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精选8篇)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1

一、党员状况及发展党员情况

市机关党委共有5个党支部,党员93人,预备党员8人,合计101人。我党委一直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20xx年计划发展党员8名,完成发展党员8名,完成率100%。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党务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业务水平。除了积极参加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培训外,我们还在会议上和培训中专门对十九大精神进行学习,明确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二是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发展党员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我们注重启动基础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不断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抓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严把程序,慎重发展。能否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对于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至关重要。在党员发展中我党委严格履行发展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对发展对象的审察上入党积极分子的审查上,我党委重点在年龄上、思想上审查,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对于那些年龄不够、思想不净、动机不纯的,坚决不予发展。在培养对象的,我党委采取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的真实有效性,做到严谨。

(三)狠抓培养,保证质量。我们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重视发挥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对非党群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在干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党委与党支部之间关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沟通交流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促进各支部之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开展学习的方式和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今后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

(一)抓好培养,注重源头队伍建设。一要“掘源”,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树立看人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点。二要“培源”,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二)重视规划,优化党员发展结构。各个党支部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围绕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任务,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组织领导等内容,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发展党员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刑事和解,司法政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 对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做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各地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各地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解和规定不统一, 以致于各地检察机关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案件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刑事和解工作的开展。本文试对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各地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不一致, 导致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不一致, 从而使得在审查逮捕司法实践中存在难题。201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和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 侦监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刑事和解相关制度、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 严格按照规定, 规范办理刑事和解案件。

除此之外, 侦监部门还应准确区分刑事和解与民事和解的区别。刑事和解的当事人可以处分的权益范围是有限的, 比如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加害人应受的刑罚制裁事项, 加害人因刑事和解是否应免除、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和解状态综合考虑的。而民事和解的当事人几乎可以自由处分所有的权益。因此, 不能误认为对达成民事和解的案件作出不捕决定就是适用刑事和解, 混淆刑事和解与民事和解的界限。

二、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 确保刑事和解工作的合法性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 依据公安部2006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安机关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然而, 权力不被制约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必须要加强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监督, 以确保刑事和解工作的合法性。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主要通过严格审查公安机关移送的案卷, 制作检察建议书或者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 对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和解案件时作出不予立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一) 达成刑事和解后不予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对于此类案件, 若双方当事人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已达成和解, 且没有导致后续纠纷, 则检察机关侦监部门无需对此类案件采取任何措施。但是若当事人对和解有异议, 要求公安机关立案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 进而控告或者申诉至检察机关, 或者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应当立案而公安机关没有立案或没有移送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 侦监部门在调查和核实有关的证据材料后, 应当进行立案监督。

(二) 达成刑事和解且已经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已经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应当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侦监部门或者直接移送审查起诉。移送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 侦监部门在调查和核实案件材料的基础上, 严格审查和解协议的合法性, 对适用刑事和解处理不会产生后续纠纷或者上访等办案风险的轻微刑事案件, 认可公安机关的刑事和解工作, 并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 同时填写《快速移送审查起诉建议书》, 建议侦查机关及时移送审查起诉。若侦监部门发现并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其他违法立案情形, 通过制作“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要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的情况、理由和依据。立案理由不成立的, 制作“通知撤销案件书”送至公安机关, 要求撤销违法立案案件, 以此来对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监督。

三、明确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在刑事和解工作中的法律定位

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在刑事和解工作中不是案件的当事人, 而是处于第三者位置的参与者、促成者和审核者。是以平衡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法益, 弥补受害方的损失和惩教加害方的违法行为为出发点, 从而达到弱化双方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能够达成刑事和解, 加害方能够在定罪量刑时得到从轻处罚, 受害方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二者之间受损害的法益得到平衡。不能达成刑事和解, 加害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判处相应的刑罚, 受害方也能获得心灵的抚慰, 双方法益亦能得到平衡。因此, 是否达成刑事和解, 对侦监部门的检察工作来说, 意义是相同的, 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加人性化, 更能体现刑罚的终极目的是预防犯罪而非惩治犯罪。

因此, 侦监部门受理公安机关移送的轻微刑事案件后, 若双方当事人愿意和解, 提出了和解申请, 则在对案件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方案后, 可以积极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基于当事人对检察官的信任, 由熟悉案情的检察官将和解方式、和解原则、允许和解的内容及参考标准、和解的法律后果等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双方当事人。并找准当事双方矛盾的根源, 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进行双向说理, 开展心理疏导, 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 加强当事人与检察机关之间的沟通理解, 促成双方刑事和解。

