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_人生感悟(精选11篇)
也许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开始犹豫、失落、颓废,厌倦了戏文,放弃了人生。舞台的灯光开始黯淡,生命的色彩变得黑白。最终人们忽略了你的戏,无视你的人生,你这时才明白:戏未完,人生未尽。重新捡起你的信仰,继续演好你的戏,完整地走过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做着别人的配角——或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精彩或不精彩。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是自己这出戏的主角,而且永远不会被人代替。不管你觉得别人的戏多么精彩,你永远都是一个看客,别人的生活你羡慕不来,你的戏码别人何尝又可以体会?不要抱怨生活给你的不公平,给你的戏太平淡无奇,如果你能好好演绎,定能发现老天对你的特别。
得意的时候别骄狂,失意的时候别自弃。别人落魄的时候上前扶一把,没准自己落魄的时候也能被人扶。人生未必有喜剧那么传奇,可戏里的人生百味,总是抵不过自己的苦辣酸甜。看戏?看自己!就像一首哲理诗中写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却在楼上看你。人生如戏?是那湖泊中荡漾的涟漪?平凡不乏美丽动人;是那绿叶上的露珠?渺小不乏晶莹剔透;还是那儿时吹出的泡泡?五彩缤纷却昙花一现。其实,人生只是生活的过程,浓与淡,甜与苦,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去把握。想来的确如此。在一方天地间活着,有的人或平平淡淡,或贫穷落魄,或跌宕坎坷。相同的是生活,不同的是人生。相同的生活复制了难以计数的庸碌之徒,不同的人生造就了屈指可数的圣者闲人。其实,人生是平庸一世,还是潇洒一生,关键是自己怎么去看待生活,活出真我风采!
Metaphor is a major part of our ordinary, conventional way of conceptualizing the world.And our everyday behavior reflects our metaphorical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In our daily life, we usually comprehend, think and define intangible, inenarrable notions by referring to some familiar, concrete and tangible notions, thus form a cognitive pattern in which different concepts relate to each other.The term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system of metaphor that structures our everyday conceptu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most abstract concepts.It is not simply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but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in thought, a cognitive proces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to the world.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in a certain culture, which plays critical role in the ways people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Most expressions in everyday language originate from conceptual metaphor, such as idioms, phrases and proverbs.
2 Conceptual Mapping
Metaphor has come to mean“a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 (Lakoff 1993) .Metaphor“is a specific mental mapping that influences a good deal of how people think, reason, and imagine in everyday life” (Gibbs 1997:145) .Conceptual metaphors consist of two conceptual domains:the source domain---the more concrete conceptual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the more abstract conceptual domain.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concept (target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source domain) .Take LIFE IS A JOURNEY for example, the metaphor here is a conceptual mapping from a source domain (journey) to a target domain (life) :The person leading a life is a traveler.His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The means for achieving purposes are routes.Difficulties in life are impediments to travel.Process is the distance traveled.Choices in life are crossroads.
3 Analysis of“人生如戏”by Conceptual Metaphor
Take“人生如戏”for example.It is simp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人生” (life) from its literal meanings by referring to the dictionary.But if we conceptualize, associate and express its meaning in terms of“戏” (theatre) , its connotation will be more rich and colorful.Furthermore, the connotation results from people’s experience in life, and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can not be expressed directly, but understood by mea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The metaphor here is a conceptual mapping from a source domain (戏) to a target domain (人生) :
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
戏 (theatre) 人生 (life)
演员 (actor) 活在人世间的人 (person)
舞台 (stage) 生活的世界 (the world)
序幕 (prelude) 出生 (birth)
排练 (training) 艰辛克服困难的过程 (process of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角色 (role) 担负的责任 (responsibility)
服装/道具 (costumes/props) 外在条件 (external conditions)
登台演出 (perform) 把握成功的机遇 (opportunities of success)
观众的掌声 (applause) 别人的肯定和赞同 (approval from others)
谢幕 (curtain call) 死亡 (death)
I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concept“人生如戏”, life is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a theatre.The mapping is structured.There are 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and epistemic correspondences, according to which entities in the domain of life (e.g.person, birth, responsibility, external conditions, etc.) correspond systematically to entities in the domain of a theatre (actor, prelude, role, costumes and props, etc.)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when a person is born, he begins playing a theatre.The world he is living is his stage where he performs.The laborious trainings before formal performs are just like various difficulties he may meet before he succeeds in his life.In a theatre, costumes and props are indispensable to an actor.A theatre has its climax, so it is the same case with a person’s life.A theatre includes many dramas, such as comedy, tragedy and so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人生如戏”reminds me of a movie called 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 .The hero Truman Burbank always feels that he is monitored by others.However, his worry is true.When he is born, he becomes a hero of a soap opera which is most popular in the world.The small town he lives is a big soundstage, his friends, relatives and persons he meets everyday are all professional actors.His states and behaviors are exposed in front of pickup cameras hidden everywhere.When he finds the facts, he manage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town.As a matter of fact, our life is a drama in which we play our roles every moment.
