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组配电系统(精选7篇)
配电间空调分为2种,一种为锅炉电子间与汽机电子间空调机组,另一种为立柜式空调机组。
一、电子间空调机组
1、电源:汽机电子间空调机组电源接自本机汽机暖通MCC
锅炉电子间空调机组电源接自本机锅炉MCC
图中所示#1机组处于停运状态,#2机组处于制冷状态
2、启动(以#4机汽机电子间2号空调机组为例)
①确认控制柜送电正常,故障查询页面无报警,空调机组冷冻水正常; ②图示为空调机组的操作页面,确认运行方式为“制冷”、目标温湿度设定分别为“10℃”“20%”、阀门开度设定:新风阀“10%”回风阀“85%”;
③点击画面中启动按钮,空调机组启动,启停有延时,请等待。启动完成后检查就地新风阀、回风阀开度正确,冷却水供回水门开启正常;
④检查故障查询页面是否有报警;
⑤检查空调机组状态页面各参数是否正确;
⑥全面检查空调机组运行是否正常,各处无漏水,送风正常。
3、停运
在空调机组画面点击停止按钮,检查空调机组停运正常。
二、立柜式空调机组
1、电源:变频间空调机组
本机汽机暖通MCC
汽机400V配电间
本机汽机暖通MCC
公用400V配电间
本机汽机暖通MCC
#3机10KV配电间
#3机汽机暖通MCC
励磁小间
本机汽机暖通MCC
锅炉400v配电间
本机锅炉MCC
直流及UPS配电室
本机锅炉MCC
蓄电池室
本机锅炉MCC
电除尘及保安配电室 本机除尘PC
2、启动
①确认控制柜送电正常,故障查询页面无报警,空调机组冷冻水正常; ②点击图示▼键进入主菜单页面,点击◀键进入参数设置页面
点击“SET”进行参数设置,送风温度设定“10.0℃”、温度回差设定“2℃”、工况设定“0”;
③返回主菜单点击“ENT”启动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启动,启停有延时,请等待。
④检查状态查询页面,送风温度逐渐下降,送风机运行状态正常。⑤全面检查空调机组运行是否正确,各处无漏水,送风正常。
3、停运
在主菜单画面点击“ENT”按钮,检查空调机组停运正常。注意:各配电间空调机组正常为一运一备
1 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
1.1 配电系统设计
在进行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的时候, 对于机房动力配电柜开关的选择上, 应该选择自动空气开关, 自动空气开关主要的优势在于, 当出现火警的时候, 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关掉所有的电源,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另外, 在与公共电网进行配接设计的时候, 最好选择双路电源供电[1]。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主要优势在于, 当电路中的一路的供电发生问题的时候, 不会影响到整个电路的供电, 系统会自动的转换为另一路。为了防止电网中过高的高能瞬态浪涌的侵入, 在进行配电系统设计的时候, 可以在电源的输入端配置一个防浪涌抑制器。在ups系统设计方面, 考虑到灾备机房的重要性和后期的负载增长性不可预期, 需要采用模块化ups系统设计, 并通过2N的模式为负载提供电力, 后期根据负载的增长需求来进行适应性扩容。不仅保障了ups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机房配电系统的能耗。
1.2 配电系统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的时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由于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的的要求很高, 因此, 为了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 双路市电应选择交叉接入两台ups输入端, 而尽量不要增加双电源切换装置 (ATS) , 减少单点故障, 如果要增加ATS, 应该尽量采用带旁路功能的切换装置。二是在2N模式下的ups系统, 尽量不要过多增加ups设备来增加配电系统的可靠性, 因为在2N模式下来增加ups数量所带来的可靠性是有限的, 投入产出比不高[2]。三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线路的压降和自耗, 对于机房配电室的选择, 应尽量的靠近主机房进行设计, 有利于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
2 灾备中心机房空调系统设计
2.1 空调系统设计
在灾备中心机房空调系统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空调系统。一, 水冷冷水型机房空调系统。在进行水冷冷水型机房空调系统设计的时候, 供回水温度应该在12到18摄氏度之间, 在进行选型的时候, 应适当的加大冷却塔容量。具体如图1所示。
二, 风冷冷水型机房空调系统。这种类型的空调系统水消耗量比较大, 因此, 需要结合灾备中心机房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的使用。这种类型的系统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冷却的方式, 主要就是先利用低温空气冷却循环冷水, 然后实现无压缩机运行制冷, 显著降低压缩机的电耗。
2.2 节能设计
在进行灾备中心机房空调系统设计的时候, 还需要进行节能设计, 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 促进其更为长远的使用。在对空调系统系统节能设计上,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4]。一是, 参数设定需合理, 确保在实际的设计中, 确定合理的湿度, 温度以及新风量, 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二是, 需要优化配电系统的配置。三是, 在进行节能设计的时候, 设计人员需要合理的选择空调系统, 需要根据灾备中心机房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容量, 进行空调系统的选择, 确保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减少成本支出。在进行空调系统设计的时候, 考虑到节能方面, 是空调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能够提高其节约能源和环保的效果。