然而, 检察官是否应当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检察官无须在和解协议上签字, 原因之一是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 检察官无权约束和解协议内容的履行。原因之二是虽然检察官介入案件和解, 但是不代表检察权就以国家名义审理、裁决案件并执行处理结果, 检察官只是负责将适合刑事和解的案件引入到刑事和解轨道中, 促成刑事和解。原因之三是和解协议不具有行政效力, 检察官代表着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 其在协议上签字则意味着和解协议含有行政效力, 若和解协议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极有可能引发行政不作为的风险。鉴于此, 检察官无需在和解协议上签字, 即使日后因和解协议产生后续纠纷, 也可通过其他司法途径得到和平解决。

四、要注重刑事和解执法效果, 延伸职能, 拓宽和解途径

刑法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 因此适用刑事和解办理案件要注重刑事和解执法效果, 做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 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的有机统一, 以有利于维护稳定, 化解矛盾, 减少对抗, 促进和谐。

侦监部门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 通过释法说理、教育感化, 帮助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 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对部分拟适用刑事和解不捕的案件邀请人民监督员和社会评议员进行公开评议, 听取多方意见, 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邀请律师、人民调解员或第三人推进刑事和解工作, 拓宽和解途径, 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适用刑事和解处理刑事案件不但可以降低被害人受害的程度, 使被害人真诚谅解被告人, 身心得到安慰, 又可使矛盾得到化解, 关系得到修复, 具有司法意义和法律使用价值。

各级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应当准确把握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 严格审查和解协议, 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监督, 拓宽和解渠道, 规范办理刑事和解案件, 把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与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八次会议通过) .

[2]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通字[2005]98号) .

[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 (高检发研字[2011]2号) .

[4]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 2003, (4) :113.

[5]傅文魁.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6, (6) :60.

[6]向朝阳,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 2003, (6) :113.

[7]莫晓宇.和谐社会视野下刑事和解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 2006, (23) :11.

[8]向显松.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定位[J].法学杂志, 2001, (5) :51.

对标管理在机关部门的应用 篇3

对标管理是指在企业经营环境持续变化、竞争对手不断升级与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在机关部门进行现状分析、建立指标库、开展对标实践,实现创新超越的一种管理方式,核心内容是完善机关部门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对标管理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对标管理作为管理工具,能否起到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的作用,关键在于这个管理工具能否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只有将对标管理工具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工具的功能与效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才能达到改善经营绩效的目的。

在对标管理实践中可以发现生产单位的对标管理开展起来相对容易,其原因在于生产单位的许多指标可以量化比对,无论在企业内部比对还是同外部先进企业的指标比对,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而机关部门的对标管理开展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其原因在于机关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相互之间缺乏比较的对应点,而许多指标不容易量化而需要采用定性化管理,为对标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在开展对标管理中,分析研究了对标管理工具的功能及特点,探索出了适应机关部门对标管理的办法。

对标管理概述

对标管理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对标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对标管理浪潮",它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

对标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企业,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对标管理在机关部门的应用

(一)现状分析是对标管理开展的基础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将这一句名言引入到对标管理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开展对标管理时首先要清楚地了解本部门的优势和劣势,对本部门的现状进行分析,只有对本部门的优势和劣势有着很好的掌握,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为寻找先进标杆企业提供基础资料,为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创造前提条件。

(二)建立指标库是开展对标管理的关键

在机关部门开展对标管理,首先要分析研究机关部门的特点和特性。从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机关部门的工作既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共同性的一面是所从事的工作都要遵循共同的目标方向,比如企业的生产目标、管理理念、文化愿景、劳动纪律、礼仪规范等,这些因素可以在部门间横向比对。特殊性的一面是由于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设置不同,有其独特的,不为其他部门所替代的因素,如财务部门有财务部门的职能职责,安全部门有安全部门的职能职责,这些特殊因素在各部门之间难以横向比对。

在抓住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后,我们对机关部门对标管理指标库分出了两个大类:将可以归集于共同性范围内的因素确定为通用指标;将可以归集于特殊性范围内的因素确定为专用指标。

1、通用指标

在通用指标项下再分出若干子项。一是管理理念指标。

管理理念的制定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应当长久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管理理念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懈努力,争创卓越!二是管理方式指标。管理方式的确定是从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导入了8S管理法,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三是劳动纪律和业务学习指标。将机关部门应当共同遵守的劳动纪律和业务学习的内容纳入该项指标中,通过对标促进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对劳动纪律的遵守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四是环境卫生和定置管理。环境卫生和定置管理是创建良好工作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这项指标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机关部门的环境整洁及素养的提高。

