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共10篇)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2.《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3.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4.数学课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5.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6.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7.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8.《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 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 根据表中信息, 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 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 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 算算这些比的比值,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 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 教师将教材例题后 (相当于练习) 的一组信息“前置”, 这样设计与处理, 一是使题材鲜活, 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 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 依据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 提醒我们什么?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哪一个比能与51∶4组成比例。
a.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 (1) (2) (4) 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 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 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 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 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引导学生读教材 (相关内容) ,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 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 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外项。
(4) 任意写一个比例, 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 填数。
(1) 出示比例8∶ () = () ∶3。想一想, 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 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 所以填数相对费时, 慢慢地, 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 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 (如1和24、2和12、0.5和48……) 板书在括号下面, 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 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 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 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意见不一, 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 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 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 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假设成立, 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 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
1. 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 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 ∶5=6∶ ()
3∶5= () ∶ ()
2. 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 (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 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 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 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反比例、解决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让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得到提高,掌握判断两个相关联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设计理念
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的过程。
设计思路
遵循“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原则,以下列流程组织学生
活动:
观察与发现—归纳与概括—列举与判断—拓展与提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AC:BC=AB:AC(AC为长边,BC为短边),你能做到吗?
这个点可不是个普通的点,C点称为“黄金分割点”。人们算出,AC:AB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1/0.618=1.618,(1-0.618)/0.618=0.618。
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本专题研究的重点。
(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新课讲授:
12例1.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多少后,其分数值是?
313解题思路:法一: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说明分子和分母的差不变。原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差是13-1=12,则新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差也是12。新分数化2简为,说明新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比为2:3,结合新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差是12,3可以求出未化简的新分数的分子或分母,这样就可以推出加上的数。
解:(13-1)÷(3-2)=12, 12×2=24,24-1=23 答:同时加上的数是23。
2法二:这题也可以用比例来解。设同时加上的数为x,根据新分数的值为
3来列比例式。
解:设同时加上的数为x,得 1x213x3
(1x)32(13x)
33x262x x23
答:同时加上的数是23。做练习题。
例2.小张和小王,每月收入的比是4:3,支出钱数的比是18:13,全月他们两人都结余360元,求两人每月各收入多少?
解题思路:根据小张和小王每月收入的比是4:3,设两人每月每份收入是x元,则小张每月收入为4x,小王每月收入3x元。由于支出=收入-结余,我们可以根据“两人每月支出钱数的比是18:13”来列比例式。
解:设两人每月每份收入是x元,则小张每月收入为4x,小王每月收入3x元,得
4x36018
3x3601313(4x360)18(3x360)
52x468054x6480
x900,4x49003600,3x39002700 答:小张每月收入3600元,小王每月收入2700元。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相遇后继续以原速行驶,甲车1再行4小时到达B地,乙车再行6小时到达A地。求甲乙两车行完全程各需多6少小时?
解题思路:由于两车的速度是不变的,因而行同一段路程,两车所用的时间比也是固定的,据此可以列出比例式。
解:设两车开出x小时相遇,得
14x6 6x1x264
6x225
x5 11459(小时),6+5=11(小时)661答:甲车行完全程需9小时,乙车行完全程需11小时。
6做练习题和比一比。
参考答案: 1.10 2. 分析: 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必须分别求出新合金内铜和锌各自的重量.应该注意到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的重量不是36克,而是(36-6)克.铜的重量始终没有变. 解: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重量: 36-6=30(克). 铜的重量:
新合金中锌的重量:36-12=24(克). 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12∶24=1∶2.
答: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1∶2.
