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体会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设计基础》体会(推荐8篇)

《机械设计基础》体会 篇1

机械设计基础心得体会一:机械设计基础心得感受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机械原理这一门课程。主要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和一个学期的学习经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挺有意思的,它大部分是理论的东西,而且各个章节互相联系,平面、空间机构的讲解及自由度分析、各种连杆机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靠自己理解及记忆。

在期末,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上台讲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分配有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是理论概念,或是习题解析。我们组的任务是讲解:摆动导杆机构。

讲解要求:讲解设计作图步骤(课件中)。

我们已知:机架长度AC,K,设计此机构由于θ与导杆摆角ψ相等,在设计此机构时,仅需要确定曲柄 AB。

步骤:

①根据计算θ,θ=180°(K-1)/(K+1);

②任选C作∠mCn=ψ=θ,作角分线;

③取A点,取机架AC。

④过A点作极限位置Cm的垂线AB,即是曲柄AB。

在该章的学习中,大多采用图解法,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容易理解,检查正确性方便的特点。

该上课方式的优点: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引入该课程的时候,老师给学生耐心解答所有问题,关心爱护每位学生。激发他们对机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渊博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不再枯燥无味。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现在所有职业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光掌握方法,最重要的是操作。

三、课程内容调整,重视人性化教学。

四、引入现代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各种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懂书本上的东西,还学会了生活中经常利用的软件知识。

在听其他同学讲课和提问的过程中,我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要做好预习,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3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5学会自学。

6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在这次亲自上台讲课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教学的感受,这是平时在座位上所体验不到的。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平时听课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努力学习,真

正掌握书本知识才能像老师一样在台上坐到条条有理,从容不迫。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有责任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并且耐心细致地对同学负责,再学习中养成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借此我也谢谢老师给我们的这次机会,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机械设计基础心得体会二:夏洋机械设计基础学习心得>>(893字)

从三月到6月,从春初到夏末;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从第一周15周;从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到各种轴承的概念,从凸轮到蜗杆;在这段平淡无奇又且行且珍惜的岁月里,我怀着欣喜又失落的心情,结束了我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也结束了我的大二生活。在这段短暂的大二下的学期中,我学习的课程并不多,包括体育在内也就10门,英语免修了,还有5门是选修课程,也这是说我的专业课程只有3门,但不局限与这个学期,就拿在整个大一,大二中的所以学习的所有课程中来说,这门课程却成为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课程之一,不单单是因为有一个漂亮,爱打扮的老师,更因为这比较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也就是通过上讨论课的方式教学,通过每个人的参与和自己学习,然后再课堂上去象老师一样讲解,分析,然后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自己的不能待在电脑面前的强迫症,这个环节我没有参与太多,也没有好好准备,很是遗憾。但这种新疑又活跃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教学方式上的一大突破,也让我们学习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有效的途径。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太爱学习的人,至少在我的专业知识方面,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补报被录取到这个专业开始,我甚至都因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一直反感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心思静下心来学习,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我的选择,我也就只能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的象前走着了。但通过这些课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了解后,我发现这个方向同样有着很深的学问,同样有着很多方向值得自己去学习。机械这门学同样在生活中扮演着重大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学习这方面的人也同样能通过这些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不是我以前一直想象中的脏、累、苦,没前途这样的肤浅方面而因此纠结不已。就好像我们三一重工的湖南娄底大哥,梁稳根,就是我们的偶像呢。相对与在这门课程上有什么太大收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段历程让我对生活,对方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吧。在这大部分人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大学里,我个人觉得有所觉悟是很珍贵的吧,有所觉悟才明白自己该走的路,才能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就象搓一条麻绳一样,一个环一

个环节的搓好,这段路也就自然而然到了尽头。

>机械设计基础心得体会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875字)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

《机械设计基础》体会 篇2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三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培养机械类、近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中, 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校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承担全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门课程先后在2003年、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先后在2012年、2013年成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自2008年开始, 我们陆续编写出版了三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作业集, 现已出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作业集》《机械设计基础作业集》和《机械设计作业集》5本教材。