2、专用指标

专用指标,如上所述,机关各部门有各部门为其他部门所无法替代的工作内容,具体表现为工作岗位和岗位工作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专用指标项下再分出若干子项。一是部门管理指标;二是管理岗位指标;三是岗位管理指标。部门管理指标是针对部门整体工作设定的。管理岗位指标是针对部门领导设定的。岗位管理指标是为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设定的。通过分解使部门的每项工作都有责任人来执行,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责任指向。

对标实践是开展对标管理的重要途经

对标管理指标库建立后,随其后的工作就是对标实践,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先进标杆部门的选取;二是外部先进标杆企业的选取。内部先进标杆在本企业机关部门中选取在通用指标的执行上认真、规范,具有先进性、榜样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部门为内部先进标杆部门,作为其他部门学习、比对、赶超的对象。外部先进标杆企业的选取要选取那些具有共同行业特点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机关在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有可比性。

通用指标可以在本企业机关各部门进行比对,也可以和外部先进标杆企业的机关进行比对。专用指标对比首先要将本部门要贯彻执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国家、行业的准则和标准做为对标的标杆值,体现其专业性。外部比对可选取具有先进性的企业机关有相同业务部门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发现自身的不足,获取他人的长处,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创造条件,实现赶超。

结束语

对标管理是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这就需要在对标管理中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紧紧抓住学习创新的关键环节,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以管理提升做为对标管理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4

提纲

一、自查自评基本情况

1.是压实责任,加强学习

2.是积极培训,建好队伍

3.是注重日常,强化管理

4.是建章立制,规范程序

二、存在问题

三、下步打算

1.是健全完善保密制度

2.是完善计算机管理

3.是严格档案保密管理

4.是加强保密宣传教育

正文:

保密工作是机关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机关单位是国家秘密的源头和集中地,在信息高地做好保密工作是对机关干部的保护,也是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区*局在接到保密工作自查通知后,迅速集中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区保密局的通知要求,现将保密工作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自评基本情况

结合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相关规定,以及近期要求学习的手机使用保密工作规则,我局对人员、文件、设备、场所、制度、培训教育等进行了全面自查。我局保密工作整体向好,各项内容均按规定开展。

1.是压实责任,加强学习

鉴于我局涉军涉密的性质,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保密的重要性。局党组狠抓各项保密措施和保密责任制是落实,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办公室组织协调,加强督导检查,杜绝隐患。局党组将保密知识纳入到中心组学习内容,在中心组学习会上带领全体职工学习保密知识,及时传达学习保密工作指示,提高全局在工作中的保密意识和防范意识。同时研究保密工作,制定保密相关制度,定期汇报保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自查自纠,维护好工作的命门命脉。

2.是积极培训,建好队伍

人员是保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我局全体人员,从上至下均有义务有责任接受保密宣传教育。在大厅大屏投放保密宣传片、日常业务学习中加入保密工作方针政策、保密工作形势、保密法律法规、保密知识技能、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同时对于重点人员,例如保密员和每个科室承担保密职能的人员重点关注,进行岗前培训,积极组织参与市、区组织的保密专项培训,确保机关工作人员做到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

3.是注重日常,强化管理

文件和设备是秘密的重要载体,在我局目前的文件收发、查阅登记、储存保管等方面进行自查,涉密文件统一专人管理,钥匙也仅有一人保管,确保文件的源头保密,将文件按保密期限分类保管,做到心中有数,快速查找。检查局内所有电子设备、储存设备,包括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保险柜、打印机、移动储存工具等,非涉密的均按要求贴上了“禁止处理涉密信息”,确保设备管理严格细致。

4.是建章立制,规范程序

建立健全我局保密制度,结合国家保密规定,根据我局目前的实际需求,建立保密工作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保密责任制度、涉密人员管理制度、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及保密检查制度等。全体工作人员不在日常工作笔记本上记录秘密,不随意摘录、引用秘密文件或擅自将秘密文件拿给他人传看,尤其是在微信、QQ等软件上,凡是自己在工作中掌握的秘密事项,绝不泄密。

二、存在问题

通过自查,我们也发现目前保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各科室的保密意识、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除各科室负责保密工作的同志,其余人员同样需要对各项保密工作了然于胸;计算机和网络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升级;日常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保密学习还需进一步深入巩固等。

三、下步打算

1.是健全完善保密制度

进一步完善保密规章制度,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落实上做文章,对于落实不到位的追究相关责任。

