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设施规模农业的思考(精选9篇)
朱云燕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思维,强势推进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水平。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中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1—6月份,新沂市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36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以上,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一、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新沂地处南北过渡区域,属于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等流域性河道穿境而过,灌溉水源充足,水质洁净,不仅是江苏发展设施农业最理想的区域,在全国也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新沂市委、市政府依据《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上,力争5年内新增10万亩,总量达到22万亩,其中新增高、中档设施瓜菜5万亩。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万亩花木基地,形成新沂东部花木产业带。在畜禽养殖上,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的规模比重分别达到60%、90%、95%和80%。在水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特种水产网箱养殖50万平方米、休闲观光旅游渔业1万亩,强势打造
15万亩设施渔业基地和苏北40万亩水产大市。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沂市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开发、水利、扶贫等项目,编制了涉农项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项目围绕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设施农业发展涉及的重点镇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科学编制了镇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重点和经营模式,推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设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的特点,千百年来习惯传统种植、养殖的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个新生事物。新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草桥、新安、瓦窑、港头、马陵山等镇也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培训示范、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用实实在在效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各镇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及镇、村设施农业的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增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市新农村建设服务团、科技服务百人团深入镇村,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示范操作,让广大干群全面了解每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品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强力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任务仅仅是纲领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机制,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一是整合财政支农打包资金。加大国家、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等办法,重点向花木、中高档设施瓜菜、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倾斜。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花木
种植基地,按照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花木1.2万亩,种植规模已达7.8万亩。在中高档瓜菜产业发展上,对于连片发展第五代寿光式日光能温室大棚20个以上、中档设施大棚1000亩、移动式大棚1000亩以上的,每棚分别享受5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扶持政策。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常年占地14万亩,寿光第五代温室2000栋、固定式大棚6000多个、移动式大棚5万个,高中档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8万多亩。同时,市财政还安排支农打包资金200万元、140万元和177万元分别用于新安镇官庄奶牛养殖小区、窑湾镇5000亩高效渔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唐店镇设施草莓示范区水源工程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2010年又安排中央财政支农打包资金6000多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369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速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集聚,推动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沼气能源、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化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进行适当整合,集中财力加大对瓜菜、畜禽、水产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解决水源不足、道路不畅和电力不配套等问题,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三是协调金融贷款支持。加快信用镇、信用村(户)创建步伐,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向2.55万农民投放设施农业贷款4.5亿元。各镇也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确立培育的重点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四、依托科技,提升发展水平。
设施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事关效益高低、产业成败。在充分依靠各级农技推广和自身的科技力量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寻求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
展的模式。一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是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的根本。高流镇从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了全光照育苗微喷、高档花卉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建设了150亩科技示范园,成功培育出中华红叶杨、金冠柏、火焰海棠、金森女贞等200多个国内外名优花木品种。瓦窑镇利用中国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联合台湾农友公司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田友瓜菜育苗工厂,大力引进名优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成为助推设施瓜菜产业提档增效的“孵化器”。双塘镇天河种猪场先后引进30头英国父母代PIC种猪、50头祖代PIC种猪,成为全市最大的优质生猪种苗企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科研单位—科技示范园—种植、养殖大户—农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推动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增效打牢了种源基础。二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性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风险,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非常关键。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由于效益高、成本回收快已逐渐被农民群众认可。市农林局会同有关镇村通过竞标等多种方式,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山东寿光施工队和技术员来新沂指导帮助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坚持培训与推广并重。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举办瓜菜、花木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班420期,受训农民12.8万人次。各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成立了农技人员和党员科技示范户组成的技术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直接挂钩到重点村、规模种植户和养殖户,让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四是优化设施模式。在设施瓜菜发展模式上,大力推广寿光第五代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和移动式保温大中棚等4种设施瓜菜模式,力求因地制宜,设施结构合理,温室、光、水、气等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设施栽培模式上,大力推广黄瓜—苦瓜(丝瓜)轮作套种和“芹菜—甜瓜—芹菜”、“大葱—黄瓜—甘蓝”、“稻—菜”等20多种瓜菜种植模式,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现代科学高效的方式所替代。
五、瞄准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是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规模扩张带来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设施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设施农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设施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正康食品、远大畜禽、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嘉禾鸭业、猛达水产等一批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定单种植”、“合同养殖”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市得到逐步推广。全市现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徐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73家,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禽、水产、乳品等6大设施农业产业链。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在苏鲁交界处投资2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北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新沭边界引进苏州客商投资8000万元,新建花木交易市场;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做到做强窑湾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为窗口,以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为龙头,市镇农贸市场为核心,田头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自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扶持市农产品营销协会、黄墩家禽营销协会等19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涌现了以市骆马湖水产品合作社、瓦窑镇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时集镇焦鲁禽业合作社、黄墩村家禽营销协会、高流镇花木营销协会为重点的“四有”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62家,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已达310家,农民经纪人8600余人,成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规模设施农业,必要性,典型范例,经验,注意事项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集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建筑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多领域科学技术, 满足农作物及动物对环境条件的最佳需求, 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周年供应和高效益。规模设施农业是指一定区域内, 设施农业有较大面积或较大群体, 有一定气势,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2,3,4]。在广大农村,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是一条可行之道。
