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精选8篇)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1

一、购房落户——在青岛七区一次性购置满100平新房、无贷款,并且在青岛有工作单位缴纳社保,可以落户青岛。

二、高级技工(技师)引进落户

这种落户是针对青岛市2007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符合青岛市引进的58个紧缺工种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落户青岛(必须是由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这种落户方式要求具有高级技工证(技师证),年龄小于40周岁以下,并且在青岛市区用工单位签满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青岛市社保一年以上可以落户青岛。

三、人才引进落户

1.刚毕业的本科应届生在青岛有工作单位的,并且工作单位具有自己的集体户,可落户青岛。

2.毕业多年的本科生具有“干部身份”可通过人才引进落户青岛;毕业多年的专科生与青岛市用工单位签约2年并交纳社保满2年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落户青岛。

四、投靠落户

1.夫妻投靠是指夫妻一方是青岛市户口,另一方可以到户口所属派出所申请夫妻投靠落户;

2.子女投靠是指父母有一方是青岛市户口,并且子女未婚(无婚姻史),子女即可投靠到父母名下;

3.父母投靠是指子女属于青岛市户口,并且父母户口所在地县级以内无其他子女户口的,父亲满60周岁,母亲满55周岁,父母即可投靠到子女名下。

五、其它形式的落户——投资纳税落户,复员、退伍军人、部队转业士官落户,收养子女落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等,这些情况相对稀少,程序繁琐,周期较长。青岛户口新政策:

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青岛市积分落户办法。从2015年起要推进市区户口自由迁移,控制城区落户,放宽新区落户,并创新了居住证持有者落户办法,放开县域城镇落户等政策,同时指出积分落户要满足持本市有效的山东省居住证满3年等5个条件。

据了解,意见中的市区指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城区指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不含青岛红岛经济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指黄岛区(不含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红岛经济区。城区户籍人口在市区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可将户口迁移至合法固定住所地。本意见施行后迁入新区的人员登记常住户口满5年以上、在城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可迁入城区,其中以城区专业人员、创业人员、外来企业等落户条件标准落户新区且符合迁移规定的,迁入城区不受5年限制。

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还特别提到了“积分落户”办法。积分落户是指通过市政府确定的积分指标体系,对申请落户人员的条件进行指标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分,累计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可申请落户。积分体系分为基本分、导向分、附加分和负积分,总积分为各项指标的累计得分,申请人积满100分,可在固定住所所在地申请落户。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市区的居住证持有人员,可按本办法参加积分落户。

申请积分落户人员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持本市有效的山东省居住证满3年;在本市就业或创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无犯罪记录。申请人应登录网上申请平台,按规定流程办理相关手续后,到各积分落户受理窗口递交纸质申请材料。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根据积分落户指标总量和申请人积分排名,确定拟落户人员名单。积分相同者,按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时间长短排名。公示拟落户人员名单后,发放落户卡,申请人凭落户卡及相关证明材料到市公安局办理落户手续。通过积分落户市区的人员,准予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或成年未婚子女随迁。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2

青岛市于2012年7月实施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包括特药特材救助、大额救助。从2015年1月起,随着城乡居民一体化医保制度的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并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慈善救助相衔接,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1.1 特药特材救助

特药特材,是指基本医保“三个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疗效显著、费用较高且难以使用其他治疗方案替代的药品或医用材料。特药特材救助实施之初,将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等重特大疾病的9种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到2015年初已增加至26种。

特药特材救助是一个以政府出资为主,通过谈判制药企业降低价格并由慈善机构赠送一部分药品而形成的多方共负救助机制。全市职工和城乡居民均可享受特药特材救助,个人凭医疗资料提出申请,由专家团队进行审核,确认特药特材对申请人所患疾病确有疗效且无其他治疗方案替代时才能享受特药特材救助。

由于进入救助体系的特药特材均经过谈判协商,目前准入的26种特药特材综合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降幅均超过20%,其中有的药品降幅达70%。参保患者使用特药特材,按70%的比例予以救助,不设最高支付限额,患者医疗经济负担显著下降,实现了新医改提出的“看得起病”的保障目标。

1.2 大额救助

参保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外治疗必需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治疗必需的医疗费用,以及符合条件的参保人使用特药特材按比例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等,均可纳入大额救助。在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大额救助资金按60%的比例给予救助,救助总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 制度运行成效评价

2.1 特药特材救助实施成效评价

患者经济负担大幅减轻,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凯美纳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在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实施前,根据药企赠药规定,患者自费购买使用6个月的药品(26盒,约8万元)之后,后续用药将全部免费,再加上其他药品及治疗项目费用,个人自付总医药费用约达8.75万元。这对于经历了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措施的肺癌患者来说很难再承受,许多患者因病致贫或根本无力支撑到赠药阶段。