1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力求使教材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需求, 遵循适用、够用的原则, 符合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特点。

2 教材的主要特点

在内容取舍方面, 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培养, 特别加强结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着重讲解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以传统的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为重点,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机构选型、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适当增加了有关机构变异创新、组合创新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在机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上, 既保留了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且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图解法, 也介绍了解析法。在机构运动分析的章节中, 不仅介绍了解析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而且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方法, 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框图和子程序, 这样利于学生熟悉解析法计算、上机的全过程,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图解法和解析法各自的优势。机械设计内容则重点介绍各种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 特别增加了结构设计章节。

在内容的阐述方面, 我们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尽量讲解详细、分析透彻;而对于一些偏难、繁杂的数学推导, 则适当简化;对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疑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重点论述, 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在各章首辅以内容提示, 在各章末增加学习要点, 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突出重点, 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形简洁、形象、直观, 在机械设计教材中, 还增加了机械零件实物图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加了一些典型例题。在传统板书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学特点, 我们将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协调配合, 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业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更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编写的作业集, 在题目的内容、覆盖知识点及难易程度等方面与教材一致, 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对应的作业题, 而且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设计计算题和结构题等多种题型, 在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题目的数量有一定余量, 可供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在完成作业集的作业后, 即可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解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业集采用活页形式, 既方便学生作业, 也有利于教师批改, 并使作业规范化。

3 教材的使用情况

《机械原理》等5本教材自出版以来, 面向全国发行, 累计印数达到32 000册, 并在20余所高校中使用或参考, 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师生普遍认为:教材重点突出, 叙述详细, 取材精炼, 深入浅出, 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4 体会

通过几年的努力,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通过编写教材提高了教学水平。

4.1 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特点与基础

我校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学生的层次、水平与重点院校不同,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叙述要更为详细, 过难、过繁的内容要适当简化。

4.2 教材编写应注重实用性

三门课程实践性强, 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树立工程观念, 如在教材的例题中, 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对不合理的设计有不同的改进方案, 使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设计能力。

4.3 编写教材应遵循教学规律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 使教材各部分之间前后呼应、紧密配合。教材的内容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字通俗易懂, 语言自然流畅, 便于组织教学。

5 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与体会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

一、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方面。

现有的大部分教材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偏深、偏难,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对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根本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

2. 学生方面。

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而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

3. 教学环境方面。

由于学校经济原因, 本门课程的可用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偏少,很多实验根本开不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所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无爱好。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专业课呢?笔者认为,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过多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基础理论适度的前提下,根据培养对象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与职业能力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力争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只要记住结论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实例,如轴承的安装、定位、紧固和密封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对工程力学篇中构件弯曲组合变形、杆件受力分析和计算、及构件疲劳强度计算”已超出“够用为度”的原则,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而且在今后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应少讲、浅讲或把其删减。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重点讲授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蜗杆传动,螺纹连接、键连接、轴、滚动轴承的组成、应用、分类等机械常见的基础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以至最后放弃该课程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车工实训室,把车床的主轴箱打开,使主轴箱里的齿轮产生不同齿轮间的啮合,从而使车床主轴产生不同的转速,然后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可以产生变速的东西有哪些。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最后有很多学生说:男装摩托车、手波的汽车。笔者再告诉学生,改变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转速。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不少,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成效。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

围绕知识点结合多媒体技术,编制并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机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零件、机械设备没有感性认识,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众人听”, 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Goolge、baidu搜索到很多有用的课件素材,在优酷网站上还可以找到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所有内容的视频,笔者把它们进行归类,整理、保存,另外用3dMax、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课件。如在讲到键连接时,笔者把有关于键的类型、作用、装卸等内容的视频,先放播给学生看,再来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积极性比以前更高涨,表现也更活跃了。利用课件素材,再现带传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离合器结构及分离、接合过程等等。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讲解工作原理、应用和特点,使枯燥、乏味的结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优化了课堂教学。

