤患者的抢救中,规范急救护理服务,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
2.1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由责任护士及1名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等过程,责任明确,能对患者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流程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淸楚延误救治的情况。创伤救治效果主要取决于创伤急救女业队伍的建立,包括急诊医护人员对严重创伤的诊断、伤情评占、抢救流程的简化、处理多发伤的综合能力。急救护理流程;造后,采取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2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了患者满怠度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成为币体护理之后的一种全新投式在我国,进入21壮纪后,随矜社会发展和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促使装院转变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服务。各叚院相继开展了调查分析,积极找出传统护理方式的欠缺,针对患者的需求借鉴H外先进服务理念,提出了人性化全程护理服务,即由门诊到病房,从入院到出院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全程优质服务。急诊患者入院前的护理是全程护理服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抢救中几乎听有的群休创伤患者都有不问程度的恐惧心理,迫切需要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彻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程再造前、后重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寸能与例数较少以及当时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荷关;轻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较流程再造前提高。全程护理服务流程的实施,由责任护士负责2~4名患者的抢救工作,使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3全程责任制护理能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群体创伤抢救时强调针对性。全程护理流程从简单完成任务转变为对患者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和无缝隙的护理,从千篇 一律的护理服务转变为对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责任护上与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避免了多名护士集中抢救某一危重患者,忽视对其他患者的观察与治疗。责任护士全程参与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的过程,减少r护士的交接时间,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而延误救治,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名词解释 休克:
二、填空题
1.引发休克的病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______________。2.休克扩容时常以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___________。3.治疗休克的第一措施是 __________。
三、单选题
1.有效循环血量是指()A 维持正常代谢所需的血量 B 全身总血容量 C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循环的血量 D 微循环中的血量
2.休克早期血压的变化特点是()A 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B 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C 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 D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正常
3.成人尿量在多少以上表明休克已得到纠正()A 20ml/h B 30ml/h C 40ml/h D 50ml/h 4.由于大量失液而致休克的病人最为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是()A 体液不足 B焦虑 C 有感染的危险 D 气体交换受损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错误()A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 B 输液时严防液体外渗 C 体温下降时需提高室温至30oC以上 D 使用强心药物时应进行心电监测 6.男性,40岁,感染性休克,正在快速输液,监测到中心静脉压18cmH2O,血压80/60mmHg,尿量20ml/h。应如何处理()
A按原速度输液,加利尿剂 B减慢输液速度 C加快输液速度 D减慢输液速度,给强心剂 7.男,20岁,半个小时前车祸导致脾破裂。神志尚清,腹部压痛明显,有肌紧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120次/分,血压70/40mmHg,尿量减少。
(1)目前考虑病人的情况是()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2)为迅速扩容,接诊后应立即静脉输给()A血浆 B全血 C生理盐水 D右旋糖酐
8.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A.仰卧中凹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 5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
四、简答题
1、试述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外科休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摘 要】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和糖尿病、肥胖、术后切口暴露时间、贫血等因素相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本文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一期愈合率为96%,最后都得到康复,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需要接受针对性的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其出现腹部气口脂肪液化的现象,保证患者的伤口能够得到愈合。