So under the conceptual metaphor“人生如戏”, speakers of Chinese use the following to talk about the concept of life:人生就像一场戏, 戏里戏外都是戏。/人生就像一场戏, 每个人都是主角。/人生如戏, 我们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我们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人生这场戏, 导演却是我们自己。/戏中的结局, 未上演就早已安排好。而人生这场戏, 我们却无法预知结局。/童年和少年是戏的序幕, 青年和中年是戏的高潮, 老年则渐渐走向低潮。All these expressions that have to do with life and that come from the domain of a drama.They help us understand life better.
There are other examples,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The metaphor“时间是金子”is a conceptual mapping from a source domain (金子) to a target domain (光阴) .The similarity of these two things is that they are precious.The expressions of this kind are often used:万金买高爵, 何处买青春?/一刻千金/花时间/花工夫浪费时间.Money is valuable and finite, we can not waste it.Time in one’s life is also limited.Through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concept money is mapped to the abstract time, we can comprehend the importance of time.
Metaphorical thinking finds expression in many idioms, phrases and proverbs in Chinese.E.g.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蒙在鼓里/守口如瓶/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包不住火/前程似锦/半途而废/一生坎坷/穷途末路/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 行行处状元, etc.
4 Conclusion
I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a conceptual metaphor consists of two conceptual domains, in which one domain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other.Metaphor,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is fundamentally conceptual rather than linguistic in nature.Metaphorical language, consisting of specific expressions, is only a surface manifestation or realiz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aphor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everyday discourse and in shaping the ways we think.
参考文献
[1]崔松鸽.隐喻思维与语言[J].当代修辞学, 2005 (1) :49-50.
[2]曾蕾.论系统功能语法中“投射”概念隐喻句构及其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 2003, 26 (4) :351-357.
[3]陈文萃, 曾燕波.概念隐喻研究综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4 (4) :118-121.
[4]陆卫萍.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概念隐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7 (2) :270-272.
[5]卢植, 孟智君.英汉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 :71-74.
[6]罗瑞球.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7) :106-108.
[7]刘金明.概念隐喻在日常话语与推理中的认知功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 (1) :84-87.
[8]彭英.概念隐喻及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 19 (3) :84-88.
[9]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 2004, 27 (5) :24-27.
艰难的选择
1982年,13岁的李宏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乾县戏校,专攻小生、须生。由于她扮相俊美,加之对表演艺术准确的领悟,在诸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在演出中先后饰演了秦腔传统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软玉屏》中的丁守梅、《春江月》中的柳宝、《八珍汤》中的常天宝和《湖阳春梦》中的宋弘等性格各异的戏剧人物。她在舞台上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内心的准确把握,奉献给观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1986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考入了甘肃省平凉地区灵台县秦腔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后,她更加珍惜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在表演上就有了长足的进步。1988年在平凉地区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凭借传统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一角荣获优秀表演奖。
正当艺术之路在她面前刚刚铺展之时,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追求幸福生活,她放弃了灵台县秦腔剧团的正式工作,放弃了大舞台,来到了西宁,走上了《艺苑》、《茶社》的小舞台,艺术造诣非但没有提高,反倒是丢弃了许多。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为了爱,她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艺术,然而谁知生活中的爱却抛弃了她。她曾迷惘、颓废、郁闷,也曾想过以结束生命来告诫世人爱的浅薄、爱的轻率、爱的欺骗、爱的不真。但一想到年幼的孩子,酷爱的秦腔和舞台,经过痛苦、艰难的抉择之后,她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重返秦腔戏剧舞台。
不懈的追求