3. 建机械零件陈列室,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向企业收购和购买一些机械零件、机构、小型实际机械等,建成了“机械零件、机构、机械加工工艺”开放式陈列室。通过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对于小型实际机械可以进行机构拆装测绘对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机械,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训练,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去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采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课下主动找资料自主学习,准备问题求解内容。而在课堂上,通过提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例如,通过学生常见的液压千斤顶讲液压传动的组成时,先提出问题:小小的液压千斤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顶起数吨重的汽车?完成这一过程用了哪些元件?各个元件的功能是什么?这一系统的原理,还能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感兴趣,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不约而同的热烈讨论起来,教师再从中进行深入的引导、分析、探究。通过不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式的教学法。利用生产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提高了教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在简单液压系统讲解中,笔者采用了液压千斤顶、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的例子:在较为复杂的液压系统讲解时,引入了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采用生产实践中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

四、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即达到三个“加强”: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1.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实验教学大纲是设立实验课的指导性条件,我们按照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只有这样实验才能摆到其应有的位置。另外,实验指导书是一本密切配合机械基础理论教学的实验教材,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组织了专业骨干教师编写了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2. 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通过自制实验模型和购买实验平台或设备,以满足基本性的实验,其中包括:机械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减速器拆装、计算机绘画、机械零部件测绘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起到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首先通过引进和优化结构、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到兄弟学校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教师知识结构全面、实践经验丰富,是上好专业课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教学是个无止境的课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继续实践、研究和完善。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徐爱芸.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J].吉林教育,2010,(1).

[2]张英梅.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10,(1).

[3]张国海,和来香.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机械设计基础》体会 篇4

机械原理课安排讨论学习课程。讨论学习课程要求我们在自主学习理解之后,自己制作自己要给同学们讲课的课件,而且要站在讲台给我们同学授课。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锻炼。是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次学习之旅。

第一、是习惯问题。

我从来都是没有上课之前预习的习惯,都是老师在课堂灌输知识,被迫方式吸收,更没有主动、积极去学习。第一次要改变之前学习的方法,是习惯问题。习惯有时候是很难改变,首先要克服一点。通过这个课程我开始自己学习,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

第三、理解书中内容。

在自主学习看书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如何解决。传统课堂通过老师直接授课给我们讲解,没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是老师强加的一种给我们的知识理念。而自己学习是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思维发展,及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有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制作ppt。

对我来说,也一个难题,大一我们学计算机基础时倒是学了一些简单ppt制作,但从来没制作过课件。菜单都不怎么会找,都不晓得在哪,最后是边学边做。做出来的课件所需要的动画都没有,所以第一次给老师检查做的是否可行时就没通过。当时我们班女生能做出动画效果,老师建议多与女生交流。在请教我们女生之后,继续修改我的课件。最后课件是顺利完成。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掌握ppt制作基本操作、以及各个菜单键的作用、总算是一次小小的实践,要不然都不知道自己学的计算机基础有多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有交流、相互学习。培养了互帮互助精神。被人帮感到温馨,帮人也高兴。通过互相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第四、讲课方式。

对于没讲过课的我确实是很期待自己站在讲台给同学讲课。为了能更好讲解、首先自己理解、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表达给我们同学。思考按照怎么样的思路授课,把自己讲的思路理顺,讲课的重点有哪些,以及值得特别注意地方,要给同学们讲解清楚,讲明白。这很重要。通过这次备课,了解老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都是需要时间来准备,在没讲课之前老师需要做大量工作。在理解老师的辛苦。我们更应尊重、敬佩老师。在课堂上最基本的尊重就是认真听讲,就是尊重老师。老师传授知识,为我们能更好理解做出的大量工作。老师您辛苦了。

第五、站在讲台上。

对于没上过台讲课的我,要克服站在讲台上的恐惧,保证自己头脑清醒,不忘记自己想讲的内容,自己能够表达清楚。这非常关键。虽然前期准备做得充足,也可能在这发生意外,使得你这次授课失败。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 篇5

1、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连接成为运动副。运动副分为低副和高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低副又分为转动副和移动副。

