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总结(精选17篇)
一、训练准备过程
教师要想上好思维训练课,开展好思维训练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确保训练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有序高效在这一过程有两项主要任务:
1、拟定好思维计划,这时搞好思维训练的前提,在定计划要依据大纲或课标要求紧扣教材知识和内容、训练目的和要求、训练形式和方法。
2、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敢想敢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思维训练难于进行,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呢?
①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
②是说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③是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矛盾中发现问题;
④是创设争辩氛围;
⑤是利用游戏、演示、操作等激发思维兴趣。
二、训练实施过程
在这一过程,首先是训练指导,即结合某单元或章节的新知识内容,说明重点训练项目、程序和方法、使学生明确训练目的和要求,从而自觉参与思维训练。其次是按计划分课时开展训练,注意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在新课学习阶段以归纳推理训练为主,在练习巩固阶段以演绎推理训练为主;但是,要注意求异思维训练。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呢?
1.创设思维情景激发思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将学生的思维需要转化为思维活动
2.安排适当活动,激活思维。在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他们会主动参与思维活动,在次基础上,还应安排适当活动激活思维,使思维优质高效。
①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是激活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质疑问难的学习活动可以活跃气氛,促使全体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思维、交流信息、教师正好因势利导参与研讨。
②让学生自学尝试。自学尝试是一种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不仅可以激活思维,而且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③让学生探究研讨。例如:教学运算定律让学生通过题组计算自己找规律,做结论。
④让学生判断推理。应用判断推理辩析和强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也是激活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让学生运用除法算式判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并说明理由,可以激活学生的演绎推理。
3.多种形式鼓励激励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需要不断被激励,如何激励学生思维呢?
三、效果测评
1、报告结果,自我激励。即让学生当众报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如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把自己得的结论说给大家听。
现阶段,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数学成绩, 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和效果, 下面我就对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1.数学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数学知识,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同时数学知识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同时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备的素质条件。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2.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2.1数学教学内容。
组合数学、代数、数论、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与应用是目前我国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中, 组合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周期与循环等; 代数的主要内容是分数比大小及求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数论的主要内容是分解质因数和整数整除的特征等;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与应用图解应用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割移, 等分三角形等。 从教学内容上看, 小学五年级数学内容逐渐由简单向复杂转变, 并且增添了几个图形的有关知识点。 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少有教师会认识到这一点, 几何图形知识的传授仍然采用的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2重视学生的分数, 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直以来, 我国都按照学生考试的分数进行人才的选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工作的重心和精力放在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上, 虽然我国现行的人才选拔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 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还有,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的考验, 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 致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3.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3.1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注重数学教学的同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首先应该通过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每位同学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实践研究表面, 教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倡导实践教学。
数学知识实际上充满了奥妙和乐趣, 很多学生非常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以学习数学知识为乐趣, 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数学知识复杂多变, 难以理解, 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的, 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倡导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进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3.3学生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主动参与互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将任务分派到每个小组, 同时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引导, 然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合作, 共同将教师分配的任务完成, 并学到数学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将自己的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看法和同学一起分享, 一方面通过分享再次加深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和同学进行互动, 能够了解其他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潜移默化中使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保持学习信心。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知识已经开始由简单向着复杂的方向转变, 一些学生有可能一时间难以适应数学知识难易程度的转变, 极易导致考试的失利, 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这时, 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 树立学习信心, 并引导学生把握好恰当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要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向老师倾诉, 寻求教师的帮助,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
总而言之,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并保持良好的信心, 这样才能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真正的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小学五年级更是关键时期。本文以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就如何运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最后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几点建议, 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五年级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马玉晓.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2) .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从而引发出学生的思维动机。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是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理清脉络,重视思维方向的寻求,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1)顺向性。这种思维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根据概括的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從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是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机芯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由旧知识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①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扎起认识中分解开来。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②具体与抽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③求同与求异。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的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④一般与特殊。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重视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完善和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道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前面的例题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经获得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的教学的重点是是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的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杜立新和创造性。
答:姐姐的苹果不变仍然是3个,哥哥有4-1=3(个)苹果,弟弟有8+1-3=6(个)苹果,这时弟弟的苹果最多。
2、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答:年龄差不变,小明一直比小强大6-4=2(岁)
3、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答:小明前后各4人,再算上小明共有4+4+1=9(人)
4、有一本书,小华第一天看了2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4天看了多少页?
