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共8篇)
务。
二、现场掌握生产动态。了解运营情况及时作出工艺调整。负责维修设备的零件加工等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贯彻执行。
1.负责技术革新,具体组织革新项目的提出和调研方案的论证、设计、加工、改进及配套,直至用于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收到效益。
2.负责技术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保存。对厂内所维修过的`电气设备、加工的重要零件都要收集资料,以备改进。
3.协助站内搞好职工培训,结合实际承担专业方面的授课任务。
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热潮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国际网络, 并支持它组织了六次世界性大会。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1]有官方机构, 也有民间组织, 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探索, 取得了可喜成绩。
英国: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可分为三个层面:对各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估的责任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内部系统主要是各高等学校规范的内部监督与评估制度;社会及新闻媒介的监督和评估。
法国: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特征的法国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整个教育系统为评估对象, 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教学、课程建设、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目标、改革规划等。评价方式多样化, 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美国: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 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定期修改《高等教育法》、教育科研资助、认可认证机构等手段从宏观层面调控高等教育质量, 发挥着有限的、间接的管理作用;各州政府为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大众媒体也依据不同的标准参与高校的排名与评估。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民间的、非营利性的认证机构为主体的认证制度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2]
总之,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成为一种制度, 发展相对独立的中介评估组织是高等教育实现外部评价的主要模式;强调内外结合, 重视内部保障体系建设, 自评为主, 评估主体多元化;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起步较晚, 以政府为主导的集权型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缺乏监督性和透明性, 而且大都集中在本科院校,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缺乏对教学质量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特别是成人教育, 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规范化的质量保证体系。[3]近年来, 政府开始重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这给建立普通高校函授站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机遇。普通高校函授站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发展空间很大。
二、函授站教学质量保证的体系研究内涵
普通高校函授站教学质量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具有多因素性、模糊性、动态性等特点, 因此要确保函授站教学质量, 就必须对影响函授站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
1. 科学定位, 端正办学方向。
普通高校函授站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去满足学员对知识的渴求, 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要重视市场需求调查, 明确办学思路, 依托高校本部的教育资源, 以特色发展为前提, 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 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建设;重视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针,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挖掘内在办学潜力, 创办专业,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4]
2.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理念。
一般说来, 教育质量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综合性, 这反映了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 教育质量缺乏显形指标, 它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 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参数来测定。但学员培养的基本标准还是有的, 有信仰、有目标、爱祖国、爱人民;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尊严;善于合作, 善于沟通, 善于协调, 敬业精业;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较强的洞察能力、思维力、创造力和组织力;身体、心理健康[5]等, 培养的学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建立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函授教育的对象具有成人性和在职性, 教学手段以函授为主,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 面授为辅”, 必须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明确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正确把握质量标准是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要根据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 明确制定成人教育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即由国家制定的基准质量指标, 由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质量指标和由学校自身制定的内部质量指标。既要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指向性, 又要坚持教学管理目标的全面性, 既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又要考虑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激励性,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
4.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函授站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和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学校办学, 教师为本, 以高水平的师资保证质量;教学以学生为本, 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系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6]教育质量管理, 既要有制度保障, 又要有人文关怀,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因为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
5. 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进行成人教学研究, 深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教学方法。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综合化”, 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需求, 相对稳定,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年轻化”, 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成教化”, 课堂教学要在思想高度、学术深度、知识宽度、讲述准度、思维密度方面做文章。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让成人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改革和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完善的多元考核机制, 使其能更真实、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试题库。要保证考试环节的严格、公平、公正。考试质量提高了, 文凭的可信度、学校的信誉也就提高了。
6. 建立成人教育教务系统软件。
建立教学管理系统, 是确保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高效运转的有力支柱。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建立教务系统软件;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伐;各函授站点教务信息全部上网, 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支持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和传递信息。建立完善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 实行网上评教。
7. 建立评估和监控制度。
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7]要明确制定成人教育的质量标准, 对所有函授站实行教育评估、督导, 接受社会监督;改进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 充分发挥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要对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结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 使社会成员及时了解成人教育办学的情况, 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办学资质年审制度, 解决成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问题;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构建由校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及学生信息员队员组成的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包括质量检查、教学测评、信息反馈、分析评价、管理纠偏和质量跟踪等。以质量为核心, 狠抓课堂教学全程监控;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参考文献
[1]黄秋明.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6 (5) :3-6.
[2]黎军, 闫迎春, 薛庆节.荷兰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 :175-176.
[3]刘孟贺, 葛玻.中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比较与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85-88.
[4]韩琼.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7) :14-15.
