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推荐15篇)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1

一阵微风吹过,蔚蓝的天空下,稻田随着微风涌动着金色的稻浪,像金色的海洋,风中充满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今年又大丰收啦!农民伯伯们弯着腰辛苦地收割着,但是,他的脸上却挂着丰收的喜悦。

不远处的山坡上,满山遍野都种满了苹果树,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红彤彤的大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又似一张张小朋友的脸蛋,仿佛在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调皮的孩子,在苹果树下嬉戏、打闹,农民阿姨辛苦地采摘着苹果,并把一筐筐苹果运到山下。

感谢农民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所以,我们要做到珍惜粮食,不剩饭,不剩菜。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丰收的季节三年级作文 篇3

果园里,苹果树上的苹果好像是害羞的小脸,红红的,长满了树枝;梨树上的梨,像黄色的葫芦;葡萄架上的葡萄就像挂在树枝上的一串紫色珍珠。此外,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詹妮弗花和红色的太阳还要红。

草地上,孩子们踏着柔软的草地,迎着微微的秋风,跑着去放风筝,到处都是笑声。五彩缤纷的风筝在空中飞舞。远处,热爱文艺的爷爷奶奶在高声歌唱,唱着心中的喜悦,唱着丰收的喜悦。

丰收三年级作文 篇4

快乐是:我和张琳珂一起种了两颗山楂树,可是张琳可说:“不浇水它活不了的。”她说的是真的吗?我想,应该是真的吧。我们还把麻辣菜长出来的种子拿出来,黑黑的种子像一粒粒的黑芝麻。我们把种子撒到地里,希望它能在来年春天时发芽,长大。我们还把一只蜈蚣当成了怪物呢。

丰收时:在张琳可家的葡萄园里我看到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就像一串串晶莹的紫色宝石挂在绿油油的藤上。在葡萄园的周边有着成片的玉米地,原先还想着去帮忙掰玉米的,可是我和妈妈去晚了,农民伯伯早已把玉米掰回家了,只剩下成片的光秃秃的玉米秆惨败的竖立在哪儿。在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片苹果园,那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很是漂亮。

变化是:树叶都变色了,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红色,还有的变成了半黄半绿的颜色。就连大树也变了,树叶都落光了,大树光秃秃的真难看。

丰收的秋天作文300字三年级 篇5

秋姑娘用她神奇的魔术棒一挥,把大地变成了金黄色。你看,田野里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仿佛是一块大金子;地里的黄豆成熟了,豆秆都穿上了金色的袍子,豆子都射在豆秆妈妈的怀里,在和和农民伯伯捉迷藏;小草悄悄地穿上了金色的衣服……

秋姑娘多懂人们的心啊,她也把绿色留在了人间。土地里的庄稼绿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竹林里竹子长得可茂盛了,绿得那么深沉,那么苍翠;树林里松树仍然抬头挺胸一动不动地站在风里,树上的叶子还是那么葱绿……

秋姑娘把果园变得五彩缤纷。你看,苹果入柿子都红红的,像一张张微笑原小脸。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篇6

一、三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课标中的习作目标看似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它表现在:

(一) 忽视衔接。 一二年级若忽视口语表达训练和写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训练, 忽视与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一开始就正式启动作文教学, 坡度太大。

(二) 序列不明显。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整体系统工程, 但由于它被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年段, 不同单元,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固有的作文序列没有认识清楚, 各年段衔接处理得不好。

(三) 教不得法。 教师如果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 不注意读写结合, 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作文指导课点拨不得要领, 学生就会对作文感到无所适从。

(四) 淡漠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忽视情感作用, 造成学生记忆型障碍、趋同化心理障碍、挫折感心理障碍, 再加上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语言积累有限, 构段能力弱。

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素材单一, 作文语言不鲜活, 层次紊乱。 来自客体和主体的困难, 最终导致三年级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头疼现象。

