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的探析》的论文(精选10篇)
【摘要】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一个典型,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和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有着质的相似性。评估师运用专业判断得出的市场价值结论可以适应会计工作的需求,评估师可以利用其在市场价值发现方面的优势全面介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公允价值的估算。在市场不稳定时期,利用评估师的职业判断和专业技术,从较长的时期或周期来把握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降低当前市场价格中的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倾向对公允价值的扭曲程度,避免或减缓盯市方式计量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为了更好的发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完善市场条件、建立服务于评估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相关会计准则、评估准则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市场价值
会计计量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在会计计量实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相对更可靠。但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账面历史成本会随着时间和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经济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质疑,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和当前最为流行的公允价值会计。但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一、会计中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不同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使财务报告包涵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通过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对企业做出正确评价,使投资者把握投资的机会并规避风险,使管理者提高其管理业绩。对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广大的投资者、会计界和会计信息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盯市方式引发的顺周期效应给予了大量的批判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信心和稳定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公允价值能够反映物价、汇率变动及科技进步引起 的贬值等因素对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从而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了风险管理的需要。其次,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金融创新的需要,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达到防范、规避与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收益和资产的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缺点包括:会计计量中的可操作性和最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说,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计量所依据的凭据不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多,其确认要受市场环境与交易所面临的不同情况所制约,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公允价值会计只是提供企业各项资产要素的而不是企业整体资产公允价值信息,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不仅仅是单个资产价值的累加,而决定于未来持续流入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企业整体资产价值是相对的。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对方式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如公开交易的股票和债券等,其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挂牌价格确定;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公允价值则根据在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挂牌价格调整后确定,如同行业类似规模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换入或换出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顺序安排上将估值技术放到了最后一个级次,主要是基于估值技术是由人来运用和操作的,存在人为主观因素。而在市场不稳定时期,现行市价可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扭曲,充分利用估值技术以及专业人士的理性判断,可以起到平稳市场波动的幅度,缓和甚至避免公允价值盯市计量方式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以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
以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要求,运用评估技术,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是将市场条件及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等综合考虑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其本质是模拟市场对资产价值做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定估算和报告的行为,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目的就在于公允价值的确定。
三、提高以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质量的对策思考
为了更好的发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作用,以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深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针对评估行业目前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建立服务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信息服务系统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存在活跃的市场,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可靠程度最高的,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要想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充分竞争的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和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是一种会计估计,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质疑主要是计量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和计量结果的可验证性。为了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我们应该借鉴英国、德国等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详细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完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规定固定的程序和判定尺度,尽量减少人为判断的因素。比如应当在有关准则中明确:何时采用公允价值,何时采用历史成本;在采用公允价值时,是选用市价法还是成本法或现值法;如何确定计量所需的输入信息;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后因账面价值调整而形成的差额如何处理等等。
(三)研究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并推广
评估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应该从改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务操作性和准确性两方面来提高评估技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估值模型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评级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国内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公允价值审计及规范评估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就目前广泛应用的估值模型重新做深入剖析,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研究能够综合考虑影响评估对象的多种因素,克服主观预测的弊端的模型,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区别各种市场条件,拟订更细化更严密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式,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对于已经研究成熟并被现实验证的模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进行推广,以会计准则指南等形式发布。
(四)加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与会计、审计的衔接
目前会计和审计工作需要更多的评估专业的支持,对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评估行业应当紧密结合资产评估和会计、审计的准则与实务,从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要求的角度,有针对的架设起一座连接资产评估与会计和审计的桥梁,在理论上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实务中相互协调。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会计准则后,产生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它与传统资产评估业务相比在业务要素的确定,相关参数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由于中国公允价