[5]蒋冀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11) :51-56.
[6]唐华生, 唐炜.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8 (6) :34-37.
我国确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是因为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引发了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质疑,政府为回应这种怀疑,加强了评估,成立了评估机构,建立了一套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系统,担负起评估教学质量的责任。目前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用外部准则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而忽视了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评估专家进校现场考察,要听几十门不同类型、不同教师的课程,要核查学校提供的数据、教学档案、资料、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要访问实习实践基地、用人单位,虽然现在取消了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的闭卷测试,但是专家组仍然要考查学生技能测试。这种通过外部评估控制高校教育质量的做法,没有充分重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导致评估效果大打折扣。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评估中日益重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强调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保证共同形成高校的教育质量。如在英国,由于高校的评估负担有增无减,评估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评估结果缺乏可信度等,QAA(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2001年1月,华威大学6名经济学教授写信给《卫报》,激烈地批评教学质量评估“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管理制度”。面对高等教育界的强烈批评,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联合会及QAA等机构经过进一步讨论,认为只要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综合性的学科评估。于是QAA于2002年颁布了新的高等院校审查手册草案,2003年启用新的评估方法,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院校自己的责任,院校审查的重点不是直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是监督和评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证机制标准以及建立运行的程序。QAA的职能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评估和监督,转变为通过评估和监督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来达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现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内部控制为主、内外监督为辅的保障体系。
那么,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完成第一个五年周期以后,是否也应该实现评估工作的转向,从而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为评估重点,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自觉性,把质量保证的责任落到院校身上?
事实上,当前我国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今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根据现代管理理念,质量管理应该在教学工作中遍及全方位,贯穿全过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要从目标和计划的制订、执行、监控、评审到反馈,形成一个覆盖全局、全过程、周而复始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闭合环路。根据国际和国内高校的经验,笔者认为,构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体系
在学校一级,建立教学委员会。在教学委员会下面设立教学质量分委员会,教学质量分委员会由各学科教师代表、各评审组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教学辅助单位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教学质量分委员会就教学质量保证的政策和规章提出建议;起草、修订和审核供全校使用的质量保证手册;监控全校的本科生教育,如审批专业和课程、监控专业和课程的实施,监控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位的授予等,对校内质量保证过程如专业评估、质量评审等进行决策与监控;建立和实行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收集、评估各学院和行政部门的年度报告,在每学年的规定时间向教学委员会递交年度综合教学质量报告。学校行政管理机构执行决策机构关于质量保证的政策。在校领导之下,成立由校级领导为主的管理小组或者质量保证办公室,代表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将教务委员会关于质量保证的决策付诸实施。
在学院一级,建立学院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院长对教与学的质量负责,确保本院系所有专业和课程的质量和水准都符合学校的要求,并持续改进;确保学校所要求的质量保证工作都在本院系得到贯彻执行;监控质量保证机制中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确实用于改进教学;按学校要求,每年向学校递交年度教学质量报告;负责接受来自学校的和校外的对学院内的专业评估和质量评审等;对教师进行考核;审定和公布院内在质量保证等方面的范例。
在系一级,建立系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系主任要对专业质量负责,确保校、院质量保证程序均得到充分贯彻执行;主管全体教师包括新教师的进修和发展;要重视收集学生、校友、毕业生雇主、校外专家学者对本系教与学的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在专业一级,可以设置专业委员会,确保专业运作的质量和标准,每年向系、院递交年度报告。国外通常5~7年进行一次专业评估。专业评估涉及的项目一般包括专业使命、教学计划、师资、物质资源、教与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学生及其学习结果、专业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专业改进措施等。可以邀请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本专业的权威人士组成专家组进行现场访问,发现本专业的长处与不足,指出专业的前进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
完善专业、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专业进行周期性评估,院系和管理部门进行周期性教学评估,各院系、各部门逐级进行年度质量报告及其反馈。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奖励制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和质量保证出版物制度、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学习结果标准多方参与制度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应涵盖从质量目标、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到学生学习结果的全过程,实现从招生质量、学籍管理、日常教学过程、考试和考查水准到学位和学历水准的全程监控,编结一张疏而不漏的质量网,并使它能够自动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我国高校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正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同济大学从2005年起开展院系办学质量的绩效评估,并发布了《2006年度院系办学质量白皮书》。