答:第二天看了2+2=4(页),第三天看了4+2=6(页),第四天看了6+2=8(页)
5、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答:两次数的时候都数了小明,小明被重复数了,需要减去,所以这一队共有4+5-1=8(人)
6、有8个皮球,如果男生每人发一个,就多2个,如果女生每人发一个,就少2个,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男生有8-2=6(人),女生有8+2=10(人)
7、老师给9个三好生每人发一朵花,还多出1朵红花,老师共有多少朵红花?
答:9+1=10(朵)
8、有5个同学投沙包,老师如果发给每人2个沙包就差1个,老师共有多少个沙包?
答:2+2+2+2+2-1=9(个)
9、刚刚有9本书,爸爸又给他买了5本,小明借去2本,刚刚还有几本书?
答:9+5-2=12(本)
10、一队小学生,李平前面有8个学生比他高,5个学生比他矮,这队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答:数的时候不要漏了李平哦,这队学生共有8+5+1=14(人)
11、小林吃了8块饼干后,小林现在有4块饼干,小林原来有多少块饼干?
答:8+4=12(块)
12、哥哥送给弟弟5支铅笔后,还剩6支,哥哥原来有几支铅笔?
答:6+5=11(支)
13、第二中队有8名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跟男同学同样多,第二中队共有多少名同学?
答:8+8=16(人)
14、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
答:大华有10-2=8(张),小刚有10+2=12(张),12-8=4(张)
15、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鱼,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它们还有几条?
答:5+4-6=3(条)
16、同学们到体育馆借球,一班借了9只,二班借了6只。体育馆的球共减少了几只?
答:9+6=15(只)
17、明明从布袋里拿出5个白皮球和5个花皮球后,白皮球剩下10个,花皮球剩下5个。布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白皮球,多少个花皮球?
答:5+10=15(个)……白皮球 5+5=10(个)……花皮球
18、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答:14-8=6(朵),6=3+3,所以芳芳给晶晶3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
19、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一共买回几个蛋?
答:12-8=4(个)……鸭蛋,12+4=16(个)
20、草地上有10只羊,跑走了3只白山羊,又来了7只黑山羊,现在共有几只羊?
1.9+99+9992.18+19+20+21+22
二、找规律填数:
(1)100,95,90,85,80,,70
(2)2,4,6,()
三、小红有一捆铅笔,她先给了弟弟一半又一只,又给了妹妹剩下的一半又一只,最后自己只剩下一只,小红原有铅笔___只。
四、小亮今年10岁,妈妈今年36岁,小亮25岁时妈妈比小亮大()岁?
五、已知△+○=30,○=△+△
△=○=
七、5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3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八、一班、二班共有图书100本,如果一班给二班15本两班图书就一样多了,一班原有图书()本,二班原有图书()本?
九、在一次小学数学竞赛的领奖台上有五名同学上台领奖,他们每两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问:他们共握了()次手?
十、钟鼓楼的钟打点报时,5点钟打5下需要4秒钟。问中午12点是打12下需要()秒钟?
十一、桔子和苹果共有360个,其中桔子数是苹果数的2倍,求桔子有()个,苹果有()个?
