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精选6篇)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篇1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就到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秋节就要到了,现在过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是和家人一起吃月饼,但我突发奇想,很想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样过中秋节的,是不是和我们这般简单。

妈妈说,搭宝塔是她关于小时候过中秋最美的记忆。中秋节那天,村里的孩子王会带着全村的小朋友满村子找瓦片和砖头,然后在一个空旷的可以看见月亮升起的地方,搭成宝塔,再找来煤油,点上火,等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围着宝塔拜月亮,唱着童谣,分享着彼此的劳动快乐。摇曳的灯火与皎白的月光遥辉映,格外美丽。我听完之后,仿佛也置身其境,正和大伙一起唱呀跳呀。

另一个儿时的记忆就是拿着月饼听他们的爷爷奶奶讲故事。虽然现在电脑也能播放故事,但我更喜欢听爸爸妈妈讲他们觉得最有趣的故事,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如果我能进入故事里,我肯定会帮玉兔捣药,阻止吴刚砍伐那棵美丽的桂花树的,因为爱护植物,人人有责。

比月饼是爸爸妈妈小时候最有趣的一个活动,听爸爸说,那时的`月饼做工粗糙,只有两种,一种是有馅的月饼,一种无馅的发饼,外面都裹着芝麻。都特别美味,不过吃起来可要小心了,稍不注意,就会被里面的冰糖粒嗑着牙。听说大的发饼有我们家煎牛排的平底锅那么大,拥有它的小朋友会兴奋地满村子跑,把小伙伴们的月饼都比下去。虽然爸爸说馅里的冰糖可能会嗑着牙,但我真的想有一个大大的月饼,然后再狠狠地咬上几口,味道肯定很好。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篇2

一、洞察:外在有模有样, 内在缺乏气韵

1.“格式化”遮蔽“童真化”。

“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 是个体意识中固有模式和硬性思路的一种刻板呈现。相对于小学习作教学而言, 很多教师并未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开发, 动不动则以所谓的“范文”将学生圈进一个固定的模式中, 让学生在对例文机械的模仿中以一种固有的言语体系表述着言不由衷的话语。这种图式语言最大的障碍在于遮蔽了学生内心涌动的真切话语, 使得属于儿童本真的个性语言没有展露的空间和渠道。

2.“乱编造”覆盖“亲经历”。

习作教学中, 尤其是在评改评讲过程中, 教师常常为了所谓的精彩, 要求学生对真实事例进行“艺术加工”, 不顾客观事实。长此以往, 学生就形成了不依托现实生活而在一味追求精彩中走向了胡编乱造的歧途, 从而造就了学生虚假、造作的不实文风,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流水账”替代“真感受”。

在描写活动过程的习作中, 很多学生只关注此项活动的流程, 比如烧菜, 就是一步步流程的堆砌;拔河, 就是简单的过程描述;而很少能够关注并表达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 甚至连最基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都不见踪影, 一个内容丰富的题材最终成为干瘪而毫无气韵的蹩脚文。

4.“重意义”多于“重意思”。

受传统习作教学观的影响,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提炼出所谓的价值与意义, 或畅谈感想, 或高调赞美。如在“拔河”题材的写作中, 学生提炼出了“团结力量大”的主题。其实, 学生在拔河过程中始终沉浸在竞赛的紧张与兴奋状态下, 很少想过所谓意义。对于“意义”逼迫性的强调是对学生本真生命最大的亵渎与不尊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 只能被动地喊上几句口号, 说大话、空话、套话的陋习便会逐渐形成。

二、践行:享受自由表达的畅达, 体验心灵放飞的快乐

1.在多重维度下激发童真。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智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习作的水平、材料的选择、兴趣点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而, 习作教学切不可走一刀切的绝对主义路线, 习作评价的标准上更不能统一模式, 而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化意愿、个性化感知中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身生活实际、感兴趣的材料, 为促成学生写出精彩的习作奠基。

如在以元宵节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在统一的题材下发散思维, 广辟思路, 对习作素材进行自由选择。学生围绕元宵节展开了对自身生活的搜寻, 写出了主题相同但材料迥异的习作。有的学生以家人做汤圆、品汤圆为题材, 有的同学则以元宵节放焰火为题材, 有的则将元宵节猜灯谜写进了作文。从创作者习作的思路审视, 能够实现传统思维向现代全新思维的转变, 习作就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2. 在现有题材中启发童真。

儿童的内心丰富而特别, 给予其有效、适当的刺激, 他们就可以思接千载。因而, 习作教学不能拘泥于特有时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就地取材, 灵活运用, 为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淀广泛的基础。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方便的资源宝库。如在学完《水乡歌》一课后, 学生被文本整饬的句式、柔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所感染, 内心涌动着表达欲望。此时, 教师顺势而导, 激活学生的内心思维, 引导学生对原文适当拓展与补充, 模仿文本的句式自主创作, 学生的想象得以自由驰骋。

