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材理解:《拣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记事散文,作者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在此文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教学设想:此文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全文虽较长,但大部分是人物的对话,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教师对此文可以大胆的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把握,培养学生一种仁爱思想。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的主旨,树立仁爱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回想在童年时最让他们动心及难忘的事。

二、学习目标展示:、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提问:

1、写了什么故事?

2、你读后是一种什么心情,哭?笑?……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四、反馈评价:、写了什么故事?读后的心情?

一、背景

农村姑娘纯真的梦和梦想破灭

拣麦穗

二、我的梦

“我”和卖灶糖老汉的纯真情谊以及对其的怀念

五、问题探究:

、了解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爱”和“美”为创作主题)。

2、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思考为何二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作者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爱)

3、(反馈评价)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这一老一少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话的小孩稚言,而老人却为一个贪吃的孩子付出了他朴素的爱;也因为童言无忌,“我”使一位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在孤独中品味到了一丝温情。一边是懵懂的小女孩,一边是漂泊的老人,在这两个陌生人之间却传递着关爱、依恋和珍惜。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的歌颂。

六、分层训练:

1、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2、在我们生活中你也许也遇到过“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爱,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这些爱,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师寄语:(让世界充满爱,伴随全班学生一起唱此歌结束教学)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教学后记:

虽然只用了一课时,但是由于本人的准备充分,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这节课效果很好。主要优点有:

1、能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使用幻灯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的深刻哲理。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晏子及作者刘向的相关知识;

2、掌握实词“数”“谢”的常见用法;

3、掌握虚词“乃”的用法;

4、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方法与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完成课文大意理解;

2、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综合能力及概述情节内容的表达能力;

3、学生比较景公的三次态度,感悟并评价晏子和景公的待人处事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办事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善于从景公的言行中吸取教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判人事物的认知体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比较景公的态度及晏子治阿的前后策略,使学生明白如何去评判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导入(略)

一、诵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加强诵读指导,注意景公三次语气及态度的.变化,晏子第一次的回答要读出委曲哀怨之情,第二次要读出内疚无奈之情)

二、复述

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复述故事。

三、练习

小黑板出示文言知识的练习

1、解释实词的含义:

景公召而数(shǔ)之曰 《晏子治东阿》               (   )

数(cù)罟不入洼池   《寡人之于国也》             (   )

数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shuò)化 《离骚》    (   )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shù)次乃至十数(shù)次之阻力《论毅力》   (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shù) 《琵琶行》   (   )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      (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   )

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记 《孔雀东南飞》(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

2、理解虚词的含义:

君乃反迎而贺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阿姆谓府史:“何乃太区区!”

3、请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君乃反迎而贺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四、探讨

1、分析讨论景公对待晏子的三次态度的变化,指出景公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晏子的所作所为?如何评价景公?

引导: 数(责备)DDD迎而贺(赞赏)DDD下席谢(道歉)

“兼听则明,偏信则废” ( 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妄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2、对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策略,你作何评判?有何感想?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 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接抒情 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 用典 衬托(反衬)

七、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八、请欣赏视频《唐之韵之边塞诗人王昌龄》

思考: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除了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外,还有哪些思想内容?请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说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鉴赏练习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知识链接

1.视频《黄花岗起义》。2.作者轶事。

林觉民、喻培伦英勇就义

林觉民被执,张鸣岐、李准等亲讯之。烈士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各国情事,张李为之心折。烈土初坐地,至是张李命去镣扣,延坐堂上,假以笔墨。烈士纵笔一挥,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搥胸,若不复忍书者。书罢一纸,李持与张阅,更书第二纸。临笔稍为停顿,状似欲呕,犹恐污地,未遽吐。李亲持唾盂近前,始吐。奉以茶烟,犹起鞠躬为礼。供毕,又在堂上演说,至时局悲处,搥胸顿足,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始能使国家安强,汉族巩结,则吾死瞑目矣。系数日,勺饮不入口。弃市之时,俯仰自如,色不少变。