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及空调系统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进行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和空调系统设计的时候, 设计人员应该根据灾备中心机房的实际情况, 并且结合实际的需求, 充分的考虑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设计, 才能够确保灾备中心机房的正常良好运行。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数据中心已成为任何一个企业、单位发展的核心信息枢纽, 对于对信息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灾备中心建设已成为一个必定趋势。本文针对于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及空调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灾备中心机房,配电系统设计,空调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于连城.ETL技术在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中心项目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08 (08) .
[2]陈建东.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冗余设计与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08) .
[3]徐晖, 张建民, 张诗军, 马瑞雯, 魏理豪, 詹卫许, 沈桂泉.南方电网数据中心规划和设计[J].电力信息化, 2009 (06) .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升。在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主要构成为组合式的模块单元,并且其核心的监控系统为PMC。它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联系在一起,把配电工程中的各个有联系的系统有机的连接起来,从而达到配电控制系统的控制、监督、测量等。本文结合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具体结构,以及在配电工程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配电工程;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结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 TM76;TP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53-2
0 引言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配电工程中,造成火灾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并且其所产生的危害也无法估量和预测。因此在配电工程中应用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其系统中的火灾警报装置能够对配电室中的火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预测,并且还能够通过监控录像等对其发出警报,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防止火灾继续扩大。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运用的是全景的数据统一监测平台,并将视频录像、环境监控、火灾警报等独立的监控装置所产生的数据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有机的结合,实现各系统装置之间数据传输、信息交流与共享、联动监测和控制等,从而达到对配电工程的全方位的控制、监测以及管理。
1 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无人值班是配电工程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管理配电室的模式,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就必须完善配电室内的对各种电气装置的监控和保护,防止其室内泄漏SF6气体、并对其温湿度、通风情况以及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监测和收集。如果环境监控装置的运行过程存在缺陷,就会造成配电室发生安全事故或是出现安全隐患。例如泄漏SF6,这种气体无色无味,比重大于空气,而发生时又不易被察觉,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缺氧情况,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恶性事故。而在配电室内安装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就能够对其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还会提高电力现场的管理和控制的水平,从而更大程度的确保人们的人生安全。
2 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
以十千伏的配电站所设置的面积为十五米乘以七米的配电室为例,对其进行紧凑的空间布置。首先在其入口处设立一个独立的三米乘以二点六米的监控室,然后在其室内安装自动化配电设备DTU以及监控屏幕,同时还需配备一个空调,以实现集成数据信息以及整合各个系统,使得各个系统之间能够有机的进行联动和配合使用。这个系统会对各个装置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同时还会分析其运行的环境状态,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及时觉察到安全隐患。当出现泄漏SF6时,独立的监控室就会对其进行隔离,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及时发现这一状况,并对其进行处理。配电站的平面布置图如图1。
3 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
智能配电监控系统是运用视频监视器以及监控屏来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处理,从而让各个子系统能够进行相应的联动和配合使用。这个系统会自动收集和记录信息数据,并加以分析,从而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以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配电室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隐患及时进行处理和应对。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