值会计发展尚不成熟,在市场动荡情况下如何准确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为了公允价值更合理的运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信息,评估行业需要借鉴国际评估界和会计界的合作经验,从理论上、实务上做好充分准备,加强与我国会计界的协调,为深化会计体制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韦恩.R.兰兹曼著,刘强安译,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关且可靠吗?来自资本市场研究的证据,当代会计评论,2008,12
2.姜楠,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思考,中国资产评估,2010 3.葛夏晴,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06 4.曲晓辉、肖弘,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
公允价值本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国内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葛家澍 (2007) 、李红霞 (2008) 、刘思淼 (2009) 、周繁和张馨艺 (2009) 、陈旭东和逯东 (2009) 认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一样, 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谢诗芬 (2006) 认为公允价值是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复合性质的计量属性。刘浩和孙铮 (2008) 认为, 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而是会计价值计量试图达到的一种理想目标。石本仁和赖红宁 (2001) 则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具体计量属性, 而是检验其他计量属性是否合理的一个检验尺度。上述四种观点中, “独立计量属性观”属于对公允价值本质的狭义理解, “复合计量属性观”、“计量目标观”、“检验尺度观”则属于对公允价值本质的广义理解, 其中“计量目标观”与“检验尺度观”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者都超出了计量属性层面来理解公允价值, 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计量的目标, 是对各种具体计量属性现实应用时的一种约束和要求。
二、公允价值层级
为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IFRS 13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层级, 将输入计量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输入变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在某些情况下, 用来计量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公允价值的多个输入变量, 可能被划分到公允价值层级的不同层次。在另外一些情况下, 由于最低等级的输入变量对于整体计量至为重要, 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被划分为最低公允价值层级。需要考虑与资产或者负债相关的特定因素并通过判断来评价一项特定输入变量对于整体计量的重要性。在公允价值基础上通过调整而达成的计量 (例如, 计量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时的处置费用) , 在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应划分的公允价值层级时, 调整因素不予考虑。另外, 如果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输入值是基于出价和要价的, 那么无论该输入值被归入公允价值级次中的哪一层次, 在买卖价差内最能代表当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价格就应当被用于计量公允价值。
(一) 第一层级输入变量
第一层级输入变量是指在计量日主体能够进入的活跃市场中, 相同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开报价 (未调整) 。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证据。因此, 除IFRS 13第79段规定的情形外, 只要存在公开报价, 即应不加调整地用来计量公允价值。如果主体在某一单项资产或者负债中持有头寸 (包括组成巨量相似资产或者负债的头寸, 如持有金融工具头寸) 且该资产或者负债在活跃市场中进行交易, 则该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在第一层级内计量, 其金额是相似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开报价与主体持仓量的乘积。即使市场正常的日常交易量不能吸收这些持仓量以及在单项交易中下单出售该持仓量可能会影响公开报价, 也应按上述方法计量公允价值。
(二) 第二层级输入变量
第二层级输入变量是除第一层级中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资产或者负债公开报价以外的输入变量。第二层级输入变量包括:1.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开报价。2.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开报价。3.公开报价以外可观察的资产或者负债输入变量: (1) 通常报价间隔期内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 (2) 隐含波动率; (3) 信用价差。
(三) 第三层级输入变量
第三层级输入变量是资产或者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变量。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计量公允价值, 仅限于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变量无法取得的情况。因此, 对于资产或者负债在计量日存在市场活动但市场活动较少的情形, 允许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计量公允价值。但是, 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维持不变, 即计量日从持有资产或者负有债务的市场参与者视角的脱手价格。所以, 不可观察输入变量应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者负债估价将会使用的假定, 包括风险假定。主体应使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信息来设计不可观察输入变量, 这也包括主体自身的数据。主体设计不可观察输入变量, 应以自身数据为起点。但是, 如果合理可用的信息表明, 其他市场参与者将会使用不同的数据, 或者主体存在一些其他市场参与者不存在的特定因素 (如特定主体的协同效应) , 就应调整主体自身的数据。主体不必通过过度努力来获得市场参与者的假定。但是, 主体应考虑所有合理可用的市场参与者假定信息。按上述方式设计的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假定, 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目标。
三、公允价值计量及指引
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的计量日, 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有序交易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中做出估计价格。公允价值计量假定有序交易发生于主要市场, 当缺乏主要市场时则考虑报告主体所能接触的最有利市场。IASB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DP先主要市场再最有利市场”、“ED先最有利市场再主要市场”、“IFRS 13先主要市场再最有利市场”的螺旋式发展, 看似回到原点的反复, 实是大浪淘沙的论证。公允价值计量, 需要一个实体来确定以下 (IFRS 13:B2) :1.特定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主体 (始终与它的记账单位一致) ;2.非金融资产, 估值的前提是适当的计量 (与其最佳最优使用一致) ;3.主要的 (或最有利) 市场的资产或负债;4.估值技术 (S) 为适当的计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用性与发展的投入, 表示假设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将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层次水平内输入分类。IFRS 13为公允价值提供了计量指引, 主要包括如下:
(一) 公允价值计量是针对特定的资产或负债
计量公允价值时, 对于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时会考虑的那些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主体应予考虑。例如, 这些特征包括:1.资产状况和所处位置;2.对资产出售和使用的限制 (如果存在) (IFRS 13:11)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主要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的当前市场条件下进行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 (例如, 脱手价格) , 而不管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价格还是运用其他估价技术所估计的价格 (IFRS 13:24) 。
公允价值计量是针对特定资产或负债的, 故若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确定资产或负债价格时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属性, 则公允价值计量就应考虑这些特性。例如交通成本应包括于公允价值。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独的资产或负债, 也可以是一组资产或负债, 这取决于相关IFRS适用于单项还是一组资产或负债。出售资产所能得到或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意味着公允价值是一个假想的脱手价格, IASB和FASB认为脱手价格可以消除投入价格中可能包含的主体因素。针对有人提出的“投入价格可能更适于初始确认”, IASB经过逐个排查后认为, 脱手价格与投入价格即使存在概念差异, 其实际差别也微乎其微, 从而依然选择了计量目标更为明确的脱手价格。重要的是,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而非特定报告主体的计量, 公允价值需要考虑计量日的市场状况。IFRS 2中的股份支付交易和IAS 17中的租赁交易最终被排除于IFRS 13的范围之外。
(二) 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主体要承受市场风险和每一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如果主体以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的净头寸为基础来管理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 则主体可豁免应用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豁免允许主体以计量日的现行市场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出售特定市场风险净多头 (即资产) 或者转移特定市场风险净空头 (即负债) 所收取的价格为基础, 来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因此, 主体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 应与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承担的净风险进行估价的方式保持一致。 (IFRS 13:48)
