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精选10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搜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结合注释大体理解诗意。

2、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两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2、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关于林杰,你知道多少?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古人云:独学而无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

5、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

想想你们在过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真的有几万条吗?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4、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二、诗人简介

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师:是的,知人论诗。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谁听说过他?你会背他的诗吗?

大屏幕出示李商隐简介: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

三、粗读古诗 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屏幕出示生字词,师抽读检测,并相机指导正音。

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生每字写三遍。

四、细读古诗 会诗意

读出节奏

读出韵律 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这几个字儿都是前鼻音,注意读准确。

读出画面 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相启发,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 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五、品读古诗 悟诗情

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哪些?

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嫦娥为什么而后悔?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天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

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

师:感受了嫦娥的心,诗人的心,现在你想想你自己的心,读着这首诗,你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

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六、深读古诗 领悟哲理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嫦娥》这首诗不只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呢。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为什么?

师:是啊,嫦娥为了长生不老,一念之差,偷吃了灵药,飞奔入月。从此,她与丈夫凡仙相隔,永不相见。每日每夜,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在广寒宫上,没有了丈夫的陪伴,没有了亲人的爱,没有了人间的温暖,她感到心酸,感到心痛,感到心寒。在碧海青天的月宫里,她遥望人间,有叹不完的气,有流不尽的泪,有说不出的爱,有道不尽的悔。

师: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慎重,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要像嫦娥那样,因为一己私念,一念之差,悔恨终生。

七、拓展延伸

师:这位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诗人曾写下了无数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诗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两首。

多媒体展示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 《无题》

八、课后练笔

《古诗两首》教案 篇2

第一单元总第2-3课时课题: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

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总第3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课型精读

一、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古诗〈草〉。(重点检查学习较差的同学)

二、自主学习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品读领悟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5、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五、巩固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4、书写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八语《古诗两首》教案 篇3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总第()课时

课题:《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 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瑟瑟:风声。一何:多么。盛:大,凶猛。罹:遭受。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 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当堂检测题: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作业

1、完成《同步》及课后练习题

古诗两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我来读一读

1.结合我们刚刚学过写春天的课文,说说你眼里的春天。

背诵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歌。选择一种花,根据出示的古诗题目背诵

2.揭题,学习《江南春》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右下角花可拖出答案。3.简介诗人杜牧。

4.指导初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先根据老师的停顿来朗读,再用自己的停顿来试着读一读。第二板块:我来想一想 1.理解字词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合作讨论,理解字词,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右边黄花可相机拖出词语的意思。

3.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江南的春天? 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划线。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每人选择两个,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到小组里交流。

5.全班汇报。

第三板块:我来写一写

1.请学生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为开头写一段话。写话要求:

至少选择诗中描写的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描写要具体,可以适当展开想象。2.交流。请2—3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一段话。第四板块:我来玩一玩 游戏一:词语串串烧

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开火车说一说。游戏二:对对子

欣赏插图,出几个词语让大家对一对。出示:风吹绿柳

(备用:酒旗飘扬、烟雨蒙蒙等)学生尝试背诵。

第五板块:作业:(选做一项)

1.这样的景色很美啊,你想画一画吗?可以模仿着画一画。2.看着这幅图,写出五个四字词语。

3.有人说这首诗不仅仅写了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想知道更多一点吗?可以上网查一查,会有新的发现。

第六板块: 1.指导书写:旗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春日偶成》。

2.运用学习上首诗的方法来共同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3.给学生浅显的古诗启蒙,初步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我来读一读 1.背诵《江南春》。2.出示《春日偶成》 3.解读课题

(1)“春日”指什么?(春天的某一天)(2)“偶成”是什么意思?(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3)“春日偶成”连起来怎样理解?学生说,教师补充。(春日郊游,偶有所感,意兴所至,写下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这些解释右边可拖出