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措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和患者的病情、手术性质、医疗条件、医生操作技术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外科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也开始完善,较为严重的腹部切口并发症已经相对较少,但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感染、血肿等现象依然较为常见,这就导致其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负担。[1]为了能够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现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在21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岁,合并肥胖患者有27例、糖尿病患者有5例、贫血患者有23例。所有患者都满足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术后一周之内腹部切口出现局部皮下脂肪硬化、针眼渗透等现象,早期切口没有显著的红肿现象,并逐渐转变为脂肪也渗透,患者晚期可能出现面积较大的脂肪液渗透现象,其腹部脂肪厚度处在4到10cm之间,术后暴露的时间则为0.5h到1h之间,在常规细菌培养过程中结果显示为阳性。
1.2 方法
患者腹部切口治疗需要结合其实际症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其切口若为不完全愈合,则需要拆除其表层缝线,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冲洗,对其切口周边坏死的组织细胞进行清洗,保证其术后引流没有障碍。[2]若患者切口没有达到安全愈合,渗出液体,则需要拆除这些缝合线,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之后选择纱布进行包扎,吸除渗液。使用2mgα糜蛋白酶在切口处涂抹,使用蝶形胶布对患者切口进行固定,消除干净其切口周边的死腔,并在3到5d之后换药,使用红外线来对患者切口进行照射,2次/d,每次时间为15min,直到患者切口实现愈合。[3]患者也可以使用超短波电疗技术,挤出其皮下液化形成的油状物,在其表层覆盖相应的敷料,出现切口裂开现象时,需要在其脂肪液化部位扩开切口,清除干净无生机脂肪组织,当患者出现出血现象是,可以对其进行压迫止血处理,并在其切口内放置纱布进行引流,覆盖敷料之后对其实施短波治疗,控制1次/d,每次15min,并对患者切口愈合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结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和糖尿病、肥胖、术后切口暴露时间、贫血等因素相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本文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一期愈合率为96%,最后都得到康复,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表示患者切口周边脂肪细胞遭到损伤之后出现坏死、破裂、液化的现象。[4]当患者脂肪细胞崩解之后出现的脂肪酸受到刺激,会让其周边组织出现炎症,即使和切口感染存在显著的区别,但是,切口脂肪液化也会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的切口出现感染的可能性,导致其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加大患者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很多临床资料显示,肥胖、术后使用高频电刀错误、糖尿病、缝合技术、切口保护错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5]该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患者术后3――7d之内,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是,在换药过程中会渗出淡黄色液体,切口进行拆线时表面得到良好的愈合,在拆线之后遇到切口开裂的状况,患者一般不会出现疼痛、发热的现象,白细胞没有显著的增加。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要能够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首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患者因为对疾病不够了解,从而可能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实际发展以及转归,让他们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加以了解,帮助他们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而且,愉快轻松的心情、积极良好的情绪也能够保证患者疾病实现转归。
还要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护理,对于接受物理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对患者创口加以处理,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切口实现愈合。可以通过微波切口来加速患者局部血液的循环,保证组织进一步生长,还能够促进渗出物的吸收、消退水肿。[6]使用微波治疗仪对准患者切口,控制距离在50cm左右,照射时间控制为0.5h左右,以患者感受到温热为标准,治疗频次为2次/d,在实际治疗 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烫伤现象。
最后,还要能够引导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掌握咳嗽、翻身、大便过程中的动作要领,提升她们学会保护切口,观察其切口的变化,包括温度、颜色、硬结变化渗出液、张力等情况,当其出现异常现象时,要能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其进行每日换药护理。总之,妇产科手术患者需要接受针对性的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其出现腹部气口脂肪液化的现象,保证患者的伤口能够得到愈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伤,高血糖,护理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东北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各种意外损伤及刀伤病人不断增加,损伤机制复杂,死亡率高。我院2003年—2006年收治26例胸腹部严重创伤病人伤后早期出现高血糖。由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进行抢救和治疗、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进行有效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为胸腹部严重创伤后12 h内由“120”接诊的26例,近期无严重疾病史,既往无糖尿病史。入院后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8 mmol/L。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37.5岁;受伤部位:胸、腹部复合伤8例,腹部多脏器损伤12例,双侧血气胸并多发性肋骨骨折6例;致伤原因有交通伤、刀砍伤、坠落伤等。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病人往往因突发事件而精神紧张以及陌生环境造成焦虑、恐惧手术等。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我们医生、护士的技术水平以及类似手术病人康复情况,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抢救、治疗。
