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

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曾设想着用最简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则寓言,我就采用了“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三大板块来完成。怎样让学生能轻松读懂字音、且又能“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先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指出需要纠正的字词,老师再补充学生点不到的重点字词,齐读字词,再齐读下课文。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板块。但在实施起来,能主动起来纠正字词的只有两名学生,我只能帮着提出其他的字词,感觉学生对于这样的纠正没有激情。接着我让他们划分句子的节奏,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划下去。这一小块费了好多时间,导致下面的的“读透寓意“这一板块我只是浅点即止,没有引导着学生深入体会。课后我也觉得这一小环节确实做得太多余,指导老师们都认为只要学生读书没有破句错句就不必要去划分节奏,我纯粹是为了划节奏而去划节奏。我觉得划节奏这一小环节要是处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学我会做得好的.。

“读懂寓意”第二板块,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条求助热线“1、注释或工具书2、同学3、小组长用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送交老师”来完成。我以为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同学和老师解决本文的文义应没问题,但讨论的时候,学生没有热情,漫不经心的,且交到我手里明确需要解决的重点句子也没多少,于是解决重点句子后,我满怀信心,让他们概据课文内容来弄个讲故事比赛,适当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征等。但讲故事这一环节弄不上去,当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明白,一名女生上台讲后,男生没人肯上来,当时时间也差不多了,这一环节就这样被我忽忽带过去了。一下子转到了“读透寓意”这一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让一二名学生说说“祸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能转化吗,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转化?”,并没有深入去探讨。

整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不爽,觉得哪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别扭,生硬,自己的语调没有亲和力,难让学生走进状态。总觉得学生有些放不开,或许是跟我引导的问题有关,或许也跟我个人魅力有关,或许…,总之,很困惑。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2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 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 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 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 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 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 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 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 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1) .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 2007, (02) .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 2009, (07) .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 2008, (13) .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08) .

[6]邹赣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选自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嘉肴和至道进行类比,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接着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学习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过来才能不断地钻研、提高,得出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这样一个道理。

学习的确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实事求是,一点儿也不能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

所以,上这一课时,我对翻译课文这个环节做了尝试,要求学生给同桌翻译,当一回老师。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效果较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教学反思 篇5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三点:

1.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语言品味”这一教学重点。

2.注重对情感的体会。《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文章,学生除了对语言层面的品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第10、11两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透过对两自然段的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第一次真好》中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敢于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要珍惜“第一次”。

3.试着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探讨寻求答案,开展了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觉得有下述几方面需要改进:

1.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解读。有时有些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予以学生恰当的引导。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冯宝莹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7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处是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

一、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

二、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因为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指导训练,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雨的四季》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

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

《观沧海》教学反思

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时间,让孩子们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带着学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

(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

(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够。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诵诗文,——品诗句——悟诗情。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朗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本课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求突破:

1.王昌龄到龙标后另有一首诗: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可以作为这首诗的呼应。2.送别诗的角度。3.明月的使用。

4.传说的使用,如子规,选取更为准确的传说。5.学生朗读。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一、关于朗读与文本解读关系的思考

教师适时地指出,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跟作品的情感相关,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懂得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带有伤感凄凉的色彩,同时,在朗读的时候不但语速要注意稍缓慢些,而且需要重读作品中的一些形容词,因为正是这些词语渲染出这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一直不忘记进行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学生的朗读与解读相辅相成,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也是古典诗词阅读课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阅读课堂“追问”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0

1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的过程为新课的呈现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做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一般来讲,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新课导入也相对容易,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之前把先前学过的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以板画、图片、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导入发常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切入新课主题快速、高效。如在教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句型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若干张水果的卡片或一些实物(如香蕉-banana、梨-pear、草莓-strawberry、苹果-apple等),把他们带到教室里,在教单词之前,就把这些图片或实物放在讲台上或黑板上进行呈现,先给他们以视觉冲击,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然后以此为媒介,导入英语单词,达到音、形、意并进的目的。这种导入方法在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中均适用。

1.2 Ask and Answer导入法

Ask and Answer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采用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出所要教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语言点的学习。提问时有以下几种句型:

1)"Yes/No"questions

这种类型的问题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有易于回答、易于核对读前阅读理解答案等特点。学生不必添加太多内容,容易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找到自信。不至于因回答不了而感到尴尬或自卑。

