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排名(共11篇)
由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中央国情调查委员会和焦点中国网联合举办的“2013年中国建筑企业500强”暨“中国建筑业十大杰出贡献企业家”发布活动,与2013年9月1日在北京正式揭晓,具体榜单如下:
2013年中国建筑企业500强排行榜(1-100名)
排名 单位 排名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51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52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53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54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56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7中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58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59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中南
建设集团)60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61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62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6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64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65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66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67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68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69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70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71黑龙江省安装工程公司 72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73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74 单位 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华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长沙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鄂尔多斯市大华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建筑集团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三工程公司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江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正太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九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99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十局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
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国际建设公司
江苏通州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浙江泰舜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17)77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4
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3年中国建筑业十大杰出贡献企业家(排名不分先后)单位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家 易军 孟凤朝 周纪昌 范集湘 徐征 楼忠福 丁焰章楼永良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东部沿海省区是大众创业的第一集团,大部分中部地区为第二集团,西部地区为第三集团。
“超级大米”3年内有望上餐桌
全国首个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在武汉研发成功,这项技术将使现有水稻亩产提高20%,还将使大米蛋白质含量提高30%,3年内这种“超级大米”将走向市民餐桌。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
袁隆平称:“水稻今后要取得大幅度增产突破,多倍体水稻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每千粒普通大米重18至20克,每千粒多倍体大米则重36至60克,而且多倍体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二倍体稻米高36.7%。
多倍体指的是个体细胞中含有3套或3套以上染色体。目前普遍种植的水稻,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都是二倍体,即含有2套染色体。多倍体水稻育种不同于传统二倍体水平下的常规育种或杂交水稻育种,是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将二倍体水稻的整个基因组加倍,形成多倍体水稻,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形成多倍体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式。
蔡得田表示,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由二倍体形成多倍体是植物进化的主要趋势,多倍体较二倍体有更大的果实种子、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目前培育出的多倍体水稻,米粒大、米质优,千粒重比二倍体水稻重60%,单位产量与二倍体杂交稻相比增产10%至15%,亩产超过1000斤。
深圳内衣成国家级“产业名片”
工信部公布的全国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名单中,包括深圳内衣在内的6个产业集群入围。这标志着深圳内衣区域品牌形象全面升级,为深圳增添了一张国家级“产业名片”。
2014年,深圳成功获评首批全国区域品牌时尚产业集群试点区;2015-2016年,深圳内衣行业协会展开以“凤舞华夏,心衣中国行”为主题的深圳内衣区域品牌全国巡展活动,并启动“4+1创新工程”,为深圳内衣提供创新驱动力,不断提升深圳内衣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价值。
目前,深圳内衣领舞全国。2015年,深圳年产各类内衣8亿件,内衣产值高达400多亿元,占全国18%、广东1/3,占据国内内衣高端市场60%的市场份额,出口创汇达20亿美元。安莉芳、维珍妮、汇洁、都市丽人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上市,深圳成为全国内衣行业品牌集聚优势最为明显,产业集中度最高,产业配套最为完善的内衣发展高地。
深圳国际内衣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展,展会面积从最初的5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73000平方米,参展品牌从50家增长到800家,助推深圳内衣走向全国、全球。