2.1.2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迅速开放静脉通道,必要时开放深静脉通道,留取血标本做血糖测定和相关检验。迅速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血糖监测方法
病人入院时及术后1 d、2 d、3 d、5 d、7 d(若7 d血糖还未恢复正常者适当延长时间)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值,以此作为诊断高血糖和使用胰岛素的依据,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静脉应用胰岛素期间每1 h~2 h监测末梢血糖1次,且必须先监测后用药,边用药边监测。病情及血糖值变化快且不稳定每0.5 h~1.0 h监测末梢血糖1次,待病情好转、血糖值稳定后8 h~12 h监测血糖1次,停用胰岛素、且早晨空腹血糖连续2次,正常后停止监测。
2.2.2 胰岛素的应用方法
高血糖病人一般不用或尽量少用含糖液体,而改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根据Hirsch等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1],入院后即给予静脉输注胰岛素,起始量2 U/h,对血糖>12.2 mmol/L的病人,则起始量为4 U/h,开始时每1 h~2 h监测血糖1次,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我们采用电脑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监测次数,要求在12 h~24 h内使血糖控制在4.4 mmol/L ~6.1 mmol/L,当血糖达到4.4 mmol/L~6.1 mmol/L的目标值后,胰岛素的用量维持不变,当血糖降至3.3 mmol/L~4.4 mmol/L时胰岛素用量则需减少,血糖降至2.2 mmol/L~3.3 mmol/L时应停止注射胰岛素,还需补充葡萄糖,直至血糖升至4.4 mmol/L为止。并将降糖速度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3 mmol/L~5.6 mmol/L为宜[2]。
2.2.3 早期肠道内营养
能经口进食者(如病情允许),应鼓励其尽早进食;如不能经口进食者或昏迷者应早期留置胃管进行鼻饲,并制定总热量和根据食物成分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原因是肠道内营养特别是其中的葡萄糖经门静脉系统吸收后,通过肝脏的代谢、氧化的异生,可避免血糖浓度升高;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应激激素的水平,降低创伤后高代谢和血糖浓度。其目的是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获得足够的营养,以降低高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
2.2.4 严密观察病情
①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消化道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②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以及引流速度。防止管道脱落、受压、折叠。③注意输液速度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情况,注意进出液量平衡,因为使用胰岛素,容易引起低钾血症,易诱发心律失常等发生,因而应加强监测[3]。
2.2.5 健康教育
对病人和(或)家属讲解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副反应,血糖监测必要性,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和步骤,讲解均衡饮食和食品交换的方法以及同种疾病病人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后的转归情况,以取得病人或家属的密切配合。
3 小结
严重创伤病人,大量失血刺激机体,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为主的全身非特异性适应性应激反应,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蛋白分解和糖原异生,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4]。因此,我们护理上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做好呼吸道、消化道、各种管道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外,其关键是要做好血糖的动态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血糖值变化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争取在24 h内将病人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Hirsch IB.Coviello A,Maznski J.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2,346(120):1586-1588.
[2]王艺东.脑卒中急性期的血糖调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27):124.
[3]李丽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病人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4,3(1):3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4例, 女18例;年龄4~72岁;开放性损伤21例:刀刺伤13例, 枪伤2例, 其他锐器伤6例;闭合性损伤51例:车祸32例, 坠落伤11例, 钝器伤5例, 挤压伤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40min至2d。
1.2 脏器损伤情况
单一脏器损伤29例, 复合脏器损伤43例。脾43例次, 肝18例次, 肠23例次, 肾8例次, 膈肌2例次, 胰腺2例次, 膀胱2例次, 胃2例次。其他部位合并伤:四肢骨折16例, 肋骨骨折11例, 血气胸9例, 颅脑损伤8例, 骨盆骨折4例, 尿道损伤1例。
1.3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部压痛表现。诊断性腹穿阳性率92.1% (58/63例次) , 立位腹部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48.4% (15/31) , B超阳性率80.8% (42/52) 。入院时合并休克42例 (58.3%) 。
2 结果
本组72例均行手术治疗, 治愈66例, 切口感染5例 (6.9%) , 肠瘘1例, 死亡6例 (8.3%) , 死亡原因为休克时间长, 失血过多, 严重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诊断
