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共9篇)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1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2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会写“乃、随、潜”等7个生字。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二.自学。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3.指名朗读,正音。三.导学。

1.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2.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3.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们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吓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生”看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的意思。“知”:知道。“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目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潜入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潜”:暗中。“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四.练习。

1.出示:乃 随 潜 润 细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重点指导:“乃”是鼻音,“随”是平舌音,“潜”是第二声。(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时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3.揭题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a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二.自学。

1.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2.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三.导学

1.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2.齐读这两句诗。

3.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5.齐读这两句诗。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四.练习

1.指导生字,出示:晓 眠(1)读准字音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2.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春雨》 《春晓》

喜爱春天 爱春惜春

教后记: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篇3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4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 古诗两首

★ 古诗两首春晓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题

★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5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1)通过字里行间体会文中作者表达出的朋友间真挚的爱,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验方法:真字酌句,朗读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四 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黄鹤楼、渭城、孤帆、碧空、天际、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文本细读: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诗句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并揣摩关键字词“孤”“尽”“唯”“更”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4、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5、背诵并默写古诗

6.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拓展延伸:

1.能知道背诵一两首课外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2、模仿两首古诗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古诗

预习提纲(或学案)设计要严格体现如何解决教学目标的。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2.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关于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以及李白,王维两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那些信息?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的意思;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使”意思就是出使,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元二出使安西。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检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4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四、精讲点拨

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4、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5、“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6、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7、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8、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望那只船

9、“孤帆”是什么意思?

10、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11、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12、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13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王维,字摩诘(ji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1.体会路途的艰辛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

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系统总结。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句,给大家背诵一下。

六、限时检测。(限时闭卷)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 尽 唯-------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更 尽 无--------难舍难分

限时检测题:要能较全面地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四 年级下册第 20 课《古诗两首》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填写词语

huáng hâ lóu guǎng líng

1、()送孟浩然之()

xī cí

2、故人()黄鹤楼

Wãi jiàn

3、()长江天际流

kâ shâ

4、()青青柳色新

Quàn jūn

5、()更尽一杯酒

二、形近字组词。

陵()烟()渭()浥()

棱()咽()谓()挹()

三、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 尽 唯 句意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 故人 句意

四、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使”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再写出一首送别的诗。

教学课件: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关于天门山和西湖的图片或者录像,制作课件,供学生直观认识。学生准备:搜集一些作者写过或者其他关于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朗读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望天门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朗读研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出示PPT,让学生再次了解一下作者)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引导学生背出之前所学的古诗,如《望芦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那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出示板书,并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A.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B.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C.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D.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E.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隔断,分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楚江向东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小船像一片柳叶从太阳那边漂过来。

A.课件出示,体会“相对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好处所在。

B.读诗句,你体会出什么?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这幅画面是动的画面、变化的画面。)

C.再次演示,读出动感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在哪里观看天门山的,再次体会天门山的壮观画面。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3.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板书:

天门中断――楚江开

山水相映 碧水东流――至此回 祖国山川的静态美 青山-—相对出

壮丽 动态美 孤帆—-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西湖)。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西湖景色”;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2(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

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简介苏轼)

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水光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空蒙_______。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晴________,______雨____________。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方好______________,____亦奇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5、想一想:(1)、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6、课后作业:

你想和苏轼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收

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

水色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作者对西湖的晴雨皆美

西湖――西子 喜爱

浓淡俱佳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7

教学目的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春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也可利用动画资源《春晓》中的范读部分辅助教学)。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三、初读感知

1、播放动画《村居》,2、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8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望庐山瀑布》?

2、板书:望庐山瀑布,谁来讲课题的意思?(“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3、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注意“瀑”字怎样写?(“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齐读“瀑布”。

4、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精读《望庐山瀑布》,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2、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3、(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它活生生地画出了庐山山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远看,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这里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4、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像──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17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炉、银、烟、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小组比赛背诵《绝句》

二、揭示诗题“绝句”

1、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精读《绝句》,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图上画的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理解: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翠柳:翠绿色的柳树。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理解:窗含:从窗口看到。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靠。东吴:指江苏一带。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4、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5、背诵古诗,想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五、写字练习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含”上部今不要加点,“吴”口天吴。

4、老师范写。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板书设计:

17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 篇9

2《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学生分析】

学生以往学习诗句,已经学会如何读诗,这对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下面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2.初步理解每句诗意,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2.你读懂了什么?

3.齐读一、二句:

(1)这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板书:花落 未成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3)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

4、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追黄蝶 飞入 无处寻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4)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这样更富有情趣。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齐读三、四句。

(5)复述全诗大意。

5、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1)指名读全诗,齐读

(2)说说诗人心情怎样?

诗人很喜爱这场景。

四、课外拓展、增长知识.出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小池》。2.交流《小池》大意。3.齐读全诗。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深

花落 未成阴 动静结合

儿童 追黄蝶 富有情趣 飞入 无处寻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上一篇: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六点规则下一篇:温泉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