1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1.1 设施农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 人类的生活与设施农业已经密不可分, 每天的菜篮子中几乎都有设施农业提供的产品。据统计,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超过250万hm2, 每年人均蔬菜消费量的20%是由设施农业提供。从人体营养角度讲, 城乡居民对鲜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周年性的。设施农业正是突破了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制约, 实现了农产品周年生产和全年供应。
1.2规模设施农业是集约化产业, 便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规模设施农业, 有统一规划的棚体结构、道路建设、灌溉管道、用电线路、卷帘设备等, 有统一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有统一的产品加工、包装和销售。这些措施对于有效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分散的、零散的设施农业较难实施这些措施。从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看, 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 作业机械化, 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 规模化是其必然前提。据介绍, 在欧美温室生产中, 每个经营者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2 hm2以下已经增加到4 hm2以上。规模设施农业, 一般都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以拱棚和日光温室蔬菜为例, 大多经营者一年内可收回建棚时的一次性投资。
2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典型范例
2.1 山东省寿光市
2009年, 山东省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700元, 设施蔬菜收入是其主要来源。寿光市有9.3万hm2耕地面积, 蔬菜面积就达5.7万hm2, 凡是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 已全部建成了温室大棚。目前, 全市111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品种认证, 20类100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级“绿色证书”, 建成有机食品基地3处, 寿光已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和山东省十大区域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983年, 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时, 由于未形成规模经济, 销售难问题突出, 全县种植的400 hm2大白菜, 产量3.25万t, 有1万t烂掉。寿光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全国大菜篮子, 正是从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规模大, 才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来到寿光, 参与到寿光设施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2.2 陕西省华县
享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4张名片美誉的华县, 地处陕西东部渭河夹槽地带, 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赤水大葱、华州山药等蔬菜早已享有盛名, 南沙圣女果、毕家芦笋、地膜洋芋等又创造出华县蔬菜新的品牌。2009年, 耕地面积仅有2.7万hm2的华县, 蔬菜播种面积就达1.4万hm2, 总产量38万t, 总产值4亿元, 全县蔬菜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1.7%, 仅蔬菜一项给全县农民带来的人均纯收入达1 39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8%。目前全县共发展133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 67 hm2以上的设施大拱棚园区3个, 6.7 hm2以上设施大拱棚园区21个, 6.7 hm2以上日光温室园区7个, 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态势。华县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香椿、黄瓜、番茄、圣女果等, 其中华县柳枝镇丰良村温室香椿, 毕家乡拾村温室黄瓜, 瓜坡镇南沙村、毕家乡钟张村的温室圣女果, 棚 (667m2) 均收入都在4.5万元左右。大拱棚主要种植哈密瓜、西瓜、辣椒、莴笋、韭菜、茄子等, 华县下庙镇姜田、杨相等村, 春季种植哈密瓜, 棚均产值6 000余元;夏秋接茬种植辣椒, 棚均产值3 000余元, 2茬共计收入可达9 000余元。
2.3 陕西省蒲城县龙池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龙池乡部分村开始种植小拱棚西瓜。到90年代初期, 全乡种植拱棚西瓜仅200 hm2, 效益不显著。到1995年, 拱棚西瓜、甜瓜面积大幅度增加, 达到1 000 hm2, 棚体也由中小型变为中大型。规模设施的发展, 带来了销售市场的外延, 经济效益大增。90年代后期, 嫁接技术的引进彻底改变了不能重茬种植的历史, 品种也从单一的新红宝、金钟冠龙增加了西农8号、绿宝8号、无籽西瓜等多种系列。进入21世纪后, 设施大棚产业更趋成熟, 形成了埝城村的早熟西瓜、重泉村的佳农西瓜、武家村的无籽西瓜、金星村的哈密瓜和东社、屈家的甜瓜等“一村一品”的规模。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 大、中、小果型合理布局的生产格局。龙池乡共有耕地面积4 800 hm2, 近年来, 每年种植拱棚西瓜、甜瓜面积都达到3 300 hm2以上, 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 年产值2.8亿元以上, “西部瓜乡”美名远扬。2007年以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5 000元以上, 其中80%的收入来源于设施瓜菜。
2.4 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伏蒙村
百良镇伏蒙村是黄河岸边只有1 300人的一个小村, 地下水源很深, 日光温室灌溉靠拖拉机送水, 但全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日益高涨。2006年, 该村的日光温室开始规模化发展, 2009年, 全村共有日光温室386座, 设施蔬菜产值达7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 000元的70%来自于蔬菜, 条件并不理想的边远小村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最好的村之一。
3 典型产区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基本经验
3.1 集中土地, 典型引路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 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 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寿光、华县等地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 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 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蒲城县龙池乡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时, 充分发挥了张俊义、陈文仓、赵战斗等领军人物的典型带头作用, 效果非常显著。
3.2 政策鼓励, 强力推动
规模设施农业, 起点较高, 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 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 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行政推促的办法, 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 连续成功举办的十一届世界蔬菜博览会, 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 累计投入了3 000万元资金, 用于改造蔬菜产区路、水、电等基础条件, 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3.3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设施农业类型很多, 单就设施蔬菜而言, 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 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 但其造价低廉, 且经济效益显著, 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 也可作秋延后栽培, 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 建造成本为30万~75万元/hm2, 但不一定建造成本越高, 效益就越好。因此, 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 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 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 建造成本为4.5万~15.0万元/hm2, 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 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3.4 依靠科技, 保证高效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蒲城县龙池乡由西甜瓜协会牵头制定培训计划, 经常聘请省、市、县专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壮苗、滴水灌溉、多膜覆盖、配方施肥”四大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 全面提高西甜瓜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农民夜校为载体, 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全乡上下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4 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设施建设, 规避气象灾害
2008年1月和2009年11月, 陕西省多数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 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 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 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 在陕西省, 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 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 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 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 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 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 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 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4.2 加强科技培训, 规避病虫危害
目前, 陕西省的设施蔬菜产区, 多为远离城市的新基地, 菜农种植经验不足, 文化科技素质偏低, 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 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自然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 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 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 起初聘有技术人员, 种植尚可成功, 技术人员一旦撤走, 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 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成功经验来看,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4.3 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规避市场风险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牵动和制约着设施农业的每一根神经。这只手, 可以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于规模设施农业。蒲城县龙池乡通过协会把广大瓜农有效地组织起来, 研究分析市场走势, 引进推进优良品种, 提供技术服务,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增收。2003年以来, 该乡西瓜协会、甜瓜协会、哈密瓜协会及中介服务协会纷纷成立, 协会分析全国市场对瓜型、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需求 (如北京、天津需求的是京欣系列圆形西瓜, 东北、西北城市需要的是大果椭圆形西瓜, 成都、重庆喜欢的是黑皮无籽西瓜, 上海需要哈密瓜, 广东需要的是新红宝西瓜, 山西、河南需求中等大小的低价位西瓜等) , 及时向瓜农提供市场信息, 派人参加有关西甜瓜新品种供货会, 组织西瓜经纪人通过信件、网络、电话等形式招商, 签订销售合同, 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 确保瓜农、中介、客商等方面的合理利益, 取得了有关各方互惠共赢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睿.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0 (4) :50-51.