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困惑之后,李宏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勤奋。2005年,当时的西宁市秦剧团为她再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舞台,她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悟性,勤学苦练声腔和身段,虚心向戏剧前辈和老师学习和讨教,细心揣摩,潜心钻研,从老艺人的遗韵中汲取养分。先后在《周仁回府》、《火焰驹》、《五典坡》、《打金枝》、《葫芦峪》等多部传统戏中担纲主演,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也使她在戏剧艺术表演上日渐成熟。
2007年,她以移植剧《司文郎》一剧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红梅大赛”,一举夺得了“红梅大赛”梅花金奖。《司文郎》是以《聊斋》中的故事为素材,经过作者大胆构思、新编的一出“鬼”戏,剧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间悲剧,具有较强的讽喻意味和警世作用。这个故事发生在“阴”“阳”两界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主要人物亦人亦鬼、忽女忽男,整个舞台空间处在真、假、虚、实相互交替的变化之中,展现了一个普通而离奇、严肃而荒诞的故事。李宏在该剧中饰演宋九郎,宋九郎因身处阴阳两界,角色中运用了大量的水袖功来表现亦人亦鬼、忽女忽男的场景。为了演好该角色、练好水袖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外要练功,内要练心”,练功和练心相结合。在大赛上“水袖”随着她的唱腔、念白、情感,表现出如泣如诉或奔腾激昂的情绪。正是她扎实的基本功和内在的心劲打动了大赛评委和观众,使李宏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8年,她对秦腔艺术的执着博得了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的厚爱,收她为徒,并排演了全本《周仁回府》,她成为了目下唯一一个李大师排演全本《周仁回府》弟子。2009年5月她被陕西省振兴秦腔委员会评定为秦腔名家流派李派传承人。
圆梦的泪水
李宏时刻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与探索。“天道酬勤”,在四年的时间中,她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技艺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情感表达也越来越准确和细腻。在成为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爱徒之后,她“如鱼得水”,为了向艺术的更高殿堂再迈进一步,主动向团里提出举办“个人戏剧专场”。对于西宁市戏剧团来说,举办个人专场已不是第一次,曾为张晓桃、焦可印伉俪从艺四十年和梅花奖得主屈巧哲举办过戏剧专场。但是为一个还不鲜为人知的、名气还不很宽泛的青年演员举办个人戏剧专场这还是第一次。在剧团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秦韵情李宏戏曲专场演出”于2009年10月16日在青海武警总队礼堂举行。
李宏戏曲专场演出了《司文郎》、《打镇台》和《陆游与唐婉》。在《司文郎》中,她的水袖花子舒展、轻松,通过掷袖、抛袖、拂袖、背袖、翻袖,表现了宋九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愤怒、不满、嗔怒、沉思、悲愤、幽怨和凄凉的心境。在《陆游与唐婉》中,力求飘逸、洒脱、儒雅、大气,在声腔的运用上采用了轻声与强音吐字和轻音行腔,凄美而又准确地刻画了陆游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打镇台》中,她很好地运用了戏剧中的“唱、念、做、打”,通过这戏剧中的“四功”很好地把握住了王镇的性格特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内心十分强烈的冲突。她的表演中不仅看到了秦腔艺术固有的法则脉络,同时也能感受到秦腔艺术创新的轨迹。
李宏戏曲专场演出获得成功。在舞台上当她手捧着一束束鲜花和馈赠的字画时,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中包含着艰辛付出、关爱理解,也包含着收获和感激……
在二十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李宏不断历练、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寻觅,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融入了其他戏剧门类和声乐之精华,很好地完成了自我一生活一心象一自我感觉—形象这一历程,并将内心体验和精美的外部表现有机结合,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情感真挚的艺术形象,架起独有的通向戏剧角色的桥梁。
时光荏苒。愿李宏的艺术天分,如顶天之树,随着岁月枝叶愈茂、花开愈盛,在艺苑的广阔天地里精益求精,再接再厉,收获硕果,用更高水平的表演技能去赢得观众,真正做一名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中提出的理论。高夫曼认为,人生就像一出戏,世界就是舞台,我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每个演员都有上场的“前台”与下场休息的“后台”。参加宴会时可以算是在前台表演,与朋友私下八卦聊天时,就像待在舞台后台般放松自在。
每个人在社会剧场上都有一个无形的前台和后台,在前台时我们专业演出,到后台时放下心防,能够较为轻松。但前台后台并非绝对的,端看你和所属群体的亲密度和正式度而定。不过一般来说,工作时可以算是前台,下班休息时可以算是后台。但在工作场合上与较熟的同事相处时,比起和较陌生的同事相处,又可以算作后台。
每个演员都拥有一组角色来扮演。这组角色由和其他人的角色关系所定义。例如和老师相处时,我们是学生。回家和父母相处,我们变成了子女。平时和同学在一起,则又是另外一种角色。
社会上对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期待(角色期待),然而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期待,却可能有落差,因而造成紧张关系。举例来说,当一个已婚妇女面对老公时,她是她的老婆;但面对老公的妈妈时,就变成了媳妇;出外工作,则成了职业妇女。如果这个女人还有个孩子,那就还得是个妈妈。
而在担任职业妇女、妈妈、老婆与媳妇的不同角色,都有对角色的期待,然而这组角色之间的期待,却显然可能有落差。例如身为职业妇女时,公司对你的角色期待是希望你尽责加班,为公司卖命才算好员工;然而你的孩子却希望你能尽可能的陪在她身边,才算好母亲。当一个人时间有限,而所要扮演的角色越多,角色彼此间的期望落差越大,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强。
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参与的团体越来越多,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一个人时间有限,既无宋七力的分身有术,又必须满足诸多角色坚不同的期待,于是如何协调角色间的期望,使之彼此双方不对对扮演不同角色的同一个人产生过大的落差,进而造成失望,也给角色扮演人带来压力,便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重要功课。
这一点也成为个人评判某一个团体或组织是否值得自己为其卖命,扮演起所赋予的角色的.关键。例如一个公司,当员工在公司与家庭间的角色期望产生冲突时,能够体谅而不是要求员工牺牲家庭为组织卖命的公司,应该会是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也是比较合适替其卖命的公司。
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然而这里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匆匆而来的过客,在与这个城市交会的那刻,我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相互的排斥。于是我赶着生活节奏的拍子,忙着寻找下一处停顿的驿站!