纳米医疗:医疗领域新革命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科技之一,在生物工程领域,纳米技术解决了传统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药物纳米控制系统,作为药物运载系统,在精确医疗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科技日报》报道,广州医科大学郑明彬博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马奕凡等专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构建了具备携氧和释氧功能的纳米人工红细胞。该细胞能够携带血红蛋白、氧和光敏剂进入到人体肿瘤内部,打破了肿瘤缺氧微环境和氧供应不足对激光动力治疗的阻碍,实现了肿瘤的高效治疗。
韩国首尔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院金大贤副教授及其同事在利用纳米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具有柔韧性和延展性的电子贴片。该电子贴片具有数据存储、诊断病症、释放药物等功能,能够识别出帕金森氏病特有的抖动模式,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备用。当识别出帕金森氏病时,该电子贴片内置的热量和温度传感器能自动释放出定量药物,对帕金森氏病进行治疗。
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及其团队建立起一个纳米晶体库,其中包含了800种不同形态、结构各异的纳米晶体。不同形状的“混合”纳米晶体,能够辅助既定药物的输送。新型纳米晶体还能帮助改良诊断性生物成像,例如核磁共振扫描和X光设备在应用了新型纳米晶体技术后,可以得到更高清的人体图像,使医生可以轻易分辨出健康细胞与肿瘤细胞,以实现更好的医疗效果。
纳米医疗的应用必将引起医疗健康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鲀“合法”食用
农业部办公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这意味着自1990年起不得流入市场的河鲀可以“合法”食用了。
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粮食流通的运行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最近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同时规定,要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粮食价格一般情况下由市场供求形成。要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充分发挥非国有粮食企业在搞活流通、保障市场供应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粮食市场的责任。各地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工作。要抓紧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做好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加强对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查处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卫生管理,保护粮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证监会、农业部、中国农发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部门组成的“进一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课题组日前已经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专题报告及政策建议,如果不出意外,我国粮食市场将迎来大的开放格局。
重中之重的粮食市场,对于我国粮食战略和开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培育大型的粮食市场,以调节我国粮食的供求和价格便成了首要的任务。
1、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1名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0年10月12日建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全国性的粮食批发市场,由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政府共同领导。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向,坚持规范化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形成全国粮食交易指导价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了我国规范化批发市场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郑州价格”;由现货到期货,创立了期现结合的“郑州模式”;由传统到网络,开辟了场内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新渠道,实现了粮食贸易方式的一场革命。
以“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为粮食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宗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多次成功组织中央储备粮竞价交易活动,为储备粮的吞吐轮换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率、低成本运作的新途径;定期举办全国性粮食交易会、不同规模的洽谈会和组织日常协商交易,促进了粮食流通,为粮食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完善的市场服务。
2、中国天津粮油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2名
中国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一号。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储备局共同组建,天津市粮食局具体承办的国家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交易大厅能容纳200多个客商同时进行交易。
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组织粮油现货交易。市场现有会员62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11月18日开业至今,共成交粮油91.27万吨、成交额15.61亿元。市场与天津汇金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金良远程期货交易部,开展期货代理业务。
市场高水平、高起点、在交易行为上率先实现了“三化”:竞价电子化、合同管理微机化、信息传送网络化;同时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灵活的交易方式吸引会员进行交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搞活流通的积极作用。
3、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3名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首家实现粮食竞价交易过程全电子化管理的交易市场,是广东省政府重点建设的5家中高级批发市场之一。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调控难度很大,现在正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交易中心的建成,可以促进广东省粮食市场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价格,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利于规范粮食交易行业,是广东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生事物。交易中心将成为广东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平台。