3.1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是指将智能监控系统前端的监控摄像头所记录和采集到的音视频材料通过信号线传递到视频处理器上,然后由视频处理器经过初步判断和处理后就传递到监控中心平台。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这些信息发送监控指令,监控摄像头就会根据指令进行下一步操作。另外这个系统还具有自动跟踪视频以及移动运行的监控功能,并且在发生警报时,区域内的监控摄像头就会进行相应的联动报警。
3.2 环境监控
这种监控子系统可以同时对SF6和氧气进行浓度上的检测,如果SF6的浓度太高或者是氧气的浓度太低,这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开启声光显示,并在泄漏SF6时进行通风排气。而监控系统也会将这些自动通风排气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对发生的时间进行记录,便于以后的数据查询。这一模块还会对室内的温湿度与空调监控联系起来,实现两者的控制联动。
3.3 火灾警报装置
这一子系统可以对整个配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控制,如果发生火灾,这个系统就会马上发出信号进行报警。另外其还具有计算机自动拨号报警的功能以及联网监测和控制的功能,而消防设备PC也能够将当时的配电室的情况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显示出来。
3.4 其他
除了上述几个系统外,其还有空调监控、门禁管理等系统模块。空调监控是用于监测各类机型的空调设备,并且具有检测和重试等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其由于死机或者是停机造成的损害。门禁管理是与监控视频的子系统连接在一起作用的模块,它可以极大的防止管理漏洞的出现,同时其又与火灾警报器连接在了一起进行联动作用,从而确保了火灾发生时能够保证逃生通道的顺畅性。各个监控模块都由监控室进行控制与数据集成,相互联动的系统进行协同合作,从而达到对配电室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研究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应用时发现,单独设置一个监控室能够使得配电室的整个空间都能得到科学地规划和合理的使用,能够有效的节约配电室的空间资源。同时在其内部设置一个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配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对其监控录像进行分析以及对不良情况进行综合报警,从而为监测与维修、防护与管理等智能化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能够将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传递给工作人员,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监控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孙荣博.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实现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 贾维.分布式配电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 李雨桓.配电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 楼增沅.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浅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经济的发展对配电网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自动化也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在发展,需求也在提高,应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近期与远期、全局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进一步设计开发出先进、通用、标准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电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进行探讨,并提出配网自动化实施中的注意问题等.
作 者:李兴明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湛江吴川供电局,广东,广州,524500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年,卷(期):2009“”(14)分类号:U491关键词:配网自动化 线损 技术 供电质量 配电管理系统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
设计方案
题 目: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2015年 月 日
目 录
一、设计目的………………………………………………………(*)
二、设计任务书……………………………………………………(*)
三、设计内容………………………………………………………(*)1、2、3、4、5、6、7、8、9、负荷等级 …………………………………………………(*)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 ……………………………………(*)电源引入 …………………………………………………(*)变电所位置和形式的选择………………………………(*)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容量及主接线方案的选择……(*)短路电流计算……………………………………………(*)配电系统的设计…………………………………………(*)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变电所继电保护的设计…………………………………(*)
10、消防系统设计……………………………………………(*)
