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优秀教案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规划优秀教案(精选8篇)

城市规划优秀教案 篇1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

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

9、教学重点:

(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

10、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

11、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

12、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

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形式新颖:采用深入浅出,亲自示范并指导个人的教学形式,并相互参与讨论与学习,交流经验。

(4)安排课外写生:一学期中安排几次室外写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并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15、课后反思:

详见每个章节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一、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产生的根源及原因,了解城镇化的定义及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1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2城市化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难点:城市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

(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例:我国的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群居·文化·宜居

2、城市的形成

A,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

B,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C,早期城市的职能:

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D,城市的选址 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

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1)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

2)工业革命使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不再受动力、原料等的限制,人口也出现了短期内由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1850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总人口2750万,其中,城镇人口2062万,农业人口688万。

3)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先从英国开始,继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接着是美国与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100多年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P9)· 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

· 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仓储用地; · 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 · 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 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 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3.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

4.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5.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 战后重建对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 · 人口增长与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 ·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 · 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兴起; ·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 · 城市永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复兴。

1、城镇化的含义(P1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的本质(表现特征)P12 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人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

第四,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附: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推拉因模式——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卜贡杰(Mabogunje)模式(1970)——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课后反思

在城市与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和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类,综合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让同学彻底掌握此部分,下去还有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业练习

绘制并比较古代周王朝以来城市规划的模型图。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典型城市的规划形态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掌握国外古典及近现代城市的主要规划布局模式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

2.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2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难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古代及近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

(1)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2)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途径

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是改良主义,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立法、政府行政为代表的公共干预,改善劳动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三是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或与现实妥协,或被现实排斥。近代城市规划的诞生

(1)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出面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可以限制私权自由来维持城市健康环境。

(2)近代城市规划开端: 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定。

(3)近代城市规划诞生: 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近代城市规划,作为源于对恶劣城市环境的改造和对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改良运动,逐步演变成了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P27)主张废弃私有财产观念。欧文在十九世纪初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于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方案。建议居民人数500-1500人,耕地每人6亩。新协和村呈正方形围合院落,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产品集中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有。

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1829年,傅立叶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他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的空想比欧文更极端,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构成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1871年,法国钢铁企业家戈定(Godin)力图把傅立叶的思想变成现实,在法国盖斯为其工人建设了“家庭斯泰尔”。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并期望通过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实现,体现人与环境互动的质朴思想;

其次,社会改造的首要目标是大众阶层,其日常生活模式是未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 第三,对集体生活与协作的强调,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四,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田园城市理论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同时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时期。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①有永久性农业用地包围城市; ②限制单一城市人口规模;

③实行土地公有,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社区享有发展红利; 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就近就业。

20世纪初,霍华德组建“田园城市有限公司”。他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尔思始建于 1902年,由翁温(Raymond Unwin)和帕克(B-erry Parker)设计。政府采纳了霍华德建议的集资方法,即从农村获得地价较廉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增值使新城公司按期偿还借款,再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建设。莱契沃尔思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征得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90公顷,规划人口3.5万,但到1917年,人口才达1.8万,与设想相距甚远。

韦林田园城市 ——1920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36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 50000人,也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城郊居住区——翁温和帕克1905-09在伦敦西北的Golders Green所建。这不是一个田园城市,而是城郊居住区。被指背离了田园城市思想。居住区内兼有各类住宅,从公寓大楼到小住宅,都经过精心设计,富于变化又十分和谐,是20世纪初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3、卫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1927年翁温主持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技术工作,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地方圈住,不让再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卫星”城镇中去。英国田园城市协会过去曾提出过这种解决伦敦发展的办法,现在被翁温的“卫星城市”理论所肯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勒·柯布西埃,新建筑运动倡导者之一,被称为“狂飙式的英雄”,把现代建筑运动乃至城市规划运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现代主义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主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

第一、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换取大面积开敞空间来解决。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以减轻中心商业区压力。

第四、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铁路、人车分流、高架等)。城市规划五要点:

a、功能分区明确。b、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c、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透)。d、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e、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采用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来疏散中心;改善交通;提供大量绿地、阳光和空间是方案追求的目标。

1925年巴黎中心区Voison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

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的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赖特在1920,30年代成为一名社会革命者,但他并未参加社会主义的左翼阵营。相反的,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而他的社会思想的物质载体就是“广亩城市”。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昌迪加尔(Chandigarh,1951年)——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 《雅典宪章》(P32)

1933年在雅典召开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观点。

《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最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起到了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5、《马丘比丘宪章》(P33)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 在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宪章正文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施、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部分。主要改进观点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性不应机械分区而割裂;居住功能应注重各社会阶层融合;公交优先政策;应重视环境与文化保护;技术是规划手段不是目的;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等。附:《北京宪章》

1999年北京召开第20届CIAM大会,通过了由吴良镛院士起草的《北京宪章》。回顾了20世纪的“大发展”和“大破坏”,对21世纪“大转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予了客观的估计和中肯的警告。

问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 ;建筑失魂。

对策: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多层次的技术建构以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文化多元: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 ;整体的环境艺术;全社会的建筑学。6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理论:一种以完备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组织方式。该理论包括6个要点:

(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游憩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7 有机疏散思想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一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OrganicDecentralization)理论。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应用以开辟绿地。个人 “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的布置,“偶然的活动”则作分散的布置。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性规划方案,而是对城市发展的哲理性思考,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课后反思

60-70年代,以Lewis·Keeble的

为代表,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规划程序从现状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方案提出与比较评价、方案选定、各工程系统的规划编制,步步相扣,同时辅以大量的数理模型描述预测城市发展模型,强调城市规划的理性。批判。这些都是我们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同学们可以下去多多自学这方面的方法和思维,以便打好专业基础。练习作业:学习和分析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教学目的 掌握城市用地的等级评定,掌握城市用地的十大类构成,掌握城市规划的三个经济指标。

二、教学内容

3.1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3.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3.3 各类用地的布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标准 难点:城市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 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P183)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通常包括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和已列入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的土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P183)

①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移动的特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和不可再生性。

②社会属性:城市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是政治和社会权力在空间上不同程度的延伸和表达。

③经济属性: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形成经济潜力的差别,并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法定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支持和保障,使城市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性质。

3、城市用地的价值(P184)(1)使用价值

城市土地上可以施加各种城市建设工程,用作城市活动的场所。城市用地的形状、地质、区位、高程,及土地所附有的建筑设施等状况,将影响到土地使用价值的高低。(2)交换价值

城市土地可以作为商品或其某方面权力的有偿转移而进入市场,这种价值转换通常以地价、租金或费用为其表现形式。

自1987年底我国城市开始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土地经济的产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4、城市用地的区划(P184)