坐落于天河财富广场的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是在广东华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形成的,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高级粮食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设有竞价交易厅、样品展示区、交易会商务区等服务设施;交易厅面积600平方米,设418个座位,208个电脑交易终端。该交易系统具备场内竞价和网上竞价功能,实现交易会员档案、资金周转、交易监控、实物交割、数据统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交易系统电脑应价终端具备实时信息查询和量价分析功能,为交易商的临场决策提供便利,是国内首创,不仅使交易安全、高效,而且避免了交易商之间互相串通的可能。交易中心以现货为依托,以期货为方向。
4、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4名
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成立4年来,共完成交易量1084万吨,交易额超百亿元人民币,成为大连粮食产业的龙头,并使得大连成为我国东北最大的粮食集散地。现在,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的会员已从建立之初的69户发展到386户,交易量和交易额都居全国众多现货交易市场第一位。
4年来,大连成功举办了“中央储备小麦竞价交易会”、“辽宁省陈化粮竞价交易会”等十一次大型粮食交易会,总交易量610万吨,成交金额56.3亿元,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运输、仓储、金融、商贸及相关产业起到了拉动作用。
大连与内蒙古地区合作进行商品贸易粮竞价交易,开辟了国内商品粮进场进行公开竞价交易的先河。此外,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反馈体系,4年来,收集和发布国内外现货和期货信息达1000万字,还通过建立信息网站的形式,实现国内、国际信息接轨,努力扩大交易功能和信息功能。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大连是东北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深水良港,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其成为东北最大粮食集散地的有利条件。
5、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5名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是1995年4月3日经国内贸易部批准,由原湖北省粮食批发市场扩建而成的规范化全国性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是华中地区的粮油商品交易中心,是全民所有制非营利事业法人,接受由国家粮食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及指定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实行会员制,设有500个会员席位。奉行公开、公平、公正、合法竞争的交易原则,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组织粮油商品现货批发交易。交易品种为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菜籽油(菜籽)、大豆油及各种杂粮、粮食复制品和其它油脂、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交易方式采取协商交易、竞价交易、组合交易、场际交易、贸易洽谈会和接受委托对国家储备粮进行吞吐调节等,并使用统一格式的规范化合同。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剂供求、稳定市场、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综合部、财务结算部、信息开发部、管理部、交易部、工程投资部和实业开发部等七个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市场的运行和管理。并成立湖北粮食经纪行,建立了稳定的经纪人网络,进行粮油商品交易的中介服务。华粮市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制定《市场章程》和《交易规则》,组织、服务、监督交易活动,能保障场内交易的顺利进行和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梅苑小区120栋,有现代化的交易大厅和办公楼房,配置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大屏幕电子显示系统、微机终端和现代化通讯设施。积极致力于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拥有专业网站—“华中粮网”,可为场内客户交易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
湖北武汉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大米市场。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和三峡工程的竣工,更使湖北武汉处在长江流域中首尾衔接、南北相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关键位置。
6、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6名
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是成都市政府批准建立的成都市唯一一家大型粮食专业批发市场。成都作为我国西南(云、贵、川、藏、重庆)最主要的一个中心城市和销粮区,目前尚缺乏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大型粮食专业批发市场。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善。其目的就是要建成西地区的粮食调剂中心,成为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基地,起着对社会用粮进行指导,保证粮食供给,调剂市场粮食价格,调剂粮食品种的作用。
市场占地260余亩,1000多米的铁路专用线贯穿市场南北,整个市场的建设资金投入将逐步达到一亿元人民币以上。该市场立足成都,面向全川,辐射整个大西南,并与郑州、大连等全国各大粮食市场联网。全新电子化粮食贸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将成为未来现货、期货市场发展的主要贸易形式,高效、规范、优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将成为联系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金色纽带。
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具有以下优势:成都作为四川首府,人口1000万,市区人口超过300万,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在全国处于前列。同时许多大型饲料、酿造、制药、食品等耗粮性企业云集于此。作为西南重心和西部龙头的成都,随着本世纪中西部开发的深入,必将为广大客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四川虽为产粮大省,但粮食生产仍满足不了本省及周边地区地需求,粮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粮食流通新体制的政策为粮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律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和成华区人民政府将根据中央精神给予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在税收、工商等有关管理费用及服务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7、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7名