11、大楼内外照明设计………………………………………(*)
12、防雷与接地装置的确定…………………………………(*)
四、设计图 ………………………………………………………(*)
1、照明设计平面图 ……………………………………(*)
2、高层住宅配电系统图 ………………………………(*)
无功电压控制一直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电力系统无功电压控制可降低有功网损, 提高电能质量, 是维持正常电压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间歇性电源渗透到电网中。梅州新能源资源丰富, 目前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和五华的数十个风电项目以及兴宁10 MW光伏太阳能电站均已进入规划或建设阶段[1]。由于新能源本身具有的动态、随机的特点, 风电场的并网运行将给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带来许多不同于常规能源发电的影响面[2]。在现有配电网中, 研究计算含风电机组的系统潮流, 确定系统的无功最优化参数和电压调整方案, 对风电场的可靠并网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针对笼型风电机组运行中需要吸收无功而存在的电压稳定问题, 文献[4]提出了风电场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分组和控制方法, 文献[5]提出了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 (SVC) 与桨距角控制提高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方法。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 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逐渐成为主流机型。大量文献讨论了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极限及控制策略[6], 针对双馈风电机组具备动态无功调节能力的优点, 文献[7]将双馈机组作为无功源, 参与二级电压控制;文献[8]分别从兼顾接入地区无功需求、改善接入地区电压稳定性、基于分层原则等方面提出了风电场的无功控制策略。但总体来讲,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的研究还较少。
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带来的随机性扰动, 本文采用实时监测扰动量并构建闭环控制模型来对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方案的实时调整和校正。
1 风电功率模型
以风电为例, 风力发电机是一种将风能转化成电能的设备, 在实际运行中, 考虑到风机的切入风速vci和切出风速vco, 一般情况下, 当实际风速大于切入风速vci时, 自动装置才将风机并入电网;在实际风速介于切入风速vci和额定风速vr之间时, 风机发出功率按照公式 (1) 计算;当风速介于额定风速vr和切出风速vco之间时, 风机发出的功率等于其额定功率;而当风速大于切出风速vco时, 自动装置会将风机从电网中解列出来。风机在不同风速下分段函数的近似表示为:
一般认为风速符合Weibull分布[9]:
其中, k、c是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 k反映了风速变化的平缓程度, c反映了该地区每年平均风速的大小, 都可以通过现场实测的历史数据得出。
2 闭环控制策略
闭环控制策略指的是针对某个短期的风速以及负荷的预测值而作出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案, 根据控制分段的步长可以分为固定步长策略以及变步长策略。
固定步长策略考虑的是将风速及负荷曲线分成固定的几个小段, 并求出下一个时段风速及负荷分布曲线的期望值, 根据此期望值, 可确定固定系统在下个时段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案。风速期望值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ts1, ts2分别为时段开始时刻与结束时刻, 步长step=ts2-ts1;f (v) 为风速预测曲线。
根据以上分析容易看出, 步长step选取越小, 对系统的跟随性越强, 但是也就增大了系统的计算量;而步长step选取越大, 则越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的总体性能。总而言之, 固定步长策略综合考虑了固定时段内风速以及负荷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的调整。
变步长策略 (图1) 考虑的是根据当前时刻测得的风速值及相应的负荷值, 根据以上数学模型给出一个无功电压控制方案, 同时对负荷和风速进行在线监测以及潮流计算, 在系统的性能不满足一定的约束范围时, 重新启动无功电压控制算法, 得出新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案, 并更新之前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案, 从而使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性能优化的环境中运行。
相比于固定步长策略, 变步长策略能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 以系统性能为首要目标改变步长, 使得系统的性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但是风速及负荷曲线变化比较陡的情况下, 系统会进行多次无功电压控制调整, 难免会增加系统控制的难度, 并且对设备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实际上, 在风速及负荷曲线变化比较陡的情况下, 多次优化经济效果不是很明显。
综合以上2种策略, 为确保无功电压控制的速度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我们在变步长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调整步长的下限Tmin, 即在风速及负荷曲线变化比较陡的情况下, 系统的无功电压控制周期下限为Tmin。