四、公允价值披露
划分为公允价值层级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所必需的分类更多, 因为此类计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要求通过判断来确定恰当的资产和负债类别所应提供的公允价值披露。相对于财务状况表中列报的行项目, 资产和负债的分类通常要求更为详细的分解。但是, 主体应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可以调整为财务状况表中所列报的行项目。如果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了资产或者负债的类别而且满足本段的要求, 主体可以使用该分类进行披露。IASB于2009年5月28日出台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规定, 报告主体除了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之外, 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披露, 使信息使用者了解相关公允价值信息是如何产生的, 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使用的方法和输入值;使用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 (第三层次) 计量的公允价值相关信息;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此外,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针对重大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敏感性分析。
为了实现IFRS 13第91段所规定的目标, 对财务状况表中初始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 (包括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围内的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 的每一类资产和负债 (参见IFRS 13第94段的信息来确定恰当的资产和负债类别) , 至少应披露下述信息:1.报告期末重复和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2.重复和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层级中的层次 (第一层级、第二层级还是第三层级) 。3.报告期末持有的以重复基础计量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在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进行的任何转换金额、转换理由以及主体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在层级之间转换的政策 (参见第95段) 。每一层级的转换进入应与转换退出分别披露和讨论。4.描述划分为公允价值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重复和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技术和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变量。如果估价技术发生了变更 (例如, 从市场法变更为收益法或者运用了其他估价技术) , 主体应披露该变更以及变更理由。对于划分为公允价值层级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 主体应披露为计量公允价值所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定量输入变量的信息。如果主体在计量公允价值时未曾开发不可观察的定量输入变量 (例如, 主体使用未作调整的前期交易价格或第三方估价信息) , 不要求主体通过创造定量信息来遵守本披露要求。但是, 当提供该披露时, 主体不得忽略对公允价值计量影响重大且合理可获得的不可观察定量输入变量。5.对于重复和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 如果非金融资产的最佳最优运用不同于当前的运用, 主体应披露这一事实以及非金融资产非以最佳最优方式进行运用的理由。 (IFRS 13:91)
很多学者 (颜克军等, 2011) 从公允价值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 以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为基点, 总结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理论应用研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治理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对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有如下几点:1.深入研究关于信息可靠性的披露, 提高公允价值披露的决策相关性以及进一步调整公允价值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2.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发展与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密切相关的, 因而要致力于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系统性, 逐步形成一个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完整框架, 使得公允价值的披露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3.在制度上要保证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披露有法可依, 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明确标准,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披露准则。总之, 我们离真正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并充分披露的道路还很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会计飞速发展, 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 只有不断学习借鉴西方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 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披露体系。
摘要: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后, 公允价值的研究就逐渐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关的研究文献日趋增多。本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以下简称IFRS13) 为基点, 在对国内有关公允价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 阐述了公允价值层级、计量指引及具体信息披露要求, 进而明确了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公允价值层级,计量指引,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允价值内涵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
早在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投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就出现了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曲折过程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应用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是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应用估值技术和假设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目前,会计界普遍的看法是: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好,但可靠性不足。认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因此可靠性不足。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另外,可靠性也不等于肯定性和精确性。会计估计是企业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根据既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适当的公式,对上述交易和事项予以估计人账。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企业应当对其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经济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有些交易或事项在某一会计报告期间结束时尚在延续中或还末发生,其结果尚不明确,金额亦无法确定(如过时存货和产品质量保证)。有些交易或事项虽已发生,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因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无法充分获取有关数据(如按完成合同百分比计算的当期收入),为此,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运用估计的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并提到:“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必须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其前提首先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即已考虑到合法性的要求,是在合法性基础之上的合理性,其次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相比较,在计量结果上,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会更多地体现会计师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判断要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成为估价结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左右着会计估价的责任风险,也是公允价值计算可靠性的重大影响因素。
2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的关系分析
为了分析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2.1公允价值的确定次序与可靠性程度
一般地认为,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从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则依次降低。因为在价格确定时,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程度最高。在需要估计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获得可比的市场价格,从而用市价法估计,由于它是独立于管理者的外部市场信息,其可核实性及反映真实性都可得到保证,因而也是可靠的;如果采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来计算公允价值时,在两个变量中,现金流是合同约定的、可核实的,采用折现率是具有相同风险的现金流的市场利率,因而也具有客观真实性;如果用期望现金流量法和其他估计方法,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假设,很多时候要用到管理者的假设,因而其可靠性程度受到影响。