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实施后,凯美纳的医保支付有所下降,获得赠药的门槛也逐步从26盒降至20盒,且大病救助资金为每位患者支付4万余元。患者个人自付总医药费用降至2.53万元。按照WHO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界定标准,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实施后,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概率(患者全年医药费用与家庭全年消费额之比)由114.19%下降至37.59%,已经降到灾难性卫生支出标准(40%)之下,且绝大部分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长、生命质量显著提高。

据统计,自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共有1188人纳入凯美纳特药救助项目,救助资金支出共计3746万元。截止到2015年8月,共有983人为存活状态,占比83%。特药特材救助的肺癌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临床试验的平均水平,救助成效卓然。

再以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为例。作为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赫赛汀,在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实施前,患者每年需为购买赫赛汀自付约15万元,再加上其他药品及治疗项目费用,个人自付总医药费用高达16.07万元。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实施后,赫赛汀单价大幅降低,且大病救助资金为每位患者支付8万余元,个人自付总医药费用降至5.5万元。患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概率由216.42%下降至80.00%。可见,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效果突出,且绝大部分符合用药指征的患者都能获得优质治疗。此外,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实施后,青岛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年人均单次住院天数为6.25天,与救助制度实施前的9.97天相比显著下降,说明特药特材救助政策推出后,精细化的管理很有成效,医疗机构的救治效率得到提升。

2.2 大额救助实施成效评价

以2015年为例,年度内共救助患者39181人,累计87904人次,救助资金支出10653.4万元,每月费用支出受住院人次影响而高低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额救助制度实施后,医疗机构救治效率有所提升;患者个人自付医药费用与救助制度实施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概率亦有所降低。

2.3 大病救助的特点总结

2.3.1 特药特材救助开创先河

青岛市政府出资建立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全国第一家,彰显政府情系民生的真挚情怀;享受特药特材救助,由个人申请,专家审核把关,坚持“对症用药”和“特惠式救助”,与不少地方大病保险(二次报销)实行的普惠式粗放管理走的不是一条路子;尽管有财政出资,但却致力于多方共付,并形成了以政府出资为主,制药企业、慈善机构等参加的多方共付机制;既注重特药特材的谈判准入,也注重准入后的跟踪服务,要求药企监测患者治疗效果,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特材的使用技术培训,归根到底还是对患者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特药特材专供药店,等等。这些创新铸成了青岛市特药特材救助制度,成为可借鉴的真经。

2.3.2 资金来源稳定可靠,使用高效

青岛市大病救助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是一条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完全能够确保救助制度运行的平稳和可持续。支付方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管控严谨、严格。比如,对于个人申请享受特药特材救助没有被批准、本人仍要求试用的,则允许其试用一个疗程。疗效明显的,继续使用,其费用由大病救助资金按规定支付;试用无疗效的,则费用由本人全部承担,对极个别人严格,就是对绝大多数人和一项保障制度负责。

2.3.3 三医联动共同发展的支点

青岛市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已成为三医联动、共同发展的一个支点。例如,2012年7月-2015年12月,凯美纳在青岛市累计销售35358盒,创造了历史之最,促进了制药企业发展。同时,同期累计赠药45316盒,终身赠药条件由2011年的买26盒起获赠,增加到2015年的买20盒起获赠,受赠人群范围从低收入人群扩大到全体市民。未建立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前,药店不敢进货,担心卖不出去,导致药店的药师也不了解特药特材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医院也因特药特材的用量很少,许多医务人员只听说药品名称,不了解药品的疗效。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建立后,增加了医药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一方面,药品和耗材进了药店,看到了实物;另一方面,社保机构要求制药企业对医院、药店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药品疗效进行跟踪监测,让医务人员和药店服务人员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可以说,特药特材救助制度已成为三医联动、共同发展的一个依托和支点,深受医药服务人员的欢迎。

3 讨论及建议

3.1 平衡重特大疾病病种之间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

就恶性肿瘤而言,目前特药特材救助已经覆盖了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胃肠道间质瘤、白血病、淋巴瘤等病种,但仍有许多病种未进入覆盖范围。建议在基金可持续的前提下,平衡重特大疾病病种之间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坚持费用标准,让病种不同但费用均达到灾难性卫生支出标准的重特大疾病患者都能享受到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坚持费用标准或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救助标准,一方面,能够体现公平;另一方面,能够防范重特大疾病患者因医疗费用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而导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3.2 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考虑引入仿制药

本研究通过分析其他地方的靶向药保障政策,发现有将国产仿制药纳入保障和救助范围的。仿制药因没有原研药的研发成本,价格相对较低,并非价格低了疗效就低。在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一致的情况下,引入原研药,能够减轻基金支付压力和患者个人负担,扩大保障和救助待遇的享受面。当然,要经过调研论证,看看已引入仿制药作为靶向药的地区,其疗效是否与原研药相一致,把疗效作为第一标准。

3.3 动态调整优化救助资金配置

本研究发现,特药特材救助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医保基金和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且从目前总体运行情况看,大病救助资金结余较大。因此,建议进一步优化大病救助资金的配置,合理动态调整特药特材救助资金与大额救助资金的投入比重,以提高大病救助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小林,梁鸿,刘军帅.青岛市高值药品救助政策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医疗保险,2014,08:36-38.