每个人都有一种活法,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来面对种种不是,可是你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或许在这样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真真假假!
我们一边在这里倾诉生活的种种琐事,一边又欣然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其实想来也就是这么回事,在怨声载道的同时又在心甘情愿的为它屈服,都是没有用的叹息和徘徊,只是在生命里徒增困惑罢了!不过呢,还是有那么多忧愁善感的人在那里发表着自己的感伤,想到这里多我一个又有何防呢,呵呵!
桐华:没有。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连它能否出版都没想过。那一天下午,我决定写一个故事,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从决定写到开始写之间没有任何酝酿的时间。
CUTE:网上好多读者说,你的小说结局太悲剧了,有的人说看过之后哭了好长时间。我觉得你还是把故事的结局写得喜剧一点吧。
桐华:人物的命运是既定的,其实我不喜欢写悲剧,很不爽的,但是我又不愿意改变本来存在的人的命运,只能是把他写死了。
CUTE:看你的小说的感觉,你应该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没少看。
桐华:上学的时候什么样的小说都喜欢看,武侠小说估计你能点到的我全看过。初三的时候,我把能找到的外国名著都看完了,高中的时候开始看《儒林外史》《孽海花》《官场现形记》这些书。
CUTE:你上中学的时候看这么多课外书,不会耽误学习吗?
桐华:我爸妈对我的态度是,只要不影响学习干什么都行。初中的时候我是全班前五名,高中的时候我是全校第一名。我考试了,我父母经常都不知道。
CUTE:你高三的时候也是在不停地看小说吗?
桐华:高三的时候,我们班同学说我,这种人应该被赶出教室,因为大家都在看复习资料,我还在看小说。高考考的不是高三那一年的知识,当然有的人是在高三这一年很努力,我是高一高二也在学,学校把高三的课程在前两年就讲完了,高三整个儿一年就是在复习之前的知识点,但是之前的知识我都没忘,所以觉得特无聊。
CUTE:你应该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人。
桐华:我从小到大的环境中,经常有老师说这孩子真聪明。但是我见过太多真正聪明的人了,后来我根本不敢承认自己聪明。
CUTE:你上学的时候,是那种文章写得特好的学生吗?
桐华:我作文写得不好,如果给我一个命题我是写不出什么东西的,但是我一定要考全校第一,不能因为语文成绩拖后腿,就职业性地像研究数学题一样地研究作文,能保证语文成绩不差就行了。
CUTE:你在北大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桐华:在同学眼里稍微有点另类,基本上不参加学校里的活动。
CUTE:上大学之后,你想过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吗?
桐华: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想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上大学之前非常努力,考上大学之后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思考过的东西,就会有点儿困惑和迷茫,不知道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不知道未来自己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CUTE:你觉得在北大的四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桐华:谈了一场恋爱,这是最大的收获。
CUTE:你过去的同学应该没有想到日后你会成为一个作家?