一、课前儿歌,具体有趣。
最初,课堂铃声响后,很多孩子还不知道进教室,甚至老师来到教室后,他们还迫不及待的跑到老师身边说这说那,并乐此不疲。看到这种情形,我结合数学课堂需要编出课前准备儿歌,通过全班同学对口令的形式,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铃声响后,我和学生对以下儿歌:老师说“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边做边说“快快进课堂,一本书,一支笔,看谁最先坐端正,静等老师把课上。”还有班主任老师教的对口令:是老师说“一二三四”学生说 “做好姿势”;老师说“五六七八”学生说“闭上嘴巴”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很快就知道老师来了,要拿出数学书和一支笔,坐端正后等老师上课。
二、扎实训练数学课堂常规。
因为年龄小,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上课了还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听讲,怎么动手操作„„所有的一切无不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的指导和反复训练。比如数学课前学具袋的摆放,站立的姿势、举手发言的要求等等。进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课堂常规训练好了,就能为以后的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想有创造, 就必须勤于思考, 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 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 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 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 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 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勤于多思, 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 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 是一种好办法.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以一题多解的方法训练学生独创性.一题多解之所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 不局限于单一角度, 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 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 它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 谋求多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会独辟蹊径, 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二、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 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 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从45+25=70中得出:70-25=45;70-45=25.通过比较, 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 通过观察、比较,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 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转换角度思考,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 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 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 也就是说学生个体 (乃至于群体) 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 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 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 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 加法转换成乘法, 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 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 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 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 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 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 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 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 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四、认真剖析, 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 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 从叙述的事情上看, 不是工程问题, 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 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 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 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 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 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 用转化方法, 迁移深化, 由此及彼, 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 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 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从而引发出学生的思维动机。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二、理清脉络,重视思维方向的寻求,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1)顺向性。这种思维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根据概括的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是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机芯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由旧知识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①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扎起认识中分解开来。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②具体与抽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③求同与求异。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的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联系实际,重视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前面的例题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经获得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的教学的重点是是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的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杜立新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堆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辛店镇第三中心小学)
永清镇中心小学 孙金霞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的数学、音乐、二年级两班的音乐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针对我班优生少差生面大这一特点,把基础教育和差生转换作为这学期的工作重点;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所教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积极参加教材培训,培训后写出体会,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3、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课堂上生成的知识做好教学随笔。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这样,提高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
4、批改作业。我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二阶段:我在办公室批改,学生订正之后,补给优秀,并善于用激励性评语鼓励学生进步。虽然是数学作业本,我给的批语一般都在1-2行,来指出学生的不足和激励学生更加进步。这样分两个阶段,对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本学期我还让孩子们写数学学习周记,并给予激励性评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并且巧用幽默,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给学生创造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摸索其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2)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本期的教学工作,我认真坚持了教学“六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学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每节课都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此外,我还积极地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学科的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但是,“进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上课老师讲得多而学生练得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做了学生的单元测验。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试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玩、好动,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喜欢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还要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一开学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课外辅导。在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根据我所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针对优生少这一特点。把基础教育和差生转换作为这学期的工作重点;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我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无论在期中考试还是在期末考试中,我都会预先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是五(2)班,好多同学连最基本的九九乘法表都没被熟,更不要说会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了,因此,我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刚开徐时,就严抓两个班学生的基础,每天利用课前的十分钟做加减乘除运算的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后,五(1)班大概有90%的同学都能够掌握这一类的计算题,而五(2)大概只有60%的同学能完全掌握。因此,在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在基础题方面五(1)班得到的分数是比较高的,而丢分之处就在于应用题,虽然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五(1)班总共有42人,而有27人是及格的,100分有一个,平均分是62。5分;而五(2)班和五(1)班相差就比较大了,五(2)班无论在基础题还是在应用题中丢分都比较大,导致了全班44人,及格才7人,平均分29。5分。当我看到两个班的成绩时,我当时也很不解,为什么是一样教,五(1)班的均分这么高,而五(2)班这么低呢?后来,回来反思后,才发现,首先,可能是作为班主任的原因吧,在五(1)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其次是,五(2)班的基础就比五(1)班的差;最后,还是我这个当老师的吧,可能还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两个班的基础不同,而我还是用同一种方法教,导致二班的有些学生接受不了吧。因此,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中,针对两个班基础不同的情况,我制订了两份复习计划,从现在的作业和测试中课看得出来,效果显著。