[2]姜日进,于子淇.青岛市城镇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4,07:40-42.

[3]林苡竹,陈文.青岛城镇大病医疗救助项目的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5,03:203-207.

[4]于子淇.青岛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5,08:39-40.

[5]《关于实施<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19号[Z].

[6]《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24号[Z].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3

关键词: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市场失灵;政策驱动;市场培育

Abstract:There is market failur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ayment environment,which needs strong policy driv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measures of PBC Qingdao Branch in dri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ayment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path of market fostering,namely,taking policy driving as the start point,then taking advantage of market force to design development scheme and confirm the clear order of entrance,so as to make clear the boundary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hen make dynamic adjustment of policy,finally to form the market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Key Words:establishment of rural payment environment,market failure,policy driving,market fostering

中图分类号: F83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10—05

支付环境由交易以及交易所形成的网络、平台和产品等构成,在金融发展中处于中枢位置,决定了金融服务的延伸和覆盖程度。没有良好的支付环境,就不会有高的交易效率。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被边缘化,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停滞不前,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如何有效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破解的问题。

一、研究综述及新视角的提出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提出了各种解决建议,主要集中在资金、机构及多元化发展、政策倾斜等方面。这些建议具有可行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何志雄(2003)认为农村地区主要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张琴、赵丙奇(2006)根据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情况,分析了目前农村各个需求主体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出现的替代关系,同时指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然而,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起到多元化的作用。李应军、周鸿斌(2009)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吕世杰(2010)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现实中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新”的特点。黄国妍(2012)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规模冲突、服务对象冲突、目标冲突、监管冲突和竞争冲突等问题。关于财政资金支农问题,沈淑霞(2004)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的规模、方式和效率,针对支持行为和支持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陆文聪和朱志良(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990—2006年上海市的财政支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海市财政支农资金在现有财政支农项目中分配不甚合理。

纵观上述观点,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和支农资金的划拨都有其局限性。财政资金支农“救急不救贫”,无法改变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表面上明确了政策支持的对象,但不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资本的形成。因此,可尝试转变机构视角的政策支持观,从交易视角理解农村金融,进而把创造农村金融交易条件作为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支付结算服务作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加快社会资金流通速度、减少市场现金流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作用。

而农村支付环境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普惠性质和较高的正外部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失灵,应当经由政府和政策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青岛中支”)按照总分行工作部署,遵循“一卡(银行卡)走城乡、一网(支付清算网络)通市场”的工作目标,全面部署、重点突破、齐抓共管、突出亮点,扎实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有效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层次的支付服务需求,为加快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及运作效率

(一)青岛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背景

青岛市位于山东省沿海地区,下辖七区五市,金融机构众多,经济发达且充满活力。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下辖的五个县级市全部位列全国百强县,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态势。2008年12月,青岛中支对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金融资源的配置极不平衡,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进度严重滞后于支付需求的发展。

根据当时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末,青岛市县及以下金融网点613家,其中农村信用社网点219家、农业银行机构网点104家、邮政储蓄网点181家、其他金融机构网点109家。绝大部分网点设立在县、镇一级,有5143个行政村不设任何金融网点,占全部行政村的94%。县及以下地区ATM、POS机具分别为322台、2287台,其中乡镇、村为94台、436台,分别仅占29%、19%;金融机具功能单一,加上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器故障和现金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银行卡在农村“无处可刷”。青岛市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及行内业务系统接入率分别仅为15%、28%,异地跨行资金汇划业务只能通过上级行办理,结算环节多,资金不能及时到账。现金交易仍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有95%的农民日常各项收入及支出获得或支付方式都以现金为主,而且认为纸质存折才能充分保障其资金安全,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较为排斥。农村金融网点针对农民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付服务创新力度不够,银行汇票、本票及商业汇票等业务基本未开办,电话转账、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更是较少涉及。

(二)青岛市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框架构建历程

作为支付结算的主管部门,人民银行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设,而且青岛市金融机构较多,只要合理部署,就可以有效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2009年初,青岛中支提出了“一卡走城乡,一网通市场”的总体工作思路,正式开始了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历程。