桐华:他们应该都不知道,我也不喜欢把这事告诉别人。我看我上学时的同学纪念册,有同学写给我的留言是希望我将来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当年数学成绩特别好。
人生是一场戏。在自己哭声中拉开序幕,在别人的哭声中落幕。
出生时呱呱坠地的声音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名门,一出场就是众星捧月的碰头彩;有的人降生在风雨凄苦的茅屋土炕,迎接他的是亲人们蹙眉愁脸的叹息。有的人一出场似乎就注定是才子佳人的角色,有的人一出场似乎注定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挣扎者。这一段戏是历史给你规定的,你无法选择这既成的事实,好在这是一个序曲,出场亮相并不能确定你一生的命运,重头戏还在后面,唱好唱坏还不一定。
既然是戏,就会有主角配角之分,先天条件好的自然当主角的机会多些,先天条件差的当配角的几率高些,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看你如何把握机会。严肃认真把配角当主角演的终会时来运转成为真正的主角,嬉戏人生者终究要沦落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才子佳人在风雨变换中沦为落魄者,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帝王将相。这就是戏剧变化的魅力。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生没有独角戏,和谐是没有文字的行规,对手是相互激励奋发的条件,你成全别人也是在成全自己,你拆别人的台也是在拆自己的台。有些人不懂得和谐相处与相反相成,总想自己一枝独秀满台生辉,结果是越急于露脸的往往最先出丑。
戏是讲究程序的,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锣鼓琴弦,都有程序,否则就会乱套。人生也是,从生到死都驰骋在社会为你提供的舞台上,看似信马由缰无拘无束,实则有两条程序始终与你相伴,一条是法律,一条是道德。前一条是硬程序,只能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头破血流。(人生感悟 )后一条是软程序,安分守己者把它放在心上,放荡不羁者把它踩在脚下。所以,法律规定了人生舞台的界限,道德沉浮了人生的`内容。
因为道德是软程序,伸缩性大,所以人生游戏没有固定的套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版本,有多少版本就有多少演绎。相同的性格却有不同的命运,相同的经历却有不同的结果。陷阱与坦途同在,阴谋与真诚共存。高尚者往往把卑劣压在心底,卑劣者常常把高尚挂在嘴上。善良是勾画在脸上的油彩,罪恶是越轨者的潜台词。刀枪相向的未必都是仇敌,称兄道弟的不一定都是朋友,白脸的不一定是小人,红脸的未必都是君子。所以,真正的戏剧在社会,真正的演员在台下。
台上指挥千军万马,台下可能没有一兵一卒。台上万贯家产,台下可能囊中羞涩。台上风流倜傥,台下可能举步维艰。这就是戏剧与生活的区别。洗却铅华卸下行头才会露出人生真面目。然而,许多人一生都在假戏真做,戴着面具生活,拖着唱腔应付,台上台下判若两人,人做鬼事,鬼说人话。
当新闻发布会开始时,周英华本人显得和视频中有些不一样,1月寒冷的北京,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短袖体恤,肩上披着一件长袖薄毛衫,满是白色斑点的牛仔裤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把画画时的工作服穿到了开幕现场,坐在穿着正装的田菲宇和杰弗里·戴齐中间很不搭。虽然年届76,但是他的身材保持的很好,很有活力地和大家打招呼,说起话还不时开个小玩笑。听过他名字的人都知道,眼前这个随和的老人可不仅仅是“存在”那么简单。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
在采访中,周英华依然穿着他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那套衣服,采访大部分以英文进行,因为他的普通话已经十分蹩脚,但是无意间说出的一两句上海话却乡音未改。台下交流,周英华显得比之前更加有激情,他会随手拿起桌子上的矿泉水瓶来演示他所说的道理,说到激动处还会站起来,甚至会做几个京剧动作。整个对话都有些戏剧化的气氛,但却让人感到顺其自然,因为在采访的最开始,周英华就已经如此描述:“我的人生就是一部电影。”
1939年,周英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父亲周信芳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也是“麒派”京剧的开创者,京剧界常有“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麟北马”之谓。上世纪20年代,身在梨园的周信芳和上海社交圈名媛裘丽琳因为相爱而私奔的事情闹得轰轰烈烈,在遭受了无数的流言蜚语后,两人排除万难终于结婚,成就了一段佳话。裘丽琳是周信芳的一生挚爱,也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为他生下了6个孩子,其中次子便是周英华。因为儿时体弱多病,所以周英华深受母亲宠爱,直到现在,他还对上海法租界的家宅记忆犹新。
13 岁的时候,周英华被母亲送往英国伦敦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失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包括爱他的家人、他赖以交流的母语和家乡话,以及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周英华”这个名字再无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如今被西方人所熟知的“Michael Chow”。从少年时代开始,周英华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情,这一点没有因为他生活于文化和艺术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就有所减弱,17岁的他先后两年在圣马丁艺术学院(Saint Martins School of Arts)和汉默史密斯房屋与建筑学院(Hammersmith School of Building and Architecture)学习,那时他开始尝试创作,梦想有一天能够做一名艺术家。但在那时,西方人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还停留在居高临下的审视角度,伦敦是欧洲的一个中心,也是世界的一个中心,在这里,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周英华明白生存是第一位的,而艺术可能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他转而开启了人生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道路。