2.是完善计算机管理

对我局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防护进行升级杀毒等措施,坚持“谁上网谁负责”和“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的原则,防止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3.是严格档案保密管理

加强文件档案借阅、传阅的安全保密工作,所有涉密文件的查看只在办公室,不得带出。

4.是加强保密宣传教育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5

裴 毓 2010年7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省局机关推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对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在2009年和2010年的两次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都对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把内控机制建设列入今年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求在各省级税务机关全面推进。省局党组高度重视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在2月份召开的全省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作了安排部署。7月6日,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饶勇同志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省局机关推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要求省局机关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动员部署,尽快推行到位。今天动员大会之后,省局机关推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将全面铺开。下面,我就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税收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出现的新问题,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最新要求。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来,全省国税系统按照总局和省局党组的部署,围绕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然而,如何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与税收工作结合更为紧密,有效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税收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在新形势下,省局做出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是进一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能够有效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的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举措。目前,随着国税工作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一些制度已经不能覆盖所有的工作环节。盲点的出现,势必影响或减弱制度的执行力。实践证明,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是治标治本的有力保障。推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就是坚持“立”“行”并重,从建立健全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廉政制度、监督制度执行的违规处罚性制度等方面入手,清理整合制度,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不断健全处室内控制度体系。尤其要强化制度落实的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有效防范国税系统廉政风险的迫切需要。剖析最近几年我省国税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暴露出一些部门内部岗位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完备、工作规程不完善、分权制约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税收工作处在利益分配的最前沿,广大的税务干部队伍时刻面临着廉政风险。因此,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对权力的制约、风险的控制,仅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权力的运行和行为的实施始终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控中,才能有效预防廉政风险。在推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将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这也是对国税干部的关心和爱护,监督制约措施得力了,就能使干部不掉队、不犯错、不出问题。

四是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省局机关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以服务税收、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为主题,着力提升干部能力和素质,干部队伍整体建设有了明显改进。但必须看到,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与建设和谐国税的使命比、与基层干部群众和纳税人的期待比,一些处室和个别干部在能力作风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深入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是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群众满意的干部团队的有力抓手。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增强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程序意识,使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人员、每个工作环节都能按程序和时限规范办事,及时高效率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促使干部职工自觉地按制度办事,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实现政策执行准确无误、税收执法客观公正、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省局机关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变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内控机制建设的推行和落实工作。

二、扎实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处室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开展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落实中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党组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一系列精神,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和 “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犯错误机会”的工作理念,努力形成制度确权、科学分权、公开亮权、实时监控的部门权力运行机制,为完善具有青海国税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青海国税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把握工作目标。按照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强化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在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监督制约,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系统初步建立起符合青海国税工作实际的,责任明晰、制度完备、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监督到位的部门内控机制。

(三)落实推行步骤。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讲求实效的思路,分五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宣传动员阶段。抓好宣传动员是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推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前段时间,省局监察室已着手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审议后印发执行。今天召开省局机关动员大会,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动员大会后,省局机关将采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处室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提高干部职工对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切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中。这项工作要求在7月20日前完成。

第二阶段是规范流程阶段。规范流程是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定岗定责。各处室要根据《青海省国家税务局机关内设处室设置及主要职责》进行定岗、定职、定责,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二是梳理职权。各处室和每个干部要对本部门和所在岗位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税收执法权,人、财、物管理权等进行全面梳理,严格划分不同权力的使用范围,列出所在岗位的“职权清单”。三是编制流程。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操作标准、监督制约环节等内容,编制出工作流程图。这项工作要求在8月15日前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是风险排查阶段。风险排查是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主要阶段。省局机关每个干部职工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特点,围绕干部任用、资金分配、项目决定、资产处置,以及许可权、审批权、征收权、处罚权、强制权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对工作职权行使的每个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综合评查。各处室负责人作为风险排查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处室和各岗位人员对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中的风险进行排查。对查找出的各类廉政风险点要逐一登记,归类汇总,进一步提出强化监督的防控措施,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把风险排查、分析、应对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在修改、补充、完善和审定后,将部门岗责体系、工作流程、工作规程和相关管理制度等,编印成内控文本,下发各处室。这项工作要求在9月15日前完成。

第四阶段是整合制度阶段。各处室要根据风险排查情况,重点围绕加强对决策权、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权、干部人事权、资金和财务管理权、工程项目和大宗物品采购权以及对处室重大业务的监控等方面,清理整合制度,不断健全处室内控制度体系。这项工作要求在10月15日前完成。