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1)行政区划: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2)用途(功能)区划:对城市用地各地块进行的功能和性质的划分。是城市规划成果的基本表达。

(3)房地产权属区划:由地产或房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地区划,是城市规划需要参照和慎重对待的依据。

(4)地价区划:按城市用地的条件进行价值鉴定并由此作出城市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划。城市基准地价区划既是城市规划过程需要兼顾的因素,也是城市规划成果的价值外现的形式之一。

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1)城市用地的归属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管理法》

(2)城市用地的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4、城市用地的选择 附:

1、城市与自然环境(P188)

(1)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2)自然环境条件的变迁关系到城市的兴起,也可造成城市的衰落;(3)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形象特征;(4)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有直接影响。

城市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包括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房屋、工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娱乐生活设施在内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P189-203)(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等。城市用地要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溶洞、采空区等地质构造。(2)水文条件:江河水文条件;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①保持江河湖泊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护其原始水文特征; ②根据不同城市建设条件及设施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防洪标准; ③采用渗透性铺装、增加绿化、水面,提高下垫面透水性; ④结合绿化合理利用自然水体,成为城市景观与休闲场所;

⑤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地下水源,建设用地布局应与地下水流向协调;

⑥选择地基承载力适于城市建设,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良好且不影响建筑基础等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地区。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与湿度等。

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4)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P202)①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平面结构;

②地面高程与高差是对制高点利用、竖向规划、排水与防洪等的设计依据;地面坡度会影响排水、道路设计、工程强度等;

③地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明显;

④地形与城市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更合理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⑤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P204)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1)城市用地评定的要求

①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定;

②用地评定既要有建设视野,也要有人居视野;

③用地评定要有环境整体观,关注环境要素间作用与后果; ④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⑤因地制宜,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并对次生、后发、联动影响作出评价。(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P20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31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 :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在评价城市用地的建筑适宜性时,将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程序:

①明确评价目的;②确定评价对象;③划分评价单元;④选择评价模型; 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⑥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及得分准则,进行标准化处理; ⑦确定指标权重系数;⑧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或分类。

4、城市用地的选择(P206)(1)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建设现状和使用:已有建筑物及其状态等;

②重大基础设施: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 ③区域关系: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④市政配套设施:用地周边区域水电气热供应网络及路桥等; 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用地用途规定及调整可能性; ⑥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背景基础和环境质量及其影响; ⑦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的存在状况及保护规划与规定;

⑧社会问题: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2)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P211)

①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与规划要求;② 选择有利的地质地貌条件; ③ 保护自然生态结构及人文历史资源;

④ 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形成、经济发展及区域协作; ⑤ 有利于协调未来的发展与旧城关系。附: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 有意识地避开生态敏感地带;

② 结合自然地形、水系特征,适当保留山体、绿地及自然状态下的水面(图底关系); ③ 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利用山体、河流等作为天然界限,采用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

第二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1、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90)

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

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R 居住用地(Residential)

C 公共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物流)仓储用地(logistics and Warehouse)T 对外交通用地(Transportation)

(S 交通设施用地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S 道路广场用地(Road, Street and Square)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Green space)

D 特殊用地(Specially Designated)E 水域和其他用地(Water area and others)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 R 居住用地(Residential)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用地(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交通设施用地(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Green space)

第四节城市用地的构成

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出的用地形态。(P215)

课后反思: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的集中区域。本着安全、健康、便捷、舒适、宜居的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对城市规划用地的选择必须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条件评价,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法律诸属性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作业练习:掌握城市十大类用地的分类及代号和所包含的小类。

第四章 总体规划

一、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及深度,了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优选。

二、教学内容

4.1 城市结构形式 4.2 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

难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 城市结构形式

一、总体规划的作用与特点

城市总体规划 :(GB)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的公共政策。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同时,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型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

1、总体规划作为战略性规划

战略,源于军事的术语,指对战争全局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整体性策划与指导。后引申至经济领域。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筹划”或“导向”,其研究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城市布局、规模、建设规划、经济与工业发展、社会发展、公共设施与环保、管理、安全、人才、资本、品牌等。

二、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式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表现为(GB)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后,在对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参照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以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城市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意义

(1)有利于从全局把握城市结构和发展方向;(2)有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相对不可变更性使城市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4)长期预测的局限性彰显其具有远见卓识与承上启下的功能。

1、城市功能、结构、形态(1)城市功能与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区是指一定规模的相同或相近类型的用地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地区。

城市功能分区是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GB)(2)城市形态

(GB)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着起作用的。(3)城市结构

(GB)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

城市结构还将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内容,特别是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抽象→具象。

(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特征。

“城市形态的探求不仅是模式的追求,而是一种发展战略研究,它来自更高的目标的追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结构的变化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适应。总体目标是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空间形态。

(5)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① 不同空间层次的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

不同空间系统的协调,不同空间系统的协调;空间系统与非空间系统的协调。

③ 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要把城市看作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2、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中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赵炳时提出的采用总平面图解式形态分类:①集中型;②带型;③放射型;④星座型;⑤组团型;⑥散点型。

按照城市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一般将城市布局形态归纳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1)集中型城市布局: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基本类型: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有利于生产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

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1)网格状 ①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②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③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④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2)环形放射状

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①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②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③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不适于小城市。(2)分散型城市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主要类型:组团;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1)组团状

城市被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规划,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带状(线状)

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发展必须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通线。3)星状(指状)

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中心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除非有特定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

6)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则呈现明显的组群化发展特征。

3、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①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②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因素;③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

(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①集中紧凑,节约用地;②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矛盾;③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3)远近结合,弹性发展:①近远期发展相结合;②旧区与新区发展兼顾;③注重发展弹性。

(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①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②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③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三、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应进行方案比较。考虑的范围与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分系统、分步骤的解决。方案比较的内容

① 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② 工程条件的可行性; ③ 城市布局的合理性;④ 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

方案比较所能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区别对待,经充分讨论,提出综合意见。最后确定以某一方案为基础,吸取其他方案们的优点再做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提高。

课后反思:理论中,总体布局要做比选才能确定最终方案,而实际中往往是一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是操作过程中矛盾,如何解决此矛盾带来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城规工作者注意的事项。

作业练习:掌握总体布局比选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

一、教学目的 掌握城市道路的分级,城市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了解城市道路布置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5.1 城市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5.2 城市道路布置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城市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与分类(1)城市道路的功能

基本功能:为行人及车辆的移动提供安全、便捷、有序的交通系统。

其他主要功能:用地集合的界限与联系通道;构成城市骨架;提供城市建设的地下空间与开敞空间;是城市开发的必要条件和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居民户外活动的场所。(2)城市道路的分类

按使用性质: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道路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城市各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功能布局)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