院系办学质量的绩效评估工作是将院系办学工作与学校整体目标进行比较,确定系统各部分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院系的工作进行共时性比较,确定各院系在办学运行或绩效方面的优势与差距;对院系的工作进行历时性比较,确定各院系在办学运行或绩效方面的发展趋势。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是教学状态、学科建设、科技服务、国际交流。一级指标下设32个二级指标,主要的二级指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基本状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学术专著、教师重要期刊论文数、科研获奖数、教学名师数、杰出专业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及经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及经费、横向科研项目数及经费、合作教学、学术交流、外国留学生等。评估结果使学校对各院系在整个学校运转中的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也可以帮助院系更直观地认识自身,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长处、短处,以进一步挖掘更大的发展潜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在高校。高校应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共识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汕头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一、工程质量承诺及责任
我公司承诺:施工质量达到一次性验收合格,若因我公司原因造质量不合格的,对不合格工程进行无条件返工直至工程质量合格,并按合同相关约定接受处罚。
二、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确保工程质量。
(一)、质量保证体系
1、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并维持本项目质量体系并使其文件化,质量体系应符合要求,符合标准。
(2)项目部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第一”和“让服务期望”的思想,特别是项目部的各级领导的质量意识尤为重要。
(3)将项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始终贯穿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横向展开到各个有关部门,纵向分解到每个作业点,做到纵向衔接,横向协调。
(4)实现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明确项目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职责、权限,并把各部门工作体系之间的关系在整个项目部范围中联接起来。
(5)建立一套灵敏、高效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规定质量信息反馈、传递、处理的程序和方式,保证整个项目部信息网络全面,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6)由资深质量员担任专职质量员,建立综合的质量管理小组,以组织、计划、协调综合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质量检查体系。通过项目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来带动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整个项目部的管理水平。
(7)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提高操作人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进行自检、互检,使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之上,确保物料、工程各细小环节均无漏洞。
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者的质量管理体系,纵向上要有利于第一责任人的统一指挥和分级领导,横向上要有利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强化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把质量工作贯彻到每一项工作当中。
(2)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与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专职质检人员,确保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施工进行有效的控制,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并主动接受业主、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的监督检查。
(3)项目部设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负责,技术负责人主管,成员由工程科、质检科、测量队、试验室(经监理工程师认可批准)等职能部门主管和作业班组长组成。日常工作由质检科负责。
(4)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见下页图。
质量管理网络图
第二节 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一、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一)、施工前项目经理组织,把技术负责人、生产副经理、质检员、施工员等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认真核对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编制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二)、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实施前上报公司工程技术部、质量部审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
(三)、施工组织设计经公司内部各级进行修改完善后并审批,再报送监理部审批,经监理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二、测量及放样复核工作管理
(一)、建设单位移交控制桩(导线桩及水准点)给项目经理部(以书面形式)后,项目经理部应立即复核,确认无误后,项目经理部同样以书面形式交给各施工段,各施工段应再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反映,不得擅自改动。控制桩应严加保护,发现损坏或有移动迹象应提请上级单位及时恢复或另行补设,在未恢复或补设之前不得使用该控制桩。
(二)、成立一支测放迅速准确、计算精确、全心全意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专业测量队,严格执行测量放样复核制度,做到有放必复,经复核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各工序测量放样完成后由各施工段填好放样复核单提请项目测量员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提请监理进行复核并予签证。
三、现场质量验收
(一)、凡分部及单元工程的施工结束后,在被下道施工所覆盖前,均应进行隐蔽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必须通知监理到场进行检查,通知内容包括检查部位、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并附有自检记录和必要的检查资料。
(二)、隐蔽工程须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覆盖。
(三)、工程施工质量实行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对主要工序实行技术员事先技术交底,现场质量跟踪控制,质量员对工序质量过程检查。做到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四、技术、质量交底
(一)、技术、质量交底是施工过程基础管理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交底必须采用书面签证确认形式,具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二)、当项目经理部接到设计图纸后,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对图纸
进行充分考虑学习。
(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毕并送审确认后,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书面交底,列出监控部位及监控要点。
(四)、本着谁施工谁负责质量、安全工作的原则,各分管工种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在安排施工任务的同时,必须做到交底不明确不上岗,不签证不上岗。