案例1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采用Scene method(场景教学法),随手拿起班上同学的铅笔、铅笔盒、课本等,用Is this your…?句型来多次进行提问,并提问多个同学,同学们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简单而又能活跃气氛。在回到课本时,就能驾轻就熟了。

2)"Or"questions

"Or"questions比"Yes/No"questions在难度上加深了一些,要求学生二者选一,教师必须提供两种以上的物品供学生选择,这对于训练词汇教学很有效果,尤其在导入阶段通过教师不断用正反词进行提问,让同学选择一个来回答,几次之后,可以把本单元涉及到的词汇先进行强化。

3)'Wh-'questions

'Wh-'questions比前两种问题更难一些,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在导入阶段使用这种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了解,如果需要,可以英汉结合来进行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遵循多次重复、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引出要讲的句型。

案例2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When is your birthday,liming/Meimei/lucy…?等来询问班里的同学,同学如果不会用英语表达具体的年月日,可用汉语回答,后写出"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主题,经过几次提问,同学们已对这个主题或者句型有了解,教师对这个主题也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到正式讲解时就水到渠成了。

1.3 英文歌曲导入法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很多英语教师都会在课堂导入阶段使用英语歌曲作为导入的方法。但用何种歌曲、何时用等“火候”问题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3在教“现在进行时”时,可用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I am",其中yellow可换成blue/red/black/purple/orange/等。在唱这首歌时,教师可先把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再给同学唱,并告诉同学对唱到的颜色要起立回应,这样既能训练“颜色”的名称,也能生动地引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1.4 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是指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在新课起始阶段,借助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为新材料的呈现铺设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案例4在导入教七年级上册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教师可以事先带上一把guitar到教室里,弹奏或模拟弹奏guitar,然后问一个同学,后让同学互相表演,先用汉语猜出动作暗示的意思,接着引出Can you play the violin/piano/trumpet…?还可以引出Can you dance/sin/speak English?等等。让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动作说英语,进一步引出新的句型I can play the guitar,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

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巧妙的情景能激发兴趣,诱导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 导入的原则

2.1 时间分配要合理

导入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的情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比较集中地让学生为新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导入是呈现信号。因此,课堂的导入不宜费时过多,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

2.2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英语课堂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遵循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热烈(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原则。导入过难,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入过易,会显得幼稚可笑,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结束语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求知欲望,使呈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掌握并巧妙运用新课导入艺术,从开始上课就引导学生进入兴奋和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中,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英语课堂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的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作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导入得当,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及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该文主要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原则。

关键词: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Adrian Doff.Teach English[M].Cambridge press,1997:183-184.

[2]罗晓杰.中小学英语新课导入法[J].教育探索,2002(1).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1

(上课)起立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上一节课,上课前老师想请你们看看大屏幕,你们是否记得他们是哪篇童话?

生1:白雪公主

生2:丑小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给大家带来的《七颗钻石》。

生:好。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师:大家今天是否有点胆怯,没关系,大胆发言,咋们一起交流思想。

生:它先从木头变成了银色的,然后再从银色的变成了金的,最后变成了钻石。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一个小姑娘用水旧来别人。

师:请坐下。有同学补充吗?好,请你来。

生:有一个小姑娘在她的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先从木头的变成银色的,然后又从银色的变成金色的,最后是水里涌出了七颗钻石,最后是越涌越高,涌到了天空上。

师:好,请坐下。他补充了一点,也就是说里面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水流。还有补充吗?

师:想想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生:在大旱年间发生的事情。

师:很好,你是个细心的女生。

师:我们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什么事,结果如何。

师:这是一篇童话,童话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请大家找出故事中最离奇曲折的情节,并加以分析。

生:水罐发生了变化。

师:好的,谁来补充一下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变成金的。

生:变成钻石。

生:变成银的。

师: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呢?

生:水罐原来是空的,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水罐装满了水。然后,小姑娘被水绊倒的时候,水没洒。水还是满满的,给小狗喝了以后,水罐变成银的。又给母亲喝,母亲没有喝,给的小姑娘,水罐变成了金的。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水罐的神奇变化还表现在那?

生:然后又给过路人,过路人刚拿起水罐的时候,从里面涌出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星星。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变化,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我感觉这个水罐很神奇。

生:我感觉这个水罐施了魔法。

师:我们都说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 ,你觉得最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哪个?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是绊倒了,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这里最离奇。

师:我们跟着这位同学在文中找找,并勾画出来。

师:那你觉得哪几个词要读出这种离奇味。

生:但是,端端正正……

师:是的,这个端端正正确实体现了水罐的神奇。还有吗?