●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

●通过合理组织道路系统,配置各项道路交通设施,形成良好城市风貌;对各项用地布局,特别是人流、车流集散点的用地提出具体布置意见,互相协调。②形成完善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城市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形成分区内安全便利的生活交通系统和全市性交通系统。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系统。“分工明确、层次清晰、间距合理、交通流畅”。城市总体布局中尽量使交通设施能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避免交通复杂化和造成突出的单向交通。干道应占一定比例。注意道路网间隔与密度。③道路线形结合地形;

城市道路线形宜采用平直的形状,以满足工程经济性与快速交通需求。

自然地形对规划道路系统有很大影响。在地形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的城市,过分追求平直线形会破坏环境、增加土方、提高造价,因此要善于结合地形,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基建费用,丰富城市景观,利于地面水排除。④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景观风貌;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南方海滨、江滨的道路要临水敞开,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方城市冬季严寒,多风沙、大雪,道路布置应与大风主导风向成直角或斜角;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山谷风通畅。

尽量避免交通废气、噪声影响:过境车辆不穿市区;货车不穿居住区;考虑防护绿地宽度立体林相结构;建筑物后退红线;房屋山墙对道路;临街布置公共建筑等。

沿街建筑与道路宽度比例要协调,配置适当的树丛和绿带,并注意把自然景色、历史文物、重要现代建筑贯通起来,形成整体。⑤满足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道路规划的线形、宽度、纵坡坡度、断面形式等。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及注意事项

一、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1道路网的形式

方格网状;方格网+对角线;放射环状;方格网+放射环状。2道路网间隔与密度

道路网(线)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主干路:700-1200m;次干路:300-500m。

道路面积密度:道路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人均道路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比。

指标:7-15m2;道路: 6-13.5m2,广场0.2-0.5m2,停车场0.8-1.0m2。3城市道路系统的组织

城市道路系统可以分为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前者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主要解决城市中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后者主要是生活性道路系统,解决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两种类型不应重叠。交通性道路应外围通过,尽量少交叉口(>1km),并预留立交用地。各种横断面型式的适用条件: ①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市道路。

②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③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④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4道路交叉口

按交叉口的平面形式可分为: “十”字形、“T”字形、“Y”字形、四条以上的复杂路口。

按交通管理方式可分为:无交通管制、渠化交通(环岛)、交通指挥、立体交叉等。5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

①改善用地布局,减少部分城市道路交通量;

②对原有道路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减少干扰;③利用平行、较窄街道组织单向交通; ④修建环形干道和开辟绕行干道;⑤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主要交叉口距离; ⑥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⑦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6道路系统规划分步要点

①用地发展方向及规模的确定;②对原有干道路网的整理;

③构建干道路网形式,大城市可分区处理;④确定轴线或重要交通节点; ⑤依地形或道路间隔加密、分级;⑥道路横断面设计;⑦图例与图幅整饰。

二、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1)停车场的分类(按服务对象):公共停车场(路外与路边)、配建停车场。(2)停车场规模:规范中给出人均0.8~1.0m2停车场用地面积指标。特殊地段可采用经验数据。

(3)停车场布局(公共停车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停车场;结合交通枢纽布置的停车场;大型公共建筑的附设停车场。停车场服务半经:市中心区<200m,一般地区<300m.第六章 城乡住区规划设计

一、教学目的

掌握城市居住区的分类及构成,掌握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要点。

二、教学内容

6.1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6.2 住区的规划设计 6.3 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住区的规划设计及经济指标

难点:住区的经济技术指标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

第一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织与规划结构(1)居住用地的组织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是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居住用地的组成与类型

城市居住用地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聚居地。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具有一定人口规模、配有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按照我国现行分类标准,居住用地被进一步分为: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3)居住用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4)居住用地的选址与布局 居住用地的选址要求 ①自然地理条件: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②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近水面、森林,将自然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城市主导上风向。功能用地环境:与工业区的关系;与对外交通的关系;与公共设施的关系。

③与旧城区的关系: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节约投资;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④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规划期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与其他功能用地发展相协调。

第二节 住区的规划设计

1、城市居住区的布局形式:集中、分散、轴向

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障碍,可以节约市政投资,便利交通,密切空间联系。但城市过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布置,则可能增加通勤距离,疏远居住与自然的联系。

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走向与网络影响,或出于对居住用地与自然的关系的考虑。组团式布局时应使组团内居住与就业基本平衡,尽量减少城市交通。

轴向布置:依托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等),在适宜的出行范围内,居住用地以一定的组合形态逐步延展。

环境安全,通风向阳;功能协调,出行便捷;隔离工业,选择上风; 规模合理,配置经济;依托旧区,延续文脉;协调发展,留有余地。

2、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是以公共利益和设施的可公共使用为基本特性。一般包含有建筑、场地、绿地及附属设备等。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与城市的职能、规模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是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形态表现。由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多姿多彩,往往赖以丰富城市的景观,展示城市的形象特征。(1)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一般按照用地的性质和分级配置的需要进行分类。①按用地使用性质分(参见《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物古迹、社会福利设施、外事、宗教(其他)②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三级 市级:市政府、商务中心、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等; 居住区级:街道办、派出所、街道医院等; 小区级:中小学、菜市场等。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商业、商务、娱乐康体、公用设施营业网点、其他(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2)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

① 城市性质② 城市规模:规模越大越趋门类齐全、专业化③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④ 居民生活习惯等⑤ 城市布局结构:紧凑型中心数量少但规模大、门类全、等级高;分散型用地规模较大。

(3)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确定的方法 ① 根据人口规模比较、推算,千人指标

② 采用各专业系统的需求和有关部门规定:一些自成系统的商业或公共服务部门如银行、邮电、公安、消防等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有效确定设施规模与布点的经验。

③ 根据实际需要,调研确定:部分城市公共设施并非每个城市都需要设置,或者城市间差异较大,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非地方性行政管理机构、会展设施、综合体育设施、音乐厅、博物馆等。

(4)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特征

① 商务金融办公用地:集中,几何中心或交通枢纽

② 商业(零售业)服务用地:交通便利、人流集中,沿街布置

③ 城市(社区)设施用地:公益性设施通常布置在服务对象人口重心;占地规模较大的,在周边交通便捷地段。

(5)主要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特征

①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以中心地方式布局

中央商务区(CBD); 分区中心; 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其他形式:商业一条街; 购物中心

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性大学相毗邻,相互促进发展。③体育设施

大型设施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交通良好;

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④医疗卫生设施 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有些小城市担负着为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如县城),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

(6)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① 合理配置,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完整体系 ② 根据与居民生活密切程度采用合理的服务半径 ③ 与城市交通系统相适应 ④ 考虑对形成城市景观的影响

⑤ 与城市布局结构形态存在对应的组构关系,与城市发展保持动态同步

(7)仓储用地布局:城市中专门用于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不包括企业内部的专用仓库。1)仓储用地的分类: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按照使用性质可分为: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