(五)、加强对关键岗位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熟练掌握本人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操作规程等。五、三检制
(一)、实行三级质量管理网络,项目经理部配有专职质检工程师,施工队设质检员、班组设质检小组。配置人员应能满足工程需要,持有国家认可的上岗证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形成一个直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独立体系,具有随时监督检查、随机抽样、强制返工、强制停工、驱逐不良施工人员、不予计量支付等权力。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督促班组做好自检工作,确保当天问题当天整改完毕。
(三)、各操作人员应及时对自己的工序进行认真的质量自检,发现问题立即返修。各施工段应对工序进行内部互检,互检时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由原操作人员进行返修。发现重大质量问题应及时报项目部进行处理。未能及时返修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损失,由各施工队负责。
(四)、每道工序施工完毕后,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及时组织施工队进行工程质量自检评定,施工队质检员填写好质量自检验收评定表,交项目经理部确认。最终质量评定由专职质检工程师核定。
(五)、在三检合格的情况下,由专职质检工程师将质量评定记录呈交监理工程师,并在监理工程师指定的时间里,质检工程师、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一起,对申请验收的部位进行联检,经联检合格,监理工程师在质量评定记录上签字,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作业。
(六)、未经验收合格并签证的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擅自作业的,施工费用不予支付。屡教不改的,可调整人员直至终止有关合同。
三检制流程图
工种负责人进行质量评定填写质量评定表质量核定
(七)、现场材料质量管理 严格控制外加工、采购材料的质量 各类材料到现场后必须由项目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抽样检查,发现 问题及时与供货商联系,直到退货。搞好原材料二次复试取样、送样工作。
(八)、土工材料、水泥、必须具备符合要求的出厂质量证明书,有关人员 应及时取样完成有关试验并
及时将试验报告单送交项目质量员。
(九)、水泥到场后,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出厂质量证明书,项目试验员及时 完成安定性等试验,及时将试验结果通知项目质量员和项目施工员。
(十)、项目试验员应按规定及时对石料进行压碎指标、立方体强度、颗粒 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等试验,对砂必须进行细度模数、含泥量等试验,试验报告必须及时送交项目质量员检查备案。
六、计量器具管理
(一)、项目经理部计量员负责本工程所有计量器材的鉴定、督促及管理工 作。现场计量器具必须确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免造成 人为损坏。
(二)、损坏的计量器具必须及时申报修理调换,不得带病工作。
(三)、计量器具要定期进行校对核定。
七、试验管理
(一)、各种试件应由试验员及监理共同取样,送往监理认可的试验单位进 行试验,各施工队应积极配合监理进行抽查工作。
(二)、试验员负责收集试验报告并交质量员检查,审核后交内业资料员整 理归档。
(三)、对于自拌砂浆,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由试验员进行试配,以求得满足 设计的最佳级配。最佳级配必须通过质量员和监理认可,若需变动必须经得监理、总工、质量员、试验员的同意后,经重新试配才可变动。实际施工中的试块强度 原则上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1.05 倍。
(四)、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项目经理部内各有关人员应 做好配合工作,并由试验员做好详细操作记录,交内业资料员整理归档。
八、试验检测
1、土样取样数量,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所属行业或地区现行标准执行。
2、依据 GBJ301-88《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 GB 50202-2002《建筑 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回填土,填方和柱基、基坑、基槽、管沟回填,柱基回填,抽查柱基总数的 10%,但不少于 5 个;基槽和管沟回填,每层按长度 20~50m 取样 1 组,但不少于 1 组;基坑和室内回填,每层按 100~ 500m2 取样 1 组,但不少于 1 组;场地平整填方,每层按 400~900m2 取样 1 组,但不少于 1 组。厂区和住宅道路工程各种路面下基层应按每 30 延长米为 1 处,抽查 10%,但不少于 3 处。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粉煤灰地基,每单位 工程不应少于 3 点;1000m2 以上工程,每 1000m2 至少应有 1 点;3000m2 以上工 程,每 3000m2 至少应有 1 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 1 点,基槽每 20 延长 米应有 1 点。基土必须均匀密实,填料的土质、干土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和
施工规范规定。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压实机具 分层厚度(mm)每层压实遍数为,平碾 250~300 6~8;振动压 实机 250~350 3~4;柴油打夯机 200~250 3~4;人工打夯 <200 3~4。原材料检测表 序 号 项目 检验内容 筛分 表观密度 细集料 1(水泥砼 用)与堆积密 度 含泥量与 泥块含量 含水量 筛分、含泥 粗集料 2(水泥砼 用)量 针片状含 量、压碎值 JTG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 砼开盘前必做 每批次进场检验一 次,每检验批代表 数 量 不 得 超 过 400m。3 采用标准 抽样频率 以进场数量为一检 验批,每检验批代 表数量不得超过 取样方法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 表层铲除,然后由各 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 砂,组成一组样品。JTG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 400m。3 先铲除表面处无代表 性的部分,然后在料 堆的顶部、中部、底 部取得大致相等的若 干份组成一组试样。含水量 砼开盘前必做
表观密度 与堆积密 度 洛杉矶机 磨耗值、磨 光值 细度 标准稠度 3 水泥 用水量 凝结时间 安定性 胶砂强度 细度、需水 量比 烧失量、三 4 粉煤灰 氧化硫 含水量 抗压强度 比 外观 拉伸 5 钢筋原材 冷弯 GB 228-2010《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 232-2010《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T1499.1-2008《热轧光圆钢筋》 GB/T1499.2-2007《热轧带肋钢筋》 每批次进场检验一 次,每检验批代表 数 量 不 得 超 过 60T。取拉伸试样 2 根,长 度 不 少 于(230 + 5dmm, 取冷弯试样 2 根长度 不少于(150+5d)mm。闪光对焊 拉伸 6 焊接钢筋 闪光对焊 弯曲 电弧焊
1、以进场的同批号 产品数量为一检验 批,不同批号产品 应分别取样。
2、产 品批号划分:根据 匀质性检 7 混凝土外 加剂 验 拌合物性 能检验 生产厂家产量和生 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 试验方法》 产设备条件,将产 品分批编号,掺量 大于 1%(含 1%)同 品种的外加剂每一 编号为 100t,掺量 小于 1% 的外加剂 每一编号为 50t,不足 50t 的也可按 一个批量计。所取的样品应具有代 表性,从三个或更多 的点样等量均匀混合 而取得的试样。去样品两份,一份试 验一份封存留样。每 份重量大于 2.5 升或 2.5kg。JGJ 27-2001《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 JGJ18-200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以 300 个同接头型 式、同钢筋级别的 接头作为一批。从不同部位随机取 样,闪光对焊取 6 根,搭接焊取 3 根。GB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GB 1596-2005 《用于水泥和