2.2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根源分析
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会计文献中的盈余管理,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第二种观点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本文所论述的利润操纵是指第二观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非一统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因此我们对盈余管理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会计政策的科学性。利润操纵的动因主要是企业通过利润操纵最终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实现配股、为了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避免股票被摘牌及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等等。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存货计价不当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企业选择何种计量模式或计量属性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制定诸多会计政策供企业选择,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允许企业选择与本企业相适应的会计政策。而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必然会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出最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从计量模式的选择到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可能的动机:第一,规避市场管制的动机。在证券市场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若上市公司连续2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对该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即在股票名称之前冠以“ST”的符号;如果连续3年亏损,则
暂停股票上市,甚至终止上市。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都逃脱不了“ST”的处理。此时,上市公司偏向于采用操纵利润的方式满足政府对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规避市场管制。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很可有能是出于此动机。第二,避税的动机。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很多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就是出于此动机。仍旧选择成本法计量模式。第三,防止政策应用出错的动机。一项会计政策的应用,会设定严格的遵循条件。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时候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一样。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上市公司在确定此类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找到这样的市场价格;或者即使已找到这样的价格,却不知道是否可以使用。为了避免在政策运用中出现偏差,上市公司在做选择时有可能对新政策不予考虑。
许多人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资产评估人员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相反,如果会计资产评估人员审计人员具备高的职业素质并遵守职业道德、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相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即问题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问题在于政策的制定及政策执行运用。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分析
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可靠性问题,对可靠性的怀疑实际上是对市场有效性和评估技术可靠性的怀疑。
3.1公允价值相对可靠的情况
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未来的交易的预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会计所倡导的收入实现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表面上看是不可靠的。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如美式期权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现在许多金融产品也有许多成熟的估价技术,如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计算出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又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当需要运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时,以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折现率是可能的。所以,只要估价技术成熟,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真正的(不是被故意歪曲的)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关并重。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靠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中立性、一致性也大大增强,足以用此弥补可靠性不足之所失,况且历史成本会计下的再度计量所涉及的主观判断。并不比公允价值少,其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公允价值是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实际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像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涉及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且价值变动频繁,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便不可靠。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能在表内及时反映其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将会给投资者传达错误的会计信息,影响其决策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就同时丧失了。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只要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式。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能较好地体现。
3.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的情况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这时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公允的,应当积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如果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成熟,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如果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不成熟、会计人员素质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将难以保证。
4结语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1公允价值涵义辨析
我国新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此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
2新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2、1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老准则采用“只报忧不报喜”,从而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
同时新准则还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至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了避免给财务报告带来过大的波动,应当考虑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
2、2公允价值法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提出,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近年来房地产市场高速膨胀,并且业内也预计涨势将来会有个渐进攀升的过程,由此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在账面上充分体现巨额利润。未来以公允价值体现的公司账面资产,其参考价值大大提高。
2、3公允价值法对债务重组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并且,债权人一方亦不能确认重组收益。应该说,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减少会计寻租行为的决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少数企业将无法借债务重组达到操纵损益,欺骗利益相关人的目的。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巨额利润。执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债权人让步,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2、4公允价值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交易》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我国先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按照交易的账面价值入账,只有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按比例确认收益,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来计量。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产生利润。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法,基本不产生利润。这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则孕育了一定机会,由于可能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价反映账面价值,将直接大幅提高公司的估值水平。