储备仓库:保管储存国家或地区的储备物资,如粮食、工业品、设备等。对外服务,流动性小,规模较大。

转运仓库:专为物资中转作短期存放的仓库,不需加工包装,但对外交通方便。供应仓库:储存物资为供应本市生产、生活服务的生产资料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有时需加工包装。

收购仓库:主要把零碎物资收购暂时存储,再集中批发转运。2)仓储用地布局

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可以较集中布置在城市边缘,便于城乡集散运输。

大、中城市仓储区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可按专业组织成各类仓库区,配置相应的专用线、工程设施和公用设备。①储备仓库:郊区,独立地段,水路交通方便; ②转运仓库:边缘或郊区,与对外交通结合;

③收购仓库:货源来向的入城干道口或水运必经的入口处; ④供应仓库:使用地区内或附近地段,市内运输方便; ⑤特种仓库:危险品、冷藏、蔬菜、木材、建材、燃料等。一般原则:

①地势较高且平坦,有利于排水的坡度,地下水位低(蔬菜仓库≥2.5m,储藏在地下的食品、材料库≥4m等)。

②有利交通运输。接近供/需量大区域,大型库考虑铁路或水运。③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同类集中,异类分离。④节约用地,留有发展余地。

⑤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市民活动需要。

⑥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满足卫生与安全要求。

3、经济技术指标

具体见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一章中相关表格。课后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中,同学们做方案时往往意识不到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因此方案常常脱离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思维的表达,这也就是所创作的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上课时教师一再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我们也需要通过实际的作业练习将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优秀教案 篇2

一、中小学校要把生涯辅导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下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3月公布的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数据为70%—75%[2], 这意味着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大学生无业可就, 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不断抱怨无才可用。因此, 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3]。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考生按考分报志愿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他们不愿为了读喜爱的专业“浪费”一点分数, 更不敢为了自己的未来而选择冷门专业。就这样, 很多考生从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注定难以获得真正想要的发展, 乃至可能要走一条崎岖不平的生涯发展道路。这说明生涯辅导的重心必须下移, 不能再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只顾应试, 忽视对人生的规划。而且2011年年底发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征求意见稿) 也对此提出了要求, 规定中学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指导中小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是帮助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个体成功成才的有力保证。无论一名学生有多么顽劣、消极或懒散, 一旦教师在生涯发展方面为他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其明确有价值的目标, 也能激发其向上的动力, 使其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主动克服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成就积极、向上的人生。因此, 中小学当前要大力扭转只重视培养高分生, 不注重生涯辅导的现象。

具体而言, 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全面了解自己向往的职业;使其认识到学好每门课程对于将来事业发展的意义, 进而坚持均衡发展, 不致因为偏科而过早地限制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帮助中学生统合各种角色, 而不至顾此失彼, 失去青少年应有的快乐生活, 等等。同样重要的是, 要帮助其更好地评估与反思自己在一个时期内努力方向的正确性与效果 (尤其是文理分科前后) , 帮助其及时校正发展方向。

中小学开展生涯辅导工作还要制定好阶段性的目标, 找准工作重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对职业的理解比较模糊, 但是他们对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所以涵盖多种人生角色的生涯规划 (包括理想教育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其更有价值。而在高中阶段, 生涯辅导的重点可由全人意义上的生涯规划转向以职业定向为主。

二、中小学优秀教师应成为学生生涯辅导工作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的高校还没有专门培养生涯辅导与咨询方面人才的专业, 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也比较少, 合格的从业人员不足, 且收费较高, 容易使普通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相对于校外的生涯咨询专业人士而言, 学校的生涯辅导不会给学生的家庭带来什么负担。而且,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 一方面对学生的整体了解程度往往要胜过仅通过纸笔测验得来的了解, 另一方面可以用春雨润物的方式向学生渗透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方法。此外, 学校具备组织活动的能力, 很容易通过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理应勇于承担起生涯辅导工作。高校已经走在前面, 他们多是依托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人力资源组建了生涯辅导人才队伍。中小学虽然没有高校那样的人力资源, 但仍然要提高“生涯辅导”的意识,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1. 中小学的生涯辅导教师原则上应是最优秀的教师

尽管从理论上讲所有教师都可以具有一定的生涯辅导能力, 但生涯辅导毕竟是一项对实施者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 对普通教师而言还是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因此目前应该着重从优秀教师中遴选生涯辅导教师。为什么一定要是优秀教师呢?因为尚未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师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在职业发展方面阅历浅, 人生经历不够丰富。二是知识结构不完整, 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 甚至学科知识都不够深厚。三是缺乏分析能力和推断力。四是课堂监控能力或反思能力差, 对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五是师生关系差, 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权威。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普通教师难以真正把生涯辅导工作做好, 所以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应当由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来担当。当然, 普通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为一所学校优秀教师毕竟是少数, 而与广大学生朝夕相处的还是一般教师居多。但普通教师还是更应该首先发展与教学相关的能力和知识, 同时兼顾生涯辅导能力的提高。如果普通教师通过学习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能更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 能激发自己的斗志, 那更是一举两得, 善莫大焉。

2. 优秀教师担纲生涯辅导的优势和现实路径

(1) 优秀教师更善于诊断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潜质, 剖析其个性。

不善于诊断学生能力, 不善于了解学生个性的教师既难以因材施教, 也难以与学生们建立起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既然如此, 优秀教师就不应只是将其用于教学中, 而应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将这种能力用于生涯辅导中来, 引导学生探索与其个性相适宜的专业乃至职业。例如, 如果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在能使学生喜爱物理的同时, 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究竟是更适合研究光学还是更适合电学, 那将是他所有学生的福祉。

(2) 优秀教师能更好地引领中小学生探索职业世界

优秀教师由于在教学方面驾轻就熟, 所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科前沿, 对学科领域内的很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和本学科的专家交往的机会也相对多一些, 对本学科相关的职业领域有更好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宽广视野和洞察力, 优秀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职责。

此外, 优秀教师多是从教多年, 必然桃李满天下, 也备受毕业生的爱戴。经常和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交往, 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职业世界的认识都会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刻。相比之下, 虽然各种媒体上也有很多关于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案例分析, 但往往是缺少足够背景信息的浅显介绍, 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所以优秀教师应当通过网络等渠道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 并积极为自己现在的学生介绍一些往届毕业生的经历。