[2]邹志荣.温室大棚建造与管理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3]尹建萍.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J].新疆农业科技, 2005 (3) :9.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1.可有效解决我市耕地面积不足的矛盾
发展设施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市目前农业人口18.8万人,耕地面积为20.14万亩,人均耕地1亩,南部沿山区和中部平川区人均0.5亩,北部库区人均1.8亩,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的种植和粮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土栽培”、“黄板诱蚜”、“菜沼综合应用”等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产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带动建筑、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農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2010年南严村的瓜菜、东城村的西红柿亩纯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今年南严村日光温室仅西瓜一项就为全村增加110余万元收入。
4.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肥料、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如冯东村的大棚葡萄全年用药次数为6~7次,而露地葡萄用药次数为10~15次,用药次减少1倍。
5.是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果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据统计全市蔬菜产量为7.3万t,其中设施蔬菜产量为5.9万t,占全市蔬菜产量的80%。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我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1.制定规划,科学发展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村组,认真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华阴市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实施百万亩设施大棚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通过电视、广播、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政府重视、政策推动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全市设施农业发展专题会议,与各乡镇(办)签订了目标书,夯实了责任。二是资金支持。对于新建日光温室,除了省财政每亩补助资金2000元外,市政府每棚奖励1000元。
3.参观学习,调动积极性
一是先后组织华西、北社等6个乡镇主管领导、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150名人员到杨凌、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种植经验,让群众亲眼目睹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和市场前景,调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二是聘请我市土专家通过现身说法,使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科技支撑,强化品牌
一是实施技术责任层层包联。农牧局所属的8个基层单位负责包联6个镇(办)的日常业务指导,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各单位又与技术人员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夯实了责任。二是在建设设施大棚关键时期,下派2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到6个镇(办)22个村田间地头,全程跟踪,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建棚质量。三是成立设施农业培训专家团,明确人员及分工,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直通车,将农业科技服务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设立24h咨询电话,随时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引进、推广小型农机具和配套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年来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推广配套微耕机600台,卷帘机1550台,喷药机330台,太阳能杀虫灯500台,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依据市域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造,全力引导,强势推动,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给群众谋利增收的英明之举。截止10月底,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5125亩,产量51425t,总产值4537.5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535亩,大棚4200亩,新建百亩以上的示范园6个,其中岳庙办岳东村规划建设集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日光温室800亩,已建成54棚500亩。日光温室以钢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华西镇的南严村、冯东村,桃下镇的东城村等6个镇(办)12个村,以种植礼品西瓜、西红柿、黄瓜、葡萄为主,亩纯收入在1.5~2万元。大棚以钢架、竹木混合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北社乡的土洛坊、新姚村,华西镇的南严、庆华等5个镇(办)8个村,以种植甜瓜、哈密瓜、秋延辣椒为主,亩纯收入在0.8~1.2万元。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强劲,但与设施农业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规模小
一是受南山、北滩、东塬的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我市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不平衡,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二是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难以集中,况且许多农民仍依靠种田务农来维持生计,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如我市百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有6个,但缺少千亩连片生产基地,更不用说万亩连片生产基地。
2.投入资金短缺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农力度不大,农户贷款难,发展缺乏资金,财政补贴资金与农户发展资金相差过大。如建1亩标准日光温室需要投资6万元,省财政、华阴市财政每亩共计补助3000元,仅占总投资的0.5%。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是依靠群众以自筹的手段来弥补,造成制约发展“瓶颈”。
3.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够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份额不够大,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4.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对策及建议
1.扩大生产规模,做强优势产业
按照点状布局,块状联合,全面推进的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力度,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连片经营,规模发展,努力形成精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持措施
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资金整合原则,整合财政、农发、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将涉农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示范村倾斜。二是加强信贷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制度,联系协调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设施农业开展信贷业务,并不断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优惠措施,吸引民間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3.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主要围绕设施农业产业,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华阴市设施农业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设施农业生产标准,指导设施农业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规范种植行为,对投入品进行严格登记,实施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如打药时间、使用农药品种、农药用量、农药使用方法等,具有可追朔性,保护销费者的合法权益。
4.加大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农业局马继广
根据县委、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学习“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清丰县六塔乡设施农业为重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进一步摸清和掌握了该乡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理清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调研活动成效显著,为有效促进我县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六塔乡位于清丰县东南部,辖33个行政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有设施农业1300亩,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60亩,年产蔬菜42万斤;大、小拱棚1240亩,年产莴笋700万斤,各类蔬菜168万斤。食用菌3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240万斤;设施养殖总数量96个,规模83241.6万平方米,年产值2000余万元,其中养殖猪、牛等的开敞式31个,鸡、鸭等有窗式设施65个,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学以致用,积极引导并扶持发展
一是广泛发动,积极引导。六塔乡党委、政府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部分种养大户参加的设施农业发展动员会。会上,付书记详尽地介绍了赴山东寿光、青州学习取得的经验,重点向大家介绍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产业发展情况,特别是蔬菜、花卉品种的引进、推广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针对六塔实际情况,重点就如何抓住特色,打造行业亮点,提升蔬菜产-1-
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与到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使乡村干部不仅学到了宝贵经验,受到了启发教育,而且转变了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观念,理清了思路。