3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在1998年,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所以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公允价值被我国的监管层限制使用。但是在今年新颁布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的会计准则中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从而成为本次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是否难达“公允”,是否极有可能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过去发生的“故事”是否会重演?我们应该怎样的对待公允价值?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公允价值可以并且应该适度地运用。
所谓适度,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新会计准则仍是站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新准则把能够运用公允价值的业务限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为数不多的领域,就是因为这些领域已基本满足公允价值运用的必须条件。当然,新准则没有专门设置公允价值一项,对于哪个项目能用哪个项目不能用,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中加以规定。这样的结构也使新准则更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2)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统一规定。
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而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是不同。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我们认为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一致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提高精度。
(4)完善市场体系以促进公允价值的推广。
必须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各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公允性。首先,企业应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类别标准,建立对公允价值变动专人负责、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其次,外部制约力量应加强,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有关的法律,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给违法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另一方面,中注协、财政部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表恰当的意见。这样才能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4结论
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30个会计要素计量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的选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面针对运用的具体情形加以简单介绍。
1.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
3.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
引言:近年来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各国会计准则基本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逐步将其扩展至非金融工具领域。在不远的未来,公允价值很有可能全面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成为会计计量的主流。通过对目前我国目前这个特殊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其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给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1.公允价值计量的概述
1.1公允价值的涵义
1.2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
1.3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
2.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1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现状
2.2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现状
2.3公允价值在国内外应用的对比分析
3.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
3.1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3.2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3.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建议
4.1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4.2引进先进的评估公允价值的手段
4.3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4.4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1 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得到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 借助会计政策变更或者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增加或者减少收益、成本与费用的一种会计利润操纵行为。国际会计及准则理事会 (IASB)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CASC)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公允价值为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1.2 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的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在提高会计相关性方面具有更多优势。比如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能反映现实财务状况, 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现值需要折现率计算, 折现率也是一个估计值, 当决策者职业判断能力有限时, 现值可能会提供误导的信息。从理论上看, 无论在初始计量日还是在后续计量日, 公允价值都能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不需要进行修正。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弊端, 公允价值易被人为操纵, 由于这一弊端, 公允价值也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很可能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降低或者平滑企业的利润, 这样不仅不能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正确的判断, 还可能更加误导决策者, 甚至导致一连串严重的经济后果。
2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中的运用情况
在实务操作中, 公允价值主要通过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债务重组这四个方面进行盈余管理。下面将分别介绍企业如何通过这四个方面进行盈余管理。
2.1 投资性房地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持有房地产的目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将房地产用于自身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场所或作为存货对外销售外, 不少企业开始将房地产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等活动, 甚至作为主营业务活动。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 过去很多企业直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加以处理,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或摊销。经过若干年后, 房地产的市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甚至高出其账面价值很多倍, 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已经不合理了。所以新会计准则中允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虽然新政策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更加合理, 但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 企业通过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 利用计量模式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很多企业都拥有投资性房地产, 其公允价值远远大于其历史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以前的房地产, 这样就会增加企业资产, 降低企业负债率。公允价值并没有改变企业的价值, 它只是将企业的隐性价值显性化, 使企业呈现出较低的财务风险, 从而在一定程度扩大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并确认当期损益, 企业可以比较容易的提高利润。例如, 企业在早几年已经取得了物业, 但都被计入固定资产中, 而新准则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 那么, 由于近几年物业升值迅速, 企业可以通过这一计量模式大幅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利润。
(2)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差异调整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准则的规定, 当无法从活跃市场或其他市场获取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 需要采用估值技术。而估值技术不仅受主观判断的影响, 还会因经济环境风险状况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可以利用价格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