喻培伦讯时自认为王光明。王光明者,四川语无是公也。述其制炸弹之精及革命宗旨,对问官曰:“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中国近代史资科丛刊《辛亥革命》

(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217,220页] 3.歌曲《遥寄林觉民》(音频、歌词)演唱:齐豫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王则柯

(执教:广州市真光中学丁洪生)

教学目标:1.梳理“钱”发展演变的历史,认识“钱”与经济活动之间紧密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有效避免“钱灾”的做法。

教学重点:1.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探究避免“钱灾”的做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梳理课文,一课时讲评“钱”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记得前十年有一首流行歌,《钞票》“是谁制造的钞票,它在世间呈霸道,有人为你伤了心,有人为你去坐牢…………”,这钞票,这一张张的纸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我们今天学习王则柯教授的一篇文章《钱》,首先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思考:

二,走进课文

1.“钱”的形态演变的历史。(学生浏览,教师放幻灯片,列出重点字词)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学生阅读回答,明确:(放幻灯片)

兽皮、贝壳--铁块--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信用卡--帐号密码)

问:请一同学说“钱”最初的作用是什么,“钱”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明确:等价交换物,信用符号。

钱是经济活动的中介,钱的演变实际上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问:课文介绍了与钱相关的哪些经济活动?(略)

2.归纳与“钱”有关的经济活动,认识到经济活动的两面性:

基本的:贸易--白银时代--知识经济

其他(高级形态):银行、金融流通(证券交易、外汇买卖)

问:这些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那么,它们一方面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贡献,但是同时,它们又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白银时代:血腥的殖民掠夺惨无人道,在欧美国家大量积累财富的时候,无数的人民被奴役,甚至丧失了生命。而且,它也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南北差距”。

金融流通:投机活动、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补充资料:亚太金融风暴,人民币不贬值…………(自由谈,不拘泥一个话题)

3.就现今来讲,“白银时代”的悲剧几乎不可能再重演,但是金融投机、泡沫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有效地避免这种危机?(讨论后得出结论,用幻灯片放出结果)

(1)道德抑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济活动中要讲诚信,不吵作,不欺诈!--从个人角度来说。

(2):法律控制:经济全球化会将金融灾难全球化,所以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抑制金融投机活动!加强立法,全球的经济立法--从社会角度来讲。

-三、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教师讲关于“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

A、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

B、中奖500万,而亲人反目的故事。

2、学生分组准备讲故事,一个主讲,几个评说。

讲故事,重表述。

评故事,抓中心。(师生共评,具体过程略)

3、老师最后讲故事《税务官家的枪声》,故意不讲结果,让同学们补,课说说原因。

补出结果后再总评。

附《税务官家的枪声》原文

爱莎是税务官的妻子,他们住在荒凉的草原上。丈夫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这天下午,天气又阴又冷,下起了大雪,爱莎很担心丈夫的身体。没想到,丈夫突然回到了家,爱莎很高兴。可是丈夫看起来很不高兴,爱莎轻轻地走到丈夫身边,问道:“你怎么了?”丈夫闷闷不乐地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的一个朋友通知我,说商业银行要倒闭了,过会儿我要赶到芭比镇,把咱们的存款取出来。”“现在就走吗?”“是的`,时间很紧。”然后他又指着带回来的一个鼓囊囊的包说:“这一大包钞票是我刚收上来的税款,没来得及上交,我怕路上不安全就先带回来了,你找个地方藏好了。”可是往哪儿藏呢?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钱放在一个饼干盒子里,然后藏在厨房的地板下。

丈夫临走,千叮嘱,万叮嘱:“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不管他有什么借口。我办好事,马上就回来。”

爱莎目送丈夫消失在漫天风雪中,眼泪流了下来,丈夫太辛苦了!