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是全省粮食交易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负责全省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和采购工作,承办其他大宗粮油贸易交易活动。批发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形成市场价格、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累计交易粮油812930.36 吨,交易额7.75亿元。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多种交易形式,是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之一。
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下属甘肃省粮油批发中心和甘肃名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法人单位。批发中心是粮食购销企业,有粮油仓库等储备和经营设施,年经营量2.5万吨。
甘肃名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原甘肃省锦华商贸公司、锦良贸易中心、锦辉大厦3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经济实体,经营范围涉及商业、饮食、娱乐、房产租赁等多种行业。公司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本运营管理,采取租赁经营、招商引资、多元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
8、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8名
由安徽省粮食局主办的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于9月20日迁往新址。新成立的粮食批发市场管委会,将负责开展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服务工作。
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原在省粮食局院内,是省级区域性市场,2002年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重点联系批发交易市场。2003年以来共举办了十二次交易会,其中竞价销售陈化粮四批、库存商品老粮四批、储备粮轮换一批、企业自有商品粮三批,成交总量225.5万吨,成交总金额24.5亿元。
为把安徽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大型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建设,安徽省粮食局将新安国际大酒店注销,恢复粮食大厦的原有功能,改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新交易市场组织机构和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设有粮油交易、电子商务、履约协调、资金结算、客户服务、粮油信息和样品展示7个中心。
9、福州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9名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是1992年开办的大型粮食现货批发市场。位于连江路北段,紧邻铁路货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福州地区经营商粮食交易的黄金地段和最佳场所。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办以来,商家云集、生产兴隆,促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市场占地总面积达81亩,由粮食中心市场和大米专业批发市场组成。场内设有开间式店面、仓库、停车场、地磅和生活服务区等。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经营的品种包括,稻谷、大米、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食油、麦皮、次粉、豆饼饲料及进口的鱼粉、骨粉、饲料添加剂等。现驻场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达400多家;进场交易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超过1000家。经营方式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中长期合同为辅。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曾位列全国最大的50个农副产品市场第六位;对全市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1997年粮食年交量达128万吨,年成交金额达21.8亿元,场内粮食60%在福州本地区销售,另有40%中转辐射周边地区,已成为福州地区粮食的主要中转集散地。
该市场管理规范,工商、粮食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驻场管理,市场开办以来,先后获得过93年全国百强市场、福建省文明市场等荣誉称号,年年被评为福州市文明市场。
10、辽宁沈阳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1名
沈阳粮食批发市场是沈阳市政府十大市场重点项目,被评为文明市场、放心市场、是沈阳市主副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基地,是东北优质米的集散地,是全国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友好单位年会的发起单位,是中国粮食贸易网的重要网员单位。市场以吸引名优新特服务沈城,敞开辽宁粮食大门辐射全国为宗旨。市场现有场地4万平方米,仓容3万吨,标准档口300个,储油罐12座,3500吨仓库4座,经营品牌360个,年经营量30万吨。
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地处城乡枢纽地带,高速、快速路六条经过市场,场内有铁路两条,市场内服务配套,功能完善,可为业户提供装卸、运输、仓储、加工、配送、餐饮、住宿、信息发布查询、广告业务、代销产品、代办手续等服务。是经销商成就事业及发财的理想追求。
1.McGill University麦考吉大学
2.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3.University of Calgary考格瑞大学
4.Dalhousie University戴豪斯大学
5.University of Waterloo滑铁卢大学
6.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
7.University of Manitoba马尼托巴大学
8.Carleton University卡里顿大学
高中生申请读加拿大高中
国内高中生入读加拿大的高中一般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入读省市公立教育部门管理的高中学校。
第二种是入读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寄宿学校。一般来说,这样的学校相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对国际学生的照顾更专业、也更全面一些,而且有一套针对国际学生获得加拿大高中毕业文凭而设计的教育方案。
高中生申请读加拿大本科
国内高中生入读加拿大的本科一般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直接入读加拿大本科学习。这些高中毕业生成绩优秀并有一定的语言成绩如IELTS或TOEFL,就读的学校多为加拿大医博类和综合类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广泛。第二种是先入读大学预科课程,然后再进入大学本科的学习。