两个班的学生,一直以来,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不太理想,而且还随着年级的递增,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知识面的扩展,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难: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板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激励他们大胆的解答,并在适时的时候予以提示,使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太难,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第一环节实施后,我采取得第二步是在讲课时把知识生活化的方式,以学生常见的范例、经常接触的身边的数学问题为例,加以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很有用,数学问题解决不好会出笑话,会影响自己的将来,要好好学数学,要学好数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一是注重从学生的作业上来反馈,将学生的问题和与优点添油加醋的加以评价,再就是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学生评价等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一年来,成效显著:一向沉默寡言的王晓仙、王嘉倩等同学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了,其次是能基本清楚的描述解题思路了,再次就是作业正确率提高了,测试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其思维脉络就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積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简介:
一、丰盈表象奠基础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基础, 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表象是对过去知觉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 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 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 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鲜活的表象, 以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1.充分感知, 建立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感知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思维训练时, 需要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进行演示活动, 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 全方位、多形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鲜明而丰富的表象。
2.运用表象, 展开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 表象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概括性。学生运用建立的表象进行想象活动, 可以形成新的表象。在数学教学中, 不能止于学生感知、建立表象,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 使学生的表象更概括、抽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学生感知了具体事物后, 常常隐去实物, 在脑中回想刚感知过的事物或经历过的情境, 以建立准确、鲜明的表象, 而且以此为中介, 进行抽象思维。
3.激活表象, 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 获取并储备了各种表象。学生建立的表象是否鲜活?能否在解决问题时进行相关的想象活动?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障碍, 往往是由于有关的表象不能清晰浮现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表述问题的文字或语言, 唤起学生头脑中相应的表象, 必要时还可以外化具体的形象或情境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适度抽象提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抽象思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是由抽象概念形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 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是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繁杂的知识点分布于各册教材中, 需要通过抽象将具体的知识点转化为抽象的知识并与其他的抽象知识相联系, 形成系统的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1.把握抽象思维训练的度
如一位老师在上“倍的认识”一课时, 用贴画、画圈等方法, 感知:黄花朵数是蓝花的3倍,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是10倍呢?有几个2朵?50倍呢?有几个2朵?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想象是要学生在头脑中浮现相关的形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不一定能浮现出相关的表象, 10倍、50倍的数字太大了。学生凭借的不是形象, 而是顺着前面的意思说说而已, 起不到运用表象想象的作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这个要求有点高。抽象思维训练是必要的, 但这个要求明显脱离二年级学生的实际。
2.感知抽象概括方法
抽象思维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抽象概括的过程, 学习抽象概括的方法, 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 抽象思维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形成过程, 理解分数的意义, 体验抽象概括的过程。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说。如一个月饼的3/4、一个图形的3/4、一个计量单位的3/4、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3/4。然后尝试抽象分数的意义:用一句话来说说3/4的意义。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东西是说不完的, 概括分数意义的难点是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用来平均分的东西。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单位“1”其实就是学生刚才想到的那个词, 只不过更贴切罢了。有了上述经历, 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已经不再是抽象的词语了, 而是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的活生生的概念了。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的意义, 事半功倍。
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3.强化抽象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 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强化抽象思维的训练。
如“倍的认识”一课, 在学生初步构建“倍”的概念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把握本质特征。第一次比较:
2个2、3个2、4个2的比较, 思考:黄花都是2朵, 为什么有时是2倍, 有时是3倍、4倍呢?
第二次比较:
没有画圈, 让学生直接判断。黄花的朵数没有变, 怎么一会儿是2倍, 一会儿是4倍?8是2的4倍, 是4的2倍。一份数变了, 几倍也变了。
第三次比较:猫妈妈钓到的鱼是小猫的3倍, 让学生用图表示出来。
这比看图说几倍难度要高, 但还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能画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答案对吗?为什么画得不一样, 但都是正确的?他们画得不一样, 有一样的地方吗?这一样的地方, 就是几倍的本质特征:几个几就是几倍。
三次比较都是围绕几个几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感悟“倍”的本质特征, 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三、数形交融求境界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数学活动中的辩证关系。数学活动中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可绝对分割的, 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形象积累、抽象概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形象积累丰富到一定程度, 抽象概括就水到渠成。
“搭配中的规律”是四年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通过例题探索“木偶与帽子的搭配”搭配种类, 理解:帽子的顶数乘木偶的个数等于搭配的种数。怎样引导学生经历表象积累、探索规律、抽象概括, 达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这一“数形交融”的境界呢?那就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形—数”的学习过程。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1.操作图片, 初步感知, 形成表象
学生用图片操作看有几种搭配, 然后让学生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规律。如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每个木偶可以配两种帽子, 三个木偶就有六种搭配方式。另一名学生从帽子入手:每个帽子可以配三个木偶, 两顶帽子就有六种搭配方式。
2.画图表示, 运用符号, 初步抽象
教师提出要求:用画图的方式简洁地表示这种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搜集资料。学生的画法很多, 有实物的, 有文字的, 也有字母、图形的, 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观察、思考。
符号化是初步抽象的结果, 是模式化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初步的提升。
3.抽象概括, 总结规律, 构建模型
教师板书:帽子的顶数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分别在下面对应写上2、3、6。但教师不急于让学生总结, 而是继续深化, 让学生进行思考, 积累经验。
增加了一顶帽子、一个木偶, 让学生画图, 用简洁的方法表示。
学生操作后说说思考的过程, 同样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
板书:3、4、12
再增加一顶帽子、一个木偶。这时要求学生不画图, (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有图了, 能够用积累的表象进行思考了) 先想想, 再说说, 同桌互说。
然后在学生交流后板书:4、5、20。
廖百胜
2005学下期,在紧张忙碌中顺利结束了。一期以来,经过同学们的刻苦努力,学完了全部课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本学期重点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度都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超过大纲规定要求,计算准确度达到90%以上,符合教学目标规定。
二、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本学期在原有几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学生经过一期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有关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能准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期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对单位“1”的理解和对分率的理解,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四、学习习惯的养成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年级学生各个方面都不断成熟,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忧为重要。一期以来,注重了学生读书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根本转变。
学生的可塑性强,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巩固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努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而勤奋工作!