二、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 一) 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 现实中, 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 一定要认真学!”可这样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 另外有些老师“心比天高”, 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 多挑剔, 一味训斥,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 更丧失对作文的兴趣。 因此这个过度很重要, 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 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 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 减缓坡度, 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方式要多样, 例如:

1.故事式导入。 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一上作文课, 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 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 学生听得专心, 笑得开心, 然后让几个学生复述, 最后再分头写作, 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 批改时, 只要故事较完整, 错别字不多就评“优”等, 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2.活动式导入。 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 老师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课外活动, 让大家参与,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 最后有重点地写下来, 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话可写, 效果较好。

3.情境式导入。 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 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讲评时, 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录音下来, 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三) 注意命题, 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 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 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 另外, 不能“老调重弹”, 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无形中降低作文的兴趣。

(四) 注意讲评要以激励为主。 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 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等。 另外, 我还借鉴了一位名师的一种新颖记分法———“二次记分法”, 做法是:每生准备两本作文本, 一本为习作练习用, 老师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修改, 达到符合作文要求后, 老师在原基础分上加分, 然后让学生誊写在另一本作文本上 (即个人优秀作文集) , 大多数学生都提高分数, 不少学生还得满分。 这样持之以恒, 修改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改变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 有效减少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总之, 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放在首位, 无论什么时候, 教师都要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 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 和他们交谈,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都能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 得到提高。

摘要:诸多因素导致三年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素材单一, 语言不鲜活, 层次紊乱。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由口头作文向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注意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 减缓坡度;选材要结合学生实际;讲评要以激励为主。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现状,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小学教学参考, 2009 (30) .

最美丰收季作文三年级 篇7

春姑娘把种子撒在了肥沃的田野里。现在庄稼都成熟了,不信你瞧,玉米爷爷留起了长长的红胡子,水稻姐姐长出了金黄的头发……这时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大家都在想,这是谁发出来的呢?我们随着声音一路找去,原来是稻谷弟弟看见一群孩子在做游戏,把它逗乐了呀!

原来秋天是这样一个瓜果飘香、令人向往、秋高气爽、五彩缤纷的季节。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丰收了教案 篇8

——100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1数数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记清楚各个数位,体会数位的重要性。教学具准备:星星,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木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提示有100颗星星。

师: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

2.显示信息窗中的教学挂图。

师:估计一下,大约多少个辣椒?为什么?

3.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方法。

师:想要知道准确的辣椒和玉米的数量,我们就来一起数数,先用自己桌上的学具(小木棒)来摆一摆,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根?

学生汇报。

在计数器上请同学拨出输出的数量。每数一根,就拨出一个。师:怎样数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与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10根扎一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或几个二十?几个五十?)

师: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又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黑板贴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小结:10个十是100。这句话还能怎样说?

学生自主回答:

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三、当堂检测:自主练习第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那么今天我们学的百位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出来的呢? 作业布置:

1、必做题:25页自主练习1、2、4题。

2、选做题:25页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教学反思:

信息窗2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果园摘石榴了,大家想不想去呢,我们要准备好了,比赛看谁摘得多!(展示课件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这几个小朋友摘了多少个石榴呢,我们来当小裁判看谁摘的多?应该怎样比较呢,先比较谁和谁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

小雨和小强谁摘的多?(板书问题)

我们先来比较小玉和小玲,看谁摘的多呢?

小玉42个小玲27个

小组交流想办法,应该如何比较42和27,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2在27的后面,所以42>27.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比20大,所以42>27.小玉比小强摘的多,我们的小裁判还真公平呢,再来帮小玉和小强比较一下吧!