二是大力宣传,炒热思想。为营造良好的发展设施农业的舆论氛围,该乡党委、政府出动了两辆宣传车,印发10000份宣传单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宣传,同时,在主要街道悬挂了30余幅宣传标语,并积极利用各村的宣传栏、村广播进行宣传。同时,组织乡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讲解政策、梳理民情、了解民意,组织群众广泛开展了增收致富大讨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识上。
三是搞好培训,增长技能。为提高农民的种养科技水平,发挥农业区域站的作用组织讲课,聘请了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种养殖技术讲座,增强了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注重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大对禽类养殖、蔬菜生产、食用菌种植的知识进行学习,有效引导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坚定了发展信心。
四是搞好指导,确保成效。对于原有的农业示范基地,乡党委、政府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宣传并搞好试验田,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广大棚种植、灌溉、植保、微耕等新机具、新技术。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农技推广站联合成立了技术服务队,开设了服务电话,及时帮助种养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原有基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三、工作思路
一是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水利条件较好的乡镇
地块科学规划,发展设施农业,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着力培育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体的反季节蔬菜、花卉生产基地等设施农业。
二是完善服务,明确任务职责。筹建设施农业服务中心,明确其职责任务,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更新品种、生产管理、经营销售,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是考察学习,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不断组织乡村的党支部书记赴有经验的山东寿光、青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念,坚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四是搞好培训,提高技术含量。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做好培训,完成培训目标任务。邀请专家定期传授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进村入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施项目,引导、示范农民按照规范技术进行生产,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品种引进、育苗、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对农民免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参观示范点、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及时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是以奖代补,提供资金扶持。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充分利用市、县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增加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对连片的示范区、示范点给予资金补助,提高温棚标准,配套水利设施,减轻农民负担。把农民投资、项目支持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
做好高标准暖棚、节水灌溉、引电入棚、道路畅通工作。提高设施农业格次标准,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加强设施农业机械的装备引进示范与推广。推广实施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地温,降低温室温度,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和作物品质。
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群众观念发展慢,思想守旧。根本原因是发展观念落后,特别是作为发展领路人和致富带头人的乡村干部要坚决克服“求稳、怕乱”的惰性思想和发展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的错误倾向,要牢固树立“无功便是过”的创业观念和发扬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县委县政府要“看政绩用干部,凭民声论奖惩”,让真正干事创业的干部有为有位。
二是财政扶持力度小。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项目,有些农户资金周转不开,影响设施农业的投入及发展。
三是市场急需规范。设施农业的产出,要有市场,农户才能见到效益。只有规范并筹建大型集散交易市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产品档次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打造国际、国内市场,让本地农产品走进大城市、大超市甚至国际。
赖炳琨
品牌农业是特指生产著名农产品牌子的农业。发展名牌农业是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发展品牌农业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能促进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出路问题。总之,发展品牌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2006年11月,在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期间评出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红杨桃、珊瑚饲料、劳福茂茶、广良荔枝、良梅茶、湛绿辣椒、源蕊鸭蛋等10个农产品优秀品牌。同时,还先后有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梅占茶、红杨桃、劳福茂茶、日升荔枝、蜜糖荔枝等8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等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几年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2.4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比上年增长7.6%。
然而,在发展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笔者认为,要加快发展农业品牌农业,必须切实做到:
(一)实行基地化生产。无论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都
要搞基地化生产。重点抓好水稻、花生、糖蔗、蔬菜、水果等五大产业为主导产业。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五大产业中的20多个品种为主导品种,搞专业化、集约化、基地化生产。像安铺镇、营仔镇那样搞万亩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像青平镇、高桥镇、石颈镇那样搞万亩红橙种植基地,像良垌镇、吉水镇、石城镇、石角镇那样搞万亩荔枝、龙眼种植基地,像石城镇、横山镇、新民镇那样搞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这样就形成基地化、集约化生产格局。
(二)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拳头产品,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化市场,实行农工技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纳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行列,形成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湛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1个,合作社成员2868人。这些都是“一企一品”、“一社一品”专业化生产的领头关。像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茗皇茶业有限公司那样,由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出种苗,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出管理,由公司统一收购产品加工销售。现已引种优质名茶1万多亩,带动农户1000多人种茶致富。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广名优化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引进种植名、优、稀、特、新品种。如水稻推广种植培杂泰丰、培杂丰
2、汕优3550、特优
524、湛优226、丰美占、桂农占、粤香占、华航丝苗、粤晶丝苗等优良品种。花生推广种植粤油
7、粤油
13、汕油
27、汕油71等优良品种。糖蔗推广种植新台糖1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5号、福农15号、粤糖86/368、粤糖93/128等优良品种。红橙推广种植脱毒无病无核少核种苗。荔枝以种植妃子笑、白糖罂、白腊、桂味、鸡嘴荔、蜜糖荔为主。龙眼主要种植储良、石硖、广良。香蕉种植威廉斯、931等名优品种为主。辣椒种植新丰、萧丰、湘研、茂椒等系列杂交种。青刀豆以双青12号为主。这样,就能迅速提高单产和总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实施科学化管理。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主要是市、镇、村委会、自然村和科技示范户等五级农科服务网络,每级都有专职或兼职科技人员。目前,全市有专业农技人员300多人,兼职农技人员2000多人。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推广、科技示范中的积极作用。二要层层办好科技培训班。重点办好粮、油、糖、蔗、果等种植管理和农药施用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教授前来讲课,传授科学种田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使之更好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如水稻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廉江红橙早结丰产技术,青刀豆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三控”施肥科技,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10多项技术为主推技术。三要充分发挥群众性科协组织的作用。全市已拥有水稻、糖蔗、花生、红橙、荔枝、龙眼、香蕉等技术研究会或技术协会30多个,会员1000多人。要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技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及时解决科学种田中遇到的新问题。四要加大技术投入。把科学研究、科技试验、科技应用等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按时划拨经费,确保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搞好社会化服务。一是抓好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服务。坚持推行专业承包经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承包;同时本着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大力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流转,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抓好种子种苗服务。积极扶持农业局、农科所和各镇农技站大量繁育优良种子种苗,供农民推广种植,坚决杜绝伪劣种子种苗进入田间地头。三是抓好市场销售服务。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6个,年成交量70多万吨。有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户)690家,从事流通人员6万多人,其中长期流通人员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设有农产品销售网点350多个。要积极引导他们拓展国内外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各镇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北京松际农网、廉江市政府信息网和