1968 年,周英华在伦敦富有时尚气息的骑士桥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MR CHOW,精致的中国食物获得了西方人的青睐,周英华也凭借着餐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继而在纽约、洛杉矶和迈阿密等地设立多家分店,继续扩充着自己的经营版图。在MR CHOW的饭店内,经常会出现商界精英、政坛显要和时尚名流的面孔,比如比尔·克林顿、英格丽·褒曼、麦当娜、帕丽斯·希尔顿等都成了这里的常客,他那前两段备受瞩目的婚姻也为时尚名流界的八卦提供了不少谈料,一切都显示,周英华和他的MR CHOW已经被西方上流社会所认可。与此同时,周英华一直没有离开建筑、设计戏剧和电影等等这些和艺术有关的领域,作为建筑师他为乔治·阿玛尼特別设计了精品店、设计了自己他的餐厅和洛杉矶的私邸,他当过电影演员,甚至还当过电影制作人投资电影。时隔将近50年后,也许是年少时未完成的梦想终究有些遗憾,年逾古稀的周英华又做了一个让周围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又重新拿起画笔,做了一名艺术家。
命运的回归
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儿子,周英华自然而然地以不同的方式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说,其实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努力把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西方,很久以前在西方人眼里中餐还很廉价,他就拿出最好最精致的中国食物给他们,他想把那些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餐厅打造成一座戏院,在这里面,每一处细节都有着几十年的功夫。然而,在他眼中,不管自己在其他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艺术仍然是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专业,他终将回到这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被他称作是命运的安排。
2012年,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杰弗里·戴齐通过一名艺术家认识了周英华,并和他一起在博物馆进行了一场公开对话。有一天戴齐来到周英华的家里,他发现墙上有一幅很小的具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他还以为是周英华的某件藏品,细问之下,才发现原画的作者就是周英华本人,之后周英华还给戴齐找来了一本上世纪60年代在伦敦ICA出的展览画册,那里面有周英华年轻时的作品,戴齐非常惊讶,没想到周英华有如此的才华,当即表达了对他作品的欣赏。没想到,他的这些话成为了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周英华心中创作的冲动。几个月后,戴齐又来到周英华的家中,发现其中多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周英华2012年创作的作品。戴齐回忆说,他当时很激动,也很震惊,周英华的画非常有野心,也有精湛的技巧,虽然他有近50年没有从事创作,但是他依然非常有自信,把年轻时的绘画能力自如地拾起并进一步完善。
于是,就有了周英华此次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个展——“麒派画家周英华”。在尤伦斯展览大厅的甬道,艺术家创作的3組平行作品依次排开,这些大尺幅的作品具有一致的表现主义风格,每件作品内部、以及作品与作品之间都充满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走近作品,你会发现画面的“内容”如此之丰富,其中混杂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金叶子等贵金属,还有钱币、塑料、盘子、艺术家穿过的衣服的布料以及各种废物,甚至你还能看到一颗鸡蛋的蛋黄,你随时能感受到周英华带给观众的惊喜。作品中,一组近20米长的“四季”系列大型联画是这一部分的核心,艺术家运用了后现代的技法去解构“时节”这一传统的中国主题,四幅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基调和象征元素来强调春夏秋冬给人不同的感觉,而带来的视觉效果也十分震撼。
nlc202309051506
在周英华那丰富的画面中,融汇其中是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他说,从少年时代寄居异国他乡时起,为了生存,他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丝毫没有停歇的时候,就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背后那精神动力则来自和同样曾被主流社会排斥过,最终获得认可和尊重的父母,这种DNA就存在于他的血液中。他学得很快,也创造了自己的学习体系,他说,他总是希望自己20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专家,他的诀窍就是,抓住问题的中心,找到突破口。所以,当他把50年来的个人经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都凝聚在同一张画面中时,他创作的中心便显露无疑。
“麒派”画家
即使在西方生活了六十余年,周英华仍然把中国文化视作其艺术创作的精神核心。“麒派”这个词,已经被他从父亲的京剧艺术中提取出来,以内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或者说,这是周信芳的“麒派”在绘画这另外一个艺术领域的延续和传承。周英华说,西方的哲学思想讲究的是与自然的抗争,他们突出人的力量;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講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建立起的文化结构下,中国的饮食、中医、太极、书法以及京剧等都建立了各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系,从全球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中无疑是主流文化,而曾经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却由于种种原因衰退下来,直到近些年,中国文化才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而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关注。而周英华的父亲所创立的“麒派”的核心,就是为了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按照周英华的话说,“麒派”精神象征着一种中国精神,至今仍存在于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出于父亲的影响,那种对文化认同感的寻求和渴望,不仅仅是周英华生活的动力,也正是他创作的动力。