生:还有小姑娘给小狗喝水,很离奇。

师:小姑娘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她当时会怎么想?”

生:这个姑娘想小狗太可怜,如果没水,它就会渴死的。

师:读“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这一段。读出“小狗”的欢喜味。

师;我发现你们得到水后一点都不欢喜。有没有同学愿意试试读?

生:读书。

师:有谁能比他更欢喜?

生2:读书

师:(读出童话味)老师范读课文,老师是有要求的。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我们要读出童话的味道。在这篇故事中,那种惊喜的、那种深情的味道是全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具体的句子、具体的段落来讲,我们又要进行精致的、艺术的处理,使它更有童话的味道。

生:(读出了童话味。)

师:很好,读出小狗的欢喜,也道出了情节的离奇。还有吗?

生:“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路人……”

师:这里出人意料的感觉怎么读?

生:“还有从‘跳出’‘涌出’这两个动词可以感觉到离奇。”

师:读读,能读出这个味吗?

师:谁还想说一说。怎么读这几个词,能表现情节的离奇?

生:我想说的也是这句。“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钻石,接着又涌出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

师:这位同学很用心,她注意到了“涌”字,涌出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

生:(读)

师:没有读出水涌出的壮观和神奇,谁来读?

生:读书。

师:“还有‘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这些词,都能体现出童话中的夸张幻想和离奇。请同学自己读读。

师:文中最后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说明小姑娘有一课善良的爱心。

师:其他同学呢?这颗星星它象征着什么呢?

生:美好。

生:一种永恒。

生:在天空中指引着我们的生活。

师:照明?星星的光是很微弱的,照明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却能指引着我们,给我们光亮。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生:带感情读最后一段。

师:(小结)

这篇童话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待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童话也寄托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对爱的颂扬,隐含着他对自我道德修养的推崇。

请把这个童话和你的家人、朋友分享,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殷红蕊

22日,接到工作室的通知,在本月末要上一节课,而且是肖培东老师亲临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当时得知自己要上一节“诊断课”,心里特别兴奋因为能得到自己心中的偶像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但内心更多的是不安、紧张。全国知名的语文名师肖老师曾在两年前就在昆明上过《皇帝的新装》,当时那堂课现在都还记忆犹新,肖老师把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童话上的如此精彩。我在备课时真感到压力之大,备课时竟然觉得无从下手。在参加群工作室的网络研讨课文后,我觉得就从童话的体裁特点入手,再请教了周老和师傅后,认为这样的短文是值得深挖的同时要考虑到短文深教的问题。

29日,虽然内心忐忑,还是鼓足了自信登上了属于我的讲台。这篇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类带神奇色彩的文章。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又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而这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首先我用童话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请大家找出这篇童话中最具想象力和夸张的情节读一读。在本环节,我力图让学生们找出“这些离奇的情节是文中的哪些词语传递出来的”,孩子们找到了“但是,端端正正……”、“竟然变成了金的”、“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路人……” 、“跳出”“涌出”、 “喜出望外”等词语。最后引导出文中的水罐一直在变,而没有变化的是什么?学生得出“没有变的是小姑娘的爱心”这一主题。

本节课看似是上完了,而且也紧扣文本,该落实的教学环节和目标也达成了。但是回顾整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

肖老师在评课时提到,这篇文章在小学三年级就出现过,为何初中学生还要学这样浅显的童话呢?短文如何长教?这样的童话如何入手?文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挖掘?带着这些问题我重新审视了课文。能否在课文情节方面简要概括,把重点放在文章主旨的探讨。文章第三段看似已写完了整个故事,作者为何还要写“七颗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呢?”其实,这个童话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待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童话也寄托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对爱的颂扬,隐含着他对自我道德修养的推崇。

这篇课文真是看似简单,但思想深度的挖掘才是不容忽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认真探究短文深挖的问题。

封志莉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责任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她是爱的港湾,她是幸福的摇篮,她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关爱和亲情的空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比赛。以排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试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朗读水平,让学生在审美朗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合作品读,感悟亲情。

1、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并多读几遍。写出感受。

2、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3、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顺序是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进行,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审美朗读中感受亲情美。)如: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后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像本文作者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感悟、勤于动笔!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感人的亲情。