2、一个刚体相对于另一刚体作平面运动,在任一瞬间其相对运动可以看作是绕某一重合点的转动,该重合点称为速度瞬心。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F=3n—2Pl—Ph。N为活动构件的个数,Pl为低副,Ph为高副。K个构件汇交而成的复合铰链具有(K-1)个转动副。机构中常出现一种与输出构件运动无关的自由度,称为局部自由度,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予排除。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1、平面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2、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整转副是由最短杆与其邻边组成的。

3、作用在从动件上的驱动力F与该力作用点的绝对速度Vc之间所夹的锐角α称为压力角。压力角α的余角γ(连杆与从动件摇杆之间所夹的锐角)来判断传力性能称为传动角。α越小,γ越大机构传力性能越好。

4、曲柄摇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必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位置上。

5、死点位置:传动角为零的位置称为死点位置,死点位置缺点会使机构的从动出现卡死或运动不确定的现象。优点对某些夹紧装置可用于放松 防范措施:对从动曲柄施加外力,或利用飞轮及构件自身的惯性作用,使机构通过死点位置

第三章凸轮机构

1、凸轮机构分类:按凸轮的形状分盘型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按从动件形式分尖顶从动件、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按从动件运动分移动和摆动

2、凸轮推杆的等速运动规律能不能运用于高速?不能

3、作用在从动件上的驱动力与该力作用点绝对速度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对于高副机构,压力角就是接触轮廓法线与从动件速度方向所夹的锐角。

4、基圆ro越小,压力角α越大。基圆半径过小,压力角就会超过许用值。

第四章齿轮机构

1、渐开线的形成:当一直线在一圆周上作纯滚动时,此直线上任一点的轨迹称为该圆的渐开线。渐开线的特性:①BK=弧AB②渐开线上任意一点的法线比喻基圆相切③渐开线齿廓上个点的压力角不等,向径Rk越大其压力角越大。④渐开线的形成取决于基圆的大小⑤基圆之内无渐开线。

2、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两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必须分别相等。

第五章轮系

1、轮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

2、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称为轮系的传动比,用iab表示iab=na/nb定轴轮系始末两轮传动比i1k=z2z3z4…zk/z1z2’z3’…z(k-1)’平行两轴间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i1k=n1/nk=+-(和上面一样)

3、周转轮系中机构自由度为2为差动轮系,机构自由度为1为行星轮系

第十章

1、定位销:固定零件间的相对位置

2、键主要用来实现轴和轴上零件之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扭矩。

3、平键连接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工作面的压溃和磨损

第十一章

1、轮齿的失效形式:①轮齿折断(疲劳折断、过载折断)②齿面点蚀③齿面胶合④齿面磨

损(磨粒磨损、跑合磨损)⑤齿面塑性变形

2、直尺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齿轮弯曲强度

3、斜齿轮的标准模数?斜齿轮的模数以法向参数为标准,端面参数为非标准。加工的时候

需要哪个模数

第十三章

1、带传动的三种应力①紧边和松边产生的拉应力②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③弯曲应力

2、带传动的优点:1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传动2带具有良好的挠性,可缓和冲击,吸收振动3过载时带与带轮间会出现打滑,打滑虽使传动失效,但可防止损坏其他零件4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缺点1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2需要张紧装置3由于带的滑动,不能保证固定不变的传动比4带的寿命较短5传动效率低

3、打滑是指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应当避免。弹性滑动是由紧松边拉力差引起的,只要传递圆周力,出现紧边和松边,就一定会发生弹性打滑,所以弹性打滑是不可避免的。

弹性滑动原因:由于带具有弹性,在传动中有拉力差引起与轮面相对滑动后果,使从动轮周围速度低于主动轮效率下降引起带磨损温度上升传动比不稳定打滑原因:由于过载,需要传递的有效拉力超过最大摩擦力所引起后果:引起带的严重磨损,严重时无法工作

4、张紧轮的作用:在中心距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保持带的张紧。

第十四章

1、轴的分类根据承受载荷可分为转轴传动轴心轴 按轴线的形状可分为直轴曲轴挠性钢丝

第十六章

1、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1疲劳破坏(点线接触正常失效)2过大塑性变形(n极低F

较大永久变形)3早期磨损胶合内外圈和保持架破坏(不正常失效)

2、轴承的寿命:轴承的一个套圈或滚动体的材料出现第一个疲劳扩展迹象前,一个套圈相

对于另一个套圈的总转速,或在某一转速下的工作小时数

3、轴承寿命可靠度:一组相同轴承能达到或超过规定寿命的百分率

4、基本额定寿命:一组同一型号轴承在同一条件下运转,其可靠度为百分之90时,能达

到或超过的寿命

5、基本额定动载荷:当一套轴承进入运转并且基本额定寿命为一百万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载荷

6、基准质的选择?