考虑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探索性工作,2009年3月,青岛中支出台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试点乡镇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因地制宜,选择1个重点乡镇先行试点,最终确定了即墨市蓝村镇、胶南市隐珠镇、胶州市胶东镇、平度市南村镇和莱西市姜山镇为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试点乡镇。各金融机构相继在试点乡镇加快系统建设、布放金融机具、实行刷卡优惠措施等。2009年9月,平度市被列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示范县”,对全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显现。青岛中支还参考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评选出一系列的先进典型。随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转入全面推广阶段,按照分行工作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力推进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双百目标年”等活动。

金融机构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主力军。鉴于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较广,青岛中支选择农信社作为启动和推广的主体,要求其他金融机构积极跟进。为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2010年2月,青岛中支出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对金融机构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评选,对做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与此同时,青岛中支意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岛中支从自身出发,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农村金融网点举办考试专场、邀请专家授课、开展业务辅导,在支付系统接入、业务准入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在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方式上,也不是简单要求银行“千篇一律”和“一哄而上”,而是有重点、分层次、递进式的推进,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地区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熟悉程度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强大后盾。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城乡结合部的金融机具布放,开展支付业务创新,形成了全市金融机构共建农村支付环境的良好局面。

此外,青岛中支还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切实分担银行所面临的实际压力。平度市政府下发《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各镇政府、市直各部门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全力配合金融部门开展工作。莱西市政府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纳入政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办好的30件实事之一。黄岛区政府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直接纳入对各社区、街道办的考核。即墨市政府市场发展局、商业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改善市场支付环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努力改善县域及农村批发市场的支付服务环境。胶南市政府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对在偏远地区布放支付机具的金融机构给予成本价30%或5000元的补助。

要实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结合。青岛中支以“想为农村所想,急为农村所急,帮为农村所需”为工作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创新。为方便农民办理日常结算业务,在全国首批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取现、查询、缴费等业务。推行代收代付业务,对库区移民、社保“五险”等20多项补贴资金采用国库直拨方式,减少资金周转环节。在即墨市服装批发市场、平度南村蔬菜市场、莱西三木家具建材中心、胶南市飞宇汽车城等20多个专业市场推行先进结算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村专业市场的结算渠道。为莱西希杰公司、万福集团、平度宏业公司等3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化结算网络,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了财务管理压力和成本。在开展支付服务创新的同时,青岛中支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下调县城POS拨号通讯费标准(由每次0.22元调整为0.15元);规范调整了农村地区便民服务小吃店、百货店、超市等商户的刷卡费率;针对农村地区发行的“惠农卡”等银行卡,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服务费等;为提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商户的积极性,给予取款手续费37.5%的收入补偿,切实降低了农村商户的银行卡受理成本。

在满足农村居民和农村市场基本需求的同时,青岛中支还注重对居民金融理念的引导。通过打造“农村支付服务乡村行”特色宣传品牌,充分利用政府和媒体的优势加强金融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先后开展了“文化大院”、“炕头教育”、“电影下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特别是2011年9月、2012年3月联合《青岛日报》、《青岛财经日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对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全面采访和连续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11年11月,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在平度市南村镇建成青岛市首家“金融服务便民惠民示范镇”,支付结算业务、小额信用贷款、外汇业务指导、国库资金调拨、信用村建设、人民币反假等金融便民惠民举措融会贯通,真正构建起了多层次、广覆盖、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

2012年是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改革的起始年,青岛中支及时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改善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的报告》,从农村社区服务与金融服务配套跟进、有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青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将进一步深化。

(三)青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成效

推动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三年多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截至2012年2季度末,支付结算渠道进一步畅通,农村金融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来账覆盖率已实现100%,往账覆盖率达64%,账户管理系统及行内系统接入率达100%;金融机具布放数量明显增加,各县市累计布放ATM、POS等金融机具28379台,其中ATM、普通POS布放量在全省居于首位,已覆盖青岛市595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村居民获得了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正引领农村地区进入“电子结算时代”,农民已逐渐习惯用卡消费、转账、汇款,使用网上银行、转账电话等多种支付工具。截至2012年2季度末,各县市累计发放银行卡931.09万张,人均持卡1.65张;累计开通网上银行83万个,同比增长57%;各县市特约商户9319个,同比增长24%;上半年持卡消费额达47.43亿元,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27%。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直接、更方便、更快捷的金融服务,有效降低了各方获取及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就金融服务需求方来说,开办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原先每户农民每月往返银行网点1次办理业务需要耗费2个小时、成本支出10元来计算,每年约为农民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节省劳动力130多万个。南村市场自推行先进结算模式以来,市场的支付窗口由原先的16个减少至8个,市场结算人员减少30%,保安人员减少80%,现金库存由每日20多万元减少为1000元左右,每年减少管理成本60万元以上。