严重腹部创伤病情重, 死亡率高, 早期正确诊断是成功救治的重点。其诊断的中心问题是尽早确定是否有内脏损伤, 其次是什么性质的脏器损伤和是否为多发性损伤。我们体会基层医院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应注重下列几点: (1) 详细询问外伤史, 认真分析受伤情况和暴力性质、作用方式、受伤部位以及伤后病人的反应, 初步判断可能伤及的器官组织; (2) 认真细致的全身检查和反复腹部检查, 注意腹部压痛部位、反跳痛及肌紧张程度和范围, 注意肝浊音界变化、有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尤其是昏迷、休克及小儿患者, 更要注意全面重点的查体, 以防漏诊合并伤; (3) 充分利用辅助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尤其对昏迷及不能诉说或腹部症状较轻, 以及被腹部以外症状掩盖的患者更有意义, 本组阳性率为92.1% (58/63) , 与文献[1]报道相吻合。但要注意鉴别腹穿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必要反复穿刺。B超检查具有无创、简捷等特点, 对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但对空腔脏器损伤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2]。X线检查对闭合性空腔脏器损伤有诊断意义, 但有30%左右的胃肠破裂者无膈下游离气体征像, 故早期X线检查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如病情允许, 可完善CT等进一步检查, 以减少隐匿损伤所致的漏诊率。
3.2 治疗
3.2.1 积极防治休克, 把握手术时机是术前急救的关键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多合并多脏器损伤, 就诊时多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因此及早、快速、足量液体是复苏抢救成功的关键。如术前能够纠正休克, 手术相对比较安全, 但经严密观察及限制性液体复初, 生命体征仍不稳定的, 应及时急诊手术, 切忌为了纠正休克或追求术前诊断进行过多辅助检查而耽误治疗[3]。
3.2.2 掌握剖腹探查指征, 及时手术
对于已确诊或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者, 应在做好紧急术前准备的情况下, 力争早期手术。我们认为, 具备下列指征之一的应剖腹探查: (1) 开放性腹部损伤; (2) 早期出现休克, 经快速输液输血超过30mL/kg, 血压仍不能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且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 (3) 伤后腹膜炎表现持续加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 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对于严重腹部创伤不能强求术前完全明确为何脏器损伤, 关键在于掌握好剖腹探查指征, 否则延误手术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
3.2.3 术中仔细探查, 合理选择术式
遵循“抢救生命第一, 保全器官第二”的原则, 优先处理颅脑损伤、胸外伤及腹内大出血等危害生命的损伤。 (1) 严重肝损伤是腹部创伤的主要死因之一, 其手术要点是彻底清创、严格止血、消除胆汁溢漏和建立通畅引流。对于难以制止的猛烈出血或严重肝裂伤, 可采取肝动脉结扎或不规则肝叶切除术, 若基层条件限制, 采取肝周纱布填塞止血法亦不失为一项暂时性紧急救命措施[4]; (2) 脾脏损伤在腹部创伤中最多见。近年来随着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进展, 保脾治疗观点的报道[5]日渐增多。但笔者认为, 脾破裂患者病情危重, 手术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而且保脾手术难度大, 尤其在基层医院, 故不能过分强调保脾手术。但对脾内无大血管破裂, 脾脏无严重损伤, 血运良好, 脾脏本身无疾病, 年龄在50岁以下, 全身情况好, 生命体征平稳者, 可考虑保脾手术。本组5例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行保脾修补术,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3) 胃肠道损伤:胃和小肠损伤视其程度予修补或肠切除吻合。结直肠损伤因其组织愈合能力差, 污染严重, 感染率较高, 故主张采取裂口修复后近端造口术。但损伤时间<6h、局部污染轻者可考虑作单纯修补或Ⅰ期肠切除吻合。本组3例行乙状结肠单纯修补, 2例行升结肠切除Ⅰ期吻合术, 术后无肠漏发生。十二指肠损伤缺乏特异症状, 术前不易确诊, 术中见有十二指肠附近后腹膜或胃大弯附近组织水肿或者胆汁浸润, 以及屈韧带近端肠腔内有出血则提示十二指肠损伤。对损伤轻者可作单纯修补及有效减压术;损伤超过1/3周径宜采取十二指肠憩室化术; (4) 胰腺损伤比较少见, 对浅表胰组织挫裂伤不伴胰管损伤者, 可单纯行修补加引流术;而严重损伤主张分期手术处理, 避免急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以降低死亡率; (5) 膈肌破裂应以手术修补为主。术中探查要仔细, 特别是肝后间隙、胃后壁、膈肌、十二指肠等, 切勿遗漏。术式力求简单、安全、有效。术毕留置有效的腹腔引流, 便于术后观察和指导治疗。本组1例为开放性胸腹联合伤, 术中未发现贲门后及食道下段损伤, 术后7天出现食道瘘, 再次手术, 36天后治愈, 教训深刻。
3.2.4 加强术后治疗, 提高治愈率
强调联合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积极防治MODS和ARDS等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总之,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病情危重,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术中处理妥当, 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 专科配合, 各方兼顾是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摘要:对7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严重腹部创伤诊断以临床征象为主要依据, 腹腔穿刺和B超检查是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是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及时诊断, 积极手术, 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严重腹部创伤,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常生文, 李明祥.诊断性腹腔穿刺在普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18 (6) :607-608.
[2]马淑梅.急诊超声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8 (8) :68-69.
[3]王世勋, 董新争, 原文军, 等.10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基层急诊救治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6 (7) :844-845.