(3) 优秀教师本人就是生涯规划成功的榜样

这些优秀教师干一行, 爱一行, 有丰富的经历、正确的价值观和阳光的心态, 其自身的经历就是生涯辅导最好的活教材。例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本来是从潍坊市教育局被调到了教育部, 但他后来感觉自己还是适合留在教育教学一线, 于是去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在他的领导下, 十一学校办学质量节节攀升, 而他也成为全国闻名的校长。再如全国“十佳”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在军同志, 他高中毕业后做了十几年民办教师, 当时民办教师收入和地位都很低, 但他矢志不渝, 刻苦钻研, 并乐在其中, 最终获得了卓越成就。在优秀教师中类似的事例有很多, 他们要多和学生提提自己的“当年勇”, 多给予学生以启迪。

(4) 优秀教师是善于反思和调整的人, 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优秀教师群体是最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优秀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是如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要善于通过和学生一起反思自己以及往届毕业生事业与生活的成败得失, 引领、启迪学生做好自身的生涯规划,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

三、结语

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在扮演着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 不过大部分都是朴素的生涯规划导师, 还停留在让学生考名校、考热门专业的层面上。鼓励学生追随自己的梦想, 能为学生提出有见地的意见者仍是少数。中小学优秀教师应当率先成长为高水准的生涯辅导教师。

当然, 优秀教师也有自己的难处, 例如他们在教学、指导青年教师, 组织教科研等方面的任务普遍比较重, 家庭负担也可能比较大。但作为中小学教师中的佼佼者, 在国家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新时期, 他们理应跳出“育分”的藩篱,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出更多令自己佩服的学生作为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做好学生的生涯辅导工作, 所以优秀教师必须把生涯辅导提上日程, 决不可“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此外, 普通教师也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 努力提高生涯辅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志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7-23.

[2]人民网.人社部就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答记者问[EB/OL].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858110307170627_ctdzb_001.

部分优秀网商城市 篇3

上海

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考验着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国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而言,尽管各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但市民对于网络购物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少。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B2C、C2C年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其中,上海2008年的网络购物更是独占鳌头,抢占了多项第一——交易总额第一,达到160多亿元;人均年度购物消费额在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平均为2200元。

在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上海电子商务对网民生活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网商的快速成长。从2002年到2008年,上海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逾10倍。小到买几本图书,大到交易工业原料的订单,上海的电子商务不但拉动个人消费,也促进了企业间的贸易,成为了经济危机下的“耐寒”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758.17亿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B2B交易额占到交易总额的92.95%,而B2C、C2C交易额占比虽小,但增速高达36%。

据悉,目前上海市重点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有20%通过网络销售实现。特别是宝钢、上汽、烟草等大型企业,已将主要的客户业务转至各自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的中小型企业里,也已有超过11万的用户加入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以较低成本租用这类平台提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近日,艾瑞咨询和淘宝网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这相当于上海市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数总和。而根据报告数据,这57万人中有19%来自上海。也就是说,2008年上海每新增5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淘宝店主。

对于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网商城市而言,上海市在监管网商方面的规定,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人性化的特点。《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将B2B、B2C的网商列入重点监管对象,而C2C形式的一般销售者,目前采取自愿办照的原则;对C2C形式的规模较大销售者,则逐步引导,规范其经营行为。这样的规定无疑更好地调动了网商队伍的积极性,网商这一逐渐崛起的商帮,正在为上海这座繁荣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增添别样的风景。

杭州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处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民间资本富裕,同时也是中国市场体制转型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这些因素都为电子商务在杭州的立足尊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5年4月,马云创办了杭州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在这之后,不计其数的电子商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2004年初,马云提出“网商”这一概念,标志着网商时代的正式开启。而有着电子商务天然土壤的杭州,也因网商这一特殊群体而焕发新的活力。

杭州是国内网商集聚的中心。数据显示,浙江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而杭州又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一方面,杭州汇聚了一批以阿里巴巴、网盛科技等为代表的、服务全国甚至全球企业的电子商务企业集群,以2007年为例,杭州市就已实现电子商务服务收入25.44亿元,约占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业务收入的六分之一;另一方面,杭州电子商务应用十分广泛,涉及B2B、B2C、C2C、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而网商也不仅仅是从实体经济拓展到网络商务经济的传统企业,还包含了千千万万从事电子商务的个人。

很多人曾经疑惑:“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会扎根在杭州,而没有转移到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阿里巴巴负责人多次表示,网商愿意在杭州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环境宜业,杭州的政府“非常真诚地为我们服务好”,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早在2003年,浙江就率先鼓励“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被纳入了“十一五”规划。此外,杭州市还将出台一系列针对网商的税费减免以及现金奖励等扶持政策,为网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除了重视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之外,从2004年开始,杭州每年还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网商大会。期间,国际大买家、国内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投资机构、银行等商业机构,以及不同肤色、操着各国语言的数万名商人,从世界各地齐聚杭州,共同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杭州这座催生了网商群体的城市,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电子商务之都。

广州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邻近港澳、珠三角经济发展圈的核心位置,拥有着发达的陆、海、空运输系统和物流优势;作为中小企业的聚集地,广州市各类传统专业批发市场近千个,其中不乏覆盖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商品物流采购批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广州外经贸进出口总值819.5亿美元,增长11.5%,其中出口429.6亿美元,增长13.4%,进出口贸易总值实现连续6年每年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这些强劲的商业优势,成为了广州电子商务应用的雄厚基础。

然而,广州为数不少传统商业市场是由广州特殊的地缘和传统商业文化自发形成,档口小,店面经营缺少配套物流等问题导致此类市场普遍缺少长远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那些没有品牌效应、没有经济实力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受到重创,而电子商务则成为了成本最低、最便利快捷的销售平台。

按照《加快“信息广州”建设的意见(送审稿)》,广州将打造“网络商都”,建设亚太电子商务中心。例如,从今年起3年内,广州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和重点应用,如加快发展塑料、建材计算机、茶叶、服装、化工、电子元器件、花卉等网上交易市场,建设支付、物流、信用等电子商务公共支撑平台,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电子商务品牌;此外,由阿里巴巴投资建设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工程,计划于2009年年底在广州建成,届时将帮助广州市1万家中小企业开展国内贸易电子商务。

北京

虽然在电子商务领域没有成为发起者,但北京以其得天独

厚的商业背景和后发优势迅速跻身于网商城市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北京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了企业总数的30%,电子商务营收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88.9%,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其中IT业、批发零售业和工业是当前北京市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行业。

四大门户网站之中有两个盘踞在北京,百度也在2008年突入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文化核心城市的北京,其网商特质越来越明晰起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北京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呈年均30%的增速高速增长,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深圳

深圳是内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其地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贸出口总额一直稳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之首,深圳似乎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天然土壤。而2008年活跃于深圳地区的“山寨”企业,又掀起深圳电子商务的新高潮。