小玉42个小强48个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8在42的后面,所以48>42.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和40一样大,个位上8比2大,所以

48>42.小强比小玉摘的多。

最后我们要找出摘得最多是谁呢?是小强。

四、当堂检测:自主练习第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比较大小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以及方法:

十位不同看()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教学反思:

信息窗3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加减。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几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果园摘石榴,还当了小裁判,大家都表现非常棒,今天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去小阳同学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情景展示,发现问题

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小阳一家人都在这里摘南瓜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摘了多少个南瓜了,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展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生汇报:我看到了妈妈摘了30个。

我看到了爸爸摘了40个。

我看到了小阳摘了6个。

生提问: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板书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啊,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要看 看谁更聪明了,一起来解答刚才同学们的问题吧!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开动小脑筋吧!(同桌讨论,并汇报)方法一:我数一数,50、60、70.。

方法二: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呢,聪明的孩子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吧!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方法一:数一数,31、32、33、34、35、36.方法二:3个十加6个一,得36.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肯定会自己解决的,自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三、当堂达标:自主练习第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56-50和23-3你会计算吗?课后可以讨论一下。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5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40+30=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30+6=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40+6=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9

小学三年级, 课本上的“说话”变成了“习作”, 由口头说的几句话, 一下子改为用笔写出很多话并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的文章,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万事开头难”。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的形成与提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因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循序渐进, 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 开好沟, 修好渠, 引来文思之水。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热情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儿童的作文。”一堂习作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 在进行习作教学时, 就应该像一个精通各路风景的导游, 不时有胜景出现, 使“游客们”兴致勃勃, 对作文不再感到头疼。如在指导《我喜爱的XXX》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 这一篇习作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班上选了几个文具盒, 每组学生面前摆放了一个,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试着描绘你们的文具盒,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 仔细观察, 说完整话, 同组学生可以互相补充, 一会儿, 老师请同学们自荐当文具盒厂厂长, 推销你们的产品。“一席话后, 立刻吸引了所有学生, 调动起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几分钟后, 一段精彩的”推销“开始了。

通过小品式的表演,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抛砖引玉, 以文具盒为例让他们了解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绘一个事物, 并把它写得清楚、具体、有条理。

二、加强阅读, 注重课外积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踩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课本以外多种知识的广阔天地, 在平时我就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给他们制定阅读计划, 提出具体要求, 让学生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每阅读一篇至少做到“一、二、三”, 即记住一个好段、两个好句、三个好词。并将那些名言名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抒情、丰富的联想记在积累本上, 每周选三个同学将自己的“一、二、三”摘抄在黑板上与同学共享。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量, 使积累的知识面更广、更丰富, 再通过经常浏览诵记, 形成知识积累。这不仅使学生的综合写作知识不断充实,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

三、引导模仿, 加强读写结合

仿是孩子们习作的基础,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仿再创, 而教材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仿的“样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我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结构形式、写作顺序和表现手法,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习《海底世界》后, 我引导学生练写《热闹的森林》,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 用上这样的句式:……走进森林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有……有……还有……, 写写在听觉上感受到的森林的热闹;再引导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总分的写法, 围绕总述句“森林里的动物们玩得可真欢啊!”写写在视觉上感受到的森林的热闹, 这样有针对性的模仿练习让学生在习作上有了引路人, 就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只要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中习作的写话内容, 处处有内容、有范例、有特点、有创意。学生的写话、写作, 潜移默化熏陶, 思绪会飞扬、情感会激活。把课文阅读作为作文题材的来源, 可以消除“无话可说”, 说假话、大话、空话, 畏惧作文的心理, 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从阅读中学到作文的技法。但这些效应的取得, 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四、体验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 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只有留心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平时我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 小学生既然要踏踏实实地学习, 又要学会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制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 同学们在痛快淋漓的“玩”中, 生活丰富了, 写作素材必然多, 就有话可写了。这样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既能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源”水就“流”出来了。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10

走进秋天的树林,火红枫叶如晚霞一般。秋风吹过,都飘然而落,远远看去,像蝴蝶在翩翩起舞。

秋天的雨,绵而清凉。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渐渐地冷了,在加厚衣物的同时。我们更享受这凉爽的天气。