第三种是先进入一些加拿大公立学院就读2年文凭课程,一般文凭课程读完,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可以进行本科学分减免,再进入大学就读余下的大学本科课程。
本科生转学分申请读加拿大本科
在中国完成大
一、大二的本科学生,通过转学分去加拿大上剩余的本科课程,目前,众多加拿大院校接受这样的方式。通过转学分申请本科,可以使学生节省大量的学习经费,从而使得获得加拿大学位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加拿大学位。
申请加拿大硕士之专业.成绩.工作.材料
每年9月份到次年1、2月份是中国大学四年级在读的学生申请加拿大秋季入学硕士课程的最佳时间
1、本科的专业及成绩——这是硕士申请的关键条件:
申请人在中国大学所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成绩是加拿大大学硕士录取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A.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管理等边缘学科除外),申请人在国内本科的专业方向与所申请的加拿大大学硕士专业方向最好相符;或是所学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及学分不少于加拿大硕士对相关课程的要求,否则,申请人可能不被录取或被有条件录取,这里有条件录取指的是去加拿大修补本科期间的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竞争的激烈,排名越高的大学对此要求的越严格。具有关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的理工科绝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加拿大大学同等专业的课程设置最为接近,因此理工科的申请人最容易被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所接受。
B.在申请当中,申请人大学的专业成绩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通常的要求是:申请人本科四年的全部成绩必须达到百分制至少75分以上,大部分名牌大学对此要求更高,达到80%以上(即GPA至少3.0以上)。
大四在读的本科学生申请加拿大的硕士课程,首先会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该通知会强调在你抵达学校注册时,必须出具完整且合格的四年本科成绩、中国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公证件或学校出具的中英文对照原件。
2、申请人的英语成绩——这是硕士申请的先决条件:
同美国名校一样,优秀的TOEFL或IELTS成绩几乎是申请加拿大大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对于大部分大学来说,如果没有满足学校要求的英语成绩,想要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外,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人,除需通过TOEFL(现在的iBT)或IELTS外,加拿大的大学一般还要求其提供GRE(理工科)或GMAT(商科),但这一要求因学校、专业而异。很多学校的理工科硕士课程,虽然在录取要求里面写着“建议有GRE成绩”,但是如果没有GRE的学生也是有可能被录取的,只是具备GRE的申请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会被优先考虑录取。
通常,加拿大大学对申请人要求至少有iBT80-100(书面TOEFL考试)的总分和写作至少20分的成绩;IELTS成绩则必须平均在6.5-7.0分,听说读写各部分都不得低于6.0分。而GRE在1200以上,写作不低于4.5-5分。对管理学硕士申请人来说,GMAT成绩最好不低于550-600。对加拿大顶尖大学或顶尖专业而言,申请人的考试成绩还可能被细分化地研究,从而被考虑最终录取与否。
3、申请人的工作经验——这是硕士申请的重要条件
加拿大大学非常注重硕士申请人的工作经验。在很多教授的眼中,相比干巴巴的成绩单,申请人丰富优秀的研究或工作经历更能反应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申请人专业成绩并不高或者本科所学与硕士专业相距甚远,但是在所申请硕士专业领域有出色的研究成果或长足的就业经验,最后都获得了成功。这有力的说明,加拿大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学术基础,而且非常关注他们是否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这样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工作经历中才能充分展现。故而大学偏向于招收有工作或研究经验的申请人,因为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完成他们的研究课题。所以希望进入加拿大名校的学生,除了突出的专业背景及优秀的英语成绩外,还要注重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
4、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准备——这是硕士申请的必要条件:
A 成绩单:除了对整体GPA有一定的要求外,大部分学校更注重最后两年,也就是专业课的成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供真实的成绩和真实的成果,加拿大人非常重视材料的真实性,有可能发函到学校进行核实。
B 个人陈述(PS):写PS的意义是帮助录取委员会通过课程、学业等级、考试分数以及其他客观数据以外的方面熟悉申请人,它也将证明申请人组织思想、语言表达的能力。一篇好的PS不仅需要申请人紧扣研究内容,通过相关经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专业优势、研究能力和潜力,也要申请人阐述研究兴趣以及针对所申请大学的专业认识,并表明自己的独到的想法和见解,总之,好的PS能够充分反映申请人在专业水平及人格魅力,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考试成绩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使得申请人从众多条件与自己相当、甚至比自己条件更加优越的申请人当中脱颖而出。
1巴斯大学,Bath
2剑桥大学,Cambridge
3伦敦大学学院,UCL
4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5卡地夫大学,Cardiff
6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7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
8利物浦大学,Liverpool
9Manchest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10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11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12布莱顿大学,Brighton
13西英格兰大学,UWE
14邓迪大学,Dundee
15威斯敏斯特大学,Westminster
16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17斯凯莱德大学,Strathclyde
18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19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
20哈德斯菲尔德大学,Huddersfield
21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B
22罗伯特高登大学,Robert Gordon
23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LJMU
24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25阿尔斯特大学,Ulster
25林肯大学,Lincoln
27肯特大学,Kent
28朴茨茅斯大学,Portsmouth