第五阶段是检查总结阶段。检查总结是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收官阶段。省局机关各处室要对各阶段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查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进行完善提高。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自我评价、公开测评、民意调查、随机抽查等方法,对各处室内控机制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对考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跟踪督促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这项工作要求在12月底前完成。

三、确保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取得实效

推行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是我省国税系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创新工作,不是务虚、不是摆花架子,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出于国税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省局机关各处室一定要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开展,统筹推进,强化督导,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省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机关各个部门要切实按照统一安排部署,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个支部也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融入到机关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省局党组已将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把内控机制建设与税收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税收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一起部署,一起落实,进一步完善领导、部门、个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做到层层分工与责任落实。各处室要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联络员,并将名单于7月20日前报监察室。三是要精心组织实施。内控机制建设既要有整体规划,还要明确阶段性的要求和工作时限、目标。同时要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事项,把内控机制建设的任务和责任分别落实到每个部门、各个岗位。

四是要严格监督检查。部门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和各处室负责人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工作不落实。要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组织点评等办法,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凡发现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遗漏重要事项、查找风险点不到位、规避内控机制实行体外循环等行为,以及工作迟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影响工作进程的,都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依纪严肃处理。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6

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市级机关的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是党政机关履行职能的基础,又是机关干部职工生活的依托,与机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在建设和谐机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立足改革创新,营造和谐机关的良好氛围。机关后勤部门肩负着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住房制度、物业

管理制度、办公用房管理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些工作与机关干部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机关后勤部门应按照构建政令畅通、协调一致、团结友善、廉洁高效、环境优美、安定有序的和谐机关的要求,认准方向,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对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需要,努力营造机关后勤公平、合理的服务环境。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把握机关后勤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科学规范职能,合理设置机构,充分发挥机关后勤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实施管理、服务保障中的职能作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机关后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分析制约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根据社会发展和机关办公、职工生活改善的合理需求,解决好财力增长有限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让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机关后勤优质的服务保障。二是创新管理方式。按照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提高机关后勤工作效能的要求,使机关后勤管理由微观性向宏观性、由行政型向法制型、由直接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实现以管理促服务、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机关后勤保障体系,加强机关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方面的管理,强化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处理好苦乐不均的问题,体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公平、合理。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认真研究和探索构建和谐机关的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开放机关后勤服务市场,打破自我保障、自我服务的传统格局,建立开放式的服务机制,积极引进社会服务力量为机关服务,不断提高机关后勤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局属服务经营实体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增强局属实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和谐后勤机关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机关的优良环境。服务是机关后勤工作的立足之本。关键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优质”的工作理念,为机关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机关的高效、有序、和谐运转。一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才能体现优质的服务,新时期要求机关后勤工作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保障有力,这些都需要科学管理来加以实现。机关后勤部门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落实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管理好机关的财产、物资、基建、服务以及机关后勤各项事务,履行好为机关“当家理财”的重要职责,为机关提供科学、高效、有序的后勤服务保障。二是提高服务保障质量。进一步强化全员服务质量意识,坚持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改善机关办公、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机关绿化、卫生和安全管理以及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优美、舒适、安全、和谐的环境;围绕中心,进一步提高重要活动、会务、医疗保健、幼儿教育、餐饮、就浴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以实际行动赢得服务对象对机关后勤工作的认可和信赖,激发机关工作人员奋发向上的热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三是提高机关作风建设水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巩固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领导接待日制、挂牌上岗制、办事限时制和机关工作问责制等六项制度,增强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牢固树立“机关后勤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强化责任,严密计划,确保机关日常服务周到细致,不出现停断、遗漏现象。以满腔的热忱、热情的态度、文明的举止对待群众,从事服务,坚决克服和防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粗、横、硬作风,礼貌待人,说话和气、办事诚心,用热情的服务温暖群众,展现机关后勤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7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 是指检察机关为保证侦查机关依法、客观、全面地取证, 按照出庭公诉的要求, 准确、及时追诉犯罪, 以适时、适度为原则对搜集、固定、补充、保全证据、补正证据瑕疵、排除非法证据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对侦查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检察活动。[1]它包括对个案侦查活动的具体引导和对类案侦查活动的一般引导两大类。具体引导的实现方式包括:提前介入、参加侦查机关重大案件的讨论、参与现场勘验、讯问、询问以及其他侦查活动、退回补充侦查、纠正取证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等;一般引导的实现方式包括:召开侦诉联席会议、执法办案和案例研讨会、与侦查机关共同制定证据规格和证明标准等。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加强公诉工作的必然要求。虽然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法律依据尚不明确, 但是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公安机关刑侦部门、检察机关批捕部门、起诉部门加强工作联系的通知》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诉工作的决定〉的通知》中强调了公诉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必要性, 并将公诉引导侦查取证作为加强公诉工作的重要举措, 从而为公诉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规范基础。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检察机关坚持对重大案件适时介入侦查, 依法引导取证活动并按照出庭公诉的要求, 对侦查机关收集证据、固定证据和完善证据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第二,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强化控诉职能的重要手段。控诉、辩护、审判是构成现代刑事诉讼构造模式的三大职能, 尽管侦查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 却不是独立的诉讼职能, 而是从属于控诉职能, 公诉机关和侦查机关共同组成控诉犯罪的控方。侦查是公诉的准备和前提, 公诉是案件侦查终结的法律处理。[2]侦查是收集、固定刑事证据的活动, 起诉是审查、运用刑事证据的活动, 二者紧密联系, 必须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 共同完成指控犯罪的控诉职能。目前, 我国理论界也提出, 要将我国的公诉引导侦查取证从实践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从而适时介入侦查, 引导侦查取证, 强化侦查监督。