鹤湖商务网等网站,组织大量农产品信息在网上发布,及时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销商、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种养经营大户等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全市农产品寻找商机,畅通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农牧)厅(委、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做好2016年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围绕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深入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继续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支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探索创新扶持政策和体制机制,使农村沼气工程向规模发展、生态循环、综合利用、智能管理、效益拉动的方向转型升级,更充分地发挥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在提供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推进农牧结合和种养业循环发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大气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促进沼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央投资支持范围、补助标准
(一)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
继续支持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程开展试点。原则上每个省可申报1个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对于种植业优势产区和规模化养殖重点区域等原料资源丰富、工程需求量大的省份,最多申报2个试点项目,但对于截至2015年12月31日,还存在2015年安排的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项目尚未开工的省份,不得申报试点项目。试点内容除延续《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发改办农经[2015]879号,以下简称《方案》)中的有关要求外,鼓励地方政府增加以下试点内容:一是对试点项目所产生物天然气进行全额收购或配额保障收购试点;二是制定农业废弃物排放监管制度和建立污染者付费机制的有关试点,为促进农业废弃物集中收集、专业化处理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在工作有基础、技术能配套的区域开展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综合试点。
各地是否针对试点内容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将作为是否安排试点项目的重要参考。
(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
支持建设厌氧消化装置总体容积500立方米以上、能够有效推进农牧结合和种养循环、实现“三沼”充分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沼气工程(不含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对于开展沼气工程全程智能控制、沼肥智慧化加工应用、带动附加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各地应重点支持,优先申报。其中,给农户集中供气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由同一业主建设的多个集中供气工程组成。鼓励具备条件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参照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的试点内容,开展相关试点。
(三)中央补助标准
综合考虑项目总投资、产气能力、总池容等因素,中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投资补助。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每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安排中央投资补助2500元,但中央对单个项目的补助额度不超过4000万元,且不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40%。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每立方米厌氧消化装置容积安排中央投资补助1500元,但中央对单个项目的补助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且不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35%。鼓励地方政府安排资金配合中央投资合力支持项目建设。
三、选项条件、项目建设内容、工作程序和要求
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要落实备案、土地、规划、环评、能评、资金、安评等前期工作,并具有审批文号的文件,确保2016年能开工建设。已经获得中央财政投资、专项建设基金或中央其他部门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已经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专项或中央其他部门的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对于地方政府重视,统筹规划,出台相应辖区内农业废弃物处理政策的,优先予以支持。
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要采用中高温和高浓度混合原料发酵工艺技术路线,池容产气率大于等于1m3/m3•d,所产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BNG)。各地在接到项目单位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后,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进行实地查看,并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对于拟申请中央投资支持的试点项目,要在政府网站等公开媒体上进行不少于一周时间的公示。评审合格、公示无异议的项目可以申请中央资金支持。同时,省级发展改革部门需会同省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逐一编制项目试点方案。项目试点方案除应包括资金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外(可不附资金申报报告原件),还应说明项目试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以及地方政府围绕中央要求的试点内容已经出台或将要制定的相关政策。各省(区、市)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申报试点项目时,需一并附上项目试点方案、项目实地查看承诺书、专家评审意见、省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出具的行业审查意见、项目公示证明及公示无异议承诺书。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采用中温或常温发酵工艺,根据实际需要科学确定池容产气率,使工程所产沼气、沼渣沼液全部得到有效利用,确保沼气不排空、沼渣沼液不产生二次污染。各省(区、市)在申报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前,要组织有关人员,也可委托地市级或县级发展改革或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对有关项目进行实地调查。
其他选项条件和建设内容按照《方案》的有关要求,工作程序按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发改投资[2015]1377号)的有关规定,工程技术规范按照《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规范》(GB/T51063)等标准执行。
四、申报时间和其他要求
请各省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暂按2016年全国20亿元的总盘子组织项目申报(实际总盘子确定后将另行通知),按要求把2016年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工作做细做实,并于3月6日前将投资计划申报文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计划司、科教司各2套),同时发送电子版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综合处(通过纵向网)和农业部计划司投资计划处(nybzhaoqi@126.com)、科教司能源生态处(kjsnyc@126.com)。2015年安排了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的有关省份,要一并报送试点项目阶段性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报送情况、试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阶段性试点成效,将作为该省2016年试点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
附件:1.______省(区、市)2016年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汇总表
2.______省(区、市)2016年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表
3.______省(区、市)2016年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表(不含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增收效益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engyang thinking
Deng Bu-xun
(Pengyang Water bureauPengyangNingxia756500)
【Abstract】Facility is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ith facilities fo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anchor of Pengyang, but ho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has been initially explored Pengyang a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facilities;Development model;Revenue growth
随着设施农业在全区的不断推广,并现已成为彭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避灾农业、农民增收农业。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设施农业,更好地为 “三农”服务,彭阳县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设施农业的道路。
1. 基本情况
彭阳县属于宁夏南部山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全县总面积2528Km,总人口2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1万人,耕地面积6.69万hm2,人均耕地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属贫苦县之列。