秋天的田野丰收了。玉米像一个个小宝宝,咧开了嘴,露出了它那金黄色的牙齿:高粱笑红了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下了头:沉甸甸的稻子弯着腰,像一个个老爷爷拿着拐杖。

秋天的果园也热闹起来了,有紫莹莹的葡萄,像一串串吊着的珍珠:有红彤彤的大苹果,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还有黄澄澄的鸭梨,像一群群可爱的胖娃娃……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11

四月初,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和妈妈乘车去滨州市邹平县樱花山风景区踏青赏樱花。

我们沿着十里樱花路蜿蜒而上,两边樱花开得正盛,繁花满树,犹如进入了仙境。我看见过亭亭玉立的荷花,观赏过粉红的桃花,领略过洁白如瑕的梨花,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樱花。樱花真美啊,白如玉,红如霞,美不胜收。樱花真香啊,远远地就能闻到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我们边走边看,不停地按动快门,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拍下来。

来这里看樱花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全家出动,有的结伴而行。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走累了就在树下歇一会儿,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他们不知疲倦地在树下嬉戏打闹,偶尔还会摆个滑稽的姿势,让人忍俊不禁。我在树下玩时,发现一个小孩手中托着只鹦鹉,我忍不住想逗逗鹦鹉,可是它一扭头,给了我一个闭门羹,大概鹦鹉也被这美景所吸引,怕我搅了它的好兴致。

中午时分,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风景区。

听同学说,前几天他也去看过樱花,可惜大部分樱花已经凋落。看上去,他的心情很失落,我庆幸正赶上了樱花盛开期。

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三年级“手工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关键词:手工制作,起步作文,策略研究

学生升上三年级, 起步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当然也是难点。“万事开头难”, 如果这个头没有开好, 很多孩子以后会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 极不情愿写作文。原因之一, 可能是语文教材上的部分内容离生活较远, 作文课显得无趣。因此, 我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因地制宜, 开展了“手工作文”阳光课程辅助活动, 摸索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1 创造性设计活动, 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我们的手工作文是建立在实践之后进行的一种作文形式。“手工”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只要涉及到动手制作的, 包括泥塑、剪纸、折纸、粘贴等等, 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但是, 如果不认真设计, 不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践活动就会从学生眼前匆匆流逝, 很少留下有价值的印记。因此, 我们要将学生的兴趣点与习作训练点尽可能重叠, 精心选择并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手工活动, 增强制作的趣味性, 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开开心心的玩乐中获得写作的素材, 在和谐快乐的情绪中进行写作练习。

制作风车相对来说易于三年级孩子操作, 而且适宜秋风习习的天气玩耍, 是对学生进行开篇习作训练的好素材。针对孩子好奇心强、喜欢玩耍的特点, 我在上课伊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踩着上课铃声小跑着进教室, 并不是因为迟到, 而是想让孩子们第一时间看到我手上高高举起的风车, 它正在随风不停转动。风车进入学生视线后, 我一句:“想跟老师学做风车吗?”激发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制作的愿望。第一次的制作, 很多地方需要老师指导, 所以, 我的制作是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们制作的步骤、方法。对于习作, 我也给了较多提示, 比如板书动词, 学习使用关联词语等。

以后循序渐进, 每次习得一点写作方法, 比如谜语的形式为“小蜘蛛制作”开头, 设问句的使用为文章增添悬念, 讲讲“制作拖鞋”遇到的困难, 自己探索“蝴蝶制作”的方法等等。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活动内容, 让学生亦惊亦喜, 亦松亦紧, 紧紧抓住他们的心弦, 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手工制作中, 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制作、写作, 既富于趣味性, 又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 不知不觉中有了大进步。

2 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导用心观察实践

手工制作活动始终是为写作服务的, 这是开展手工作文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如果在手工制作中不留心观察和体验, 提起笔来, 也会觉得无话可说,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观察意识, 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用心体验,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获得情感体验, 使制作活动的经过变成学生的认识, “情动而辞发”, 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习作的欲望。