目前,深圳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居全国之首,电子商务成交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譬如说深圳本土『的伊果网在东欧市场几乎相当于一个俄语版的阿里巴巴,而鲜花类网站占了全国的1/3到1/2。在金融危机面前,深圳将增进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来帮助当地外贸加工型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广东省委书记与阿里巴巴马云的会面似乎在暗示:未来广东将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布局,而深圳无疑就是这场新“运动”中的排头兵。

厦门

似乎是2003年的“非典”才让老百姓感觉到了电子商务,但其实早在1999年9月1月,全国第一个电子商务获准试点就在厦门诞生了。

透过美丽的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厦门是一个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林立的城市,公路、港口、民航等物流基础设施十分发达,仓储设施也规模化,电子口岸已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物流系统已实现全满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物流体系之上,厦门政府不遗余力的完善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通过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改善电子支付环境等有效手段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其首推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模式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厦门目前7万多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因此在这次的金融风暴中,政府加大了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以求在网络上为中小企业开辟驱寒的“第二战场”。

成都

“2007年,我们将在全国设立10个中心,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成都。”阿里巴巴马云的一番话向世人彰显着成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成都处于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经济辐射力相当广泛。电子商务刚好弥补了成都地缘深陷的“先天缺陷”,推动了成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增速最快的城市,成都当地的许多企业已不满足将产品卖列国内,他们迫切希望打开一条国际通路。阿里巴巴在成都成立的客户发展和服务中心刚好顺应了成都众多中小企业业务拓展的诉求,帮助中小企业直接跨入世界采购链。 在成都企业电子商务化的过程中,不能不提的还有作为成都“声谷”的呼叫中心。以电话咨询为主要方式的呼叫中心拉近了企业和客户的距离,提升了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为成都电子商务的开展拓宽了道路。

青岛

是青岛的海尔,还是海尔的青岛?不论这个问句成立与否,海尔都已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除此之外,海尔还是国内大型企业中第一家进入电子商务业务的公司,率先推出电子商务业务平台。在海尔之后,青岛的中小企业纷纷打起了电子商务牌,以求能跟上海尔的节奏。

据统计,青岛是网商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仅2008年上半年,青岛人均网上购物额达到966元人民币,总额突破8.5亿,成为电子商务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与其他知名网商城市类似,青岛网商城市的建设也得益于强大的物流系统,高度的宽带覆盖率,政府的支持和牵引更成为青岛发展电子商务的强大动力。

面对全球经济低谷,青岛市外经贸局为帮助青岛市外贸中小企业冲破危机,联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扬帆计划”,通过相关资助,把这些中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青岛加快电子商务信用认证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营造更为积极、健康的环境。

大连

大连的电子商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大连的朝阳产业一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依托的。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大连软件园为核心基地,大连这个“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在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和外包的基础上,把完善大连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和电子商务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作为下一个侧重点。

在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大连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连软件园在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产品和服务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链条上不仅包括IBM、HP等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东软、中软、信雅达等软件企业在这里设立了面向东北亚地区市场的出口基地,其中还不乏本土中小企业。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信息技术基础为大连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商务部和大连市政府将合力引导东北亚电子化贸易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拓展。毫无疑问,在全球压缩成本的前提下,电子商务将成为大连对抗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南京

与其它工业基地不同,南京作为国家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中小企业一直是拉动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南京市高速发展的信息软件产业、物流业,以及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使得南京发展电子商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9月22日,江苏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南京新城科技园签署协议,宣布建立国内首家电子商务产业园。

南京市政府在积极研究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的规范标准、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外来合作伙伴敞开了友好的大门。2009年初,阿里巴巴建设的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落户南京,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南京周边数十个城市、近百万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算需求,并以南京为中心,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

在全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南京高调宣布了发展电子服务业的计划,电子服务业是电子商务的升华,除了包括电子交易外,还包括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新媒体应用、数字教育、电子医疗等方面。

桂林

虽然只是一个有着560万人口的小城,但桂林在旅游业如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游客接待量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5亿元,并预计2009年将达到百万亿元。

骄人的旅游业绩是桂林发展电子商务的中流砥柱和不竭动力。作为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桂林在电子信息方面的产值历年来均超全省一半。经过多年探索,桂林逐渐走出了一条与旅游优势密切结合的电子商务之路。

2000年3月,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的对外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桂林向电子商务迈出了第一步。自同年10月被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前身)批准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从“建设‘数字桂林’网络平台”口号的提出,到实现“一站式购票”的“驴妈妈桂林票务中心”业务的推出,再到以介绍民族景点与民族文化的全流程电子商务网站和“网上选景,网上定线,网上组团”的网络自助游的日益火爆,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已经在桂林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为桂林“旅游胜地”的城市名片增添了夺目的色彩。

宁波

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浙东地区商贸中心城市,今天的宁波拥有着近万家进出口企业,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这种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特点让宁波成为了诸多电子商务网站纷纷抢滩的热土:阿里巴巴现在已经视宁波为其电子商务的重要市场;慧聪网在宁波当年注册当年盈利;中国制造网以及专为中小企业从事SaaS服务的神州数码也看中了宁波这块沃土。

宁波是一个港口型商务城市,这为其带来了在制造业产业环境、区位交通以及物流等多方面外在的经济优势,而这无疑也是成功发展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和人才优势,以及当地政策的大力支持,都大大促进了宁波电子商务的发展。

如今,宁波正全力打造“中国行业网站总部基地”,以吸引更多电子商务企业的落户,为众多中小网商遮风避雨。当中国互联网中心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逐渐向浙江转移,宁波义不容辞挑起了电子商务基地的大旗。

东莞

提到广东东莞,人们会想到“东莞制造”这个时髦词儿。作为中国最大的轻工业制造基地,东莞一度创造了制造业的奇迹。然而这场金融危机却让这个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城市饱受摧残。此时,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产业转型的作用更为突出。

三大国际机场、四大铁路、五大港口以及密度居全国第一的公路,让地处广州、深圳黄金经济走廊中间的东莞拥有了极为便利的交通网络。交通决定物流,畅顺的物流环节成为东莞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力保证。今年2月,东莞市政府明确了该市的目标定位: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型物流城市。 扎实的商业基础,发达的物流,政策的支持,为东莞的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尽管如今经济形势严峻,阿里巴巴、MFG.com等电子商务网站依然纷纷加速在东莞的市场推动。此外,拥有政府背景的东莞国际电子商贸平台也已成立。这些都就将大大促进东莞网商的活跃程度。

烟台

如果说交通是宁波的优势,旅游是桂林的符号,那么山东烟台的魅力便是两者的结合。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的烟台,濒临黄海、渤海,北望大连,南接青岛,与韩国、日本隔海相邻,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宜人的气候,神秘的蓬莱仙阁,醉人的葡萄美酒,使得烟台拥有着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众多的美誉。