2.2 金融资产
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可将“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将“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其他三类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投资分别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时, 在持有时间跨会计年度时产生的经济结果是不同的, 我认为企业很可能通过自身的需要划分这两类金融资产, 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出现的金融资产升值或减值都是计人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直接影响当期期末的会计利润,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 而不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这样就对不是很熟悉财务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视觉上的误差, 也为一些机构借机炒作股票,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人为操纵企业利润提供了空间。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即补价) 。”据财政部会计司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中指出, 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40家上市公司。由此可见,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频率是比较高的。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我认为, 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手段。
(1) 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大都采用了评估价格作为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然而目前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尚不完善, 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 对公允价值的确认也有一定难度。资产评估也会被主观因素影响, 会计准则对于相应的条款也未做具体说明, 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估值上做文章,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 优劣资产的置换。
由于公允价值的准确估计具有一定难度, 企业可以借此人为提高劣质资产价值或者降低优质资产价值, 通过优劣资产的置换改变企业当期利润,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4 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l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规定, 以现金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执行后, 对于债权人来说, 由于在以资产或股权清偿债务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 抵债资产公允价值直接影响到债权人资产人账价值及债务重组损失的金额, 所以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具体来说, 若高估抵债资产公允价值, 则会低估债权人当期债务重组损失;若低估抵债资产公允价值, 则会高估债权人当期债务重组损失, 同时高估未来资产价值实现当期的盈余。因此, 上市公司存在通过调节抵债资产公允价值的高低, 在不同损失金额、不同损失确认期间、经常性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之间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这也说明, 债务人一旦获得债权人一定程度的债务减免, 当期账面利润将会因重组收益而直线上升。尤其对于一些已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而言, 为了防止被退市, 极易与债权人串通, 通过债权人豁免部分甚至全部债务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从而达到账面扭亏为盈、提升当期业绩。
3结论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 它使得企业的资产得到更准确的计量。然而将公允价值运用于会计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手段人为操作企业利润,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我认为, 盈余管理这一做法本质上并没有错, 它只是企业进行经营的一种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但是物极必反, 企业的成功最终需要靠提高自身实力、创造真实业绩、增加企业利润等方式来实现, 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财务报表上的高利润, 只想通过会计手段来给投资者造成高利润的假象, 最终只会让企业走向灭亡。有很多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表明, 盈余管理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粉饰企业业绩的作用, 并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会计准则在以后的实践中将会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严密, 企业可以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12) .
[2]侯翠平.创造性会计手法的识别与监管研究[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10, (1) .
[3]沈烈, 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M].会计研究, 2007, (2) .
[4]高微,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J].甘肃科技, 2010, (1) .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利益相关者
一、公允价值理论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现行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报表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公允价值信息,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评价企业的风险,及管理当局的业绩,从而做出投资和其它决策。同时,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更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数据不易取得,尤其是现值计量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易发生操纵行为,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缺点是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比较实质上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契约的存在使利益相关的各方十分关注企业产权的变化,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要求取得与其投入相适应的权利或收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其实利益相关者是在公司内部有着合法利益的个人或组织,所有利益相关者不仅要积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同时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有雇员、供应商、分销商,这些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能是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信贷和其他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一)投资者
1、积极影响
股东进行决策依赖的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股东主要通过董事会“用手投票”的形式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二是中小股东在资本市场上主要以“用脚投票”的形式影响股价的波动从而促使经理人的努力工作。然而历史成本模式下的收益信息很难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当今动态和多变的市场中,人们想知道的都是资产现在的价值是多少,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高的解释力,公允价值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相关的。
2、消极影响
首先,投资者出于自利的目的通常会利用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中不可避免的会计估计和假设来操纵资产的计价,或者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自身价值不直接相关的特点,操纵企业会计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这必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小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股东的利益。最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的存在,投资者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立监督机构,一是执行报酬计划,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同时增加了这两个方面的监督成本。
(二)债权人
1、积极影响
债权人投资于企业关心的是本金和利(下转第33页)息(上接第31页)的收回,公允价值使资产价值信息真实透明,有利于债权人的客观评价。采用公允价值数据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用于估价潜在的支付能力和违约风险,使大多数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的利润状况得到改善,资产价值更真实透明,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合理的评价,吸引潜在的债权人,及时充分的反映了金融工具隐含的风险,使用权益和债务的市场价值更有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2、消极影响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中无论是市价的选择还是现值的估算,都无可避免的存在估计和假设,从理论上来说存在公允价值被操纵的可能。另外,债权人无论是在契约签订之前还是在契约签订以后,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以揭露企业可能存在的利用公允价值掩盖现金流量缺乏的现象。