4.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5.读一读诗人的资料。第二板块:我来想一想

1.小组内学生自学:有不理解的词语吧,小组内先讨论讨论。2.全班交流。

傍,依傍、靠近;随,沿着;过,到;川,河流

“时人”指当时的人,与诗人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不识”指不理解。

偷闲:挤出空余时间,方言又谓偷懒 第三板块:我来说一说

1.现在我们就是诗人程颢了,我们趁着春光出门,当时的天气怎样?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2.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话来描绘一番吗? 出示两段话,让学生根据提示将两段话补充完整。3.指导朗读:欣赏到如此美的景致,你的心情如何?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这一天,他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看,他脸上什么表情?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诗人如同少年一样,面对美景流连忘返,有着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正在享受独有的快乐呢!

4.完成填空:

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第四板块:我来背一背 指导熟读成诵。第五板块:我来找一找

这两首诗中有两句是很对仗的,你能找出来品一品吗? 第六板块:我来猜一猜

诗中作者说自己很快乐,你能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第七板块: 我来比一比:

21古诗两首教案 篇5

——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

刘静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在这所学校已经有六年的学习生涯了,谁能说一下你平日里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

导入: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学习的古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能说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陆游、朱熹)提问:谁能谈谈你对陆游、朱熹的了解?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生写下大量诗篇,内容及其丰富,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昂扬的战斗气息。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检查朗读 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不知古诗读得怎样,谁能正确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3、自学质疑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三、合作学习

1、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读古诗,完成自学要求:(1)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2)体会作者阐明的道理。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四、师生研讨

1、汇报《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身实践才行。

体会: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小结: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书本上的知识一定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2、汇报《观书有感》

意思: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体会:做学问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池塘的水,为什么却用“观书有感”做题目? 生答:因为作者把做学问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比作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小结: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做学问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3、质疑

古诗学到这儿,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朗读 过渡:让我们再读这两首古诗,读出你的感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男女互读)

2、背诵

(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小组检查、齐背)

六、拓展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有关读书学习的故事,老师再送给大家几首这样的诗。

劝 学

(唐)颜真卿(qīng)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观 书 有 感(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学生朗读。

2、谈感受。

3、记一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小结

古诗两首教案12 篇6

古诗教学中智慧徜徉

一,介绍关于织女的资料

据 说 织 女 能 织 出 五 彩 的 锦 缎,光 的像 粼 粼波动 的湖水,亮 的 比天 上 的 云 霞 还 耀 眼。凡 间 的 老 百 姓 给 她 织 的 锦 缎 取 了 个 很 好 听 的 名 字,叫 云锦。织 女在 云锦上 织 的图案更 是 美 不 胜 收!她 织 的花,红 似 火,自 如 雪,娇 艳 欲 滴,引 来 蝴 蝶 蜜 蜂 翩 翩 起 舞。她 织 的 鸟,栩 栩 如 生,真 像 活 了一样,孩 子们看 见 了,都想 去捉 呢!古代 女 子针线 活儿做 得好 可是 一 件值 得骄傲 的事。二,回答问题,引出诗句

1,如果她有一双巧手那她就?(学生回答),2,你 在月 下干 什么 呢 ? 师 :不 管 是 陈 家 的 姑 娘,还 是 王 家 的 姑 娘,或 是 李 家 的 姑 娘,姑 娘 们 都 在穿针 引线,这正 是—— 姑娘 们 来读— —(女生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三,学习后两句(淡化诗意,注重品析诵读)家家 乞巧 望秋 月,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难 怪 唐 朝 诗 人 崔颢 曾这样 赞叹 :

生 :(齐)长 安 城 中月 如 练,家 家 此 夜 持 针 线。

师 :这 是 怎 样 的盛 况 呀!民 间 《乞 巧歌》这 样唱道 :

生 :(齐)乞 手 巧,乞容 貌 ;乞 心 通,乞 颜容 ;乞 我 爹娘 千 百 岁,乞 我 姊妹 千万年。(插入音乐。)师 :就 让 咱 们 一 起 加 入 到 乞 巧 的人群 中去,眼望 浩瀚 的银河 和皎 洁 的 明 月,许 下 美 好 的 心 愿 吧