7、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1保证齿根足够的弯曲疲劳强度,防止齿面点蚀发生2保证齿面

足够的接触疲劳强度,防止齿根折断发生3高速重载齿轮传动(不应按齿面抗胶合能力的准则进行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6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设计基础》体会 篇7

【关键词】 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机加工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车削加工,而是机械、电子多学科融合的一种多元化新技术,像现在的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CNC等,与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结合越来越密切,那么为了适应新的加工要求和新的加工方法,加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现在,职业院校机械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解决好这些不足,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专业科知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机械基础》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由传统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等课程合而为一的,其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某些教学内容过于零碎,与其它课程交叉重复较多。如螺纹联接、键联接的教学内容明显不符合少而精的原则,再如减速器的类型、设计参数等要求,与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减速器设计知识重复率高,这不仅失去了学科特点,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2.不适应时代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机械基础教材不仅内容庞杂,而且理念陈旧,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科学步伐,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不能完全反映多元的、复杂的、独特的科学体系。现代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工程性和技术性,还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和经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生产实际中许多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正不断涌现,如创新设计、概念设计、系统设计、优化设计等等,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设备结构、强度、运动学分析等技术内容,而忽略渗入能源、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3.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传统教学方式习惯于从书本到原理,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硬背,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方式,对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用的很少,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无助于提高3+3中高职衔接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建议

1.打破教材章节顺序的局限

减速器项目教学法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分项目模块,各分级模块中的同类问题需要集中讲解和探究,而通常的教材并非完全按照这4个模块分章排序,因此,实践中需要打破教材章节顺序的局限,进行跳跃式学习。

2.根据学生实际随时拓展教学内容

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维的发散性,方法的多样性,即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法解决,因此并非所有方法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在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内。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教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恰当地引导。即:如果学生能力有富余,可以鼓励其查阅教材以外的资料另辟蹊径探究,不能强求其回归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能力有限,探究方向过于偏冷,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员应及时引导其回归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来,因此管理部门应赋予教员当堂拓展教学内容的权限,不能过于教条地令其执行相关规定。

3.教学场地的选择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多次增加实践环节(如减速器的反复拆装分析),甚至于现地教学,设备参观等,这些往往要根据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程度和需要灵活组织,因此教学场地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展情况和教学任务随机变换教学场地,如去加工企业现场等。

4.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员引导为辅。课堂上教法的选择可以多样,可以采用课堂理论讲解,可以采用实验室设备拆解分析,还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员辅导等。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精心组织,有时还可打破常规,当然,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配合。

5.改进评价手段

传统的评价方法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为了激励和鞭策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可调整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重。即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占40%,考试成绩沿用闭卷方式。平时成绩包含作业(20%)、课堂提问(10%)、阶段测验(20%)、出勤率(10%)等内容。

6.精心组织,团队协作

任课教员必须认真备课,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应及时更新教法,做到游刃有余,否则难以适应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学习方法。因此,该项教学改革必须群策群力,相互协作,认真筹划,精心组织。

四、结束语

随着机械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与普及、校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等,教学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对师生的教与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加上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反思,相信教学质量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的。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现代多媒体条件下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探析[J].2011(09):69-70.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篇8

机电组 陈章 09普专 机电专业

2011年5月

一、设计思想

09普专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中专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已经在学校进行了10年左右的学习,基本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但是学习专业课的才刚刚开始,需要从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教学理念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课学习习惯而服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服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服务,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而服务。对于本节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内容,要通过演示,试验,观察,思考,分组讨论,才能得到最后正确的结果,而得到的结论又能指导具体的生产,能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带头作用,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共同进步。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选自陈海魁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四版),第三章,第6节。本节主要阐述以下四个方面:渐开线齿轮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原理,齿轮根切现象,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标准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这几方面对齿轮的加工,应用和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变位齿轮的提出做好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和难点之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刀具,工件的运动关系;