29格拉摩根大学,Glamorgan
30萨尔福大学,Salford
31伦敦都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32Arts University College, Bournemouth33格林威治大学,greenwich
34金斯顿大学,Kingston
35德比大学,Derby
36中央兰开夏大学,Central Lancashire
37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38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tan39创意艺术大学,UCA
40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Southampton Solent41考文垂大学,Coventry
42伯明翰城市大学,BCU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计基础、构成基础、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原理、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小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工程学。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8学分,专业基础教学课程2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1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实践教学课程20学分。
本专业毕业另须修满10个素质拓展学分。
主要实践环节
1.美术、工程测绘等基础课实习。
2.景观与景观建筑设计实习、景观工程实习、景观建筑施工实习、材料与构造实习、景观建筑模型制作、景观工程训练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据外媒报道, 由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公布的第11份《全球住房负担能力调查》出炉, 榜单覆盖了9个国家或地区378个城市地区房地产市场, 其中香港居榜首。
根据报道, 这份全球性住房调查报告的统计者利用“房价收入比”衡量住房可负担能力水平。房价收入比是用一个城市的中位房价除以中等家庭年收入总值而得出。
在所有的378个房地产市场中, 属于负担得起的市场共有98个, 其中88个在美国、5个在加拿大、3个在爱尔兰, 还有2个史无前例地出现在澳大利亚, 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Karratha小镇和西澳大利亚Kalgoorlie小镇, 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6、2.8。全球10个可负担能力最差的房地产市场:1香港、2温哥华、3悉尼、4三藩市、5圣何塞、6墨尔本、7伦敦、8圣地亚哥、9奥克兰、10洛杉矶。
比较2013年至2016年的排名,中国的进步最大,上升了12名。南非上升9名,英国上升6名。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保加利亚(下降10名)和塞尔维亚(下降7名)。
U21的2016年度排行榜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做出调整,英国整体排名第1,其次是塞尔维亚、丹麦和瑞典,中国跳跃式进步到第5名。其余的前10名成员包括芬兰、南非、葡萄牙、加拿大和新西兰。印度进步到第15名,美国下降到第16名。
研究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最大的前八个国家分别是塞尔维亚、南非、中国、丹麦、土耳其、瑞典、葡萄牙和瑞士。根据报告,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支出平均水平从GDP的1.10%上升到GDP的1.19%,但研究支出从0.40%降至GDP的0.35%。但是,研究成果大幅增加。每百万人口出版文章的中位数已经从1028上升到1504,上升幅度近50%;平均被引用率增加了12%。
与20xx年相比,排名前十的高校变化不大,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仍然分列四、五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排名均上升1位,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略有下滑。
20xx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
在今年的榜单中,地方高校表现最好的是苏州大学 (28名)、首都医科大学(42名)、福州大学(44名)和上海大学(50名)。
20xx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学校得以在综合排名上崭露头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名)、上海财经大学(38名)、中央财经大学(44名)、北京协和医学院(52名)等顶尖财经大学和医科大学表现尤其抢眼。
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大学和西藏大学首次进入综合排名名单。此外,不少学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年的排名中取得了突破,深圳大学(89名)和华侨大学(100名)双双跻身中国百强大学之列。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4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5. 中山大学MBA(岭南学院+管理学院)
6. 长江商学院
7.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8.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
9.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10.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vs
《福布斯》中国最好的十大商学院
1.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 北大国际MBA
3.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5. 长江商学院
6.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7.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和管理学院
8.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9.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10. 南开大学商学院
第一梯队:传统强校,高盛ibd在中国只要这“四大名校”
1,清华大学:高盛前全球副总裁曰:“清华经管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生源,全世界最优秀的校友资源”,在前总理担任院长期间建立起了全世界阵容最豪华的顾问团,MBA,EMBA,EDP项目常年国内第一,教育部排名中:清华工商管理全国第一,管理科学第二,经济学也是历史强校,中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就是清华的资深教授,清华毕业,51年被调往北大。近年来引进很多顶级海龟如钱颖一,李稻葵等等。
2,北京大学:ccer,经院,光华,汇丰,北大的“四大学院”各具特色,师资在国内基本上无敌,两个MBA项目也是全国的佼佼者。CCER学术已经和世界接轨,明星云集,倘若中国后经济学能得诺贝尔,那CCER几率最大;经院感觉就是一群ZZ学家,除了ZZ他们还会啥?光华生源确实不错,只可惜名字太土了(全国不知有多少个学院叫光华了),院长张维迎的形象和学历(陕西西北大学)实在不敢恭维,而且一口不流利但纯正的陕北话,大大降低了光华的形象;汇丰商学院的学生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受的教育绝对是最好的,最具国际化潜力的。四个学院招生和清华经管(普硕每年招6人)比实在太多,影响了其声望。