3 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构建闭环控制策略对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方案的实时调整和校正的优点和特点, 此处先采用简单的8节点配网辐射状系统进行仿真, 暂时不考虑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影响, 系统参数如表1所示。为简化分析, 仅仅认为节点7地区安装了风电机组, 同时将风电功率加载到已有负荷上, 使节点7为可变负荷, 其24 h负荷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优化前系统一天的网损如图3所示, 然后利用本文方法对每小时进行无功优化策略控制, 以投切电容器为控制变量 (程序已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 设电容器的无功步长上下限为-3~1MW, 步长为0.005MW) , 得出一列网络损耗的变化图, 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进行优化之后, 网损基本都降低到0.03 MW以下, 而从优化数据上看, 网损的降幅基本都达到了40%以上, 在优化过程中, 所有电压都符合系统的运行约束要求。
以上讨论了含有风电机组的某地区负荷波动时期闭环控制系统的调整策略。若在配网中并入了其他分布式电源, 则可将分布式电源等效成PQ节点或PV节点, 并按照实时测得的数据进行无功闭环控制, 控制方式也是类似的。
4 结语
本文针对含风电机组的某地区电网并网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将风电功率加载到已有负荷上, 使该地区的负荷变成一个随机变化的负荷, 并将一天分为24个时段, 分别计算每个时段的网损情况, 分析表明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后网损的降幅基本都达到了40%以上, 同时在优化过程中, 所有电压都符合系统的运行约束要求。
同时, 本文采用实时监测扰动量并构建闭环控制模型对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方案的实时调整和校正, 算例表明, 闭环控制策略确实能对风电机组的随机扰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可推广应用于各种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情况。
摘要:针对风电机组并网带来的随机性扰动, 采用实时监测扰动量并构建闭环控制策略来对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方案的实时调整和校正。算例表明, 闭环控制策略确实能对风电机组的随机扰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情况。
关键词:风电,配电网,无功优化,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梅州市人民政府.梅州市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3-02-05].http://www.meizhou.gov.cn/zwgk/fggw/sfbgswj/1360030523d107978.html
[2]董永琪.世界风电近况[J].玻璃钢, 2000 (3) :11~15
[3]陈宏伟, 张兴凯, 王宽.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现状和展望[J].电气应用, 2006, 25 (12) :1~7
[4]张洋.风电场无功补偿容量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2005
[5]迟永宁, 关宏亮, 王伟胜.SVC与桨距角控制改善异步机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3) :95~100
[6]Kayikci M, Milanovlc J V.Reactive power control strategies for DFIG-based pla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7, 22 (2) :389~396
[7]Tapia G, Tapia A, Ostolaza J X.Proportional-integral regulator-based approach to wind farm reactive power management for sec ondary voltage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7, 22 (2) :448~498
[8]朱凌志, 陈宁, 王伟.兼顾接入地区无功需求的风电场无功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5) :80~85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电力系统
在传统的规划配电网规划系统中,人们常常利用手动技术或者借助AUTO CAD绘图软件来实现配电网规划系统,这样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而且规划设计结果并不美观,灵活性能也受到了局限,导致效果不理想。GIS系统不仅具有大量的数据储备空间,还有较强的的网络分析能力,借助其具备的功能来进行配电网络规划系统处理,这样不仅对大量的数据实现统一管理,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把规划措施调配的更加灵活,使规划过程更加明朗清晰,提升配电网络规划系统的效果和效率。
一、配电网规划概述
(一) 配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配电网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负荷预测:第一是未来需求量的预测,第二是对未来用电量的预测,两个方面。
(2)为了网络构造可以实现优化规划,就要预算出未来电源和负荷水平呈现的状况,建立一个合理的网络建设计划,应用较少的资金来实现配电网络的运行需求,从而满足资金限额的拘束要求。
(3)为了变电所实现优化规划,将变电所的位置和容量进行规划,在进行变电所规划时要满足多种约束条件,其中包括负荷要求、线路容量以及变电所容量等,进而完善变电所的地位和容量。
(4)短路容量校核是指根据不同的设备方式进行配电网络控制,例如提高网络设计,根据电压等级分配,变压器容量的大小,阻抗的选择方式以及运行方式等,从而确保各个级别的电压断路器开断电流和设备中稳定电流可以很好的配合。
(5)无功规划是指根据无功补偿设备的最好的地理位置,容量的大小,类型的区分和投放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是否更换新的无功补偿设备。
(二) 配电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实现配电规划的主要因素是利用最少的资金,来实现最好的方案,保证配电规划和城市规划共同完成并且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从而满足人们对未来用电量的需求。