(设计理念:这部分是重点,采用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品读语言,感悟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联系生活,师生谈论亲情

亲情无处不在,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请同学们回想自己家中,生活中的点滴亲情,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敢于负责!)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设计理念:情到浓时转成文,给学生一书写亲情的平台)

六、作业: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实到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揉揉肩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 ——《散步》教学反思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散步》一课谈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的做法,体会。

1、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在读书声中感悟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 3 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感受亲情。

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以后要改变以前教学中,对朗读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往往往在通读全文之后,读得就很少,以后要力求在学生通渎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2、在品读中,感悟亲情积累优美的语句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的理解主题。《散步》一文的亲情美,尊老爱幼的主题是要通过文字的赏析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赏析品读感悟亲情的环节作为主要环节。不过,作为初一的学生,有时对有些语文知道其好,但要其说明白为什么好,就不是能那么全面的。这要老师加于启发引导。

3、语文课要有说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说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亲情,在说的方面侯老师设计的“心灵的倾诉”环节对我的启发很大,学生把学了本文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表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设计了谈谈你生活中体现亲情的生活的细节及最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对说写的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3

一、语法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法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一直以来, 学生学习语法, 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 语法教学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误区。有些教师脱离现实的语言环境, 过分强调语法概念和侧重语法知识的孤立训练, 结果往往导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语境, 手足无措, 词不达意, 无法灵活地运用语法规则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语法教学扼杀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其实学习语法并非仅仅为了考试, 结合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进行语法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 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 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 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

语法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初中阶段, 写作是展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式之一,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语法基础薄弱, 写作时, 英语表述方面总是存在各种语法错误, 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 是由于写作教学与语法教学脱节, 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机会。

语言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 如果说语法是知识的输入, 那么写作就是知识的输出。教师可以尝试把语法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以句子或语篇的形式强化语法点, 从而夯实语法基础, 提高写作能力。

二、语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以新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为例, 谈谈语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标题: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语言目标:谈论物体的摆放位置。

语法知识点:1.正确使用介词on, in, under;

2.正确使用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物体的位置。

【教学步骤】

(一) 情景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的主人公Sally, 并进一步引导。

T:This is Sally’s house.Is it beautiful?Do you want to go into her house?

Ss:Yes.

T (因势利导) :OK.Let’s see what’s in her house.

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然导入词汇教学。如, desk, table, chair等。

(二) 呈现目标句型

教师可利用Sally房间的图片与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如图1, T:Where’s the clock?

Ss:It’s on the bed.

教师可以作如下引导:So we may say, the clock is on the bed.

如图2, T:Where’s the model plane?

Ss:It’s under the table.

教师可以接着引导:The model plane is under the table.

如图3, T:Where’s the radio?

Ss:It’s in the bookcase.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The radio is in the bookcase.

此环节的设计, 意图在于引入介绍物体方位所需介词in, on, under等, 初步呈现本单元目标句型, 即“某物在某处”。如:

The clock is on the bed.

The model plane is under the table.

The radio is in the bookcase.

由于受母语干扰, 学生容易犯如下错误:

1.名词前面不加定冠词, 如:

(1) Book is on the desk.

(2) Computer is between sofa and desk.

2.介词前没有be动词, 如:

(1) The radio in the bookcase.

(2) The cat under the chair.

教师可以通过汉译英的练习, 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 再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并订正语法错误, 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

(三) 通过教材上Section B部分的听力练习进一步巩固目标句型“某物在某处”

(四) 通过说的方式进一步强化目标句型

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T:This is Dale’s room.Please describe the things in his room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箭头提示, 说出每件物品摆放的位置。如:

1.The cat is on the sofa.

2.The schoolbag is under the table.

3.The baseball is under the desk.

4.The books are in the bookcase.

5.The pictures are on the wall.

由于之前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可以流畅地说出以上五个句子。这时, 教师可加大任务的难度, 让学生尝试将以上五个句子串联成一篇文章。此环节可以通过“接龙”的方式完成。

【课堂实录节选】

S1:Hello!I’m Dale.This is my room.It’s very tidy.

S2:The cat is on the sofa.

S3:Where’s the schoolbag?Oh, it’s under the table.

S4:I have a baseball.It’s under the desk.

S5:The books are mine.They’re in the bookcase.

S6:And the two nice pictures are on the wall.

S7:I like my room.Do you like it?