[4]丁胜义, 杨广顺.27例严重肝外伤治疗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 (1) :37-3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其中男27例, 女19例, 年龄7~76岁, 平均年龄42岁, 创伤后入院时间1h~3d, 损伤原因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腹部形成, 在46例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中, 车祸伤21例, 坠落伤18例, 挤压伤5例, 拳击伤2例。
1.2 损伤情况
本组病例中, 单一脏器伤32例, 两个以上脏器伤14例, 其中脾破裂25例, 胃破裂3例, 小肠破裂15例, 结肠破裂5例, 肠系膜血管损伤10例, 腹膜后血肿5例, 肾挫裂伤1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入院后常规进行相关检查后进行手术探查治疗, 术后治疗8~15d, 平均10d, 痊愈出院。
3 讨论
腹部闭合性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急症, 多见于车祸、坠落、挤压、生活意外等损伤, 多数患者表现病情危急, 变化快, 伴有休克等, 腹部闭合性创伤主要是实质性脏器各腹部大血管损伤引起的大出血, 休克和空腔脏器损伤所致的腹膜炎[1]。因而早期确诊有无内脏损伤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腹部闭合性创伤在早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但诊断并不难[2]。本组46例患者中多数病例诊断及时, 通过手术治疗效果好, 住院治疗时间较短, 为挽救患者生命, 减轻患者痛苦,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治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而在临床中, 对该种创伤性疾病应予高度重视, 诊断明确或考虑到内脏损伤内出血, 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手术[3]。在积极支持治疗的同时, 及时有效手术止血能减少出血, 保存有效血容量, 防止休克的发生, 挽救患者生命, 减少病死率。目前对腹部创伤检查的方法很多, 但不可为求得某些客观资料而进行过多的实验室检查, 以免延误治疗, 如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提示有内脏出血, B超检查对诊断肝脾等实质性脏器破裂有帮助, 可提示腹腔积液情况, X线检查对消化道破裂诊断有帮助。在我们基层医院设备条件较差, 最有效的还是详细询问病史, 细致的体格检查, 根据腹部损伤原因、损伤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病情变化和伴随症状进行全面分析,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简便易行, 安全准确, 能快速提供诊断依据, 我们基层医院尤其适用,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腹腔穿刺, 术后证实实质脏器损伤出血者准确率达100%。
总之, 在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的诊疗中, 必须诊断及时, 手术及时, 选择恰当的术式, 手术中全面系统仔细探查, 术后规范化治疗, 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黄家驷, 吴阶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477.
[2]钱礼.腹部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608.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加强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疗效
腹部创伤的患者不仅病情危急, 且通常还随伴有全身多发伤, 因此患者在入院治疗时通常会被送往ICU进行紧急救治[1]。ICU治疗对提高腹部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据研究资料显示[3], ICU加强治疗的模式有利于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本文对此进行研究论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1 年6 月15 日~2015 年6 月14日在本院ICU进行救治的56 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1 例, 女15 例, 年龄18~60 岁, 平均年龄 (41.36±7.84) 岁;56 例患者中, 车祸伤21 例, 坠落伤19 例, 锐器伤13 例, 其他意外伤3 例。将56 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ICU常规救治措施, 主要包括:入院前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措施, 患者完成手术后的心电监护工作, 及时给予患者补液、输液等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ICU加强治疗, 主要包括:患者急诊入院后, 首先明确其创伤部位的性质及成因, 为临床治疗做好基础;术前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意识, 术中和术后同样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对突发状况 ( 如休克等) 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对应措施;术后重点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监测, 随时做好各种通道补液工作, 并留置导尿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 并做好记录工作。
1. 3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包括治愈、有效和死亡。治愈:患者在接受ICU加强治疗后, 生命体征和腹部功能恢复稳定水平;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 腹部功能有所好转;死亡:患者在术后的1 个月内死亡。总有效率= 治愈率+ 有效率。
满意度评价标准:满分为60分, 依次分为良好:51~59分;较好:41~50 分;中等:31~40 分;一般:21~30 分。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 (26/28) , 死亡率为7.14% (2/2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86% (19/28) , 死亡率为32.14% (9/2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坍塌等严重事故也越来越普遍。这些事故常常会造成人员严重的腹部创伤, 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4,5]。
本文设立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ICU加强治疗能显著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金福.严重腹部创伤急诊重症监护室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25) :3354-3355.
[2]Chvojka J, Sykora R, Karvunidis, et al.New development in septic acute kidney injury.Physiological Research, 2010, 59 (6) :859-869.
[3]文致来.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55-57.
[4]瞿胜.腹部严重创伤ICU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基础医学论坛, 2015, 19 (1) :61-62.
【腹部创伤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多发创伤护理查房11-07
腹部肿瘤患者的护理10-10
急诊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09-26
剖宫产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分析03-17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创伤的联合救治与护理12-01
创伤进修心得12-26
《双城的创伤》01-17
创伤急救试题02-20
创伤急救试题答案05-29
急诊创伤感染预防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