就金融服务供给方来说,通过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争取到了更多的市场及客户资源,减轻了柜面压力。例如,青岛农村商业银行(原青岛市农联社)已发展成为全市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银行机构;布放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日均业务量高达10000余笔,相当于20个支行级营业网点的业务量,这就意味着仅此一项即为网点每天节约成本40多万元;共发放银行卡239万张,存折301万本,全市120万农户全覆盖;新增农户贷款43.6亿元,余额达133.9亿元,同比增长85.1%,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支付结算平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称赞。

三、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要素及路径分析

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坚持了政策驱动下进行市场培育的理念。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有效消除了市场失灵问题,在推进过程中的资源合理配置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力量源泉:政府部门的高效组织推动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在出现市场失灵时,依靠微观主体的自主决策无法实现市场的均衡。按照原有路径,金融机构会继续放弃农村市场,农村居民的需求也无法得到释放。此时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以打破原有路径,利用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政府的重视和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所必需的组织协调机制、制度监督机制、创新推广机制等等,才能得以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才能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纵观三年来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历程,从开始的试点启动到后来的全面推广,从对金融机构的考核表彰到联合政府部门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问题,从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到宣传引导需求,无一不是系统性工程,中间所需要耗费和动用的资源是任何市场主体都无法单独承担的。因此,政府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启动和引领,还应该是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二)方向定位:人民银行对供需的总体把握

农村支付环境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作为支付环境建设的主管单位,人民银行的积极介入及总体把握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有效的市场环境,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考虑,同时产品的设计以及技术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网点的设立和机具的布放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根本所在。青岛中支在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如何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在农村地区的投入,而最后的成效指标也主要是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通过提供绿色渠道和进行培训等方式,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

有需求才有市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农民的需求和市场规律。青岛中支从农民最迫切的金融需求和政策意愿出发,提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金融服务供给方式。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使周边未设银行网点的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业务,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为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青岛中支对农民的金融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农民自发利用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同时转变农民的理念,使农民潜在的有效金融需求得到进一步的释放。通过长效、持续的宣传活动,累计受众20万人次,农民的金融意识明显提高。

(三)成本收益:市场主体的合理选择及利益协调

在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时,不能忽视市场情况而盲目推动,要巧借市场的力量。青岛中支选择农村信用社作为启动和推广主体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农村信用社在各个信用社都有网点,农村市场也是其主要的业务来源,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对其效益有直接的拉动作用。

相对于农村支付环境的收益,其建设成本也是相当巨大的,成本的分摊及各方利益协调是必须正视的问题。青岛中支在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时,通过以下措施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冲突:一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和表彰,彰显出金融机构回报社会的责任。二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给金融机构提供便利,并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三是创新支付手段,尽量降低成本,例如POS机取现等。四是从支付体系建设中直接获益的农村居民和市场商户适当承担一定的成本。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各方利益的一致和成本的适当分担,为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合理次序: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并不是为了取代市场力量,政府与市场之间有合理的边界。市场的培育需要合理的次序,政府的各项政策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青岛已经实现了单个试点到全面铺开的跨越,完成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成功启动。在启动阶段,市场力量尚未有效互动,人民银行通过试点等方式推动市场力量的发展。经过青岛中支三年多的努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市场培育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2009年至今,金融机构在农村支付环境中的设备维修费、人工费等运行维护成本支出3800多万元,而手续费收入、租金等收益合计2200多万元,虽然整体亏损,但农村支付体系的建设减轻了其柜面压力,节省的潜在成本也是相当巨大的。而且从这几年农村居民银行卡使用量和农村市场的刷卡量来看,增长非常迅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金融机构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直至盈利。待市场进一步成熟后,市场主体可以自负盈亏,就不再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市场自身就会形成供需两旺的局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势头,最终实现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

四、结论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其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有效解决,需要政府的驱动。通过对青岛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建设初期需要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引导;二是推进过程中需要巧借市场力量,规划设计好总体发展方案,创新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是需要确立明晰的介入次序,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陆文聪,朱志良.上海财政支农结构及政策优化评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J].技术经济,2008,(11).

[3]赖红栋.农村地区银行支付结算环境发展与探析[J].金融电子化,2010,(12).

[4] 李景波,尹义坤,胡胜德.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0,(12).

[5]黄国妍.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冲突分析[J].新金融,2012,(2).