砼中的粉煤灰》 GB/T 1346-201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 每批次进场检验一 次,每检验批代表 数 量 不 得 超 过 500T.从 20 个以上的不同 部分取等量样品作为 一组试样,样品总量 至少数 12kg。必要时做 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 175-2007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 水泥》 GB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 GB 1345-200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每批次进场检验一 次,每检验批代表 从每批中任抽 10 袋,每袋取试样不少于 分法取样两份,一份 试验,一份封存留样,每份重量大于 3kg。数量不超过 200T。1kg,混拌均匀后按四
凝结时间 8 速凝剂 抗压强度 细度、含水 量 JC 477-2005《喷混凝土用速凝剂》 每批次进场检验一 次,每检验批代表 数量不超过 20t。每一批应从 16 个不 同的点取样,每点取 样 250g,每 次 抽 样 4kg。
1、浇筑一般体积的结构物时,每一单元结 构物应制取 2 组;
2、连续浇筑大体积结构 时,每 80-200m3 或每一工作班应制 2 组;
3、每片梁长 16m 以下制取 1 组,16-30m 2 坍落度 含气量 9 水泥混凝 土抽样 凝结时间 抗压强度 路面弯拉 强度 JGJ/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 规范》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 混凝土试验规程》 组,31-50m 3 组,50m 以上者不少于 5 组;
4、小型构件每批或每工作班至少应制取 2 组;
5、每根钻孔桩至少应制取 2 组,桩长 20m 以上者不少于 3 组,桩径大、浇筑时间 长时,不少于 4 组。
5.1工程质量目标
质量认证合格率100%一次验交合格率100%分部分项工程合格率 100%
5.3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坚持贯彻GB/T1001-2000:ISO9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规范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
1.各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工程施工前对专业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专业人员及焊工、安装工、电工、司机等特殊工种进行培训,以提高全员素质,持证上岗。
2.加强标准化管理。根据图纸文件要求业主、驻地监理组的意见,确定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标准、规范;明确适用范围,以便于施工管理人员执行。
3.加强材料管理,对进场的接地系统材料、预埋件管材、电力电缆、光缆、变压器、基础槽钢、配电柜、柴油发电机组、电力监控系统设备、自动化设备、灯杆灯具等设备必须执行进货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必须有合格证或材质证明书。
4.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施工员、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必须对施工班组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使工人明确施工对象,施工程序及技术、质量、安全要求,并在施工中进行指导,施工后进行检查。
5.实行班组交接检查制度,由队长组织。不合格的项目不准转入下道工序,实行“检查上工序、保证本工序、服务下工序”的工作程序。
6.开展“样板起步、样板管理、样板收尾”竞赛活动,做到项项工程有样板,确保达到优质工程。
7.检测技术措施:
建立“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制度,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计量质量检验和试验工作。
7.1由工程技术组制定施工质量检验计划,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和试验工作。重点抽查重点工序的施工质量,完成质量检验计划。
7.2收集、审定工程的最终检验和试验资料,并送公司档案保存。监督、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试验工作,不定期对施工处质检员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进行核定。
5.2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
5.3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本工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质检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工程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由质检员、施工队队长等组成。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按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责任部门和人员。从项目的各部门到班组,层层落实,明确责任,制定措施,从上到下层层开展,使全体职工在生产的过程中用从严求实的工作质量、用精心操作的工序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质量目标。
1.积极开展质量管理评比活动,工人、技术人员、项目领导“三结合”,针对技术质量关键组织攻关,积极做好评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2.制定分部分项目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
3.贯彻全面质量管理,使全体职工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创优良工程”的思想。5.4保证措施
1)为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我公司在施工中将始终以“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上台阶”为创优质工程的指导思想;以“推广应用新技术、强化施工技术管理”为技术保障;以“奖优罚劣、违章停岗”为激励机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建设单位的要求,使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100%,争创样板工程和国家级优质工程。
2)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我公司将组织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本系统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可实施设计,进行充分的技术研讨和论证。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对设备选型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国内外产品信息,对外购设备的国内外信誉情况慎重查询、综合比选。根据合同文件、技术规范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安装方案,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和网络图。所有到场设备(材料)按规定进行开箱点验、安装前测试、完工测试、系统初验、交工验收等,并有每项测试的现场原始数据记录,通过对设备、系统的质量跟踪,保障系统的可靠性。3)具体保证措施:
1、设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系统,坚持以施工质量为核心,开展各项管理工作,采用标准化管理、网络技术、微机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合本工程情况和特点的管理体制。以质量为方针、目标为主导,以质量责任制为保证,全面加强基础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2、工程设备质量:
1)若我方中标,我方将在合同签订后,配合设计单位完成二次接线图、加工工艺图设计、审查、设备监造和工厂检验细则。并邀请业主和监理在设备制造期间,参加设备的质量监督和设备监造,确保工厂设备制造质量。
2)对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代表在设备监造和工厂检验提出的相关技术要求,我方将汇同设备制造商及时进行解答和更改,直至满足标准规范和业主的要求。
3)工程设备采购过程中,选择信誉良好的设备供应商,严格把好质量关,坚决杜绝假货劣货,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4)对业主确定的招标采购和联合采购的设备和材料,给予全方位的配合,严格合同管理,确保设备材料供应计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3、施工质量:
1)选派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骨干参与项目施工。同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工艺,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做好施工质量和技术交底,使得施工人员对施工图、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作业指导书、施工工艺等技术文件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施工要点;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保证工艺过程的先进、合理和相对稳定,以减少和预防质量事故、次品的发生。