阅读与习作是支撑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支柱, 阅读教学不仅为习作提供了方法的积累和支撑, 也为学生的模仿创造提供了扎实有效的平台。教师要在阅读与习作的勾连中, 充分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开掘学生内在的表达智慧与灵气, 在童真的烛照下, 实现语言表达的广度、深度。

3. 在生活观察中展露童真。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更是习作素材的采集之地。如果习作教学不能与学生生活链接, 学生的习作将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因此, 习作教学切不可局限于教材与教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 走向社会, 在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中感知自然的无穷乐趣, 探寻社会的真善美, 体验生活中的人情味。通过对生活的悉心体察, 在平凡中开掘出独特, 在平淡中发现新奇, 表达真正的童真童趣。

三、优化:创造适合儿童表达的语境

教师要做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 通过富有智慧的点拨, 帮助学生燃起心中写作的欲望, 使其以最本真的语言抒发心中真实的感受。

1.做好习作过程中的“方向牌”。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思维历程如同旅游, 满怀兴致直奔景点, 一路上享受着旅行的快乐与兴奋。但在迷失方向时, 就需要依靠经典的方向牌才能到达心中的终点。教师要做景区中的方向牌, 在指引学生方向的同时, 让学生享受习作之旅中的自由与惬意。

教师在发挥方向牌作用时, 还要注重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当学生已经涌动起习作的欲望, 明了选择的素材时, 教师就要给学生自主空间, 让他们对素材自行整合与处理, 但谋篇布局的具体要求, 尚需要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

2.做好习作过程中的“指明灯”。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篇3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我干了一件傻而有趣的事。话要从头说起,那是下午,妈妈在洗碗,我在看电视。也不知怎么的,看着看着就把目光转向给了正在洗碗的妈妈“妈妈每天洗碗很累,那就让我帮她吧!”我幼小的心灵里了一翻想法“家里的遥控器、小闹钟和收音机上布满了灰尘,就让我来洗一洗把。”于是,我把东西大脸盆里,对妈妈说:“妈妈,我把东西洗一洗。”妈妈太忙了,连头也不回,就说:“谁你去吧,反正也玩不出明堂。”我开始工作了。我先把洗洁净挤出一点儿,脸盆中,再把水道入脸盆,用搅拌的溶解盆里的清洁净,溶解完毕后,我就开始浸泡。过了一会儿,三样东西全身湿淋淋的,该刷一下。于是,我拿出刷子细心的刷起来,“左刷刷,右刷刷,快乐干活真有趣!”我嘴里哼起了小曲。过了一会儿,控器器、小闹钟和收音机被刷得干干净净,阳光底下闪闪发光。我拿起小闹钟,开始了细细地观察。“呀!”我大叫一声,“了了,没想到闹钟里面那么脏。”我从闹钟表面的一条缝了许多灰尘。我急忙往里面灌水,“啊—终于冲干净了。遥控器和收音机的里面也脏,我也来冲一冲。”这时,妈妈来了。只听一声尖叫,这声尖叫惊动了在房间看书的爸爸,爸爸赶紧跑来,又是一声尖叫。“潇潇,你怎么能?”爸爸大吼道。“我,我呜—”我竟情不自禁地哭起来。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事情结束了。后来,遥控器和收音机得救了,而小闹钟却永远离开了我。

童年的美好时光流逝,但我依然记忆犹新,童年的美好时光我至今忘不了,我真想再度一次童年。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篇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就是像那梦一般的走了。儿时的回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堆雪人,抛雪球,这是我在外婆家里经常玩的事儿。

每逢春节前夕,我们全家便会连夜赶到外婆家,对于小时候的我,什么事都很稀奇,由于温州这边常年不会下雪,玩雪对我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了。

到了山东的外婆家,已是深夜,这可比城市里安静多了。于是我便沉沉睡去。第二天早晨,鸡鸣声吵醒了正在睡觉的人们。

时间就是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心急的我天天盼望着快点下雪,期盼着一天又一天,终于,妈妈告诉我:“明天可能要下雪了!”。

下雪的前一个晚上,我不管怎样都睡不着,心里按奈不住的兴奋。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匆匆换好了衣服,急忙跑出门外,果然像妈妈说的那样,今天真的下雪了!看着门外冰天雪地的天气,我欢呼着:“下雪了!下雪了!真的下雪了!”。妈妈突然站到门外,对我说到:“干什么呢?这么早起来嚷嚷什么?”,可是我才不管妈妈说什么呢,自顾自的在门外玩着。妹妹眼馋我一个人在外面玩,自己也套上外衣,穿好靴子,陪我在雪地里一起闹腾着。

