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学(精选8篇)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规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语文 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及目标 一.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语言课程目标的特征(连续性、阶段性、明确性、模糊性)三.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最新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p158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基本问题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课文)2.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3.实践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作业系统)
4.助读系统(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 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补白)第五节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系统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语文课标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目标教学法、单元
教学法、导读法、情境教学法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2.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贴标签”趋向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5 / 9页
第三节 教学导入及切入设计
教学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引导思维 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
1.语言类导入(标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计问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2.活动类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
3.媒体类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视频导入)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使用
2.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把教科书中的内容直观化,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2.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略语文教学规律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板书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 第一节 总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 阅读教学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讲述法、讲解法、串讲法、朗读法、评析法、评点法、问答法、研究法、讨论法
第三节 叙述性课文教学实施案列
一、小说教学实施案列(《我的叔叔于勒》)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啊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
(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义
二、散文教学实施案列(《背影》)
初中阶段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1)能在3分钟阅读1500字左右 第6 / 9页
(2)能依据上下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能说出叙述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 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别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8)能依据不同的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10)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11)能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饿主题(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或有 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三.童话教学实施案列(《皇帝的新装》)(1)能说出童话这一文学样式的一般特点(2)能从多样的虚构性作品中,辨析出童话
(3)能辨析童话中想象、夸张的内容,以及它们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4)能用间接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童话中的人 物与小说人物、剧本中人的差异性,能在品析人物差异的前提下,就童话中的人与 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5)能以童话为镜子,构建幻想与现实的联系,说出童话中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啊(6)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识
(7)能以童话为文本,陶冶情趣、涵养心灵、拓展想象能力、切实提高能从童话中读出 作者蕴情蓄义的能力。
四、剧本教学实施案列(《威尼斯商人》)
五、新闻教学实施案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基本特点:短、新、快;能分析具体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2)能依据具体的新闻篇目说出新闻的结构与其他文章结构上的差异(倒金字塔结构),并能指出一篇新闻中的各个结构
(3)能说出新闻的叙事方法与一般叙述性文章的差异
(4)能对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按浏览、略读与精读进行分类 第五节 议论文教学实施案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六节 说明文教学实施案例(《苏州园林》)第七节 文言文教学实施案例(《孟子二章》)文言文基本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古代汉语字典、词典
(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3)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辨别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4)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区分或辨别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5)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6)能根据要求在文中划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段 第7 / 9页
(7)能归纳出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话该文言文材料的中心意思(8)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出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态 度
(9)能用自己的话评析阅读材料中的形象语言风格、特色和表达技巧
(10)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的作者观点和态 度
第八节 诗歌教学实施案例
一、古诗教学实施案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诗教学可以确定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情感 基本目标例举如下:(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单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二.现代诗歌教学实施案例(《天上的街市》)基本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3)能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
(5)能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说出其好处(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7)能说出这首诗歌在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基本方法
(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现代诗歌基本方法 第三章 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积累训练: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二)育人训练
(三)思维训练(善于联想与想象、深入地思考生活、辩证的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对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四)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
(五)技能训练(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选材能力的训练、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速度训练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四.从评价结果的体现来看,语文教学评价有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五.按评价内容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文学业评价 第三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目标性、激励性 第五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鉴定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诗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