师 :姑 娘,七夕 之 夜,你要 乞 的 是— —(生回答)师 :说 得 好!这 是 我 们 大 家 的 心 愿。把 这 美 好 的 心 愿 都 送 进 这 两 句 诗 中,(指名读 齐读)师 :这 是 何 等 开 心 之 事!让 我 们 带 着愉 悦、带着 美 好 的心愿 再次 读读 《乞 巧》。

小 结 并 板 书 :愿 望,师 引 读背 诵;诗 人 先 写 了 “牛 郎 织 女 ” 的 民 间 故 事— —(背一、二 句);再 写 了七 夕 的 热 闹场 面——(背三、四句);指 名 背。

学习嫦娥

一,故 事引入,学习《嫦娥 》

师 :知 道 “嫦 娥 奔 月 ”的故 事 吗 ? 谁 愿 读 给 大 家 听 ? 生 :嫦娥 是后 羿 的妻 子,他们 过 着 美满 幸福 的 生活。可 是有 一 天,嫦 娥 偷 吃 了后 羿从 西王 母 那里 请来 的 不 死药,结果 成 仙 了,不 由 自主地 飘 到 月 宫,在 那 里 过 着 寂 寞 的 生 活。

师 :听 了 这 个 民 间 故 事,你 觉 得 嫦 娥 后 悔 的 是 什 么 ?(生回答)师;是啊嫦 娥 原 来 和 后 羿 生 活 得 很 幸福,可现 在却 一个 人 孤独 地 生活 在 月宫。她 后悔 没有了幸福 的生 活。所 以 诗 人 这 样 写 到 — —

生 :(齐读)嫦 娥 应悔 偷灵 药,碧 海 青 天 夜 夜 心 二;学习后两句诗

师 :“嫦 娥 应 悔 偷 灵 药,碧 海 青 天 夜 夜 心 ”,是 一 夜 两 夜 吗 ? 生 :(答)

师 :是 一 月 两 月 吗 ? 生 :不 是。

师 :是 一 年 两 年 吗 ? 师 :那 是 — — 生 :一 辈 子。一 辈 子 呀!嫦 娥 从 此 一 个 人孤 零零 地 生活 在月 官上,她 不能再 和 自己心 爱 的丈 夫 一 块 生 活 了,她 只能是 在桂 花 树下 一个 人孤 苦 伶仃 地 生 活 着。她 的心 情 是 怎 样 的 ? 生 :回答(请 学生 分 别 将 自己体 会 到 的感 受 带 进 诗 句 中 朗 读。)师 :多 么 孤 独!难 怪 李 白 在 《把 酒 问月 》中 这 样 写 到 — —(拓展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生 :(齐)白 兔 捣 药 秋 复 春,嫦 娥 孤 栖 与 谁 邻 ? 师 :难 怪 毛 泽 东 在 《蝶 恋 花 ·答 李 淑 一 》中 也 这 样 写 到 — —

生 :(齐)寂 寞嫦 娥舒 广 袖

师 :这 孤 独 专 指 嫦 娥 吗 ?我 们 来 看 人 间 的 一 个 女 子(出 示 情 景 图 和(出 示 情 景 图 和 第 三、四句 诗),读 得 懂 吗 ? 三,学习前两句诗

云 母 屏 风 是指; 云 母 做 的屏 风后有 一 个孤单 的身影。师 :长 河、晓 星 指 的 是 什 么 ? 生 :答师

没 错 儿,“长 河 渐 落 晓 星 沉 ” 说 明天 快 亮 了,这 女 子 在 这 坐 了整 整 一 夜。整 整 一 夜 呀!室 内 这 个 女 子 单 独 一 人 坐 在 云 母 屏 风 旁,烛 光 照 着 她孤 单 的身 影,望着 室外 渐 落 的 银 河,伴 着 移动 的 晓星,她在 想 些什 么 呢 ?也 许 在 思 念 远 方 的 亲 人,也 许在 思念 远征 的 丈夫,也 许在 … …她 的 心 情 是 怎 样 的 ? 生 :答