(三)管理者
1、积极影响
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企业契约,经营管理是其固有的责任。为完成企业契约责任,管理者必须依靠会计计量。首先,管理者需要通过会计计量来了解企业当前财务和经营情况,会计计量能力的高低,计量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管理者的预测、计划及决策。其次,管理者需要通过会计计量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的信息,如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的获利能力,向债权人传递企业偿债能力信息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有效阻止了经理人的 “摘樱桃”行为,另一方面将管理者的财务活动更清晰地置于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视”之下,从而迫使管理者留意和保护金融资产的价值,依据公允价值编制的报告揭示了管理者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经营的管理者可能会将证券价格的潜在波动体现在其管理策略中。
2、消极影响
首先,增加了企业管理者对信贷风险的管理难度。其次,增加了企业管理者对营运风险的管理难度。所谓营运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企业破产的风险。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获取方法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估价人才奇缺,这些可能会导致企业经理人员因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而无法相对准确的判断市场上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引发营运风险;也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对企业自身进行会计计量时,不当使用公允价值,造成企业管理者的误解,影响管理者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等的判断,影响管理者的营运风险管理。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尤为显著。然而,正当公允价值会计高歌猛进之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会计推上风口浪尖,公允价值会计始料不及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从2009年起,新形国家的经济明显复苏。全球已经开始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经过几年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继续证明:它仍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1、相关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FASB在1980年颁布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提出相关性的三个要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判断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就是会计信息是否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1.1、投资者不仅关注投资的结果,还关注其结果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来获取最优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运用企业所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这就是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即决策者通过以前的和现在的会计信息来提高未来预测能力。
1.2、反馈性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性,反馈性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或者决策者进行选择与判断,经过反复推断验证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会计主体存在于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供求的波动和竞争强度波动是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调整的四大外部因素,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能够发出反馈信号,具有较高的反馈价值,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以此评价过去的决策并有所纠正。公允价值避免了历史成本信息不能计量市场价值的缺点,从而能够及时反映不同时点的市场交易情况。
1.3、会计信息能否及时传递,决策是否有用,除与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有关外,还取决于能否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因此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约束条件。会计信息时效性很强,若传递不及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会大打折扣。市场情况不断变动,相比历史成本,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经济价值的波动会进行及时的确认,避免财务报表对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如果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推断出企业价值,那么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2、可靠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具真实性
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时,使会计信息仍然保持真实性是很困难的。历史成本仅反映了经济业务在过去时点上的真实性,适用于稳定、简单的经济环境。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根据时间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一些资产特有的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对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取得的账面价值并没有否定。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是这些确认与计量的主要依据,在发达国家这些市场价格相对可靠。当前市场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确定情况下总体的金额,如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所产生的效应等,因此在相对公平的市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2.2、估计与假设是会计固有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不会损害
合理可靠的估计折现率、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并不会使公允价值可靠性偏离。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这类未来交易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责发生制所倡导的原则,从表面上看不具备可靠性。若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化,投资者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美式期权。如果其价值在报表截止日不能及时反映,因此会计信息将会既不相关也不可靠。现在有很多金融产品有着成熟的估价技术,如B- 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公式计算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若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会计计量就会有相当可观的进步。
2.3、若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规范合理,其结果具有可靠性
可靠性与精确性并不等同,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及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难度较大。在估计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判断或决策失误,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其可靠性。但是,只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则其结果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全球,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比比皆是,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仅仅拿金融产品来说,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优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等都会因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而有所提高。所以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经营成果、风险状态和财务状况等,使得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以及面临风险状态时的评价变得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洪文志.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J].2012.
[2]盛晓鹤,骆长琴.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10:019.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公允价值计量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与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偿债能力及其财务风险, 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现状。
用历史成本计量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满足企业自身经营使用为目的的资产, 能可靠地核算成本费用。不过, 为反映资产现状, 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期末都要将账面价值同市价相比较, 进行减值测试。因为仅用历史成本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联系, 这样做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是动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 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真实依据, 增强报表的实用性。这种计量方法没有任何问题, 不是恶化金融危机的原因。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 关键是在实务运用中到底该选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实务运用中的困难