城市规划优秀教案 篇4

第一课 《表格规划与修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和存储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来的数据,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和修饰表格。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分析数据、合理规划数据,在讨论探究中完成表格的创建与修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精神,及热爱美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并进行适当的美化和修饰。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规划并创建表格,使学生养成做事有整体规划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软件:office Excel 2007 辅助材料:制作好的精美表格和一份未修饰的表格

学生准备:依据就近与互补原则,每5至6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并推选一名同学为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教师制作的经过修饰美化的Excel作品。

【设计意图】构建情景,展现精致美观的文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复习前面的课

单元格的自动填充柄的使用,自己设计公式以及排序、条件格式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初步修饰表格,并通过复习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审美观。

(三)新内容

1、调整行列高度

教师展示已调整行间距的范例,和学生认为较美观的文档进行比较,学生找出不同点 通过对比,进行广泛的生生间评价,引导学生解决调整行列高度的问题。教师总结并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调整行间距操作演示讲解;

2、加入边框/花边

教师用事先加过花边的例子与学生调整过行距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学生评价。通过广播全班展示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继续激发学生的爱美、加工美的热情,诱发求知欲。让学生以调整行列为基础,探究花边的加入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3、添加底纹背景颜色

教师用事先添加底纹的例子与学生加了边框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感知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美化文档的形式越发感到层出不穷,美不胜收,求知欲高涨。让学生以行距调整和加入花边作参考,尝试探究添加底纹颜色的操作。

4、学生操作练习。

学生接收到案例,进行修饰。(教师巡视,适当指导,实践中发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要求其当做小老师去指导其他掌握不太好的同学。)文档内容有太窄的、有太宽的、有距离顶端较远的、有距离底端较远的,让我们看上去不是很美,需要学生修饰,此项障碍设置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提高一步。

5、表格格式设计小结评价

教师小结,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对个别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是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少数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则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四)归纳提炼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修饰文档方法的规律。系统地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整理归纳,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

(五)教学延伸

课下自己设计一个精美的课程表模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观看、交流、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鼓励语言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优秀旅游城市(2010) 篇5

旅游1班负责170个城市(学号<=24每人5个,其它为4个)

直辖市(4个)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河北省(10个)

秦皇岛市、承德市、石家庄市、涿州市、廊坊市、保定市、邯郸市、武安市、遵化市、唐山市 山西省(5个)

太原市、大同市、永济市、晋城市、长治市

内蒙古自治区(11个)

包头市、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赤峰市、阿尔山市、霍林郭勒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

辽宁省(18个)

大连市、沈阳市、丹东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辽阳市、兴城市、铁岭市、盘锦市、朝阳市、营口市、阜新市、庄河市、开原市、凤城市

吉林省(7个)

长春市、吉林市、蛟河市、集安市、延吉市、敦化市、桦甸市

黑龙江省(11个)

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伊春市、大庆市、阿城市、绥芬河市、齐齐哈尔市、铁力市、虎林市、黑河市、海林市 江苏省(28个)

南京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徐州市、昆山市、江阴市、吴江市、宜兴市、常熟市、句容市、吴县市、常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溧阳市、淮安市、盐城市、张家港市、太仓市、如皋市、金坛市、东台市、邳州市、泰州市、宿迁市、大丰市

浙江省(27个)

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临安市、诸暨市、建德市、温州市、东阳市、桐乡市、湖州市、嘉兴市、临海市、温岭市、富阳市、海宁市、衢州市、舟山市、瑞安市、兰溪市、奉化市、台州市、江山市、余姚市、义乌市、乐清市、丽水市

安徽省(10个)

黄山市、合肥市、亳州市、马鞍山市、安庆市、芜湖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淮南市

福建省(8个)

厦门市、武夷山市、福州市、泉州市、永安市、三明市、漳州市、长乐市

江西省(9个)

井冈山市、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鹰潭市、景德镇、上饶市、宜春市、吉安市

山东省(22个)

青岛市、济南市、威海市、烟台市、泰安市、曲阜市、蓬莱市、文登市、荣城市、胶南市、淄博市、青州市、潍坊市、聊城市、日照市、乳山市、临沂市、济宁市、邹城市、寿光市、海阳市、龙口市、旅游2 班负责169个城市(学号<=17每人5个,其它为4个)

山东省(13个)章丘市、莱芜市、德州市、新泰市、诸城市、即墨市、栖霞市、枣庄市、荷泽市、滨州市、东营市、莱州市、招远市

河南省(27个)

郑州市、开封市、濮阳市、济源市、登封市、洛阳市、三门峡市、安阳市、焦作市、鹤壁市、灵宝市、新郑市、许昌市、新乡市、商丘市、南阳市、禹州市、长葛市、舞钢市、平顶山市、信阳市、漯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沁阳市、巩义市、汝州市

湖北省(12个)

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十堰市、钟祥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赤壁市、孝感市、恩施市、利川市 湖南省(12个)

长沙市、岳阳市、韶山市、常德市、张家界市、郴州市、资兴市、浏阳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娄底市 广东省(21个)

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肇庆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汕头市、惠州市、南海市、韶关市、清远市、阳江市、东莞市、潮州市、湛江市、河源市、开平市、梅州市、茂名市、阳春市

广西自治区(12个)

桂林市、南宁市、北海市、柳州市、玉林市、梧州市、桂平市、钦州市、百色市、贺州市、凭祥市、宜州市 海南省(5个)

海口市、三亚市、琼山市、儋州市、琼海市

四川省(21个)

成都市、峨眉市、都江堰市、乐山市、崇州市、绵阳市、广安市、自贡市、阆中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雅安市、江油市、南充市、西昌市、华蓥市、邛崃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

贵州省(7个)

贵阳市、都匀市、凯里市、遵义市、安顺市、赤水市、兴义市

云南省(7个)

昆明市、景洪市、大理市、瑞丽市、潞西市、丽江市、保山市

西藏自治区(1个)

拉萨市

陕西省(6个)

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延安市、韩城市、汉中市

甘肃省(9个)

敦煌市、嘉峪关市、天水市、兰州市、张掖市、武威市、酒泉市、平凉市、合作市

青海省(2个)

格尔木市、西宁市

宁夏自治区(1个)

银川市

新疆自治区(12个)

吐鲁番市、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克拉玛依市、哈密市、阿克苏市、伊宁市、阿勒泰市、昌吉市、博乐市、阜康市

新生产建设兵团(1个)

人生规划教案(共) 篇6

理性面对现实与未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

2、激励 学生好好学习,并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支配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顺心;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招展生命的宽度。这个“宽度”,就是我们的生涯。

人生是一片沃土,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智慧去经营,生活中有很多长期的目标是我们无法一天能够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经营好我们的人生。

二、成长话题:

1、你是否想象过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2、年轻谁没有梦想;可我该怎样去实现呢?