师 :这 悲 伤、难 过、孤 独、郁 闷、无 助 正 是 这 女 子 真 实 的 写 照。多 孤 寂 的 女 子 啊!难 怪 作 者 这 样 写 到— —

生 :“云 母 屏 风 烛 影 深,长 河 渐 落 晓 星 沉。” 师 :这 女子 的命 运就 像广 寒 宫 的 嫦 娥 一 样 指名读这句诗

师 :这 真 是 孤 寂 的 女 子 对 孤 寂 的 嫦 娥 阿!生 :(齐读)“云母 屏 风烛 影深,长 河 渐 落 晓 星 沉。”

师 :一 个 人 间,一 个 天 上,心 意 都 是 相 通 的 ;一 个 场 景,一 个 传 说,我 们 看 见 了 这 个 女 子 的 孤 独、寂 寞,此 时 此 刻,我 们 不 能 不 提 到 诗 人 李 商 隐。《嫦 娥 》的 作 者 李 商 隐,一 生 遭 受 了 不 少 打 击,他 的 诗 大 部 分 都 表 达 自 己 的 郁 闷 和 愤 愤 不平,甚 至 有 人 说 他 借 “嫦 娥 奔 月 ”的 故 事 表 现 自 己孤 寂 的 心 情,难 怪 他 遥 望 银 河 会 写 下 《嫦 娥 》。让 我 们 捧 好 书 再 次读 读 《嫦 娥 》。

(生 齐 读 《嫦 娥 》)四,整合 升 华。延 伸 课 外

两首 诗在 一起 学,我们 可 以 找 找它们 的相 同点和 不 同点,这 节 课 咱们专 找相 同点,看 谁发 现得 多。

(生回答)师 :我 把 这 个 “河 ”写 在 黑 板 上。这 个 “河 ”是 小 河 吗 ? 生 :是 银 河、天 河

师 :银 河、天 河,理 解 得 多 么 准 确!我 们 一 起 来 看 看 这 银 河、这 天 河。(出 示 图 片、配 乐)这 浩 瀚 无 边 的 银 河 是 那 样 广 大,又 是 那 样 神 秘 莫 测,那 里 有 人 吗 ?会 发 生 什 么 事 ?古 往 今 来,人 们 都 在 想 象,留 下 了 多 少 民 间 故 事 和 千 古 佳 句,其 中就 有 我 们今 天 学的这 两首古 诗,今后 讲 到 “牛 郎 织 女 ”这 个 故 事 我 们 就 会 想 起 这 样 一 首 诗 — —(生 齐 读 《乞 巧 》)师 :谈 到 “嫦 娥 奔 月 ”这 个 故 事,我 们 又 会 想 起 这 样 一 首 诗 — —(生 齐读《嫦娥 》)五,课堂小结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春日偶成》。课时目标:

1、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2、学会本课中生字,初步了解“我”在文中的表达方式。教学进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能够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17古诗两首教案二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逦,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3.挑学生汇报,师小结。

三、朗读《望庐山瀑布》。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2.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ú 紫zǐ 川 chū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我们还学过他写得什么诗?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学生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师点评并总结。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挑生解释诗意,其他学生补充,师总结。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挑生回答,其他学生点评。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挑生回答。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疑:怀疑。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先同桌互讲,再挑生讲,同桌补充,师点评。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同学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2.释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只有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将“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3.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鹏,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绝句。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三)挑学生汇报,师小结。

四、读《绝句》。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生自读古诗。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íng 行háng 泊bó

五、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挑生读诗,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挑生说,师点评。(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东吴:指江苏一带。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 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交流,提出问题,班上解决。(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串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男女赛读。(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含”上部今不要加点。“吴”口天吴。

六、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第六屏)

[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第十一屏)

[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上一篇:无不良行为记录证明下一篇:韩桥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