二、基于 GIS 的配电网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专家决策模块相当于一个智能储存库,它可以将配电网络进行分化,该系统可以根据涉及的中心理论进行支持。专家决策模块可以借助配电网络规划有关的不同信息,实现综合解析,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最合理优化的解决措施进行配电系统的网络规划。专家决策模块可以借助知识库中广大数据实现推理判断,模型库根据不同的标准模式划分成多个模型,其中包括任何方面都可以用的通用模型,指定的专业模型和根据不同的用户要求划分的用户模型等。方法库中有很多的数学筹算办法,在配电网络规划中根据不同的问题寻找不同解决对策。在制定配电网规划时,不仅要求科学合理布局,还要兼顾到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包括区域国民经济状况、配电网络系统负荷特性、配电网络结构等。配电网规划能够与SCADA 系统、MIS系统等进行有效连接,并且能够一并与专家决策模块进行互联互通。利用 GIS智能技术,可以直接将配电网络各个目标进行优化。在负荷分析子系统和优化规划子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大力支持下,专家决策模板才能准确的实现对配电网络进行规划,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规划效果。同时在地理信息数据的帮助下, GIS系统可以直观地将配电网络规划效果清晰的展现出来,建立出各规划年的配电规划图。
三、基于 GIS 系统的配电网规划方法
我们可以借助GIS 系统中巨大的资源容量和技术,应用到配电网络的规划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让配电工作人员方便快捷进行配电网络规划设计,还使配电网络规划具有合理科学的性能。具体来说,基于 GIS 系统的配电网规划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空间负荷预测
(1)在空间负荷预测中,为了更好的管理供电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用电类型和不同的负荷性质把供电地域划分到多个小区。在进行配电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小区负荷预测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负荷密度法,它主要根据规划部门所在的区域进行从上至下的规划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对负荷密度进行预测。而负荷密度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容易因为人为的失误受到影响。
(2)基于 GIS 系统的配电网规划的案例很多。例如,在GIS 系统中应用GIS 空间负荷预测系统,它主要功能就是将降低数据收集数量,降低分析和处理系统的难度,减少配电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负荷密度法举例。首先,在制定配电网规划时,不仅要求科学合理布局,还要兼顾到基础的负荷,而这些基本负荷包括商业负荷、城市居民负荷、农村负荷、工业负荷、城市公共负荷和其他负荷。然后再借助GIS 系统中的规划功能,将整个大区域划规划成诸多小分区,进而将各个小分区中原来的负荷数据以及未来预测的负荷分布进行整理收集。并将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各个区域规划部门给出的规划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整理出最合理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准确的分区负荷密度。
(二) 变电所的地理位置及容量优化规划
在实现负荷空间预测时,根据各个小区实际负荷值和分布趋势作为基础,借助GIS 系统来实现未来我国负荷发展的要求,进而优化变电所的地理方位和容量。利用最少的资金的同时,确定各个阶段时期变电所不同的地理方位和不同的容量。为了得到准确的空间负荷预测结论,就要借助GIS 系统和电子地图技术,将在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能够查询的地理方位进行备选,可以先制定一个变电所地址的选择表,进而实现目标年的用电要求。最后结合负荷实际增长状况以及成本投放的数量进行审核,实现各个期间的用电要求可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进而实现投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网络结构优化、短路容量校核及无功规划。
为了实现配电网络结构优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步骤是实现空间负荷预测,第二步骤是实现变电所的位置优化和容量优化。网络结构优化主要是借助设立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原理,在诸多拘束的因素下,例如负荷要求、优化变电所地理方位和容量、提高变电器和线路的容量以及保持功率平衡性能等,实现应用最少的资金,规划出最合理的目标以及保障各个高压和中压配线具有稳定的网架结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对GIS 的配电网规划系统的应用及发展方向的进一步分析,使我们对GIS 的配电网规划系统有了新的认识,配电工作人员在拟定配电网络图纸时,可以根据配电网络不同的地理信息进行配电网规划系统的设计,从而加大配电网规划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云成. 基于 GIS 的 10kV 配电网络电气连通性分析[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 10) : 83 -87.
【空调机组配电系统】推荐阅读: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02-03
空调系统卫生检查制度01-17
空调制冷系统工作原理02-20
谈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现12-22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图02-02
中央空调系统维保手册01-22
《空调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0001-09
对国内外空调系统现状的分析05-30
橡塑保温板在空调系统与机房的应用07-12
空调空调机组技术要求09-21