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依据】答题要点:(1)从教材分析:略(2)从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示例一:
(1)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简介。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学生集体朗读。提示读音。④疏通字句。要求: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8)布置作业:(略)示例二:
(1)导入:激趣。
(2)课堂教学设计: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初读→精读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课堂导入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20分)答题要点:(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2)夸优点
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20、错别字、病句修改。(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15分)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3)从表达上,语言表达畅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简介质朴,感情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娓娓叙事……/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有错别字、病句……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预测1-作品主题】(1)“成长”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2)“亲情”主题:《散步》《羚羊木雕》《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3)“生命”主题:《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4)“爱国”主题:《离骚》《石壕吏》《春望》《过零丁洋》《最后一课》。
【预测2-语文教材的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由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范文系统:范文又叫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或者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2)知识系统: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3)作业系统: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和训练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内容分,助读系统分为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例如:《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属于助读系统。又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后有一段补白“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这段补白属于助读系统。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4)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作文评价语】
作文评析就是评论和分析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内容 ①拟题。拟题是否生动,审题是否精准。②主题。主题是否深刻,选材是否精细。③内容。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多样。(2)结构 ①布局合理。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是否出彩,过渡是否自然。②线索分明。(3)语言 ①通顺。能流畅得表达。②生动。形容词、动词、修辞、引用等。
三、教学设计题 【教学目标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表述,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总依据。(2)语文教材。针对文本,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课文介绍、单元导语,采集揭示本单元特点或主题的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有时候题目中也会给出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通常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可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3)学生情况。结合学情,结合题目中学生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比如,可根据学生学段结合相应学段课程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板】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导入 „„
二、新课教学,赏析文本(此环节包含的步骤不固定,需要引导学生酌情参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巩固提高,情感升华 „„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高分亮点】
(1)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
(2)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3)教师能因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一) 资格认证是双语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需求。
自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 (试行) 》发布以来, 双语教学改革在我国本科院校全面铺开。高校双语教学虽然经历了10年改革与实践, 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高质量双语人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切实保障人才双语素质培养, 是高校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学质量= (教材+环境+学生+教法) *教师, 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与双语教学质量正相关, 且倍数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因此, 开展资格认证, 保证教师双语教学资质, 是双语人才质量稳定、提高的必然需求。
(二) 资格认证是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明证。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单就汉语教学而言, 双语教师无论从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 都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但是, 双语教学不是汉语教学, 它不仅面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挑战, 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习惯的冲突和融合。教师是否具备双语教学理念、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文字表达观点和倾听能力、丰富的教学模式与技巧等亟待权威认证。
(三) 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 从国际双语教学发展规律层面, 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切实提高双语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北美、亚洲、欧洲许多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国家, 都利用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 (IBTQ—Interna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fications) 对双语教师资格进行认定。虽然我国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规范体系, 但是尽快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规范教师教学资质是双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1,2]。
另一方面,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双语能力要求层面, 英语应用能力正成为众多涉外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具有涉外业务的大型公司、企业在人才招聘时, 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 英语应用能力是考察的重要项目。显然, “买方市场”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与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师“鱼龙混杂”、教学质量不高形成尖锐的矛盾。为此, 高校迫切需要研制双语教学准入标准, 开展教师资格认定。
二、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
(一) 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格认证一方面能指导职前双语教师培养, 即准备从事双语教学的学生和预备从事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能从师德、专业素养、英语能力、授课艺术等各方面规范现有双语教师, 去劣存良, 推进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此外, 资格认证有利于教师双语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保持职业生涯和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二) 资格认证有利于树立双语教师的权威性, 提高双语教学效力。
双语教学有别于汉语教学, 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官方鉴定或认证机构, 且有学者质疑双语教学合法性[3]。因此, 从官方或高校层面开展双语教学资格认证, 可鉴别教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语言能力、教学模式、课堂组织等是否达到双语教学要求, 做到持证上岗, 能对双语教师的权威性、合法性给予肯定。
(三) 资格认证有利于转变观念, 提高双语教学管理效率。