3,上海交大:上海高金,安泰,中欧在上交是三国鼎立之势。国人都知道中欧商学院是亚洲第一,但不知中欧原本就是上交和欧盟合作的学院,原本就是属于上交的直属学院(学校主页上就是将中欧放在院系目录上);上交的高级金融学院开了国内金融高端教育之先河(全国际师资,全国际培养方案);上交的安泰经管学院国际化程度,生源,师资也在国内首屈一指,管理学硕士项目也经常被FT排到全球前列。更难能可贵的是上交由于没有历史的包袱(51年后只有工科),学科设置中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的束缚,给学校发展现代经济学很多方便。
4,复旦大学:凭借着江南第一名校的名气和众多杰出校友的光环,复旦在上海滩的实力无人出其右,生源全国第三,就业更是力压北大直逼清华。国际化程度也是与日俱增:管理学院和哈佛,MIT,LSE,WUST,UCLA等等顶级大学的合作MBA,和金融工程项目;经济学院和陆家嘴金融城,巴黎一大,等等合作金融学项目如火如荼。但由于复旦还有很大一批原政治经济学的.老教师任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给复旦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梯队:国字号的中国顶尖大学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很强,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强。
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排名包揽了经济学的两个第一,工商管理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会计学实力全国前茅,社科实力有目共睹。生源也是和复旦争夺文科第三,和中科大争夺理科第五。但由于体制问题,其校友在现在资本市场表现不够突出,不多说。但人大校友大量活跃在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等核心权力部门。
第三梯队:质量高,规模小的“精英大学”。
1,上海财大:都说上财的实力来自于上海的地理位置,殊不知上财改革的力度和决心是国内高校少有的,
资料
校长亲自挂帅“赶走了”以政治经济学自居的各院长,请来诸如王能和田国强等等为代表的海归派,而且请来一大批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教学管理全部向美国看齐,而且上财的生源蒸蒸日上,稳居前十,假以时日,上财必将成为中国的LSE或LBS。
2, 中央财大:,六大财院之一,名字很牛,有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就业优势在于各大国有银行和中央企业。虽然请来了武大的邹教授搞了CEMA(出国很好),现在由于历史的束缚,国际化改革步伐没有上财等一些海派高校快,但依旧在生源和业界影响力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3, 对外经贸:生源虽不如当年可以招文科状元的水平,但生源也算是顶级的;就业非常好,特别是外企,经常是将四大保底,每年有很多人去中金等国内顶级券商。北大ccer,光华,五道口的统考第一常年是外经贸的毕业生。
第四梯队:综合性大学的商科高手
1,南开:老牌名校,更是老牌经济学名校,数学全国前三,精算全国第一,没有并过校,学校规模非常小,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大学,但是最近十几年不会炒作和宣传,使得南开在华南地区影响力日衰,生源都跌出了10名开外。但是国家的振兴天津政策势必会大大提高南开今后的发展潜力,南开钱途无量。
2,厦大:会计全国第一,经济金融也算顶级行列,学校更是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学院更是效仿ccer搞了王亚兰研究院。但是可悲的就是厦大本身一个很精华的学校(没并过校),为了图大,搞了一大批不该搞的工科如:机械工程,计算机,等等(分数极低,研究生290以上就可,而且还招不满);厦大还大幅扩招,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和生源。厦门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厦大是个非常美丽的学校,但是厦门绝不是一个商业城市,也不是金融中心,地理位置又是一大硬伤。
3,南大:中国顶级名校,学校文理实力超强,没有并过校,学校规模非常小(本科招生不到3000人),是一所精英大学,学风朴实。生源虽不如从前,但还可排在全国排前7,出国排在全国第5,商科算不上顶级,但学校也是有几个经管类的国家重点学科,加上生源和地理优势,今后肯定有更多的发展动力。
4,中山:华南老大,更是商学顶级强校。岭南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两个MBA项目常年占据商业周刊排行榜前十名。但中大的两个独立学院和庞大的学生规模(学校面积1万1千多亩,本科招8000多人)大大降低了中大生源和声望。
5,武大:经济学传统名校,和南开一样有过曾经的辉煌,邹恒甫(78年后第一个拿到哈佛博士的大论人)是武大毕业的,武大的经管法结合的WTO学院,还有IAS都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就是武大毕业但现在由于学校规模太大(本科招8000多人),武汉地理位置不行等因素,学校还在走下坡路,令人惋惜。
6,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名校,江学长和钱学长盛名远播,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常年在教育部排行榜上排第一,合并了实力很强的陕西财经学院,但毕竟是西北方,商科再好也无用武之地。
第五梯队:巨无霸级的
1,华中科技大学:靠着中国计量经济学泰斗林少宫(和钱学森做同一艘船回国),培养了不少国际经济学顶级人才(田国强等等),被称为“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
2,浙江大学:农学实力超强的合并强校,有6个校区,2个独立学院。充分体现了1+1+1+1>4的理论,博士点数量全国第一,硕士点数量全国第一,EI数量全国第一,SCI数量去全国第一。但总感觉浙大就像中国的GDP一样,总量很多,但一平均就排在很后面了。而且浙大商科(经济管理)大部分师资来自于杭州大学,比如浙大经济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史晋川)就是杭大政治学本科,复旦经济学硕士,复旦在职博士。师资实在不能和其他强校相提并论。管理学院的农业经济管理全国第一,但很可惜是农科。就业也马马虎虎,主要是浙江的民企和国有银行,1来没有应届毕业生去高盛,券商也是凤毛麟角。学校金融和会计学都没有博士点,其中会计居然没有会计硕士硕士点,而且只有一个政治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3,山东大学:数学强校,金融学有一个院士坐镇,专门研究金融数学。
4,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很强。
5,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是国家钦定的重点学校
第六梯队:曾经的财院
1,西南财大:当年的西南财大就是现在的上海财大,得万千宠爱,但风水轮流转,现在的西财无论从生源还是师资都已掉队,而且规模过于庞大,学术研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但西财最近的海龟引入计划,表现出西财与时俱进的决心。
2,东北财大:实力很强,但唯独没有进211的6大财院之一,但在东北影响力很大。
但《报告》同时指出,我国创新基础仍比较薄弱,中国最近20年的研发经费累计投入量,不及美国最近2年的累计量,少于日本最近4年的总投入,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也亟待提高,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付出长期努力。
全球创新能力十强基本稳定,中国创新能力居世界第二梯队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凭借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优异的创新绩效,再次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依靠突出的企业创新表现和知识创造能力,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4位,继续领跑其他亚洲国家。瑞士由于创新资源分指数排名稍有下降,整体排名滑落至第3位。以色列表现突出,由上年的第11位升至第5位。上一年度位列第7位的新加坡,由于企业创新表现不佳滑落至第11位。欧洲国家创新依然强劲,瑞典、芬兰、荷兰、丹麦、德国依次占据十强的后5位。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创新能力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南非、巴西和印度分别位居第32位、35位、38位和39位。如果按照国家创新指数世界排名顺序每10个一组分成4个梯队,中国则正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第二梯队,国家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为65.2分,与前一位的比利时相差3分,而与紧随其后的加拿大、卢森堡、新西兰分别仅相差0.6分、0.9分和1.3分。