有意思的是,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上,周英华自然而然选择了西方的拼贴画,他说,拼贴允许人们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像他那从中国到西方、又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东西混杂的生活一样。所以,他的绘画中除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带有起源于欧洲的表现主义,以及战后在美国兴起的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子,他那表面参差不齐而凌乱的视觉形式,会让人想起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周英华使用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材料,试图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从“190度”的方位来展现他的生活。他生于二战,所以他的表达中也带有多种历史和艺术史的元素,比如他专门画了一幅画以此纪念特纳的一副历史题材的画作;在有些作品中,他试图做一些社会性的批判,比如使用一些灰暗的画面元素来表现出现在全世界的环境污染。
在此次展览中,还展示了一段记录周英华工作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英华创作中一种即兴的激情。然而,周英华的创作并不是随性而行,他认为所有的偶然都必须由艺术家控制,也就是在特定的范围内的偶发,周英华说,这种偶发性和应变能力的结合和“麒派”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的过程中,他并不是随意把它们堆砌在画面中,其中蕴含了许多技巧和思考,也就是他所谓的“控制”。
大师们的友情
早在做艺术家之前,周英华就和西方艺术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餐厅老板,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在此次展览中,周英华除了展出自己的作品以及父亲周信芳的一些历史图片外,他还带来了艺术家为自己画的肖像画收藏,这个系列始于他与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的友情——艺术家给周英华创作了一幅个人肖像,回报是取得了餐厅的座位;此外,观众还可以看到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ael Basquiat)、凯斯·哈林(Keith Haring)这些世界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家的名字。由于和周英华交情匪浅,沃霍尔直接按照周英华的要求使用了银色和黑色取代他那标志性的颜色鲜艳的波普画像;而巴斯奎特的画则带有少见的一丝温柔,甚至还写了几个让人难以辨认的汉字。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到,这位艺术品位不一般的餐厅老板,日后会成为他们的同行—一位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们曾经的画作放在一起展出。
人生如戏这句话我很的。其实说起来哪都是舞台,都是让人表现自己的地方,工作环境、之间、陌生人中、真正的舞台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是一个个表演的舞台。有舞台就有表演者和观众,有人做表演者,得到他人的目光注意。无论是羡慕还是鄙视的目光,只要焦点在自己的身上就倍感享受。而有的人则当观众,看形形形色色的人表演。不过每个人都有想表现自己的地方,这个舞台做观众,换个舞台就是表演者。如果能做到任何场所任何人面前都做一个观众,那不是天生的智商有问题,就是真正高人隐者,看透人生看淡世情。这是否认不了的,不去人头涌涌的地方表现,至少也会在恋人或心仪的人面前出力地表现,将自己认为是最优秀的一面给人看。
每个人表现的东西不一样。演艺人员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他们的歌舞。以前舞台局限,可以表现给他人看的范围很窄很小,观众群狭小,多是熟人之间。对于有表现的人来说的确是埋没了他们表现的机会。如今是个好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观众众多又免费的舞台,各路人马纷纷出笼。
在网上当一个隐身的观众有时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这些来自不同身份,不同工种,不同类似的陌生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别的摸不着看得见的群体。以前我总觉得看一个人去看他的工作总结,人人那是溜溜的叫好。哪怕是为了好看不要显得那么,说一些缺点,也是不痛不痒的,说了等于没说。而在网络里就不一样,就没有看到有说自己不好的。指点江山操心国家大事的,人人都运筹帷握,把江山社稷交到他们手中,我们就可以过上美满的生活。而说到人品教养、生活琐事、为人处事之类的,谁又不是高风亮节、淡漠名利、忠贞诚信的呢?
现代的人生也奇妙,现实中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在鸡毛蒜皮、油盐酱醋里营营役役,中的优缺点不容易掩饰。这台戏唱得如何,基本上是各自心知肚明,是否是人士,是不是名人大家,观众爱不爱看,自己也清楚。网络则又给了另外一份人生,将平生的不得志,受过的窝囊气、被小摊小贩欺负,被大盖帽喝来唤去的不快等,摇身一变,完全可以用另一个角色上演。化身为正义之士,深情专一风流倜傥,温柔贤慧,英俊美丽的各种人。
有时会想,在这二份人生中,其实是否可完全分清真与假?或者说人性本就如此复杂,不管是真实中的自己,还是网络中的自己,都是自己拥有的物质。只因舞台的不同,角色的不同,才将自己有的各种复杂的特征,在不同的舞台上表现?当演者也好,当观众也罢,终有谢幕的一天,只要,又有什么不好呢?