渐渐的,时间又过去了,转眼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但是,我和妹妹还嫌没玩够。

爸爸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陪我们一起堆起了雪人。你推雪球,我拿扫帚,一起互相闹腾,一个可爱简单的雪人就堆好了。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热热闹闹地围在电视旁,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那一晚,全家都乐融融的。但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那个晚上,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

春节过后的第二天,那个装载着我们满满美好回忆的雪人不见了,留下的之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我顿时感到伤心不已。

谁知第二天早晨,一个崭新的雪人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是外公帮忙堆的。离别的早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外婆家,我想,雪人或许已经融化了,但它融化在了我的心底。

童年趣事

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那金色的梦也悄然而逝,然而那充满童趣的一幕幕早已在我的记忆里定格。

6岁那年,我听妈妈和哥哥说:“看谁肚子里墨水多,谁就有文采。”我一听,可乐了,居然喝墨水就能才华出众呀,不早告诉我。

等到妈妈和哥哥不在家的时候,我偷偷跑进爸爸的书房,拿起墨水,闻了闻,怎么这么难闻,臭臭的,喝了一小口,啊,真难喝,我赶紧跑进厨房,漱了漱口,才算把墨汁弄干净了,我本打算不喝了,可是又想起妈妈和哥哥的谈话,鼓起勇气,又走进了书房,拿起墨水刚要捏着鼻子大口大口的喝,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拿几个糖块放里呢?那样就会好喝了!我为我能想出这个办法而高兴,我赶紧跑进自己的房间,把糖块放到墨水瓶里,摇了摇,打开盖子,马上大口大口的喝起来,随着墨汁滑到我的肚子里,难喝的快要吐了,我马上放下墨汁,差点因为难喝哭了出来。可我还不放弃,想,难道放的糖不够多?再去放点儿,或许就变好喝了呢!我又跑到自己的房间,拿了一大把糖,全部放在墨水瓶里,使劲摇了摇,可我又怕难喝,加了一点水,尝了一大口,啊,怎么还这么难喝呢?就在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妈妈下班回来了,她看见我满嘴墨汁,顿时脸色苍白,马上拉着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没什么事,妈妈这才放心了,问我:“你为什么喝墨汁?”我解释说:“你们说谁肚子里有墨水,谁就有文采。”妈妈听了哈哈大笑!

我童年趣事还有很多,如果还想听我说,下次吧!

童年的歌

童年是一首歌,童年的歌是美丽的。

正像高尔基写的童年,高尔基写的是关于童年的事情,而且写出了他的贫穷。他的“大学”则是他干的活。而我们的童年不一样,我们的是快乐的。

这是所有的歌中最好的音乐。

歌曲一:

小时候老是那么调皮,总是不想上幼儿园。为了不想上课,老师只能叫我睡一会儿。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我不喜欢这样,但是,有几次来的最早。

如果为什么记不清,我只能这样的说:又忘了。

歌曲二:

长大后,我便上了小学,可惜,我是8岁开始读一年级的。现在我已经四年级了,不过,像我迟读的人也很多很多。尽管如此,我也不想管。

不想管的原因则是烦,一年级开学没几天,就尿裤子,这样的事情,让我羞死了……还有有的男子叫我胡子人,恨不得想扔他们,现在实在是没办法了,想准备转学。可惜,不知道爸妈能不能同意我。我最想去的是杭州读书,不知道哪个学校好些……唉,日子不好过了,等考试后再说吧。

如今已经第八单元了,这个学期比其他学期来说,实在是太快了。时间是快的,而不是慢的,我特别想说什么……

歌曲三:

有时我成绩好,也有成绩坏。但是,四年级的生活是苦的。

在于我的男老师,老师是一个严厉的老师,有时他还罚别人。我们早已受不了了,可惜日子还要这样过。

又一个男老师,其实是来自湖北黄冈的,不过他教的不好。有一次上课,他还嚼口香糖,一边嚼一边讲,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两个老师比起来,还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好。华星学校的老师都是垃圾,因为他们不会教,反而乱教。这个老师虽然严厉,但是我也好了一些。而那个老师不但让我退步了很多,而且把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写成瞎想了。

童年的回忆小学生作文 篇5

路过公园,听到熟悉又响亮的“剪刀石头布”声,突然间,我怔住了。随着声音望去,广场上一群小孩子围成一个圆圈在猜拳,喊声过后,几张稚嫩的小手同时伸出,赢的孩子脸上藏不住胜利的微笑,输的则失落地叹了口气。在安慰声中,大家又随即闹成一团……