彭阳县是宁夏玉米、辣椒和蘑菇等种植特色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技术普及程度扩大、农民自主经营能力提高,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以辣椒地膜覆盖为主的设施栽培,取得了良好效益,一部分有能力、懂技术的农民还搞起了蔬菜、瓜果的反季节栽培,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目前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2万亩,地膜覆盖面积30多亩,其中地膜玉米26.2万亩,辣椒3.5万亩。设施农业主要集中于辣椒产业,其拱棚面积1.6万亩,占设施农业的72.73%,其它地膜覆盖面积约0.6万亩;蔬菜种植大小拱棚栽培面积约0.4万亩,占设施农业的18.18%,栽培反季节蔬菜及瓜果面积约1.1万亩,占设施农业的50%。设施栽培延长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延长了农产品供应期,还提高了部分作物产品品质,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值,更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
2. 彭阳县设施农业的几种建设模式
设施农业就是通过利用透光保温材料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延长作物生育时间的一种栽培技术措施。目前,彭阳县设施农业中应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2.1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就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于已种植作物的土地表面,从而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产期的一种技术措施。近年来,因玉米和辣椒等作物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地膜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彭阳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6.2万亩,辣椒3.5万亩,分别占全县地膜覆盖面积的87.3%和设施农业面积的72.73%。此外,一些药材旱育秧和树木育苗也广泛使用地膜覆盖;部分区域发展的西红柿等蔬菜也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2.2简易拱棚。简易拱棚是一项投资较少的设施栽培措施。它是利用细的竹竿作为支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作为保护种植手段,拱棚一般高度低于1米,畦面宽度窄于3米。由于投资少,施工简便,现在在早春种植蔬菜的乡镇被广泛采用。
2.3设施大棚。设施大棚是一项较复杂的设施栽培手段,是简易拱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塑料薄膜为保温透光材料。其支架要求牢固,能够连续使用,且能够在透光材料上加盖保温材料,使棚内达到一定温度,使作物可以安全越冬。彭阳县采用钢架为主骨架,竹竿为次骨架,其上覆盖透光材料并加盖保温材料,其尺寸为长30~50米、宽7米、后高2米,前高0.2米。目前全县设施大棚种植的主要作物有辣椒、西瓜、油桃、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和瓜果,面积达3.5万亩,且多为反季节农作物。
3. 设施种植投资与效益
从彭阳县设施农业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设施农业的增收效益是显著的,一般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可以达到10~25%,每亩可以增收100~300元。特别在经济作物上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而在粮食作物上增收效果低一些。地膜覆盖发展与不覆盖地膜的辣椒无论是单体重量还是品质,都有显著提高,农民获得的收益也很显著。利用大棚生产蔬菜和瓜果,是双重技术的生产,农民既要懂得作物生产技术还要懂得如何管理大棚,不仅如此,农民还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要求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大棚条件下管理农作物,还要掌握授粉、整技、蔬花蔬果、控制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复杂的技术。这就使得没有一定技术素质的农民将束手无策,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发挥。
4. 农业开发投资与设施农业
最近十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加大投资,使得彭阳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农田道路硬化、沟渠疏通、水源工程改善,农业开发投资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走路难、灌溉难、排涝难问题。同时,开发资金还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科技推广和示范,主要目的是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种。
在建设初期,彭阳县根据国家农业开发投资政策,也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设施大棚建设,为设施大棚地区提供水源工程、交通建设和技术培训,为设施农业发展搞好配套,从而促进其发展。近年的开发投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安排项目区的资金使用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开发投资的严格而合理的使用,也使得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提高,从而进一点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5. 设施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设施农业是一项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其在彭阳县的农业生产应用推广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5.1不能強行推广。设施农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措施,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设施大棚种植,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和技术指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设施栽培就要缓行。绝对不能搞行政命令,强行推广。前几年,我县有关乡镇一度由乡(镇)、村出资建设大棚,结果农民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对市场信息也缺乏了解,大棚建好了,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有的只是用了一年就废弃了,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5.2不能盲目攀比。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是增产增效,能够达到效果就行,不一定要多高级的大棚。要根据资金情况, 尽量发挥人力和当地农业资源的作用,能用土墙的用土墙,能用空心砖的就用空心砖,不宜投资昂贵的连栋大棚。
5.3不能政府包办。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凡是政府一手包办的大棚,几乎全得赔钱。大棚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关键环节是生产者自身,所以政府也不能给农民建设大棚。你建好大棚,没有人愿意管理,农民没有积极性,建大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4不能一窝蜂。发展设施农业千万不能走一窝蜂之路。大家都搞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路也就到头了。前些年,国内都一起发展大棚油桃,结果几年之内,大棚油桃成灾,价格猛跌,农民不得不拆棚砍树。但是,如果政府在此之前能够帮助各地沟通信息、规划和指导种植,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5.5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投资不是关键问题,而关键是农民自身的认识程度和积极性。农民始终是设施农业的主体,政府要引导农民将发展设施农业变成农民自己的行动,若直接投资发展设施农业。会给农民造成依赖思想,最后会发展成有人建而无人管的被动局面。政府还应在项目区多做些配套设施,如修路、打井、配套灌区等,给农民多方面提供方便。
设施农业既然是一项好的技术措施,投资效益高,政府在重点帮助农民搞好项目区的交通、水源建设的同时,还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建立市场,引导投资商扩建贮藏设施和加工生产线,帮助农民搞好气象、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化验土壤、指导施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对于个别有积极性发展设施农业却缺乏资金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如低息、贴息贷款等,既保证其建设发展,也要让其对投资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文章编号]1619-2737(2012)09-14-217
[作者简介] 邓步迅(1970.11-),男,学历:宁夏大学农田水利本科,职称:水利工程师,长期从事农田水利工作。
(2013年12月25日墨鱼)
发展现代农业,是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必由之路。
雷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是改变广大农村落后面貌,促进雷州工业发展的实现途径。特别是湛江市提出“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经济发展战略口号,给予我们十足的信心,雷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部署“五年大变看雷州”的经济发展战略。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市实行“五年大变看雷州”的经济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分析,坚定不移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雷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地理优势
雷州市处于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多雨。全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雷州境内地势开阔平坦,适宜于大片机耕开垦种植,易于实现机械化耕作。
二、“五大因素”制约雷州发展现代农业
开展走访调研,分析本市的农业发展现状,认清制约本市农业发展的各障碍因素。主要有:
(一)人均耕地面积少。雷州虽然是农业大市,拥有广阔平坦的耕地150万亩,但人均耕地只有1.2亩。
(二)经济底子薄弱。经济底子薄弱,长期制约雷州农业的发展。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三)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农产品从生产到营销各环节,整合不够严,管理不够精细,处于松散、粗放状态,加大农业经营成本。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落后,我市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上升缓慢,不能新型农业发展需求。
(四)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交通,通信,灌溉,排水等设施。
(五)缺乏农业方面人才。目前农村村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小农意识强,思想僵化落后,缺乏长远打算和市场意识。与此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致使在农村生活的人口多为老幼妇孺等劳动能力较低群体。
其他还有环境恶化,土地盐碱化,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等因素。
三、“兼顾生态、创新科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五举措,力促雷州农业现代化