第三,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履行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公诉部门在引导侦查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职责主要是刑事证据监督, 担负着排除非法证据、审查证明标准等职责。证据是诉讼的基础, 也是诉讼的灵魂, 刑事诉讼活动主要是围绕证据进行的, [3]因此公诉部门在侦查阶段加强证据监督, 就抓住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案件质量的着力点。

二、现行体制下的侦诉关系的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侦诉关系。侦查部门和公诉部门承担不同职责, 各自独立、互不隶属, 但又互通情况、互相支持, 共同完成追诉犯罪的控诉任务。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 相关法律、规定不细致, 缺乏操作性, 影响了侦诉关系的落实。《刑事诉讼法》要求侦查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要配合公诉机关的工作, 如积极完成被公诉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案件的处理, 但对于如何处理的细则, 法律没有规定, 这导致一些部门可以消极应付甚至直接撤案了之。同时没有形成公诉提前介入, 引导侦查取证的机制, 致使很多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工作无法有效完成。

另一方面, 公诉机关和大多数案件的侦查活动相脱离, 造成侦诉配合不够默契, 影响控诉犯罪效果。为保证案件侦查的质量特别是收集、固定到足够满足起诉要求的证据材料, 侦查机关在侦查中接受公诉机关的指导或者意见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我国的侦诉关系模式下, 公诉机关一般不直接参与到侦查活动中, 审查起诉工作具有先天的滞后性和被动性。而且, 刑事诉讼是一个动态过程, 案件事实、证据处于未确定的状态。随着诉讼的发展, 案件的事实证据会发生变化。因此, 在案件事实证据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新的证据时, 就会造成公诉不力情况的出现。

三、公诉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机制的构建

现行体制下公诉机关和侦查机关共同组成控诉犯罪的控方。为了切实提高指控犯罪能力, 实现“大控方”战略, [4]建立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探索建立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机制

一是坚持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原则。检查机关公诉部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 应当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依法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 依法、适时、适度的原则。二是明确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时间和范围。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 一般应当在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案件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后进行。引导侦查的范围应集中在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范围内, 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暴力犯罪案件、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等。明确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案件, 可以提前介入, 侦查机关应当予以配合。三是确定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程序和方式。明确规定公诉部门案件承办人在侦查阶段有权参与的侦查活动和提出建议的范围, 如参与勘验、检验、讨论案件;参与讯问、询问;建议对证据的复核、复验;建议补充证据、补正证据瑕疵、排除非法证据;监督取证活动等, 并将《介入侦查通知函》、《案件初审报告》作为公诉介入、引导取证程序启动的主要法律文书。

(二) 积极推进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明确以公诉为核心, 科学划分公诉、侦监、侦查机关即“侦捕诉”的职责分工。公诉部门应当在检察引导侦查的大格局下发挥核心作用,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检察引导侦查的主体内容, 检察引导侦查是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外部体现。二是探索对新类型案件的引导。新类型犯罪案件的性质认定较难, 犯罪构成的事实要素不易确定, 各种犯罪构成事实的证据和证明标准尚无先例可循, 庭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难以预测。公诉引导侦查取证将检察机关运用法律的优势与侦查机关的侦查取证优势相结合, 以检察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引导侦查取证活动依法进行, 有效处理新类型案件中的法律适用和证据认定问题。三是实行专业化引导侦查模式。[5]由公诉部门实行案件分类对口引导侦查, 这样既可提高引导侦查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又能保持法律监督地位的相对独立性。