2.坚持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严格执行“三检制”原则,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做到“上不清、下不接”。对于质量容易波动,容易产生质量通病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部位和环节加强预检、中间检和技术复核工作,以保证工程质量。
3.所有隐蔽工程严格做好隐、预检记录、专业质检员作好复检工作,经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代表、监理代表签字验收后方可继续施工。
4.做好各工序的成品保护工作,下道工序的操作者即为上道工序的成品保护者,后续工序不得以任何借口损坏前一道工序的产品。
5.在项目部实行“施工质量作业票制”。当天施工质量,当天验收,当天签字,当天交票归档,便于质量考评、质量追踪。
6.服从业主领导,服从监理监督,将创优目标与建设单位全线规划创优目标相结合,与业主保持一致,配合业主作好工程的创优工作。
质量保证体系
思想保证技术保证经济保证
提高质量意识项目部质量管理领导小
施工队质量小组贯彻ISO9001 质量标准,推行全 面质量管理
争创优质工
程
经济法规
TQC教育
经济责任制
各项工作制度和标准
制定创优措施
明确创优项目
质量第一
为用户服 务
下道工序是用户
Q C 小 组 活 动
岗前技术培训
熟悉图纸技术交底质量计划测量复核应用新技术
优质优价
制定奖罚措施
签定包保责任状
技术岗位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
总结表彰先进
定期不定期质量检查
改进工作质量
经济兑现
反 馈
一、校企合作引入高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和技术服务类企业之间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定向培养为目的建立起的长期协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本质上是以院校和企业共同主导的双轨评估, 辅以政府指导和社会监督。以理论、实践双中心;学生、教师双本位;院校、企业双主体三个维度, 三管齐下。
(一) 紧跟发展步伐, 顺应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
从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再到199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鼓励用人单位、教育界、知识界在党政机关领导下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估工作。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教育活动从其浪漫主义层面来看, 是培养人的精神解放与灵魂自由, 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 从而彰显个体的存在及独特价值。从其现实层面来看, 教育活动却又无时不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控制, 从而使得其自身也演变成社会控制系统的工具。如何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既实现学术争鸣又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不仅符合中央对于完善高职院校质量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 而且其多方共商的机制倡导决策民主化、社会化, 为高职院校教育民主化引航。
(二) 创建校企共赢, 架设教育及时化沟通桥梁
高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培养模式刻板守旧;人才结构乖张畸形……面对社会公众日益膨胀的质疑, 企业的参与将使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更具公信力, 有效化解社会舆论施加的重压。企业, 作为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代表, 直接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进行细致监管及公正反馈。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既是院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也是调整高职院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策略。
对企业而言, 参与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是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与先进的技术的新途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指出,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 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政策引导下, 企业可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 向高职院校提出切实的人才培养方案、科技实验项目。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衔接, 实现合作共赢。
(三) 实现资源优化, 打造教育高效化运作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能推动校企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双向流动的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方面, 促进人才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第一, 技术理念入校门, 保证学生和教师在校接受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知识, 避免时间上的滞后性。第二, 为学生和教师充分提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实战演练机会, 剔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第三, 技术人员入校门, 为院校师生传授操作技能的同时, 增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开拓力, 为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储备理论力量。
物质资源是二者实现资源交互的另一点。2005年, 温家宝在全国职教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不能忽视高职院校对于硬件设施和科研技术的要求。校企双方以合约为保障, 进行场地车间、硬件设备、科研项目或知识产权的交互, 具体有租赁与免除租赁两种形式, 介入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实行监督监管。既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 也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实行预估评判。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权力
(一) 政府权力———宏观管理与过度管理的对立性
政府的宏观管理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院校、企业提供可以信赖的保证;也提高了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信度和公信力。但同时, 也要强调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独立性。只有保证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充分享有政府支持且独立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才能保证其监督有效、公正。高等教育是学术自由的领域, 政府的过度管控只会抑制高职教育的开展。
纵观国外先进经验, 不难发现其各自建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共同点是:国际通过立法、拨款自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 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外部评估。随着教育的商品属性日益得到彰显, 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独立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从外监督监管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与活动有利于高职院校面向世界教育潮流。为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可能开展的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国际比较研究与国际教育竞争奠定质量基础。