3.分析:设甲和乙的最大公约数为K,则甲数为5K,乙数为3K,他们的最小公倍数为15K,于是K+15K = 1040,解得K = 65。从而甲数为5×65 = 325 4.解:一厂的产值份数 6×11 = 66 另一厂的产值份数 5×10 = 50 两厂的产值比 66:50 = 33:25 一厂的产值 6960×
= 3960(万元)
另一厂的产值 6960-3960 = 3000(万元)5.二班与三班参加是总人数的1-1/3=2/3 二班参加比赛的是总人数的2/3×11/(11+13)=11/36 二班参加比赛的是总人数的2/3-11/36=13/36 总人数是8÷(13/36-11/36)=144人 一班参赛144×1/3=48人 二班参赛144×11/36=44人 三班参赛144×13/36=52人
东河岗小学
六年级
韩双燕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6 3/4﹕1/8 4.5/2.7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与宽各是多少吗? 4)教室这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归纳总结: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反馈巩固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五、总结归纳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六、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了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和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景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及签约仪式。情境中都有国旗,各个图都标出了国旗的长与宽。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p33做一做)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本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一、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研究正比例关系是研究相关联两个量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所以教学中更多地会考虑到提供有相关联的两个量, 让学生从观察中去分析出它们特定的关系。由于教师教学价值和目标的差异, 提供素材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三种方法显示出了不同层次的导入。
导入一:从研究一组数量的变化特征中导入
1.出示一支圆珠笔, 假如这支笔的单价是3 元, 你还能知道什么?
2 .然后依据学生的发言, 逐步形成下表。
3 .引导观察, 同桌交流。
想一想:购买圆珠笔的总钱数与支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总钱数随着笔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师 (追问) :在这两个变化的量中什么是不变的?
生:单价不变。
4 .归纳概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写出相对应数量的比, 说明比值不变, 从中概括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采用一组数量“单刀直入”, 能较快地揭示并概括出正比例概念。但是, 基于一组数据的特殊性, 学生是否能顺利地迁移内在“关系”, 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导入二:从研究多组数量的共同规律中导入
1.出示如下三组数量:
(1) 六个相同的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
(2) 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情况
(3) 商店商品销售情况
要求学生先观察, 再根据已知数量把空格填写完整。
2.引发思考, 抽象概括。
师:观察这三个表格中的数量变化,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 发现每组数量都有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通过进一步地观察、交流, 使学生发现每一组的两个变化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不变,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采用这样的导入, 学生发现其规律一定比“导入一”要慢得多。但通过多组数量的观察, 必然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便于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去发现每组数量变化的共性, 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向构建。
导入三:从研究多组数量的不同变化中导入
教学伊始, 教师出示如下三张表格:
(2)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 小明的年龄和身高
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已知数量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前两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而最后一张并没有规律。突出前两张表格中两个数量变化的共同规律,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与“导入二”相比, 这种导入增设了一组不同变化规律的两个相关联量。学生通过比较异、同点, 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本质, 在分清事物异同中显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使其达到对知识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在设计不同变化的导入素材时, 有教师还把正、反比例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开始, 给学生提供两张表格的数量, 如一张是路程与时间关系, 另一张是速度与时间关系。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去发现路程与时间对应的数量的比值相等 (即速度一定) , 而另一张速度与时间对应的积相等 (即路程一定) , 从中帮助学生概括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这样的导入不仅只涉及这一课, 而是把整个单元的正、反比例内容进行适当组合, 使学生在正、反比例的并进中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与形的一门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角度看, 以上的导入素材只是在纯数量的角度来研究两个变量的关系, 那怎样把数量的变化与图像结合起来?以下两个例子就是结合图形的两种导入。
导入四:从实验到图示的观察中导入
1 .操作与思考中引出相关联的量。
教师请两名学生在量杯中装入50 m L水, 量得高度为5cm。
接着, 教师在同样的杯子中倒入100m L水, 让学生猜猜水会有多高。
然后, 操作验证。
最后, 引发思考:为什么水的高度是它的2 倍呢?从而引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 .猜想与操作验证中形成图示。