四、建立公诉介入侦查取证机制的保障体系

由于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的建立尚属在探索中, 在机制的实际运行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切实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 构建公诉部门与侦查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为更好地体现公诉介入、引导侦查取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切实增强侦诉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 确保联动工作的正常运作,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侦诉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联动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联席会议, 双方可以就办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复杂、疑难的个案进行讨论和研究, 交流意见和看法, 妥善解决分歧、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同时通报刑事立案、侦查、预审、审查起诉等工作情况, 共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建立公诉部门与侦查部门的良好、合理关系, 形成指控犯罪的合力。

(二) 建立公诉部门与侦监部门的介入侦查取证的联动机制

由于检察机关的侦监部门也有引导侦查的职责, 因而在引导侦查工作中就产生了捕诉的分工和联动问题。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以出庭公诉需要为标准, 但在实践中, 侦监引导侦查则更容易得到侦查机关的重视和配合。因此还应从以下三方面改善“捕诉两部门”在引导侦查工作中的分工配合。一是明确适用案件范围的分工。公诉部门引导侦查应当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为主, 而其他案件的引导侦查工作可由侦监部门承担。二是明确工作内容的分工。公诉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引导取证、补充证据和提高证据质量上, 而侦监部门的工作重点则应放在对取证方法、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的监督上。[6]三是加强引导侦查的配合。在重大、疑难案件的引导侦查工作中应当尽量采用公诉部门和侦监部门在立案以后、逮捕之前就共同介入的工作模式, 以争取最佳效果。

(三) 提高公诉部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能力

目前对公诉部门办案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侧重于审查、运用刑事证据和出庭支持公诉方面, 而对如何收集、固定刑事证据, 引导侦查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公诉引导侦查实践中, 引导取证的建议和意见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因此, 公诉部门在加强审查、运用刑事证据的同时, 也要着重加强收集、固定刑事证据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可以在引导侦查取证过程中, 增加公诉部门办案人员实际参与侦查活动的机会, 使公诉干警对侦查业务具备直观感受和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在以参与案件讨论的形式引导侦查活动的同时, 可以增加公诉办案人员参加侦查方案制定、到侦查现场参与证据收集的机会。总之, 要加强公诉部门办案人员与侦查部门办案人员之间的业务学习和交流,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发挥好公诉部门介入侦查、引导侦查, 强化指控犯罪的能力。

摘要: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在追诉犯罪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公诉引导侦查取证不仅是加强公诉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侦诉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强化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解决现行侦诉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从探索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的建立, 推进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制度化建设, 建立公诉引导侦查取证保障体系入手, 与侦查部门形成了指控犯罪的战斗堡垒, 进一步提升了检察机关有效指控犯罪, 维护法律公平正义, 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能力。

关键词:侦诉关系,公诉引导侦查取证,联席会议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铁军.引导侦查是改革我国检警关系的重要途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 (1) .

[2]郝银钟.刑事公诉权原理[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219.

[3]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M].法律出版社, 2003:264.

[4]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J].法学研究, 2002, (2) .

[5]宋英辉, 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2.

机关部门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诉;自侦部门;关系

“侦查的技巧和检察官的法律敏锐力有助于提高侦查和起诉的效率”,加拿大著名法学家约翰·沃施的这句名言,精辟的阐释了侦查工作与公诉工作职业核心属性的区别:侦查部门强于运用各种侦查技巧查明案件事实、搜集固定证据;公诉部门则善于利用法律的逻辑思维和法律评价审查证据、提起诉讼。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公诉与自侦协作配合长效机制,形成惩治职务犯罪的“大控方”模式,对于保证案件质量,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公诉部门与自侦部门关系现状之分析

按照我国的立法构想和法律规定,公诉与自侦部门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而司法实践中两者的关系却表现出一种局限性、单向性、被动性、滞后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制度上的欠缺,对于检察机关内部自侦案件的引导侦查却有所欠缺。表现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内部公诉部门与自侦部门缺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意识,公诉部门对自侦案件很少提前关注,存在案件到审查起诉阶段再审查,不行可以退补的观念,同时自侦部门在进行侦查活动中很少虑及如何使审查起诉活动顺利开展,公诉、自侦部门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的意识,不仅造成检察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影响自侦案件质量。