三、知识探究

1、职业生涯与人生

追求职业生涯发展是每个人不断制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的过程,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所以就业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活

(1)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

自己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

(2)最佳职业的选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1)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自我分析过程,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专长、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知道自己的能力,适合做什么)

(2)自己想要什么?

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只有确立目标,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进

步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自己的优秀是什么?

自己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自己的资源和社会关系如何?(4)什么职业是最适合自己的?

众多职业中,哪个最适合自己。选择好的并不一定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最重要。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句广告词也说明了这层意思。

(好的,好比绩优股,暂时好,并无发展空间。适合的,好比潜力股,发展空间大。)(5)自己能够选择什么? 能做一个简单的职业规划。

(”机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四、案例启迪案例一、三个工人砌墙的故事。(略)启示:同样平凡的工作,一样的看似简单重复,枯燥乏味,有人却能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简单中构建自己的梦想,才能更有信心地去前进、去开拓,勇往直前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案例

二、刘玲的故事。(略)启示: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和问题,需要我们做出选择

案例

三、白居易的故事。(略)启示:成功与收获总是光顾有了成功的方法,并且付诸行动的人。也就是善于利用资源的人。

五、反观自我学生即将离校,在其怅然若失而要做人生规划时,写出他们真正的感悟。(作业)

六、学以致用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个简单的初步的设想

1、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自己想要什么?

3、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4、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专题六 知识储备和技能形成

教学目标:

1、知道职业生涯需要准备的方面。

2、了解自己已有的优势,需要继续努力,从而尽快的提升综合素质素质。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组人物图片,各行各业成功的人士,让同学们进行一一辨认,询问学生问题

1、这都是在职业上属于什么人?你梦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吗?

2、那成功有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位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思考:

1、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对正在进行职业生涯准备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结:就像同学们说的,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借用培根的话说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而且他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对于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我们,现在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建立。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我们就离成功会进一步。

那同学们我不禁要问,知识=能力吗?能力是什么?

2、分析这位成功人士,总结出具有的从事职业的哪些能力?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比较强的能力?从强到弱依次写下来。

我们说,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那你了解当代社会对就业者素质有什么要求吗?阅读课本P63,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

那我们刚才所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素质冰山模型。

就如同学们看到的,我们刚才谈到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根据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构成了个人素质的冰山一角,而且只是露在水面上的一部分。

而且,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升,但在企业招聘中,他们往往不局限于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还会从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综合考虑。所以如果没有这些相关素质作为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可能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做职业生涯准备时,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合适的岗位,成为优秀的职业者。

作业:

城市规划优秀教案 篇7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度逐步深化, 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随之加深, 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实现转变,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早在2003年就成为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 据教育部统计为创纪录的212万, 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338万。而10年后的今日, 根据2014年底教育部统计的数据, 2015年即将步入社会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 就业竞争愈发激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发出了全国相关部门和高校必须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号召。立足近些年全国开展的教育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是解决就业难题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办学学制为三年的高职院校, 在要做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实现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进道路上, 有着更大的压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方面,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 但同时也发现受限于办学层次和生源的素质, 在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自身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不端正、自由懒散、怕苦怕累、眼高手低等现象, 部分学生甚至连所读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和相应的技术技能都是依靠授课教师“填鸭式”地灌输, 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由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精通和深入而导致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偏弱。

2.另外一方面,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 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但就目前高职学生而言, 其自我分析不够客观、不够科学, 对自身的定位也相当不明确,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能力不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无法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其次, 高职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和职场的了解少之又少, 特别是没有将自己所学专业或特长所对应的有关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清楚, 因而往往毕业后自身的技能或其他条件无法符合社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 造成了就业困难和个人事业发展不甚理想的现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作用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练, 其本身有着丰富的、极具教育意义的智慧成果, 也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自十八大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视。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教育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而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当前高职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认识自我有着丰富的论述, 常见的如“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这些古人先贤关于认识自我的言论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高职学生的自我分析起到启发的作用, 促使学生开始思索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远大志向有什么具体内容, 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从事那种职业, 以后想成为什么。在引导学生经过自我分析和定位初步产生感性或经验认识后, 可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帮助学生对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估, 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2.认清当前社会形势, 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心理准备和调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困惑分为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其中内在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自信心和自觉意识薄弱、容易妄自菲薄、态度消极, 总觉得作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无前途可言, 会被社会排挤, 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又或者是自视过高, 好高骛远, 一心想着毕业后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求职, 在“高薪岗位”担任精英角色, 却不愿意“俯首甘做孺子牛”, 到艰苦的地方去打拼, 有些毕业生甚至滋生“宁可在城市中失业, 也不愿意在基层中就业”的想法, 这些都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两种情况都反映了当前过分追求利益, 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影响下, 高职学生在认识社会的时候是“物质的脚”长, “精神的脚”短, 一长一短, 所以没走几步就“摔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大量的自强不息, 天道酬勤的内容 (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对帮助学生提升自信, 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明确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警醒着学生面对未来要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切勿好高骛远 (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此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许多修身养性, 调剂心灵之道, 也包含着不要一味地强调追逐物质利益, 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精神核心。这些核心精神和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利于帮助学生职业价值观, 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塑造, 一方面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奠定思想基调,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前形成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素养, 对于认清自我与职业目标的差距, 专业学习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差距, 制定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对其实践作进一步的探索。如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实现课程科学理论和优秀文化精神内核相结合。又如开发设计两者融合相关的课程培训包, 并运用到, 包括以课堂选修课和网络选修课形式出现的教学方式, 以训练营、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等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中, 实现帮助学生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简而括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体制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 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促进作用途径进行多层次, 全方位的探索, 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 其本身有着丰富的、极具教育意义的智慧成果, 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谢雯.做好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9) .

[2]邱岷.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科学致富向导, 2009 (10) .

[3]王志飞.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职教研究, 2010 (3) :7-9.

[4]林家祥徐珊妮.职业生涯——我规划[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篇8

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环保、低碳、生态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对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和低碳发展有科学地体现,要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点的方面加以着重考量,应该在规划设计科学化、绿色容积率规模化、生态规划设计精细化、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化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其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就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由于我国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

1.2.1生态城市具有流转作用。城市现代化的塞础设施为人类、物质、资源等的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当各类流达到快速流转时,就可以降低生产中的经济损耗,减少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1.2.2生态城市具有整合性。生态城市除了要有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还要能够在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不能为了谋求任何一方的发展不顾其他两方面存在。

1.2.3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具有国际性。全球对于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公认的标准,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率、污染率、管理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

1.2.4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生态环境、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中。生态城市主要给人类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而这种充满人类文明的文化气息恰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免因规划不合理,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失衡。

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則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3]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4).

上一篇:致全市广大劳动者的“五一”慰问信下一篇:给爸爸妈妈一封感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