青岛国际货运增值税免税政策 篇4

一、免税范围

(一)纳税人提供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其免税范围应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以下简称《财税﹝2013﹞106号文件》规定执行。即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是指接受货物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运输工具所有人、运输工具承租人或运输工具经营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在不直接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情况下,直接为委托人办理货物的国际运输、从事国际运输的运输工具进出港口、联系安排引航、靠泊、装卸等货物和船舶代理相关业务手续的业务活动。

(二)试点纳税人通过其他代理人,间接为委托人办理货物的国际运输、从事国际运输的运输工具进出港口、联系安排引航、靠泊、装卸等货物和船舶代理相关业务手续,可以按照《财税﹝2013﹞106号文件》附件3第一条第(十四)项免征增值税。

(三)向境外单位、个人提供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的纳税人可比照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免税相关规定执行。

二、免税备案

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免税管理,按照《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减免税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青国税函2014年第10号)文件执行,并满足下列要求。

(一)备案资料

1、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金等);代理业务情况(经营方式、境内境外业务、费用结算等)。

2、《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审批表》

3、商务部门的国际货代企业备案证明材料。或者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核发的《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格登记证》、《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资格登记证》、《外商独资船务公司经营许可证书》(核查原件留存复印件)。

4、与委托人、其他代理人签订的国际货运代理合同或协议、确认书等其他的形式合同;合同较多的以合同清单汇总表(表样见附件1)形式提供(核查合同原件留存复印件)。

山东青岛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新政策 篇5

山东青岛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新政策

不同行业根据工伤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行业。《办法》实施后,参保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率将由现在的三个行业基准费率细化为三类九档。其中,用人单位属于一类行业的,仍按原行业基准费率缴费。用人单位属二、三类行业的,根据当年工伤发生情况和工伤保险支缴率不同,实行费率下降或上浮,一年浮动一次。

浮动费率的定义及档次

定义:所称的浮动费率,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用人单位按行业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即统筹地区社会保险年度,下同)的工伤发生和工伤保险费支付等因素,核定其在本年度应当浮动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

档次:符合费率浮动条件的用人单位,在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费率上浮的分为两档: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费率下浮的定为一档:下浮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

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如何浮动?

一、上年度内没有新工伤发生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以下标准:(1)支缴率小于等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80%执行;(2)支缴率大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所属行业基准费率。

二、上年度内有新工伤发生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以下标准:(1)支缴率小于等于12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执行所属行业基准费率;(2)支缴率大于120%、小于等于30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120%执行;(3)支缴率大于300%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按所属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150%执行。

《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工伤保险费率杠杆作用,提高用人单位工伤预防意识,降低工伤发生率,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6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工作,推动我市更多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加快做强做大,特制定本政策。

一、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体现我市发展优势和特色的行业企业,及“两高”、“六新”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

二、实施拟上市企业梯队培育计划

1.确定拟上市企业的基本条件。

企业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或有关境外上市规定;企业主营业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发展前景良好,信用情况良好;企业注册地和纳税登记地在青岛市,已制定具体的上市计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拟上市企业的遴选程序。

各区市按照确定拟上市企业基本条件进行遴选,定期将拟上市企业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建立全市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施动态管理,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加大企业改制重组扶持力度

3.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需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且具备办理条件的,国土资源房管、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尽快予以补办相关手续。涉及其他资产产权、企业产权界定、处置等历史遗留事项,凡符合当时有关规定的,政府各有关部门均应予以补办或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有关证明文件,积极推动相关确权工作。

4.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因改制、重组、并购发生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增值税等税费,经联席会议办公室与税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协商后,按税法及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5.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应对利润进行规范,相应增加税收形成的地方财政增收部分,由各级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予以适当支持。

四、支持募投项目建设

6.实施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

对拟上市企业在我市投资新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相关部门要优先办理立项、转报或核准、土地、规划、环评、海域使用等手续。对拟上市企业申请新增用地,可以根据项目投资规模、产业类别等情况核定用地规模,按照市级重点项目有关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使用计划指标,并实施供地。

7.从2011年起,各级政府预算安排的各类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与创新等专项资金,要优先用于拟上市企业的重点技改项目。

8.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在申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金和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配套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国债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资金,对拟上市企业优先予以支持。

五、鼓励企业多渠道上市

9.设立企业上市引导资金。资金专项用于鼓励企业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过程中发生的财务顾问、保荐、审计、评估、律师等费用补助。

10.进入拟上市程序,拟在境内首发上市的企业,经青岛证监局辅导验收,并出具辅导验收报告后,补助50万元;上市首发申请材料上报中国证监会并被正式受理,市政府接到中国证监会征求意见函后,补助50万元。

11.凡在境外首发上市的公司,募集资金80%用于我市区域内项目建设的,按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的0.2%补助,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

12.对实现“买壳”上市,募集资金80%用于我市区域内项目建设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市的公司,按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的0.2%补助,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

13.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包括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发行债券等,且募集资金80%以上用于我市区域内项目建设,按再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及股东认购部分)的0.2%补助,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14.拟“新三板”挂牌试点企业享受的政策,按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青岛高新区开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青政字〔2010〕17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10至14条涉及的补助资金由市与各区、市财政各负担50%。

六、健全完善加快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

15.切实加强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完善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各区市要明确分管领导,协调解决本区市拟上市企业在改制重组、上市辅导和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企业上市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督查和通报各区市上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配合市委考核办做好对各区市的考核工作。根据企业上市工作考核结果,对优秀等次的区市和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表彰。