前几次都是老师示范制作, 孩子们跟着学习, 长期这样会磨灭好奇心, 所以, 有了基础后, 为了强化学生体验, “蝴蝶制作”我给了孩子们一个意外。我亲手拆掉了已经制作得十分完美的蝴蝶, 让孩子们自己商量探究制作方法, 这次制作孩子们的心情由纳闷转为惊讶, 再沉浸到留心观察、专心思考、积极讨论、用心实践中去。

当圆片剪好后, 孩子们傻了眼, 这翅膀是怎样弄出来的呢?通过互相商量, 其中一个手巧的孩子发现了奥妙:她以前折过纸扇子, 这翅膀的做法和折扇子完全相同!此刻, 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说刚刚看到些什么, 听到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争着发言。这种交流, 无形中帮助了少数活动中不够积极、遇到困难没有解决的学生, 让他们都能够继续制作下去。课堂上, 充满个性的发言也表达了孩子的心声, 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素材, 后面的习作便水到渠成。

3 目标分层设置, 促进学生个性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 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 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 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 于出头处谋自由。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如果用统一标准衡量, 势必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害怕作文。因此, 手工作文教学, 要针对学生的习作基础, 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 让每一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需求, 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 促使他们的个性化表达, 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以“风车制作”为例,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我对差生的要求仅仅是:具有动手能力, 有话可写。对于大多数孩子的要求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 学习正确使用动词, 把事情叙述明白。而对于阅读量大、语言丰富的孩子则要求他:清楚有序地描述, 最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察点和心理体验。作文展示评价的时候几种层次的学生都要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处, 这样,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鼓励个性表达。

参考文献

[1]陈钱林.新理念作文[M].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

三年级描写水果的作文 篇13

早晨,爸爸带着我们一起去江宁的众彩批发市场买水果。一到市场,我看见好多猪头,还看见黑色的鸡爪,觉得好恶心呀!我赶紧拉着爸爸离开这边,去水果大厅,到了水果这里,一眼望去,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芦柑、贡柑、苹果、车厘子、苹果……数不甚数,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我们找了一家水果品种齐全的开始询问价格,爸爸让我尝尝车厘子好不好吃。

我吃了一个,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呀!接着我们就买车厘子、牛奶枣、芦柑、苹果、香梨等,直到拎不动我们才回去,到了家之后,大姑妈还说买的不够多,问爸爸怎么不多买点,我笑着说:“还好大姑妈没去,要是你去的话,那车子还不要挤爆啊!”大家都笑了。

三年级描写美景的作文 篇14

夏姐姐把火红的连衣裙铺在地上,大地顿时充满了生机:花儿开了,它们在阳光下盛装打扮,向别人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仿佛在举行选美比赛!蝴蝶和蜜蜂围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转圈,好像跳得比别人好!各种草拼命向上钻,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各种树木欣欣向荣。那美丽的景色真的很有诗意!

然而,不仅植物忙,可爱的小动物也不闲着。

草地上,一群小动物在谈论夏天。

小青蛙英英说:“夏天来了,芙蓉姐姐和睡莲姑姑都醒了。晚上,我们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睡着了,也可以做一个甜美的梦。我喜欢夏天!”

蜜蜂娜娜说:“夏天有许多美丽的花朵。我们采集蜂蜜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百花蜜”的材料,回去做“百花蜜”。要知道“百花蜜”的大部分材料只有夏天才有。”

小蝴蝶青青和小蜻蜓一起开花了,她说:“树木在夏天长得非常茂盛。下雨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大树下躲雨,而不会被淋成“落汤鸡”;而且太阳很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大树下乘凉,不用被晒成“非洲黑人”。