几个小时后,夜幕降临了,房屋被黑暗和白雪笼罩着,更加显得孤零零的。爱莎没有心思吃饭,想早点儿休息,就又仔细地把门窗检查了一遍。

就在这时,她听到屋外有响声,好像是风声。她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不对,是有人在摩挲门窗!爱莎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接着,她又听到了敲门声,低沉而急促。

怎么办?爱莎想起家里有一支猎枪,便找了出来,拉开枪栓。真倒霉,猎枪里没火药!本来有两支猎枪,丈夫走时带走了一支,放在家里的偏偏没火药。

没办法,她只好拿着这支空枪,壮着胆子,朝那人喊:“你是谁?”

“夫人,我是一个伤员,迷了路,实在走不动了,请让我进来歇一歇吧。”

爱莎一听是伤员,不禁松了口气,客客气气地说:“我丈夫不在家,我不能让陌生人进来。”

“可是,我会在你家门前冻死的。”接着他又恳求:“让我进来吧,我不会伤害你的。”

爱莎心软了,迟疑了一下说:“那你进来吧。”

她打开门,那人带着一股寒气进来了。只见他个子高高的,但很苍白,身上挂满了雪花,手臂上还打着绷带。[www.ydao.net]

爱莎热心地把这个伤员扶到靠近壁炉的椅子上,又帮他洗了伤口,换了绷带,把自己准备好的晚饭端给他吃。趁着他吃饭,她又在后面一间屋里给他铺好床。那人连连道谢,吃完饭,躺了下来,很快就呼呼入睡了。

可是他真的入睡了吗?还是在骗自己?

爱莎没敢睡下去,她不停地在卧室里踱着步。夜,静悄悄的,只有柴火发出轻微的劈啪声……

突然,她听到一阵低低的声音,爱莎的心一紧,是隔壁那人在搞鬼吗?她举起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耳朵紧贴着门缝,里面传来那人很响的呼吸声。难道是装的吗?她推开门,走进去,俯身去看那伤兵,他似乎真的睡着了。

她回到厅里,又听见了那奇怪的声音。这次,她听明白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她立即从工具箱中拿出丈夫的大折刀,跑到伤员的床前,使劲地摇他,伤员醒了,看到她手中明晃晃的刀,“啊”地惊叫了一声。

“嘘--不要出声,有人在撬门,快帮我一把!”

“什么,小偷吗?别开玩笑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好偷。”

“有--厨房下面藏着一大笔钱。”爱莎一着急,说漏了嘴,她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去。

那伤员并没有注意那么多,只是说:“好吧,你拿好我的枪,我右手受伤了,不能开枪,把刀给我。”

这时,爱莎听到外面那个人在开门闩,便当机立断,拿过枪去。

伤员告诉她:“你站在门边,第一个人一进来你就开火。枪膛里有6粒子弹,你要连续开枪,直到打倒他,不再动弹。我来对付第二个人。现在你把灯吹灭。”

爱莎吹灭了灯,屋子里一下子全黑了,撬门声也随之而停,可很快,门外又传来了撬门声。这时,门被扭开了,有个人窜了进来。爱莎来不及想什么,就扣动了扳机,那人应声而倒,但很快,他又用手支撑着要站起来,爱莎开了第二枪,那人又倒下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又用膝盖一点点地往过移,爱莎又补了一枪。这下,他慢慢地倒下去,一动不动了。

那伤兵走上前去,骂道:“妈的,只有一个强盗!”接着又竖起大母指说:“好枪法,夫人!”

他把尸体翻过来,那人还戴着面具。把面具揭下来,爱莎凑了上去。“啊--”她尖声叫起来,这个抢劫犯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原来爱莎的丈夫虽身为税务官,但嗜赌成瘾,早已债台高筑,银行里的那笔存款,其实早被他输得干干净净。这天,他收到一大笔税款,就动起了歪心思:把款藏在家里,骗过妻子,晚上偷走,再叫妻子上保险公司索要财产保险。实在要不到,也没关系,钱是妻子丢的,坐牢也是妻子的事。没想到,算来算去,反算掉了自己的性命!