教师继续将150mL的水倒入第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先让学生猜想, 再观察验证, 发现杯中水的高度是第一个杯子的3倍。
然后继续引发对装入200m L、250m L……水的思考。
与此同时, 教师适时将操作的过程用图示在课件中显示出来 (见图1) 。
3.抽象成图像, 研究变量关系。
教师隐去实物图片, 抽象成图像 (见图2) ,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量关系研究, 并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这种导入从具体的实验操作开始,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物理变化的过程, 再现学生生活经验, 引来源头活水, 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虽然起点低, 但落脚点较高。
导入五:从图像的直观比较中导入
1.创设情境, 读取信息。
师:春天是游玩的好季节。有三个班同时从学校出发, 经过的时间和所走路程分别画成了三幅图 (见图3) 。
2.观察图像, 发现规律。
师:请你观察图上两个数量的变化关系, 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第一班和第三班所行走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都是相等的, 也就是行走的速度不变;而第二班所行走的速度在变化。同时, 发现第三班行走的速度最快。
3.探究规律, 抽象概括。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图中选取相关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将图像中对应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上, 进一步印证两个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以上两种导入都将正比例图像结合在导入过程之中, 使学生从图像中发现两个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 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并为学生后面理解正比例图像呈一条直线做好铺垫。
三、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这里所说的“自学联想”, 其意思是无须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具体素材, 而只给学生提出自学和联想的要求。
导入六:从自学联想中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比例 (揭示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 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一定会搞清楚正比例的意义。请大家根据以下的学习要求进行自学。
1 .先自学课本第45 页, 再完成以下要求。
淤书上是通过 () 和 () 两个量的变化来分析它们成正比例的量的。通过这两个量的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 ( ) , 这个比值就是 () 不变。
于书上说的怎样的两种量是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的关系?在书上把它画出来。
2 . 你能自己举例来说明以下表格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吗?填上适当的数据后, 再互相说一说这两种量为什么能成为正比例的量?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 并能及时检测自学效果, 从第淤个要求中就可以看出, 让学生把自学之后的具体素材进行摘录和在书上画出。第于个要求实质上是让学生模仿课本上的两个变化的量, 让学生自己联想两种相关联的量, 说明两种量怎样能成为正比例关系。而且第悠小题的表格略有开放性, 要求学生联想要做什么工作, 时间单位和总量单位都由学生自己来定。通过这样模仿性的联想思考, 使学生自己感悟到正比例的概念。显然这种教学导入更好地凸显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四、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建构过程。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导入过程中, 就有教师利用知识链之间的前后关系, 创设素材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引导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发展到新知。
导入七:从链接比和比例中导入
师:你想到什么?如果比的后项是1?如果比的后项是2?是2.5?……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形成下表。
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导入非常顺畅地将学生从比的基本性质牵引到了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上来。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中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而且将新旧知识归并成一个整体,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联系。当然, 除了从链接比和比例等知识进行导入, 也可与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等知识进行迁移建构。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正比例教学的导入有多种方式, 但它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因此, 在设计教学导入时, 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已经站在哪里, 具有哪些知识;明白要带学生去哪里, 路上会有哪些坎, 通向目标的关键点在哪里。然后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定夺导入方式。也就是说, 教学导入应做到寻根而入, 顺势而导。
摘要: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联系新旧知识关系的纽带。通过对“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导入的课例进行研究, 可以将之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二是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三是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四是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无论是哪一种, 教学导入都应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 做到寻根而入, 顺势而导。
关键词: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导入,综述
参考文献
[1]张明红.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10下) .
[2]钱春平.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J].新课程, 2012 (1) .