小羊婷婷和小白兔异口同声地轻声说:“夏天的草又嫩又鲜,特别好吃。非常适合做我们都喜欢吃的草饼或者新鲜的草饼干。”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 篇15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识字水平、理解能力均有限, 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不现实, 因此, 利用好教材就很关键。教材是最好的范文, 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这些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 题材新颖, 布局合理, 语句优美, 堪称典范。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 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学习语言布局谋篇, 把它作为习文的拐棍, 一旦路走好了就可以扔掉拐棍, 大胆写作, 自由写作。

一、从仿写入手

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作文基础, 在读一、二年级的时候只要求写一段话, 没有篇章的概念, 更不知如何去组织文章结构, 将文章写具体;另外, 词语贫乏, 想到的内容不会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三年级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过渡性, 其中就包括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因此, 我们要将一些有关段落的知识教给学生。结合具体的段落, 进行讲解, 然后贴船下篙, 进行相似的模仿练笔, 这样学生就有所参照、有所依托, 能够学写具体, 言之有物了。

《秋天的雨》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 (1) 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啊扇啊,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 可以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 细细品味, 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 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也来写几个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 结合生活经验, 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它把红色给了苹果, 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 照哇照哇, 照亮了整个果园。”“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 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大手掌, 招啊招啊, 招来了秋天的凉爽。”“它把紫色给了葡萄, 一串串葡萄水灵灵的, 像一串串珍珠藏在绿叶底下, 闪啊闪啊, 闪出了秋天的光亮。”……学生通过写话, 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 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 有一处重点是仔细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文中的语言很美:“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梦中醒来, 万寿菊欣然怒放,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让学生查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书上例句的基础上, 说一说还知道哪些花在整点开放, 并也试着用不同的写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写出:下午五点多, 紫茉莉送来了缕缕香味。晚饭后, 月亮升上了天空, 月光花也随着开放了;不久, 晚香玉又飘来阵阵香味;最后, 昙花露出洁白的大花瓣。啤酒花像喝醉了酒的汉子醉醺醺地开放了。蛇床花像一把把小花伞黎明三点从美梦中醒来, 芍药花在清晨七点和太阳一起醒来……学生畅所欲言, 把他们知道的都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二、从重点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 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 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中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生动, 教学时可以引导、拓展。笔者曾这样设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呢?”学生说:“想看看岸上的人们在干什么”“想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想看看它周围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我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后, 笔者又拓展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啦, 面对美丽动人的荷花, 你想对它说什么呢?请大家写出来。”“白荷花, 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 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荷花姐姐, 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碧绿的地毯上翩翩起舞, 令人陶醉。”“白姑娘, 你出污泥而不染, 你把美丽、纯洁献给了人间, 你真了不起。”……根据“冒出来”一词, 笔者设计了两个对话情境,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 把学生生活与文章内容联系在一起, 把文章阅读与写作学习融合在一起。

三、从“补白”入手

所谓“补白”, 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与文本有关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空白点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利用好补白, 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感悟课文、拓展课文, 提高写作水平。如《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节中:“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诗中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 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可以抓住这个符号, 让学生来补白, 充分展开想象, 写出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学生写出“它冬天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帮人们赶走了寒冷”“太阳驱赶了黑暗, 让我们小朋友不再害怕”“太阳普照了大地, 使万物得到生长”等等。通过补白, 让孩子们有感而作, 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和感受, 同时又深化了课文主题。

四、从结尾入手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作进一步的挖掘, 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 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依据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小摄影师》之后, 学生明白了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小男孩再次来找高尔基, 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小男孩又会怎么做等等。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 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 通过合理想象, 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兴趣盎然, 创意无限。《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如果找到了, 我们会做什么?如果没有找到, 又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 写出了两种不同的结尾:有开心的———我们跑到磨坊, 四下寻找, 终于发现我们的“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立刻自告奋勇爬上树, 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欢呼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 又快活地放起来。也有失望的———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 四处寻找, 也不见我们的“幸福鸟”。小伙伴们有的流下了眼泪, 有的失望地回家了, 但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远方, 决定继续寻找……

上一篇: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下一篇:空气污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