资格认证让高校领导和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双语教学, 从形式上重新定位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转变教学观念, 规范双语教学管理, 提高效率。并且, 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投放, 提高有限教研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 为高校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培训提供依据, 培养现代化双语教学的专家、大师, 提高社会声誉。
(四) 资格认证有利于缓解“教学”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日益增加的综合素质需求同高校双语教师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矛盾逐步显现。资格认证促进教师提高英语文化修养, 加深对英语承载的优秀文化、文明的理解, 完善英语素质,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培养高素质双语精英人才, 提高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 缓解“教学”矛盾。
三、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对象
有效的双语教学, 师资遴选是重点环节之一[4]。教师是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合格的双语教师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所以, 深入研究双语教师构成特点, 科学选择认证对象, 才能保障双语教师资格认证顺利开展。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主要有本土专业教师、英语转岗教师、外聘教师、客座教师、外籍教师、海归教师[5], 其中海归、外籍教师、外聘教师和客座教师无需资格认证。因为, 前两者英语能力毋庸置疑, 而专业素质招聘考核已经保证, 重复认证无论是从人格尊重, 还是国际惯例上, 都不是上佳举措;后两类教师一般是学科或课程双语教学能力得到认可, 或有一定声誉的专家或学者, 教学能力也可保证。而专业教师和转岗教师长期从事单语教学, 无论是教学理念、英语水平还是授课模式, 都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自学强行上马, 且基本是兼职, 教学能力难以从制度上保证, 所以是资格认证的重点对象。
四、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指标
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双语、多元文化者、特殊教学策略等是高校双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到我国社会形态、双语教学目的、实施阶段等的特殊性, 笔者发现:双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英语的传授者, 更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培养者、塑造者。因此, 从人文素质、英语素质、业务素质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指标, 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和国情。
(一) 人文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 指教师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 要有积极、主动投身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心理素质。英国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方塔纳 (D.Fontana) 认为情感成熟、稳定是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 不气馁、不苦闷、不灰心丧气;在获得成功时, 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故步自封。
3.个人魅力。教育心理学表明, 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 教师要有健康、阳光的仪表、仪容, 着装得体;宽严适宜、民主、合作、平等对待的性格;有丰富的教学语言, 生动、活泼、严谨、幽默、机智、诙谐、夸张、娱乐等, 灵活应用, 恰如其分;态度亲和, 关心学生疾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其自信心、自尊心, 能理解学生好奇心、进取心和成就成就感的宽容气度;真心热爱教育事业。
(二) 英语素质。
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是“给予一滴水, 要有一片海”。衡量教师英语水平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虽然大部分双语教师在学生阶段基本通过了CET6级和学位英语考试 (转岗教师除外) , 具备了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文献阅读与学习的能力, 但就是否具有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问题, 绝大部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 资格认证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考核教师英语素质。
1.听。不仅要能听懂纯正发音的英语, 还要能听懂学生不同口音、不同句式, 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表达。
2.读与说。发音纯正、准确, 能根据问题或情景组织地道的句式流利表达能力, 有合理分解长句为短句的能力。
3.写。要博闻强识, 能正确、流利地书写, 文笔清晰、工整、赏心悦目。
4.译。要有丰富的词汇积累, 熟悉英语语法与修辞, 能准确、地道、规范地表达知识含义。
5.英语文化修养。要有较高的英语文化修养, 熟悉英语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6.思维与思考习惯。能在教学活动中, 灵活切换汉英, 且保持语言的独立性, 保证英语的原汁原味和汉语语义。
(三) 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主要指教师有明确教学目标, 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技巧和用英语诠释、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
1.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能否根据教学目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计划制订、教材选择、大纲制定、教案编写、教学方法选择等让双语教学讲实效, 而不讲形式。
2.熟练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动画、色彩变化、链接等直观、形象、变化多端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 增强教学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
3.课堂组织模式。能否将指导者与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合, 构建多样化交流、对话平台, 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变换教学技巧。
4.用英语进行学科或课程教学的能力。用英语流畅描述、介绍、讲解学科背景全貌;用英语准确、规范诠释专业知识概念、定义;用中文或英文总结、归纳、梳理英文教材知识重点、难点;用英语指导学生实验实践和学习实践手册。
五、资格认证措施
教师和课程是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 双语教学资格认证要将教师和课程有机结合。一方面, 课程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载体, 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课堂组织等要求不同;相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所有课程。另一方面, 能从事某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 不代表能对该学科相关课程或其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因此, 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模式应以课程为基础, 实行一课一认证模式, 即教师在开课前对该门课程双语教学能力进行认证并颁发课程双语教学资格证书, 确保教师在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资质和权威性。
当然, 由于高校双语师资数量、质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复杂性等问题, 资格认证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 提高教师和课程的认证数量。如:教师可对某学科多门相近课程进行资格认证, 甚至可跨学科课程认证;允许不同教师对相同课程进行资格认证;允许外校教师对校内课程进行资格认证等。
资格认证还应对资格时效进行规定。不可否认, 学习、使用频率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英语熟练程度, 课程教学连续性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内容的掌控力。因此, 资格时效要根据课程发展、教师学年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具体落实, 一般3-4年为宜。如果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 (英语国家进修、学习除外) , 教师缺少1年以上的双语课程教学, 应主动对该课程进行重新认证, 否则自动取消资格。
应当承认教师问题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资格认证、持证上岗, 对规范双语教学实施,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预期来看, 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有赖国家、高校、教师统一认识, 积极研究, 逐步制定、完善和推广使用。
摘要:教师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参与者, 合格的教师对双语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有重要作用。资格认证是保障双语教师资质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双语人才质量、教师素质定位、双语教学发展趋势三方面论证了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必然性;从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权威性、观念转变角度论述了资格认证的意义, 提出了学校教师是资格认证的重点对象;人文素质、英语素质、业务素质是资格认证关键指标的观点。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指标
参考文献
[1]赵兆平, 张胜, 何虎.我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高教探索, 2007, (6) :194.