检察机关不同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内部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体现在管理上,类似于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自侦部门与公诉部门同属于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其在管理上是平行的,在该模式下,平行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公诉部门与自侦部门虽然同属于检察机关,但其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类别,各行其是,互不统属,因此也很难互相配合。检察人员同属于检察机关,有的不愿意被别人监督,有的也不愿意监督别人。有的认为侦查职务犯罪案件是自侦部门的事情,公诉案件是公诉部门的事情,大家自扫门前雪就行了。有的认为侦查技巧与庭上应变技巧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因此老死不相往来。在这些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侦查部门与公诉部门之间的交流学习少了,配合协作也少了,认识的偏差将自侦工作和公诉工作之间的联系无形的割裂开来。

目前,虽然有些地区的检察机关推行“提前介入”或“公诉引导侦查”制度,但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撑,只是在实行既有的司法制度过程中,一些小的技术层面的尝试,并不是正式的司法改革。而不论是在侦查环节还是在审查起诉过程中,法律既没有明文规定侦查机关将是否立案,侦查进展的情况告知公诉部门,也没有要求公诉部门将审查起诉过程中是否改变案由,改变定性,以及起诉的情况、判决的情况告知自侦部门。由于在办案过程中信息的不畅通,使得自侦部门与公诉部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只能是一种愿望。

二、公诉与自侦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构筑“大控方”的追诉格局,形成打击职务犯罪的合力

从诉讼目的角度看,公诉和自侦的目的均为有效指控犯罪,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两个部门受部门本位思想影响,习惯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重分工负责,轻互相配合,缺乏整体的“大控方观念”,导致公诉与自侦业务互相制肘。建立公诉与自侦协作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和理念灌输,把诉侦工作统一到有效指控犯罪这一基本方向上来,构筑“大控方”的追诉格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打击犯罪合力。

2.有利于强化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提高诉侦工作质量和诉讼效率

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自侦工作的核心是收集证据,公诉工作的核心是审查证据。通过侦查和审查起诉,在交付审判之前将证据加以固定,是成功指控犯罪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自侦和公诉的角度有所不同,對于案件事实的认识、证据的把握难免出现分歧或偏差。自侦案件承办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收集证据,很少主动与公诉人员进行沟通,公诉人员因为案件尚未进入公诉阶段也极少与侦查人员进行沟通,结果有些案件侦查人员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证据达不到起诉的要求,或被退回补充侦查,或被作出不起诉决定。建立公诉与自侦协作机制,使侦诉双方在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过程中有充分的沟通、协商和合作,将大大提高案件质量和诉讼效率。

3.有利于实现公诉与自侦部门人员的优势互补,促进诉侦人员素质的提高

由于长期从事业务的要求不同,公诉与自侦人员的专业优势存在一定差异。自侦人员深谙同嫌疑人进行心理、语言对抗之技巧,善于搜查犯罪现场和搜集证据;公诉部门人员则熟知各种法律及法理,善于证据的逻辑思维和法律评价。建立公诉与自侦协作机制,则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更好地推动彼此工作的开展,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公诉部门与自侦部门关系之改革完善

1.建立完善公诉引导侦查制度,通过协作、制约的关系

自侦部门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在侦查阶段,让公诉部门提前介入到侦查活动中来,公诉人对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情况予以指导,以及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多个方面,从有利于提起公诉支持公诉的角度提供帮助,公诉人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前就参与到侦查活动中来,还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从建立完善公诉引导侦查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来说:侦查权与公诉权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追诉犯罪。侦查权的行使,是从查清犯罪事实和查找犯罪嫌疑人的角度,为追诉犯罪提供事实依据;而公诉权的行使,是从指控犯罪、追诉犯罪的角度,运用证据,促使追诉犯罪的实施,保证检控成功,因此,自侦与公诉部门必须在诉讼证据的上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完成追诉犯罪的任务,公诉引导侦查正是自侦与公诉部门相互配合的切入点。

2.建立完善配合机制,完善证据,确保案件质量

自侦部门与公诉部门的关系,无论是互相配合,还是相互制约,其目的都是为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所以自侦与公诉部门应该协作起来,打击职务犯罪案件,确保法律监督权的正确实施。公诉部门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制约作用,认真全面审查案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案件证据或事实方面存在缺陷或有翻供的问题,就主动、及时地与自侦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符合补充侦查条件的,及时退回补充侦查,并就退回补充侦查的事项详细列好《退查提纲》,对原侦查案件存在的证据缺陷、补充侦查的目的、方向及证据要求作出详尽、清晰的阐述,使侦查人员能够迅速领会公诉环节承办人的意图,有的放矢地进行补查。

3.做好自侦案件的信息反馈,加强沟通协调

上一篇:以父母的爱为题的五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计生协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