虽然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 但在实务运用中确实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困难。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经济行为一般由参与交易的双方协商, 所确定的公允价值主观性强, 会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也容易出现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
但基于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量判断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为前提而衍生出的现值模型在运用时, 因不同的投资者对期望收益和资金成本的判断不同, 而得出的现金流量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使得操作技术难度大。
相比协商定价和现值模型推导出的价值, 参照活跃交易市场的价格确定的公允价值更具公信力。因为, 人为主观操纵资产在活跃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难度大, 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企业资产种类繁多, 所处市场属性不同。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 可以确认市价或取得类似资产的市价;没有交易市场的资产, 无法获取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 只能估计其价值, 判断难度大。即使有市价参照,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确认公允价值也有困难。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 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必须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资产价值。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也大多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但以公开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有一个重要前提, 即只有在市场能有效调节供求关系的正常情况下, 交易价格才能真实体现资产的价值。当资产市价被人为炒作, 远远脱离了基本面, 或受恐慌因素影响而被不计成本地抛售时, 市价完全不能体现资产价值, 还以此时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就明显不合适了。
2008年下半年, 受市场普遍对经济悲观预期的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连续暴跌, 普遍跌幅超过50%。印度铁矿砂品位63.5%到天津港价格, 3月份曾高达1590元/吨, 但从第三季度开始价格急剧下滑, 年底跌至630-640元/吨。2009年, 随着各国刺激经济政策的不断出台, 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等因素让商品价格呈现整体走强的态势。2008年12月,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跌破40美元/桶, 而2009年6月29日却反弹至71.49美元/桶。
资产市价的非理性波动, 必然对企业经营利润造成重大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 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值为负252亿元, 而2009年第一季度便由负转正为108亿元。这一正一负就减亏或增利36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08亿元, 占当期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2034亿元的5.3%。另外, 2008年所有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30亿元, 达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8210亿元的10.11%。但随着价格回升,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有不少在2009年第一季度被转回, 成为一些公司业绩明显提升的因素。
虽然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是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但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财务人员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判定当前市价大幅下跌的资产。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 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以反映资产真实的内在价值为出发点。笔者认为, 在目前资产市价大幅波动的背景下, 用一段适当长的期间内资产的平均市价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不是单以资产负债表日或某一短期的市价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是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一种有效易行的方法。
选用资产在一段适当长的期间内的平均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可以有效降低短期因素的影响程度,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由于近两年证券市场起伏较大, 对于这样价格短线有被操纵风险的资产, 应将选取期间的范围适当延长。为了让举例更具代表性, 下面不以单独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 而以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为例进行说明。
例1:上证综指2007年12月28日收于5261.56, 2008年4月30日 (2007年年报披露的截至日) 收于3693.11, 较上年末, 下跌29.81%。
2007年7月2日收于3836.29。若2007年年末, 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参照标准为:
与2008年4月30日上证综指实际收盘3693.11相比, 这个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价值高估23.17%;但若以12月28日收盘5261.56作为公允价值, 资产价值则高估42.47%。相比之下, 平均后的公允价值, 准确性程度提高了:
例2:上证综指2008年12月31日收于1820.81, 2009年4月30日收于2477.57, 较上年末, 上涨36.07%。
2008年7月1日收于2651.60, 若2008年年末, 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参照标准为:
2009年4月30日上证综指实际收于2477.56。显然, 平均后的公允价值更加贴近资产在报表披露时的实际状况。
当然, 经过平均后的资产价格也不可能和未来实际交易时的价格完全一致。但可以肯定, 资产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和某一时点的价格相比,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短期因素的影响, 减轻资产的市价波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会因市价波动, 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或者损失。但在交易实际发生前, 这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只是一种可能性, 盈亏额最终还要取决于实际交易时的价格。因此, 在资产实际交易发生前, 以一种偏保守的方式计量资产, 尤其在资产价格上下波动、未来走势难以判断的情况下, 减轻这种可能的损益对企业的影响, 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谨慎性要求。
其实, 企业资产买价和售价之间的差额最终是一个定值。只是资产从购入到出售或实际用于生产, 有时会是跨期活动。资产负债表日对这些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 资产价值的变化, 会对前后会计期的利润造成影响。
采用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后, 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没有充分地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值反映出来。同样, 在价格单边下跌时, 投资损失也会更多地确认在实际交易的会计期间, 或者由于企业在上一会计期间, 没有计提过多的资产减值准备, 会以增大主营业务成本 (原材料、折旧费等) 的形式在本期利润表中反映这部分损失。
当价格呈单向走势时, 平均市价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会在实际交易的会计期间确认更多的收益或损失, 这样反映的企业各期利润更加真实。因为实际交易发生事实形成后, 报表反映的盈亏才是实实在在的, 企业最后出售资产的行为是构成实际的盈亏产生的决定性要件。
而当价格上下波动时, 平均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优点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降低了资产价格波动的程度, 可以避免企业先过高确认潜在的收益或损失、或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然后, 又在以后会计期间调回, 防止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市价表明, 在某一特定时期, 该价格能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类资产, 反映客观发生的事实。所以, 公允价值的参照标准还是应尽可能以市价为基础。而采用平均市价来计算公允价值, 不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相关资料也便于收集, 并能进行验证。上述举例为了简要说明问题, 只把某一期期初和期末的价格简单进行平均。如果把所选期间内各月价格进行加权平均, 再根据资产的属性将所选期间长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那么得出的公允价值就更具说服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探析》的论文】推荐阅读:
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11-18
公允价值计量06-23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11-03
论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观10-26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12-10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07-03
生命的价值800字作文议论文10-20
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反哺教学的价值的论文06-28
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影响论文07-09
高中作文以个人价值为话题的议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