[2]宁晓洁.双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现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4) :146.
[3]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_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 :24-27.
[4]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51.
[5]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 2010, (10) :91.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教师专业化;岗前培训;必要性
岗前培训是各行各业对即将进入该行业前进行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样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就得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行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从而培养新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在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新教师应具有教师职格,然后再通过招教考试,再进行岗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从事教育这个行业。
一、从教师资格证看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教师资格证书是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资格认定,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但是,教师职格证认证的获取不一定代表一定能胜任教学任务。只是对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一种理论上的测试。因此,获取教师资格证,通过招教考试,合格录用后再进行岗前培训,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可见,教师资格认证和岗前培养对新教师从业的重要性。
1.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面试,理论考试主要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学科知识等;面试则主要进行说课,即考查对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全国普通话等级证书。通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测试,合格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教师只有掌握教学理论和技能才能胜任。因此,教师持证上岗,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基本条件。
2.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价值
纵观社会的各个行业,获得从业资格,才能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当然,教师资格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在全国通用,不受任教地域的限制;已经获得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的相应学历等。教师资格证是对获取教师职业从事资格的综合评价,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教师资格证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同时还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进行不断学习,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专业化对新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专业化有一定的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并胜任教师这一角色。让新教师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培训、实践,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1.教师专业的标准
任何事物都有评定的标准,同样,教师的专业化也有相应的标准。谈到教师专业化,就必然要联系到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的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修养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到“爱岗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专业知识主要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同时性知识。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具有教学实践能力,即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教师的专业标准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凸显了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2.教师专业化岗前培养的策略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岗前培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理论书籍或学科专业的阅读,然后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理论学习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2)集中学习
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合格验收,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中学习是采取观摩、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聆听专家专题报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现场观摩课堂,讨论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也可以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挖掘名师的教育思想,学习名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教学实践
新教师进入真正意义的课堂,要经过一段教学实践,通常毕业生是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第一,聆听老教师的授课,自己作为学习者,应该做好笔记,写出反思;第二,参与该校的教研活动,通常主要是指集体备课、说课、授课等,从而学习系统的教研知识,让自己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第三,自己撰写教学设计,并请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形成可行的教案;第四,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第五,撰写教学心得,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撰写教学体会。
总之,岗前培训是教师资格证和教师专业化连接的纽带,是教师进入教育行业的必要环节。新教师的岗前培养应注重教师的长远发展,注重培训形式和培养实效。让新教师按照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升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令,荣光涛,姜兰姝,胡冬梅,李策.新教师岗前培训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6-57.
[2]项洁.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3)知道物理教学活动包括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二)教学设计 1.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2.确定物理教学目标(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2)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4.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1)能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2)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四)教学评价 1.物理学习评价
(1)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状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2.物理教学评价
(1)能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40%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教学设计
27%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20%
案例分析题
教学评价
13%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27% 非选择题:约73%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的平面内,有一长为L的直导线ab,导线绕a点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转轴与B平行,则ab上的动生电动势为
(2)某科学家宣布他的实验结果获得了重要发现。以下哪一项能作为科学家的发现是否有效的最好证据? A.该科学家是这一领域的权威 B.研究报告描述该实验结果的详细程度 C.其他专家的意见 D.他人能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2.简答题
(1)学校运动会男子100m赛,同学们测量了前三名运动员到达距起点20m、80m和100m处的时间,数据见下表。
①计算夺冠运动员100m赛的平均速度。
②运用初中物理知识,简述这三名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
(2)李老师“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例如,李老师提出问题后,通常学生即齐声回答“对”、“不对”、“懂了”、“是”„„,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阿基米德原理”内容为例,写出1个能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问题的课堂提问。
②结合这个教学问题,简述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3.案例分析题
某学校初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希望进一步探究“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大小关系”。实验中,用导线a、b、c、d、e、f、g和h按题图所示方式连接电路,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已调零。闭合开关后,发现有实验小组出现如下情况:
情况一:电压表的示数为2 V,电流表的示数为零,小灯泡不亮。情况二:电压表的示数为零,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小灯泡亮。情况三:反复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为零。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以上三种情况电路中出现问题的地方。
(2)针对情况三的问题,同学们不知道为什么,你认为应该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4.教学设计题
某校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提出了三个演示实验:
实验一:用叉鱼游戏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将一块画有小鱼的塑料泡沫放入盛有水的玻璃鱼缸,小鱼浸没在水中。老师用铁钎瞄准小鱼,用力掷铁钎叉鱼,向同学展示叉鱼的结果并让同学做相同实验。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用红色激光束以一定角度射向半圆柱形玻璃砖长方形截面上的圆心处,玻璃砖后的背板为白色,让同学观察光束射入玻璃砖后沿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实验三: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在激光演示仪的背板上贴上一个可度量角度的刻度盘。用红色激光束以一定角度射向半圆柱形玻璃砖长方形截面上的圆心处,光束射入玻璃砖后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读出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实验。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这三个演示实验的特点,并阐述其教学功能。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三、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
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布置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A.广义的教育现象 B.狭义的教育现象
C.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 D.教育的作用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B.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C.揭示教育规律 D.分析教育现象 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4.()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A.个体身心发展 B.个体心理发展 C.个体身心变化 D.个体心理变化
5.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6.()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戊辰学制
7.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8.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A.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 B.采取罚款的方式解决班级卫生问题 C.中学生德育可更多采用说理教育法
D.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将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
9.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欣赏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10.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罗杰斯 D.布鲁纳
11.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A.学习领域、课表、模块 B.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C.学习领域、科目、课表 D.课表、科目、模块 1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能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3.儿童在写作业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写下去,直到成功。这体现了自我防御机制中的()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认同
14.成绩目标模式的学生倾向于选择()
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②简单的任务
③极难的任务
④模糊不清的任务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雪地中难辨兔”是由()引起的。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新奇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16.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的因素。A.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B.稳定、外在、可控 C.不稳定、内在、可控 D.稳定、外在、不可控
17.根据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18.有的学生学习时必须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这属于()A.努力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元认知管理策略
19.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阶段的表现。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20.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21.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A.训练单元小 B.反馈快速准确
C.有老教师规范指导 D.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4.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3.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4.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
2.一位专家到一所中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
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属于广义的教育现象。2.C【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A【解析】略。
4.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5.B【解析】略。
6.B【解析】“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7.C【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8.C【解析】略。
9.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题干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来讲授《春》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10.A【解析】略。11.B【解析】略。
12.B【解析】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3.D【解析】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
14.B【解析】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防御性策略,选择极易成功或很难成功的任务。15.C【解析】白色的兔子在白色的雪地上难以分辨出来是因为两者的颜色相同,刺激的对比不强烈。
16.A【解析】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
17.A【解析】信号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18.B【解析】略。
19.C【解析】题干所述是操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特点。
20.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1.A【解析】略。
二、辨析题
1.(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它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2.(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3.(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会受到双重抑制。
4.(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中,内涵代表概念能够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拥有的外延也就越丰富。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2.(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树立教师权威;(4)做好课堂监控;(5)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都有什么强项?”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这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材料中专家问学生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当教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问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时,同学们却能齐声回答出正确答案。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是机械学习而非意义学习。学生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而没有以符号为代表将新观念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当学生在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时,不能正确回答出。
(2)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才”“学”“识”的著名理论, 特别注重“识”。历史工作者既不“妄生穿凿, 轻究本源”, 又能“爱而知其善”, 并敢于“彰善贬恶, 不避强御”。这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不仅应该具备足量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求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客观的历史内容以及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 不能对历史史实进行随意的增添删改, 穿凿附会, 肆意解读。
唐代大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简单的一句话就把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这个大道理讲明白了。授业, 给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解惑, 解答学生的疑问。如果连老师自己对知识都还糊涂, 就不要随便不负责的讲给学生了。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做法, 只能误人子弟, 更别说传道、为往圣继绝学了。