8月8日 ycdhs@163.com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 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 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 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 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 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 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 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 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 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 ”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 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 “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 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 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省教育厅及本校教学工作为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必修

一、必修二。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选修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一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因此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继续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以高考为指导方向进行一定的备考训练。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一上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

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三、工作重点:

1.抓好常规,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让集体备课落得更实。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

2.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高一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素养。

3.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探索“欢乐课堂”教学新模式。

4.夯实基础,强化古诗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进一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高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

1.统一教学计划、教学进度。2.形成备课组教学自控机制。

(1)每周四利用时间固定地进行集体备课,定人定课交流备课设想。(2)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切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3.积极开展语文学科活动:

(1)利用学科自习时间进行知识充电。

(2)配合课文的学习活动或结合传统节日,收集古代描写或反映这个节日情景的诗文等开展语文活动。如中秋节的诗文诵、国庆节的讲古代爱国故事、诵古代爱国格言等。

(3)利用好“读书周”活动,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4.作业批改坚持创新,练习设计重科学。大作文6篇(双周),详批详改,要求有尾批或两处以上的眉批。小作文以作业练笔的形式出现,每周至少一次,查阅,打等第。鼓励学生自我创作和课外积累。

5.组内示范课(公开课)的有效开展。积极有效的提高年轻教师的进步速度。特别是在听课和评课这些环节上,应给予引导和帮带。

6.做好优秀生的辅导,抓好成绩差的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使班级稳定。7.认真做好月考、期中考的制卷、阅卷、讲评工作。

8.每单元教学之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文体特征,做小专题复习,为高一复习打下基础。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为高一复习提供更多的时间。

9.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认真完成各自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此外,本学校要加强小专题研究,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提炼一个校级课题,研究时间6个月至1年。

韩学早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2.体会作者与母亲深情,并联系生活,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母亲深情,联系生活,感受母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有一个女人,从我们出生,到她生命的尽头,她都是用心呵护我们成长;用爱去教育我们成才。下面请欣赏这个女人的故事。播放阎维文演唱《母亲》

是她,教会我们喊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是她,让我们感受到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所以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们的母亲。所谓百善,孝为先。请你紧紧握住他们,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一起走入老舍《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位学者与母亲的深情。

二、了解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作家。

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话剧代表作:《茶馆》《龙须沟》等。

三、走进母亲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有个什么样的母亲?

四、理解母亲

请讲述第13段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故事,谈谈令自己最感动的地方.

五、发现母亲

小组讨论:

请讲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或听到的关于母爱的一个小故事。

六、母亲影响

学到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养成好客的习惯;

形成了软而硬的性格;

给“我”生命的教育。

七、感激母亲

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对母亲深厚情意的语句。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八、小结母亲

文章以 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 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塑造出了一位感人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失去母亲的痛心。

九、歌颂母亲

小作文:三选一

1.“母亲对我影响或教育”为主题。

2.叙写“母爱”一个小故事。

3.歌颂母亲的一段话。

潘小妹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意象。

二、教学程序

(一)、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朗读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好像音乐中的主旋律一样,始终回荡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这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苍凉之感,所以诵读时应注意,不仅要读出轻柔舒缓的语调,还要把握诗中苍劲稳健的阳刚风格。

(三)、理解意象

--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况,勾勒了一个坚忍、豪迈而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这些意象两两对应,生动贴切地构成了共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为了真爱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支持的渴望。两列意象交替出现,加强了诗歌的.主旋律,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主旨

见上。

(五)、比较阅读

提问:《我愿意是激流》和《致橡树》相比,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3、肖邦故园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思考这与刻画肖邦音乐有何密切关系?(21-24节)

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只蜜蜂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小学教育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