(一)兼顾生态和谐,促进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必不可少天然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了响应湛江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也为了本市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根据地理环境,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农业。改变过去农业生产陈旧观念,合理使用化肥、科学浇灌,防止土地污染和土壤盐碱化;合理使用农药,确保农产品安全,可以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形势下,唱响本市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二)创新农业科技,强化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科技进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因此我们必须在改变农业粗放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工夫,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1、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保障农业科技研发专项资金。二是开展稳定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试点工作。三是建立鼓励科研人员、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四是给予涉农企业相关的政策扶持。
2、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生产资料使
用效率,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建立农业示范工程,推广节水、节肥、省药等节约技术。启动土壤肥力研究项目,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加强监管,科学使用农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型农业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当地特色农业。
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突出当地特色产业。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如有“蒲乡”之称的沈塘镇,有“雷州香蕉第一镇”之称的调风镇,有“菠萝之乡”之美誉的英利镇,有“中国芒果之乡”美誉的覃斗镇等,这些是雷州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果。
(四)整合优化农业土地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资源配置不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很大因素,我市大多数农村土地分零碎现象。分配零碎是指每户农民拥有的耕地不连片集中,分布零零散散。这不但提高耕作难度和提高耕作成本,而且还极大挫伤农民经营积极性。此外耕作上存在过度开垦和侵蚀田基、田埂,造成土地流失和田基、田埂无法满足通行用途,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推进耕作机械化,极大降低耕作经营效益,降低农民的耕种经营积极性,也极大降低企业向农业生产投资的吸引力。因此,必须加快土地资源整合。在土地资源整合过程主要满足三方面,一是地形规整规划,连片分配;二是重新规划田基、田埂,确保农用机械和交通工具能通行。三是农业基础
设施要完善,如排水、灌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必须完善。雷州推进农业土地资源整合方面也积累一定先进经验,如雷州市杨家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建成1.25万亩的国际洋、少揽洋、琛来洋、夏口洋四大北运菜基地;1.2万亩锦坡、松柏、黄桐三大甘蔗生产基地和3.3万亩山坑连片桉树经济林带。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极大刺激了当地经验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土地整合优化,才吸引社会流动资金向农业生产投入,才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一是扶持涉农产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二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涉农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达到带动整个地区农业发展的目的。三是成立新型经营合作社或公司,实行“公司经营,村民监管”经营模式,新型合作社或公司人事优先录用当地农村青年,吸引外流劳动回乡创业,农民可以通过技术参股或者土地参股,提高当地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五)培养具备农业技术的农村基层干部。加强对农村干部选拔工作的指导,鼓励有知识有经营管理能力有市场头脑的年轻人担任村干部;加强思想教育与培训工作,使广大农村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以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经济。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为深入推进“三服务”活动,市人大农委(常委会农工委)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粮食局)、市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参与,组织开展了《当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的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约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主要短板
近年来,我市各级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做强做优产业关联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126家,占全省11%;家庭农场5251家,占全省13%;农业龙头企业605家。其中创建省示范型家庭农场省级113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40家。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6家、省级40家、市级144家。金字火腿、华统肉制品、寿仙谷医药等10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成功上市。在充分认识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任务来看,我市新型农业培育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
(一)从发展水平上看,“低、小、散”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
1.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引领能力不够。全市60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销售亿元以上的40多家,其中销售10亿元以上2家。近年来,金字火腿、华统肉制品、寿仙谷医药等农业龙头企业先后上市,行业引领能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还有411家,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67.93%。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效益不佳,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少。同时,大部分企业龙头企业产业层次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缺少新产品开发,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家庭农场经营单一,实力不强。全市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5251家,其中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4674家,占89%;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337家,占6.4%。家庭农场经营土地34万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65亩。每个家庭农场平均劳动力3.5个,其中平均常年雇工劳动力1.4个。全市家庭农场行业分布在种植的3910个,占74.5%。其中种植粮食产业的669个,经营土地面积在50-200亩的436个,占粮食产业家庭农场的65%;1000亩以上的10个,占粮食产业家庭农场的1.5%。畜牧业319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渔业233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4.4%。种养结合513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9.8%。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值28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2466个,占47%;100万元以上233个,占4.4%。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种养经营单一,平均销售额少。
3.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组建,轻作用。在全市51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1118家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855家合作社纳入“空壳社”清理整顿范围,其中: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社573家,因经营管理不善停止运营的合作社372家,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的合作社158家。在清理整顿中,2019年1-11月,全市自愿注销合作社241家(其中采用简易注销方式办理注销的合作社131家),指导规范的141家,市场监管部门吊销的合作社136家。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工商登记门槛低,一些合作社在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职能定位是什么、合作社如何运转等主要问题未作充分准备下就去注册登记,服务社员、发展生产只停留在章程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从要素配置上看,“多、难、缺”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发展。
1.土地要素制约多,影响做大做强。一是土地承包户土流转意愿不强。承包土地经营仍是部分农户重要收入来源。部分5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不愿在外打工,喜欢在家种植承包地,精耕细作,生活富足。目前,我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率49.4%,还有105万亩承包土地还是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经营,传统耕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机制缺乏,部分农民不敢长期流出土地,把土地当成最可靠的依托和养老保障。二是土地流转租金较高。当前,全市种粮大户流转土地每亩年租金约在700元至900元之间,种粮收入租金在内的成本相抵基本持平;种植花卉苗木流转土地每年租金在1000-1200元之间,金东区澧浦花木市场土地流转年租金每亩4000元。三是土地流转年限不等。当前,在全市土地流转中,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55.2万亩,占流转土地的54%其中流转年限20年以上的8.7万亩,占流转土地的8.25%。流转年限5年以下的47万亩,占流转土地的46%。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制约规模经营业主长期经营发展计划,影响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四是农业经营主体取得建设用地难。建设用地紧张,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改扩建项目需要建设用地指标、建造新厂房。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而且都要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还设有投资密度、技术指标、产值等要求的前置条件。农业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低,企业实力不强,与其他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农业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五是农业设施用地乱象多。201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开展了大棚房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我市共清理整治了975个违规项目,拆除了一批未经严格审批的农旅结合等农业项目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损失较大,一定程序上挫伤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2.资金筹措难,影响发展壮大。小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少,致使投入少、产出少、盈利少、积累少,影响做大做强。抵押担保能力弱,从银行贷款额度少。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在遇到资金短缺时,有的找个体经营赊欠农资,待收获后已物资抵扣方式偿还,并负担较高利息。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