16.完善“企业上市直通车”制度。

对两年内能够首发上市或向中国证监会上报首发申请材料的拟上市企业纳入全市“企业上市直通车”服务平台。具体的服务流程是:拟上市企业向市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提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汇总整理,及时向相关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函,相关部门接函后进行处理解决,并将处理意见反馈联席会议办公室;若遇到需多个部门共同解决的问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协调会议,召集相关部门共同商定解决。

17.进一步提高企业上市工作服务效率。

市直各部门、各区市要树立全局意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上市工作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拟上市企业在上报首发申请材料过程中,需开具的税务、工商、劳动保障、土地房管、规划、环保、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海域使用、公积金管理等证明材料,相关部门应在收到拟上市企业申请或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文函后10个工作日内办结。

18.设立企业上市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

聘请境内外交易所、券商及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定期到各区市对拟上市企业进行辅导,实施“一事一诊”,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9.建立优秀中介机构宣传和推荐机制。

强化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档备案管理,全面掌握各中介机构诚信执业情况。筛选一批信誉好、服务优、执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向社会、拟上市公司宣传和推荐,予以重点支持。

20.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培训和宣传推介工作。

加强与境内外交易所、中介机构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拟上市企业培训,增强拟上市企业实务操作能力,切实提高企业上市效率和成功率。

各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企业上市工作激励机制。

本政策由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7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青岛市床位数大于40张,且日均门诊量大于50人次的全部60家省、市直属医疗机构,其中公立医院49家、民营医院11家。

1.2内容制订了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及院感管理情况调查表》、《医疗机构空气采样调查表》,共计65项内容。

1.2.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及院感管理情况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主要是医院的基本信息和医院等级、类别、经营性质、床位数、人员数、业务量等。院感管理情况主要是院感管理委员会组成、院感管理科组成、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情况、院感规章制度及档案建立情况、院感培训考核、院感管理存在的问题等。

1.2.2医疗机构空气质量调查情况医院环境按照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 分为Ⅰ类、 Ⅱ、Ⅲ、Ⅳ类环境。此次调研主要随机抽取每家医疗机构的Ⅱ、Ⅲ、Ⅳ类环境各一处进行空气质量调查。包括采样地点、环境类别、采样时室内微小气候、消毒后至采样时人员进出数、采样房间空气净化消毒方式、不同消毒方式的基本信息、采样方法、布点位置及数量、 检测项目及结果、空气日常监测信息等内容。

1.3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全部调查员均经过青岛市医疗机构空气消毒效果现状调研课题组组织统一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员通过现场调查、现场随机采样,逐项填写调查表。

1.3.1现场调查采用拟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及院感管理情况调查表》、《医疗机构空气采样调查表》, 由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参与并指导调查对象的负责人现场完成问卷调查。

1.3.2空气采样现场随机抽取采样医疗机构的Ⅱ、 Ⅲ、Ⅳ类环境各一处,选择消毒处理并已进行医疗活动后的任意时间,按照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空气采样。采样6h内送检,将送检平皿置37℃恒温箱培养48h,检测细菌菌落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3.3评判标准参照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规定的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0(cfu/ 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合格,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0(cfu/ 皿)为不合格,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8.0(cfu/ 皿)为严重超标。

1.3.4统计方法对定量资料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双机录入,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调查青岛市床位数大于40张,且日均门诊量大于50人次的全部60家省、市直属医疗机构,按经营性质分公立医院49家、民营医院11家; 按医院类别分综合医院38家、专科医院22家。空气采样共177份,按医院经营性质分公立医院144份、 民营医院33份,按环境类别分Ⅱ类环境57份、Ⅲ类环境64份、Ⅳ类环境56份。全部样品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超标样品数为55份,总体空气监测合格率为68.9%(122/177)。

2.2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监测情况公立医院监测合格率为72.9%(105/144),民营医院监测合格率为51.5%(17/33)。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空气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见表1。

2.3不同环境类别监测情况 Ⅱ类环境空气监测合格率为80.7%(46/57)、Ⅲ类环境空气监测合格率为64.1%(41/64)、Ⅳ类环境空气监测合格率为62.5% (35/56)。不同环境类别空气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因Ⅲ类、Ⅳ类消毒及采样要求一致,将这两组进行合并后,与Ⅱ类环境空气监测合格率相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 见表2,表3。

2.4不同消毒方式空气质量情况通风空气监测合格率为39.1%(9/23),紫外线消毒空气监测合格率为66.7%(70/105),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监测合格率为87.2%(34/39),紫外线联合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监测合格率为90%(9/10)。不同消毒方式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通风、紫外线消毒、空气消毒机消毒、紫外线联合空气消毒机消毒的空气监测合格率逐渐递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消毒和空气消毒机消毒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0.05)。 见表4,表5。