(二) 社会权力———积极问责与过激问责的把控度
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 代表了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切。评估过程中, 企业代表、教育家等第三方人士公正地对高职教育提出合理的质疑与问责,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也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
但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并不等同问责制。问责制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回应外界、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要求。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针对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合理监督,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高校在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下是“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若保证体系内的第三方社会人员偏离客观的质量保证轨道, 那么沦陷为社会问责工具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将失效于质量保证, 同时可能引起高职院校内部的混乱无序。
(三) 管理权———标准管理与多样管理的统一性
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必形成一套标准的、规范的管理制度, 才能对高职教育进行指导和梳理。这既保障自身指导水平, 也确保体系内成员的日常工作有序。由此, 体系内成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其公布的结果具有横向对比的可行性, 形成高职院校间的良性竞争。
另外, 企业充分参与下的外部质量保证更应该注重不同地域间经济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 对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顺应其区域经济形势, 适度调整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在标准管理的共性中发挥个性。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几点思考
(一) 以理论、实践双中心为教育理念, 避免政府过度管理
政府之所以对高校进行行政管控, 一来, 是行政权力上的划分;二来, 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把控。2013年11月19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 其中包括了高校去行政化。这符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目标下, 以理论、实践双中心为教育理念, 既是顺应社会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引;同时符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内在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2~2020)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明确其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但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全盘理论令其背离培育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定位, 而将实践操作视为唯一重点也令其高等教育的地位弱势化, 与中专技校的功能同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程度将是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考察重点。
(二) 以学生、教师双本位为教学原则, 避免社会过激问责
社会力量作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一员, 在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合理评价的同时, 也可能对其造成不实的负面评价。学生、教师是完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 这两类人对教育整体或是细节具有绝对发言权。以此二者为教学“指导员”, 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民主中的个体参与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双方主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培养;更重要的是, 面对社会过激问责时, 学生和教师的切身体会才是明确教育质量好坏的最佳依据。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而这必然以学生本位, 同时兼顾教师。只有这样, 开展的质量保证工作才能真正负担起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一则, 针对学生本位, 为其全方位的理论实践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为营造优质育人环境积极落实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二则, 针对教师本位 (包括院校编制内的正式教师和担任临时讲师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 为提高其师资水平营造良好的在职培训环境, 并凭借优良的师资队伍带动良好的教学风气。
(三) 以院校、企业双主体为管理主力, 避免管理专制化
高职教育环节中缺失的正是与企业联动的动态机制。以上海某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构建和实践基于企业需求的COD模式 (Cooperation On Demand) 既提高学生就业率也顺应出版行业最新发展。并于2014年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职业教育) 特等奖。该项目实施以来, 共培养1514名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签约率由2011年的63%增加到2013年的89%, 年增长近19%。显而易见, 在高职教育中突显企业的主导地位将大大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确立企业代表在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中的主导性, 一方面, 高职院校以自身特点和教育目标为出发点, 确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等问题方案。另一方面, 相关行业分享其发展动态, 为高职院校提供质量保证的衡量标准和依据, 使构建个性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可能。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是针对社会、市场需求主动出击, 多渠道地进行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制定符合市场导向的教育方案。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高职教育更贴近社会经济的实质发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将助推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另外,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适应不断革新的高职教育变革, 为高职学生成功走向社会保驾护航的同时, 也为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建立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正是为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学生和社会适度参与高职教育监督管理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徐祖胜.试析推进教育民主化[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11) .