传道、授业、解惑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 这也就需要教师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可供授业、解惑、传道。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传统的“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流不息的河流, 还应该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因此,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我们还得认真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其它科学文化综合知识。好读书、读好书, 应该是我们现阶段储备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不要对知识储备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 那样只会耽误自己, 更耽误中学的学生!我们只有静下心来, 从书中、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日积月累, 最后才能慢慢筑起知识的高楼大厦。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史家三才”之外再加了“史德”一条, 章学诚对此做的解释是“能具史实者, 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 术也。”在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中, “史德”也被不少史学家所提倡和遵循。如先秦时期, 孔子称赞晋太史董狐“书法不隐”。汉朝班彪、班固父子表彰司马迁“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提出“素心”说:“析理居正, 唯素心乎!”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中有《直书》、《曲笔》专篇, 对直书予以表彰, 对曲笔予以无情地鞭笞, 爱憎分明, 充满激情。
而“史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主要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应该认识到历史作为一门中学课程, 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历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它传递一个民族的记忆, 培养公民爱国主义情感, 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渠道;历史教育关系到个人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它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个性价值, 培养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讲过, 历史教育就是讲历代治乱兴衰, 讲做人的道理, 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而另一位史学家陈衡哲也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 也不是叫我们笑的, 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如果借让历史“有趣”之名, 把历史教育搞成抖“包袱儿”、送笑料的滑稽之举, 恐怕同样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是讲历史, 而是玩弄历史。所以,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既要避免传统的呆板僵化, 照本宣科, 让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又要防止为了活跃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的兴趣而走向戏说、歪曲历史的极端, 这样的造成的后果后者比前者更严重。
中学历史教师的修养既要包括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技巧、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还要具备一定的和史德和师德。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趋势, 使学生增长智慧, 开阔眼界和胸襟, 提高精神境界,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复杂问题;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向心力, 把更多的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凝聚成一股难以分开的力量, 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摘要:中学历史教师作为基础课程教育的实施者, 所承担的责任重大。对于中学生, 历史教师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 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所以,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上, 不能半点含糊。应该具备像史家一样的“才”、“学”、“识”、“德”治学修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才,学,识,德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大可, 邓瑞全.中国历史文选 (下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张大可, 邓瑞全.中国历史文选 (下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关键词:中学政治;原则性;政治教师;教师资源
开展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政治教师的日常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培养政治教师,为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学校政治教学的一种指导。做好了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本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推广普及到附近很多学校。活动中,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共同总结较好的教学方式,为全面推进和促进政治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一、授课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教育从事者,对教材首先要吃透,能够很好地总结知识点。教师应该在讲课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是否已经把握了内容的重点,突出要点、突破难点等;是否对教学中易混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述;是否将课本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讲解。
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程没有历史课精彩,也没有数学课的严谨性,更没有语文课的灵活,所以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述过程中,加入实践内容,让课堂丰富多彩。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但也绝不是越生动越好,所以要把握讲课的气氛。教师应该在联系实际的课程环节中,做到将生活中的实践转换成课本知识,让课本知识来对实践行为进行分析,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教学的困难程度。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家庭中可能都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但是一旦进入校园,他们就会失去父母的庇护,这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名同学在课堂中从来就没有抬起过头,问他问题,他总是低头不答,而且成绩由开学阶段的前二十名,下滑到了四十名。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发现这名学生不合群,跟其他同学都玩不到一起。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家中受到很多过分的宠爱,到了学校突然失去了庇护。同学们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能够融入到这个小群体内,其他学生也不喜欢他这种样子。我后来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开解,让他明白自己是来学校学习的,大家都是过客,不能因为不合群就整天不开心,学习不自信。告诉他同学和老师其实都挺关注他的,关怀是互相的。经过多方的教育,这名学生重拾以前的自信,加入到了集体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人际关系也变得非常好了。因此,教师应该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要因为他们的成绩或者是外表而对某一位学生产生偏见。
三、协助学生开展课下辩论赛
辩论赛作为一种集体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让他们的思维焕然一新,而且在活动中还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政治教学中,学生们对很多问题是存在争议的,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惯性地去依赖老师,或者是放弃问题的解决。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缺少了思维的锻炼机会,或者是造成懒惰的心理,能混过去的问题就不去多动脑思考。所以政治课下辩论赛对提高学生对政治的了解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曾经就社会制度优越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很多学生对社会制度不了解,不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要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多的优势。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存在的剥削是非常严重的,这方面其远不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稳定性是非常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中有侵略的内容,例如最大的资本主义代表国家——美国,非常喜欢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然后去侵占小国家,而且它还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持另外一种观点的同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好,很多人出国就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种观点持有者则用很有利的证据证明第二种观点的问题,每年来中国的外国人人数要远超过每年出国的人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调解作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联系到辩论赛之中。这种课下活动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很多学校一试。
总之,作为政治老师,我们应该去不断地探索新教学方法,努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奋斗,做一名优秀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桃李满天下,受到学生的尊重,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江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张长鹰,《国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及启示》[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
3.贾金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学】推荐阅读: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中学)04007-28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的名人总结07-07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1-10
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述职报告05-24
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09-07
申报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资格述职报告10-31
教师资格面试《长江之歌》教学设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