3.高素质人才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158.7万农户,农村劳动力256.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10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12%;常年外出务工的79.2万人,是农村劳动力的30.91%;从事第一产业7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8%。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素质结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全市51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牵头人文化程度大专以的只有45人。经过多年的培育,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创客”有525人。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农村劳动力培训能力不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三)从政府服务上看,“强、大、准”力度不够,影响绩效。
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不强。市、县两级制订了“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畜牧业绿色发展等规划,但是存在着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布局、农业特色强镇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研究不深不透,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引领推进保障举措不力等问题,影响总体规划、分类规划执行力,影响规划实施的成效。
2.大平台整合培育不够。目前,全市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4个,占全省6.8%;有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点7个,占全省8.2%。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两区”建设至今没有形成实体化运作机制,造成了后期管理养护工作缺失,影响进一步提档深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是全省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由于发展平台的缺失,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难以整合,创业创新主体难以集聚,制约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3.扶优扶强政策准度不够。2018年,市级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7875.86万元,其中以项目形式补助资金3600.66万元,项目数187个。主要包含粮食生产发展、农机化促进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循环农业、金华两头乌猪产业转型升级专项等。项目数量多,资金少,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财政资金对主导产业发展引导作用的发挥。农业发展扶持资金整合力不够,扶持产业、项目精准度不强的问题在全市不同程度存在,影响财政资金扶助对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的绩效。
二、加快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切实增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重要性、紧迫感认识的同时,更需要重视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生产力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为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提供更适宜环境。
(一)加强规划研究,用融合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产业兴旺。
“十四五”期间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重要阶段。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要以特色高效为目标,分析筛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确定重点培育的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目标、举措。要深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引入各类先进要素,促进农业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结,加快打造省级农业全产业链示范样板。积极创建产业融合方式先进、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集群发展高效、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扎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一批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业科普、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亲子游乐”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二)重视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要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抓好示范,持续重视武义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面深化农业“两区”建设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规划布局美、产业融合深、主体活力强、绿色体系全、质量品牌优、农科结合紧、体制机制新、综合效益好”等八个方面的要求,通过提升一批、创建一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做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组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精品园、特色农业强镇建设的管理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加强管理、服务工作。(三)加快要素集聚,保障农业用地政策落地。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政银保担”合作机制,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及担保范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推广义乌市宅基地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农民生活保障做法;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规范并促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梳理集成上级相关农业设施用地、农业建设用地、农村一二三乡融合发展配套设施用地政策,明确国土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及乡镇政府的监管职责、审批程序,规范用地,确保国家、省有关配套政策实实在在落地、落实。(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完善激励政策,推动科技、工商资本进乡村,引导青年、乡贤回乡村,推动人才资金 “上山下乡”。要建立市县两级乡村振兴项目库,县乡组织重点农业项目招商小组,积极探索工商独资、集体注资、村企合作等发展模式,撬动工商资本投向“三农”重大领域、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推出“乡贤贷”“家乡贷”等专项贷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劲保障。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扶持政策,用准省级补助资金,加大市县农业专项扶持农民培训工程的力度。加强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设计适应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分类施教,灵活多样方式组织培训。接轨浙江农民大学,理顺金华农民学院运行体制,发挥金华农民学院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渠道作用。重视各级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协会、各类农业产业协会建设,发挥各类协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交流协作、促进发展作用。(五)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通过创建金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金华农产品的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和八婺优质农产品的展示展销平台,对现有各类农业品牌建设平台进行整合、重组、归并和改造,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品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要做大做强“金农好好”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引导、帮助和吸纳区域内更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涉农机构加入农业区域品牌建设范畴,形成市级、县级、企业“1+N”模式农业区域品牌体系,塑造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上游、下游、平行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域品牌经济链。同时,积极搭建农产品宣传推介平台,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和品牌产品营销力度,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注重品牌保护,定期开展跟踪监测,保证品牌产品质量和信誉。【关于发展设施规模农业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安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报告11-06
高青县关于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意见06-16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05-27
关于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07-09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09-27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07-06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10-03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10-26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