[2]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 2012 (01) .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4) .
[4]任居庆.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及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02) .
[5]柳亮.高等教育问责制:内涵、缘起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02) .
[6]田恩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7) .
[7]阙一帆, 包新慧.论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11) .
[8]马宽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角色定位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
[9]朱泓.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9) .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坚持“学科本色”,还是强调“职业特色”?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莫衷一是。何谓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与大众高等教育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有无本质区别?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效建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直接输出者,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在竞争的焦点由资源竞争转化为人才竞争的今天,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此,研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跨专业多,“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立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高职师资队伍水平较低。从学历水平上看,本科及硕士教师居多,博士很少;从职称构成上看,助教、讲师多,教授少。从教师的专业资质上看,旅游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大体分为四类:外语教师、历史地理教师、经济管理教师、旅游专业教师,总体上以前三类为主。尽管这几年,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真正拥有行业地位的老师不多。总之,目前的高职旅游专业师资无论是在业务结构方面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
2.高职旅游实训实践与专业实习的关键点把握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院校都在大力推荐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客房、餐厅、酒吧、前厅等。目前对实验室建设该怎么建,采用何种软件系统,如何运营或使用,如何维护,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但是对如何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反应,实训室不是对外开发的,往往想用的时候,实训室的大门是关着的,非常不方便。在实习安排上,有的采用2+1模式,有的采用1.5+0.5+0.5十0.5,都旨在给予学生有一个充裕的实践、实习机会。个人认为模式不在关键,不管哪个形式,都需要老师要管理学生。对于目前部分老师认为2+1模式就是放羊式,本人并不认同。本人认为模式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是否可以学到东西。如果学生可以学到东西,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哪怕是放羊式,也比圈养式来的好。
3.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率大
旅游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依然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毕业生的行业流失率很大。据近几年本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约有不到1/3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而两年之后,约只有不到1/5的人。
4.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欠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设立旅游专业源于跟风,对于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大,课时太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够,导致实训与实习的时间较少,这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相背离。
三、构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位要素。正确构建旅游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则要把握好总体目标、层次目标、学习主体目标、培养单位目标、教育部门培养目标、产业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重庆及其它地区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一线岗位从事接待、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教学方案优化体系
在明确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处理,树立教学方案的优化体系。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体系,也是对既定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教学方案的优化体系应该包含以下要素:一是教学理念更新,采用滚动式的动态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案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适度结合。二是培养内容优化,随着客人服务需求的变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一方面使得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扎实;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就业面较为宽广,市场适应能力较强。三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优化,同时更新教学设备,活化教学手段。
(三)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有力而直接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制的灵活性,二是配置的合理性。师资的合理配置也是教师队伍有效充分发挥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在配置师资时,既要考虑动态的流动性,又要保证相对的稳定状态;既要加强或持续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又要注意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既要选拔教师中的骨干精英,又要兼顾群体素质的共同提高;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配置,又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四)专业考核评估体系
高职旅游专业的考核评估体系要做到持续性、权威性、指导性。首先,教育部和旅游局对高职旅游专业目录进行动态的资料整理,在掌握完备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旅游专业的布局、设置进行调整设计,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其次,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或是质量保证模式,作为衡量专业发展水平的依据,综合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切实实现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由外延式的数量型增长到内涵式的质量提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泓.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9)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制度】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保证协议范本12-13
产品售后质量保证书06-15
水泥产品质量保证书01-01
质量保证体系111-05
质量保证体系文字12-19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范文07-12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06-29
质量保证体系基础知识09-11
5、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11-07
产品质量跟踪制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