这个环节属即兴发挥, 效果却非常好。之后, 教师给出范文.

Hello, I’m Dale.This is my room.It’s very tidy.

The schoolbag is under the table and the baseball is under the desk.Can you see a cat?Oh, it’s on the sofa.Where are the books?Are they in the bookcase?Yes, they are.And two nice pictures are on the wall.

I like my room.Do you like it?

(五) 学生练习写作

要求学生以“My room”为题, 写一篇文章。

1.Hi, I’m Linda.I have a tidy room.My computer is on the desk.Where are my bag?It’s under the desk.My bed is big.My room have a plant.Is near the bed.I love my room.

2.Hi!I am a boy.This is my room.The plant near the bed.The computer on the besk.The schoolbag behind the chair.The hat behind the tape player.The clock on the table.The books in the bookcase.I like my room.

3.Hello, I’m Bob.This is my room.There is a bed, it’s very nice.The quilt it’s on the bed.What’s on the bed?It’s my books and computer.I have a plant, it’s near the bed.Here are my coloes, they’re everywhere.Look at the two photos of me.My hat, my ball and my model plane are under the desk.It’s not tidy, but Ilike my room.

(六) 搜集作文中的语法错误, 纠正错误,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此步骤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叉批改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留下修改的痕迹, 写上意见并签名。同时将典型的语法错误写到黑板上, 全班一起批改订正。

【语法错误片段】

(1) Where are my bag?It’s under the desk.

(2) My room have a plant.Is near the bed.

(3) The plant near the bed.The computer on the besk...

(4) The quilt it’s on the bed.

(5) What’s on the bed?It’s my books and computer.

(6) Here are my coloes, they’re everywhere.

分析学生的错误:

1.单复数不一致, 如 (1) , (5) 。

2.缺少主语, 或主语重复, 如 (2) , (4) 。

3.单词拼写错误, 如 (3) , (6) 。

4.中式英语, 如 (2) 。

5.介词前缺少be动词, 如 (3) 。

经过学生讨论, 改正后的句子为:

(1) Where is my bag?It’s under the desk.

(2) There is a plant in my room.It’s near the bed. (there be句型的运用)

(3) The plant is near the bed.The computer is on the desk...

(4) The quilt is on the bed.

(5) What’re on the bed?They’re my books and computer.

(6) My clothes are everywhere.

之后, 学生重新行文, 再统一交给教师批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 互评草稿, 并从中发现错误。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检验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 教师讲评典型错误, 一针见血地指明错因。这样, 不仅有利于强化语法知识, 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规避此类错误,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优秀习作展示:

习作一:Hello!I’m Linda.This is my room.I have many books, they’re in the bookcase.The desk is in front of the window.The computer is on the desk.My bed is near the desk.The nice flower is between the bed and the small table.I have a clock, it’s on the small table.What’s that over there?Oh, it’s a nice picture of the sea.I like my room.What about you?

习作二:I’m Kate.My room is not only tidy, but also warm.My desk is at a corner of the room.It’s next to the window.My bed is at another corner.It makes me feel cheerful.Where is my bookcase?It’s between the bed and the desk.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in it.And my closet is in front of the bed.In a word, it’s really great for me.I love my room.

由习作二可以看出, 这个学生的英语功底非常扎实。作为初一的学生, 不仅会用not only...but also...这组关联词, 还会使用短语at a corner of, a great number of, make sb.adj.结构, 及总结性短语in a word, 这无疑为她的文章锦上添花。但是, 这样的学生毕竟不多。作为教师, 在语法和写作教学中, 还是应该稳扎稳打, 不贪多求全, 从基本句型入手, 再逐渐拓展提升。

三、结语

正确使用语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灵活地教授语法知识点并加以强化训练, 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减少写作中的语法错误。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 在写作教学中贯穿语法教学, 效果很好。

首先, 不论是语法还是写作, 都是新教材的教学环节, 二者相辅相成, 联系紧密。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最佳阶段, 准确灵活地运用语法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想从初一阶段开始就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篇章的学习, 离不开扎实的语法知识。

其次,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简单重复的训练, 可以更直接明了地纠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言表达错误, 将有关的语法点系统化、模式化, 加强语法点在句子篇章中的运用。

最后, 语法规则是不变的, 教学过程也相对枯燥, 而写作课是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抒发心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二者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 丰富英语学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年度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妈妈表扬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