有人说,红尘看破了是浮尘.其实 又有谁看的透. 有人可以坦然吗? 又有谁亲手撕去了自己的伪装? 每个人都是演员 但不一定都是主角. 大部人扮演着自己不该承担却必须要承担的角色,这就是所谓的虚伪 , 不是刻意, 只是无奈.
谁在戏黯然落幕后独自忧伤?往往是那些演技好的人,人们羡慕 他们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 却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背后的痛,那种抚摸着伤口却无人问津的痛,是刻骨铭心的.行尸走肉的活着,不知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仿佛自己是为别人安排好的一个替角,看着别人幸福,自己犹如木偶般也一起麻木的幸福起来,本该有的不解却没有 因为已经忘了 忘了自己为什么活着.
人可以选择,却永远也跳不出自己的梦里,不愿意醒来 只是因为一种信仰, 他们很痛 痛到无法割舍 ,心一但走了 就再也回不去了.有些人天真的以为挥挥手就可以告别一切,可他们没想过 那只不过是一种姿势,定格了许多回忆与痛楚,根本无法决定什么.
表叔和表婶,那曾经是有真爱的。
表婶是上海姑娘,且是独生女。在表婶妈妈眼里,整个中国除了上海、北京,别的地方根本算不上城市。为了这个执意要嫁到小省城的女儿,妈妈天天以泪洗面。但最终妈妈还是同意了,否则,女儿马上要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跟心上人私奔了。
好在,表叔给丈母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富了。
表叔个头不高,长得精神利落,那一头永远簌簌发光的干净短发是他的标志。他有才,眼光独到,成功开办了一家私人学校,成了比较早富起来的那一种人。
表叔有知识有文化,暴发户是做不得的。开一辆半旧的帕萨特,布衣布裤布鞋,玩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牛。表婶成了大家最艳羡的女人,什么叫投资潜力股,这就是了。
但是,做富人真需要一点素质的。有一关非常关键,谁都得过。它的名字通俗一点叫“烧包”,雅一点叫“饱暖思淫欲”。
表叔发现,自己这个富人做得有点亏:自己也就一个胃,就算整天海参鲍鱼,久了跟清粥小菜也没什么两样,未见得会白日飞升;车不是豪车,衣不是名牌,家里房子再大,也就是一米八的床,上卫生间也不是轮流用多个马桶……跟穷人有什么两样嘛!而什么是穷人享受不了的呢?
彼时,电视上,《牵手》正在热播,首次推出一个完美的小三形象:王纯。这个世间,爱情的滋味最美。每个男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王纯”。
表叔下意识里寻找载体,投射这个爱情意象。他学校有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女老师,眉目中颇有些俞飞鸿的影子看表叔眼神里全是学科。情节很流畅,他们好了。
激情过后,表叔冷静下来——女老师不肯按着王纯的套路演!不顾他的已婚身份,竟有些要天长地久的意思。这可不行,表叔决定摊牌。
女老师幽幽怨怨约表叔出来见最后一次。她袅袅婷婷站在河边,见表叔的身影出现在她算好的距离内,一个猛子向河里扎了进去。表叔手忙脚乱,从淤泥里把她捞了出来。
事情掩盖不住了。
谁知温柔文静的表婶,竟然也不按“富人妻子”的套路演(等着那个浪子回头),她利落地辭了职,带着7岁的女儿回了上海,留下了一纸离婚协议。表婶心气高,不容爱情里有一点瑕疵。
表叔心智有些失常,懵懵懂懂,就和那个女老师结了婚……他们不久有了一个女儿,但三年前又离了婚。
如今表叔单身一人,年过不惑,对身边的那些莺莺燕燕,失了兴致。据说有一次醉酒,还喊出了上海表婶的名字。
只是,那个表婶没办法再跟他配戏了—她早在上海成了新家。
【人生如戏_人生感悟】推荐阅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言11-03
话经典人生感悟_人生感悟10-14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_人生感悟02-19
成功规划人生名言_规划人生哲理名言10-26
人生最经典的十句话_人生感悟07-07
珍爱生命_人生感悟11-27
人生?那些人_高一作文04-01
人生人生哲理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