中国主要指标表现突出,部分指标世界领先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活动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研发经费和人员作为重要创新资源,突出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和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中国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达到10298.4亿元,稳居世界第3位,占全球份额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到全球总量的29.2%。
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出作为创新活动的中间成果,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科学论文(SCI)产出实现量质齐升,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4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比本世纪初提高6.8个百分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服务业已成为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重要部分,在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8.8%,居世界第3,逐步逼近日本发展水平。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关键指标进展良好科技进步贡献率平稳增长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创新投入、科技活动产出,以及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核心科技指标及其2015年发展目标。目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已完成规划目标的90%。“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已完成规划目标87%,预计“十二五”期末可以完成规划目标。“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了科技投入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结构调整、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力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长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中国R&D/GDP达到1.98%,超过欧盟28国平均水平1.97%,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13年达到2.09%。根据近年来研发经费和GDP增长速度可以判断,该指标将在“十二五”末期实现规划目标。
另外,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是反映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程度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报告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近十年呈平稳增长态势,2012年达到52.2%,比2003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但与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要想如期实现该指标的规划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国家知识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日益改善
从国家创新指数一级指标来看,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的上升主要归功于知识创造能力提高和创新环境改善。知识创造分指数排名由上年的第24位跃升至第18位。这主要源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其中,万名研究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每亿美元经济产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2位。
我国创新环境分指数排名由上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14位。尤其在政府创新政策的完善落实,以及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等方面进步显著。其中,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分别从上年的第6位和第8位提升到2012年的第3位,企业创新项目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难易程度排名则从上年的第12位提升到第8位。
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创新资源分指数排在第30位,保持三年不变。其二级指标中,信息化发展水平排名比较靠前,研发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排名上升趋势明显,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与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水平排名相对落后。报告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专利等方面对企业创新进行评价,企业创新分指数排在第15位,与上年持平。创新绩效分指数位居第14位。其二级指标中,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两项指标排名相对靠后,仅排在世界第39位和36位。
企业为国内“社会研发投入”提供四分之三经费报告显示,企业逐渐成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执行主体。2012年,在全社会全部研发经费投入中,由企业提供的经费占74%,由政府提供的经费占21.6%。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占比从2000年的50%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76.1%。
【中国建筑学排名】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10-25
中国建筑企业资质网06-21
中国建筑史 重点09-29
中国建筑史总结10-20
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07-14
中国绿色建筑经典案例09-29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10-19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10-28
建筑学排名11-06
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