缴存比例较低
自1999年以来,上海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一直未作调整,保持在单位和职工个人各7%。北京自2008年7月1日起,将个人和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统一为12%,广州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为5%~20%,相比较而言,上海处于较低水平。
除基本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外,补充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如现有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办法规定,补充住房公积金的个人与单位缴存比例均为缴存基数的1%~8%(取整数),补充公积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本公积金缴存的不足。但是,目前上海市能够享受到补充公积金政策的市民并不多。近期发布的《2008年一季度上海市住房公积金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享有补充公积金政策的职工人数在全部缴存人数中的占比仅为11%。
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也指出,有可能逐步提高基本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但像北京一样一下子调高到12%并不现实。
决定公积金缴存额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缴存的基数。按照现有的政策,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是以个人上年度的平均月工资作为缴存基数。与此同时,对于公积金缴存基数的上限也有一定的规定,为上年度上海市平均职工工资的300%。如2007年7月~2008年6月,基本住房公积金缴存的基数是以2006年度上海市平均职工工资2464元来确定,基数上限为2464元×3=7392元,缴存的上限为7392元×14%=1034元(包括个人与单位缴存额)。每年的6月份,公积金管理中心会根据上年度职工月收入的统计数据对缴存基数及上限做出调整,实际缴存额的调整将从7月份开始。
公积金贷款上限50万元
住房公积金的基本用途在于增加住房福利,特别是在房价居高,商业住房贷款成本逐步攀升的环境下,使用优惠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上海市规定,以户为单位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额度达到了50万元。
但能够申请到这一额度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按照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规定,要想贷到50万元的最高额度,必须限于第一次购买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借款人。不过,由于对第一次购买自住住房的审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执行中,管理中心操作的办法为:贷款人及其配偶或是共同贷款人,从未申请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也没有动用过账户上的住房公积金进行过“冲还贷”,那么这样的贷款人基本上可以视为“第一次购房”,也就满足了申请最高额度的第一个条件。
在公积金可贷款额度的计算中,分作基本公积金可贷款额度和补充公积金可贷额度两个部分。其中前者的上限为40万元,与以往以户为单位的可贷额度计算方法所不一样,从2007年9月1日开始,上海的公积金政策以户作为基础,配偶、参贷人将分别计算额度,并进行累加,但最高不得超过40万元。按照现行的公积金管理办法,一般只要连续缴存基本住房公积金6个月以上,基本公积金账户的缴存余额达到了5000元,就可以获得20万元的基金公积金可贷额度。如果缴存余额小于5000元,则按缴存余额的40倍作为可贷款的额度。分别计算出的可贷款额度累加起来,不超过40万元的部分就是基本公积金的可贷额度。举个例子来说,丈夫与妻子属于符合条件的第一次购房贷款人,丈夫的基本住房公积金账户上余额为几万元,而妻子由于公积金缴存较少,目前的账户上余额为4000元。那么夫妻俩的可贷额度就是36万元,其中丈夫的可贷额度为20万元,妻子的可贷额度为4000×40=160000元。
除基本公积金可贷额度外,对于拥有补充住房公积金的贷款人,也可以计算出补充住房公积金的可贷额度。具体的计算办法是,将贷款人补充公积金账户的余额乘以15,不高于10万元的部分便是他的可以获得的贷款额度。与基本公积金可贷额度一样,贷款人和配偶、参贷人的补充公积金可贷额度也可以累加,但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
而对于不满足上述这些条件的贷款人,一般可以申请到的住房公积金可贷额度上限为20万元(没有补充住房公积金)或30万元(有补充住房公积金)。
“年冲”和“月冲”提取公积金
房价较高、住房公积金可贷额度较少,因此在购房的过程中,普遍被使用的方法是“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的组合方式。和其他城市相比较,上海的市民在购房时使用组合贷款没有特殊的限制,几乎所有的楼盘销售和符合相关条件的二手房交易中,都可以自由地进行贷款的组合,贷款银行也没有限制。
使用公积金的账面余额或是月缴额进行公积金的“冲还贷”,也是很多购房人进行公积金提取的方式。一般来说,“冲还贷”有两种形式,年冲和月冲。办理年冲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9月,届时贷款人可以利用公积金账户上的余额冲抵贷款的本金;而月冲是指贷款人与公积金中心签订协议后,将公积金账户与贷款账户相联接,使用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公积金账户上的余额或是月缴存额抵减每月的应还款额。无论是年冲还是月冲,贷款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公积金中心进行申请。但是在使用“冲还贷”的业务时,冲还的部分必须满足公积金贷款优先的原则,也就是先冲抵公积金贷款的本金或是月还款额,剩余的部分才能进行商业贷款的冲抵。
可申请低息装修贷款
使用公积金贷款进行住房的修建、装修,也是住房公积金的一项用途。
不过,记者了解到,申请公积金住房装修贷款也有多重的限制。一是在贷款的额度上,除了受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制约外,公积金装修贷款业务中规定,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装修贷款不得超过1000元。如以一套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的房产来计算,最高可贷款的额度为12万元。二是公积金住房装修贷款主要面向于新房,二手房的购房人很难申请到这一贷款。此外,公积金装修贷款的附加费用较高。由于这一装修贷款中需要引入担保公司的参与,贷款人还需向担保公司缴纳一定金额的担保金,尤其对于可贷款面积较小的住房来说,把担保、金的费用计算在内,大大提高了住房装修贷款的成本。
有望用于支付房租
第1页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9-10页。