李祖英
本学年,本人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科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一年来,成效显著。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本人从不以自己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本人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大班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待进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成绩喜人,还须努力。
1、取得的成绩。在本人一个学年的努力带动下,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改过去的“差、乱”的班级形象,形成了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新的“班风”、“学风”。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性思维,情境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运行之窗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认知实际,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催生其创新型思维拓展十分有益。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穿插互动,强化自身问题情境创设意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搭建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示学生在点滴成功中体验释疑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在预讲授“小数的性质”章节时,在教学设计环节大做文章,设置多个情趣盎然的小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进行跃动。我在本节教学时,就做了大胆的尝试:谁能在1、10、100后填注合适的单位,且用等号将其串联起来?学生对这类问题表现得很有兴趣, 纷纷投入到问题求解中,有的三一群俩一伙,有的按照日常小组的形式讨论,整个班级霎时陷入热火朝天的讨论中。看着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平时调皮多动的小顽皮们做起研究来这么“中规中矩”。经过大家的讨论,我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学生进行作答,有的说后面加上圆角分就是1元=10角=100分,有的说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1米=10分米=100厘米。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悬念激趣,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求知欲和探索欲空前高涨,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效果不言而喻。
二、重视推理训练,夯实学生基本的探究思维
推理训练一般在解析应用题时用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具有矫正和完善功能。
如,一个筑路工程队,有员工10人,要为一家工厂修一条短途厂内公路,假设4人6天能铺设沥青240米,试问8人12天能铺设多少米?
从结果处切入进行分析:结果问题是8人12天能铺设沥青多少米。由此首先要弄清每人每天能铺设多少米?带着问题顺杆爬, 从已知条件4人6天能铺设24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铺设的公里数,理清思路后不难得出:240÷4÷6×8×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训练对小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从营造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数学问题。
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数学学习环境,将数学同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环境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以发挥数学学习的价值。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讲课,而是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实例来诠释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据笔者了解,当前许多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要求小学生记住,下节课对该知识点进行提问,但实际情况是到了下节课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为何会造成小学生记不住知识点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没有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比较熟悉的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应将其同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上“元角分”这节课时,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游戏内容为:教师让一名小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让学生在付款和收款的过程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享受到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采用教学用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将小学教学用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改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知识还是不理解、记不住的尴尬教学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几何图形还不能在大脑中抽象地建立清晰的图形轮廓,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等。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用具,将抽象的数学几何图形用实物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不同,应针对性地选用教学用具。例如,在教几何图形认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几何图形,让学生看完图形后,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然后说出该图形的名称,最后画出图形可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中强调,现代教育教学应将学生的课堂主体突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要按照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现有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地记忆数学知识,教学质量低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比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测量工具认识”这节课时,笔者将几种测量物体所用尺子放到讲台上,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手中拿的这个工具的用途是什么吗?”这时学生回答:“是测量东西用的!”然后笔者又问:“你们知道是用来测哪些东西的吗?”这时,学生开始谈论起来。其实,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联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生活中尺子的具体用途。
总之,小学数学是有效训练和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同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喜欢上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鸡兔同笼问题)
1、在同一个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从笼子上看有40个头,从笼子下数有130只脚,那么这个笼子中兔鸡各有多少只?
2、小娟爱好集邮,她用10元钱买了6角和8角的两种邮票,共15张,那么这两种邮票她各买了多少张?
3、一次数学测验中规定: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倒扣5分。三年级3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抢答了10题,一共得了30分。那么,他们一共答对了几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7-19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11-0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期末复习教学计划06-20
《循环小数》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07-0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心得体会10-1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难题总结06-15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9-22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总结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