2.5紫外线消毒随消毒时间变化的空气消毒效果比较根据采样时间与消毒时间的差距分为<2h、≥2h两组,紫外线消毒随消毒时间变化的空气消毒情况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0.05)(表6)。

2.6不同环境类别严重超标率的比较 Ⅱ类环境空气监测严重超标率为3.4%(2/58)、Ⅲ类 +Ⅳ类环境空气监测严重超标率为15.1%(18/119)。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见表7。

3讨论

此次对使用过程中的空气细菌数进行采样的177份样本,均未检测出致病菌,合格率为68.9% (122/177),严重超标率为11.3%(20/177)。公立医院监测合格率为72.9%(105/144),民营医院为51.5% (17/33),两者之间的严重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无论是空气监测合格率,还是严重超标率均优于Ⅲ类及Ⅳ类环境。因涵盖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部门的Ⅱ类环境是各医院院感管理部门的重点防控区域,因此在院感管理方面人员、设备均有较大投入,但对消毒效果要求较低的Ⅲ类、Ⅳ类环境有所忽视,而这两类环境恰恰是人流量多、人员情况复杂的区域,环境内空气质量难以保障,空气合格率低、严重超标率高,埋下了医疗安全隐患。

目前医院室内空气消毒净化的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物理与化学复合因子协同消毒法等。卫生部推荐的医院空气消毒净化常用的方法[2]有: 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洁净技术、紫外线照射、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和化学消毒法等,除此以外还有臭氧、等离子净化法、光触媒和中草药熏蒸消毒法等。目前青岛市病人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调研发现,少数公立医院在门诊、输液大厅、病房、手术室、换药室、治疗室等人员密度大、流动性大的诊疗场所,仅使用传统的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常用的紫外线灯辐射消毒方式只能在无人环境下进行,而且很快因医疗活动使空气中微生物恢复到较高水平,空气消毒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3],因此静态空气消毒设备不能与医疗环境的消毒要求相适应,医院对能够进行动态空气消毒的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而且后勤设备管理科室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不高,对相应部门的空气消毒设备修理、维护、更新不及时,也是造成部分公立医院空气消毒效果超标的重要原因。

青岛科研机构政策 篇8

关键词:科研经费;农业科学院;使用问题;建议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资金保障和来源,对科研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充足的可养经费可以保证科研项目更好地实施,但是由于在科研经费的报批和使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在使用时更加科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应将经费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研究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进一步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打下基础。

一、现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對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科研单位更注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项目经费的争取、科研成果的评奖、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认识不足,科研单位更看重到账的经费是多少,而在经费的日常使用管理上却比较宽松;其次,错误的将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做项目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使得科研人员觉得自己争取来的项目经费可任意支配和使用,财务人员在经费使用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一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监管责任的动力或认识不足,在利益的驱使下,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

(二)科研项目立项时不严谨

虽然国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改革,实现了提前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国库支付等,并逐步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局面,一些科研单位并不是为了科研需求出发,而是打着科研项目的幌子为自身谋取利益,为了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权,不惜费尽心尽,巧立名目挂牌立项,该行为不仅有悖于严谨的科研精神,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但课题负责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知识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经费使用的预算编制,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相关的及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主管意识和具备的经验进行编制,很明显经费使用编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参与到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中,很难对经费使用预算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缺失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

科研经费的考核内容有: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内容进行考核,然而并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分析,缺乏立项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加上在具体的工作中,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程序复杂,使得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关于科研立项的相关知识,所以对科研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便有评价也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财政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建议

(一)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宣传,提高员工对其的认识

科研单位要切实落实好对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宣传和引导,做好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制度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确保每笔科研经费均用在刀刃上。

(二)严格管理科研立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纵向课题的取得虽经过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专家组的审核,但为了从根本上打击立牌子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一些单位在同一研究课题上变换花样,改头换面,在不同部门进行重复申报情况,有必要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科研经费横向课题一般是与委托单位以协议的形式实现的,并不是必须通过专家的审核,针对这种现状,更要严加管理科研立项工作,全面监督横向课题经费的取得过程,避免科研经费被挪为他用。

(三)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预算管理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预算编制问题,科研大内管理者要对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且根据自身所在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使用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并结合科研工作量进行细致、科学、准确的分析,以保证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以避免科研经費的浪费或超支。

(四)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中,有助于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准确地编制科研项目的会计报表,做好课题项目核算变更说明与财务信息披露,通过该方法可以尽快发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会越来越重视,所以科研单位务必加强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做到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记录在案,严禁杜绝一切以科研为名的虚假经费申报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较高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刘亚晖.农业科研单位财政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579-581.

[2]周尊丽,高显扬.基于风险导向的财政科研经费监管方法研究[J].财政监督,2016,20:37-39.

上一篇:教师实习体会: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下一篇:新疆大学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