【教材简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主要是为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例题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而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同时,通过对比例式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板书:比)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你如果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
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学习目的教育。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一)以旧引新
1.口答: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指出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3/4:9/8 4.5:2.7
5:1/2 10:6
指名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观察: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上面的这些比中,有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也有整数与分数比,但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这两个比相等,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4.5:2.7=10:6
3.教师写出一个比16:4,要求学生说出一个比值和它相等的比。
16:4=_:_
[引导学生发现比值相等的比,并用等号连接,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比例与比有关,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理解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小时)2 5
路程(千米)80 200
2.组织讨论。
(1)这辆汽车。
第一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
第二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
(2)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写作:80:2=200:5或80/2=200/5。
3.教师小结:像80:2=200:5,4.5:2.7=10:6,16:4=8:2这样的式子都叫做比例。
4.提问:什么叫做比例呢?你能归纳出比例的意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组织小组讨论。
(1)比例有几个比组成?
(2)是不是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3)判别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6.做一做。
(1)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1/2:1/3和6:4
(4)0.60:0.2和3/4:1/4
(2)写出两个比值是5的比,并组成比例。
[教师运用黑板上已板书的三个比例式,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80:2 = 200:5
-内项-
--外项--
(2)想一想:比有几项?
(3)说出下列比例中各项的名称。
6:10=9:15
0.6:0.2=3/4:1/4
2.通过“补项”游戏,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先请学生想好一个比例,如:6:3=8:4,让学生告诉老师其中三项,老师迅速“补”出另一项。如,当一位学生报出6:3=8:x时,教师补上x=4。
开始学生感到奇怪,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教师揭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的性质。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规律,总结概括性质。]
3.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4
(2)0.2:2.5和4:50
(3)1/2:1/3和18:12
当学生判断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将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如果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积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如:
0.2/0.5=4/50
因为0.2×50=2.5×4,所以0.2:2.5=4:50。
三、巩固练习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小华第一次用0.36元买了3本练习本,第二次用0.5元买了5本练习本。分别写出每次买练习本用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求出比值,看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分别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和7:10
(3)0.5:0.2和5/8:1/4
(4)3/4:1/10和7.5:1
4.把9×4=18×2写成一个比例。
5.猜数游戏。
(1)4:3=8:()
(2)15/18=()/6
教师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猜数游戏,使学生初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做了渗透。]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五第3题。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推荐阅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05-28
正比例与反比例练习题11-22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练习题11-22
《正比例》说课稿通用06-23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9-25
《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教案11-24
比和比例教案10-27
比和比例教学案例07-10
比例正反比例教案09-16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