看着眼前的一幕,我好像时空穿越了一样。以前,下课铃一响,操场上就准时响起了这个声音。男生类似猫捉老鼠那样的追逐游戏,女生一起玩跳绳、毽子,男生用猜拳决定输赢,女生用猜拳决定先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守规矩,因为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胜利的一方。在我们挥动着手大喊“剪刀石头布”时,在大部分的手都伸出来后,个别狡黠的,却像迟到了的孩子一样姗姗来迟。“你慢出!”守规矩的孩子会异口同声地指着不守规矩的孩子责备。被“批评”的会害羞地笑着承诺,这次一定不慢出。这时,“批评”的会学着老师的样子,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们,像是在说,哼,这次再耍赖有你好看。可是,这样的“批评”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慢出之风”没有得到根除,反而愈演愈烈。久而久之,慢出不再是耍赖,而成了同学之间的开玩笑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还在为游戏痴迷时,我们不得不将此戛然而止。游戏仿佛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不知不觉中,我们长大了,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没有了操场上玩耍的身影,没有了那一声声“剪刀石头布”,我们那双曾经演绎多少次是非输赢的手,而今天却只能抓起笔杆在纸上罗列着算式和图形。大家也只是在结果有争议的时候才会偶尔想起那个一锤定胜负的裁决,公正而又爽快。

“剪刀石头布”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童年纯真的记忆,被我记在了心里。那句话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永远不被抹去,不论何时,听到这句话就会想起童年的时光,陷入回忆……

小学生童年的中秋节作文 篇6

我校始建于1775年, 已有230多年的历史。现任校长景盛在高度总结历任校长办学思路的基础上, 提炼出“教学研训一体, 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 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 明道小学就以“数学特色”而闻名, 曾涌现出百余名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级奖获得者。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青年数学家吉敏的小学时代就在这里度过。可以说, “数学教育”特色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新时期下, 如何开发适合我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 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话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

艾利奥特说:“课程的改革是人的改革”, “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它在内容上应该不同于学生的课本知识, 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基于给学生“打造永不消逝的数学童年”的开发理念,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遵循了五大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趣味性

数学活动中, 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我们通过讲故事、听童话、玩游戏等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另外, 还分年级设计了“‘六一’游艺系列活动”和“做回小侦探系列活动”。比如“六一”游艺系列活动, 先后安排了走数字迷宫、猜数学谜语、玩数学魔术、逛数学超市、走数学长廊、我当小评委等, 这些内容既有知识性, 又有情趣性,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

2.操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同时, 通过动手又可以启迪儿童的智慧。我们安排了一些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 一年级的《巧摆小棒》、二年级的《巧数图形》、三年级的《制作叶片画》、四年级的《奇妙的拼转》、五年级的《多姿七巧板》、六年级的《我是小小设计师》。这六种操作活动, 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用于生活。”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比如, 《贺卡中的数学问题》、《合理安排时间》、《超市里的学问》、《设计购房方案》等。

4.发展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 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尤其在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 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养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如教材中渗透了对应思想、转化思想、假设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

5.本土性

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开发并合理利用,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如为了弘扬我校的“数学教育”特色, 每年学校都要举行为其一周的数学节活动, 6个年级的主题分别为“数学童话伴我成长”“24点擂台赛”“秀我数学日记”“数学主题班会”“学编数学小报”“学写数学小论文”。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意识, 我们设计了“爱我明道”系列活动, 具体包括:参观校史室、绘制明道校园平面图、我的地盘我作主、心中的明道、编制明道方位地图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体现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对主题的确定、课时的分布、素材的筛选、结构的统整等诸多环节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路走来, 我们品味着开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一回又一回的重构中, 对开发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繁杂走向简约的过程。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学校、教师、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的过程。

1.学校:办学特色的再突破

2005年前, 我校的数学竞赛成绩在全县甚至南通市都保持高位走强的优势。不仅获奖人员多, 而且获奖级别高。当前, 随着“竞赛热”的降温甚至是取消, 我校数学教育的内涵、操作模式都面临着较大的转型。为此, 我们在编写这套校本教材时,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普及性、发展性、活动性。实用性是指选用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有用的内容,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普及性是指学习内容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指向于少部分尖子生。发展性是指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活动性是指让学生在活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可以说, 这套教材是丰富我校数学教育这一特色的重要载体。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深化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直接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1) 课程意识得到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 激发了教师们自我发展的需要, 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

(2) 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在编写过程中, 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 合作多了。“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 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 不断扬弃, 其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如今,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数学骨干教师群体, 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个性成长的再拓展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张扬了个性, 发展了思维。许多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好玩的、神奇的。这种感受犹如一颗美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给学生的数学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总之,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发展、创造、完善与提升, 让它成为一套具有较好含金量的活动课程。

摘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描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体现三个方面,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下一篇:党员轮训示范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