教学难点:对于齿轮根切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用课件直接演示出齿轮被根切后,再去寻找发生根切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根切现象,从而解决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这个问题。

3、课时要求:2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对齿轮的画法,齿轮的常用材料和齿轮的受力都已经有所了解,具备了进一步学习齿轮加工方法的基础,经过分析得知学生可以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和情感德育目标的实现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记忆,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得出结论,再让结论指导以后的生产生活。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纳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德育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理解渐开线齿轮轮齿的加工方法及原理;

(2)掌握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刀具,工件的运动关系。(3)理解齿轮根切现象和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4)理解避免根切现象的办法,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机械基础的学习积极性。

3、情感德育目标

(1)使学生积极参与演示、观察、分析、探索,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专注听讲,集中精力,主动接受。

(2)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明确学习意义,进行专业教育,树立服务宗旨。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

2、教学难点: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六、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对比法、讲解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通过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先观察各种齿轮加工方法,最后比较出各自的优点,缺点。最后完成本节课的项目任务。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模型,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准备好根切实验模型。

3、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直齿锥齿轮的标准模数是?

2、齿条传动具有那2个特点?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由齿轮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齿轮是怎么加工出来的,然后讲授齿轮加工方法。

3、明确教学目的:

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通过项目实验分析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

4、典型分析

借助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对仿型法与展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方法,运动进行详细分析

仿形法适合于单件加工,展成法加工主要用于成批、大量生产。

1.仿形法

仿形法是铣床上用与齿槽形状相同的盘形铣刀或指形铣刀逐个切去齿槽,从而得到渐开线齿廓。

2.展成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和齿条)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用展成法切齿的常用刀具有三种:齿轮插刀、齿条插刀及滚刀。

滚刀加工是连续切削,而插刀加工有进刀和退刀,是间断切削。所以,滚刀加工生产

率较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方法

5、展开分析

观察多媒体动画演示,提出问题:如果刀具齿顶线过了理论啮合点N1点,当刀具跟被加工齿轮啮合到这一点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分析问题:齿轮根本被切除;再提出问题:根部被切以后,对齿轮传动有什么影响?分析问题:齿轮根部变窄,轮齿强度削弱,还会使齿轮传动重合度减小,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再提出问题:如何避免根切?分析解决问题:增加齿数,采用变位齿轮。

6、项目任务

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单(通过根切试验器在白纸上画出刀具不同位置情况下被切削齿轮产生根切的情况)

7、任务总结

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出根切产生的根本原因

8、练习巩固

利用简单练习题,巩固已经讲授的重点内容

9、加深强化

介绍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引导学生如何变位,为后面的变位齿轮教学打下伏笔。

10、小结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齿轮的加工方法

1.仿形法

仿形法是铣床上用与齿槽形状相同的盘形铣刀或指形铣刀逐个切去齿槽,从而得到渐开线齿廓。

2.展成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和齿条)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用展成法切齿的常用刀具有三种:齿轮插刀、齿条插刀及滚刀。

滚刀加工是连续切削,而插刀加工有进刀和退刀,是间断切削。所以,滚刀加工生产

率较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方法

仿形法适合于单件加工,展成法加工主要用于成批、大量生产。

二、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

1.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如果齿轮的齿数太少,则切削刀具的齿顶就会切去轮齿根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根切

2.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为

zmin2ha

2sin当 ha*=1,20o时,zmin=17;当 ha*=0.8,20o时,zmin=14。

十、作业设计

利用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展成法原理,展成法分类,利用计算题考察学生对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的掌握,特别是公式zmin2ha的理解。2sin

十一、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和观看视频,对齿轮加工方法有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消除了部分学生对机械加工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评价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在对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可以结合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及让学生参与在线的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于齿轮加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十二、教学反思

上一篇:高中英语感谢信格式下一篇:企业管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